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形成了重道尊德、崇仁尚礼、孝长爱幼、谨言慎行等礼貌与礼仪规范。不少家长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都是小皇帝、小祖宗,惟我独尊,不懂礼貌。因此,礼貌、礼仪教育也应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礼貌是人们合乎社会规则的谦虚恭敬的表现,它是通过动作与语言来体现的。因此,家长既要让孩子懂得“应该”有礼貌,又应让孩子懂得“如何做”才能体现礼貌。
近来,有的国家和地区作为防止青少年不良行为对策的一环,倡导在家庭与社会中开展“问候活动”。问候是对对方表示礼貌,这既是友善的表现,又是协调人际关系愿望的表达。
问候可以说是健全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表现礼貌的一种形式。
对孩子们的问候,父母很有必要作出适当的回应。
就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运用而言,随着交友关系的扩大,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不管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周围人家的孩子,如果说粗话,在语言表达上有错误,都应该加以纠正。
在教育孩子接人待物懂得规矩方面,父母应成为孩子的文明教师,这必须从孩子刚刚懂事就开始注意。郭美春女士在《北京日报》上撰文对新加坡人的做法作了介绍。
在新加坡,对孩子的教育极其严格。温柔的林太大总是轻声细语地管教孩子。在宴席上,她让孩子坐在一把四周有围框架的椅子上,默不作声地自己动手用勺子,慢慢地咀嚼着分配给她的一盆饭菜。当她咳嗽时,她的父母不约而同地提醒孩子说,下次咳嗽一定要对客人说声“对不起”。
饭桌上,孩子不小心把饭粒掉在地上,林太太抓起她的小手,一边拍打其手心,一边提醒她不许再犯。饭后,小姑娘因口渴叫唤女佣替她取水,林太太却批评她,不准她随意差遣别人,告诉她,凡是自己能够干的事都要自己去做,凡是不得不麻烦别人去做的事,一定要说“请”、“对不起”、“麻烦你”等礼貌用语。
从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孩子越来越活跃。家长必须使孩子学会在各种场合采取适当的态度,尤其要使孩子充分意识到,不管在什么场合都要遵守“不给人家造成麻烦”这一原则。如果没有大人指教,这个年龄的孩子是不易发现“自己的举止给人造成不快”等毛病的。
要培养有礼貌的孩子,就要对他们的举止行为制定一个准则,并严格执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容忍孩子的傲慢无礼、粗鲁庸俗。为此,父母可以为孩子制定一张日常行为评价表,表中列出各项你认为孩子应该好好执行的日常行为准则,比如:准时、彬彬有礼、吃饭时行为得体、不打断别从说话、常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耐心排队、体贴照顾别人等,并给每一行为打分,打分标准可以从1分到5分。如果孩子的得分偏低,那你就应该通过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来培养孩子讲礼貌。
刚开始时,可以为孩子制定一些比较容易做到的规则,贴在孩子容易看见的地方。比如,见到成年人时要打招呼,说“您好”,进别人的房间前要先敲门,获得允许才进去,等等。
一旦提出这些日常行为规则后,如果孩子做得好,则应予以鼓励和表扬,若孩子做得不好,则应随时予以批评和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