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87700000035

第35章 失败的诸神

你可能觉得标题很熟悉。对,就是从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里“顺手牵羊”而来,它原来是第六章的半个标题。

《知识分子论》其实是一本演讲集。由于受广播节目形式的限制,即分六讲,每讲半个小时,因此,它的篇幅并不长,语言也明白易懂。但是,它谈论的问题却是深入、宏大、启人深思的。我相信每一个读过此书的人都能有这样的感觉。

在第一章“知识分子的代表”中,萨义德的问题是: 知识分子究竟为数众多,还是极少数的精英?他首先比较了葛兰西和班达的看法。葛兰西认为,知识分子人数众多,既有传统的知识分子(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如教师、行政官吏等,又有一群有机知识分子(organic intellectuals),如工业技术人员,政治经济专家,新文化、新法律的组织者等,尤其是后者,在年复一年壮大。但是,班达的看法却与之针锋相对:“知识分子是一小群才智出众、道德高超的哲学家—国王,他们构成人类的良心。”真正的知识分子形成的是一个神圣的阶层,他们与世俗作斗争,支持、维护的正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真理与正义的永恒标准”。对于这个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放弃了职守、妥协了原则的知识分子,他给予了无情的抨击,并斥之为“知识分子之背叛”。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位,还有许多的标准,如福柯的“普遍的知识分子”(universal intellectual)和“特殊的知识分子”(specific intellectual),而在当今世界,前者逐渐为后者所取代。萨义德的观点并不像葛兰西和班达那样趋于极端。葛兰西的看法过于乐观,知识分子阶层的无限扩大和稀释,最终无疑是知识分子阶层的解体。而班达把知识分子的范围设定为极少数的人群,似乎有精英主义之嫌。萨义德对福柯的看法也有所保留。他讲得明白:“我也坚持主张知识分子是社会中具有特定公共角色的个人,不能只化约为面孔模糊的专业人士……知识分子是具有‘向(to)’公众以及‘为(for)’公众来代表、具现、表明讯息、观点、态度、哲学意见的个人……必须意识到其处境就是公开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对抗(而不是制造)正统与教条,不能轻易被政府或集团收编,其存在的理由就是代表所有那些惯常被遗忘或弃置不顾的人们和议题。”在这一章的结尾处,萨义德给出了他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根据我的定义,知识分子既不是调解者,也不是建立共识者,而是这样一个人: 他或她全身投注于批评意识,不愿接受简单的处方、现成的陈词滥调,或迎合讨好、与人方便地肯定权势者或传统者的说法或作法。”

萨义德承认,做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绝非易事,因为他总是处于孤寂与结盟之间。这种中间状态(a state of inbetween)成了萨义德在第二章“为民族与传统设限”和第三章“知识分子的流亡”中讨论的核心。

传统意义上的“流亡”与悲惨的命运相连。而知识分子的流亡却是自我主动的选择。因为他或她“宁愿居于主流之外,抗拒,不被纳入,不被收编”。对于他们来说,流亡意味着从寻常的职业生涯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某种“报偿”或者说“特权”。其中之一就是将任何事物都不视为理所当然,学习凑合着应付让大多数人迷惑或恐惧的不安稳状况,“因为流亡者同时以抛在背后的事物以及此时此地的实况这两种方式来看事情,所以有着双重视角(double perspective),从不以孤立的方式来看事情……就知识上而言,这意味着一种观念或经验总是对照着另一种观念或经验,因而使得二者有时以新颖、不可预测的方式出现;从这种并置中,得到更好甚至普遍的有关如何思考的看法”。知识分子就是“比较能不只是看事物的现状,而能看出前因”。所以,在萨义德眼中,“流亡的知识分子……代表着改变、前进,而不是故步自封”。

然而,知识分子以什么样的身份发言呢?他是如何取得自身合法的权威性的呢?这是萨义德在第四章“专业人士与业余者”中思考的问题。现代传媒的急剧扩张,降低了知识分子合法性的来源。传统的知识分子固守的讲坛已经被许多其他的形式取代,比如,影视夺走了一部分人的眼球,网络也分散了一部分人的精力。而以往“职业的知识分子是正统的合法性的来源”,可是在今天“大众传媒已经打破了传统知识阶层的封闭,以及传统知识阶层的评价规范和价值标准”。萨义德援引了美国左派雅各布的看法:“非学院的知识分子”已经完全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群满口术语的大学教授,而社会上没有人很重视这些人的意见。但是,萨义德并不完全同意雅各布的看法,他对后者所谓的“最后的知识分子”这一说法也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诚然,知识分子正从普世性向专业性转型,但是他发言的空间和对象还是没有变。正如他所言,每个知识分子都有阅听大众和诉求的对象。问题在于“是否要去满足那阅听的大众,使它像客户般高兴;还是去挑战它,因而激起直接的对立,或动员它更民主地参与社会”。这两种情况都无法回避权威和权力,也无法回避知识分子与权威、权力的关系。知识分子如何向权威发言:“是作为专业性的恳求者,还是作为不受奖赏的、业余的良心?”

毫无疑问,萨义德对上述问题的答案是,知识分子应该作为“不受奖赏的、业余的良心”向权威、权力发言,就像乔姆斯基一样针对所有重大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一样,竭力影响自己的听众。换言之,知识分子不是公务员或雇员,不应该完全听命于政府、集团,或某个团体的政策和目标。要维持知识分子相对的独立性,“业余者比专业人士更好”。因为,业余意味着选择了“公共空间”(public sphere)。除此之外,专业化的不良后果是非常明显的,比如,它会戕害“兴奋感”和“发现感”,而这两种感受都是知识分子性格中不可或缺的。更为严重的是,专业化带来的压力很有可能迫使知识分子无可避免地流向权力和权威,“流向权力的要求和特权,流向被权力直接雇佣”、整理和收编,真正地完成了班达所言的“知识分子的背叛”,从而难以回到雅各布所强调的知识分子的观念:“不对任何人负责的坚定独立的灵魂。”

当然,萨义德明白,本着良心对权威和权力发言的风险和成本是多大。但,在他看来,这正是大勇精神的体现。而与之相对的怯懦和逃避,才是应该大加谴责的:“在我看来最该谴责的就是知识分子的逃避;所谓逃避,就是离开明知是正确的、困难的、有原则的立场,而决定不予采取。”萨义德毫不留情地刻画出了逃避的诸种形态:“不愿意显得太过政治化;害怕看来具有争议性;……想要保有平衡、客观、温和的美誉”,等等。而这些,对于知识分子而言,腐化的心态莫过于此。

萨义德在第五章结束的时候宣称,“对权势说真话绝不是邦葛罗斯式的理想主义”。而那些“理想主义”者“总是失败的诸神”。这是第六章的标题,萨义德用它来暗示了“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是世俗之人”。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懂得“如何在心灵中保有一个空间,能够开放给怀疑以及部分的警觉、怀疑的反讽——最好也是自我的反讽”。知识分子“不是一种体制和机器人,奉一个系统和方法之令行事”。他会不断地“提醒”自己,“必须四处走动,必须有立足的空间并反驳权威”,因为,“毫不置疑地屈从于权威是对主动的、道德的、知识的生活最大威胁之一”,哪怕这个“权威”就是他自己,也决不“屈从”。

萨义德的讨论主题清晰,逻辑严密。这里,我们不妨略为引申开去,利用萨义德的观点来检视一下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处境和现状。

中国的知识分子究竟是多还是少?如果按照葛兰西的标准,那么,我们的知识分子可谓多矣,产量可居全球第一。但是,我们已经在前面的分析中看到,知识分子如果界定的条件太松,其实是变相地取消了知识分子这一阶层的存在。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太少。因为,作为知识分子,在许多人的讨论中,比如,萨义德、雅各布和班达,都是把他设定为是具有独立精神、自我思想和具有良心的人。试问现在中国,这样的知识分子还有几个?这也难怪20世纪风雨零落之后,人们想来想去就只有鲁迅、顾准那么几个人了!

为什么中国真正的知识分子这么少?知识分子的生长肯定需要一定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上文提到的“公共空间”。因为知识分子不是在庙堂发言,他是需要在“广场”那样的“公共空间”发言。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缺乏的就是“公共空间”。由于“公共空间”的被挤压乃至被取缔,知识分子存在的理由也就没有了。由于“公共空间”的缺乏,知识分子只有退回到书斋、学院或机构去谋生,于是,更多的是以“专业知识分子”的面目出现,是故其影响甚微,更面临独白的境地。

传媒一向被认为是“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宣传工具”到“良知公器”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这中间的路究竟要走多久?如果没有完成这一步,知识分子的“中间状态”如何实现,他们的声音在什么地方能够被人所听见?

同类推荐
  • 幸福时分

    幸福时分

    本书收录书有密码、一本为所有人而又不为任何人的书、书痴、读书如旅行、读书是心生命成长的需要、快乐推敲、善写源于多读、思想的碎片等作品。
  • 斯人独憔悴

    斯人独憔悴

    1919年发表。南京学堂学生代表颖铭、颖石兄弟俩参加请愿斗争,身为军阀政府官僚的父亲停止了他们的学业,将他们关在家中。后兄弟俩当了办事员,在苦闷中低吟“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诗句。
  • 爱恨如歌(诗歌)

    爱恨如歌(诗歌)

    诗人用平易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将等待自己的爱人的那种渴望与爱人即将到来时的兴奋心情细腻而生动地展现出来。诗人之所以那么激动,因为爱人不是骑马或搭车来的,她“绕过天狼星的山峰”,为了驱走“紧随我左右的黑暗”,她是真爱自己的。对于即将来临的真爱,又有谁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又有谁不雀跃欢喜,这种心情不同于见到初恋情人的心跳,这更是一种经过审视,经历考验的爱情感觉体验,是强烈的感情沉淀过来的一种深沉的情绪。
  • 沉思与凝望(理论评论卷)

    沉思与凝望(理论评论卷)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文学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人、建设新中国的旺盛热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取得新的历史性进步,创作队伍更加壮大,创作活力更加旺盛,当代文学在记录时代发展、见证历史巨变、弘扬民族精神,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在,我们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赋予每一位作家艺术家光荣而神圣的职责,呼唤着更多的好作品问世。
  • 抗战救护队

    抗战救护队

    一部恢宏的抗战救护史册,一卷现代的水浒聚义传,一座壮丽的医护英雄群像,一曲大爱的人道主义颂歌。《抗战救护队》在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著名作家杨义堂的一部反映中国红十字会抗战救护历史、塑造红十字民族英雄的30万字的长篇传记文学《抗战救护队》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抗战救护队》该书记述了一段被岁月掩藏的真实历史。抗战军兴,北平协和医学院执行院长、著名生理学家林可胜把妻儿转移到新加坡,回国参加中国红十字会,并组建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美国医药助华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在资金、药品和器材等方面给予他们大力支持。
热门推荐
  • 划时代足球

    划时代足球

    3016年,百年前世界完成第6次科技革命,人工智能取代普通劳动,使得人类进入衣食无忧的时代。就在这个时代中,因为长时间失去劳动而造成遗传性的基因缺陷增肥的主角机缘巧合之下用足球拯救世界!并带领中国足球一步一步走上巅峰!
  • 我的心好冷

    我的心好冷

    这是一部青春题材的小说。女主人公夏沫是一个豆蔻芳华的少女,小说描写了夏沫在亲情、友情和朦胧的暗恋之间徘徊的故事。小说旨在为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提供青春生活指南,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人身安全卷(千万个怎样)

    人身安全卷(千万个怎样)

    本书即是要提醒与教导读者,如何了解并避开居家生活中的各种危险,让家成为永远“爱”与“安全”的堡垒。
  • 感谢那夏有你

    感谢那夏有你

    他们相遇在幼时,有着最深厚的感情,中间因为诸多事情,使他们的心越来越远……但他们并不后悔这相遇
  • 龙骨剑皇

    龙骨剑皇

    浩凌问师姐:“师姐未来的相公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师姐回答:“我的男人要像圣皇那样,武能御剑斩妖龙,文能治国安天下。”“这样的男人可不好找啊,估计全天下也没几个,怎么会轮到师姐呢?”浩凌很是时宜的打击道。“笨蛋,你找死啊!”师姐佯装出生气的模样在浩凌腰间上的那块小嫩肉上狠狠掐了一把。……或许是宿命,或许是巧合。落石山脉大阵破,妖孽龙魔返世间。手持龙骨战剑,熟读远古卷轴,子承父业,踏上诛邪之途。
  • 太初神帝

    太初神帝

    天择骸骨,帝者自命!古阳身怀至尊龙传承,踏上一条通向太古神界之路,血杀天地,帝霸太古,一怒乾坤抖,一念日月塌。书友QQ群:559646959
  • 羽生结弦之sweet

    羽生结弦之sweet

    幕泠汀在大学开学前一个月获得成为羽生结弦的翻译的资格,其实她早就喜欢上了他,中国与日本的跨国之恋。
  • 暖暖的爱甜在我心

    暖暖的爱甜在我心

    于甜甜,女主角。“我不是亲生的?呵呵,为什么?那么疼爱我的爸妈居然不是我的亲生父母!为什么我所有的美好全都破碎了?为什么?”得知自己并非爸妈亲生,又因感情受挫。遇到流氓,宁愿一死了却人生。被哥哥救下。于翔(甜甜喊了多年的哥哥)得知于翔真心,深受感动……
  • 世界对你太温柔

    世界对你太温柔

    一个人在黑夜里简简单单的写自己想写的,,,
  • 我不是你的良人

    我不是你的良人

    "他是我青春的金主,我是他牢笼里的金丝雀。一张冰冷的支票是我们给予彼此最初的位置。从女孩到女人,从躲避到追寻,许光北,你给我的是一场万劫不复,而我不是你的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