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66000000008

第8章 苏辙在散文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第一章 苏辙散文理论的渊源

曹丕《典论·论文》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①正是这样,苏辙因散文成就了不朽的盛名,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苏辙的散文创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与其丰富的散文创作理论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探讨苏辙的散文理论,尤为必要。苏辙散文理论的形成有着各种复杂的渊源关系,探讨它们对其理论的形成影响,从中可以观照苏辙的人生和思想发展的轨迹。因此,本文将从蜀地文化与学术的影响,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当时文坛人物的影响等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节 蜀地文化与学术的影响

苏辙的家乡眉山,地处四川,位于天府之国的腹地,风景优美,南宋诗人陆游曾赞叹:“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①蜀地物产丰富,文化独特。早在汉代,在这个江山秀美之地,民众好为文雅,据载:“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贵慕权势。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②蜀地自古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氛,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到此游历,于是就有了“天下诗人皆入蜀”的说法。清代文学家李调元也说:“自古诗人例到蜀,好将新句贮行囊。”③蜀地的确给无数文人提供了很好的创作素材与灵感。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就孕育过司马相如、王褒、扬雄、陈子昂等文学才俊。蜀地独特的地理风貌不但影响了生长在这里的文化士人,也成为北宋蜀学生成与发展的土壤。

蜀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通常来讲,广义的蜀学主要指巴蜀地区的文化学术,狭义的蜀学是指以三苏为代表的学术。苏氏蜀学是由苏洵开创、苏轼苏辙兄弟发展成熟的。”④在北宋中期,苏氏蜀学与王安石为首的新学、二程的洛学鼎足而立,在当时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全祖望曾云:“老泉文初出,见者以为《荀子》。已而聚讼大起。《三经新义》累数十年而始废,而蜀学亦遂为敌国。……苏氏出于纵横之学而亦杂于禅,甚矣,西竺之能张其军也!”⑤他们父子三人,博贯诸经,兼融百家,留下了一批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著作。就苏辙而言,有《诗集传》、《春秋集解》、《老子解》等学术著作流传于世,这些著作在明清时期影响很大。苏辙作为苏氏蜀学中的重要人物,蜀学对他的人生、思想和文学影响很深。

苏氏蜀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人情论”①。蜀学的开创者苏洵批评王安石的“道德性命”之学,他在《辨奸论》中言:“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巨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②他将人情作为评判忠奸好坏的标准,认为王安石不近人情。苏轼继承其父的观点,认为自古圣人之道皆出自人情,他说:“圣人之道,自本而观之,则皆出于人情。不循其本,而逆观之于其末。则以为圣人有所勉强力行,则非人情之所乐者;夫如是,则虽欲诚之,其道无由。”③苏轼借圣人所持之道支持其说。苏辙的“人情论”大体与父兄相同,如“夫礼沿人情,人情所安,天意必顺”④,“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⑤,“臣闻圣人之为天下,不务逆人之心。人心之所向,因而顺之;人心之所去,因而废之。故天下乐从其所为。”⑥ 他认为礼要符合人情,治理天下不能违背人情,只有顺应民心所向,才能天下太平。可见,在“人情论”这个观点上,三苏是一脉相承的。

苏辙所持的“人情论”,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藐视人情,不通民意,他在《自齐州回论时事书》中反对熙宁变法中的青苗法、保甲法、免役法和市易法,认为这是违背人情的,他说:“盖青苗行,而农无余财;保甲行,而农无余力;免役行,而公私并困;市易行,而商贾皆病。上则官吏劳苦,患其难行;下则众庶愁叹,愿其速改。”①苏辙由于与改革派政见不同,忤逆新政而出朝,以及受其兄苏轼“乌台诗案”的牵连,贬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还有哲宗亲政时被指为元祐奸党,“岁经三黜”,出知汝州,再贬袁州,三贬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后又贬雷州、循州等地。他的一生仕途坎坷,与此不无关系。

苏辙的“人情论”,是以儒家的思想观念评判人事是非,在对待士人的要求上,与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一致,而在人生仕途的进退上,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则又贯穿了苏辙的一生,苏辙曾云:

以为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也。不幸不用,犹当以其所知,著之翰墨,使人有闻焉。予既壮而仕。仕宦之余,未尝废书,为《诗》、《春秋》集传,因古之遗文,而得圣贤处身临事之微意,喟然太息,知先儒昔有所未悟也。②

在这样思想的影响下,苏辙秉承父兄之学,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③,将自己投身到创作之中,创作了一批“矫拂切直之过”④的文章。据统计,他的《栾城集》中,论时事的文章有129篇,而在《栾城应诏集》中,有25篇《进策》,可见其关注时事之心。这与苏辙所受蜀地的文化和学术的影响不无关系。

苏辙的散文理论及其创作与蜀学密切相关。苏辙的“文者气之所形”说提出,与苏辙早年处于蜀地的文化很有关系。他在《上枢密韩太尉书》⑤中言:“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此文作于苏辙十九岁时,是苏辙离开蜀地到京城拜见韩琦的干谒之文。这里值得注意的有两个方面,一是苏辙饱读儒家之书,对圣人之道非常推崇,在“三苏”的蜀学体系中,孟子的圣人之道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此苏辙借用孟子之言来论“文者气之所形”说。二是苏辙从小在蜀地长大,在这次离乡到京的途中,第一次感受到沿途绚丽无比的山河,感觉蜀地虽地茂形胜,但地处西南,偏于一隅,“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气。”因此苏辙提出要养成“浩然之气”,周游天下,开阔胸襟,结交天下豪俊,以“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的途径来养气。

第二节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

北宋是一个重儒、崇佛、尚道的时代,儒、释、道三教合一成为一种时代思潮。卿希泰先生曾说:“隋、唐、北宋的封建统治者,对待儒、释、道的基本政策都是‘三教’并用,故使三家在此时期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三家发展史上的新时期。”①苏辙遭逢其时,在他的身上也熔铸着三教合一的特色。

苏辙一生在政治上颠簸起伏,饱尝颠沛流离贬谪之苦,并且他的思想比较复杂,诸子百家都有所涉及,“及既长,乃观百家之书,纵横颠倒,可喜可愕,无所不读,泛然无所适从。”①总体来说,苏辙早年的人生思想以儒家为主。他的晚年,在经历了仕途的坎坷之后,释、道两家思想又渐渐占了主导地位,最终他闭门谢客,在清净中感悟释、道精神,寻求心灵的自由和慰藉。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

苏辙作为蜀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诞生在一个富有儒学传统的书香之家。其远祖苏味道,是唐朝有名的诗人,曾任武则天时期的宰相,与杜审言、李峤、崔融并称为“文章四友”。父亲苏洵精通儒学经典,“遂通六经、百家之说。”②苏辙家中书籍众多,他曾说:“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③可见,苏辙自幼饱读儒家经典,在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中成长,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深深地熏陶着他。

苏辙非常钦佩“亚圣”孟子,他继承孟子之道,在《上两制诸公书》说:“盖晚而读《孟子》,而后遍观乎百家而不乱也。……然其所以泛观天下之异说,三代以来,兴亡治乱之际,而皎然其有以折之者,盖其学出于孟子而不可诬也。”④推崇其“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⑤,因此苏辙“平居以养其心,足乎内,无待乎外,其中潢漾,与天地相终始。止则物莫之测,行则物莫之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夷狄患难而不屈,临乎死生得失而不惧。”①苏辙还向儒家典范人物颜渊学习,“颜曾本吾师,终身美藜藿。”②另外,在《答黄庭坚书》中云:“盖古之君子不用于世,必寄于物以自遣。……独颜氏子饮水啜菽,居于陋巷,无假于外,而不改其乐,此孔子所以叹其不可及也。”③苏辙对于颜渊的安贫乐道给予高度称赞。

苏辙在儒家用世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时期就心怀大志,准备为国效力。苏轼曾言他们兄弟青年时期的志向:“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④嘉祐二年(1057),苏氏父子在“学而优则仕”思想的支配下,参加了由欧阳修主持的礼部进士考试,十九岁的苏辙与其兄同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苏辙又与兄一起参加直言极谏科的制举考试。苏辙因直言,被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熙宁六年(1073年),苏辙担任齐州掌书记之任期间,面对旱灾,他积极赈灾救民,体现了他造福百姓的奉献精神。由此可见,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在苏辙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北宋统治者鉴于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给国家带来的严重灾难,自太祖朝就削弱武将权力,同时,大力提高文人待遇。在这种重文抑武的政策之下,他们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上之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无不权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⑤,形成了对文人有利的国策。正是源于此,导致宋代军队中“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力羸弱,宋朝周围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乘机窥伺入侵,多次骚扰宋人边防,同时宋廷在对外的战争中,屡有失败,引起一些士人的不满。针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北宋中期形成了士大夫议论时政、品判历史的社会风气。

在苏辙的青、中年时期,面对北宋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他以天下为己任的热情,关心政事,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则是写了大量政论文,如《上神宗皇帝书》、《自齐州回论时事书》、《陈州为张安道论时事书》等,主张治国“以礼乐为本,刑政为末”①,推崇“禹、稷汲汲于天下”②。到了苏辙的晚年,他创作了大量的史论文,以《历代论》为代表,如《汉景帝》、《唐太宗》等,显示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关注,其实也就是提醒统治者,注意借鉴古今成败得失,不再重蹈覆辙。这些都是儒家进取思想的体现。而当苏辙身处逆境之时,亦不忘修身养性。在贬地龙川,写出了《龙川志略》那样的好作品。苏辙晚年隐居颍滨,便闭门不出,“宇宙非不宽,闭门自为阻。心知外尘恶,且忍闲居苦。”③文学创作虽然减少,但埋头于学术研究,真可谓是“独善其身”。

苏辙不满于王安石变法,用儒家的礼义思想批评王安石新政,其云:“后世有小丈夫,不达其意之本末,而以为礼义之教,皆圣人之所作为以制天下之非僻,徒见天下邪放之民,皆不便于礼义之法,乃欲务矫天下之情,置其所好而施其所恶。”④苏辙对王安石新学的牵强附会,委曲莫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⑤

苏辙的人生、文学都受到了很深的儒学思想沾溉。他的前半生积极进取,为北宋统治者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改革政治、经济、军事的建议,后期则独善其身,沉醉于学术研究之中,这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深刻的体现。吕公著曾评云:“只谓苏子由儒学,不知吏事精详至于如此。”①虽是强调苏辙为政的练达,但从一个方面也表明苏辙所受儒家影响很深的事实。

二、佛家思想的影响

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以来,给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隋唐时期,中国的佛教达到鼎盛,中国佛教的几个流派如净土宗、华严宗、禅宗、法相宗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到了晚唐五代时期,由于政局的不稳与战乱,佛教一度衰落。随着北宋政权的建立,统治者大力发展佛教,佛教又开始兴旺起来,它的一些思想、教义影响士人的文化生活。宋朝的文人,大都有过接触佛教的经历,甚至一些文人也参禅入佛,成为居士。

在苏辙的家乡四川,佛教十分兴盛。有“秀甲天下”之美誉的峨眉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而且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这两个地方都距苏辙家乡眉山不远。这种浓厚的佛教文化自然会影响到苏氏一家。苏辙的父亲苏洵与庐山的高僧讷禅师和景福顺长老关系密切,苏辙云:“辙幼侍先君,闻尝游庐山,过圆通,见讷禅师,留连久之。元丰五年,以谪居高安,景福顺公不远百里惠然来访。自言昔从纳于圆通,逮与先君游。岁月迁谢,今三十六年矣。二公皆吾里人,讷之经去已十一年。”②苏辙的母亲也信佛教,苏轼在元丰八年所写《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并叙》说:“昔予先君文安主薄赠中大夫讳洵,先夫人武昌太君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宝。捐馆之日,追述遗意,舍所爱作佛事,虽力有所止,而志则无尽。”③ 苏轼在贬居黄州时所写《答毕仲举二首》中提到:“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若农夫之去草,旋去旋生,虽若无益,然终愈于不去也。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玄悟者,仆不识也。往时陈述古好论禅,自以为至矣,而鄙仆所言为浅陋。仆常语述古: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①苏轼在人生失意时,从佛教中寻求解脱的办法,使自己精神超脱,达到物我两忘、得失无所动其心的境界。在这种社会和家庭的熏陶下,苏辙自然会受到佛教的影响。

佛教发展到宋代,流派众多,然而宋代的文人甚喜禅宗,他们喜欢禅师参禅论佛。苏辙与著名的禅师道潜交往较多。苏辙所作的《杭州龙井院讷斋记》②一文,便是应道潜之请,为杭州龙井院的僧舍“讷斋”写的一篇“记”,记载了辩才大法师的故事以及“讷斋”的来历,字里行间充满着禅味。

苏辙早年就有游历佛教寺院的记载。至和二年(1055),苏辙十七岁,就随同父亲苏洵到成都,游大圣慈寺中和胜相院,见僧惟简(宝月)。“辙方志学,从先君子东游故都,览观药市。解鞍精舍,时始见兄。颀然如鹄,介而善鸣。宗党之故,情若旧识。屈信臂项,阅岁四十。”③次年,嘉祐元年(1056)三月二十八日,与兄轼游成都大慈寺极乐院,观卢楞伽笔迹。④这年五六月间,到达京师,馆于兴国寺浴室老僧德香之院。⑤“昔年旅东都,局促吁已厌。城西近精庐,长老时一觇。每来获所求,食饱山茶酽。尘埃就汤沐,垢腻脱巾韂。不知禅味深,但取饥肠餍。”① 嘉祐四年(1059),苏辙游三游洞,有《寄题清溪寺》。熙宁二年(1069),秀州僧本莹来访,题其净照堂,有《秀州僧本莹净照堂》。同年,苏辙游净因院,有《游净因院寄琏禅师》、《赠净因臻长老》留世。由此可见,青年时的苏辙虽然没有直接入佛,但已开始通过游历佛寺,结交寺僧,这对他的人生思想产生了影响。

苏辙虽少年得志,但后来由于反对新法,遭到反对派的攻击而多次出朝,“乌台诗案”中替苏轼赎罪,受牵连,贬监筠州盐酒税,生活困顿。苏辙尽管在元祐年间一度平步青云,曾居位副相,可是绍圣年间,“岁经三黜”,官场险恶,仕途蹭蹬,使苏辙备遭打击,一方面为了避祸,另一方面为了在精神上寻求解脱,他不自觉地接触佛教。

随着年龄的增长,苏辙经历了一系列的宦海起伏,逐渐体会到人生的悲苦。在他的中年时期,佛教在他生命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神宗元丰四年(1081),他作有《庐山新修僧堂记》、《圣寿院法堂记》和《黄州师中庵记》。他在《渔家傲·和门人祝寿》中说:“七十余年真一梦。朝来寿斝儿孙奉。忧患已空无复痛。心不动,此间自有千钧重。早岁文章供事用,中年禅味宜天纵。石塔成时无一缝,谁与共?人间天上随它送。”②可见,苏辙早年的文章主要是经世致用之文,中年时期的文章禅味十足。苏辙被贬监筠州盐酒税时,曾作《东轩记》,有“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③之句,表达出他想远离世俗的退隐的心态,难怪有人称其为“东轩长老”。他任绩溪令时,有《病退》诗一首:“冷枕单衣小竹床,卧闻秋雨滴心凉。此间本净何须洗,是病皆空岂有方。”④而且在《赠德仲》也言:“世间取舍竟谁是,惟有古佛终难欺。嗟哉我自不知子,意子清净持律师。”①这些都是苏辙参禅体会的感悟。

苏辙暮年服膺于佛教,研习佛理,在参禅拜佛中安度晚年。绍圣二年(1094),逍遥聪长老卒,苏辙作《祭逍遥聪长老文》;绍圣三年(1095),苏辙作有《祭宝月大师文》、《送成都僧法舟西归》;元符元年(1098),诏辙移循州安置。八月,辙至循州,寓居城东之圣寿寺,他在《书白乐天集后二首》其一云:“元符二年夏六月,予自海康再谪龙川,……庐于城东圣寿僧舍,闭门索然,无以终日。……乃得白乐天文集阅之。乐天少年知读佛书,习禅定,既涉世履忧患,胸中了然,照诸幻之空也。故其还朝为从官,小不合,及舍去,分司东洛,优游终老。”②白居易从佛理中学到了处世的圆通,因此在从政不如意时便进退自如。而苏辙也从白居易学佛处世中学到了启示,苏辙曾言:“予元丰中,以罪谪高安,既涉世多难,知佛法之可以为归也。”③因此他在晚年退居许昌后,便闭门不出,研读佛书,慰藉自己。《楞严经》是佛教经典经书,对苏辙也有重要影响,他说:“昔尝诵楞严,闻有乞食师。”④崇宁二年(1103),苏辙离家独居蔡州,杜门谢客,反复诵读《楞严经》,其后作文云:“予自十年来,于佛法中渐有所悟,经历忧患,皆世所希有,而真心不乱,每得安乐。崇宁癸未,自许还蔡,杜门幽坐,取《楞严经》翻复熟读,乃知诸佛涅槃正路从六根入。”⑤他相信佛家的因缘说、宿命说,“因缘宿世非今日,赖有阴功许旋还。”⑥苏过评价他:“聊清一室地,仅作跏趺处。”①看来,为祈求安宁、像佛教徒一样打坐,已经是苏辙的日常功课了。苏辙还说:“十年来渐悟佛法,经历忧患,真心不乱,今反复熟读,乃知诸佛惠我无生法,忍无漏胜果,愿心心护持,勿令失坠。”②晚年的苏辙,对于佛法感悟很深,虽历经贬谪,然而内心平静,不为世间琐事烦乱。从《夜坐》中可看出此时的苏辙已完全沉醉于佛教,“老僧劝我习禅定,跏趺正坐推不倒。一心无著徐自静,六尘消尽何曾扫。湛然已似须陀泊,久尔不负瞿昙老。回看尘劳但微笑,欲度群迷先自了。平生误与道士游,妄意交梨求火枣。知有毗卢一迳通,信脚直前无别巧。”③进入禅定的境界,内心清净自如,对人生又是另种感悟,甚至认为自己曾经与道士的交往是错误的。

三、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晋代的葛洪曾在《神仙传》中提到:张陵“闻蜀民朴素可教化,且多名山,乃将弟子入蜀于鹤鸣山隐居。既遇老君,遂于隐居之所备用药物,依法修炼。……”④因此人们把东汉沛国人张陵在蜀郡鹤鸣山造作道书、创立“五斗米教”作为道教的起点。可见,蜀地是道教的发源地。苏辙家乡附近的峨眉山不仅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它的道教宫观也闻名天下。

北宋时,道教得以长足发展,太宗、真宗、徽宗都崇道。统治者的好道行为影响了士大夫崇道的风尚。苏辙父兄皆好庄子。苏轼曾说:“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①庆历四年(1044),苏洵与郫县处士张俞交游,苏辙在天庆观读书,苏辙曾记载随兄轼向道士学习的经历,“予幼居乡间,从子瞻读书天庆观。”②苏辙从小就好道,他说“老佛同一源,出山便异流。少小本好道,意在三神洲。”③嘉祐元年(1056),苏辙十八岁,经过凤翔时有“东游至岐下,始见吴道子画,乃惊曰:‘信矣,画必以此为极也!’”④看来,他对于“画圣”——“吴道真君”的画极为称赞。嘉祐四年(1059),苏辙游仙都观,作《留题仙都观》:“道士白发尊,面黑岚气染。自言王方平,学道古有验。道成白昼飞,人世不留窆。后有阴长生,此地亦所占。并骑双翔龙,霞绶紫云襜。扬扬玉堂上,与世作丰歉。”⑤治平元年(1064),苏辙在《和子瞻读道藏》提到:“道书世多有,吾读老与庄。”⑥虽然这些是他游道观、研读老庄之书的感想,但也体现了苏辙少年时就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苏辙在《自写真赞》中评价自己:“心是道士,身是农夫。误入廊庙,还居里闾。秋稼登场,社酒盈壶。颓然一醉,终日如愚。”⑦ 晚年他迁谪龙川后,便“颀然一道士”。⑧他由一个政治家、文人变成以道士自居了。政和元年(1111)十月,苏辙在《卜居赋并引》中说:“然平昔好道,今三十余年矣,老死所未能免,而道术之余,此心了然,或未随物沦散。然则卜居之地,惟所遇可也,作《卜居赋》,以示知者。”⑨可见,道家的思想一直伴他到老。

刘大魁在《论文偶记》谈到《庄子》时说:“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即物以明理,《庄子》之文也。”① 苏辙也有即物明理的作品,他在《黄州快哉亭记》中说:“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②随遇而安,保持内心坦然的思想使他无往而不乐,积极面对生活。老子讲究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影响他的人生与创作,如《乞分别邪正札子》中说:“至于在外臣子,一以恩义待之,使嫌隙无自而生,爱戴以忘其死,则垂拱无为,安意为善,愈久而愈无患矣。”③主张统治者用恩义对待在外的臣子,实行无为而治、静心寡欲,国可无忧。又《王氏清虚堂记》:“将旷焉黜去外累而独求诸内,意其有真清虚者在焉,而未之见也。王君浮沉京师,多世外之交,而又娶于梁张公氏。张公超达远骛,体乎至道而顺乎流俗。”④展现了王氏能够旷达地摆脱外在的负累,求其内心的清虚,并且与他交往的张公也有超脱、随遇而安的真性情。唐顺之评价:“此文亦有箴规言,其所以为清虚者,不足为清虚也。议论亦本庄子。”⑤

道家思想对苏辙影响深远,我们从苏辙的学术著作《老子解》可以窥之;苏辙为文“汪洋澹泊”,可见庄子文学的痕迹;《宋史》称苏辙为人“沉静淡泊”,其精神内涵与道家一脉相通。苏辙做事沉稳,淡泊为人,所以在党争中所受的祸害少于苏轼,正如苏洵所说:“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⑥显然,这与苏辙的道家思想有关。

总之,苏辙所在的北宋时期,儒、释、道三教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奇观,这种复杂的文化影响了宋代文人的文学创作。儒家的入世和有为,鼓励他们积极进取;道家的无为思想,又使他们淡泊名利;佛家的清空圆通,启导他们走向圆融和变通。而苏辙一生的主流思想,乃是儒家积极有为的进取思想,而这种思想是苏辙人生哲学的基础。在他的一生中,尤其是在前期,他积极进取、议论时事、追求仕途,表现出儒家的经世思想,而当被贬为地方官时和晚年隐居许昌的时侯,他便以佛、道思想来慰藉自己,以超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现实生活。苏辙一生的思想,正如他自己所说:“七十余年真一梦。朝来寿斝儿孙奉。忧患已空无复痛。心不动,此间自有千钧重。早岁文章供事用,中年禅味宜天纵。石塔成时无一缝,谁与共?人间天上随它送。”①儒、释、道思想影响了苏辙的人生哲学,自然也影响他的文学创作。

第三节 当时文坛人物的影响

苏辙生活在宋代古文发展的重要时期,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等名家辈出。其中,苏辙与苏洵、苏轼、欧阳修等人交往密切,他们对苏辙的人生和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一、父兄的影响

家庭的熏陶对于苏辙的成长和文学创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父亲苏洵对苏辙进行了良好的启蒙教育。苏辙说:“臣幼无他师,学于先臣洵。”①苏洵因不擅时文,在科场考试中屡屡名落孙山,于是“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它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②,“遂通六经、百家之说”③。苏洵不仅自己学习诸子百家之书和圣贤之文,还教导他的孩子们努力读书,“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④苏辙在《遗老斋记》中说:“予幼从事于诗书”⑤,父亲的悉心栽培,使苏辙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清代性灵派的代表袁枚在《书茅氏八大家文选》中说:“三苏之文,如出一手,固不得判而为三”⑥,台湾学者谢武雄也曾说:“三苏于文章之观点,自成一体系,而其文论,肇始于苏老泉”。⑦可见,苏辙的散文深受其父的影响。苏洵的那些“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⑧的散文,对苏辙影响很大,如苏辙在《进策》中,本着“必见黜”的想法,敢于大胆批判皇帝的耽于女乐,是受了苏洵的熏陶。同时,苏洵“遂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⑨的做法,也影响了苏辙晚年北归后闭门深锁、专心学术的生活。

苏洵还影响了苏辙的政治思想。如苏洵反对王安石新法中的雇役法,支持差役法,他认为理想的兵役制度是兵农结合,“三时纵之,一时集之。授之器械,教之战法,而择其技之精者以为长,在野督其耕,在阵督其战,则其人皆良农也,皆精兵也。”①苏辙在《自齐州回论时事书》中同样继承了其父的思想,批判雇役法,“盖青苗行而农无余财,保甲行而农无余力,免役行而公私俱困,市易行而商贾皆病。上则官吏劳苦,患其难行;下则众庶愁叹,愿其速改。”②作为父亲,苏洵不但抚养苏辙长大,而且言传身教,对苏辙一生影响很大。

苏辙的母亲程氏贤明达理,她是大理司丞程文应的女儿,苏洵在外游学期间,是由她来教育儿子的。苏辙云:“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③ 可见,她在培养子女上也有独到之处。程氏“生而志节不群,好读书,通古今,知其治乱得失之故。”④她出身望族,喜欢读书,有气节。《颍滨遗老传》中记载:“母成国太夫人程氏,亦好读书,明识过人,志节凛然,每语其家人:‘二三子必不负吾志’”。司马光在为她写的墓志铭中说,“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其子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自名而已。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励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无戚焉已。”⑤她不仅教苏辙兄弟如何读书,还以《范滂传》教育儿子以古代的志士为榜样来砥砺名节。父母的言传身教使苏辙从小就培养了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说:“幼而好书,老而不倦”⑥,这种好学的精神,是与家庭中浓厚的学风分不开的。“而二子同年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目。宋兴以来,唯故资政殿大学士吴公育,与轼制策入三等。辙所对语尤切直惊人,由夫人素勖之也。若夫人者,可谓知爱其子矣。”①由此看来,苏辙的文学修养与程氏平日的教导有着密切的关系。

苏辙、苏轼是北宋赫赫有名的兄弟文学家。苏辙在《祭亡兄端明文》中说:“手足之爱,平生一人。幼学无师,受业先君。兄敏我愚,赖以有闻。寒暑相从,逮壮而分。”②在《再祭亡兄端明文》中提到:“惟我与兄,出处昔同。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曰予二人,要如是终。后迫寒饥,出仕于时。乡举制策,并驱而驰。”③他们兄弟从小秉承父学,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一起读书、游玩,手足情深。苏轼在《送晁美叔发运右司年兄赴阙》中说:“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④道出了苏轼与弟弟既兄又友的关系。他们相同的经历使他们在政治主张、学术思想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他们虽是兄弟,但性格不同,苏轼性格敏锐,才情纵横,正如苏洵在《名二子说》中所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⑤而苏辙性格深沉,谨慎内敛。苏轼这种张扬的性格间接地导致了其在“乌台诗案”中险些丧命,他在《狱中寄子由二首》中说:“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⑥此诗对兄弟的那种拳拳之心表现无余。苏辙则向神宗献《为兄轼下狱上书》:“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①,被贬监筠州盐酒税,真可谓“岂独为吾弟,更是贤友生。”② 兄弟患难之情,于此见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临终前曾留有遗言要苏辙为他作墓志铭,并说:“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③可见,兄弟情深,令人扼腕叹息。正如《宋史·苏辙传》所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④在险恶的宦海沉浮中,他们兄弟一直是彼此的寄托和安慰。

苏辙、苏轼不仅是生活中罕见的兄弟,更是文学上少有的知己。在聚少离多的坎坷生涯中,他们经常酬唱诗文来勉励彼此。苏轼在《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中提到:“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⑤他告诫弟弟在官场中要时时小心,不能贪恋官职,这发自肺腑的忠告铭刻在苏辙的内心,使他在官场小心谨慎。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更表达了对弟弟无限的想念之情。此外,《和子由渑池怀旧》、《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二首》、《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和子由苦寒见寄》等唱和诗,不仅展示了他们兄弟间的绵密情意,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坛佳话。

苏辙的文学与学术曾受其兄的影响。苏轼“好谈古今得失”⑥,他敢于对世间的不满进行抨击。苏辙在回忆亡兄时说“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①苏轼这种对西汉散文的热爱及其“不为空言”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苏辙作品中对现实的关注。此外,苏轼曾经修建或命名之地,苏辙也在其散文中有所体现。如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在密州找到一处废弃的旧台,后经修建,成为一个游览的好地方,邀请苏辙为此台取名,苏辙作《超然台赋并叙》;苏轼贬官黄州时,将张梦得在家西南方造的亭子命名为“快哉”,后来苏辙又写出了著名的《黄州快哉亭记》。治学方面,苏轼认真严谨的态度影响了苏辙,他们都主张“以史传经”,反对“以意说经”②。苏轼对苏辙的教导与影响,正如苏辙所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③

苏辙一生之行迹,大体与苏轼的进退相同,这也是苏辙追随和钦慕苏轼的表现。这对感情淳笃的兄弟曾有约定,功成名就之时要退隐江湖,安享晚年,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并引》就提到:“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宦游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④苏轼也曾写《临江仙》:“昔年共采芸香。功成名遂早还乡。回车来过我,乔木拥千章。”⑤ 但他们终其一生在险恶的党争中奋战,苏轼北归后在常州与世长辞,苏辙没能和兄长安享天伦之乐,只能在叹惋中为其写墓志铭,实乃可惜!

综上所述,苏辙能够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家庭的濡染和熏陶有密切关系。苏辙在《历代论一并引》中说得好,“予少而力学。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以为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也。不幸不用,犹当以其所知,著之翰墨,使人有闻焉。”①

二、欧阳修等人的影响

除了家庭的影响外,欧阳修、张方平等人对苏辙的提携和关照,也促使他的散文大放异彩。苏籀在《栾城遗言》中说:“公常云:在朝所见,朝廷遗老数人而已,如欧阳公永叔、张公安道,皆一世伟人。苏子容、刘贡父博学强识,亦可以名世。子幸获与之周旋,听其诵说,放失旧闻多得其详实。其于天下事,古今得失,折衷典据甚多。”②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苏辙少年时就向欧阳修学习,他在《欧阳文忠公夫人薛氏墓志铭》中记载:“辙少,获知于文忠公,出入门下,与其诸子游。”③欧阳修喜欢提携有才之士,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人意趣所至,多见于嗜好。欧公喜士为天下第一,常好诵孔北海‘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④欧阳修的门生甚多,喜欢奖掖后人,曾巩和王安石就出自于其门下,他还曾上《荐布衣苏洵状》引荐苏洵,上《举苏轼应制科状》举荐苏轼,苏辙也在提携之列,《宋史》中记载:“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⑤

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权知礼部贡举,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他大力提倡古文创作,倡导平易朴实的文风,凡是追求险怪奇涩的“太学体”的文章都不录取,当年考中进士的大多是文风平易的才子。“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① 他的这一举动,促进文风的改变,扫除了“西昆体”浮靡文风笼罩文坛的局面,确立了北宋散文的基本风貌。苏辙兄弟的散文,“词语甚朴,无所藻饰”②,正符合欧阳修诗文革新的要求。所以这一年,苏轼和苏辙同中进士,欧阳修称赞苏辙为眉山苏门光耀了门庭,“是岁,辙亦中下第,公亦以谓不忝其家。”③

苏辙对欧阳修为人、为文极为钦佩。他在作于嘉祐二年(1057)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言貌之秀伟,与其门人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④在他眼中,欧阳修的行为举止都很得体,文章更是集天下之精华于一体。嘉祐五年(1060)11月,欧阳修为枢密副使,苏辙作有《贺欧阳副枢启》,“伏惟枢密侍郎天才奇特,高出古人,余论温纯,和乐海内。……夫富贵之士,所少者文字,而终莫能得;贫贱之士,所急者爵禄,而亦不可求。有能力取其一端,皆以自足于当世,而况位在枢府,才为文师,兼古人之所未全,尽天力之所难致。文人之美,未复何加!”⑤对欧阳修超绝的才情进行称赞。熙宁四年(1071),欧阳修以太子少师致仕,苏辙作《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伏惟致政观文少师,道德在人,学术盖世。早游侍从,蔚为议论之宗;晚入庙堂,隐然众庶之望。属三朝之终始,更万变之勤劳……众皆以力事君,公独以道自任。”⑥苏辙对于欧阳修的道德、文章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熙宁五年(1072),欧阳修去世,苏辙作了《祭欧阳少师文》和三首挽词,“拜公门下,言笑欢欣。杯酒相属,图史纷纭。辩论不衰,志气益振。有如斯人,而止斯邪。书来告衰,情怀酸辛。”① 他回忆了在欧阳修门下学习的欢欣场面,以及失去欧阳修的痛心,寄托对恩公的深切悼念。茅坤云:“子由祭欧文不如子瞻,然亦师生。故人之情泠然可掬。”②苏辙与欧公家人关系笃厚,苏辙还于元祐四年(1089),作《欧阳文忠公夫人薛氏墓志铭》,寄托对欧阳修夫人的哀思。《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栾城先生全集录序》③中说苏辙,“栾城笃于风谊,事欧阳公如父,夫人如母,与其子侄相爱如亲弟昆。”他大力崇扬欧阳修的散文,在《欧阳文忠公神道碑》中说:“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人焉。”④而在《祭欧阳少师文》中说:“公之于文,云汉之光。昭回洞达,无有采章。学者所仰,以克向方。知者不惑,昧者不狂。”⑤

郭预衡先生指出:“苏辙对于前辈学人,亦尊韩、欧,政治思想,亦近于欧”⑥欧阳修对苏辙的影响显而易见。苏辙散文澹泊自然,与欧阳修提倡的平易自然的文风不无关系。欧阳修散文的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学风格,使苏辙明显受到影响。《困学纪闻》卷一八:“尝观栾城为《欧阳公碑》云:‘公之于文,雍容俯仰,不大声色,而义理自盛’。栾城评品文章至佳者,独云‘不带声色’盖得于公也。”⑦《义概》卷一:“子由称欧阳公文‘雍容俯仰,不大声色,而义理自盛’。东坡《答张文潜县丞书》谓子由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此岂有得于欧公者邪?”①

张方平也是对苏辙产生很大影响的人物之一。张方平,字安道,英宗赵曙时,祥翰林学士承旨。神宗赵顼时,拜参知政事,反对王安石变法。《宋史》称:“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守蜀日,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深器异之。”②他对苏辙的仕途和散文均有影响。至和二年(1055),苏洵作《上张益州书》,并在成都谒见张方平,张方平曾向朝廷荐苏洵任成都学官,未果。嘉祐元年(1056),苏辙与苏轼随苏洵赴京师。至成都,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受到赏识,待为国士,随后,成为忘年交。“予年十八,与兄子瞻东游京师。是时张公安道守成都,一见以国士相许,自尔遂结忘年之契。”③无名氏《瑞桂堂暇录》中记录张方平盛赞苏辙兄弟:“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④神宗熙宁三年(1070),苏辙因政见不和忤逆王安石而出朝,已是陈州知州的张方平辟苏辙为陈州学官。同年,吕陶中贤良方正科,苏辙作《代方平答陶启》、《代张方平论时事书》。熙宁九年(1076),苏辙罢任齐州,到京城做了短暂的停留,熙宁十年(1077),又出任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张方平的签书判官,苏辙有《谢方平启》、《代方平免陪祀表》留世。“乌台诗案”后,苏辙为兄请罪,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张方平“凄然不乐,酌酒相命,手写一诗为别曰:‘可怜萍梗飘浮客,自叹匏瓜老病身。从此空斋挂尘榻,不知重扫待何人。’”①神宗元丰二年(1079),在张方平致仕前后,苏辙分别作有《代张方平乞致仕表》、《代方平谢表》。哲宗元祐六年(1091)十二月,张方平去世,苏辙作《祭方平文》。哲宗元祐七年(1092)8月,张方平葬,苏辙作《再祭张宫保文》和《赠司空张公安道挽词三首》。

元符末年,苏辙自龙川还颍川,张方平已故数年,读赠诗时,泣不成声,又作诗道:“少年便识成都尹,中岁仍为幕下宾。待我江西徐孺子,一生知己有斯人。”②苏辙不仅创作了一些有关张方平的散文作品,还有一篇《张方平父》的作品留世,苏辙与张方平关系的亲密由此可见一斑。

总之,在苏辙的一生中,复杂多元的儒释道三家思想,苏洵、苏轼的言传身教,欧阳修、张方平等当世名人的赏识和奖掖,都对苏辙的人生道路与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类推荐
  • 和座主尚书春日郊居

    和座主尚书春日郊居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真水无香

    真水无香

    星星与月亮终于守不住阵地败退了,楼道里的那盏长明灯也在眨着渴睡的眼。我依旧伏在桌上捧读着那本《庄子》,一缕晨曦悄悄地拾起一片飘落于地的稿笺:“命运,只能支配你的昨天,而明天的命运却在你自己的掌握中……”
  • 三余堂散记

    三余堂散记

    推荐一商震本性是诗人,诗人的性情、才气、胆识,诗人的思绪绵延、情思丰沛,甚至诗人的醉意、童心与悲伤,都可在《三余堂散记》读到。推荐二出没典籍,触摸现实,是笔记体随笔最常挥洒的空间。《三余堂散记》亦然,上起《左传》《史记》,下抵诗酒酬唱,一则一则记下,读者可随时随处随意翻阅,偶得一二,乐不可支。诗人以笔记的方式写诗论,因其发散性思维,也因其不时的灵光闪现,历来都兼具了思想性与可读性,颇值一看。商震在《三余堂散记》中,出没于中国古典文论与当下生活现场,全书有仙气、有地气,也有锐气。合而观之,则是以性情胜。有性情则有活色,有活色必能生香;活色生香。
  • 疼痛与唤醒

    疼痛与唤醒

    敬畏诗人,我将贴近诗歌;敬畏诗歌,我将抵达灵魂。虽然,我不能用自己拙劣的文笔为诗人写点什么,但我却可以默默地祝福所有的诗人——守住诗歌的温暖,守住心灵的这片芳草地,让诗性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
  • 感悟恩师:刻骨铭心的118个瞬间

    感悟恩师:刻骨铭心的118个瞬间

    人类从诞生那天起,就在努力控制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心理机能。心灵感悟就是这些尝试在科学时代的产物,是这片沃土上生长出的最绚丽的花朵!来吧,让我们从每个心灵感悟开始,从每项心理机能入手,一点点、一步步为自己的心灵作加法,让我们的人生奠基在坚实的心灵柱石之上。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现代人向往恬静怡人的大自然。然而为了生计,我们无法放下所有工作去做一个闲适的“悠客”。
热门推荐
  • 天煞配孤星:物极必反反出妖

    天煞配孤星:物极必反反出妖

    被黑白无常乱点《鸳鸯谱》,她竟然无辜的被人关进了棺材里头——穿越了!还好还好,自家宠物飞来,世人认为是凤凰转世神女降临。还好还好,爹不疼娘不爱自由自在!还好还好,百年一遇的天才被自己遇上了,落水狗神马的手到擒来!什么叫他是天煞,我是孤星。我们要配成对,不然天打雷劈五雷轰顶!你以为你玩连连看啊!而且这听起来怎么这么像“婊子配狗,天长地久”啊……这个不好不好……“小鸡仔,你回来!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是去给那个混蛋通风报信去,顺便会会你那情郎!哼!又不是没有了,下次我再找一个给你啊,乖!”“说了多少遍了!老娘是凤凰!凤凰!还有,他们已经在外面了!”“……你还在这干什么!跑啊!”
  • 异界之虹云传奇

    异界之虹云传奇

    轮回,只为换得你重新一笑;永生永世的对立,永生永世的逃避;十段爱情,十段悲剧;为爱,他们甘愿踏上不归路,只为改变心爱之人的无尽毁灭的命运;可是自以为是拯救的他们,却不知这从始至终就是一个梦,一场空而已;所爱的她们,非但不是毁灭,而是永恒,只为让他们不再背负重担,甘愿强装冷漠。生生世世,十世轮回,梦其实还不如爱一样长远,为了下一世的幸福,他们终归赌上一切,而下一世的他们又会有什么故事,..............
  • 复仇三公主的幻变爱恋

    复仇三公主的幻变爱恋

    就在那天,泪雨蒙蒙,三位美若天仙的千金小姐离开了这个曾经温暖的家。从人人宠爱的小公主坠落成了人人看不起的平民,但,她们立下毒誓:十年后,她们会回来复仇,让那些看不起她们的人,坠入深渊!于是她们去了‘雪梦岛’变成了人人惧怕的黑道尊王。她们在学院里找到了爱情。他们的加入会让她们的复仇间断吗?她们会相爱吗?一切全是谜团。
  • 龙族之屠龙使

    龙族之屠龙使

    一个宅男莫名其妙穿越成龙族中不存在的人物—影翼。(ps:得有个系统吧!)
  • 天诗传奇

    天诗传奇

    本书讲述:偶然之间,一块奇石,道出一首藏字“天诗”,引出一串悬疑之事。巧合之中,女孩蓝欣与她的梦之队,为破解天诗,竟然揭开了两宗历史谜团。
  • 神级校医

    神级校医

    一个从大山出来的少年神医,身负太一神指,泡校花,泡老师,泡校长,泡普通人不敢泡的终极美女......叶小练只是一名普通的校医,但他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神秘身份,和一个必须完成的超级任务。虽然泡妞不是叶小练的本意,但是他的命运,却与一众美女纠缠在一起。于是,滨海市内,第一个被校花倒追的男人,由此诞生——神级校医。书友群378529081
  • 宠色无边:皇妃倾天下

    宠色无边:皇妃倾天下

    假冒郡主进入王府。为了那美丽娘,她让庶姐清白不保嫁给马夫,让侧妃一朝成为荡妇被休,终于,美丽娘夺回了王爷爹的心。可是为毛她也逃不过政治联姻啊!眼下只有一个法子了!跑……跑去哪儿?这么漂亮,不去青楼可惜了!敢吃她豆腐的死猪当然得废了!可是美男回来要她血偿了怎么办?杀太子、弑君、拉拢朝臣,为了他,她“无恶不作”。甚至春宵一度为他献身……这个男人,既然烙上了她的印章,又岂是别的女人可以眼馋的?新仇旧恨,是该找那所谓的青梅竹马好好算算了!欠她的,她要你全家陪葬!六宫无后,仅有一妃。因为他说:“好,不做皇后,便做我一辈子的妖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混元大法师

    混元大法师

    在仙界大陆的长者眼里,只有身强体壮的武侠,才整个世界和社会的栋梁,而巫师---这一种带点小法术,又身体柔弱的小东西,怎么抵挡得住高阶武侠长刀的刺入?所以在仙界大陆的巫师,多半只是国王和贵族身边的大祭祀,并不能掌握什么过多的权利,一直到张奎的出现------聊天群;436499445
  • 理想爱情的歌唱家:屠格列夫传

    理想爱情的歌唱家:屠格列夫传

    本书用优美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记录了这位给世界文学和我国现当代文学以重大影响的世界文豪的创作和人生经历,带引读者走进他迷人的艺术世界。
  • 逆神传说

    逆神传说

    魔幻大陆,风起云涌。各种势力,明争暗斗。天界诸神,再起纠葛。异界群魔,暗中操纵。好一个乱世年代,英雄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