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46000000028

第28章 四、耕织图

在讲到牛耕时,必然想到古代的耕织图,这是当时推行农耕和纺织技术的科学普及读物,文图并茂,既可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又有实践指导作用。

耕织周,从史前时代就有一些零碎记录,如岩画中多有反映,东周时期的青铜器,陶器上的纹饰也有不少狩猎图、采桑图,汉魏时期有不少反映农耕纺织的画像石、画像砖,这种风俗一直保留到唐代。但是上述形象都是分散的,不成系统,到了宋代才形成完整的耕织图。

(一)宋代耕织图

在北宋的宫廷壁画上,已出现我国最早的《耕织图》,可惜此图早已亡逸。南宋时才出现了著名的楼?绘制的《耕织图》。楼?字寿玉,浙江鄞县人,享年72岁。楼?初为婺州幕僚,后任于潜令,绍兴中累官至朝仪大夫。楼钥《攻愧集》称,“伯父(指楼?)时为临安于潜令,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为之图,系以五言诗一章,章八句,农桑之务,曲尽情伏。虽四方习俗,间有不同,其大略不外于此。”后来楼?孙楼洪、楼深曾据家藏原图副本,将其配诗,仿刻于石,而流传后世。

楼?《耕织图》原本及刻石均已散失,其五言诗45首留传至今,从诗的题目看,原图计有:浸种、耕、耙耨、耖、碌碡、布秧、淤荫、拔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场、持穗、簸扬、砻、舂碓、筛、入仓等耕图二十一幅;浴蚕、下蚕、喂蚕、一眠、二眠、三眠、分箔、采桑、大起、捉绩、上簇、炙箔、下簇、择茧、窖茧、缫丝、蚕娥、祀谢、络丝、经、纬、织、攀花、剪帛等织图二十四幅。

由于楼?《耕织图》系统而又具体地描绘了当时农耕和蚕织生产的各个环节,反映了宋代农业技术发展概况,所以它被人誉为“我国最早完整地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世界上第一部农业科普画册”。除楼?耕织图外,还有传为梁楷所绘耕织图,美国格利普兰美术馆藏有残卷,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有摹写本。

(二)元代耕织图

元人赵孟?《松雪斋文集?外集》:“延?五年(1318)四月二十七日,上御嘉禧殿,集贤大学士臣邦宁、大司徒臣源建呈《农桑图》,上披览再三,问作诗者何人?对曰‘翰林承旨臣赵孟?’;作图者何人?对曰‘诸色人匠提举臣杨叔谦’。”此图在国内至今尚未发现,唯赵诗24首尚存。

程?《耕织图》画目如下。耕图有:[1]浸种,[2]耕,[3]耙,[4]耖,[5]碌碡,[6]布秧,[7]淤荫,[8]拔秧,[9]插秧,[10]一耘,[11]二耘,[12]三耘,[13]灌溉,[14]收刈,[15]登场,[16]持穗,[17]簸扬,[18]砻,[19]舂碓,[20]筛,[21]入仓。织图有:[1]浴蚕,[2]下蚕,[3]喂蚕,[4]一眠,[5]二眠,[6]三眠,[7]分箔,[8]采桑,[9]大起,[10]捉绩,[11]上簇,[12]炙箔,[13]下簇,[14]择茧,[15]窖茧,[16]缫丝,[17]蚕娥,[18]祀谢,[19]络丝,[20]经,[21]纬,[22]织,[23]攀花,[24]剪帛。

1973年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曾出版托马斯?劳顿所编《中国人物画》一书,将程?的《耕织图》收入其中,并附耕图、织图各二幅。耕图、织图均为水墨设色的纸本卷轴画,尺寸为耕图长1034厘米,宽32.6厘米,织图长1249.3厘米,宽31.9厘米。出自程琳曾孙程?之手的耕图有21幅,织图有24幅,共45幅。各有标题及篆书五言诗一首。可知现存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的程?《耕织图》,就是1860年英法侵略军从我国劫走的珍贵文物。

(三)明代耕织图

明代耕织图较多,有仇英的《耕织图》、宋宗鲁翻刻的《耕织图》、邝?的《便民图纂》。

《便民图纂》的编者是邝?,字廷瑞,任丘人,明弘治癸丑进士,吴县知县,历官河南右参政。邝氏虽系河北人,因在江南做官,故书的内容是以江南种植水稻为主业,蚕织为副业编写的。

《便民图纂》耕织图画目如下:

农务图:[1]浸种,[2]耕田,[3]耖田,[4]布(播)种,[5]下壅,[6]播莳,[7]耥田,[8]耘田,[9]车戽,[10]收割,[11]打稻,[12]牵砻,[13]舂碓,[14]上仓,[15]田家乐。

女红图:[1]下蚕,[2]喂蚕,[3]蚕眠,[4]采桑,[5]大起,[6]上簇,[7]炙箔,[8]窖茧,[9]缫丝,[10]蚕蛾,[11]祀谢,[12]络丝,[13]经纬,[14]织机,[15]攀花,[16]剪制。

该书反映了明代江南农桑生产的过程,也反映了广大农民辛勤耕作的劳动情景。

(四)清代耕织图

清代的《耕织图》是较多的,其中既有宫廷御制的,也有地方自制的。就内容说,既有综合描绘耕织的,也有专门宣传蚕桑和棉业的,就形式说,既有绘画作品,也有石刻、木刻等。这是与当时皇帝的重视分不开的。自康熙帝开始倡导后,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几朝均有《耕织图》问世,借以宣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劝民努力本业,从而巩固封建政权。

1.康熙《御制耕织图》

该图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命宫廷画师焦秉贞绘的,由于康熙帝亲撰序文并题诗,故名《御制耕织图》。焦秉贞所绘《耕织图》是据南宋楼?《耕织图》增减而成,并非全部照搬,也有他自己的创见。其画目如下:

耕图:[1]浸种,[2]耕,[3]耙耨,[4]耖,[5]碌碡,[6]布秧(播种),[7]初秧,[8]淤荫,[9]拔秧,[10]插秧,[11]一耘,[12]二耘,[13]三耘,[14]灌溉,[15]收刈,[16]登场,[17]持穗,[18]舂碓,[19]筛,[20]簸扬,[21]砻,[22]入仓,[23]祭神。

织图:[1]浴蚕,[2]二眠,[3]三眠,[4]大起,[5]捉绩,[6]分箔,[7]采桑,[8]上簇,[9]炙箔,[10]下簇,[11]择茧,[12]窖茧,[13]练丝,[14]蚕蛾,[15]祀谢,[16]纬,[17]织,[18]络丝,[19]经,[20]染色,[21]攀花,[22]剪帛,[23]成衣。

康熙《御制耕织图》的内府刻本,在艺术上堪称是清代殿板画中的一部优秀作品。《御制耕织图》刻印之后18年,即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在制墨中心皖南徽州开始陆续出现了几种《御制耕织图》墨块,其中以曹素功、汪希古所制最为著名。曹、汪两家所制康熙《御制耕织图》缩小临摹,然后刻制印模以精料精工制成。有特制的囊匣包装收藏,已成为一代名墨,为收藏家所珍视。

2.雍正《耕织图》

雍正年间也绘有《耕织图》,作者待考,现存图分耕织各23幅,画目如下:

耕图:[1]浸种,[2]耕,[3]耙耨,[4]耖,[5]碌碡,[6]布秧(播种)[7]初秧,[8]淤荫,[9]拔秧,[10]插秧,[11]一耘,[12]二耘,[13]三耘,[14]灌溉,[15]收刈,[16]登场,[17]持穗,[18]舂碓,[19]筛,[20]簸扬,[21]砻,[22]入仓,[23]祭神。

织图:[1]浴蚕,[2]二眠,[3]三眠,[4]大起,[5]捉绩,[6]分箔,[7]采桑,[8]上簇,[9]炙箔,[10]下簇,[11]择茧,[12]窖茧,[13]练丝,[14]蚕蛾,[15]祀神,[16]纬,[17]织,[18]络丝,[19]经,[20]染色,[21]攀花,[22]剪帛,[23]成衣。

该书画面、画目与康熙《御制耕织图》大同小异,只是排列不一样,又删掉楼?的五言诗,每图都有雍正御题五言诗一首。

3.乾隆《御题棉花图》

该图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绘制的一套从植棉、纺绩直到织染成布整个过程的图谱,共16幅。每图除附有文字说明及方观承的七言诗外,还有乾隆帝亲题七言诗一首,故名《御题棉花图》。图目如下:

[1]棉花播种图,[2]棉田灌溉图,[3]棉田耘锄图,[4]摘尖图,[5]采棉图,[6]晒棉图,[7]棉花收贩图,[8]轧花图,[9]弹花图,[10]拘节图,[11]纺线图,[12]挽经图,[13]布浆,[14]上机图,[15]织布图,[16]炼染图。

《御题棉花图》以图为主,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每图前均有一段文字,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项技术的要求,是当时倡导和推广植棉和棉纺技术的优秀科普作品,是研究我国农业科技史,特别是植棉史、棉纺织史,以及清代前期冀中地区农业经济的可贵资料。

4.光绪《耕织图》

该图是1978年在河南省博爱县邬庄一农家门楼墙壁上发现的,计耕、织各10幅,共20幅。分别刻在四块长200厘米,宽30厘米的青石上,系减地线刻。从画面看,10幅是描绘水稻从种到收的生产过程。包括:[1]耕地,[2]运苗,[3]插秧,[4]浇水,[5]收割,[6]运稻,[7]碾打,[8]扬场装袋,[9]运粮归家,[10]庆丰收。另10幅是描绘棉花从播种到最后加工织成布的过程,其内容包括:[1]整地,[2]中耕除草培土,[3]摘棉归家,[4]轧弹棉花,[5]纺纱绕线,[6]浆线,[7]络线,[8]经线,[9]梳线,[10]织布与量衣。

博爱《耕织图》石刻生动地展现了清末豫北人民男耕女织的形象,为我们研究当时使用的农具和纺织工具,以及农业科技史等提供了形象资料。

同类推荐
  • 品读中国城市人性格

    品读中国城市人性格

    本书通过各个城市的历史概况、男人、女人、名人、商人、城市文化、风俗、性格特征等诸多方面描述了42座最具有代表性的性格城市,并品读这些城市人的性格。
  • 弟子规新读

    弟子规新读

    《弟子规》分为五个部分,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具体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 诞辰与丧葬习俗(上)

    诞辰与丧葬习俗(上)

    由竭宝峰、刘心莲、邢春如、李穆南编著的历史之谜系列丛书共32分册,用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寺庙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寺庙

    我国的佛教寺庙有三大类型,这是由佛教传入我国的路线形成的。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六到五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最早从西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2000年历史。
  • 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的坎坷。每一次的成功,也许都要经历唐僧取经般的九九八十一难。如果我们的生命真有无限长的话,即使把所有的路都走一遍都无所谓,但事实是生命有限,人生苦短,人生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鉴于此,我们编著了这套《不可不知丛书》,作为读者朋友面对现实生活的一面旗帜,来感召和激励人生,共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热门推荐
  • 送张郎中赴陇右觐省

    送张郎中赴陇右觐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的世界世界冒险记

    我的世界世界冒险记

    原木,碎石都是最好的伙伴!拼命去和怪物对抗,享受耕耘和饲养的乐趣。一切尽在《我的世界世界冒险记》!
  • 青色的舞恋

    青色的舞恋

    小小年纪的她,内心却有一个小小的梦。随着年龄的增长,她遇到一个又一个阻挡前进的挫折。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因为至始至终都有一份鼓励和一份爱支撑着这个不平凡的她。
  • 时隔万年忆境迁

    时隔万年忆境迁

    她是联邦最有话语权的首席议事;她是地球上一个很普通的初中生。她和她相见,她和她相识,她和她相遇,最终也逃不脱命运的轮回。
  • 偶像王俊凯离我近在咫尺

    偶像王俊凯离我近在咫尺

    再一次演出中获得第一名被王俊凯的经济公司看上,和王俊凯恋爱但在恋爱路上并不一帆风顺。不可信
  • 肝脏病中医诊疗与调养

    肝脏病中医诊疗与调养

    随着现代医药科学的迅速发展,人类与疾病斗争的方法与手段越来越先进,不少曾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的烈性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然而,就在人类不断取得与致病性细菌斗争胜利的同时,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以及生活、饮食的改变,酿生了不少新的疾病,或是使许多原来不甚多发的疾病而迅速蔓延开来。本丛书各分册的主编都是我校的专家,教授,他们都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都曾主持或参加过部级或省市级科研工作,在各自的领域中对某些病证的诊疗都有良好的自己的特色的前沿知识,因此,我们相信,本丛书能给读者带来一定帮助。当然,由于时间仓促,由于科技的发展,本丛书还会有不少不足之处,敬请广大同道及读者批评指正。
  • 天降神曲

    天降神曲

    歌能碎山河,曲能定乾坤,这是一个由音乐主宰一切的世界。音乐即可娱乐,又可杀伐。三年前,地球指挥之神来到了这里。虽然现实太过残忍,但他还是选择了理智的做法。之所以会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怕事,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一旦将音乐用于战斗,那就会是战无不胜!可惜,接连的厄难还是欺他太甚,强者太过分。这时,他终于决定挥动自己双手开始以乐屠神!斩仙灭神,我想就能!破灭诸天,我手之间!吾之乐神,唯吾能训!你问我是谁,我是指挥神!
  • 影响世界的犹太巨人

    影响世界的犹太巨人

    张箭,男,1955年生于成都。1978年夏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读本科,1982年夏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应届考取川大世界中世纪史硕士研究生,1985年夏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分配在川大历史系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今合并为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教研室)工作。
  • 闭上眼睛才能看清自己

    闭上眼睛才能看清自己

    慈悲是一种爱,对家人、对朋友、对同事、对尘世间一草一木的爱。本书源于贤宗法师的人生体悟、修行心得以及讲学录,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两个特色,一是“向下”,法师分享给我们的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生活的智慧;二是“缓慢”,句句通俗易懂,紧贴内心,读来依依不舍。
  • 五行天地诀

    五行天地诀

    “风入云霄麟天变,妍进自然清地动。”天地风云,按照已经注定轨迹林风麟碾着生命的轨迹继续往前.........没有人看见海水中的那种蓝色正慢慢的进入林风麟的身体,然后慢慢在林风麟的身体各处流动,最后在心脏处停了下来。很多的蓝色这样的流动,最后都在心脏那停住。此刻林风麟心脏的血色中带着海水的蓝,火焰的红与闪电的金,可这一切都是在林风麟并不知道的情况下形成的。此时,他的额头上又多了一个蓝色的圆圈包围着之前的火焰与闪电,有种很奇异的吸引力。直到蓝色不再浸入身体的时候林风麟就清醒了过来,周围的景物又是变成平原了。林风麟打量了一下自己的身体,感觉还是没有什么变化,暗自摇了摇头,“这到底是什么鬼地方?怎么什么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