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连战士周某,湖南人,在家娇生惯养。初中毕业后,先在武校学习一年,因打架赌博,被开除学籍。接着在修理厂学习汽修,因惹事生非,又被师傅赶了出来。后又到广州做了三个月传销,剩余时间都在外面混日子,中途仅因母亲生病回家一次。父亲担心他这样下去会犯法坐牢,就将其骗回家,改了年龄,送到部队当兵。入伍后,他吃不了训练之苦,忍受不了纪律约束,不能安心部队生活。经常不愿参加军事训练,还时不时趁连队不注意私自外出,或外出改变路线,并产生了借钱准备逃回家的现象,幸好被班长及时发现制止。
解析
我军的艰苦作风和严格训练方式,使部队历来被认为是一个艰苦的锻炼人意志的地方。因而,经常会有地方一些父母认为,部队是一个改造人的地方,一段时间可能有些年轻士兵是由于父母的意愿而被送到部队来的。他们中有一些人能够在部队的训练和教育下,从新审视自己过去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而改正自己的一些幼稚的观念,并提高了对人生价值的认知,从部队回到地方,有了一个面貌上的焕然一新,并能够发挥自己的所学特长,在地方上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我们不得不重视另一部分士兵,他们有着“不安分”青春,有过“不一般”青春经历,他们不是自愿来到部队的,所以他们不安于在部队服役,对于这样的士兵,我们该如何看待,如何去帮助他们?本案例中,我们先剖析一下小周的性格特征。通过他的个人经历,我们认为在他的成长中,他的个性特征有些缺陷。1980年心理学家朗姆提出9条反社会性格缺陷者特征,并认为具备5条者应作肯定诊断,具备4条者视为可疑:①在校学生有逃学或殴斗等行为,造成管理困难;②通宵离家外出不归;③经常发生违纪、车祸或犯罪;④工作表现差,无所事事,或无故经常变换工作岗位;⑤抛弃家庭,离婚,夫妻不和,虐待妻儿老小等;⑥经常暴怒和殴斗;⑦两性关系混乱;⑧缺乏计划地长期在外漂泊、流浪;⑨持续和重复说谎或应用别名。结合小周的一贯表现,我们可以初步认为该士兵存在这类性格缺陷问题。这类性格缺陷问题,可能是由于他的过分溺爱的家庭环境形成的,也和他本身的一些社会经历有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看到,他的入伍动机并不是自愿的,为“被骗”入伍。所以,两者结合使他在入伍后不安于服役。心理学研究认为,这类人格障碍的人往往具有良好的智力和生理素质,不良表现在青春其表现较为突出,但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而改善和改变。因而我们提出,通过部队进行一定的引导,和心理训练,能够让他更好为社会接纳并适应社会。
应对措施如下:
1.激情纠正训练法。三种心理缺陷者情绪高度不稳定,容易激动、暴怒,情感自控能力低下,惹事生非,扰乱社会,损人害己。对此必须向他们讲清道理和危害性,使他们在高度自觉的条件下接受心理训练。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自己编制20~30个主攻靶症状,譬如:(1)上级批评自己做错事时;(2)上级不了解情况批评错时;(3)战友对自己出口中伤,不尊重人格时;(4)与战友因故争吵时;(5)别人无故打骂自己好友时;(6)在公共场合被别人冒犯而又不道歉时等等,这些项目必须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可根据自己出现的情绪反应,从轻到重按顺序排列和分级,做到逐级适应。
具体步骤:首先学会松弛方法,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采用生物反馈仪放松,用以在无法自控情绪时对抗。随后进行想象训练,对上述20~30个问题逐级想象,尽量逼真生动地想象,接近生活实际,并且加以忍耐,不使其产生较强烈的情绪反应。当出现明显激情、焦虑等情绪反应时,用松弛方法对抗。最后到实际生活中直接训练,有意识地接触上述不良情景,主动抑制自己的情绪反应,使自己激情行为完全消除。
每次训练20~50分钟,每日1~2次,15~20次为一期,可以反复进行训练。在实践训练中,如果接触不良情景时,情绪反应轻微或者能够迅速自制自控,可视为效果满意。在训练期间,每日写日记和心得体会,主动自我反省,效果会更好。
2.激怒自控法。适用于与人争吵,即将暴怒发作的时候,是一种快速对抗的心理控制技术。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激怒发作从心理机制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潜伏期。表现对他人意见不合或不满意,滋生不愉快情绪,一般尚未丧失理智,意志尚在起作用,有一定自控能力。
第二阶段,爆发期。产生争吵的高峰期,意见不统一,各人固执己见,争得面红耳赤,进而恶语伤人,动手殴斗。
第三阶段,结束期。争执相持不下或愤怒离开,拒不作答或旁人解围,最后不欢而散。
实际上主动制怒于第一阶段,并采取有效的制怒方法,可遏制消除激怒爆发。比如:(1)迅速离开争吵现场,转移注意力,避开引起激情发作的刺激源。(2)善于分析他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避锐趋和,要以缓对急,以柔克刚,绝不能以急躁对急躁。(3)让别人把话说完,充分发泄,自动消气息火,这是避免争吵和激怒的有效方法。(4)咽不下气、平不息肝火、自尊心理是导致争吵的重要心理防卫机制。此时应用升华法、转移法、幽默法等,可有效缓释怒气。
3.读书训练法。读书学习使人知书达理,明辨是非,开阔心胸,陶冶情操,故具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纠治心理行为控制不良的功能。大量生活经验和临床观察资料表明,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与其文化知识水平呈现正相关。读书学习使文化水平提高,有助于明察达理,增强心理行为自控能力。本类心理缺陷者应该多读些哲学、逻辑、政治思想修养方面的书籍,并且经常对照自己的行为,理论联系实际,加以改正。
4.自省法。在偏执性格缺陷的心理训练中已介绍过,在此不再赘述。
5.不良行为纠正训练法。在充分教育、启发自觉、明辨是非、提高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把不良行为作为靶症状进行纠正训练。例如以打人、说谎或偷窃行为作靶症状,编制心理训练评分表,逐日自我评分,由医生、领导、战友作为指导督促人,检查评分的真实性,每周、每月小结考核,用适合受训者心理需要的奖惩方法强化训练效果。
6.兴趣培养法。这种兴趣爱好必须是品格高尚,层次较高,具有陶冶心灵、转化心理行为、有助于提高人生追求和情趣的项目,如弹琴、绘画、文学创作、下棋、歌唱、集邮、体育锻炼等。要求除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外,业余时间坚持练习、钻研提高,作出成绩。同时要求放弃原来一些低级趣味的兴趣或娱乐活动。一方面从高尚的兴趣爱好中得到启迪,净化心灵,提高心理认识水平和追求高层次的人生理想抱负;另一方面,分散和发泄过剩的精力和注意力,有助身心健康和塑造较好的人格品质。
7.提高心理认识训练法。心理发育不良和心理幼稚化常常使人心理需求水平低下,缺乏正确的人生动机,难以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人生观,表现心理认识水平低下,这是不良行为和犯罪的心理基础。具体方法可采取加强社会化学习、阅读名人传记、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外出参观访问扩大视野等方法,确立正确人生观。
8.自我情绪调节法。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感活动的能力。情绪无法自控,难以保持心理平衡,这是本类心理缺陷者的通病。因此学会主动的自我情绪调节方法,具有重要的心理意义。具体要领是:大喜时要抑制和收敛;激怒时要镇静和疏导;忧愁时要释放和自解;思虑过头时要转移和分散;悲哀时要娱乐和淡化;惊恐时要镇定和坚强;恐怖时要支持和沉着。目的是使情绪的钟摆始终处于中位线附近,保持心理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