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07400000003

第3章 十年磨一剑(3)

三个月之后,宁远虽然感到有些头痛失眠,尿量增多,但他仍不在意。六个月后,病势就来得厉害了,每日饥渴难当,并且小便浓稠。宁远这才慌了手脚,急忙去拜望张仲景。仲景见状,长叹一声说:“病已进入中消,毒已入内,气血全消,非人力所能挽回了,还是早日准备后事吧!”

宁远凄凄惶惶回到家中,心中好不愁闷,心想:“反正六个月后难免一死,不如出门去游名山大川,倒也优哉游哉,赚得半年快活。况且听说茅山有一道士,医术神通,只是不肯轻易给人看病,我顺便去寻访他,或者可以得救。”于是他就到郡府辞去了职务,回家变卖了田产,独自往深山之中去了。

非止一日,来到茅山清玄观,宁远换上了童仆的衣服,进观拜谒老道士,说他情愿出家,侍奉道长。道士见他一片诚意,便留在身边侍奉香火。两个月后,道士见宁远举止稳重,言语不俗,便追问他从何而来,宁远才把实话告诉了道士。道士点着头说:“世间哪有医不得的病!”诊脉之后,微微笑道:“你所患的乃是消渴之症,现在已经将要进入下消,我也无药给你治病了,你可以下山买好梨数担,每天吃一颗,产梨的季节过去了,还可以取干梨泡汤喝,连梨渣一起吃掉,或许还有救。”

一年之后,宁远回到郡府,前去拜见张仲景。仲景一见宁远不仅照样活着,而且气色极好,脉息和平,甚至还年轻了许多,不由大吃一惊,说:“宁远,你一定是遇到了神人了!”

宁远把这一年的经过告诉了仲景,仲景感叹不已,说:“真是山外青山楼外楼啊,我自以为我的医道已经达到了顶峰,现在看来差得太远了!”说罢便焚香朝茅山拜了三拜,然后对家人说:“我要前往茅山,然后遍游天下,寻师求学,三年后回来。”

后来,张仲景果然医术更加高深,成为东汉着名的医学家,着了《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给祖国医学宝库增添了珍宝。

过去的不会再重来,今后的事还是可以希望的。

隔篱偷学

东汉时期,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镇上贴出了一张私人告示,旁边围了许多人在观看。告示上写道:

今有本镇少年者一名,名贾逵,字景伯,年方十五。因求教者甚多,故愿公开授课。即日起,有意者可于本镇学堂报名。明日即行授课。

第二天,离开课的时间还早呢,学堂里里外外就已经挤满了人。有的人稍微来晚了一点,一看,挤得一点缝都没有了,干脆就让孩子骑到自己的肩上。大家七嘴八舌,叽叽喳喳,吵个不休。

有人说:“嗯,15岁,还是个毛孩子呢,能讲书,了不起啊,了不起啊!”

也有人说:“哼,那么小的一个孩子也想讲课?我才不信呢!”

又有人说:“唉,信与不信,自己听他讲讲不就知道了吗?”

正说着,前面的人群突然拥挤起来。大家一边嚷着“来啦来啦”,一边自学堂门口闪出一条道来。这时,只见一个眉目清秀的少年,手拿课本,信步走上讲台。看模样,他确实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可看举止,他却又落落大方,完全像个大人;再听他讲课,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声音清脆悦耳,又抑扬顿挫,真是棒极了!大家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偌大的一个学堂里,就只有他一个人的声音。可是,大家哪里知道,十年前,也就是在这个学堂,他还有过一段“隔篱偷学”的故事呢。

原来,贾逵从小就聪颖过人,深得家人和邻里的喜爱。他有个姐姐,以贤惠而闻名乡里。在他还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因操持家务,抽不出时间来照料他,就把他交给了他的姐姐。姐姐为了让他听话,就经常给他讲一些古人勤奋好学的故事听。那时候,他只有三岁多一点,姐姐还以为他听不懂呢,可没想到,他不仅睁着大眼睛,听得极有兴趣,而且听完一个故事之后,还吵着要姐姐接着再讲一个。可姐姐哪有那么多的故事可讲呢?渐渐地,故事讲完了。姐姐又不识字,不能自己看书多读点故事来讲给他听。想让他上学吧,他又只有五岁,还没到上学的年龄,看着他渴望的大眼睛在盯着自己,姐姐心里真不是滋味。怎么办呢?

有一天,姐姐带着他在自家的庭院里玩耍。正玩得起兴的时候,姐姐忽然听到隔壁学堂里有个老先生正在给学生们讲课,正好讲的是自己上次没有给小弟弟讲完的那则故事。姐姐想:

“正好,我也甭讲了,干脆带他一起去听得了。”于是,姐姐就带着贾逵悄悄地溜到学堂旁边,听老先生讲故事。学堂和院子之间有道篱笆墙,贾逵太矮,姐姐怕他听不清,就抱起他,站在篱墙旁边听。时间长了,姐姐的手抱酸了,几次都想把贾逵放下来,好让自己歇一会儿,可一看到贾逵手紧紧地抓着篱笆、使劲向前伸着脑袋侧耳倾听的模样,又于心不忍。总算是听完了这堂课,贾逵高兴地笑了,姐姐看见贾逵高兴的样子,忘了刚才的疲劳,也不觉跟着笑了。

以后,每到上课时间,姐姐就抱着贾逵站在篱笆旁边,听老先生讲课。渐渐地,贾逵长大了,姐姐也抱不动他了,他就自己拿了板凳站在上面听。有时候天气不好,碰上刮风下雨什么的,他也从不间断。夏天,烈日炎炎,他顶着酷暑听课,热得汗水直流;冬天,大雪纷飞,他冒着严寒听课,冻得手脚发麻,姐姐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几次要拉他回屋暖和暖和,他说什么都不肯,有时还为此生气而不理姐姐呢。偶尔他生病卧床不起,自己实在不能去听了,就让姐姐代他去听,听完后回来再讲给他听。他听得那样认真,生怕漏掉了一个字。

就这样,贾逵坚持不懈地听课,等长到十岁的时候,他已经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对于一些名篇名着,比如说什么《左传》呀,什么《四书》呀,什么《五经》呀,他都达到能够熟练背诵的程度。

有一天,贾逵坐在村口的一棵大树下,一边背诵着《五经》中的内容,一边用树枝在地上写着。这时村里有个比较有学问的老学究正好路过,他看见这个孩子在背书,就悄悄地走到贾逵的背后,一边听他背,一边看他写。等他背完时,老学究发现他一个字也没有念错,一个字也没有写错,连忙称赞道:“好,好!嗯,不错,不错!不过,好孩子,我可从来没有见过你上学呀。你是怎么学会了这么多的东西呢?”

贾逵抬头看了看老学究,顽皮地笑了笑,说:“我呀,是让我的姐姐抱着我,站在学堂外面‘隔篱偷学’学来的。”

不久,贾逵“隔篱偷学”的故事便在乡里传开了,许多人都慕名前来求教。由于来的人太多,他的家里也装不了,他的姐姐就想了个主意,让他公开授课。于是,年仅十五岁的小贾逵也就理所当然地当上了“小先生”。

后来,贾逵仍然很刻苦地学习,终于成为东汉时期有名的经学家和天文学家。

越是困穷越要坚强,不放弃崇高的志向。

戒酒游学

东汉末年,豺狼当道,虎豹专权,朝廷内外一派腐败,国家四分五裂,战争连年,灾荒不断,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在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一带,有一个穷孩子,名叫邴原,因为家里穷,交不起学费,所以他长到11岁的时候,还没有读过书。那一年,正好他的父亲又死了,从此,他就更无依无靠了。

在离邴原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学堂。有一天早晨,邴原背着一个打猪草的萝篼往村外走,正好路过那个小学堂。这时,小学堂里面传来一阵琅琅的读书声。邴原觉得挺好奇,就停下脚来,悄悄地溜到学堂门口,从门缝向里瞧。他看见里面有许多比他还小的孩子,坐在课桌后面,很认真地大声朗读课文呢。邴原亮晶晶的大眼睛里充满了羡慕的目光。他是多么的渴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坐在学堂里读书啊!可是,他一想到自己不幸的身世和一贫如洗的家境,心里难受极了,竟伤心地哭了起来。声音越来越大,惊动了学堂里的老师。老师以为外面出了什么事,就赶紧跑出来。看到这个情景,老师很奇怪,这个小孩子怎么会在这里哭呢?于是,老师就亲切地问邴原:“孩子,你为什么哭啊?”

邴原用手揉了揉眼睛,止住了哭声,回答说:“大人们都说,失去父母、无依无靠的孩子容易伤怨,家里贫穷缺衣少穿的人就更容易感到心里难受。我看到在学堂里读书的孩子,都是父母健在。他们既不孤独悲伤,又可以读书写字。我是多么羡慕他们呀!可低头看看自己,什么也不如他们,心里越想越难受,忍不住就哭起来了。”

老师听了邴原的叙述之后,很同情他的处境,同时,心里也觉得这个小孩子很聪明,于是就对邴原说:“孩子,别再伤心了。你如果想念书的话,就到这个学堂里来吧。”

邴原听了之后,却为难地说:“可是我没有钱交学费呀。”

老师笑了笑,对邴原说:“好孩子,你若是真有志气,我愿意白教你,不收你一文钱的学费。”

邴原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生怕自己听错了,便睁着一双大眼睛望着老师,说:“真的?”

“真的!”

从此,邴原进了学堂,和其他小孩子一起学习。由于他读书非常刻苦用功,又肯听老师的话,所以他只用了一个冬天的时间,就能够熟练地背诵《孝经》和《论语》这两部书了。

邴原在学堂里虽然学到了不少的东西,但是他自己认为,书本上的知识还是很有限的,他想到外地去游学,以开阔他的视野。等他长大成人后,他就收拾好行李,告别了老师和朋友,准备远行了。邴原是个很会喝酒的人,临行前,他担心自己因饮酒而误了学业,特地下了决心要戒酒。在游学途中,他自己背着沉重的书箱,徒步行走在山涧草丛里。他不辞辛劳,跋山涉水,到处寻师访友。在陈留,他拜韩子助为师;到了汝南,他又和孟博交上了朋友;在颍川,他向陈仲弓请教;在涿郡,他和卢子干在一起讨论,从而学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由于邴原勤于修身养性,对人非常和善,既尊重老人,又爱护幼者,所以他深受人们的尊敬。每次到一个地方,大家总喜欢和他呆在一起。碰上什么高兴的事,就请他一起吃饭。古时男人一般都会饮酒,席间,大家也给他斟上了酒,请他喝。看着大家热情的样子,又闻着醇厚的酒香,邴原真有点忍不住要喝了。可他一想到自己当初立下的志愿,立刻又清醒过来,所以他每次都借口说自己不会饮酒而婉言谢绝了人家的好意。时间长了,大家都以为邴原真的不会喝酒。邴原在外面共呆了八九年的时间,始终滴酒未沾。最后,当邴原要离开朋友们,准备返回自己家乡的时候,大家又备了一桌饭菜为他饯行。为了尊重他,按照惯例,饭桌上没有准备酒。可这一次,等大家都到齐了,邴原却一反常态,当着大家的面说:

“我本来是一个很能喝酒的人,但我担心饮酒会分心思,从而荒废了我的学业,所以临出走前我曾下决心戒了酒。今天我学业已成,而且明天就要离开大家,回到自己的家乡去了。我很感谢大家这些年来对我的照顾,并且临别之际还特意为我饯行,我很高兴!因此,今天我要和大家共饮,以示谢意!”

于是,邴原取了酒,和大家一起举杯互相祝贺了一番。

回到家乡后,邴原招收了几百门徒,整日讲述礼乐,吟咏诗书。后来,在这些门徒中,出了几十个有名望的人。

不知道我的前程在哪里,合掌听着马儿的腾腾声,任凭它往哪里走。

创制历法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国出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叫祖冲之。

祖冲之,字文远,原籍是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源县),因为战乱,祖上迁居到了江南。祖冲之刻苦钻研一生,在天文学和数学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为人类的科学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这里,我们只谈谈他创制《大明历》的故事。

在祖冲之生活的时代,已经出现了相当进步的历法。古人按照日月运行的规律,把第一次月圆到第二次月圆之间规定为一个月。这样,每个月为29天多一点,12个月为一年。这就是阴历。人们也观测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规律,并将地球绕太阳一周定为一年。这就是阳历。阴阳历相比较,阳历一年的天数比阴历多11天还有零。这个怎么办?古人就想出了个“闰月”法,以便把这两种运算历法的天数统一起来。古人用“十九年七闰”,就是说,在19年中安排上7个闰年,每平年为12个月,每闰年为13个月。祖冲之“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通过细密的测量、观察、推算和研究,发现古人的这种办法还只是大致准确,这里面有着二万八千四百二十九分之一的差距。因此,他把19年7闰改为391年中有144个闰年。此外,他还进行了“交点月”方面的研究,为准确地推算日食、月食的发生时间创造了条件。将“岁差”应用到历法中去,也是他的首创。

祖冲之经过多年阅读、研究古代天文历法方面的资料,经过多次的科学实验,终于制成《大明历》。那是在公元462年,祖冲之才33岁。

当祖冲之将这项重大科研成果奉献给国家的时候,却遭到权臣戴法兴等人的反对。为此,他写了一篇驳斥文章。在那篇文章中,他详述了自己研究历法的经过。我们看看他写的这部分内容,对于有志于科学工作的人,是会有启发的。他在那篇文章里说:

我这个人愚笨迟钝,但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天文、历算方面。我翻阅了古今文献,广泛搜集众人不易获得的资料,对于唐尧、夏禹、周代、汉代的历法,都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我用尽了各种运算方法,分辨了各种数据,如《九章》中对球体的运算就有错误,但汉代的科学家张衡没有发现它,还是依照旧说;汉代的铜斛上刻着铭文,那是刘歆搞的,数据完全错了。

这些都是历算家们的大缺点。《乾象历》和《景初历》的朔望日周期,在观测上虽然准确,但是在运算上错误很多,这又是历算家的大错误。到了东汉的郑玄,三国的阚泽、王藩,魏、晋时代的刘徽,这些人都精通多种学科,但在历法计算上也往往出现疏忽和差错。我抽出一些空暇时间,一一校正了他们的谬误;我自信证据确凿,计算也较精密;这就是我敢于相信自己的结论,而不凭空盲信古人的原因。

我研究了当代人何承天创制的《元嘉历》,那上面规定的冬至和夏至,都比实际的天象早;闰月也提前了一个月;金、木、水、火、土,这五星的运行会合周期,也有四十天的差错;在推算月亮运行时,凭空增加了一项“速度差”,但有些必要数据却反而没有。这些都是以前的历法上有差错,在我的新历法中得以纠正的地方。

我所创制的《大明历》,既系统地清理了历法发展的源流,又去粗存精,使得天象的观测符合了日月运行的实际情况。可是有人对此不仅不加肯定,反而进行讥笑诋毁,这不是很可惜吗!看看戴法兴的六条议论,都是一些不得要领的空话,请让我逐条阐述自己的理由。

戴法兴被祖冲之驳得理屈词穷。大臣们怕得罪戴法兴,都附和他,只有巢尚之一个人站在祖冲之一边。巢尚之核对了过去几年发生的四次月食,证明用祖冲之的方法来计算,都是准确的,而用戴法兴的方法来计算,出入都很大。他坚决主张采用祖冲之的《大明历》。争论继续了将近两年,宋孝武帝才决定下一年颁行《大明历》,不料他这一年死了,事情就被搁置起来。后来朝代也换了,祖冲之也死了。经他的儿子祖烜一再上书请求,直到公元510年,梁武帝萧衍才正式下令采用《大明历》。这时候,祖冲之已经死去十年了。

古人所说的中庸,就是坚持一切真理但不超过限度。

笃学不娶

同类推荐
  • 友谊赠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友谊赠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卡耐基成功处世艺术

    卡耐基成功处世艺术

    戴尔·卡耐基的成功得益于他高超的处世艺术,他在自己的奋斗历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而有效的处世经验。卡耐基认为,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具体的,因而个性各异,与这些独特的个人交往必须倾注满腔的热忱和诚意,饰外修内,表现出坦荡和真诚的品性,对方才能相信自己,这是成功处世的基础。
  • 一生的财富(智慧生存丛书)

    一生的财富(智慧生存丛书)

    财富之本并不是人人都有,内外兼修,是获取财富的路径,青少年必须要知道的理财知识。
  • 改变人生的厚黑策略(教你成功丛书15本)

    改变人生的厚黑策略(教你成功丛书15本)

    为人处世是人生的第一大事。处世难,难就难在人与我之间微妙关系。厚黑处世,要灵活,当伸则伸,当屈则屈,刚柔并济,左右逢源,要容人,更要防人。大智若愚是最高明的处世之道,可以给自己减少许多烦恼,也可以使自己最大限度地避免伤害。《改变人生的厚黑策略》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事例和精练的要点,从为人、处事等方面,生动地展示了轻松为人、巧妙处世的方法。
  • 生命需要赞美

    生命需要赞美

    主要内容包括充满爱与力量的故事能感动每一颗纯真的心灵,温馨动人、真诚深刻的生命故事,最能带给人们心灵的滋养与智慧的启发。给充满爱的心灵注入更多爱的勇气与能量,也能让缺少爱的心更勇敢、更充实,体味人生中的精彩和美好。 短小、灵动、真切、睿智、感人是《心灵鸡汤:生命需要赞美》的特色;青春、活泼、真挚、真情、直爽是《心灵鸡汤:生命需要赞美》的感怀。
热门推荐
  • 清朝那些人

    清朝那些人

    本书分帝王后妃宫廷人物、文臣武将、起义领袖人物、文化科技思想人物和社会民间人物四类。
  • 新中国反腐简史

    新中国反腐简史

    《新中国反腐简史》这部著作全面、系统而又概略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阶段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情况,展示了我们党通过扎实的反腐倡廉工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不懈探索及巨大成绩。我相信,这部著作的出版,对于深入学习和研究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继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共产党人不是狭隘的经验主义者,但我们是实践论者,始终重视实践经验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TFBOYS之爱的契约

    TFBOYS之爱的契约

    她们是杀手,他们是明星,看似毫无交集,却在一次偶遇中碰撞出火花,青涩的情感随着他们一步步成长,可却总是遇到阻碍,他们在困难中学会彼此谅解,更不曾放弃过对方,但……
  • 古城街头的红色足迹

    古城街头的红色足迹

    本书用以事说史的形式叙述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临海解放这30年中,发生在临海城区的革命斗争故事。全书分为:临海城区革命斗争史综述、红色足迹、人物传略、附录四部分。
  • 钢琴女孩

    钢琴女孩

    钢琴天才女主钟离婧18岁,被家里人逼婚,无奈之下,她逃出了家。在逃婚的路上遇到了冷酷王子苏以辰,两人还住到了一起,就这样,一切逗比似的生活即将拉开帷幕......
  • 天地灵劫

    天地灵劫

    新人写书,练笔之作请多关照有生就有死,有着象征着生命的世界便有象征着毁灭的怪物。在近千年的历史中有着众多的顶天立地之人守护着这个世界如今毁灭再一次袭来新一代的守护者能否守护住这个世界。
  • 送张景宣下第东归

    送张景宣下第东归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这一次,不在放手

    这一次,不在放手

    对他,我只是一昧伤害,厌烦,无视,而他,只是默默地留在我的身边,对他,我就是唯一,是他的天是他的一切。失去他后,才明白有他的日子是多么让人怀念,令人向往。命运,让我再一次拥有他,这一次,不在放手。
  • 这一生,只为寻你

    这一生,只为寻你

    一次军警联合的缉毒行动,一个获救的小女孩,一双难忘的眼睛,一段深刻的记忆。她为了寻找他,走上了未知的道路。“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都不会放弃,这一生,只为寻你。”新书《超级特种兵之战龙》即将发布,请各位敬请关注。
  • 都市邪少至尊

    都市邪少至尊

    “巧儿,若你身去我屠尽这天下又何妨。”叶凌轻浮刘巧苍白的脸说到,他的话是那么温柔可是确认听到这句话的每个人感到灵魂上的恐惧!为兄弟为女人可得罪天下,他的人你“碰不得。”叶凌,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他的人生又怎会平淡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