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83400000001

第1章 不一样的王朝:赵匡胤的温和变革

公元960年,五代十国时期,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温暖的春光尚未普照大地,料峭的寒风还在吹拂,年仅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登上皇位还不到半年,在新年的宴席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整个朝廷里气氛祥和,喜气洋洋。

突然,河北边境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辽国军队挥师南下,联合北汉大举入侵中原!一时间,群臣慌乱,朝廷紧张,周恭帝命令赵匡胤为大将,率军出征,抵御强敌。

这位赵匡胤将军,是后周数一数二的人物,他追随先帝周世宗多年,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从低层军官逐步上升为军事统帅,担任归德军节度使,在先帝临终前,他又被提为殿前都点检,是皇帝直属的禁军统领,可见后周朝廷对赵匡胤的信任。赵匡胤本人也气度豁达,知人善用,在掌管军政的六年多时间里,为后周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已成为了士兵们心中的精神支柱。

带着朝臣们的重托,赵匡胤率大军出发了。可是几天后,当军队行进到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由于昨夜的醉酒,赵匡胤一直在昏睡当中,到了日上三竿之时,众将领才敲门叫醒他,说了一番令人震惊的话语:“现在新皇帝年幼,我们将士在外拼杀也没有地方领功受赏,您是后周军队里最高的军事长官,我们愿意拥立您为皇帝!”

什么意思?政变。

刚睡醒的赵匡胤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已被手下人披上准备好的黄袍,然后众人拜倒,高呼万岁。转眼间,这位后周最为倚重的军事将领,变成了政变者,当然——也是新王朝的建立者。

这就是发生在中国十世纪的一场最简洁明快的军事政变,并将在此后的岁月里深刻影响中国历史。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根本没有什么强敌入侵,所谓“辽军大举南下”的消息是政变者早就预谋好的。

掌握军权的赵匡胤轻而易举做成了天子。从史书记载中我们看到,政变者赵匡胤的形象是历史上最温和的:在一番推辞下,他“迫不得已”地被众人拥立为皇帝,无可奈何,长叹一口气说:“唉,先帝留下这么大的国家,如今只有年老的太后和年幼的皇帝,我本来应该不负重托辅佐幼帝以报国恩的;还有诸多公卿大臣,原本都与我是同僚;但既然你们已经拥立我为天子了,那么大军返回京城时千万不要惊扰了皇宫,更不能像前朝那些叛乱大将那样抢劫欺凌,不然我就要以严厉的军法处置。”在赵匡胤一番“无可奈何”而又“以百姓为重”的表白下,将领们更加崇敬这位领袖,遵照他的指示,不动干戈。紧接着,大军班师回开封,城内早已联络好的将领很快打开城门,军队兵不血刃地控制了京城。

自唐王朝灭亡以来,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处于五代十国混乱时期。群雄割据,自立为王,短短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这期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礼崩乐坏,世风日下”,每一次朝代更换,都是前朝的藩镇大将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

相比于石敬瑭借契丹兵攻灭后唐、郭威发动政变灭亡后汉,赵匡胤的军事政变简直如同和煦春风一样:进城之后,军队秋毫无犯,百姓生活一切照旧,也没有伤害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对后周公卿也没有欺辱,大街上除了时不时的戒严,百姓们还是照常过日子——这简直不是政变,更像是一次普通的军队回城。后周的宰相范质、王溥等在认清形势后,也很识时务地拜称新帝,一切都轻而易举。之后就是在崇元殿举行“禅代”,后周皇帝宣读禅诏,退位,新的王朝“宋”就这样成立了。

黄袍加身,陈桥兵变,它似乎没有任何先兆地发生了,而后又理所当然地被世人所接受。

纵观五代十国以来,这种现象是有社会群体心理支撑的。中原诸国林立,一个政权取代另一个政权,多少帝王命丧臣子之手,江山易主的情形如走马灯似的上演。后梁取代唐,后唐又取代后梁,后唐又被后晋所灭,后晋被后汉取代,后汉又被后周所灭,官员百姓们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五十多年来,人们以一种很自然的心理接受现实,忘掉前一个王朝,又迎来新一个王朝。臣民们不反抗新的帝王,新帝王也不会过分追究旧臣,大家相安无事,照常下去,只要是生活稳定,谁来当皇帝,又有什么区别呢?

南方诸国被宋军一一平定,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两百年混乱时期,在宋太祖赵匡胤这里终结。大宋王朝的欣欣向荣昭示着一个盛世的到来,人们再次看到了中华统一的希望。

只是,作为“政变者”登上帝位的宋太祖赵匡胤对这个新兴国家并不放心,他深谙“五代为国,兴亡以兵”之道理,在他的内心深处,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忧患:他赵匡胤能夺权立国,难保自己手下的大将们不效仿此法。

安史之乱以来中原一直处于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状态。武将专横跋扈,君权旁落,谁拥有了兵权,谁就能造反当皇帝。后晋节度使安重荣就常说:“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这普遍反应了当时武将们的心理;后汉大将史弘肇也说:“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君王对手下的骄兵悍将难以驾驭,安禄山、朱温、朱友硅、李嗣源、石敬瑭、郭威……一次次的武将造反、弑君篡位的大戏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江山轮流坐。

怎么办?江山易主,武将夺权,这个问题像一个巨大的死结,摆在新朝皇帝的面前。

历史证明,赵匡胤建立的宋王朝,将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一样的时代。

五代十国的混乱是宋朝的教训,为了维护王朝的稳定,必须将权力集中到皇帝本人手上,才最让人放心。于是,在宋太祖赵匡胤的大力改革下,走向了相反方向:不遗余力地削弱武将,分化权力。

“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从宋朝建立的第二年起,在宰相赵普的建议下,宋太祖撤销了殿前都点检一职,然后把禁军拆分为三个部门,以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的低级将领掌管。三个部门的官职平级,相互制约,如果要发兵的话,又必须经过由文臣构成的枢密院的批准——通过这样相互间的牵制,基本上消除了武将政变的可能性。

文臣赵普曾对宋太祖说:“天下初定,削弱各个将领的兵权非常重要,石守信等大将兵多权重,应该把他们调离中央,遣散到地方上去。”

宋太祖开始还有些不太愿意:“其他将领或许会有私心,我加以防备,但石守信等人是和我一同打江山的,他们忠心可鉴,绝对不会造反。”

赵普又说:“我知道他们对您非常忠心,但他们是否管得住自己手下士兵?当年您也不想做皇帝,不就是被手下人推上帝位的吗?”

宋太祖恍然大悟:“亏得你提醒。”

于是一天晚上,在皇宫后院,宋太祖赵匡胤邀请石守信等诸多心腹大将饮酒,觥筹交错,其乐融融,昔日的一班兄弟好不痛快。喝到畅快之时,宋太祖让左右仆从退下,语重心长地对这些兄弟们说:“当初要不是靠你们,我是坐不到这个皇帝位置的,你们功不可没。可是,当皇帝这么好,天下人谁不想当哪?我因此发愁,常常失眠。”

石守信等人感觉宋太祖话里有话,不免惶恐,问:“陛下您何出此言?”

宋太祖道:“这还用说吗?你们虽然没有反心,但是你们的部下难保不会有反心?一旦哪天也效仿陈桥驿的事情,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即使你们不想做皇帝,也由不得自己了。”

皇帝一番将心比心的话,柔中带刚,软中带硬。将领们这才反应过来,原来今天的宴席是有目的的。他们此刻也知道,皇宫禁卫军的权力已经牢牢掌握在宋太祖自己手中,别无他法,将领们只有乞求道:“请陛下指明一条生路。”一切尽在掌握中,太祖赵匡胤随即发表了一番感慨:“人生如白驹过隙,所追求的不过是金钱财富,享福作乐罢了。你们不如解除兵权,多置良田豪宅,多买歌舞美女,以享天年。这样我们君臣间也没有猜疑了,岂不更好?”众将领恍然大悟,明白了皇帝的意图,第二天,便都纷纷称病辞职。

“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举重若轻,大巧若拙,他虽是武将出身,却在政变、解除兵权等一系列的大事中以最温和的姿态出现。他是一个不同于其他帝王的人,他所开创的宋朝,也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王朝的国家:温和,非暴力。

自古以来,政变、夺权的皆是武将,文人永远不会造反。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文人们单靠笔杆子,只能在纸上发表言论,发发牢骚,骨子里都孤傲清高,各自为政,“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他们不可能团结在一起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来。

在削弱军队权力、地方势力的同时,宋朝开创了重用文臣的风气。赵匡胤任命心腹文臣赵普为枢密使,主掌全国军政,凌驾于武将之上,并独尊儒学,恢复“独尊儒术”的国教传统,甚至刻石立约,不杀文臣及言事官,世代奉行不渝。终宋一朝,文臣士大夫可以贬斥,可以流放,但基本上无杀身之祸,等于为文臣颁发了一道“人身保护状”。

这个新兴王朝显得是如此与众不同:它崇尚文官,抑制武将。

这种风气下,人们热衷于读书,考功名,对征战沙场的武人则嗤之以鼻,骨子里看不起。科举制在宋代发展至高峰。相比于唐代每次登科只有一百多人,宋初时即已达四五百人,皇帝亲自主持殿试,中举文人成了“天子门生”,这是寒门文士做梦都不敢想的荣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两宋时代发展到巅峰,这个时代陆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文人学者,影响后世达千年之久。

然而同时,作为宋代的武将,无疑是不幸的,“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他们处处受压制,低文臣一等,任何军事行动都需得到由文人主体构成的枢密院批准,武将们常常遭受文臣鄙视、冷淡,结局都是凄凉悲惨。当生活优越的宋代词人在吟赏烟霞、西楼望月之时,宋代将士们的生活处境无疑反衬出时代与命运的不济。

这其中,北宋名将狄青的遭遇最有代表性。

狄青是宋朝历史上有名的武将,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从一名低级军官成长为朝廷大将,被授以枢密副使要职。狄青为人忠厚正直,秉公办事,曾一度被朝野众臣夸赞。仁宗年间,广西少数民族起兵造反,攻占南方,狄青自告奋勇上表出征,率领大军夜袭昆仑关,一举夺得有利地势,一战而胜,扬名天下。班师回朝后,狄青被任命为枢密使,为国家最高军事长官。

也就在此时,狄青的厄运到来了。早在狄青任枢密副使时,御史中丞王举正就谴责狄青出身行伍,身份卑微,不可授予枢密使这样的高官,“本朝所无,恐四方轻朝廷”,紧接着,右司谏贾黯也上书弹劾,论奏狄青升官有四不可,御史韩贽等人也纷纷弹劾。

随着狄青的升迁,文官们对狄青的排斥、疑虑更加白热化,有一次宋仁宗生病康复,制诰刘敞就上书影射狄青:“天下有大忧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体平复,大优者去矣,而大疑者(狄青)尚存。”

在宋之前,“出将入相”是一个国家完善的制度,文武并用,方可健全发展。到了宋朝,文人士大夫群体都异口同声地排斥武将,防备武将像防贼一样,五代十国的“武人造反”还萦绕在士大夫们脑海里,挥之不去。狄青其人忠于职守,正直无私,宋仁宗夸奖“狄青是忠臣”,文彦博立即反驳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作为一代文坛领袖,欧阳修也屡次上书要求罢黜狄青,他的理由是:“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欲乞罢青(狄青)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

如此之多的弹劾,都无法举出狄青有何错误,而是异口同声地以“怀疑”作为理由:狄青现在是忠臣,难保他一直都是忠臣吗?

在这种无端猜测下,谣言纷起。有一次京师发大水,狄青举家搬迁到寺庙里,他穿了一件黄袄,立刻有人造谣说这是造反的迹象,紧接着,又有人谣传狄青家的狗头正长角,甚至狄青的住宅夜里也出现了鬼光。一时间,这位优秀将领陷入被所有人怀疑的境地。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仅作了四年“国防部长”的狄青被罢官,出知地方官吏,离开了京师。

狄青到地方上之后,朝廷仍不放心,频繁派遣特使监视,观察其举动。这时的他已被谣言中伤搞得惶惶不安,唯恐朝廷要将他除之而后快,每次使者到来他都要“惊疑终日”,加上有病在身,背部恶疮感染,不到半年,就郁郁而死。这位年仅49岁、为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没有倒在敌人的兵刃飞矢之下,却在同僚的怀疑、打击中郁郁而亡,作为宋王朝少有的优秀将领,如此结局,可悲可叹!狄青死后,边境战事又起,北方西夏人屡屡挑衅,宋王朝疲于招架,到宋神宗时,朝廷苦于无良将戍守边关,无不怀念当年狄青将军的声威。

面对外部异族力量的虎视眈眈,缺乏抵抗,优秀的将领遭到排斥,整个国家处在一种军事劣势的地位。宋王朝为了维护内部的稳定,不惜罢黜优秀将领,以国防虚弱为代价,这种做法可谓是矫枉过正。

崇文轻武的思想弥漫了整个大宋,随之而来的,是国民心理的巨大变化。

汉唐时代歌颂边疆战士、赞扬军功的激情诗歌消失了,曾经向往“沙场报国”、“投笔从戎”的豪迈文人们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温柔绵绵的宋词弹唱,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还有文人们激昂却又无济于事的“河山梦想”……

游牧民族不再认为自己比汉人低等。东北的契丹人迅速强大,成为宋朝头号强敌,百年间频繁南侵,西北西夏也异军突起,紧接着,女真族崛起于白山黑水间,南下攻破北宋都城,占据中原,而后,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中原人士在一次次惨败的经历中,不得不屈辱地承认这些周边的“蛮夷”与自己平起平坐,甚至称臣纳贡,这对中原民众的精神是一次巨大而漫长的打击。

同类推荐
  • 圣枪纪

    圣枪纪

    这是一片名叫泛大陆的地方,在这个辽阔的大陆上,各个种族彼此倾轧,混乱,杀戮,灭亡,绝望和那无尽的欲望,自己给予自己的惩罚终于到来,七宗罪的莅临——那是什么?绝望中的一丝微渺的希望?圣枪与圣徒,拯救,堕落,荣誉,利益,种族与帝国,没有主角,这是一片大陆的真实纪元。
  • 黄陵文典(戏剧卷)

    黄陵文典(戏剧卷)

    公元2008年4月4日,时值戊子年清明佳节。由黄帝故里黄陵县组织编纂、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历史文化系列丛书—《黄陵文典》1—18卷
  • 彭阳情韵:彭阳文史资料选编

    彭阳情韵:彭阳文史资料选编

    彭阳县年轻而历史悠久。古称朝那,境内周山簇拥,红河、茹河横穿东西,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化和华夏文明。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这方热土上的各族人民,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繁荣昌盛作出了杰出贡献。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投文视楚”,魏晋时期皇甫谧“悬壶济世”,使彭阳闻名遐迩。进入近现代以来,富有革命传统的彭阳人民为民族的独立、解放和振兴英勇奋斗,谱写了一篇篇浓墨重彩的华章。《彭阳情韵——彭阳文史资料选编》力求体裁灵活,秉笔直书,以哲学的思想、真实的史料、文学的语言,注重从个性特点印证历史,以“鲜活的历史经验”,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行业,全景式展示了上世纪40年代以来彭阳的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
  • 明末三国传

    明末三国传

    一群高中生穿越去了明末,有的投靠了李自成,有的投靠了满清,还有的则苦苦维持着大明,他们的到来,改变了明末的格局,这就是明末三国列传
  • 三国风云榜

    三国风云榜

    我不是在写小说,我是在写人生。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给我们很多的启示,性格决定命运,所有的大师转运的说话都是骗鬼的,只有你自己才是你人生的主宰。这部小说它就是白话版的三国演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吕布、关羽、曹操、贾诩、貂蝉、赵云每一个人物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边读边写,就当是与书友交流。如果说之前还带有点功利之心,写到现在就只剩一种兴趣了,有兴趣交流三国的朋友请点击。
热门推荐
  • 穿越时空的友人

    穿越时空的友人

    穿越了时空,我们之间依旧珍重不论彼此变得如何,都不放弃,不抛弃我们要做一辈子的朋友从幼稚园开始要一直到老到死为止!
  • 甜蜜的Eternal

    甜蜜的Eternal

    他,是校草,她,是校花。初次相遇,惊鸿一瞥,他对她印象深刻,她却只把他当路人。他大二,她高三。青葱岁月→风华正茂冰and琛会展开怎样的故事呢??已停。练手新书,已开新文《嫣嫣陌离》
  • 冰山公主的绝美爱恋

    冰山公主的绝美爱恋

    各位亲们,这是我的第二篇小说,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冰山公主的绝美爱恋》夏冰,程汐玥,伊依娴因为自己的身世经历创建了冰魄帮和世界名牌icecrystal;崔逸,韩炜锡,莫影泽三人创建的黑魂帮,家事显赫的他们…
  • 做事,把握好投机的尺度与务实的分寸

    做事,把握好投机的尺度与务实的分寸

    最佳的做事方法:在务实之中巧妙适当地投一点儿机,在投机之中坚持务实的原则,把两者完美有效地结合。才是正确聪明的做事之道。傻做事不如巧做事——把握好做事投机的尺度; 有思路才有出路一把握好成大事投机的尺度; 烧香拜佛巧磕头——把握好求人投机的尺度;关系就是最大的投机——把握好人情投机的尺度; 做事做局做圈套——把握好设局与破局的投机尺度; 实干而不傻干——把握好实干的分寸;拼搏而不拼命——把握好苦干的分寸; 顽强而不顽固——把握好坚持的分寸; 谨慎而不寡断——把握好做事谨慎的分寸;注重细节又能把握全局——把握好注重细节的分寸。
  • 儒道邪尊

    儒道邪尊

    儒的本意是柔,柔软,仁柔之术,不强硬的意思,这是一种很高级的智慧。儒道邪尊,这是一个书生的故事。文可破军,字可杀敌,那都是传说:有这么一个读书的人,他有颗“佛之赤心”,仁柔术修到了极限,九世行善蒙冤穿越,到第十世,按地藏菩萨的说法,十世行善即成佛,地府的阎王这才慌了,为了阻止他再当善人,从冥河河水里舀出来一瓢冰水,灌到了他识海里,要冰镇这颗“佛之赤心”。这使他这世变得冷酷刚硬,行事阴邪,而被他的百万学生们称为“邪尊”。一个玄幻版本的《超级教师》,画卷将要展开……
  • 杨二丫头伏魔录

    杨二丫头伏魔录

    我不喜欢把故事写的又臭又长,臃肿不堪,所以以杨二丫头为引线,把我的家乡东河川的文化按照四面八方来写,首先以人宗庙为中轴,正北方从阿村邓艾墓开始写起,往西准备写古战争烽火台,顺时针往南写到仰韶文化韦村母系氏族遗址,接着西南苏家坡百年神茶树,然后是龙首坝龙眼巨鳖传说,再到东边晋文公避难之所避难堡,最后回到西头村汉代漕仓,基本上这一圈下来,东河川文化的精髓将被一网打尽,全部囊括,这些东西基本上就是东河川文化之魂,有信仰、有忠勇名将、有历史古迹、有志怪传说、有历史故事、有遗址,这些东西就是东河川文化之精髓,包括一些光怪陆离的离奇故事。
  • 谢谢你给过的幸福

    谢谢你给过的幸福

    爱情....本小说一切人物故事全是虚幻,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谢谢大家观赏!
  • 穿越末世:极品丧尸女王

    穿越末世:极品丧尸女王

    她,特工界的一把好手,却是惨遭背叛,死于非命。一朝重生,竟然是末世?还是成了一只丧尸?被强行注入疫苗,丧尸病毒重重效应,成了是人非人,是尸非尸的奇怪产物?那又怎么样,既然成了丧尸,那就是全人类的公敌啊!还是老老实实升级打BOSS吧,好不容易拣来的一条命,虽然是一条尸命,但是再怎么样,也不能丢了。
  • 末世逆空

    末世逆空

    末世降临——毁灭与之相伴;人性扭曲——破碎与之相随;灵魂沦丧——便是世界的终焉······他本是神,但却踏入了轮回······意外的沉睡,却带来了人格的分离······穿越位面,找寻本源······是毁灭还是创造?主角君墨雪从拥有感情那一刻起,便踏上了与自己拼杀的路······逆天,尚有例外!逆我,绝无生机!
  • 名人堂里的天使

    名人堂里的天使

    大明星就是好啊,走到哪里都是那么引人注目,最后还要我这个守护天使的守护。他们不就是救过上帝吗,那个老头子公报私恩!我不服气呀!!!!!凭什么我就得保护他们……喜欢的加我的群57408169!终极一团吧http://www.*****.com/?f?kw=%D6%D5%BC%AB%D2%BB%CD%C5各位亲们,多多支持哦!我会连续写番外,各位亲们也可以把自己的文章番外写在贴吧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