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他会用好奇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一切,周围所有的事物都对他有强大的吸引力。但孩子并不具备区分善恶的能力,只要觉得什么东西能让他感到快乐,他就会去接触那些东西。这却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孩子吸收了好的信息还好,一旦他受到了不良信息的诱惑而产生恶念,他不仅会因此走上罪恶的道路,他的快乐人生也会戛然而止。
所以,从孩子小时候起,我们就要用我们的知识和判断来教他学会判断是非曲直。
爸爸有阅读报纸的习惯,每天下班,他都会拿着几份报纸回家。偶然的一次,爸爸发现女儿正趴在桌子前津津有味地读着报纸上的小故事,他觉得这也许是一个教育的好机会。
于是,爸爸再拿来报纸后,都会叫上女儿一起看。有值得赞扬的事情,爸爸就给女儿讲讲这是好事,为什么是好事;有需要批判的事情,爸爸除了讲明自己的立场,也会问问女儿的看法,同时还给她讲一些与事件有关的道理。
久而久之,女儿再看报纸就不单单只看有趣的故事了,她也对报纸上提到的时事有了自己的分辨能力。有时候,她会举着报纸向爸爸发表自己的看法,而爸爸则会帮她分析她说的方向是不是准确,并鼓励她发扬或学习好的行为,引导她对那些错误的行为避而远之。
通过阅读报纸时事,女儿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区分善恶美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她感觉自己有了很大的收获。
这位爸爸很聪明,他抓住了女儿感兴趣的事物并由此来教她学会明辨是非。我们也要如他这般,善于发现教育契机。
之所以要抓住一切机会来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是因为只有能分辨是非,他才不会因为分不清是非黑白而做错事。也只有这样,他才能建立起一个最起码的道德标准底线,这将有利于他未来在社会中行走。
不过,对明辨是非能力的培养并不像教画画、写字那样有可供实际操作的示范,所以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借助圣贤经典帮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最为简单、最为直接的是非道理去哪里找?对这个问题我们不需要犹豫,一定是从我国传承千百年的古圣先贤的经典中去找。《弟子规》、《三字经》、《论语》、《了凡四训》、《朱子家训》……这些经典当中,对是非的区分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所以,我们要从孩子小时候起就多为他读经典,等到他认识字了,就鼓励他自己去读。也许最开始孩子并不十分明了其中的意义,但读得多了,这些是非道德观就会牢牢地印在他的大脑里。等到他的知识越学越多时,他就会慢慢明白其中的深刻道理,他也自然就会以此为标准来约束自己,并逐渐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他对快乐也会有更为高尚的定义。
当然,如果读的过程中孩子问到了其中的意义,我们也可以用简单的话语结合当前的生活给他解释一下,不用讲得很深,只要解开他当时的疑问就可以了。
给孩子创造一个明辨是非的家庭环境
孩子对是非善恶最早的判断,来源于家庭。所以,平时我们在家中就要为他创造一个明是非、讲道理的生活环境。
比如,平时我们对于生活中的各种小事,都要讲道理,尤其是妈妈,千万不要表现得蛮横无理,否则孩子也会有样学样。还比如,我们在家要尽量多讲一讲美好的事情,多扬善,少论恶,多和他一起看一些宣扬正向、积极内容的影视节目,这会使孩子的内心充满阳光。当然,一旦遇到或听到了恶人或恶事,我们要明确自己的态度,要提醒孩子引以为戒。
另外,我们也要积极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多看书,多学习,培养自己有高雅的兴趣爱好,多做善事。当我们为孩子创造了一间“芝兰之室”时,他自然就会在其中“熏染其香”。
提醒孩子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孩子多会有意志不坚定的时候,比如,看到别人过路口都闯红灯,他也就随大流过去了;看到大家都不完成作业,他也就放任了自己;等等。而且,有的孩子还会认为,如果自己坚持原则,与大家“步调”不一致,就会被大家嘲笑。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时常给孩子提个醒,可以给他讲讲那些能明辨是非而又坚持原则的人的故事,比如,东汉大臣杨震以“四知”箴言“夜拒黄金”的故事,宋朝范仲淹“窖金捐寺”的故事,等等。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要告诉孩子,是非原则是印在自己心中的,不是做出来给人看的,只要是正确的原则就要坚持下去,虽然他也许会获得大家一时的排斥,并因此感到不快乐,但“真理总会战胜邪恶”,他只要自己努力做好,总有一天他的言行一定会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到那时他也一定会体会到莫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