登陆注册
6447700000019

第19章 卡夫卡笔端的中国

埃伦施泰因有位身后扬名的同窗好友,他便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卡夫卡的创作年代(1912~1924)与表现主义文学运动的存在时间相契。他的作品所反映的主题也多染有这一文学流派的特征。不过,卡夫卡冷峻的风格却与表现主义呼唤革命、颂扬强力、憧憬“新人”的激情和喧闹大相径庭。

汉诗传情

与埃伦施泰因不同,卡夫卡在当时“中国热”盛行之际,并没有产生改编中国古诗及小说的浓厚兴趣。尽管如此,在卡夫卡的文字生涯中,中国也曾闪现于他的笔端。

这首先见于他的书信。1912 年8 月,卡夫卡结识了他后来的第一个未婚妻,菲莉丝·鲍威尔。在这场恋爱中,卡夫卡用情甚深,他先后给女友写了五百多封情书。在这诉诸文字的美妙的情感世界里,我们发现了一首中国诗的踪迹。

卡夫卡在1912 年11 月24 日致菲莉丝的一封信中写道:

别再在晚上写信了,把夜里写作的权利让给我吧,让我保留产生对夜间工作自豪感的小小的可能性,这是我在你面前唯一拥有的自豪感,没有它,我在你面前只有俯首贴耳的份了,而这样你也不会喜欢的。稍等一会儿,为了证明夜间工作到处(包括在中国)都是男人的事,我要从书籍中(在隔壁房间)去拿一本书来,为你抄录一首短小的中国诗。……它出于诗人袁子才之手,我这里找到一段对他的介绍:“才华横溢,早熟,仕途亨通。无论作为人还是艺术家,他都表现得极其博学多才。”为了读懂这首诗,有必要读一下这段注解:有钱的中国人在临睡前要用香料来熏卧房。……终于可以开始读它了:

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这是一首值得回味的诗……①

卡夫卡从“隔壁房间”找来的是汉斯·海尔曼编译的《自公元前十二世纪以来的中国抒情诗》(1905)一书。他从中摘下了袁枚的这首《寒夜》。他的密友布罗德(Max Brod)曾介绍说:“卡夫卡非常喜欢这本书,有一段时间胜过其他一切书籍,并常常激动地对我诵读其中的诗。”② 除了给友人吟诵美丽的中国诗外,卡夫卡没有忘记让情人也来体味一番中国诗的美感,并巧妙地用这首小诗来说明男人夜间工作的“特权”。

卡夫卡自小养成了挑灯夜读的习惯。成年后,他利用当工伤保险公司雇员之外有限的余暇来写作,以后又把写作视为生命,常常彻夜不眠。想必,在夜阑人静的时分,卡夫卡对《寒夜》一诗中青灯黄卷一书生的情境是深有体会的。在夜间紧张写作的间歇,他曾一度遥想起那位中国书生。这有其书信为证。

1913 年1 月14 15 日,卡夫卡给菲莉丝写信说道:

最亲爱的,我又写得这么晚了,每当将近深夜两点时我总要想起那位中国学者来。可惜啊,可惜唤醒我的不是那女友,而是我要写给她的信。①

中国书生有“美人”相伴却不知珍惜,一味俯首于书本之上;卡夫卡无女友在侧而叹惋不已,只得提笔倾吐衷肠。

在此后的第四天,即1 月19 日,卡夫卡的思绪又回到了《寒夜》一诗。他在信中为菲莉丝分析了中国诗中那位女主人公的行为:

最亲爱的,可别低估那个中国女子的坚定性,直到清晨———我不知道时辰是否说明了———,她一直清醒地躺在床上,书桌上的灯光使她不能入睡,但她保持安静,也许曾试图通过目光使那位学者离开书本,但这个忧郁的、忠实于她的男人毫无觉察……最后她终于忍不住了,夺下了他的灯,这个行动从根本上说是完全正确的,有益于他的健康,但愿无损于他的学习,有益于爱情,这个行动引出了一首优美的诗……②

这首“值得回味的”、“优美的”中国小诗,虽是卡夫卡深沉情感世界里的沧海一粟,却不时激荡起浪漫的涟漪。1913 年3 月11 12 日,卡夫卡又展笺诉说情怀:

我能称你为‘菲’(Fe)吗?你以前有时这样签名,它使人想起‘仙女’(Fee)和美丽的中国……①

卡夫卡要求把菲莉丝昵称为“菲”,并将女友与中国联系在一起,看来,他不但重又忆起了《寒夜》一诗中的中国女子,似乎还晓得汉语是一种单音节文字。

追踪袁枚一诗在卡夫卡书信中留下的痕迹,我们可以发现,起初它反映了作家对中国诗歌的一种审美趣味,以后又逐渐令其产生了一种心理移位,即将自己视为长夜伏案的中国书生,同时又在女友与中国“美人”之间建立起了某种联系。

中国作为诗的国度,在卡夫卡眼中是“美丽”的;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卡夫卡缠绵的情书中移开,转而投向其文学创作时,我们发现,他对中国又是另外一种态度。

小说创作中的中国

卡夫卡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约三百万言的作品,而其中涉及中国的仅为两个短篇而已。数量上的微不足道已经体现出卡夫卡对其时的中国热潮所抱持的冷漠态度,而深究这两部作品之后,则更能看出他对中国无甚好感。

这第一部作品是完成于1914 年10 月的《在流放地》。小说讲一个外国旅行家应邀参观某国一流放地的一次处决。被判死刑的是一个冒犯了上司的勤务兵。可笑的是,这个可怜虫直到上了屠场还不知道自己已被判决。因为,在这个流放地,判决前的一切司法程序,如审讯、辩护等都已不复存在,理由是“对犯罪毋需加以怀疑”②。更为荒唐的则是行刑的程序。行刑过程由一架令人毛骨悚然的、特殊的杀人机器来完成。犯人在这机器里将被折磨上十二个小时,只能痛苦地、慢慢地死去。这样一种司法及行刑的程序在流放地由来已久,监刑的军官正是这一传统的忠实的捍卫者。而在旅行家来访之际,当地新上任的司令官已有废除这一传统的念头。监刑军官试图赢得在当局举足轻重的外国旅行家对自己的支持,却遭对方拒斥。护卫传统不成,军官便放走犯人,自己躺入机器,最终与那经年残旧的杀人机器同归于尽。

作品中的流放地位于“赤道地区”①,那儿又有“米粥”②,又有“茶馆”③,似乎暗指中国。小说通过监刑军官之口,道出了流放地野蛮、残酷的司法制度,又让旅行家,这个“受到欧洲的思想方法的拘囿”的“外国人”④,对这种专横、愚蠢的制度进行审视。作家以此而取中西对立的意图不言自明。小说结尾,象征这一制度的杀人机器及其最后一个捍卫者都走向了灭亡,而在这似乎预示了转机的时刻,外国旅行家却逃也似的离开了流放地。

显然,小说中的流放地是一个令人厌恶的地方。卡夫卡偏偏将它设定为中国,事出何因?人们探究发现,《在流放地》这一个短篇与法国自然主义作家米尔博(Octave Mirbeau)的作品《痛苦的花园》(1899)关系密切。就在这部作品中,有某些明指中国的语句,如“我心怀古老的中国的心”⑤ 等。除了沿用此书中现成的“中国”一词的可能性外,卡夫卡选择中国作为这个荒诞故事的发生地,看来别有原因。或许,在他看来,遥远陌生的中国很适合营造一种离奇、怪诞、甚或可怖的氛围。然而,无论如何,卡夫卡在《在流放地》一篇中没有径直说出“中国”两字,中国只是作为一种暗示而存在着。

而卡夫卡于1917 年写下的另一部作品《万里长城建造时》,则不仅以篇名直接指明了中国,而且小说中的叙述者是“一个中国人”。这一叙述者对建造长城的过程及意义所作的介绍和议论,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内容。

小说开端讲,长城的建造采用了分段而筑的方法。由于工程浩大,这种方法致使长城“留下了许多缺口”,“有些甚至在长城已宣告竣工之后才补全”,而“据说有一些缺口从来就没有堵上”,“由于工程范围之大,后人是无法凭自己的眼睛和尺度来验证这种说法的,至少对于个人来说是这样”①。正因为长城造得不连贯,它就起不了真正的防御作用。而领导者却存心要干这种漏洞百出,又“没有实际价值的事”②,以致修建长城成了一种“时代精神”③,“几乎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是专门的泥水匠”④。人们在领导阶层的指挥棒下赶东赴西、修筑长城,却对当局的真实意图全然不知,也无从知道那发出指令的统治者是谁,身在何方。这个帝国的老百姓“不知道哪个皇帝在当朝,甚至对于朝代的名称都还存在着疑问”⑤。在乡野村落,“早已死去的皇帝,大家以为他还坐在龙位上”⑥。百姓和皇帝之间隔着万重屏障,这一是因为国土广袤,二是因为宫阙重重,三是因为“皇帝周围总是云集着一批能干而来历不明的廷臣,他们以侍仆和友人的身份掩盖着奸险的用心”①。皇帝的一道谕令若要遍示天下,须突破无数壁垒。

小说由长城而帝国,其寓意显然。卡夫卡以描绘长城的建造为名,揭露了官僚帝国的庞杂无度、臃肿糜费,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荒诞不经。修建长城的人不知道他们究竟是在受谁的驱使,不知道他们为何要干这没完没了的苦差事,这除了表现平民百姓遭受愚弄的命运之外,还“使人联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青年们盲目而毫不迟疑地走上战场”②。

与上述《在流放地》一篇一样,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当中的中国也是一个负面形象。当然,卡夫卡绝非就事论事,其作品绝非狭隘地只是针对中国,或是他所处的濒临崩溃的奥匈帝国。卡夫卡喜用象征、暗示等创作手法,这造成了作品含义的多元。因此,人们对其作品的理解,往往是见仁见智。

4 Her m ann Hesse und die stliche Gedanken w elt

同类推荐
  • 公安卫士的情怀

    公安卫士的情怀

    王华聪是红土地上公安战线的一名领导干部。他异常勤勉,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牵手缪斯,用心情浸染文字,写下与发表的诗词作品达300余首之多。
  • 汤头歌诀方解

    汤头歌诀方解

    本书以清·汪昂(庵)的《汤头歌诀》中220首歌诀为纲,歌诀中的正方和附方全部录入,不改变原书的分类和次序。
  • 指点江山:毛泽东诗词故事

    指点江山:毛泽东诗词故事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是才华横溢、独树一帜的诗人。毛泽东诗词艺术地记录了他一生的光辉足迹,生动地展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画卷,是一部中国人民的理想史、奋斗史、创造史和建设史。本书根据十集电视文献纪录片《指点江山一一毛泽东诗词故事》及其解说词编辑而成,精选毛泽东诗词36首,从言志、战争、爱情、友情、乡情、咏物、山水和建设等方面,以诗意的语言、生动的画面,深度解析诗词的丰富思想内涵和高度艺术成就,同时从诗、书、画、景等入手,结合毛泽东诗词背后的故事以及对这些诗词的赏析,形象地展示了毛泽东的伟大精神世界和革命领袖风采。
  • 大湘西系列作品集(第4卷)

    大湘西系列作品集(第4卷)

    这部汇集李康学数十年文学创作作品共计267万字,是武陵地区历史文化集大成之作。李康学在《大湘西系列作品集》中,通过挖掘武陵地区留下的印记,拾掇民族地区传奇的历史;客观评价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并用散文笔调创作游记美文,把武陵地区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描绘得惟妙惟肖。
  • 戏剧生涯漫记

    戏剧生涯漫记

    继《戏剧生涯漫忆》出版之后,王毅军同志的新作《戏剧生涯漫记》又与读者见面了。两部书是一脉相承、上下贯通的姐妹篇。上部的着重点是忆,忆戏,忆人,忆事。书中诉说了旧社会草台戏班艺人“处处无家处处家”、朝不保夕的流浪演艺生涯,揭示了旧戏班中的封建迷信、陈规陋习是禁锢艺人命运的精神枷锁,记述了不少戏剧圈内鲜为人知的传闻轶事。书中还抨击了在旧制度下将呕心沥血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戏剧文化的艺人斥为“下九流”的惊人落差。作者热情洋溢地歌颂了“旧艺人”翻身解放、命运大转折带来的无限欢心与幸福,讴歌了改革开放给戏剧舞台带来的百花齐放的春天。
热门推荐
  • 沐浴阳光,煜到你

    沐浴阳光,煜到你

    车祸后,周小研变成了沐瑾,不再是周家的童养媳。一次次的擦肩而过,注定了此生错过。当她昏迷,被另一个男人所救时,他却在花天酒地。N天后,交谊舞会上:“小研!我是你阮哥哥啊!”“对不起,我不认识你。一句话,否决了他们所有的缘分。一次次的遇险,让沐瑾发现了自己的心,可是谁又能想到,面前这个自己深爱的男人,竟然是自己的亲生兄长!”为什么,难道我们此生注定不能相爱,就注定是兄妹吗!“
  • 晴天末岛文学社

    晴天末岛文学社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它是一个童话故事,里面讲了文学社的故事,来看看
  • 你是温暖向阳你是万福安康

    你是温暖向阳你是万福安康

    *黑子的篮球同人文*青黄虐文*前期少量青黑,赤黄*结局HE——————————————可能会出后续,不过是他们工作后的事情了,学生时代就到此结束啦。小青峰应该会去NBA,二黄嘛,嘿嘿嘿你们猜猜?而且我这个人吧有点三分钟热度,所以只能写短篇,有感觉的时候和没感觉的时候写出来的文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最后,谢谢各位的支持啦。《你是温暖向阳你是万福安康》就这么结束啦~再会。其实可以看看我的别的文的......古风现代全职同人都有......下一本我准备写玄幻。
  • 落殇微凉

    落殇微凉

    第一次见面,就毫不客气的赐了他一巴掌。第二次见面,竟然在老爸公司。第三次见面,他竟一跃成为自己的小叔。天!倪羽铌暗叹,世事弄人啊!但,有个帅的没天理的小叔也应该不错吧。"小叔,打扰别人约会会遭雷劈的""老子不怕""小叔,吃别人剩下的饭不干净""得不了传染病""小叔,只有一间房了""没事,挤挤就好"某男奸笑。
  • 阴阳婚

    阴阳婚

    暖楹好奇的注视着一旁的人,道“你为什么每次都知道我喜欢的是什么?”她眼眸里倒映的那人微微的一笑,修长的手指轻抚在梓盈的眼角处,他说“我默默的注视了它十几年,它每说的一句话,我都看得懂。”(求收藏,推荐。)
  • 超级奥特系统

    超级奥特系统

    从一开始的迪迦开始,戴拿、盖亚、高斯、阿古茹、雷欧、奥特兄弟……楚明变身成他们,穿梭到各个宇宙去,打败邪恶,让自己更加强大,傲视群雄!
  • 一簪之隔

    一簪之隔

    所谓帝者,便是在感情和天下中更懂得取舍。只是当你站在五湖之巅时,再回首时,伊人可还在?
  • 天哑图

    天哑图

    你知道菩萨为何总是低眉垂目吗?因为它怕与世人的目光对上,对上了,事情就太多了……人有三魂七魄,三魂分别是天魂,地魂和命魂。而七魄指的是:一魄天冲,二魄灵慧,三魄为气,四魄为力,五魄中枢,六魄为精,七魄为英。寄生在人体三个丹田内的是三个尸虫,上尸虫吸食人脑中精气,令人昏沉欲睡,神不由己;中尸虫则盗取人体的五脏之气,使人脏器衰竭,食欲不振;下尸虫由会阴出入人体,使人产生淫欲。......另外感谢起点论坛封面组为本作品提供封面
  • 只怪当初太年少

    只怪当初太年少

    高中时代,她是他蛮横霸道无理的同桌,他是她眼中最没有节操下限的男生,同为学霸,为什么人就那么不尽人意呢?后来温乔才发现,原来那个时候的他和她曾经有过那么多的缘分。只怪我们曾经太过年少,只知道一味地错过,不知道如何去珍惜。
  • 一笔噬骨:请总裁温柔以对

    一笔噬骨:请总裁温柔以对

    零夜熙第一次见到他的小叶子是在五岁的时候,他在手术门前等了五小时,等来的却是一个嚎啕大哭,即小又丑的小东西,抱着她,零夜熙觉得自己的脸都被她丢光了,可是当小东西见到自己转哭为笑的时候,零夜熙也露出了五年来的第一个笑容。娃娃亲将他们的身份绑得那么近心却隔了那么远。两个“韩安安”将他们危危可及的爱情推向了悬崖边缘。在小叶子危在旦夕时,零夜熙把他的项链摘了下来,那是小叶子刚出生与他的合照,哭着道:“没想到,我居然会喜欢这么丑的小东西,我零夜熙的一世英名都败在你苏叶的手中。”新婚之夜苏叶羞着脸对如猛兽的零夜熙说:“任君采撷但请温柔以对。”全世界都知道零夜熙花了18年的时间等苏叶长大,只有他自己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