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2月,毛泽东在杭州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经常是通宵达旦地工作。谭启龙亲眼目睹了毛泽东为起草这部国家根本大法所付出的艰辛与劳累,就和谭震林商量,如何适当减少毛主席的一些疲劳。他们想来想去,想到了娱乐活动。
一天,吃过晚饭,谭震林和谭启龙一起去见毛泽东,建议他休息一下,打几圈麻将;还说现在刚好“三缺一”,请他和大家玩一下。毛泽东听后欣然接受。在牌桌上。他为了把谭震林和谭启龙区别开来,就称谭震林为大谭,称谭启龙为小谭,还风趣地说:“大谭专门做大牌,小谭喜欢和小牌。”以后,毛泽东在一些大小会议上也喜欢这么称呼他们。后来,浙江的同志也都习惯地称呼他们为大谭政委和小谭政委,大谭、小谭就这么传开了。[孙雷、孙宝义:《毛泽东衍名艺术》,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99页。]
“伍一劳动节”
1953年12月底,毛泽东来到杭州。
一天,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通知伍一陪同毛泽东一起爬北高峰。毛泽东微笑着打量伍一问:“这是谁呀?没见过嘛!”
王芳说:“主席,这是刚调来的警卫处长。”
“你叫什么名字?”
“报告主席,我叫伍一。”
“噢!你这名字好哇,又好记又伟大,全世界人民每年都要为你开庆祝大会。很好,以后我就叫你‘劳动节’喽!”毛泽东风趣幽默的话语,把伍一从紧张的心境中拉了出来。
伍一赶紧向毛泽东解释道:“我这‘伍’是‘五’字前加个‘人’字。”
毛泽东仰面笑道:“对呀,你和伍修权是本家,都是革命队伍里的一员嘛。”[孙雷、孙宝义:《毛泽东衍名艺术》,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25—26页。]
1957年9月1日,毛泽东由浙江海宁回到杭州,就想到钱塘江去游泳。“伍一劳动节(毛泽东对伍一的戏称),我们去游钱塘江。”他对随行的浙江省警卫处长伍一说。[李林达:《情满西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226页。]
1954年
“错了。关公其实并不姓关”
春暖花开之日,王芳(时任浙江省公安厅厅长)陪毛泽东漫步在杭州九溪十八涧。
毛泽东问王芳:“《三国演义》你看过没有?”
“看过。”
“陈寿的《三国志》你看过没有?”
“也看过。”
“你读的书还真不少呢!你认为关公这个人怎么样?”
“我很佩服关公,”王芳想了想回答说,“关公是个义重如山的很了不起的人物。他武艺高强,威震天下。先是斩了董卓的大将华雄,后来在曹操麾下时又斩颜良、诛文丑。千里寻兄时,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可以说人人皆知。他那重义气、轻富贵的优良品质,深明大义的儒将风度,‘单刀赴会’、无所畏惧的英勇气概,不知倾倒了多少人。但是,他又有唯我独尊、骄傲自大、不识大局等致命的弱点……”
“看来你对关公还是很有研究的嘛!”毛泽东对王芳扼要简明的概括和头头是道的分析表示赞同,又问,“既然你对关公这么熟悉,我再问你一个问题,关公姓什么?”
“关公,当然就是姓关了。”王芳答道。
“错了,关公其实并不姓关,”毛泽东笑了笑说,“关公是指关为姓。”
于是,毛泽东向王芳和其他随行人员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关公自小很讲义气,可谓侠肝义胆。一次,为朋友打抱不平,他在家乡杀了人。他知道杀了人是要吃官司的,便立即逃了出来。他打算出潼关,以甩掉官府的追捕。他日夜兼程,来到潼关时,还不到五更天,关门紧闭。他好不容易熬到开关的时候了,却又犯了愁。那时,官府有一项规定,凡过关的人都要进行登记。这可怎么办?千万不能报出自己的真实姓名,要是露出了马脚,那可不得了啊!眼看就要轮到他了,他还是没想出好办法。他心急如焚地望着这高大森严的关门,忽然来了灵感:在关门前,我何不就说自己姓关呢……这就是指关为姓的由来。
“主席,《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上都没有这些记载啊!”王芳觉得毛泽东的讲述绘声绘色,很有道理,便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出处。
“你查查其他书,看看是不是这样?”毛泽东没有直接回答王芳,而是给他出了一道题。为了找到这道题的答案,王芳细心阅读了许多有关的书籍,还是没有找到这个故事的出处,只是在一本《中国古代历史小说考》上觅到了一点蛛丝马迹。那本书上也说,关公本不姓关,而是姓冯,名贤。至于后来为何改姓为关,此书上却没有讲。[《张治中与中国共产党》,《文汇报》1992年1月27日。]
“那就叫侯波花吧”
1954年3月10日,毛泽东在杭州攀登北高峰。
在山峰上,摄影记者侯波采来一把野花递给毛泽东:“主席,你看这里都开花了,北京现在还下雪呢!”
毛泽东回过神。从花束里取出两朵问:“这叫什么花呀?”
“南方的花,我也不知它叫什么。”侯波说。
“那就叫侯波花吧。”毛泽东笑着,打趣地给花命了名。[萧心力:《巡视大江南北的毛泽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5月版。第63页。]
“保华保华。就是保卫中华”
1954年7月23日上午。毛泽东把蓝宝华等回家探亲的卫士叫到身边,要和他们聊聊。小蓝一走进门,就看见毛泽东旁边的茶几上,放着他们交上来的调查报告,上面圈圈点点,显然毛泽东已经看过了。等卫士们都坐下了,毛泽东问小蓝:“你的名字是谁起的?”
“是当兵时随便起的大名,原来在家都叫小名。”小蓝回答。
“中间的‘宝’,是宝贝的‘宝’。如果改一下,用保卫的‘保’,意义就大了。保华保华,就是保卫中华。”毛泽东面带笑容地说。
“那就改为‘保华’吧!”同伴们从一旁撺掇道。
小蓝高兴地说:“好!”从此,他便有了“蓝保华”这个名字。[揣振宇:《万方乐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页。]
猜测嵇文甫是嵇康后代
毛泽东接见河南大学校长嵇文甫。
毛泽东说:“早知道你,你很有学问哪!”嵇文甫说:“哪里!没有什么学问。”毛泽东说:“哎,大学校长嘛,怎么能说没学问呢?”据嵇文甫后来回忆,毛泽东还由“嵇”这个姓猜测,说他的祖父可能是嵇康的后代。并且半玩笑、半认真地作了“考证”,列举了一些理由。[《河南文史资料》1993年第3期,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嵇”姓源出会稽(今浙江绍兴地区),相传为大禹后裔。夏王少康封其子于会稽,后代即以封地为姓。西汉初期,有稽姓北迁至谯郡(今安徽亳州)的,因居于嵇山下,遂改稽姓为嵇姓。嵇康系三国魏时人,为“竹林七贤”之一。他原姓奚,在由会稽迁谯郡后,始改为嵇姓。嵇康墓在今安徽亳州。
杨得志“此人一直是志愿军”
1954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接见杨得志。毛泽东有力地握着杨得志的手,连晃了几下这时,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领导同志都过来同杨得志握手。等大家与杨得志握手完毕,毛泽东诙谐地说:“你们都认识吧,此人大名叫杨得志,当年强渡大渡河的红一军团团团长,如今志愿军的副司令,德怀的助手。湖南人氏,我的同乡!”
周总理说:“得志是这次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团长。”
毛泽东笑了笑,又说:“此人一直是志愿军,上井冈山就是志愿去的,就是志愿军!”[李智舜:《毛泽东与开国上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184页。]
“十八子苦禅”
有一次,毛泽东邀请李慧丽(北京战友文工团舞蹈演员)跳舞,边跳边聊,不免问及家庭之事。李慧丽自己不免把话题转到了大姐夫苦禅上书之事上。毛泽东笑了:“哦!十八子苦禅,李苦禅。你姐夫我记得,他的名字像个头陀哩!近日可好啊?”李慧丽说:“好啊!好!家里一切都好!”日后,李慧丽将此事转达给李苦禅,李苦禅只是笑。李慧文姐妹问:“你笑什么?”李苦禅说:“润之所说的‘十八子’,是咱们的‘李’字。天子知名,可逢凶化吉啊!”[冯彩章:《毛泽东与他的友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98页。]
“李好学。爱好学习”
毛泽东对中南海警卫团一中队队长李金来说:“李金来这个名字很好!金子来了!我们国家要富裕了。”又说战士李好学:“李好学,爱好学习。看来肚子里面有不少墨水。”李好学汇报探家情况,乡音很重,听起来有困难,有时候根本听不清楚他在说什么。毛泽东说:“你不是李好学吗?就是要好好学习普通话,要不愧别人对自己的称谓。把你的材料送过来,让我看一看。”[《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回忆毛泽东》,群众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2页。]
1955年
“周公制礼来了”
湖南省委副书记周里本名周礼。毛泽东在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召开期间,邀请柯庆施、黄岩及周礼去中南海丰泽园座谈。周礼在井冈山时期,多次见过毛泽东。这次毛泽东见到他,就亲切地与他握手,并风趣地说:“周公制礼来了。”[《湖南党史》1997年第6期,第30页。]
“李金来这个名字好,金子来了”
毛泽东为掌握更多的第一手材料,发动身边的工作人员,分头回到各自的家乡,通过家庭、亲戚、朋友,进行多方面的社会调查。在调查汇报时,初次和毛泽东谈话的人都不免有些拘束。也许毛泽东也看出了这一点,因此他一开头总要先拉家常,问对方叫什么名字,多大了,家住哪里,结婚没有,以及各地民情风俗等等。直到大家比较随便了。他才言归正传。
毛泽东手里拿着汇报人员的名单和材料,满面笑容地说:“李金来这个名字好,金子来了。”[《党史文汇》1995年第11期,第16页。]
“王笃恭的‘笃’字含义很深”
毛泽东在警卫班长陪同下散步时,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王笃恭。”
毛泽东说:“王笃恭的‘笃’字含义很深。用这个字做名的不太多,而你忠厚、谦虚,正体现了这个名字的内涵,你说对吗?”[李家骥、杨庆旺:《毛泽东与他的卫士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389页。]
“王昆。好气派的名字”
1955年9月28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全国青年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的成员。团中央书记胡耀邦指着王昆,向毛泽东介绍说:“这是海军航空兵的同志,他们在浙江前线打下了国民党飞机,打了胜仗!”
毛泽东把手伸到王昆面前,握着他的手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王昆。”
“三横王,对吧?哪个昆?”
“昆仑山的昆。”
“好气派的名字。你做什么工作?”
“海军航空兵飞行员。”
“哦,飞将军!”[杨肇林:《建立强大的海军》,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90页。]
张敬礼“这个名字很好记”
毛泽东来到中南海宴会厅,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举办的宴会。
毛泽东进了大厅以后,人们一下子都把目光集中到了他身上。而他则举起手来,向整个大厅打了个招呼,然后朝柯灵他们的“第一席”走来;并在这一席沿着圆桌兜了个圈子,和同席者一一握手相见,同时从姓名卡上看每个人的姓名。当他看到“张敬礼”时,便对张敬礼说:“你的名字很好记。”毛泽东坐下后,又对柯灵他们说:“你们的名字,我都在报上见过。”[孙琴安:《毛泽东与名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版,第854页。]
“名字不错。永远顺利”
1955年11月2日,毛泽东在山东德州火车站,接见德州地委第一书记朱永顺。
毛泽东问:“你叫什么名字?”
“朱永顺。”
“是永远的永,顺利的顺吗?”
朱说:“是的。”
毛泽东拿起笔说:“名字不错,永远顺利。”[《毛泽东与山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447页。]
辛树帜“辛辛苦苦,独树一帜”
1955年冬,孙晓村带领农业科学考察团访问东欧和苏联。考察团回来后,毛泽东主持召开农业会议。那天,参加会议的有西北农学院院长辛树帜。
毛泽东对他说:“你是辛辛苦苦,独树一帜!你应该讲讲啊!”[《缅怀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7月版,第123页。]
1956年
“桐城派的后代”
1956年1月9日,毛泽东在上海接见知识界代表。
当陈毅市长向毛泽东介绍方令孺时,毛泽东一边与之握手,一边笑着说:“桐城派的后代。”[《传记文学》1996年第6期,第84页。]
郑重、张宣的名字不错
1956年1月10日,毛泽东在上海时,到江南造船厂参观。
当陈毅介绍厂长叫郑重时,毛泽东笑着说:“郑重这个名字很好,郑重就是郑重其事地办事。”当介绍厂党委副书记张宣时,毛泽东又说:“张宣这个名字也不错啊!张开嘴巴就是要宣传党的政策路线。”[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毛泽东在上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191页。]
“你是方针啊!那好,我们应该跟你走”
1956年1月11日。毛泽东来到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视察。
接见时,毛泽东十分高兴,让刘伯承一一介绍,他一一握手问候。当刘伯承介绍宣传教育部部长郭奇时,毛泽东说:“我认识你,你是延安的大哲学家。”当介绍战史教授会主任方正时,毛泽东说:“你是方针(‘方正’的谐音)啊!那好,我们应该跟你走。”当介绍政治经济教授会主任朱庆云时,毛泽东说:“政治经济学是上层建筑,你在我们上头。”[齐生平:《元帅教育家》,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页。]
“三立。你的名字取得很有寓意”
1956年1月12日,毛泽东在天津视察。据相声演员马三立之子马志明回忆:毛主席到天津视察工作,天津干部俱乐部南楼舞厅里,聚集着50多名市人民代表。毛主席走到父亲身边时,父亲挺直身子自报家门:“我是相声演员马三立!”毛泽东本来是边握手边走的,这时却立住脚步,脸上现出了微笑,拿腔拿调学起了父亲说的相声段子:“买猴子,买猴子……”虽然带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听上去却很亲切。他含笑地打看父亲说:“古书上说,君子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你的名字取得很有寓意。”[《书刊报》2007年第11期。]
“张岱年是你哥哥吗”
1956年2月16日。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举行双百方针座谈会。会议之前,他拉《文艺报》的主编张光年坐在左边,并作了谈话。据张光年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