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58000000006

第6章 史诗与传说

(一)印度神话体系的形成

印度有一整套的神话体系。在印度的神话世界,既有天上的世界,又有空中的世界,既有地面的世界,又有地下的世界。这是天神、凶魔、仙人、妖怪、恶鬼、精灵和凡人相斗共存的世界,也是苦行、祭祀、诅咒、法力、神变、武功和恩典尽展奇幻的世界,又是正法、种姓、宿命、业行、果报、转生和解脱困扰心灵的世界。

1.印度教神话体系的形成

从吠陀文献中可知,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600年间,印度人已经开始由游牧生活逐渐转变为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一些部落群体已经逐渐地发展为以城市为中心的国家。印度特有的社会现象——种姓,已经出现,这是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分化的标志。当时的种姓有四个,即婆罗门(祭司)、刹帝利(王族)、吠舍(农民和商人、工匠)、首陀罗(为以上三个种姓服务的最下等人)。这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了对人生的苦苦探索,他们相信,人是有灵魂的,人是可以像植物一样再生的,因而,他们认为四种姓中的前三个是“再生族”。他们还相信祭祀的力量,相信天神是喜欢听赞美之词和享用祭品的。他们时常举行祭祀,祈求神明降福。在吠陀时代晚期,还出现了隐居者,他们身处山林,过着与世隔绝的苦行生活,有些人甚至残酷地折磨自己的肉体。他们深信,这样做可以赢得天神的欢心,可以从人生的苦难中获得解脱而达到永生。这一系列情况使我们认定,在吠陀时代后期,印度形成了一个宗教,即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有三大支柱:第一,认为吠陀是上天的启示;第二,认为婆罗门是至高无上的社会等级;第三,认为祭祀是万能的。

到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形成了一些较大的国家,印度的历史也进入了所谓的“列国时代”。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差不多,印度的列国时代也非常热闹。经济的发展、战争的频仍和人们思辨的深邃,是这一时代的三大特征。同时,这一时代又是产生和编定神话传说的时代。

从列国时代开始,到公元四五世纪,印度出现了许多文献。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两大史诗有许多传本,各传本间又有不少差异。但是,这两部书都是鸿篇巨制,是印度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也是非常丰富优美的印度古代神话传说的汇集。它们最初是由吟游诗人到处演唱的,一代一代口耳相传,经过了许多人的加工才形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所以说,史诗不是一时一地由一人完成的。由于这个原因,史诗中的故事经常出现前后说法不一,甚至完全矛盾的情况。但史诗的编订,加上同期往世书的出现,最终建立起了印度教神话的完整体系。也就是说,印度教神话体系的形成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吠陀时期,第二阶段在列国时代。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印度教神话,实际上主要来自三类文献,即吠陀文献、两大史诗和往世书文献。

2.佛教和耆那教神话体系的形成

印度的佛教和耆那教都是在列国时代创立的。它们都从古老的吠陀文献中吸取了营养,继承了其中部分思想和传说,但并不是全盘吸收,而是改造利用。于是,佛教和耆那教都创造出一套自己的神话体系。

佛教典籍中的文学成分占很大比重。其中有解释宇宙和人生的神话,主要取自吠陀文献、两大史诗和民间传说。而其主要内容,是佛教徒们采集的民间故事、新编的佛传(佛祖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以及佛陀和高僧们说法时随时援引的“譬如故事”。其中,佛本生故事的数量很大,而且绝大部分是普通民间故事和寓言,算不上神话传说;“譬如故事”也多是佛陀在世时发生的具体事,也不算神话传说。但佛传故事可以认为是佛教自己的神话传说。也就是说,佛教神话体系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佛传故事,另一部分是采自吠陀文献、史诗,以及民间的神话传说。

与佛教的情况相类似,耆那教神话中也有一部分解释宇宙和人生的故事,主要取自上古的神话传说,有的来自吠陀文献和史诗,有的直接取自民间,但情节性较差。关于耆那教创始人大雄及他以前23位祖师的传说,还有所谓12转轮王的传说等,构成了耆那教神话的主要内容。

3.印度神话与宗教的关系

从以上情况可知,印度古代神话体系主要是由印度教神话、佛教神话和耆那教神话构成的。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印度神话和宗教的关系,有以下四点值得注意。

第一,最初的印度神话是伴随着宗教信仰出现的。

印度神话的胚胎和印度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印度神话的产生首先表现为人对自然界和人本身的认识和思考,是早期的哲学思辨,也是早期的精神寄托。他们首先是歌颂自然,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使他们首先有了神的概念,然后才逐步演绎出神话。

从《梨俱吠陀》的颂诗中可以看出,人们当时不仅有了神的观念,而且为各类神明举行祭祀,向他们祈求福祉。从《阿达婆吠陀》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还广泛使用巫术性质的咒语。祭祀代表的是崇拜、敬畏和依赖;咒语则代表主观意志、希冀和期盼。这些都是早期的宗教活动,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信仰,而那时的神话还显得不够系统和支离破碎。这就表现出神话对宗教的依附性。

第二,印度神话的发展与宗教的发展又是同步向前的。

印度的神话显然有一个充实丰满的过程,也有一个变异和丰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早期印度教的发展变化。

我们从史诗中可以看到,此时的印度教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神的地位突出出来。崇拜的对象起了变化,而一些历史传说也被演绎为新的神话,安装到主神的身上。

从往世书中,我们更能清楚地看到,印度教中已经有了毗湿奴派和湿婆派的明确划分。宗教的成熟和分裂,使神话系统化、严密化了,也使神话分别依附于不同的派别。

第三,新宗教的出现导致新神话体系的出现。

佛教和耆那教的出现,使印度产生了一批新神话。应当说,是先有佛教和耆那教,后有这两教的神话。同时,它们也将印度教的一些神话吸收到自己的神话体系。这样,不同宗教便各自有了自己的神话体系。而三个宗教的神话体系合起来,就是整个的印度古代神话体系。

第四,神话借助宗教而充满活力。

由于各宗教的神话依附于自己的宗教,所以,各教派的神话一般只在本教派内传播和延续。因此,各教派的神话是否具有活力,要看该教派的活力如何。很明显,印度教的不断发展使印度教神话充满了活力。信徒的虔诚信仰使印度教神话有了活的载体,因此可以将神话代代相传,也可以把神话移植到其他领域,如在舞蹈、绘画、雕刻乃至日常生活中加以表现。

也有相反的例子,如佛教在13世纪从印度本土消失以后,佛教神话也就不再在印度流传,只有在佛教回传以后,佛教神话才开始在印度复苏。

而耆那教神话和该教的发展情况相一致,长期以来一直表现为细水长流的状态。

在印度的神话体系中,印度教神话更丰富、更复杂,在印度神话中占主要地位。为了让中国读者在复杂的印度教神话中理出一个头绪,下面先介绍一下印度教的神明。

(二)印度教的神明

1.印度教三大神

在吠陀时代晚期的奥义书时代,人们在进行对人生的思考时,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他们还认为,在宇宙之上有一个最高的精神和实在,称为“梵”。梵是高居于宇宙万物之上的,而宇宙万物都是由它演变而来的。它是那么的超然,以至于人们无法观察到它,无法描绘它,无法认识它,无法想象它。它没有任何特征,但却是最高的精神,最高的灵魂,最高的实在。人和世间万物都是梵的具体体现,都是梵的一部分,因而人的个体灵魂也是最高灵魂的一部分。同样,山川林莽、花草木石、鱼虫鸟兽等也都是梵的衍生物,也都具有个体灵魂。

也就是说,万物都有灵魂,万物与梵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人要想获得解脱,就必须认识自我与梵的同一性,达到“梵我合一”的境界,这样便可以永远地摆脱轮回。

正是这个梵,在印度教神话中演变为梵天,成为三大神之一。梵天是创造之神,有的神话说,梵天出自于金胎(梵卵),他用意念的力量把卵分为两半,一半为天,一半为地,继而又创造出地、水、风、火、空五大元素以及世间万物。在史诗中,他还有一些别名,如“创造者”“生主”等。他的肤色是红色,有四个头,八只手,分别持有四部吠陀、权杖、盛有恒河水的水罐、祭祀时用的勺子以及莲花、珠串、弓等。他经常坐在莲花宝座上,有时也骑天鹅或乘坐由七只天鹅拉的车子。他虽然有三大神之一的崇高地位,在各种典籍中也频繁出现,但却业绩平平,并时常受到另外两个大神的排挤。

毗湿奴是保护神,又称“遍入天”“那罗延”,遍入是无所不在的意思。在吠陀神话中,毗湿奴曾是因陀罗的助手,地位并不显赫,他最初可能是太阳神,有他三步跨过天界的说法,可能与太阳的升起、运行中天与西降有关。在《梵书》中,他的故事逐渐增加,地位越来越高。到了史诗中,他便成了最高一级的神。他的身体呈深蓝色,身穿黄袍,有四只手臂,分别拿着神轮、神螺、神杵和莲花。他的坐骑是大鹏金翅鸟(迦楼罗),他的妻子是吉祥天女。在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一则故事里,说毗湿奴是宇宙的主宰,说他每当世界末日时,便把整个宇宙吞入腹中,然后躺到巨蛇的背上休息。当他醒来时,便有了重新创造世界的愿望。于是,从他的脐中生出一枝莲花,莲花中又生出大梵天,然后大梵天根据毗湿奴的命令创造世界。由此可知,毗湿奴的至尊地位在史诗时代已经确立,这恐怕是印度教中毗湿奴派信徒的观点。毗湿奴的故事中,最突出的是他化身下凡拯救世界的故事。有的书上说他曾经下凡救世24次,也有的书上说他下凡10次。在世界末日的洪水到来时,他曾化身成大鱼救出了人类和各个物种;他还曾化身为侏儒保住了天上和人间的地盘不被阿修罗占领;此外,他还曾化身为龟、野猪、人狮等多次救世。在他的化身故事中,最精彩、内容最丰富的是化身为罗摩和黑天的故事。

湿婆大神是世界的创造和毁灭之神。湿婆又被称为“兽主”,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即受到崇拜。在吠陀中,他的地位不高,称为楼陀罗。从湿婆的功能看,他集中了雅利安神和印度本土神的若干特点。他是生殖神,印度人崇拜他的象征物“湿婆林伽”。

湿婆林伽是一个圆头柱体物,形同男性生殖器。这代表着湿婆的无穷生殖能力和创造能力。他又是舞神,他的舞蹈能毁灭世界,他还曾用舞蹈征服过许多敌视他的苦行者。他又是苦行之神,终年住在喜马拉雅山的盖拉斯雪峰上。印度教的湿婆派信徒把他奉为宇宙最高神,而另外两位大神都在他之下,有时还得听从他的命令。湿婆有极大的降魔威力,性情暴躁,很容易发怒,但有时也显得非常温和仁慈。他的肤色也是深蓝色,有三只眼睛,有时还显现出四个或五个头,四只手,手中常持三叉戟,身背弓箭,腰翱一小鼓,头上有新月为饰品,脖上缠着蛇。恒河从他的头发上流下,因为恒河本是天河,自天而下时会冲毁大地,所以湿婆先用头承接下河水,再让它流下。在众神搅乳海时,他把搅出的毒药全部喝了下去,使众神避免了痛苦,而他的脖子却被毒药烧成了青色,因此他又得名为“青项”。相传湿婆本来是禁欲者,爱神迦摩前去引诱他,被他的第三只眼烧成灰烬。但湿婆最终还是爱上了雪山神女。他们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战神鸠摩罗(Kumara),又称塞健陀(Skanda),一个是象头神群主(Ganesha)。

总之,梵天、毗湿奴、湿婆这三大神,在一般的印度教徒心目中是三位一体的,他们分别代表着宇宙的创造、保护和毁灭。至于吠陀神话中的一些主神,在印度教神话中则已纷纷退居次要地位。如因陀罗、伐楼那、阿耆尼、伐由等,在印度教神话中虽然仍经常出现,也仍然具有强大的威力,但已远不能与三大神相并论。他们时常遭到挫折,时常要到三大神面前倾诉苦衷,请求三大神的帮助。他们还时常听命于三大神,在犯了错误时还须接受三大神的惩罚。

2.其他神明

在古代印度神话中,与诸神作对的力量始终存在。这股力量被称为阿修罗(Asnra)。“阿”是“非”的意思,“修罗”是“神”的意思,阿修罗就是“非神”(或译为“非天”)的意思。早在《梨俱吠陀》中,阿修罗就已经出现。当时,阿修罗并不完全是神的敌人,有时甚至是众神中的一类。到了稍晚的《阿达婆吠陀》中,阿修罗已经完全被视为恶魔了,并且说他们是由生主(Prajapati)创造的。因为那时的一些神话中曾认为生主是宇宙的创造者,到后来才把生主与梵天等同起来。在梵书时代,阿修罗与黑暗和夜晚相联系,据说是从梵天的呼吸中生出来的。阿修罗后来成了恶魔的总称,包括巨魔檀那婆(danava)和罗刹(raksas)等。他们也具备智慧、力量和法力。他们在天上拥有金、银、铁三座城池,在地上也拥有王国和城堡。在史诗中,他们有时被描绘得像一个民族,其中有好的也有坏的。

印度神话中经常提到一些小神,如天女(apsara)、乾达婆(犍达缚,gandharva)、药叉(夜叉,yaksa)等,很引人注意。

天女在《梨俱吠陀》中已经出现。她们都是一些能歌善舞、美丽非凡的女性。通常认为,她们都居住在因陀罗的天界。她们中有许多有名人物,有的和天神结合生下了另外一些天神,有的则下凡到人间和人王结合生下英雄的后代。天女在佛教故事中也很有影响,敦煌壁画中婀娜多姿的飞天形象即是这一影响的结果。

乾达婆的起源也很早,《梨俱吠陀》中就曾提到过一位。《夜柔吠陀》中说共有27位,而《阿达婆吠陀》中说共有6333位。他们居住在天宇和空界,了解上天的奥秘。在史诗中,他们被描绘成天上的歌手和乐师,因此又被称为“伎乐天”。据说他们还喜欢追逐女性,往往与人间女子发生性爱关系,因而又称为“寻香主”。然而,他们成群出现的情况更多,每当天神战胜恶魔或正义战胜邪恶时,他们和天女们一起出现在空中庆祝胜利。

药叉也译作夜叉,是一些小神或半神。他们在印度教神话中时常出现,据说是财神俱比罗(Kubera)的侍从。他们与罗刹作对,有时被描绘成英俊青年,有时又被描绘成丑陋的侏儒。但通常都是一些忠诚可爱的小神灵。到了佛教神话中,他们被列为“天龙八部”之一,形象也变得凶悍了,特别是在中国佛教中,他们完全变成了凶魔或妖孽。

印度神话中还有一类引人注目的人物,那就是所谓的仙人(rishi)。这个仙人的概念同中国道教中仙人的概念不同。印度的仙人通常分为三种:出身于天神的被称为天仙,出身于婆罗门种姓的被称为梵仙,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的被称为王仙。因而他们的情况也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居住在天界,有的则居住在地上的山野林莽。居住天界的仙人与天神差不多,而居住在地上的仙人则如同出家的修行者。后一类又常常被称为牟尼(muni)。最初,仙人是指那些吠陀诗的作者,后来才把它的意义扩大到圣人、贤哲。仙人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很大的法力和神通,这使天神也望而生畏。他们最突出的法力就是诅咒。他们的脾气往往不大好,如果有谁稍不注意而得罪了他们,或者未使他们满意,他们就要诅咒他,而不管他是神还是人。诅咒是一种可怕的预言,一经出口就不能收回,一定要兑现。只有当他们后悔时,才愿意对所发的诅咒稍作修改,但这种修改仅仅是告诉被诅咒者,在何种情况下可以从苦难中解脱出来。诅咒是印度神话中很有特色的东西,它一方面与宿命论有关,另一方面与对语言的崇拜有关。上古人相信巫术、相信咒语的力量,例如求雨,巫师们作法之后,大喝一声:“下雨吧!”仿佛雨就会听命而下。当然,这只是将个人的意志强加给客观规律。但古人相信个人的意志力,因而也相信语言具有某种神力。在印度古人看来,个人意志力的大小,或者说诅咒威力的大小,要看这个人的法力大小。通常认为,法力的获得是要经过严峻苦行的。仙人们之所以能够诅咒一切,是因为他们修炼过苦行。苦行是因,法力是果,苦行愈深,收获愈大。所以,连天神也害怕仙人们的苦行,因陀罗为了破坏某个仙人的苦行,有时故意派出一个天女去勾引他,使他半途而废。除了仙人以外,其他人也可以诅咒,但威力不及仙人。

(三)史诗与历史传说

在印度民间文学中,神话、史诗与历史传说是交织在一起的,彼此牵扯,纠缠不清。对于许多故事,研究者很难严格区分它们到底属于神话还是传说,还是普通的民间故事。例如,《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主干故事,是史诗,是神话,还是历史传说?可以说都是。说它们是史诗,已经没有问题;说它们是神话也没有问题,因为它们讲述的就是神和半神的故事。说它们是历史传说也不应有问题,因为它们分别叙述的是印度上古两个帝王世系(太阳世系和月亮世系)帝王的故事,是根据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演绎出来的。再如,沙恭达罗和广延天女的故事,它们最早出现于吠陀文献,在史诗中得到丰满完整。它们与上古神话关系极为密切,可以算是神话;它们又与历史有一定联系,可以视为传说;它们同时又是一段浪漫英雄加美女的爱情传奇,这又与普通的民间故事差不多。

同样,我们在佛教和耆那教的故事中也能发现类似的情况。例如,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很像是一部史诗。其中十分具有想象力的神奇和夸张描述,致使一些学者认为历史上也许没有释迦牟尼这个人,他不过是佛教信徒编造出来的一个神,而所谓的佛传故事不过是佛教徒编造的新神话。但近代以来西方学者在印度和尼泊尔等地的考古发掘又证明,印度历史上的确出现过释迦牟尼这个人,是他创立了佛教。这样,佛传故事又可以认为是一个历史传说了。

我们在佛本生故事中也可以看到类似情况。虽然其中有很多寓言,但也有一些与神话和史诗有关的故事。例如,其中一个《拾柴女本生》,实际上讲的是沙恭达罗的故事。再如,《十车王本生》,实际上讲述的是《罗摩衍那》故事的前半截。此外,还有一些故事,如《尸毗王本生》《小羯陵伽王本生》《拘舍本生》等,也有一些历史的影子,似神话也似传说。

同类推荐
  • 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

    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

    这是爱的凭证,也是旅途的记忆,千山万水的行走、春花秋月的情愫、沧海桑田的历程是青花上唯美的线条。十指抚过,有岁月的砂砾落下,如晨钟暮鼓撞击心房……生命没有停止,路依然在脚下延伸,躲在背后的繁华和落寞成为风轻云淡后的莞尔一笑。当逝去的身影化为尘泥,文字里的誓约保留着最初的色彩,在记忆的扉页上题写着我们的地久天长。谁是那长发及腰的女子,谁又是天涯外的风雪夜归人?错失的情缘遗忘的片段是不敢触碰的迷离,在爱的深潭里挣扎,用温情补缺、这座爱的城堡从此留下一个永恒的主题!
  • 把心灵抓在手掌上

    把心灵抓在手掌上

    是作者高维生的一本散文集,写作是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声音和对世界的看法。当白纸上留下真实的、激情的文字,它是留给未来的,而不是过眼云烟,过去后就永远地消失了。《把心灵抓在手掌上》中多的是一些“想法”,对当下和历史的呈现和推理。历史是人创造的,没有了人,历史就不存在了。转身向时空的深处望去,疏散泛黄的浓雾,从一个人的心灵事件,作出判断。作者用木质的情感、朴素的语言,消除一切华丽的修饰,真诚地表达情感的世界。
  • 阅世新语

    阅世新语

    生命依赖希望,希望抚育生命。这是一位智者的话,精辟形象地阐明了希望对人的生命,犹如阳光、水分一样重要。几十年来我自信生命一直充满活力,保持年轻心态,就是因为心里一直装着希望。这个希望除了做一个好教师外,就是将遨游于生活沧海中的所见所思所感不断写成文学作品,在报刊上露脸,与读者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这个希望与所学中文专业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紧密联系。它犹如吸烟、喝酒、钓鱼让人成瘾。这样实现起希望来就不会有驱使身为心役的感觉,而是乐此不疲地去做。多少个茶余饭后、周末岁首时间,蜗牛般爬行在文学写作的路上,于是就有了一篇篇散见于报刊的散文、随笔之类文章。加上连自己也恨得咬牙切齿的古怪性格——不会养花,不会下棋,垂钓于河边、湖畔,又嫌鱼儿上钩太慢,没有耐心等下去,见人多的地方就想躲开。凡事都有两重性,这样促使自己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移情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上,加快实现希望的步伐。
  • 薄命是红颜

    薄命是红颜

    历史似乎只是由男人写就的,女人们偶尔参与其中,身影也往往被夹在了缝隙中成了—枚标本或书签。《薄命是红颜》选取了近20位历史上的女 名人,大体每人一篇——既非人物小传,也非名人逸事传奇,而是一 个齐整的散文系列,作品每每从独 特的角度切入,紧扣人物一生中重要的“点”进行叙述、铺陈、议论,读罢可思、可感、可叹。
  • 生命在纸上行走

    生命在纸上行走

    瘫痪病榻,才感悟到散步阳光下的幸福;饥困荒漠,才渴望得到一滴水的幸福;身陷囹圄,才领会到获取自由的幸福。缺陷像一把钥匙,打开幸福之门,幸福在缺陷中找到答案。
热门推荐
  • 帝师:一品皇妃

    帝师:一品皇妃

    曾经,她是他唯一惯宠的妻。如今,江山稳定他却牵着另一个女人走上高位。助他荣登九五的她,换来的却是他大规模的灭族屠杀,以及梁上独舞的三尺白绫。她恨,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故她杀了腹中他那还未出世的孩儿。殒灭那刻,彼时少年秀美绝伦的身影萦绕脑海寸寸挖心,他揽她入怀眸光阴冷十指挖肉。他说:“曾今你为他送上这东陵的天下,如今我便将这没有你的天下化为炼狱,用这山河为你陪葬,可好?”再睁眼她回到了十年前,这一次她以命起誓,即便化身修罗沉沦地狱也要护至亲之人,要让那些欺她负她之人付出惨烈的代价。
  • 假面骑士之门矢士

    假面骑士之门矢士

    前世身为中学生老大的他,在看假面骑士的时候被外面的雷声与时时传来的恐怖声音吓死,在一个异空间内遇到了神,成为了门矢士
  • 毒舌少女很强势

    毒舌少女很强势

    “莘叶璃,没想到你这么狠心,当初就不应该和你在一起。”“心酸吗心痛吗心累吗心死了吗!我告诉你!这些在我喜欢你的时候都经历过了!”
  • EXO幸福生活

    EXO幸福生活

    EXO入住行星公寓,在这里究竟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 猎鬼世家

    猎鬼世家

    人生在世,很多事情都生不由己,一些事情,不管你怎么去改变,但结果还是一样,无法改变,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命,这都是命中注定的,我不知你们信不信,但我信。一次家族的会议一本陈旧的羊皮封面古书,让我肩负起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责任,从此走上了一条与常人与众不同的道路,开辟阴阳之路,往返于阴阳两界。这就人们所说的命运。
  • 美女的农民高手

    美女的农民高手

    一代兵王回归乡村,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美女太多了,招架不住了……哥追的不是美女,是寂寞……
  • 绮华召唤

    绮华召唤

    国王威风凛凛的坐在自己的宝座上,旁边站的是全副武装的近卫骑士团长。美丽的公主殿下位于王宫大厅的中央,用着略带湿润的眼睛看向从异界被召唤过来的勇者。那名只是普普通通随处可见的高中生的黑发少年王锋,带着他的青梅竹马与学姐来到了异界,他将接下勇者的重任,并为异世界的和平而奋斗!孙温良:“我说,看样子没我什么事啊喂!”顺便一提,这其实就是个讲述一位少年与诸位少女之间的故事的轻松喜剧。
  • 无为高手

    无为高手

    高手,从不出手!
  • 雪城纪

    雪城纪

    幻术构成的曲谱里,尽是人世的辛酸与苦涩。心之逆旅,华胥为引。在洞口照进的白月光中,他身姿高大挺拔,一枚银色面具从鼻梁上方将半张脸齐额遮住,面具之下嘴唇凉薄,下颌弧线美好。有片刻的寂静。他擦拭掉唇上残留的血痕,唇角微微上翘:“好厉害的丫头,我救了你,你倒恩将仇报。”
  • 史上最强帝王

    史上最强帝王

    是他金戈铁马征战天下,令群雄慑服统一内乱,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是他创建了一个强大无比的帝国,开疆拓土宇内扬威,令万国来朝称臣纳贡;就是他说出:凡日月所照之地,江河所至之处,皆为帝国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