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21900000012

第12章 杨乃武与“小白菜”

杨乃武与“小白菜”被诬杀人、双双被判死刑、最后得到平反的这件大冤案,是清代末年江南一带到处传说的一桩奇闻。几十年间,说大鼓书的,说苏州评弹的,演文明戏的,拍电影的,都以它为蓝本,各自加工,到处演出,闹得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使得这两个小人物名传遐迩。他们的悲剧,赢得了许多老太太、大姑娘、小媳妇的眼泪。据笔者所知,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哪个城市上演《杨乃武与小白菜》,那里的手帕销量必然陡增。因为戏院里的海报上特别说明“请带手帕入场”。

由于说书演戏是文艺创作,必然各展所长,大家在作艺术加工的时候,对于基本情节,就会各有取舍,因而引起了许多人的怀疑,不知道这件案子究竟是真是假,是确有其事呢还是由某些文人编造出来的?笔者愿意抱着负责的态度告诉读者:虽然在某些细节上传闻异词,但是此案确实是一件真实的案子。

这是一件真实的冤案

说此案是一件真实的案子,我们拿得出真凭实据。

这些证据是:

一、这个案子是“京控”案件(上诉到北京清王朝都察院、刑部的案件),整个审理经过,都有档案可查,而且“京报”(又称邸报,当时清王朝的政府公报)也刊载过这一消息。

二、中国第一家报纸――《申报》于1872年在上海出版。这件案子正好发生在《申报》创刊之时,被作为典型的社会新闻连续加以报道,引起了朝野上下、中外人士的关注。例如葛毕氏(即小白菜)翻供的消息,就是由该报首先披露出来的。

三、在《清史稿》中,有两处都提到这件案子,都说到此案如何受到清廷的重视。

《清史稿?杨昌 传》中说杨昌 “坐余杭葛毕氏案褫职”。杨昌 属于湘军系统,是左宗棠部下的能员,当时任浙江巡抚,是省级地方官。仅仅因为办错了此案,就被革职,足以说明清廷对此案重视的程度。

《清史稿?刚毅传》中说:“刚毅,字子良,满洲镶蓝旗人,以笔帖式累迁刑部郎中,谙悉例案,承审浙江余杭县民妇葛毕氏案,获平反,按律定拟,得旨嘉奖。”

此人在任刑部郎中时,负责预审此案,能够审出真情,圆满结案,既说明他对办案确有一些能耐,同时也说明清廷对此案的重视。按照惯例,对于纯属民间的一件小小刑事案件,办得再好,也很难被传旨嘉奖。此案之受重视,自然另有原因。刚毅承办此案受到嘉奖,但在十多年后却因支持义和团的活动成为庚子之役的罪魁祸首之一,如果不是先已病死,就有被处死刑的可能。

“羊吃白菜”的谣言从何而来

这一冤案的两位主角――小白菜、杨乃武就要先后出场了。

“小白菜”是一个姑娘的绰号。她姓毕,小名秀姑。

她生得十分秀丽,亭亭玉立,在做家务的时候,常常穿绿衣,扎白围腰,上绿下白,好像一棵小白菜。她聪明能干,秀外慧中,在邻里中显得非常出色。大家戏称她为“小白菜”,只是一种昵称,表示亲切,并无恶意。

这个姑娘的遭遇非常不幸。她原籍浙江慈溪,幼年时(太平天国时期)因为兵荒马乱,与父母失散,投奔住在余杭的叔叔。叔叔家贫,在叔叔病死后,她只好卖身葬叔,来到同县的葛家当了童养媳。葛家也是穷人,只有母子两个,以帮工为生。儿子叫葛品莲,是豆腐作坊的伙计;母则在同县杨家当女佣。杨家是书香之家,略有家产,人口很少,只有姐弟两人。姐名杨淑英;弟名杨乃武,当时是个生员。因为婆母在杨家帮工,秀姑就和杨氏姐弟相识。秀姑聪慧,乃武教她读书识字,进步很快。秀姑觉得乃武温文尔雅,自己的未婚夫葛品莲非常粗俗,远不能与之相比;乃武也觉得秀姑聪明秀丽,颇有爱意。

两人虽然互相爱慕,但并无越轨行为。这时如果没有外来的干扰,他们的关系发展下去只有两种可能。一是碍于封建礼法,互相之间忍痛割爱;二是争取冲破阻碍,以合情合理的解决办法结合。不论结果如何,都不至于产生悲剧,造成冤狱。

不幸的是“小白菜”的美貌惊动了一个被人称为“衙内”的混世魔王、余杭县令刘锡彤的儿子刘子和。“衙内”这个绰号来自《水浒传》中高 之子高衙内,就说明刘子和的为人也和高衙内差不多,整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到处渔色,惹事生非。那高衙内居然敢去撩拨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北宋中央军的高级军事教官)林冲的老婆;这刘子和要想夺取作为城市贫民的“小白菜”,自然不在话下。秀姑一旦被刘子和看上了,也就难逃厄运。

刘子和作为一个小县城里的“衙内”,自然会有一些帮闲人物替他出坏主意。他们认为:要夺“小白菜”

必先破坏她的名誉,破坏她和杨乃武的关系。在他们的授意之下,小县城里一时传遍了“羊(暗指杨乃武)吃白菜”的流言。杨乃武当时即将中举,流言的传播对他非常不利。其姐杨淑英摸清了流言的来源,就和葛品莲之母商量,让秀姑这个童养媳早日和葛品莲完婚,以堵塞说闲话者之嘴。在这种形势之下,秀姑只好和杨乃武斩断情丝,含泪与葛品莲完婚,自叹命苦,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杨乃武虽然深爱秀姑,但也无法可想,只好承认事实,另找对象。大家都想在这样安排之后,能够杜绝麻烦,过上太平日子。

水浒故事的重演

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不把秀姑弄到手,刘子和是不肯善罢甘休的。秀姑虽已完婚,刘子和还是千方百计打她的主意,一再安排圈套来套她,最后污辱了她。

这中间的经过说法不一。帮助刘子和设圈套的人是谁?

一共有七八种不同的说法。刘子和对秀姑究竟是污辱了一次还是几次,也有多种说法。只要那种尴尬的局面不改变,刘子和必然会一直纠缠下去,不肯收手。不论是强奸还是被逼通奸,秀姑都是受害人,刘子和都是犯罪者。

葛品莲是个老实巴交的人。刘子和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在污辱秀姑的时候也都不避耳目。葛品莲知道了这些令人难以容忍的丑事,多次带了利刃想和刘子和算账,可是刘子和的党羽不少,一再保护刘子和脱险,葛品莲也就屡次吃亏。后来葛品莲抑郁成疾,不久病死,于是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刘子和一再污辱秀姑,甚至和葛品莲发生冲突,这些丑事已经尽人皆知。葛品莲不死,大家不过在背后指指戳戳,还不想站出来说话;葛品莲一死,要想打抱不平的人就更多了。大家支持葛品莲的族弟出面控告,说是奸夫淫妇谋杀亲夫。其实大家明知秀姑是受害者,但是只有用这种告法,才能把刘子和拉出来。大家真正痛恨的是花花太岁刘子和。

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可以说是《水浒传》里武大郎故事的重演。每个角色几乎都可以对号入座:

葛品莲――武大郎。

葛品莲族弟――武松(只就他向官府控告这一点而言)。

毕秀姑――潘金莲(大家都知道秀姑是受害者,不是淫妇。其实真正的潘金莲也是个受害者)。

刘子和――西门庆(刘子和与西门庆倒是非常相似)。

正因为这种巧合,更加引起大家对此案的关注。于是乎小小一个余杭县城一时沸沸扬扬,全城争说“小白菜”,逼得县令刘锡彤不得不亲自出面审理此案。

冤案是如何炮制出来的?

刘子和是个什么角色,做老子的刘锡彤本来心中有数。不过他虽然知道刘子和终日在外胡作非为,但是胡作非为到什么程度,有哪些具体事实,却未必件件清楚。

经过对“谋杀亲夫”案主犯毕秀姑的三拷两问,他竟然发现,这个案子的“奸夫”正是自己的儿子刘子和。他不禁大惊失色,只好暂停审讯,召集手下的一班师爷在密室里商量对策。

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将错就错,顺水推舟,把秀姑纳为刘家儿媳,反正葛品莲已死,无人反对。这样就把过去的一些丑事完全掩盖了。但是后来又觉得这个方案不妥,因为此事已经闹得人人皆知,很难掩盖得住;如果掩盖不了,查出真相,就会影响刘县令的前程。不如严刑拷问,逼迫毕秀姑咬出一个“奸夫”来,一起判成死刑,以绝后患。让谁来当“奸夫”呢?能当“奸夫”

的,只有刘子和与杨乃武两人,对那些全无交往的人,当然攀扯不上。了解内情的人,知道这是刘子和造的孽;不大了解内情的人受到“羊吃白菜”之类流言的影响,对杨乃武也有怀疑。正好这时在调查中又发现了一件事,是杨乃武略懂中医,葛品莲病重时,曾经吃过杨乃武代他买的一副药。有此一事,就可以诬陷杨乃武下药毒死葛品莲。而且,杨乃武为人正直敢言,好打抱不平,曾经对包括刘锡彤在内的余杭县一些官员贪污劣迹提过意见,得罪了不少人。这时如能把他扳倒,正好公报私仇,一举两得。

于是由刘锡彤一手炮制的“谋杀亲夫”的大冤案正式出炉。刘锡彤对毕秀姑日夜连轴审问,用尽酷刑,在她已被折磨得神志不清的时候再加以诱导,告诉她只要招出了杨乃武,就可以保她不死,逼她画供。同时又指使药店老板钱宝生写一份检举材料,说是杨乃武曾经于某月某日在药店买过砒霜,以坐实杨乃武帮助秀姑谋杀亲夫的罪名。在如此精心布置之后,刘锡彤才逮捕杨乃武,革掉他的举人头衔;日夜严刑拷打,逼他认罪。但是杨乃武严词驳斥,不仅不认罪,还指出这是刘锡彤对他的有意陷害。虽然杨乃武拒不认罪,刘锡彤还是根据许多伪证,对毕秀姑、杨乃武判了死刑,上报杭州府。

他认为,只要死刑批准,杀了毕、杨两人,他自己的前程可保,他儿子刘子和的罪行可以掩盖,案子一结,全无后患,至于天理、国法、良心,那就管不了了。

官官相护的丑态暴露无遗

此案从余杭县上报到杭州府,知府陈鲁受了刘锡彤的重贿,在提审时虽然看出了其中的某些破绽,但是“得人钱财,为人消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走个过场,仍然维持原判。这种官官相护、暗无天日的恶劣官风激怒了不少地方上的正直人士。大家一致支持杨乃武之姐杨淑英到北京去“京控”,要求重审。不久,北京下令给浙江巡抚杨昌 ,要他重审此案。他就调来绍兴知府龚嘉俊、湖州知府锡光会同重审。这次会审,有了重大收获。毕秀姑在堂上开始翻供。经过多次审问,她自知案情重大,如不查出真相,死罪难逃。她最感到痛心的,是自己受刘锡彤的威胁与引诱,诬陷了平生最敬爱的人杨乃武。为了保全杨乃武,她终于舍死忘生,在大堂上揭破了刘县令的阴谋诡计。她说:

以前所招的口供,是刘大老爷叫妇人一口咬定杨乃武,便可免我死罪。现在妇人自知无生理,何苦害人以结来世冤仇,是以翻供。

毕秀姑的翻供,引起极大的震动。这不仅对查清案情有利,而且是对官官相护的官场黑幕的一次大揭露。

1875年4月4日的《申报》不失时机地报道了这一新闻,引起了举国上下极大的关注,北京的清廷刑部也看到了这份报纸。可是 顸的官场真是麻木不仁,无可救药。浙江巡抚杨昌 与最后钦派审理此案的学政胡瑞澜仍然坚持维持原判。上海《申报》专为此事发表一文,“警告”胡钦差(即胡瑞澜)勿徇私情,应该把此案真相全部揭露。胡瑞澜因为自己的岳丈与此案颇有牵连,所以全力加以掩盖,一保到底,对《申报》的警告,清廷的关注,一概置之不理。

冤案平反大快人心

浙江地方官的官官相护,徇情枉法,不仅激怒了举国上下的正直人士,也激怒了刑部的官员。在地方父老与舆论的支持之下,杨淑英与杨乃武之妻杨詹氏千里迢迢,再度“京控”。刑部官员接见了她们,并根据此案的真情写出奏章请旨定夺。当时的光绪帝年幼,清廷由两宫皇太后(东太后为慈安皇太后、西太后为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她们决定下诏给杨昌 ,要他把全部人犯、证人统统解来北京,由刑部重新审理。由于官场办事拖拉,诏旨虽下,到一年后全部人犯、证人才解到北京,由刑部郎中刚毅进行预审。

当时有个传闻,说是刑部官员为了摸清此案真情,故意安排毕秀姑与杨乃武于深夜里在刑部大牢中见面。

两人相见,恍如隔世。他们互相爱慕已久,如果不是刘子和从中胡搅一番,他们原有走到一起的可能。后来遭此横祸,双双被捕,受尽酷刑。乃武十分坚定,不管几拷几问,绝不诬服;秀姑虽然在刘县令的引诱之下,一度顺从,供出了乃武是“奸夫”,但是不久就深深自责,在大堂上翻供,还乃武一个清白。两人之间虽然相爱已深,却从来没有非礼的行为。这时候他们生死未卜,如果仍判死刑,则毕命只在朝夕之间。此生虽然不能相聚,却能做到同年同月同日死,相爱相聚,只待来生。这次相会,他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尽量倾诉衷情。刑部官员在窃听时能够尽知本案真相,毕、杨两人也得到一次难得的机会,纠正自己的供词,以后在刑部大堂上的供词,当然完全一致,给庭审带来很大的方便。要问这次“狱中相会”一事是真是假,笔者只能回答:有此可能。作为审案时的一种策略,办案人员可以作此决定。

刑部在庭审之前已经作好了充分准备,理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惟一要做的事,就是对葛品莲开棺验尸,看他究竟是病死的还是被毒死的。验尸的结果,葛品莲是病死的,并不是被砒霜毒死的。一切“谋害亲夫”、“买砒霜下毒”的说法,一扫而空。刘锡彤炮制冤案与官官相护的内幕,一起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人心大快。

刑部尚书桑春荣承旨(得到清廷的批准)判决,主要内容如下:毕秀姑、杨乃武两人无罪释放。浙江巡抚杨昌 、学政胡瑞澜溺职褫革;主犯刘锡彤发配黑龙江充军;主犯刘子和已死免议;浙江的布政使、按察使、知府、知县,以及县吏、衙役等人因行贿受贿、徇情卖法被判罪者多达一百余人。在公文层层下达之时,有人为惧牢狱之苦,先已畏罪自杀。药店老板钱宝生碍于情面,帮刘县令作了一回伪证(证明杨乃武在他店里买过砒霜),这时知道罪责难逃,害怕刑讯与入狱,上吊身亡。

这一冤案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和《水浒传》中高衙内同样的人物,刘县令之子刘子和。他本来是应该游街、杀头的,可惜他已先死,逃避了惩罚。他是怎么死的,说法不一:有的说法是在家病死的;有的说法是染了时疫,客死他乡;有的说法是死于海星号轮船的海难。他的先死,没有接受终审判决而被杀头,使得许多人感到遗憾。为了弥补这一憾事,在弹词中,在电影里,对收尾的情节都作了修改,让这个恶魔在众目睽睽之下人头落地。

冤案虽然平反,受害人的一生幸福还是被断送了。

在那时候,能够让你恢复名誉,已经是大恩大德,你的损失,谁也不会给半点补偿。杨乃武因受过重刑,关押太久,出狱后已经不能行动。后经长期治疗,虽然能够走动,但已是不良于行。传说他后来曾到《申报》馆去工作,实际上并无其事,只不过给《申报》写过一些通讯稿而已。他很年轻就考中举人,本是个很有才气的人物,经过这次冤案的打击,身心都受到重大摧残,后来也就无所作为,抑郁而终。他的后裔仍住在浙江余杭县城,1963年还有人访问过他的孙媳陈慕贞。

秀姑出狱以后,万念俱灰,竟然到准提庵削发为尼,法号慧定,青灯黄卷,了此一生。她圆寂后,由她的传人妙性为她修建了墓塔。塔的两侧,刻有她的《自述诗》两首。第一首是:

自幼持斋愿守贞,此身本不恋红尘;冤缘强合皆前定,奇祸横加几莫伸。

纵幸白云重见日,几经万苦与千辛;略将往事从头溯,静坐蒲团对碧筠。

第二首是:

顶礼空皇了此身,哓哓悔作不平鸣;奇冤几弥终昭雪,积恨全消免覆盆。

泾渭从来原有别,是非谁谓竟无凭;老尼自此真离脱,白水汤汤永结盟。

秀姑小时候并没有读过书,在认识杨乃武之后才由杨乃武教她识字,后来竟能赋诗自诉衷曲,足见聪明过人。诗中虽有微疵(例如错用“浮云蔽日”的典故),已是大不容易。她如不遭此奇祸,而能与乃武相结合,则安知其不为才华绝代之女诗人。

冤案得以平反的真正原因

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案终于得到平反,这真是个奇迹。仅从上述的经过来看,我们也会想到此案之能平反,实在是千难万难。在清王朝200多年中间所办的千千万万的刑事案件之中,能够让朝廷如此重视,一追到底,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的,这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一件。按照惯例,与官方无涉的纯粹是民间的刑事案件,在府、县两级就解决了。在那种“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时代,地方官大都是“千里为官只为钱”,“三年清知府,十万白花银”,老百姓一旦沾上官司,就是羊入虎口,任凭宰割,或者倾家荡产,或者家破人亡。稍有良心的府县官,可谓难逢难遇;判得不错不冤的案子,自然少之又少。一旦定案,就又官官相护,很难推翻。各级衙门所用的绍兴师爷互相通气,不管你告到哪儿去,都翻不了案。老百姓自然是有苦难诉,有冤难伸。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如果不是杨淑英两次“京控”,如果不是《申报》一再加以揭露,就不会引起清廷的注意,也就不可能出现以后的平反。只能是人头落地,冤沉海底。不过,引起清廷的注意是一回事,清廷管不管又是一回事。在一般情况下,这么一桩小事,清廷就是知道了也不会管;即或过问一下,也不会一管到底。清廷为什么如此重视这一冤案,这个问题实在引人深思。

在君主专制时代,“朝廷”不见得就是一个统治集团,或是一群人;能够代表“朝廷”的往往是一个人,一个大独裁者。在毕、杨冤案发生的时候,这个大独裁者就是慈禧太后。当时的光绪帝只不过是个傀儡,垂帘听政的慈禧才是真正的一把手,国家大事都要由她拍板定案。如果换上一个比较开明的皇帝,在心情比较好的时候,也许还会关心一下民瘼,过问一下处理得太不像话的冤案;但就慈禧而言,她就绝对不会这样做。她的眼光、气魄虽然远不及武则天,但是阴险狠毒绝不在武则天之下。通过辛酉政变抓到了大权之后,她做了不少的荒唐事,不仅害苦了老百姓,也危及清王朝的江山社稷。她只顾自己作威作福,为所欲为,连江山都不顾了,哪里还会管老百姓的死活!更糟糕的是她特别鄙视汉人,仇视汉人,在国家风雨飘摇之时,甚至公开喊出“宁赠外人(把江山送给外国人),不予家奴(称汉人为家奴)”

这样恶毒的口号,决心与几亿汉人为敌。想她来关心一个汉人弱女子毕秀姑的冤案,那是与虎谋皮,痴人说梦。

慈禧为什么会关心这件冤案,自有其不可告人的特殊原因。

主要的原因是她想杀鸡吓猴子,打击一下江南的地方势力。在过去,兵权总是掌握在满人手里。清廷镇压太平天国主要是依靠汉人武装――湘军。太平天国失败以后,江南各地(包括江、浙、皖、赣等省)成了湘军的势力范围。虽然曾国藩早就自请解除兵权,但是江南各地的实权已入汉人手中,地方督、抚驻军将领都以湖南人居多(浙江巡抚杨昌 就是湖南人)。慈禧视为心腹之患,时时想找机会加以铲除。慈禧过问这个冤案,真正的目的是拈过拿错,铲除已由汉人当权的江南地方势力,为老百姓平反冤案不过是个漂亮的借口而已。

次要的原因是她要和英国人赌一口气。鸦片战争,清廷战败,除了割地赔款之外,英国还以清廷司法制度落后为借口,订立了不平等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

毕、杨冤案发生之时,正值上海由英商投资的《申报》创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开发行的报纸。为了吸引读者,打开局面,他们很想多发为群众感兴趣的社会新闻。对毕、杨冤案的报道,恰好起了这样的作用,所以《申报》一直追踪报道,直到平反为止。英国人嘲笑清廷司法腐败,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正是慈禧的心病之一。为了堵英国人的嘴,慈禧也想把此案彻底查清。

真是危乎险哉!如果没有以上这两个原因,慈禧根本就不会理睬这一件冤案。你有冤枉,关她什么事?不给你平反,她照样当她的权,听她的政,照样威风十足,照样万寿无疆,她又何必操这份心,劳这份神!

看来,无钱无势的老百姓的日子真不好过。蒙冤受屈、有苦难言的事情随时可以遇到,或者是“无事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或者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有时候是“惹不起,躲得起”,更多的时候是“祸事找上你,躲也躲不起”。在已经蒙冤、受屈或者罹难之后,要想平反,那就千难万难,其可能性不过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千万分之一,或者就是可望而不可及。蒙冤受屈是家常便饭,伸冤平反则是一种奢望,常常要等待天上掉馅饼。也就是说,遇上了有能耐的人或是某种力量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去改变某种现状,机缘巧合,让你连带受惠,实现了平反。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你认为“苍天有眼”,“善恶有报”,受了冤屈总会平反,那就想得太天真了。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政治腐败、司法腐败的问题,平反了一个冤案的同时,又产生了千百个冤案。平反的工作做得完吗!对此,笔者有诗叹曰:

千里为官只为钱,民间处处有沉冤;能平一案称奇事,未平冤案万万千。

同类推荐
  • 原始文明之崛起

    原始文明之崛起

    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刘宇在缅甸丛林里混了六年,没想到这回居然被老板给坑了!引爆炸弹,冲击波横扫一切!哼!敢黑我,谁也别想好过!当意识再次恢复时,刘宇发现周围的一切都变了!看着几个体毛旺盛比猩猩帅气多的同伴,刘宇不得不相信自己来到了一个远古时代!看着头顶的青黄色的大月亮,刘宇也肯定了,这地方,还特么不是地球!我草!【本故事纯属虚构!!!】
  • 帝狱之心

    帝狱之心

    历史的年轮,总是辗着失败者的尸骨往前推,成功者在前面高唱着英雄的赞歌,蓦然回首,身后已是一片苍凉。那一年靖难之变,建文帝被亲叔叔杀了个屁滚尿流,跑到遗失的大陆哭了三天三夜,就差没有上吊了此残生,可最后他忍了,他告诉自己:我不是失败者,大明朝,还是我的!直到有一天,云霄降临在遗失的大陆,他用事实告诉那个复仇心切的小皇帝:帝狱,不是你这么炼的……
  • 权力暗面

    权力暗面

    唯一以历史为蓝本的作品,没有穿越,没有狗血!(重写中,已更至第五章。)
  • 离帝

    离帝

    王诩刚开始隐居鬼谷,庄子还是翩翩少年,孟子尚在各国找工作,商鞅的变法进行得如火如荼,孙膑、庞涓、慎到、申不害……诸子百家粉墨登场!在这个战争纷繁的世界,尔虞我诈充斥着天地之间。陆离从天而降,搅乱了这个乱世风云!列国之间的格局因为他发生改变,从亡国公子到一方霸主,秦楚燕齐纷纷拥他称帝!“七百年来为帝者,唯我陆离一人!”
  • 无敌辩师

    无敌辩师

    本书因某些原因已经作废,暂时不给更新,推出新书《猎爱高手在都市》。
热门推荐
  • 情殇十年

    情殇十年

    殇者,死也;情殇,存而无果的感情。情死心未死,伤心更伤情!情殇,道尽世间情感的无奈与凄凉。大学五年,工作五年,人生最有激情和活力的十年,然而,纵使他帅气逼人,无所不能,却依旧尝遍了感情的苦楚,他的身边从不缺少女人,他却不知道哪个是他的女人。四个风华绝代的女人,四段荡气回肠的爱情,爱情甜蜜么?甜蜜!荡尽甜蜜,留在心底也许终究是苦楚……
  • 我的她在哪里

    我的她在哪里

    一个爱情傻瓜的恋爱之路,他很傻,傻的总是喜欢在每一段爱情中投入许多的感情,最后让自己遍体鳞伤,他也很脆弱,没次受伤的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来承受,他没有过高的要求,只是想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用自己的一生来照顾他爱的那个人,他不帅,没有修长的身材,他有的只是一颗温柔的心,他没钱,他只有一颗敢于拼搏的心。他就是陈越,一个傻傻的只知道一味付出的一个傻小伙子。他的她究竟在哪里?是否会找到?一切不得而知。他在爱情这条路上受过太多的伤,身上的伤口虽然已经结痂,但是不经意的触碰还是会痛。这就是陈越,一个爱情的傻瓜。
  • 重生归豪门

    重生归豪门

    她是多面女王,没有人知道真正的她是谁,又有着怎样的秘密。他是位于世界金字塔顶端的王者,一次魔都之行竟让他栽了个大跟头。多面女王,竟感挑战我的底线,不要被我找到,否则我会让你付出代价。这是一个穿越者在世界顶端游走的故事。
  • 起初都是真的

    起初都是真的

    一个普通人的穿越,一场不寻常的故事。在宋代,中华民族尚未融合,各国的爱国青年为了自已的祖国都奋不顾身。结果,越爱国互相伤害越深。穿越者也卷入其中,由于视角不同,矛盾便在所难免。
  • 炼狱之亵渎

    炼狱之亵渎

    吾等生于黑暗,隐于黑暗,也终将在黑暗中逝去,没有人会知道我们。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手中的刀无情的挥下,斩杀眼前的一切,不要让刀锋有丝毫的颤抖。
  • 锦绣为婚:老公,棒棒哒

    锦绣为婚:老公,棒棒哒

    他是帝国司令,矜傲霸气,长得有多颠倒众生,心就有多冰冷强硬。权倾天下,只为一人倾身折腰。按照龙少的话,我的人我来疼,少一根头发我都会负责!婚前,她被他按住,强行惩罚!把她当成她。婚后,百般纠缠,她才知道原来律师不是万能的,就算三寸不烂之舌也有说不出话的时候。“唔……”玲珑不服气,心疼地抚着自己的唇,“讨厌!不准再咬了,咬破了我拿什么说话?官司败了怎么办?”“以后你不用说话,只用呻吟就好,官司胜负由我说了算!”龙少一脸倾城地笑道,眼中柔情似海。"
  • 腹黑男神:轻轻,我的脸盲宝贝

    腹黑男神:轻轻,我的脸盲宝贝

    【新文推荐《甜宠99度:腹黑总裁轻点儿撩》欢迎入坑】当姚轻轻遇上了徐权煕,当脸盲症遇上帅哥,肿么办?!徐权煕告诉你,脸蛋不够,腹黑来凑。温馨的大学校园,甜蜜的爱恋,只愿一颗心全系轻轻。轻轻(亲亲),我的宝贝。
  • 傲行九苍

    傲行九苍

    地球异变,往日的地球主宰人类只能龟缩在钢筋水泥的工业文明中,当异变多年后自以为凭借古武之力能够重新主宰地球的人类发现地球不再是人类所熟知的地球了。几万米的高山,连绵不断的丛林,强大的变异生物,陌生的智慧种族,人类是否能够恢复安宁的生活?
  • 嫡妃谋之喋血归来

    嫡妃谋之喋血归来

    旧梦惊醒,前尘往事都成了黄粱一瞬。为保家族免遭毒害,爱人不至命丧贼手,方未绮步步为营,小心算计,可是所有谋划都及不上宿命那双翻云覆雨手,无论她怎么悉心经营终究是难逃殊途同归的噩运:仇人的胁迫,亲人的离世,好友的背叛,爱人的怀疑,为了活下去方未绮渐渐忘记了命运让她重来一次的初衷……
  • 中医是如何诊病的

    中医是如何诊病的

    本书介绍了中医诊断的基础知识和中医治疗的宗旨纲要。具体包括:该说中医诊断、健康与疾病的分水岭、中医怎样诊断疾病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