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87700000020

第20章 落伍的新潮(1)

南宋词人蒋捷有一曲名作《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词中浓缩的三段人生,少年的快意逍遥,中年的时事维艰,老年的孤苦凄凉,拿来与吴宓(1894—1978)的人生对应,有着惊人的吻合。

吴宓,字雨僧,陕西泾阳人。1911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堂。1917年赴美入弗吉利亚大学攻读英语文学,翌年,转入哈佛本科,结识梅光迪,师从新人文主义大师白璧德(Irving Babbitt)。1921年,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返国后入南京东南大学任英文教授。次年,与梅光迪等人创办《学衡》刊行。1924年,东南大学西洋文学系裁并后,北上奉天(今沈阳)任东北大学英语教授。1925年重回清华,筹建大学部和研究院,并出任研究院主任。一年后,辞研究院主任,专任教授。1933年,不惑之年的吴宓事业上遭到重创,《学衡》停刊,恩师仙逝。抗战期间,任职于西南联大。1945年赴成都转任燕京大学英文教授。1946年,清华北平复校,不就,从此与之缘尽,转赴武汉大学外文系。1949年4月离开武汉,拟赴成都,就四川大学之聘,但中途止于重庆,在民办学院任教,兼任重庆大学外文系教授。1950年,改任四川教育学院外文系教授。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入西南师范大学,此时已近耳顺之年。1966年“文革”爆发后遭到残酷迫害,右眼失明,左腿残废。1974年以八十一岁高龄反对“批孔”,被打成“现行反革命”。从此卧病在床,1977年由胞妹接回原籍,次年即病逝,享年85岁。

综观吴宓一生,可谓风雨飘摇。没有多少宁静的空间够他挥洒才情。他留下的专门著述不多,生前只刊印了《吴宓诗集》,多数文字均为短简散论。徐葆根在《会通派如是说: 吴宓集》的“后记”中感叹“先生博学卓识”,但却只辑录到区区“二十五万字”。

吴宓不擅长篇巨制,不求体系森严、蔚然大观,固然与时局动荡、人生飘零不无关系,但更多是与其才情性格相关。学人而诗人,一身两任。钱锺书认为,没有哪个正常人能像吴宓那样拥有两颗心灵,处于混沌冲突的状态,而在学人和诗人的身份之间,诗人身份占据了上风,他“不是伟大的诗人,但他无疑是当代最复杂的人物,通过写诗来寻求解脱……”以诗人之浪漫心态为学,当然兴之所为,欠缺的是恒心。诤友汤用彤早就批评他“失其故我,关心俗务,甚欲娴习交际,趋重末节,读书少而心志分,殊可惋惜”。吴宓对自己的性格也洞若观火,“宓于学问,毫无用功……而年华已长,忧国伤乱,魂梦不安,又为种种邪魔杂念所侵扰,静中回首,虚靡光阴,真不为少。欲静心用功,实难又难。将来只可以常人终身。吁!可惊也,可伤也”。虽然此段文字自谦太过,但以其才高,实可为学界有更大贡献。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吴宓以其坦荡的诗人性情,不惜笔墨、吐尽肝肠地留下了大量的日记,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吴宓对学界的贡献主要不在于那不多的著述,而在于他身体力行的“中西会通”之治学精神。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对后学的影响是持久而深入的。钱锺书就坦然承认,他那一代的年轻中国学生都欠吴宓“一大笔账”。

“五四”一代的学人几乎有个共性,就是著译两不误。吴宓也不例外。吴宓的译事活动大致如下:

1922

1. 《小说名家: 纽康氏家传》,萨克雷撰,载《学衡》第1、2、3、4、7、8期。

2. 《葛兰坚论新》(合译),载《学衡》第6期。

1923

3. 《白璧德之人文主义》,马西尔撰,载《学衡》第19期。

4. 《希腊之留传第一篇希腊对于世界将来之价值》,穆莱撰,载《学衡》第23期。

1924

5. 《世界文学史》(译注),载《学衡》第28、29、30期。

6. 《白璧德论〈民治与领袖〉》,载《学衡》第32期。

1925

7. 《罗马之留传第七篇罗马之家族及社会生活》,赖斯德撰,载《学衡》第37期。

8. 《白璧德论欧亚两洲文化》,载《学衡》第38期。

9. 《论循规蹈矩之益与纵性任情之害》,吉罗德夫人撰,载《学衡》第38期。

10. 《但丁神曲通论》,葛兰坚撰,载《学衡》第41期。

11. 《一七三四年班禅喇嘛告喻译释》,载《学衡》第41期。

1926

12. 《罗塞蒂女士“愿君常忆我”》(译评),载《学衡》第49期。

13. 《孔子老子学说对于德国青年之影响》,载《学衡》第54期。

14. 《中国欧洲文化交通史略》(编译),载《学衡》第55期。

15. 《小说名家: 名利场楔子第一回》,载《学衡》第55期。

1928

16. 《韦拉里论理智之危机》,载《学衡》第62期,另转载《大公报》文学副刊。

17. 《韦拉里说诗中韵律之功用》,载《学衡》第63期。

18. 《穆尔论现今美国之新文学》,载《学衡》第63期。

19. 《美国现代文学中之新潮流》,载《大公报》文学副刊1928年7月9、16、23、30日。

20. 《蜗逊论心理学与文学》,载《大公报》文学副刊1928年9月17日。

21. 《克拉塞格言》,载《大公报》文学副刊1928年9月24日,后载《学衡》第70期。

1929

22. 《佛斯特小说杂论》,载《学衡》第70期。

23. 《白璧德论今后诗之趋势》,载《学衡》第72期,同年11月18日《大公报》文学副刊转载。

24. 《穆尔论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文学》,载《学衡》第72期,同年12月16日《大公报》文学副刊转载。

25. 《已故美国批评家薛尔曼评传(1881—1926)》,连载《大公报》文学副刊1929年12月23、30日,1930年1月13日,后载《学衡》第73期。

1931

24. 《拉塞尔论伯格森之哲学》,载《学衡》第74期。

25. 《雪莱献玛丽诗》,载《大公报》文学副刊1931年12月21日。

从这张年表可以看出,吴宓的翻译活动具备如下特性:

第一,内容杂。相比译界前贤严复、林纾,侪辈朱生豪、傅雷,吴宓选译的对象过于杂乱,有小说,有诗歌,有文论,有传记,原作者不光涉及英美,还有俄法,没有固定的套路,给人随性而为之感。

第二,篇幅小。吴宓所译材料的篇幅都不大,由于兴趣点多,未能专治一家或数家,也就难于做大做深,没有大手笔的译作存世,够不上翻译名家分量。

第三,时间短。吴宓的翻译活动主要集中在其主笔《学衡》(1922—1933)和《大公报》文学副刊(1927—1933)期间。所译文字也几乎全都发表在“自留地”之上。1933年,这两个刊物停刊之后,吴宓的译介活动似乎也就遽然终止,所以大致算来,他的翻译实践活动前后不过十年时间。

译事是苦功,首要的是耐得住寂寞。吴宓是性情中人,自然对此会非常敏感。1933年后,终于从繁忙的编务中脱身的吴宓,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翻译活动,但他却自折译笔,足见对此翰墨生涯缺乏激情。同样是时局的飘摇风雨,朱生豪、傅雷等能成为翻译大家,而同样学贯中西的吴宓却轻掷了才华,在翻译事业上难望这些侪辈项背,不得不让人慨叹,心性使然。

表面上看,吴宓对自己的翻译也没有过高的期许。与其说是“赏心的乐事”,不如说是“应景的苦差”。难怪,他的译事给人“虎头蛇尾”之感。如《名利场》的翻译,只开了头,就没有下文。

但是,透过吴宓译事活动的杂乱表象,隐约还是可见一个重心: 白璧德。《学衡》就是在白璧德影响之下创办起来的刊物。译介白璧德的著述当然是首要的任务。作为白璧德最为器重的中国弟子之一,吴宓在译介其师新人文主义的学说中可谓功莫大焉。盘点一下吴宓的翻译项目,大约三分之一的篇幅跟白璧德及其倡言的新人文主义有关。

吴宓译介师说,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大有深意存焉。1923年,吴宓致信白璧德,袒露心迹:“弟子返国逾两载,感国势日衰,政局日峻,人心堕落,古风不再,若不彻底改变国民根性、扭转国民道德,则未来政治经济了无希望。”他直言,中国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大之危局,一切都散发出腐败堕落气息,与国运衰颓、生灵涂炭相比,个人荣辱不值一提。

同严复、林纾、梁启超、鲁迅、胡适等人一样,吴宓对白璧德的译介绝非个人闲暇生活的点缀,绝非猎取名利的终南捷径,而是要盗取天火,启迪民智,富国图强。不同的是,吴宓所引进的“天火”是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1925年,他写信给白璧德,希望恩师原谅他擅自主张,翻译师说,因为他觉得这是应尽的神圣职责,遗憾的是,他做得还不够好,不够多,虽虔诚译事,但必定有诸多疏漏,是故无论怎么责罚,都甘心领受,无怨无悔,否则,良心将不安,九泉之下也难瞑目。

吴宓译介白璧德的诸多文字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白璧德论〈民治与领袖〉》。白璧德的《民治与领袖》一书在美国初版于1924年,吴宓阅读之后,即在第一时间译出引言部分,同年即刊载于《学衡》第32期上。吴宓摘译的引言部分是理解白璧德全部学说的关键。在这部分中,白璧德回顾了自己思想的来龙去脉。吴宓对翻译材料的选择,背后体现的恰是他深邃的学术眼光。

吴宓的翻译水平究竟怎样?我们不妨中英对照一下《民治与领袖》开篇一段的译文:

同类推荐
  • 哲人的灵感(上册)

    哲人的灵感(上册)

    当今之人骨子里是有那么一点永远也挤不出去的奴隶的血,在心理和性格中占上风的是一种乐道人善的庸俗气质,是一种公允执中的老好心境,是一种习惯于“服从”的奴性人格,明哲保身和妥协折中成为一种不少人遵行的人生哲学,在领导面前逢迎拍马,遏抑言说冲动,克制真率表达,成为他们最基本的人生规训,并且在当今生活中具有主宰的意义。
  • 重拳出击:周恩来在“九一三”事件之后

    重拳出击:周恩来在“九一三”事件之后

    本书选取了林彪事件后周恩来在各个方面大力纠“左”、批判极左思潮的不懈努力和艰难历程。围绕这一主线,全面地反映出文化大革命后期周恩来的主要活动、思想轨迹和历史贡献。
  • 宋词三百首(上)

    宋词三百首(上)

    词是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词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 一个人的诗歌史(第三部)

    一个人的诗歌史(第三部)

    《一个人的诗歌史(第三部)》是刘春的“诗歌史”系列著作的第三部。沿袭前两部的整体风格,精辟地论述了近二十个著名诗人的作品和生活经历。其中有孟浪、王寅、陈东东等上个世纪80年代一举成名的诗坛高人,有伊沙、蓝蓝、张执浩、杜涯等90年代引人注目的骁将,还有朵渔、江非、余地等新世纪异军突起的“70后”新秀。全书文风鲜活,见解新颖,具有极强的可读性、现场性和资料性。
  • 民间故事(上)

    民间故事(上)

    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庙下镇东,有个刘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刘家馆。这里有一个美丽天真的少女,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备受亲邻的喜欢。随后父母相继过世,少女便随在长安作官的哥嫂来到长安定居。隋朝灭亡后,哥嫂相继谢世,独留她孤怜一人无处可去,又兼看破红尘,竟出家作了尼姑。
热门推荐
  • 古域惊仙

    古域惊仙

    一个普通少年,志在游历无尽世界,一路之上,却鸡飞狗跳,狼烟四起。“皇朝、圣宗,你们为毛总是跟着我!还有你们这些神门、霸主势力的天骄神女,我们一天见五次是不是有些多了啊?!”被一大群强者狂追的少年怒了,顿时天地色变……于是,他们追得更紧了。少年蒙头狂奔,一边大喊,“哪怕横行大荒千万里,我也要甩掉你们。哈哈哈!”
  • 遗恋清宫

    遗恋清宫

    难道这真的是宿命?她只是拍了个古装照就莫名其妙的来了清道光年间,那个逐渐衰败的王朝!够衰的了,偏偏那张俊脸与某个逃跑的秀女小姐又相似,阴差阳错成了人家的替身.那个后宫没有惊涛却到处都是暗礁,那个她深爱的人却只能远远相望,愿得一心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愿望此时却成了最难达成的奢求……聪明如她,会给那个深沉的紫禁城,带来什么新奇的东西?只是当她不知不觉爱上皇帝的时候,才发觉那个关于替身的纠缠真相,一切又将何去何从?本书QQ群:63993690
  • 红罗传说

    红罗传说

    一个背负家仇的少年,凭着执着与天赋努力着。却渐渐地发现,这个世界原来比想象的要广阔,比传说的更精彩。修者的终极在哪里?那些逝去的神话,那些活着的传奇,原来就在更远的那片天空。可是,真的就只是这样了吗?婴成劫至寿添疆,渡我三元断阴阳。逆天法,破穹苍,敢笑神仙尽荒唐。
  • 南庄的困惑

    南庄的困惑

    20世纪80年代前后,在一个叫做南庄的山野村庄,人们延续着几千年的农耕生活,故事在三个家庭之间展开。作者通过对人性伦理的细腻描写以及对生存境遇的深切解读,给我们描绘出一幅逼真的中国农村世俗生活图景,再现了中国人的百年困惑。
  • 悠悠熏衣,淡淡草

    悠悠熏衣,淡淡草

    有没有一双手,握住了就不轻易放开。有没有一个肩膀,可以依靠一辈子都有安全感。有没有一场拥抱,紧紧的让两个人再也不分开。有没有一句誓言,就算两鬓斑白,步履蹒跚也要携手共度。有没有一种约定,相约每一个来生都要和你相遇。有没有一个人,用尽了一生的力气还舍不得将他遗忘。
  • 韩娱之独幕剧

    韩娱之独幕剧

    在这个舞台的聚光灯下,唯一的主角只有我一个。
  • 复仇

    复仇

    南宫幽栀与哥哥的父亲母亲相继去世,竟是谋杀。此后他们踏上复仇之路,一路结实好友······
  • 小小助理翻身记

    小小助理翻身记

    一场巧合,偶然相遇只不过在机场等个人而已谁知道遇见大明星没想到啊没想到竟然还成了他的小助理纳尼,成女友?上头条?哼!那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做成事实看一个小小助理如何翻身成大明星女友。
  • 遗失的天城

    遗失的天城

    以诚相待,以性为之,为我善者我为善,为我恶者我为屠。天若善岂有今日之祸,若天有恶,我则诛天,仙若阻我,我定戮仙!
  • 盛宠来袭:大牌老公太撩人

    盛宠来袭:大牌老公太撩人

    【甜宠文】他是当红偶像,粉丝眼中的他,性格温柔,颜值爆表,气质卓然。唱得了歌,跳得了舞,演得了戏,卖得了萌,搞得了怪,耍起酷来还能帅你一脸血,逗起逼来让你想直接扑倒他。“慕南希,你家粉丝滤镜也带的太厚了点吧,简直要把你夸上天的节奏啊。”“怎么,你不同意?”“说你颜值高我当然同意,可是说你温柔?呵呵…”“看来你是觉得我不温柔?”他直接将她扑倒在床上:“那我就让你见识见识我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