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25100000047

第47章 鼓励忠谏——政治开明,经济繁荣

唐太宗任用贤才的目的,是为了辅佐他治理天下,同时也是为了广泛听取臣下对皇帝的意见以确保治国方法的正确,为此他不厌其烦地一再鼓励臣下们“正词直谏”,要敢于“犯颜忤旨”。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朕“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这句话,道出了唐太宗鼓励臣下“正词直谏”的目的。正是基于上述这种认识和目的,唐太宗的鼓励直谏是自觉的、至诚的,也是感人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封建时代的任何一位皇帝,都不能同他相比。唐太宗即位后,曾多次向臣下阐述正言直谏的道理和意义,鼓励臣下们犯颜直谏。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人君必须忠良辅弼,乃得身安国宁。隋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匡谏,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主,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不远。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理道。公等各宜务尽忠谠,匡救朕恶,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

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因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杜正伦、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上封事”进谏“称旨”,太宗设宴招待他们,在宴会对韦挺等人说:“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主便宜尽诚规谏。至如龙逄、比干,不免孥戮。为君不易,为臣极难。朕又闻:“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逆鳞。卿等不避犯触,各进封事,常能如此,岂虑社稷之倾败。每思卿等此意,不能暂忘,故设宴为乐。”并赐绢奖励。

战国时韩非曾经说过:“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撄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撄人主之逆鳞,则几矣。”韩非的话,并非危言耸听,封建时代的君主,大多如此。唐太宗为消除臣下的顾虑,因而一再谈到“逆鳞”的事,并赞赏韦挺等人“不避犯触”的精神,意在使臣下们不要从韩非的言论中吸取消极教训,不敢犯颜直谏。

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慴,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亦不以为忤;若即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对群臣说:“朕开直言之路,以利国也,而比来上封事者多讦人细事,自今复有为是者,朕当以谗人罪之。”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手诏答魏征说:“何曾(晋武帝时任太傅)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词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

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以守天下难易问侍臣,侍中魏徵答对说:“甚难!”唐太宗说:“任贤受谏即可,何谓为难?”魏徵答道:“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

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问魏徵:“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魏徵回答说:“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唐太宗说:“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贞观十六年(642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对褚遂良说:“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唐太宗有关求谏的言论,有以下十个要点:

1.守天下、治国家在于任贤受谏。即所谓“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

2.正词直谏,裨益政教。见于唐太宗于贞观六年(633年)对侍臣所言。

3.求谏的最终目的,在于致天下太平。即所谓“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4.人主日理万机,过失难免。即所谓“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5.人主藉忠臣进谏而知过失。即所谓“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6.求谏亦有助于人主了解下情。即所谓“但思正人匡谏,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7.为开直言之路,上封事者不得“讦人细事”。否则,“朕当以谗人罪之。”

8.鼓励犯颜直谏是区分真假纳谏的试金石。这可以从“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中得到说明。

9.纳谏时不得以任何借口而拒绝立即改正。即所谓“业已为之”、“业已许之”,“此则危亡之祸”。

10.开怀抱纳谏诤是明君应有的雅量。即所谓“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亦不以为忤;若即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终不以犯颜忤旨,妄有诛责”,“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唐太宗鼓励臣下正词直谏,对臣下的上书进谏十分重视。贞观初年,他对司空裴寂说:“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卿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为鼓励臣下直谏,唐太宗采取奖赏的办法,对直谏者多所赐予,其事例不胜枚举。

有一次,他问大臣魏徵,君主怎样才能“明”,怎样才是“暗”,魏徵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非常赞成这个见解。因为他知道,自己并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古时候,把统治者听取不同意见,判断是非,然后采纳正确的意见,叫做“纳谏”。

唐太宗很注意纳谏,他曾经对大臣萧瑀说:“我少年时就喜爱弓箭,得到几十张好弓,以为再也不会有更好的弓了。不久前,拿给制弓的师傅看,他们却说,都不是好弓。我问什么缘故。他们说,木心不直,自然脉理都邪,弓虽然硬,发箭却不能直。我才知道自己过去鉴别的不精。我用弓箭定天下,还不能真正识别弓箭的好坏,何况天下的事情,我怎么能都懂得呢?”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下令修复洛阳宫,准备自己到洛阳游玩的时候使用。张玄素上书反对。他说:“修复洛阳宫并不是当前最紧要的事情。当年,隋炀帝修建洛阳宫,大兴土木,用2000人拉一根大柱,从几千里以外运到洛阳,劳民伤财,给百姓造成多么大的苦难。如今,战争刚刚结束,财力不如隋朝,人民的元气还没恢复,陛下却先修缮洛阳宫,这不是比隋炀帝还残暴吗?”唐太宗听了很不高兴,说:“你认为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比桀、纣如何呢?”张玄素说:“如果这个工程不停止,陛下一定会得到和隋炀帝、夏桀、殷纣一样的下场。”尽管这番不客气的批评听起来很不舒服,但是唐太宗还是进行了认真的考虑,觉得张玄素的话有道理。他感叹地说:“我考虑不周到,你说的很对。”于是立即下令停工,并且赏赐张玄素200匹彩缎。

还有一次,濮州刺史庞相寿因为贪污被罢了官。他跑到唐太宗那里求情,说自己多年在秦王府跟随唐太宗东征西讨,如今天下已定,自己却落得这样的下场,唐太宗很同情他,打算恢复他的官职。魏徵知道以后,坚决反对。他对唐太宗说:“过去秦王府的人,现在官居要职的非常多,如果人人都仗着旧关系为非作歹,谁还肯做好事呢?”唐太宗接受了魏徵的意见,对庞相寿说:“我过去做秦王,不过是秦王府的主人;现在做了君主,是天下的主人了,不敢偏袒老朋友。”说完便赏给庞相寿一些缎帛,打发他走了。唐太宗还鼓励各级官吏有什么说什么,不要因为怕得罪皇帝而隐瞒真相。有一次,他询问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自古以来撰修国史都不让本朝的君主看,这是为什么呢?”房玄龄回答说:“一个正直的史官,他撰写的国史一定会如实地记下君主的功过。君主看到里面记载着自己的过错,一定会发怒,所以国史都不让本朝的君主看。”唐太宗说:“有什么写什么,怎么会得罪君主呢?我很想看看国史上怎样写的,把以前的错误,作为今后的鉴戒,有什么不好呢?”房玄龄把有关高祖,太宗的两部分历史材料整理好,送给唐太宗看。唐太宗看到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下面记载的有关“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的情形叙述得十分含糊,便把编写国史的史官叫来,细致地讲了一遍当时的情况,并说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一事不必隐讳,因为这是安定国家、有利于百姓的事情。他还说:“史官写历史,应该去掉浮词,直书其事,这样才能起到惩恶劝善的作用。”

在唐太宗的倡导下,大臣们都敢于直言,甚至连一个小地方官也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栎阳县丞刘仁轨是个小小的八品官,他反对唐太宗在秋收大忙季节出去打猎,要求改在冬闲的时候进行。唐太宗不但采纳了他的意见,还提升了他的官职,以示鼓励。

有一年,唐太宗派人征兵。封德彝大臣建议:“不满18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诏书却被魏徵扣住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徵还是扣住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派人把魏徵叫来,训斥道:“那些个头高大的男子,自己说不到18岁,其实可能是故意隐瞒年龄,逃避征兵。我已发布诏书,你为什么扣住?”魏徵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得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18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负担呢?”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有道理,可还是不服气。魏征接着说:“陛下的诏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征召18岁以上的男子当兵,现在不到18岁的男子也得应征,这不是说话不讲信用吗?”唐太宗吃惊地问:“我什么时候不讲信用?”魏徵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曾经下诏:拖欠官府东西的,一律免除,可是官吏们照样催收,这是不是说话不算数,陛下曾明令规定:关中百姓免收租赋两年,关外百姓免除劳役一年。如今已经服了劳役或交了租赋的又被征当兵,这是不是说话不算数,陛下一向说要以诚信待人,为什么征兵的时候怀疑百姓作假无缘无故怀疑人,这能算讲信用吗”魏徵的一席话,说得唐太宗哑口无言。好半天,唐太宗才说:“我过去总以为你固执,不通情达理,今天听你议论国家大事,才知道我的过错很大啊!”于是,又重新下了一道诏书,免征不到18岁的男子。从这以后,唐太宗更加信任魏徵了,并且提升他担任了太子太师这样高级的官职。

有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到洛阳,中途在昭仁宫(现在的河南省寿安县)休息,因为对他的用膳安排不周而大发脾气。魏徵当面批评唐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常常责怪百姓不献食物,或者嫌进献的食物不精美,遭到百姓反对,灭亡了。陛下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如能知足,今天这样的食物陛下就应该满足了,如果贪得无厌,即使食物好一万倍,也不会满足。”唐太宗听后不觉一惊,说:“若不是你,我就听不到这样中肯的话了。”

贞观中期以后,唐朝经济更加繁荣,政治也很安定,朝廷大臣都尽力歌颂太平盛世。只有魏徵不忘过去的艰苦,给唐太宗上了一道奏章,指出他在十个方面的缺点,希望他警惕,保持贞观初年的好作风。唐太宗把这个奏章写在屏风上,早晚阅读,引为戒鉴。他对魏徵说:“我现在知道我的过错了,我愿意改正,否则,我还有什么脸面和你相见!”

由于魏徵处处为国家的利益着想,对皇帝的批评毫不留情,唐太宗对他既尊敬又畏惧。一天,唐太宗正在逗弄一只小鹞,看见魏征走进来,怕魏徵责怪,急忙将鹞藏在怀中。魏征假装没看见,向唐太宗奏事,故意拖延时间,等他离开的时候,鹞已经闷死了。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下佬!”长孙皇后问他杀谁。唐太宗说:“魏徵常常当众顶撞我,使我下不了台,真可恶!”长孙皇后退了出去。过了一会儿,只见她穿着礼服,恭恭敬敬地向唐太宗道贺。唐太宗很奇怪,问她贺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才敢直言进谏;今天魏徵敢直言,就是因为陛下圣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道贺呢?”唐太宗听了皇后委婉的批评,马上心平气和了。唐太宗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意思是说,人们用铜镜照自己,可以看到穿戴是否整齐;用历史做借鉴,可以知道历代兴衰和更替的原因;看别人的成功和失败,可以汲取经验和教训。正因为唐太宗能纳谏,大臣们都敢于直言进谏,所以他在位期间,唐朝的政治比较开明,经济繁荣。

同类推荐
  • 请君点绛唇

    请君点绛唇

    她是一笑倾城的青楼艺妓,他是白衣翩翩的宫廷乐师,两人只能相似一笑,却无缘相伴一生,待到她临死之际,仿佛又看见那年荼蘼花开,你我共谱一曲倾城泪。
  • 奴利

    奴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以财为大,以利为先的燕国,什么都是明码标价的。包括感情、良知、自由、理想,乃至信仰……从卑贱奴仆到天之骄子。从一无所有到俯首天下。究竟是时来运转,还是有人刻意安排?看万利如何以奴之身,收尽天下之利。
  • 璀璨江山

    璀璨江山

    成败论英雄,只有成功了才是最好的,张昊一朝穿越,被村长的女儿救下,成为村长的上门女婿,本来想成为一个读书人,让日子能过得好一点,可惜天不从人愿,时代在召唤,一代枭雄就此崛起..........
  • 三国江东梦之情

    三国江东梦之情

    乱世是什么?是熊熊燃烧的周瑜赤壁之火?还是诸葛亮的北伐悲歌?带着21世纪的思想回到封建腐朽的乱世,又能改变什么?乱世争雄,成就名将!背后却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代价。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一批大好青年,若是生在21世纪定会安稳一生,平安终老!讨论群:102429208
  • 天下之权力的游戏

    天下之权力的游戏

    有人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要夺取这“天下”!也有人为了守护“天下”而战!有人为了在这乱世保全家族,而罔顾“天下”苍生!也有人为了这“天下”人的生死存亡拼死战斗!有人为了尽快结束这场战乱,以暴制暴!也有人广收伤兵流民,屯田养民!故事从乱世前讲起,一直讲到天下统一。
热门推荐
  • 黑道女王:老公,洗白白

    黑道女王:老公,洗白白

    她,叱咤风云的黑道女王。她,懦弱无能的大国公主。一朝穿越,她变成了她。既是女王,岂容尔等放肆!揍渣男,踩渣女,顺便调戏小正太……不想,半路拐个美男充填后宫,还会把心弄丢……不定时更新,随时弃坑可能。
  • 续古尊宿语要

    续古尊宿语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情丝缘

    情丝缘

    “征服了整个世界,却征服不了你的心,我要这世界有何用?”“你从来都没有喜欢过我,哪怕一瞬间吗?”“既然如此,我就要摧毁你心中的一切,亲人、爱人、朋友,包括这个你一直维护的世界通通给摧毁了!”
  • 浅然一生,终不悔

    浅然一生,终不悔

    遭后母暗算,跌落万丈深渊。天公待她好,送她去未来。一世情缘,终隔两方?等等!!他貌似也来到未来了!前世的情,今生是否再续??
  • 瑾言慎行

    瑾言慎行

    她唐唐22世纪的神偷,居然穿越到了一个嚣张跋扈的千金大小姐身上,新婚之夜新郎却没有出现,不过,既来之则安之,闲着没事做泡泡帅哥,调戏调戏美女,逛逛青楼,这小日子过得也是极好的。
  • 千秋暮歌

    千秋暮歌

    一个是生长于民间的公主,一个是高踞于朝堂的帝王。他们是兄妹?死敌?亦或这一生最不想放手的挚爱?江湖凶险,庙堂诡谲,如果我不在你身边,谁来陪你走过那些长路漫漫。他是她少时的知音,她是他无力偿还的债孽。久别后的重逢,她的出现,本是想了结恩怨,却不料,爱恨交缠,局中人陷得越深,便越是无法脱身。拨开重重迷雾,谁又会在对岸等她,执手终身呢。
  • 嘻游天宇

    嘻游天宇

    林毅森看到把他从小养到大的老头子不告而别留下的信,和一颗神秘的珠子,从此踏上了修炼的旅途,~~~~~~~~~~~~~~~~~~~~~~~~~~希望大家支持~动动手指点下收藏,您的一点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谢谢
  • 你是我丢不掉的记忆

    你是我丢不掉的记忆

    你是否还记得我们的初识?你是否还记得我们的秘密?你是否还记得我们的欢乐?你是否还记得我送你的苹果?你是否还记得你给我的吻?如果这些你都忘了!没关系,我还记得,因为你是我丢不掉的记忆!【本文已完结,全篇免费,求支持,求收藏】
  • 妃常倾心:邪王的小盲妃

    妃常倾心:邪王的小盲妃

    作为医生的舒倾珺为救人一朝穿越,成为将军府盲女五小姐。眼盲?这可不是天生的,治好可是分分钟的事。听说这个神奇的时代居然不止一位穿越者?是巧合?还是另有玄机?听说这个时代的人都特别开放?这……仅限个别!不然为什么本小姐会三嫁!其实……一嫁狠母毒姐阻扰!二嫁拜堂劫走新娘!三嫁……这要是再意外,本小姐就不嫁了!
  • 重生之情定此生

    重生之情定此生

    一场车祸让男主来到“阎王殿”却意外重生?男主觉定要在这个世界大方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