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86300000012

第12章 登陆美国

他有一个很特别的习惯,他有两双质地极好的皮鞋,是为演奏专门准备的,平时绝不拿来穿,只在上台前才换上。假如还有时间,他会坐下来小憩一阵,看看乐谱,将曲子的技巧部分在脑中过一遍,这个过程进行得也很松弛。除非很渴,否则他也不喝任何东西。当观众全部落座后,他从容地换上皮鞋,整理好服装,整个人已经开始兴奋了。

美国约有1400个交响乐团。每年6月到9月是音乐季节,许多地方都在露天会场举办音乐节。

提姆·佩吉:李云迪有很好的创意,直截了当地弹,结果弹出来的是一首不寻常的,有智慧的,有很好技巧的奏鸣曲。

贾维:李云迪是一个很有天分的年轻人,对音乐的感觉非常好,那种真挚的感情投入是发自内心的,这深深吸引了我。

二战前后,美国就吸引了很大一批音乐家的到来,从早期的德沃夏克、拉赫玛尼诺夫到晚期的穆洛娃、巴尔沙依等,这也为美国音乐界带来了无限生机。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大国,美国为演奏家们提供了更多的舞台及商业机会。因此,许多著名演奏家大都在欧洲成名后再转到美国发展,音乐界称之为“欧洲生产,美国包装”现象。

美国约有1400个交响乐团,最著名的有纽约交响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华盛顿国家交响乐团、克利夫兰交响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等。每年6月到9月底是音乐季节,美国许多地方都在露天会场举办音乐节。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每年花费在音乐会、歌剧、音乐歌舞剧等方面的款项约达4.22亿美元,此外还有8600万美元花费在古典音乐唱片上。雄厚的经济实力与特有的文化融合性,使美国成为全世界音乐家们争相抢占的演出市场。

李云迪早在2001年7月就分别在洛杉矶、旧金山举办了独奏音乐会,2003年先后在卡内基、费城音乐中心的两场演奏也都赢得了极高的评价。但是,相比他在欧洲市场投放的精力,美国仍是轻量级的,以至于美国观众对于他“很知道,但却完全是陌生的”。在经纪公司安排下,李云迪逐步开始拓展北美舞台。他是幸运的,由于在欧洲市场的名气与票房号召力,一登陆美国便在最好的音乐厅展示了自己。

肯尼迪艺术中心(John K。Kennedy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由艾森豪威尔总统下令筹划建设,肯尼迪上任后对艺术中心的建设给予了极大关注,1963年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身亡,为了纪念他,国会批准此中心被命名为了“肯尼迪艺术中心”。经过五年多、耗资5750万美元的营建,1971年9月8日,这座由3700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造型典雅的艺术宫殿正式向大众开放,从这一天起,肯尼迪艺术中心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表演艺术世界。

2003年9月20日,肯尼迪艺术中心迎来了年轻的李云迪和他带来的音乐。音乐会的票早已销售一空,连舞台走道的加座票也一抢而空。美国华人也纷纷慕名而至,中国驻美国大使杨洁篪偕同使馆官员及美国政府部门要员出席观看了首场演出。

上半场,李云迪弹奏了四首肖邦的谐谑曲,下半场则以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作为压轴戏,安可曲准备了三首,其中仍有《向阳花》。

谐谑曲本意味着戏谑,但肖邦这一套作品中却并无突出的戏谑,反而充满激愤情绪和对个人的反抗,其实是饱含着对自身的嘲笑与挖苦。李斯特认为这套谐谑曲表达的是“激烈的愤怒与绝望的情绪,时而会有辛辣的讥讽、顽固的自尊”。

肖邦的谐谑曲不是套取作品中的一个乐章,而是充满对比性音乐形象,用比较复杂的曲式写成的独立乐曲。在体裁规模和戏剧性充实的程度上来说与贝多芬奏鸣曲、交响乐的谐谑乐章相近,保留了谐谑曲乐章所惯用的三拍子,这种节拍加上飞快的速度和明显的节奏,赋予音乐以飞奔疾驰的性质。同时,这四首谐谑曲还以炫技著称,对演奏技术和音乐内涵有很高的要求。

李云迪充满自信地展示了肖邦的音乐。尤其是《降b小调谐谑曲》,他运用独特灵动的指触和细致的音色变化加上微妙的踏板控制,解读了肖邦富于浪漫气息的音诗。特别是第二段中,他很巧妙地表现出四个声部的清晰与轻重,高音部充满动感又富于歌唱性,左手在不断进行的低音线条上还能听到清晰的中声部在流动,以及次高音声部若隐若现的充满舞蹈性的弱起三连音,这是肖邦创作中的神来之笔,也是李云迪演奏的点睛之处。尾声的处理也极具特色,那近乎不可能的演奏速度,简直让人想起波利尼的“第11根手指”。

出色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则让所有人仿佛在由信任与敏感构筑的舞台旁,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探险。

听众疯狂了,美国人被征服了。当李云迪来到后台,整个礼服背后全被汗水打湿了,在他耳边观众热情的掌声却仍在持续,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回馈更值得欣慰的?

9月21日,《华盛顿邮报》称:

李云迪天生拥有优越的音乐天赋,无需刻意而为,就让观众陶醉在他的音乐中。

资深乐评人、《华盛顿邮报》音乐专栏著名音乐评论家提姆·佩吉(Tim Page)评论:

李云迪与我们分享他的才华

李云迪星期六下午在肯尼迪剧院中心的钢琴独奏会证实了自从他三年前得到华沙肖邦钢琴比赛冠军之后,一切有关他那十分令人享受的弹奏之报道。过去的冠军包括阿格里奇、齐默尔曼,20岁的李云迪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当天他选择弹奏了有挑战性的曲子,前半部弹肖邦的四首谐谑曲,后半部则是李斯特庞大的b小调奏鸣曲。

你可以说这四首谐谑曲代表了肖邦最困难的曲子,因为这些曲子夹有肖邦的ballades(叙事性歌曲、民谣、民歌)里的快速度以及etudes(练习曲)里所需的挑战技巧。李云迪是年轻人里少见的一位音乐家,他已经有了与众不同的音乐特质,但却没有任何怪异的地方。他无须刻意显示他的才华或个性,只需要弹他的琴,那些长处就自然会显现于你被他带入的声音境界里。

对于那闻名的《病房里的诗人》,李云迪显示出的是有力的,强劲的,直接的且具极大强弱对比的肖邦。第二首谐谑曲的开始几乎是轻声细语,之后却爆发成许多强劲的演绎。第三首在别的钢琴家弹起来,会把许多如圣歌般的高音听来像是装饰音,但是在李云迪手里却成了必要的音符,且极度地感人。

自始至终,听众被美丽的肖邦音乐吸引着,却忘了李云迪所做的一切。李云迪的肖邦近乎是现代式的。

合理地讨论李斯特奏鸣曲是不存在的,假如你喜欢它,你就不需要有理由地喜欢上它,持有怀疑态度的尽可以驳斥它,有如与传教士理论教义的复兴。我本身承认我一向以来对这首奏鸣曲的冷漠,已经听过太多的钢琴家把它变成一种工具。他们弹奏时把头抬高,好像是李斯特这老旋律音乐在刺激他们的灵感似的。但是,李云迪有很好的创意,直截了当地弹,去掉19世纪的味道,集中在李斯特所写的琴谱里,结果弹出来的是一首不寻常的,有智慧的,有很好技巧的奏鸣曲,并以快速八度奔驰终结这首曲子。我从来也没有比这次更享受这首奏鸣曲。

提姆·佩吉是《华盛顿邮报》古典音乐首席乐评人士,曾经赢得Pulitzer奖(相当于电影奥斯卡奖),并撰写与编辑过许多有关音乐的书,如《Dawn Powell》、《The Glenn Could Reader》,以及即将出版的《提姆·佩吉谈音乐》。

另一位乐评人斯蒂芬·维克勒(StephenWigler)也作出了评论:

一位伟大年轻的中国钢琴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位)

李云迪的名字至今(至少在目前)在美国几乎不为人知,可是他在华盛顿首次的演奏会门票却在几星期前售光,甚至于在演奏会即将开始前,临时售卖的站票也在几分钟内卖光。50位买不到站票的人只能望门兴叹。

他是15年以来首次得肖邦钢琴首奖者,过去得首奖者有波利尼、阿格里奇及齐默尔曼,今晚的演奏证明:李云迪有资格进入他们的行列。

他的弹奏是那么的精准及随性,极美的音色,他弹的肖邦有非凡的肖邦特质。他应该会发展成为一位伟大的钢琴家,从这场演奏里的许多表现可以看得出来。

譬如,很少钢琴家如李云迪那样把肖邦的第一首《b小调谐谑曲》弹得那么变化多端,那么浪漫,那么美,且令人兴奋。在那开始的一段presto con fuoco(快、似火),他令人注目的弹法是他的强而有力度;他那不停的滑速几乎令你窒息,但是到了中间那较平静的、有如波兰催眠曲molto piu lento (更慢)一段时,他弹得极轻巧,有如歌唱。李云迪的右手有着似飘浮,歌唱似的触键法,把温柔的旋律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从没有听过这种弹法。

接下来的曲子,他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第二首降b小调则是以严肃、深情与冲动为主;第三首c小调结束的那一段令人叹为观止;第四首E大调的指法清晰,一连串的arpeggios(琶音)有如门德尔松音乐的优雅。他弹的李斯特奏鸣曲也一样地棒,他是严肃但令人有感触的,他的音色饱满,深沉有如雷声,但他不敲击键盘,曲子里有时有英雄般的气魄,也有温柔的时候,他都一一地表达出来。

……

李云迪是以扑克牌似的面孔,节省身体动作的方式在弹奏,有如20世纪伟大的钢琴家一般。他是一位感情极丰富的琴手,他让听众听他的琴声,不是让听众看他。

李云迪的诠释有如一位年纪更大,经验更丰富的钢琴家。不过他有时太注意句子的细节而阻碍了动力,有如讲故事太仔细,而忽略了其他方面,这需要经验,李云迪将有很多机会获得这经验。

9月26日、27日,李云迪与指挥帕沃·贾维带领下的辛辛那提交响乐团(Cincinnati Symphony Orchestra)在美国合作演出。

帕沃·贾维(Paavo Jarvi)是当今声望最高的北欧新时代指挥明星,著名指挥家尼姆·贾维(Neeme Jarvi)之子。1962年生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在父亲的熏陶下从小学习音乐,后就读于著名的科蒂斯音乐学院,曾赴洛杉矶接受伯恩斯坦的指导,也曾在萨尔斯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参加指挥研习班深造,乃当今最炙手可热的新时代指挥明星。

贾维是最杰出的子承父业的代表者,他于1993年至1997年间,担任瑞典马莫交响乐团音乐总监;1995年担任瑞典皇家斯德哥尔摩爱乐首席客座指挥,次年又担任伯明翰市交响乐团的首席客座指挥;2001年9月接掌辛辛那提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为这个高水平的乐团注入无比的新鲜活力,成为美国泰拉克唱片公司(TELARC)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古典乐团之一,因此合约已经展延至2009年;自2006年起,贾维开始身兼三职,除了辛辛那提之外还兼任欧洲另外两个中型乐团的音乐总监。许多乐团成员都喜欢跟他合作,因他无论在节奏或是结构上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而他跟辛辛那提交响乐团的搭配,被英国媒体推崇为梦幻组合。

辛辛那提交响乐团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五个乐团之一,成立于1895年,曾由许多著名音乐家引导这支乐团的成长,如斯托科夫斯基、雷奈、古森、鲁道夫、许伯斯以及基蓝等指挥家。乐团成员多半为德国后裔,所以该团不但具有鲜明活泼的美国风格,更有德国的音乐传统特色,展现出丰富、温暖、幽深的特质。自创始以来,乐团在推介音乐方面居美国乐团的领导地位,更不断将各类型的室内合奏引介给爱乐者,甚至柯普兰、葛罗菲等的前卫音乐。与著名的泰拉克唱片公司的签约合作,使辛辛那提交响乐团晋升为录音界最活跃的演奏团体,不论在美国或世界各地,都拥有难以数计的乐迷。

9月26日,李云迪与贾维及辛辛那提乐团演出了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此外,贾维还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乐》及施特劳斯的《皇帝圆舞曲》。

尽管多次演绎肖邦协奏曲,但这部经典作品在李云迪手中不断散发出魔力,每一场演奏都能让观众品味到不同的精妙。辛辛那提交响乐团也不愧为世界一流交响乐团,贾维那气质清新,充满史诗情怀的特色使这部作品获得了绝妙的现场音效。

安可曲,李云迪选择了李斯特的《钟》,第一个小节的“钟声”非常漂亮地响起,这时全场观众立刻从肖邦的诗意投向李斯特华丽的怀抱。

钢琴家精彩的演奏获得指挥家的盛赞,贾维邀请李云迪于11月参加辛辛那提乐团在日本等亚洲区的巡演,合作演出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

9月28日,《辛辛那提邮报》报道了这场精彩的演奏,称“李云迪的魔力轻易地赢得了观众”。

《辛辛那提问询报》刊载乐评:

钢琴家李云迪与指挥家贾维共创令人难忘的音乐

李云迪的“钢协”很棒,但是他的李斯特的《钟》令听众起立欢呼。

一位令人刮目相看与着迷的钢琴家,与辛辛那提交响乐团的合作,已经进入了第二个星期。在星期五晚上,一位出生在中国的钢琴家李云迪首次亮相,弹奏那令人着迷的肖邦第一钢协,加上指挥家贾维的勃拉姆斯第一交响的助阵,共同合作产生了令人难忘的演出。

21岁的李云迪将会和该团于今年11月到日本,展现他那听来像是轻而易举的技巧并完美的声音,这使他在以往的几场比赛中胜出。还有,他是一个富有诗意、弹奏优美与感情丰富的钢琴家,他似乎要告诉你一些东西,且敏感地由内心深处表达出来。

自始至终,李像是在织一张硕大的、有颜色的布料,在琴键上,他上上下下地弹奏是那么的清晰与明亮,这浪漫者有令人喜爱的表达能力,他以银铃般的声音表达各个不同的旋律。最后的乐章弹得自然与活泼,有时像是不可预测的调皮。李云迪与贾维合作得完美无瑕。

另一则:

危险的感情流露

音乐的力量是它能直接影响你的神经系统,它会令人发抖、叹气、快乐与极度兴奋,甚至于是有危险性的,警察曾这样说过。

这指的是星期五的辛辛那提交响乐音乐会。节目是简单的勃拉姆斯《第一交响乐》、肖邦《第一钢协》、施特劳斯的《皇帝圆舞曲》,但是演奏出来的结果却不简单。

自从贾维成了CSO(辛辛那提交响乐团)的指挥以来,他已无数次地证明他能尽他最好的能力,带领CSO令听众喜爱。

这也发生在他指挥的勃拉姆斯《第一交响乐》里,令每一位听众深深感到他高贵的处理方式。但并不表示这是完美的演奏,最好的音乐鲜有完美的(铜器部有时发出些短促、尖锐的不协调声音),但是感情的流露充分地被表现出来。铜管部分的Tom Sherwood(汤姆·舍伍德)在最后那一段令人燃烧的吹奏,是这个季节或任何其他季节的人所不能超越的,他有箫管部Randall Bowman(兰德尔·鲍曼)的很好配合以及铜器部的宏大衬托……

贾维有了一位很好的搭档来刺激脑神经,他就是李云迪。李的肖邦钢协显得极其浪漫,使得当天中场休息时,人们争先抢购他的CD,并排长队要他签名。

只有20岁,从中国深圳来的李云迪是具有相当吸引力的演奏者。他那修长的手指飞驰于键盘上,他使得肖邦钢协听来如梦幻般的浪漫。在一首安可曲《钟》里,他展现了他另外一种音乐气质——美丽动人且技巧高超的特质。

在接下来的10月1日至8日,李云迪与俄罗斯交响乐团合作,在德国四个城市巡演。11日、12日与匈牙利布达佩斯节庆乐团(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在布达佩斯合作演出。

11月,李云迪与贾维率领的辛辛那提乐团开始了在日本的巡演,包括东京、大阪、札幌、神户、横滨、北九州岛、山行等城市。其中,他们应邀参加了北九州岛国际音乐节的最后一场演出。北九州岛国际音乐节有16年的历史,在人口只有100万的北九州岛市来说是每年最重大的文化盛事。

当晚,2200个座位的音乐厅气氛热烈,不仅因为这是整个音乐节最后的压轴戏,更在于演出者的分量,知名乐团与知名钢琴家的合作为这个音乐节增色不少。

贾维指挥乐团演奏了柏辽兹的《幻想曲》、西贝柳斯的《芬兰颂》以及两首安可曲。那是一场极为激动人心的演奏,听众皆全神贯注。

李云迪终于出场,虽然是第一次来到北九州岛市演出,但这里的人对于他显然相当熟悉,假如说李云迪的名气已然蔓延全日本,一点也不夸张。从他迈向舞台的第一步起,场内的掌声便澎湃起来。日本人对于这位瘦高英俊的年轻钢琴家始终保有滚烫的热度,甚至连小学生也知道他的名字。日本人很愿意将李云迪视为偶像,并且这看法在他们来说只有尊重而不带任何贬义,他的外形气质深得日本女孩的崇拜,而他的音乐才华只能使她们变得更加疯狂。

贾维在舞台上等候李云迪的出场,热烈的阵势有一点让他意外,他也含笑轻拍手掌,两人默契地握手,然后李云迪在钢琴前就座,彼此交换一个眼神后,音乐厅内响起了格里格的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引用报道中的话:

李云迪很罗曼蒂克地弹着钢琴,有如鲁宾斯坦,把有困难的曲子弹得似是轻而易举。有时在完成这样的一个乐句后他会高举两手在空中潇洒地甩过,我们能原谅他这种显耀的动作,因为他的音乐感是一流。虽然他有时会冲动地加速,但贾维这位一级的指挥均给予了高度的配合,乐团成员个个技巧都很好。在这20年历史的音乐厅里,这样美妙的音乐会将能成为经典。

演奏刚刚结束,两个女孩便跑上舞台向李云迪献礼物,钢琴家羞涩地接过礼物,引起台下更热烈的掌声,日本人对这大男孩害羞的神情爱到极点。

最后,贾维与李云迪都接受了献花,可听众的兴致仍旧高昂,于是贾维安可了一曲勃拉姆斯的《g小调匈牙利圆舞曲》,这个节奏欢快活泼的曲子迎合了听众兴奋的情绪,甚至在演奏中与乐队一起打拍子,形成极好的互动,将演出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演出结束后,排队在音乐厅外等候钢琴家签名的听众竟达700多人,李云迪在日本获得了绝对的人气。

指挥贾维这样评价李云迪:“他是一个很有天分的年轻人,对音乐的感觉非常好,那种真挚的感情投入是发自内心的,这深深吸引了我。他从不会把演奏当作一种程序化的东西,他的每一次演奏都有饱满的情绪。通常和年轻人合作起来比较难,这涉及到必须有勇气交流和沟通,因为年轻人都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他们的技巧已非常纯熟,而且思想开放,想象力丰富。可是我和李云迪始终都保持非常愉快的交流,他非常诚恳,这种诚恳是对音乐的尊重。他对自己也有很清醒的认识,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他总是在思考和尝试如何做到更好。我相信他肯定会大有一番作为。”

李云迪也对这位指挥家印象深刻。

“他是位非常有亲和力的指挥,完全没有架子,”他笑着说,“演出后他喜欢跟乐团成员一起坐在酒吧里聊天。他会聊很多关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会告诉你I-pod有多好用,说一个机器抵得过两个手提箱重的CD,装得下60首交响乐,然后很得意地说‘我现在只需要带总谱就行啦’。他还劝我赶紧办一张德航累积航程卡,告诉我这样可以省很多费用。后来我办了这卡,果然很好用,因为演出多,没飞几次就升了金卡。”

默契的配合使贾维再次邀请李云迪加入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2005年的德国巡演。12月,李云迪迎来了演奏生涯上的一个亮点,他应邀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 in Wien)举办独奏会,这是他第一次踏上这个闻名遐迩的艺术圣殿。

金色大厅是维也纳最古老,也最现代化的音乐厅。其实,维也纳人把它称作音乐协会或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金色大厅只是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大厦其中的一个音乐厅。

金色大厅始建于1867年,1869年竣工,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音乐厅内有30座镀金的女神立像,因此被称作“金色大厅”。方形结构的音乐厅,共有1744个座位和300个站位,厅内的声音流动性极佳,使弦乐器、木管乐器及铜管乐器的平衡达到了巧妙无比的境界。

金色大厅不仅是所有音乐爱好者向往的圣地,更是全世界音乐演奏艺术家神往的舞台。音乐厅自落成之日就成为世界著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出地点,每季度至少在此举办12场音乐会,音乐厅还承办每年360场各国音乐家的演奏会;1872年到1875年,伟大的勃拉姆斯负责组织音乐厅的演奏会;1939年开始,每年1月1日都会在这里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后因战争一度中断,1959年重新恢复,这一年奥地利广播公司在欧洲广播联盟的支持下,开始通过电视向世界各地传送音乐会的节目。从那时起,电视这种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加入,使得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成为全人类新年最期待的文化盛事。

李云迪独奏会于12月15日这天举行,演奏曲目为上半场肖邦的四首谐谑曲,下半场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

“金色大厅非常漂亮,给人—种艺术的美感,能在那里举行独奏会我感到很荣幸,”他回忆说,“其实,我在各地演出的时候,音乐厅的建筑美常常会丰富我的想象力,音乐厅的色彩、结构和布局,以及它所传达的气质和氛围,都会激发我的音乐灵感。”

当天上午,李云迪11点多到达金色大厅试音。他很喜欢看调琴师调琴,每当看到钢琴内部的机械结构,都有种莫名的亲切感,他想要的声音诠释都由这些钢制零件发出,在他眼里每一个部件都具有生命。

那架斯坦威钢琴很合他的胃口,经过调试,每一根琴键均达到他想要的音色,弹奏几个乐曲片段后,他满意地离开音乐厅。接着,吃了一顿非常丰盛的午餐,每次演奏会前,他都会好好犒劳自己的胃,因为演出前他从不吃任何东西,只有演出结束才会胃口大开,所以这一餐相当丰富。回到酒店,他会美美睡上一觉,这时候没有任何人能打扰他,乐谱或者弹奏问题也不在思虑之内。睡醒后他会洗个热水澡“叫醒”自己,听一些旋律优美的音乐,通常是莫扎特或巴赫的曲子,他需要全身心得到最好的舒缓,来获得一份轻松愉悦的心境。

7点整,李云迪到达金色大厅,确认钢琴的位置、舞台的灯光、琴凳的高低,然后坐下来练习一会儿。这时的弹奏通常是即兴的,但绝不轻松,他会在演出前这一小段时间酝酿情绪,适应大厅的声音效果、空气、温度、气味等每一个细微部分。

在第一位听众入场前,他已在后台做好准备,换礼服,做发型。假如还有时间,就会坐下来小憩一阵,看看乐谱,活动活动手指,将曲子的技巧部分在脑中过一遍,这个过程进行得也很松弛。除非很渴,否则他不喝任何东西。李云迪有两双质地极好的皮鞋,是专为演奏会准备的,平时绝不拿来穿。当听众全部落座后,他从容地换上皮鞋,整理好服装,整个人已经开始兴奋了。

8点整,演出正式开始。

李云迪对肖邦谐谑曲的理解深刻而准确,对旋律的掌控则充分发挥了他那令人瞠目的技巧,弹起来挥洒自如,高潮处热情澎湃,抒情处温柔似水,发挥出钢琴不可抗拒的魅力。

第一谐谑曲开头两个“愤怒地诘问一般”的和弦刚刚响起,全场观众立刻被带进肖邦的世界。钢琴家的手指好似矫健的赛马奔跑在键盘上,寂静的大厅回响起暴风雨般呼啸而过的激愤,这一串惊鸿之音靓绝全场。他牢牢地驾驭着每个音符,以大胆无畏的姿态再现出强烈尖锐的情感,却又不乏细腻敏感的流露,哪怕是最险恶的部分听来也流畅纯朴。尾声则集中凝练地体现了悲愤和傲岸的刚毅气概,丰满的音响与激昂的旋律是钢琴家与作曲家与现场每一位听众作最后的情感交流。

下半场的b小调奏鸣曲完美再现了李斯特使人眼花缭乱的辉煌技艺,以及内心深处孤傲不安的情感本质。尽管李云迪对这首曲子非常熟悉,却能感觉到他总在细节处理上寻找一种更完美的方式,来成就音乐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意境。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音质的美丽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但是你必须在创造它的同时去发现它的美丽,它发自钢琴的内心。如果你不能找到正确的声音,它就会飞走,即便你用强音去挖掘……其中必定有某种东西,不然你就只是停留在表面弹奏。”

这种冒险似的探寻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如今,李云迪的弹奏早已超越他专辑中的表现。

当地乐评称:

他理所当然拥有你能从一个神童身上找到的了不起的技巧:炫目的快跑段落,清晰的触键,辉煌的颗粒性,出色的速度控制。更重要的是,他的温暖、才智及紧抓住结构,使每个作品都有各自的性格。他的谐谑曲既强烈也灵活柔顺:李将往往是凶猛的外声部,用在忧郁的中段里,敏锐的探索加以对比。最出色的是,李的歌唱性和连奏的本领,辅以他细腻美丽的音色,使音乐随之呼吸及流动。比年过八旬,无精打采的阿劳那张(飞利浦品牌)好,李经得起与最好的比较,如:鲁宾斯坦,波利尼,佛烈尔里及阿什肯纳齐。

另一则写道:

是的,当他将你带入李斯特令人却步的b小调奏鸣曲时,你会发现李是舞台的上帝,他主宰着一切,钢琴是他最有力的权杖!

1999年,李云迪参加李斯特钢琴比赛时就正式公演了这首b小调奏鸣曲,但事实上他接触这曲子要早得多,少年时代就已经爱上了它。这部如哲学史诗般庞杂深重的作品(所有形容词为它所用也不为过),当时就震撼了这个15岁的少年,并产生冲动想要驯服它——我只能恶狠狠而又无奈地承认天赋的力量,因为这是能解释“一个15岁少年居然能领会李斯特那深邃的心灵绝唱”的唯一根据。

我们无法得知李斯特究竟是如何弹奏自己的音乐的,只知道这“恶魔”般的曲子已被无数钢琴家当作试金石。李云迪花了许多时间来研究和练习这部作品,以独具的清新朝气、蓬勃的冲动与灵敏的直觉,打破了前人诠释该曲的种种成规,将音乐形塑为内在的自我化身,从而传达出作曲家最内在的感受,使这“恶魔”得以最新的姿态呈现,成为最能展现他键盘绝技的代表作。

“你诠释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太成功了,”2006年10月,当我在采访他时就打定主意要对这曲子探寻一个究竟,“你对这首曲子谈得很少,是因为语言的力量不足以说明这曲子的深刻吗?”

“《b小调钢琴奏鸣曲》在我看来基本上囊括了钢琴演奏的所有元素,技巧、音乐内涵、结构,在一般的古典浪漫奏鸣曲中,这首曲子是最大型的。”每当他谈及音乐,无论表情还是手势都彰显着激情。

“第一次听这首曲子,就非常震撼我,觉得这个作品不是具有一般的深度,而是非常艰深,它的技巧相当复杂。我当时就觉得这曲子是极大的挑战,如何将这部伟大的作品演奏到大家能够接受的程度,令我产生一种极大的兴趣和向往,而最原始的兴趣和动力就来自于对某种事物产生的神秘感。这曲子对我最大的诱惑是它不断会衍生出神秘感,越是不断地演奏就越会有新的理解和新的神秘显现,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它的认知也会增长,会有更多的体会层出不穷。”

“这也是你现在比录制专辑那时弹奏得更好的原因?”

“可以这样说。李斯特在写这首曲子的时候有着非常丰富的阅历和对人生、对生命的体验与思考。而他的思维方式、思维逻辑经过人生痛苦的历练,使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发生了改变,以至于他后来成为虔诚的宗教徒。所以他创作这首曲子的手法和以往的曲目非常不同,是一种超越,颠覆了当时对音乐的审美观。”

“你怎样抓住这种超越呢?”

“我觉得‘b小调’是一种回忆和日记性的深刻作品,所谓回忆就是说李斯特对自己的思维进行重新审核,其中也受到但丁的影响,他从所有这些感受当中捕捉到灵感,写出了这首不朽的作品。我在尝试诠释这部作品的最初,查阅了大量的背景资料,比如他当时的境况和心理,也去阅读但丁的书,试着揣摩他的创作心灵,这不一定是百分百的了解,但要做到最大限度地感受和接近作曲家的心灵。毕竟相隔了几个世纪,总会有不同时代、不同的角度,以及不同的人、不同时期的感受。b小调奏鸣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这种广阔,无论任何时代的人听它,都会激起内心深处最复杂的情感冲动。‘b小调’就像一颗钻石,在光的折射下,变换不同的角度就会反射出不同的光芒,永远是璀璨的,这让我始终对它保有一种挑战式的兴趣。不论对音乐的追求还是对其他事物,我都喜欢有挑战性,我喜欢做有相当难度的事情。”

“能否说一说你对这个曲子形成了怎样的观念或者说诠释风格?”

“我无法直接告诉你这个感受,因为语言实在无力描述这首曲子。我想说的是,最初我在不断的弹奏中形成了自己的想法,然后按着这想法来弹奏,但这仍是一个感受的过程,我仍然局限在一个想法里,有想法证明还存在局限,不能让我释放最原始的感觉。我认为我已经超越了这个过程,从没有观念到有观念,最后再抛弃观念,是想象力的一种解放。现在,我可以完全按照我自己的意识来弹奏——在任何情况下,‘b小调’已经变成我的曲子了。”

他的话让我很惊讶,一贯谦逊的李云迪,在这首曲子上表现的自信非常有力。

“听你这样说,似乎是一种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可以这样说吧!”

“那你在弹奏这个曲子的时候,会用什么样的联想来激发音乐的感觉呢?”我仍不肯罢休。

“这首曲子已经融入到我的骨子里了,化成我的血和肉。现在我弹奏它不需要任何联想来激发,我已经能够把那些联想或者说教条的部分,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我的弹奏中。某种程度上,对这首曲子来说,联想是脆弱的,甚至是幼稚的,没有真正投入乐曲的时候,才会依靠联想。”

“你对这曲子已经信手拈来了。”

“是的。我希望我所研究的音乐最终都能达到这个状态,就是让音乐‘长’到我身体里去,这需要自我的不断挖掘,这会很慢,但我不会放弃这个追求。就像有人说我总在弹那几首曲子,保留曲目较少等等,首先我并不在乎人们对我怎么看,我知道许多曲子,但我想先为我每年献给听众的曲子做好准备。我始终认为音乐家应该循序渐进,要有充分的时间来学习和思考,去感受生活,开阔心灵。而且我以前也说过,我对自己的事业有长远的规划,我不介意慢慢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音乐的追求是我一生的事。”

“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你会担心得不到原先想要的结果吗?”

“我从来都忽略这点,去衡量一件事能不能很好完成,完成后会得到什么,这是糟糕的状况,是行进的障碍。其实,这就像赌博一样,有输有赢,但是不下注连机会也没有,有时候做事情是需要赌徒式的勇气,也就是我强调的自我挑战的勇气。”

“那你有没有输过?”

“首先,自信很重要,是一种动力,一种气势。基本上我确信要做的事情,百分之八九十都达到了我想要的结果,只是这种确信的标准,或者说对自己的要求在不断地增长。当然,有时候我也会遇到没有达到自己预期效果的情况,但是只要经过思考、分析,觉得心里真正认可和肯定的东西,不管别人怎么看,我都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最终完成。我很相信自己的直觉,音乐需要极大的直觉,这是他人无法给予的,这对我来说是最确实的。有时候我也和别人交流某些乐曲的感受,很不一样,但最终我还是会遵从自己的直觉。”

“感觉这东西最会变化,尤其针对艺术,艺术家的敏感之心会不断涌动新的感觉,这是否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是这样的。我每天对音乐都会有不同的感觉,然后通过弹奏来实践这种新的感觉,听一听是不是我想要的效果,这样诠释的音乐能否成立。因为那些经典音乐中包含有太多的元素和情感空间,融会了那么深远的历史,这都需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和斟酌,尽可能地接近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意境,这是一个很难、很漫长的过程。”

“大众对经典作品耳熟能详,已经训练出专业的鉴赏力,有没有想过去尝试演绎一些比较晦涩,大家很少听到的曲目?”

“我选择的音乐一定是经过时代考验的真正的精品,正因为被许多时代的大师演奏过,产生了很多好的演奏版本,因此挑战非常大。怎样做到推陈出新,怎样有别于那么多大师的诠释,怎么样诠释出自己的意境来,既不能模仿,也不能另类,虽然是非常花功夫的,但是把这些经典乐曲通过我个人的推敲和注解阐释出来,我很有兴趣和信心这样做,在这点上我确实相当固执。”

“对于那些很少被人演奏的乐曲,虽然推广是需要的,我也感兴趣,但就我目前来看,似乎不足以挑战自己。因为大家对这些曲子了解太少,甚至可以说没有办法来衡量我的弹奏是否最好,所以我的心思还是放在最常被人演奏的曲目上,这能充分展现我的音乐能力和音乐理解,或者说完成我对音乐的一种自觉。”

显而易见,李云迪是个实用主义者,他没有城府,但却充满了个性的层面,并且非常准确地知道自己在艺术领域中行进的方向,比如采用什么方法能顺利达到自己的目的,所有这些他都已经过缜密的思考,所以无论外界对他怎样评价或者施加怎样的压力,他始终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我想,这样的演奏家有能力解决任何困难。

同类推荐
  • 李嘉诚:我的管理哲学

    李嘉诚:我的管理哲学

    李嘉诚不但是香港的传奇,更是华人的传奇,他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从白手起家到富可敌国,从茶楼的跑堂到塑胶花大王再到地产大亨,股市大腕儿,人们看到的是李嘉诚作为一个成功商人的形象,但李嘉诚之所以能成为今天这么成功的商人,是因为他智慧的管理哲学。凭借着自己的管理智慧,李嘉诚带领着长实集团一次又一次渡过危机,走上新台阶,取得新成就。李嘉诚是如何做到这么成功的,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在这本书中,李嘉诚亲口讲述自己70年的商业生涯,从如何起步到扩大经营,从如何抓住机遇到跨行业发展,事无巨细,娓娓道来。
  • 刘胡兰

    刘胡兰

    刘胡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现已更名为刘胡兰村)。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被分配到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946年12月21日,刘胡兰参与暗杀云周西村村长石佩怀的行动。当时的山西省国民政府主席阎锡山派军于1947年1月12日将刘胡兰逮捕,因为拒绝投降,被铡死在铡刀之下,时年15岁。随后,刘胡兰被中共晋绥分局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毛泽东当年为其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朱强编著的《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讲述了刘胡兰生平事迹。
  • 告诉你一个华盛顿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华盛顿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华盛顿的故事》由王志艳编著,《告诉你一个华盛顿的故事》从华盛顿的儿时生活开始写起,一直追溯到他所创立的伟大事业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再现了这位美国首任总统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伟大政治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学习他那种一生正直、勇敢、坚强、深明大义且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 纪伯伦全集(第四卷)

    纪伯伦全集(第四卷)

    从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慷慨激昂、横眉冷对的纪伯伦;一位细腻、性感的纪伯伦;一位感性、沉默的纪伯伦;一位对未来充满希望、现在充满斥责的纪伯伦……或许这才是他作为20世纪最富盛名的思想家该有的一面。文中饱含纪伯伦对时代、民族、家国的忧思,因为这本书,他足以和鲁迅一起留名青史。
  • 林徽因传

    林徽因传

    本书不仅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
热门推荐
  • 逍遥雷神都市游

    逍遥雷神都市游

    刘氓,一个胡作非为的碰瓷小混混。叶夜,医科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原本一辈子不会有交集的两类人,因为一场雷电,灵魂相互融合,还获得了操控雷电的能力,原本应该平淡的人生从而走上了一条未知的道路。
  • 千魅毒掌

    千魅毒掌

    一个是生活在幽冥谷的冷血少女,一个是被九阳真人教导的正气少年,他们的相遇是前世的注定,还是今世的夙缘?
  • 网游之极限生命

    网游之极限生命

    故事主要讲的是主角苏岚与一干因为喜欢幻想,而拥有游戏“bug”极限幻想能力的普通玩家,一起对抗来自水镜宫的极限幻想能力者的故事。一个平常就会在学校读书的苏岚,在面临拯救世界的问题上,又会有着怎样的成长与故事呢?。。。
  • 仙之狂澜

    仙之狂澜

    一枚升仙令改变了小道童命运,让青澜踏入了光怪陆离的修真世界。
  • 闪婚落魄少爷

    闪婚落魄少爷

    落魄少爷郑天羽,路边摊贩韩薇薇。两个不同世界,不同身份的人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 传说英灵抚慰者

    传说英灵抚慰者

    另类的战斗神鬼的传说被扭曲的历史见证传奇的降临当怨恨跨越时空如何才能将之平息白启一个应运而生的灵能力者将会带给人间怎样的希望
  • 梅花上将张自忠

    梅花上将张自忠

    本书真实地描写了抗日名将张自忠从参军到为国捐躯的传奇经历,主要写了张自忠将军亲身经历的“北京政变”、中原大战、长城抗日、卢沟桥事变等重大事件。
  • 养小院

    养小院

    何为“养小”?反正不是你认为的那个养小。她们叛逆而鲜活,在大众眼中神秘而英姿飒爽。她们用最美好的年纪体验着一场人生的不可思议。
  • 谁动了我的爱

    谁动了我的爱

    这是一部都市男女的爱情故事,虽然我们生活在现代都市,但并不是每段爱情都是我们想要的结局,在一个一个现实面前,都市里的男男女女们如何取舍,如何保卫自己的爱情。
  • 京西胭脂铺

    京西胭脂铺

    一九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京西胭脂铺毁于一旦,一家数十口死于非命。幸存者晁信义立志重建京西胭脂铺,并与对手王记胭脂坊竞争皇室专供权。正当京西胭脂铺和王记胭脂坊斗得难分难解之时,西洋资本和东洋资本悄然崛起。面对内忧外患,晁王两家决定摒弃前嫌,联手御敌,共度时艰。岂料卢沟桥一声炮响,揭开了日本人苦苦布局五十余年的真实面目,两个民族品牌,和整个民族一道陷入危亡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