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75500000006

第6章 建立健全现代金融监管体系(2)

第六节 新型金融机构蓬勃发展

在银行、证券、保险三类传统金融业外,重庆市金融租赁、小额贷款、离岸结算金融机构等新型金融业的发展,已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金融业第二支撑点和贡献来源。截至2010年年末,重庆市共有登记备案的新型金融业企业307家,全市新型金融业资产合计达486.48亿元,比2009年增长114.0%,资产负债率为24.8%,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低的水平。2010年重庆有非银行金融机构277家,2011年11月已达375家,新增98家,增幅35.38%。特别是小贷公司2010年底109家,2011年11月142家,股权私募2010年35家,2011年11月142家,分别增加33家和107家,增幅达30.28%和305.71%。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租赁公司、小贷公司、风险投资基金、担保公司、私募股权基金等,许多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由于这些金融机构比较活跃,它们成了银行和企业之间的桥梁。重庆中小企业每年融资贷款量占全社会新增贷款量的50%左右,因此,重庆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比别的地方更为宽松。基金、小贷、金融租赁等方面的海外投资纷纷进入重庆金融领域,其数量和规模增长迅猛。

2011年9月25日,重庆市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快速,全市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租赁公司等机构的总数量已经超过300家,而其中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就增加了50%,当年的总数量达到126家,向社会提供了120多亿资金。同年1~8月,全市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向社会提供的总资金数量已经超过800多亿元,为重庆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重庆则把小额贷款公司作为一个突破口,同年8月《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2010年5月24日,由香港最大的消费信贷公司香港亚洲联合财务公司在重庆投资开设渝中区亚联财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门迎客,投资总额为5000万美元,注册资本2000万美元,成为重庆市首家外资小额担保公司。2011年马锡集团旗下富登全控的全资子公司在重庆成立,成为重庆最大的外资小额贷款公司。富登小额贷款(重庆)有限公司登陆重庆,花旗银行在中国西部设立的首家贷款公司也在重庆北碚成立,注册资金为600万美元。自从重庆提出建立长江中上游另类金融高地的金融发展思路以来,以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租赁公司等6大形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速度就一直在高位运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小额贷款公司

2008年8月,重庆市通过了《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开展了小额贷款公司在重庆市的试点工作。小额贷款公司是指依照本办法在重庆市行政区域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可经营小额贷款业务,并经工商登记注册取得营业执照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批准了10家小额贷款公司作为试点。渝中区自2008年第一家小贷公司——重庆市渝中区瀚华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开业。

2009年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在全市范围推广,2009年10月小额贷款公司开业57家,累计贷款56.3亿元,2009年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金周转2.28次,累计发放贷款87.31亿元,其中投放中小企业的贷款占到六成;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实现税后利润1.48亿元,解缴各类税金2400多万元,不良贷款占比仅为0.03%。

2010年末进入人总行统计系统的市小额贷款公司有75家,占全国的2.9%;从业人员1042人,占全国的3.7%;实收资本55.28亿元,占全国的3.1%;贷款余额60.32亿元,占全国的3.1%。

重庆市2011年共有小额贷款公司110家,从业人员2164人,贷款余额139.29亿元,与2010年相比,新增小额贷款公司35家,新增从业人员1122人,新增贷款余额78.97亿元,增速达到1.3倍。覆盖40个区县(自治县),累计发放贷款275亿元。

重庆市金融办的数据显示,该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3年多来,总体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12年3月末,全市批准筹建小额贷款公司153家,注册资本220亿元,累计发放各类贷款600多亿元,贷款余额近200亿元,不良贷款率0.98%。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

出于破解、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目的,促进重庆金融业的发展,从1997年开始,担保这一新兴金融服务业态便在重庆起步。重庆担保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到目前基本上形成了“国有与民营并进,专业化与区域化相结合”的担保发展的“重庆模式”,影响力不仅仅在重庆本地,而且扩展到了全国,甚至港澳台等地区。截至2012年5月底,重庆有137家担保机构已获得了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从出资主体看,重庆担保业基本形成了由政府、自然人、法人出资的投资多元化格局;从机构分布看,重庆已形成了覆盖市、区、县、园区、民间多层次的融资担保体系。这不仅有益于中小企业“补血”融资,增加服务的便捷性,同时也保证了重庆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现在的重庆担保行业,无论国有还是民营担保公司,都有实力突出的机构,比如国有的三峡担保、兴农融资担保、进出口担保,民营的瀚华担保,它们在国内担保行业的实力非常突出。目前,重庆不少担保公司已迈开走出重庆的步伐,比如三峡担保在湖北、西安和北京开设了分支机构,而瀚华也在全国10个省直辖市发展了业务。另外,进出口担保公司也跨出重庆到外地发展。

从担保发生额上看,从2007年以来,每年担保发生额均超过100亿元,2010年当年担保发生额266.6亿元,2011年全年担保发生额达566亿元,2012年上半年又有较大发展,1~3月份担保发生额就已达217亿元。通过10年的发展,重庆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需求促使担保行业迅猛发展,其水平已经位居全国前列,仅次于沿海部分省份。全国万亿担保机构30强中,重庆的机构就有三四家。

三、股权投资类机构

重庆市政府于2008年发布了《关于鼓励股权投资类企业发展的意见》,再加上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对在当地设立股权投资机构及在当地进行股权投资项目提供了包括税收优惠在内的实际利好。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将重庆打造成股权投资机构的集聚高地,并将这一目标作为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资金层面,2008年8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出资10亿元设立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以“母基金”的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股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引导基金在投资基金中的股权比例原则上控制在20%左右,且每个投资基金的规模原则上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目标是以1颐4的杠杆比率撬动40亿元的社会资本,最终形成50亿元的投融资规模。除此之外,重庆市科委也打造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投、保、贷、补、扶”一体化全方位服务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对于拟设立基金规模较大的机构,则由当地政府投融资平台与其合作,如重庆渝富资产经营公司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共同设立华融渝富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重庆两江开投集团与美国德太集团共同设立德太中国西部成长基金。台湾华联亚洲投资集团的首只人民币基金——华犇创投基金选择在重庆落户。截止到2011年3月,重庆市政府引导基金下属各子基金投资项目共计20余个。其中包括重庆德同在重庆当地投资的重庆博腾医药,及其在重庆以外地区投资的生产旅游用品的北京健野,研究煤层气利用的北京奥瑞安,重庆软银与北京硕人海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渝组建的“重庆硕人海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股权投资机构目前在金融办注册、备案的有35家(包括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机构管理或者基金认缴的投资额大概200多亿人民币。实际募集到位的大概50多亿。

四、金融(融资)租赁公司

金融租赁是一种通过融资租赁形式获得资金支持的金融业务,有使用设备的机构汇总个人对设备或厂房提出要求,租赁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作为出租人,出资购买设备并将其交给承租人使用,在租期内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承租人对租赁的资产只有使用权,没有处置权,租期结束时租赁资产经过残值处理后归承租人。

我国大多数公众和企业对融资租赁概念还比较模糊,在国外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并没有较大差别,在国内由于监管机构和准入标准的不同,把银行系租赁公司的融资业务称作金融租赁,而把非金融机构的融资租赁业务看作融资租赁。虽然我国有30多年的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历史,但在近年来才开始迅速壮大和规范发展企业,并且规模增长十分显著,可以说是“钱”景无限。目前以重庆等中心城市为代表,我国金融或融资租赁公司已经在航空、船舶、医疗、印刷、工业装备、教育、工程建设等领域形成了主流融资方式。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0年融资租赁市场交易接近5000亿元,由银监会监管(17家)和商务部批准(100家)的融资租赁公司业务规模旗鼓相当。业界预计2012年银行系和非银行系租赁公司的资产规模将接近或突破万亿水平。

2009重庆已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制造业产业体系,汽车、摩托车、仪器仪表、内燃机、机床工具、船舶等产业和产品在国有市场的占有率均较高,并在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业内人士测算,仅在装备制造业领域,重庆每年就有几千亿元的设备购销量。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的租赁渗透率来计算,重庆的融资租赁市场应该能达到千亿元级。包括机电集团与中石油组建的金租公司在内,重庆市2009年内将完成三家融资租赁公司的组建,全市金融租赁公司的资本金规模达到100亿元。两家金融租赁公司包括重庆与深航合作组建20亿元资本金的金融租赁公司;重组银海租赁公司,注册资本金提高至20亿元。金融租赁公司的经营方向有三个:一是服务中小企业;二是支持装备业的发展;三是围绕中石油开展业务。

2010年7月28日,中西部最大、重庆首家金融租赁公司——昆仑金融租赁公司成立。昆仑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集团)和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第一家具有大型企业集团背景的金融租赁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60亿元,中石油投资54亿元,占90%股份,重庆机电集团出资6亿元,占股10%,注册地点为重庆市。该公司是目前首家由产业类企业控股的金融租赁公司,也是目前国内首次到位注册资金最多、规模第二大的金融租赁公司。该公司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原油、天然气生产商和供应商,业务范围涵盖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运输及油气炼化产品销售、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石油机械加工制造、石油贸易、金融服务等领域。其中,在金融服务板块,中国石油集团各类金融机构体系完善,先后以独资或合资形式成立了财务公司、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以及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昆仑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借助于中国石油集团的整体优势和注册地的区位优势,以能源行业和西部经济为重点,以客户需求为核心,通过提供卓越的融资租赁服务,促进融资租赁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遵循“坚持专业发展、坚持服务主业、坚持服务西部、坚持行业定位、坚持差异化发展、坚持风险可控”的六项原则,以石油装备制造、海洋运输、西部区域市场、石油产业利益相关者四个方向作为业务发展定位。昆仑租赁的主要业务是为西部的中小企业、大型装备制造型企业、能源企业等提供设备租赁。昆仑租赁公司已分别与重钢集团、中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签署租赁合作协议,数额共达上百亿元。

五、汽车金融

1.重庆市汽车金融发展的背景

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重庆建设成为中国汽车名城和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大力发展汽车金融,成立汽车金融公司,是重庆市和中国银监会共同推进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3年的全市金融工作会议将汽车金融纳入全市金融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内容进行重点部署。《重庆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门提出,积极推进汽车金融公司等机构创新试点,建设创新型金融机构集聚高地。

2.重庆汽车金融的市场特点及前景

历经20个月筹备,中国银监会于2012年8月2日正式核准重庆汽车金融公司开业,并给予了中国第一家“全国性、全品牌、全车型”的创新定位,以及中国汽车金融业能够开展的全部12项业务的全牌照资质。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已获批成立的汽车金融公司共16家,重庆这一牌照的获得填补了西部没有汽车金融公司的历史。

重庆大力发展汽车金融,对进一步助推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加速推进中国汽车名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最终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战略部署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也是重庆唯一将两大国家战略进行直接链接的金融机构。

第一,促进重庆金融业态完善。汽车金融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庆金融版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大力发展汽车金融不仅有助于加快推进“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更有利于完善重庆金融市场中的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从而进一步改善重庆金融生态环境,推动重庆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全国第四个拥有全部金融机构牌照的城市,使金融业在重庆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不断提升。

第二,促进重庆汽车产业升级。重庆正致力于打破传统“井田制”格局,打造以长安为龙头,齐聚上汽、一汽、二汽、北汽四大国内汽车集团和庆铃、红岩两大商用车集团,发展上千家零部件配套企业,构建“1+6+1000”产业集群,建设一个产值超6000亿元的汽车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汽车金融是重庆进行垂直整合的又一经典,将汽车产业链从生产环节延伸到销售和消费的服务支持环节,在助推重庆发展成为中国汽车名城的同时,也成为中国汽车金融服务高地,成为汽车产业链条最完善、产业环境最优的地区。

第三,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2012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汽车金融公司消费信贷;《重庆市汽车工业三年振兴规划(2013-2015年)》提出全面推动汽车金融、二手车业务等第三产业发展。在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汽车金融将助推重庆新型工业化战略实施,为汽车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消费选择和更优质快捷的服务,通过汽车金融公司提供的金融工具来实现众多消费者购置汽车的愿望,促进消费、提振消费、拉动内需,契合GDP增长的大脉络。

重庆汽车金融是一块市场前景非常好的牌照。2012年8月30日,在重庆汽车金融有限公司的开业揭牌仪式上,黄奇帆市长解读其意义时表示:相比东部沿海的15家汽车金融公司,我们重庆汽车金融具有显著特点:一是全牌照,一次性取得银监会许可汽车金融公司经营的所有12项业务,是全国汽车金融公司中经营业务最齐全的;二是全国性,公司总部设在重庆,但是面向中西部,辐射全国,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经营;三是全品牌,即服务国际、国内所有汽车品牌,打破了以往汽车金融公司背靠汽车厂家,只为某个单一品牌服务的传统模式;四是全车型,可经营微、小、中、大、特各型汽车,覆盖乘用车、微车、商用车、特种车四大产业集群。

黄奇帆市长还表示:直辖以来,重庆汽车业步入快车道,2012年预计将生产200万台汽车。不管什么牌子,长安也罢,福特也罢,铃木也罢,50铃的,我们的卡车、商用车,庆铃的,或者红岩,我们的重卡,还有自己交通集团搞的一些公交车,巴士,所有的车在销售的时候,汽车金融公司都可以为它进行按揭贷款。200万辆车卖3000亿,如果能够按揭率达到20%,就600亿,按揭达到30%,那就是900亿了,同时对老百姓消费是一个很好的刺激。重庆把汽车金融搞上去,相信今后对重庆的消费的拉动,不是几十亿,而是会上千亿。如果重庆的200万辆车都能够覆盖上去,覆盖50%,这两三千亿就会产生1000多亿融资,相当于启动1000多亿消费。

3.重庆汽车金融的特点及目标

与传统的银行金融机构相比,重庆汽车金融更具专业性,是一家专注于为汽车经销商和消费者提供汽车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相比,重庆汽车金融更富创新性,是一家贴近市场,提供“定制化信贷”服务、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汽车金融公司;与其他同业汽车金融公司相比,重庆汽车金融更有开放性,是一家总部在重庆,既不受区域之限,还能为所有品牌和所有车型提供金融服务的公司。

重庆汽车金融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布局要求,致力于打造成为重庆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名片、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生力军、提升重庆汽车产业支柱地位的助推器、加速新型工业化转型发展的润滑剂,最终建设成为中国一流的汽车金融集团。为实现这一发展战略目标,重庆汽车金融将实施“3+5,两步走”发展战略。即2013—2015年的3年为公司起步发展,市场覆盖全国一半省市,向行业平均水平靠齐时期;2016—2020年的5年为公司快速发展,市场覆盖全国,建设一流企业的冲刺期。

到2020年,重庆汽车金融将力争发展成为:

汽车厂家、经销商与消费者之间重要桥梁,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市场领先型金融企业。

贷款审批效率最快、操作流程最优的服务领先型金融企业;IT系统最先进、创新能力最强的技术领先型金融企业。

中国汽车金融业注册资本金最大、对汽车产业支持能力最强的资本领先型金融企业。

以汽车信贷为主体,涵盖汽车租赁、汽车担保、汽车保险、二手车评估、汽车证券、汽车信托、汽车基金、汽车资讯、汽车金融研发等综合业务的汽车金融集团。

附:重庆汽车金融诞生大事记

2009年1月,《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将重庆建设成为中国汽车名城和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

2010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时任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与重庆市市长黄奇帆会晤时表示,大力支持重庆设立汽车金融公司。

2011年7月,重庆市国资委发文,批准成立重庆汽车金融有限公司筹备组。

2011年7月,重庆银监局审查通过申请筹建全套资料并上报中国银监会。

2011年11月,中国银监会批准重庆汽车金融有限公司筹建。

2012年5月,重庆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召开首次“三会”,通过筹备工作报告和公司章程。

2012年5月,重庆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向中国银监会上报开业申请报告。

2012年7月,在重庆汽车金融公司全体员工大会,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国资委主任崔坚在大会上对公司提出“3年达到行业平均水平”、“8年达到行业一流水平”的发展要求。

2012年8月,中国银监会印发《中国银监会关于重庆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开业的批复》,核准重庆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开业。同月完成工商登记,取得公司营业执照。标志着全国第一家创新型汽车金融公司由此诞生。

2012年8月,重庆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开业揭牌仪式隆重举行,黄奇帆市长作重要讲话,马正其常务副市长为公司授牌。

2012年9月,重庆汽车金融有限公司正式对外开展业务,进入试运行期。

2013年1月,重庆汽车金融有限公司进入正式运行期。

六、信托公司

1.重庆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重庆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重庆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于1984年10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注册资本金3500万元人民币,为国有独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一度濒临破产。2002年1月,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增资改制,注册资本金增至人民币10.3373亿元,获得重生,但因历史遗留问题太多,公司发展依旧步履蹒跚,在公司经营团队以及全体员工的艰苦创业下,公司逐步走出了困境。2004年年底,公司进一步增资扩股,注册资本金增加到16.3373亿元。2005年年底还清了所有历史债务。从2006年起,公司轻装上阵,积极发展主业,信托业务快速发展,盈利能力不断提升,连续4年经营利润超过5亿元。2007年10月19日,获准变更公司名称、业务范围并已领取新的金融许可证。并在2010年年底完成了第三次增资扩股,注册资本由人民币16.3373亿元增加至人民币24.3873亿元,公司股权结构由重庆国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100%持股,变为多家机构投资者共同持股,资本实力跃居全国同行前列,为公司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作为重庆市一家重点地方金融企业和西部最大的信托机构,重庆信托始终秉承“受人之托、诚信第一;代人理财,赢利为本”的信托理念,围绕“立足重庆,放眼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着力改善民生”的经营思路,坚持“客户至上、诚信谨慎、创新务实”的工作态度,积极为重庆城乡统筹募集资金、尽心帮助老百姓理财增加财产性收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体现企业价值。

2.新华信托股份有限公司

新华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79年。1986年5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中国工商银行重庆信托投资公司。1992年3月,经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和重庆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联合以《关于完善中国工商银行重庆信托投资公司股份制体制有关问题的批复》同意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工商银行转让其所持公司股份给深圳新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公司更名为“重庆新华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0月,公司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首批完成重新登记,同时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公司增资扩股为5亿元;同年12月,经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批准,更名为“新华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9月,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公司更名为“新华信托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8月,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公司于2009年1月增资扩股至6.2112亿元。通过加强资产管理业务的拓展,完善功能信托,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力争将公司发展成为从事战略型投资和提供全面而高端金融服务的优质综合金融服务机构,创建中国管理和回报俱佳的信托公司。到2012年,公司在管理信托资产规模、信托业务收入以及股本回报率等综合财务指标等方面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公司业务方向主要定位于房地产、基础设施、私人股权投资(PE)、证券投资、资源类投资五个方面,保持房地产、基础设施项目在原有优势基础上的稳固提高,PE、证券、资源类投资类项目做到重点突破、锐意创新。

七、财务公司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主要为其他企业提供财务服务、带有中介性质的财务公司,它是经过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严格审查后批准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用于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其业务范围包括对成员单位的理财、融资、信用鉴证、咨询、委托贷款、委托投资、票据承兑贴现、发行债券等。目前,中石油、中石化、中粮集团等著名大型企业集团均成立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有效地推动了集团的整体发展。

中国银监会2010年7月正式批准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化医集团)筹建“重庆化医财务有限公司”,这也是重庆市首家经中国银监会批准筹建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填补了重庆市金融领域无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空白。从2006年6月起,化医集团陆续建立“资金池”、“票据池”,对所属子公司的资金和银行票据进行集中管理,形成了以集团财务部为核心的资金集中管理组织架构,设立财务公司正是为了进一步规范企业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重庆化医控股集团财务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5亿元人民币。该公司股东构成、出资额及出资比例如下: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出资31500万元人民币(出资比例63%),重庆建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出资5000万元人民币(出资比例10%),重庆紫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出资5000万元人民币(出资比例10%),重庆市盐业(集团)有限公司出资5000万元人民币(出资比例10%)重庆三峡油漆股份有限公司出资2000万元人民币(出资比例4%),重庆长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出资1500万元人民币(出资比例3%)。其业务范围:对成员单位办理财务和融资顾问、信用鉴证及相关的咨询、代理业务;协助成员单位实现交易款项的收付;经批准的保险代理业务;对成员单位提供担保;对成员单位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办理成员单位之间的内部转账结算及相应的结算、清算方案设计;吸收成员单位的存款;从事同业拆借。

八、要素市场“金花”绽放

重庆是通往中国长江上游广袤地域的必经之路,也是集航空、公路、铁路和水路于一体的中国内陆综合交通枢纽,更是充满商机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商贸中心。虽然身处中国内陆,但重庆的目标是建成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尚需要从完善区域金融体系的视角去夯实基础,推进中国区域金融的发展。其路径就是银行、证券、保险三类金融机构均衡发展,集聚担保、PE等各类金融机构,发展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等几大金融市场体系。其逻辑是通过一批要素市场来集纳生产要素及金融要素,并通过辐射作用来集纳现金流及税收,并借此推进当地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通过打造离岸结算中心,吸引更多机构将结算地移至重庆。

2011年,重庆七大金融要素交易市场: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重庆股份转让中心、重庆药品交易所、重庆航运交易所和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交易结算量达712亿元,增长90%,为重庆资本市场的加快发展带来了源头活水。“七朵金花”相继绽放,加重了金融机构服务重庆实体经济的砝码。预计到2015年,重庆市将形成一批千亿元级交易量的要素交易市场,年交易总额将达到4000亿元,将在行业内形成较强的影响力和定价能力。

1.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

(1)成立背景

在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成立之前,与其他大多数省市存在相同情况,由于机制不健全,制度不规范,监督不到位,重庆大多国有产权转让缺乏透明度和公开性,有的甚至暗箱、违规操作,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对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使国有资产管理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自2003年5月开始,国务院及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颁发了系列文件,要求国有产权转让进入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公开交易。重庆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国有资产存量大,流动量也较大。为了更好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于2004年3月19日组建了“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重庆联交所),附挂“重庆市国有资产产权交易中心”和“重庆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两块牌子,重庆联交所与交易中心合为一体,交易中心利用联交所的交易平台进行国有产权交易,为重庆市国资委指定的重庆唯一的国有产权交易及鉴证机构。

(2)功能定位

重庆联交所是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的综合性交易平台,也是国有产权有序流动的重要平台,更是国内外各类资本进入和退出的市场平台。它发挥着国有资产有序流动的平台功能、科技与资本间的对接功能、外资和跨国并购进入的通道功能、市场价值的发现功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探索功能,以产权交易、股权转让为手段,积极服务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科教兴市的战略。重庆联交所将通过规范产权交易行为,为各类出资主体提供灵活、便利的服务,致力于将其建设成为资产重组与资本进退的枢纽,存量资产盘活与资源有效配置的平台,高新技术与产业资本嫁接的桥梁,引进外资与海外投资的通道,立足重庆、辐射西部、面向全国的产权交易市场。

(3)发展情况

8年来,重庆联交所按照“政府监管、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机制,遵循“大市场、大产权”的服务理念,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服务原则,严密防范交易风险,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用8年时间走过了中国产权市场23年的发展历程,成功跻身全国四大产权交易机构。截至2011年12月,重庆联交所累计实现成交项目14423宗,交易额2100.95亿元,年交易额居中西部之首。平均成交率80%,竞价率68.32%,竞价增值率25.43%,规范率100%。

取得六个国家级资质。重庆联交所从规范国有产权交易起步,逐渐发展成为面向国有、民营和个人资产交易的区域性金融要素市场,拥有“中央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机构”、“中央金融企业产权交易机构”、“全国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机构”、“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机构”、“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服务中心”六个国家级交易资质和“重庆市国有资产产权交易中心”、“重庆技术产权交易中心”、“重庆环境资源交易中心”三个省级资质,在市场体系建设、涉诉交易、物权交易、交易宗数、交易活跃度、竞价率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拥有四大支柱业务。重庆联交所目前交易业务涵盖四大门类,主要包括全覆盖的地方国资产权交易、初具规模的中央企业(中央金融企业)产权交易、享誉全国的诉讼资产交易和发展势头良好的“三公”资源产权交易。重庆联交所根据工商行政部门核定的经营范围,依法开展政策咨询、信息发布、项目推介、投资引导、产权交易鉴证等服务活动,履行维护国有产权交易正常秩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责。已开展和正在拓展的交易种类主要有:市属国有企业产权(包括物权、债权和非上市公司股权,下同)转让;市级机关、团体、事业单位产权转让;市政府罚没产权;市政府特许经营权出让;国有企事业单位房产招租;司法诉讼资产处置;中央企业及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处置;主要污染物排放权出让;知识产权转让;林权交易;企业增资扩股项目;民营企业及社会个人产权转让等10余类别,其中60%以上是物权交易项目。未开展涉及证券期货、大宗商品交易和其他金融产品交易业务。

(4)模式特点

由于起点高,软硬件及技术装备先进,业务涵盖宽,内部制度健全,运作规范。重庆联交所在运作上独具特色,被业内专家和舆论界誉为产权交易的新型模式——“重庆模式”。

体制设计规范独特。作为重庆市唯一的国有产权交易机构,重庆联交所避免了一些省市多个产交所并存的恶性竞争,对规范国资交易行为,确保国资保值增值非常有利;其平台集企、事业单位双重属性为一体,既有利于切实履行国有产权交易的特殊游戏规则,又可利用企业的优势做强做大平台。

政策业务全国居多。在市委、市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重庆联交所获得的政策性业务全国居多,拥有七大类政策性业务:一是经营性国有产权转让进场;二是中央企业国有产权进场;三是涉讼国有产权进场;四是非上市公司股权托管;五是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国有产权进场;六是地方金融企业国有产权进场;七是罚没资产进场。

市场体系构建完善。在布局市场体系上,重庆联交所采取了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布局,横向与全国主要产交所和相关专业市场及会员单位合作,纵向构建了总所、分所(6个)、支所(26个)三级管理模式,把分支机构建到了主城以外的每一个区县,不仅使产权交易方便快捷,而且实现了国资进场交易工作在我市的全覆盖。

信息系统功能强大。重庆联交所成立以来,相继投入700余万元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不仅组建业内一流的网站,而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包括国家监测(2007年4月,与国务院国资委监测系统正式对接)、产权交易、电子竞价、股权托管、OA办公、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软件系统。网站与全国兄弟产交所联网,其披露信息和征集受让方的范围极为广泛;业务软件系统的建立有效实现了对分支机构的远程管理;电子竞价作为国务院国资委倡导的目前最为先进的竞价方式,其竞价系统的建立,消除了人为因素的干预,使交易更加公正、规范,交易双方对此非常赞赏。

阳光规范是重庆联交所的生命线。一直以来,重庆联交所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性文件要求,根据产权交易的特点,坚持“不拆细、非标准化、非连续性”原则,采用拍卖、招投标、网络竞价等公开竞价方式实施交易,从未采用将任何权益份额化(等额化)或集中竞价、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进行交易。通过多年努力,重庆联交所已建立并完善了以防范道德风险、法律风险和财务风险为重点的风险控制体系,有效隔离商业贿赂、暗箱操作、关联交易、市场操控等交易风险,并在技术手段上完成了“传统拍卖——局域网竞价——互联网竞价”系统的升级;同时,还在最高人民法院指导下,创新研发了“自主发布、自愿报名、自由竞价、自动结算”互联网交易系统——“人民法院诉讼资产网”,确保了交易过程的透明规范和资金结算的高效安全,维护了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迄今为止,重庆联交所未出现过一例员工违规操作和不规范的行为。

(5)重庆联交所阳光规范的运行模式得到中央领导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经过8年的发展,重庆联交所为规范国有产权交易和司法拍卖,助推廉政建设,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

2011年4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视察重庆联交所,给予了“司法拍卖资产在产权市场通过公平竞价方式,使市场价值变现,避免了很多问题,保护了债权人、债务人利益”的充分肯定。2010年1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贺国强在有关材料上批示:“重庆等地推进‘公共资源、公共资产、公共资金’管理和交易改革的做法很好,建立交易平台,实行阳光营运,健全相关制度,力求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请注意总结推广这方面的经验。”2010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在全国“两会”期间评价重庆司法拍卖改革:“解决了一个大难题,使司法拍卖更加公开、公正、透明,这是社会管理的一个创新。这个问题看起来是战术问题,实际是战略问题。”2010年8月,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纪委副书记、惩防领导小组组长何勇听取了重庆加强国有产权交易市场建设、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情况的汇报,给予了“重庆联交所工作扎实,在四大交易所中做得最好”的高度赞誉。

鉴于重庆联交所的规范化运行和诉讼资产处置的良好效果,2012年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在渝召开“全国法院深化司法拍卖改革工作会议”,明确将重庆联交所“诉讼资产网”升格为面向全国的“人民法院诉讼资产网”,在全国法院系统推行重庆诉讼资产交易的成熟模式,推动司法拍卖资产进入产权交易平台,更好地为全国司法拍卖改革服务。

(6)助推区县经济发展初见成效

2012年上半年,重庆联交所全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态势稳中趋有升;受经济发展大环境影响,成交率和竞价率有所下降;业务创新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与区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合作取得阶段性成绩。1~6月,全所共完成各类产权交易项目1609宗,同比增长18.31%;实现交易额125.61亿元(不含渝富、高交会合作项目),同比增长45.64%;成交率57.01%,竞价率67.45%,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竞价增值率18.15%,同比增长10.67%;规范率继续保持100%。

2012年前4个月,重庆联交所各区县分支机构各类交易实现交易额48.64亿元,同比增长364.12%,为区县增加财政收入5200多万,其中,公共资源、国有开发房产销售和存量房招租、河道采砂权、民营资产等创新业务实现交易额41.42亿元,占全部交易额的85.16%。区县分支机构作为重庆联交所“十二五”转型发展的改革试验区,业务领域不断扩大,创新服务亮点纷呈。

作为我市国有产权交易的阳光平台,重庆联交所在全国首创区划统一产权市场体系,将交易机构建到了重庆各区县,借助阳光规范的市场公信力、领先全国的互联网竞价系统、包装策划专业服务和丰富的投资人资源四大优势,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全力助推区县经济发展。2011年,重庆联交所加快向区县各类资源市场化配置领域延伸,先后与涪陵、永川、石柱等区县政府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拓展公共资源交易、政府特许经营权出让、国有开发房产销售及存量房招租、民营资产交易,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2012年3月,累计完成国有土地出让项目86宗,实现交易额84.56亿元,经营性用地平均增值35.16%,最高增值高达119%,成为创新服务区县发展的最大亮点。2012年一季度,永川区3宗河道采砂权项目成交582万元,增值709%;城口县3宗河道采砂权项目,最高增值693%;彭水县43宗河道采砂权项目,成交价106多万元,增值152%。铜梁、永川、石柱、秀山等地积极拓展国有开发房产业务,挂牌项目金额已达4.08亿元;铜梁支所开展产权项目融资增值服务,融资规模已达1.4亿元。此外,涪陵、黔江、永川、彭水、云阳等地民营资产项目挂牌金额1.04亿元,已实现交易额4800万元。

随着重庆联交所与区县合作的不断深化,产权市场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正不断延伸。下一步重庆联交所将不懈求索、大胆开拓,进一步致力于中国产权市场的中坚和典范建设,将立足重庆产权交易市场进一步强化辐射中西部的区域性产权市场建设,让重庆联交所在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的支撑作用发挥得更加明显、更加富有成效。

2.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

(1)成立背景

城市化过程中,全球存在的普遍规律是城市建设用地大量增加,农村建设用地相应减少,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城乡二元体制阻隔,我国城市化出现了与之相悖的情形。以1996—2004年为例,农村人口减少了11%,而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却增加了1.7%。全国耕地紧逼18亿亩保护红线。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正在遭遇严峻的“土地困局”。为此,中央提出了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新要求,寄望通过市场化交易平台,弥补试点工作中的不足,更好地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耕地占补平衡的目标,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走出“土地困局”。

作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是一个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于一体的直辖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老工业基地振兴任务繁重。人多地少,推进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是统筹城乡的重要途径。市委市政府带领相关部门一直就此问题进行探索。一方面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重庆研究制定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办法,推进建立县、乡、村3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引导和规范农民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流转土地。同时,配套实施支持规模种养殖的措施,从全市粮食直补资金中切块15%支持种粮大户发展,对标准化养殖大户补助10万~80万元,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扶持核心蔬菜基地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到2008年年底,重庆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比例达到17%以上,规模化养殖已达40%。另一方面是稳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管理改革。在坚持保护耕地保有量和粮食区域基本自给等“红线”的基础上,以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建设用地市场为目标,稳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土地交易所等改革试点。

(2)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经国务院批准成立

2007年5月,国家批准重庆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赋予了重庆市先行先试权,重庆市开始在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方面积极探索。2007年10月,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设立农村土地交易所,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的课题,研究筹建农村土地交易所。2008年6月,国务院统筹城乡调研组到重庆调研后,肯定了重庆市的思路,赞成“设立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探索开展地宗交易和指标交易,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交易市场”。2008年8月,国土资源部与重庆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重庆探索土地利用新机制和耕地保护新模式,设立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的思路也得到基本认可。2008年10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成立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的批复》,同意设立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此办法2008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2008年12月4日,经重庆市政府和国土资源部主要领导共同授牌,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2009年1月,经重庆市政府请示,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设立农村土地交易所,开展土地实物交易和指标交易试验,逐步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率先探索完善配套政策法规”。至此,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及其主要职能在《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

(3)机构设置情况

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成立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的批复》和《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设立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的批复》规定,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为市国土房管局直属的副局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核定内设机构5个,即办公室、财务部、交易业务一部、交易业务二部、交易管理部;经费渠道为自收自支。

(4)主要工作职责及功能定位

组织农村土地交易活动。组织地票交易、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土地资产股权流转等活动,提供交易场所及设施,依法审查交易主体的资格、交易条件和交易行为的规范性、合法性,维护交易各方合法权益。

于建立完善农村土地交易管理制度。协调把握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要求,完善交易方式和交易规则,规范交易秩序和监管措施。加强内部自律管理,接受国土、农业、林业、财政、税务、监察、审计等部门或机构监督。

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建立高效、畅通的信息采集和发布渠道,监测交易动态,分析交易信息,预测交易量价走势,建立交易信息定期发布机制,引导市场预期。根据市场主体需要,开展农村土地交易政策宣传和法规咨询服务。

组织农村土地制度相关改革研究。总结农村土地交易和改革实践情况,为制度完善提供决策参考。协调组织力量,开展农村土地利用、产权制度及相关领域重大改革问题研究,为有关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为了农村土地交易所健康运转,重庆市制定了监督管理办法,对农村土地交易所的交易范围、交易方式、资格条件、权益保护等各个环节,作了周密设计与规定。同时,为了加强对农村土地交易所的监督管理,重庆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农村土地交易所监督管理委员会。农村土地交易所在这个监督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工作,并接受市土地、农业、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综上,农村土地交易所的职能是建立农村土地交易信息库,发布交易信息,提供交易场所,办理交易事务。作为一个平台,农村土地交易所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为全市已经在推进中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服务。

(5)交易业务的开展情况

农村土地交易所的交易品种分实物和指标两大类:实物交易指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或承包经营权交易。主要包括:耕地、林地等农用地使用权或承包经营权交易;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权交易;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未利用地使用权或承包经营权交易;农村土地使用权或承包经营权折资入股后的股权或收益分配权交易,被称之为“实盘”。而指标交易指建设用地指标交易,被称之为“虚盘”,即地票交易,这也正是农村土地交易的创新所在。

交易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交易所成立以来,市国土房管局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农村土地交易的规范性文件,建立了复垦管理制度、交易制度、价款使用和拨付制度等。主要包括:《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交易流程(暂行)》、《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完善地票价款分配的补充意见》、《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复垦管理实行地票价款直拨的通知》、《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调整地票价款分配及拨付标准的通知》等。

目前农村土地交易所正在牵头制定地票管理办法、地票质押办法、地票转让管理办法、地票税收征管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交易办法、转户居民农村住房和农民新村房屋交易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正在研究完善地票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稳步开展增减挂钩试点等政策措施。

地票的产生。地票是由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而产生的指标。地票交易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公开、公平、公正交易,依法保障农民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地票交易根据年度的用地计划,实行交易量的计划调控,且重庆主城区的经营性用地只能使用地票指标来获取,而不再使用国家下达的指标。

地票交易的流程。第一步,由农民自愿提出申请耕地复垦,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由区县政府土地整理机构进行复垦及严格验收,产生建设用地指标。第二步,土地交易所对申让方进行资格条件审查,将待交易的地票纳入交易信息库,并及时向社会发布。第三步,申购者从土地交易所公布的交易地票里公开竞购,交易成功后在土地交易所进行确认,并到所在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备案。第四步,交易完成的地票纳入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拍得地票的主体可在城市总规划范围内有选择性寻找地块,并向政府提出征地建议。征用即是“落地”,地票落地时必须满足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地票持有人申请地票落地经批准后,在征用土地时可冲抵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征用完毕后才挂招牌出让。

为保护农民权益,市政府在价格确定环节,在综合考虑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全市统一的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基准价格,供交易双方参考。同时,在地票交易的溢价分配上主要分为三块:一是支付复垦成本,对宅基地上房屋给予补偿,对其购买新房给予补贴;二是付与土地所有权人(农村集体组织)类似于土地出让金的价款,用于农民社会保障和新农村建设;三是在上述分配基础上的结余,由区县政府建立耕地保护基金。

地票交易包含出让、转让、质押三种类型。其中,地票出让和转让均统一通过土地交易所面向社会公开交易,不得进行场外交易。出让是指建设用地复垦后形成的用地指标首次在土地交易所交易的行为。转让是指地票持有人将地票再转移的行为。地票在缴清价款并持有1年以上可转让。地票作为有价证券,还可以用于质押。地票有效期为2年,超过期限未落地使用的,由土地交易所回购。地票竞得人缴清价款,办理地票登记并取得证书后,可依法申请办理地票质押。

地票这种征地指标流转方式属于重庆首创,作为农村宅基地和建设用地复垦产生的征地指标,通过交易转移到城市。地票交易实现国有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保有耕地数量不减少的前提下增加了国有建设用地供给,提升了土地价值,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农村和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产生级差地租,既满足了城市发展的用地需求,又让农村分享了城市高额的土地出让金。

地票交易基本情况。农村土地交易所成立以来,共举办地票交易会25场,举办交易会间隔时间通常为1~3个月,交易方式均为现场拍卖,累计交易220宗,交易地票8.86万亩,成交金额175.37亿元,均价19.79万元/亩。截至2012年6月,农村土地交易所已经办理地票质押16宗,质押面积3400亩,质押金额4.5亿元;已经办理地票落地使用148宗,面积5.03万亩。尚未开放地票二级转让市场。

农村土地实物交易的基本情况。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成交968亩,林权流转交易已成交3000亩。已发布实物交易供应及需求信息约1.6万亩。目前农村土地交易所正在积极进行农村土地实物交易的深入调研,加强对实物交易的服务工作,稳妥扩大交易规模,开辟农村财产性收入渠道。

(6)交易所基本原则

严格在法律政策框架内开展改革试验。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的建立和运作始终遵循《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和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法律和政策,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土地用途管制。土地交易只是使用权和收益权的流转,不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的用途,不损害农民的权益。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地票的运行实践,以“先补后占”彻底改变了过去“先占后补”的做法,使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同时,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严控农村建设用地增量。

把维护“三农”利益,特别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坚持复垦必须自愿、依法、有偿;流转必须公开、公平、公正。复垦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为农村留足发展用地空间。复垦形成的耕地归原集体经济组织,地票收益全部用于“三农”。其中,农民收益总体不低于地票平均价款的80%。

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享有与国有土地平等的权益,实现农村建设用地资源证券化和城乡建设用地权能的并轨。土地交易所实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突破行政化配置资源的局限。

(7)成效初显

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运行3年多来,累计交易地票175亿元,办理地票质押贷款3100亩、4.1亿元;探索开展了968亩耕地承包经营权、3000亩林地承包经营权的交易;发布土地实物供给信息12759亩、需求信息近万亩。土交所由于价格发现平台和地票制度的价格标杆、资金补农等作用,日益成为助推其他改革的“纽带”。土交所和地票“保民生、促共富”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有效保护了耕地。地票运行实行先复垦后使用,新增了占复垦面积90%左右的耕地面积,实现了“先补后占、占补平衡、数质对等”。地票以复垦农村建设用地替代开发荒山荒坡增加耕地的方式,更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保障了耕地质量。守住耕地红线,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仅2011年度,全市复垦农村建设用地达13.5万亩,截至2011年年底累计交易地票8.86万亩,使用地票4.86万亩,实际占用耕地仅3万亩,不仅实现了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而且还有盈余。

直接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农民在参与建设用地复垦和地票交易的过程中,其土地财产权利得到显化,价值显著提升。首先,农民直接得到地票价款收入,土交所确定了地票价款扣除复垦成本后的净收益,农村土地所有权占15%、使用权占85%,农民最低可获得每亩9.6万元,比在传统模式下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获得的收益多出数倍。其次,复垦新增的耕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仍由原农民耕种,相当于扩大了其承包地面积,直接增加了其土地经营性收入,按每亩流转价800~1000斤黄谷,市场价1元/斤~1.2元/斤计算,每年可增加640~900元/亩。此外,农户可优先参与复垦施工,一般每亩可获2000~3000元收入。同时,原房拆除建材残值变现收益也归农户所有,户均数百元至千元不等。这样算下来,农户可获得综合收益每亩10余万元。

开辟了城市反哺农村的平台。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为农村土地实物及指标交易提供了平台,使价值发现更为充分,撬动和显化了农村土地财产价值。特别是地票推动了远距离、大范围的统筹,使边远山区农村建设用地以指标方式分享到城市周边土地的级差收益,加大了城市反哺农村、发达地区支持落后地区的力度,助推了“两翼”农户万元增收,直接加速了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地票主要由边远农村地区生产,据统计,重庆地票2/3来源于“两翼”地区,相当于城市和发达区域向“两翼”农村注入反哺资金100余亿元。如果没有地票政策,受区位及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偏远山区的农房难以实现价值。如彭水县晏某父母家的老宅已闲置废弃多年,按照当地行情,市值不过2000余元,而在地票政策撬动下,实现收益16万余元,增值数十倍。

筹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地票政策与地灾避险搬迁、生态移民、巴渝新居、康居农房风貌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配套使用,从单纯的政府投入2万~3万元/户增加到“政府+市场”投入近10万元/户,既解决了新村建设资金问题,又使农民更有实力打造新村风貌,大幅提升了农房品质。比如,重庆江津龙华镇燕坝村通过实施整村复垦建新,348户户均退出节余宅基地和附属设施用地0.8亩,可获得地票交易收益9.6万元,而房屋建造成本只有900元/平方米,不少农户用地票收入就可实现以旧换新。因为整体居住条件改造,建新点房屋市场价达到2500元/平方米以上,按每户120平方米计算,农民无形中增加了19.2万元的财产性收入于。同时,地票政策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大笔收益(不低于地票净收益的15%),做实了集体资产,有利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此外,复垦后耕地更加集中连片,再辅之以整镇整村土地整治,更有利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守土务农者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

支撑户改缩小城乡差距。重庆推出了大规模的户籍制度改革,提出了“转户自愿、退地自愿”原则,其有力支撑在于地票交易这一变现工具。对转户农民退出的宅基地组织复垦形成地票交易,让转户居民带着财产进城。这样既减少了农村建设用地,又增加了转户居民进城落户的资本,从而破解了户改中政府资金压力巨大的问题。由于有了地票的支持,随儿女转户进城的农村老人,可参照征地农转非方式,在一次性缴纳1.5万~4.1万元的保险费后,就能够享受到最低500元/人的养老金,加上还可以申请租住公租房,其进城后的生活更有保障。

发现价格助推金融下乡。地票的产生为农村“三权”(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房所有权)抵押融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过去金融下乡难,主要是缺乏有效的农村资产评估体系,难以量化农村资产价格。地票让农房抵押贷款评估有了参照体系,为“三权”抵押工作开展奠定基础,按目前约20万元/亩的地票价格,重庆500万亩宅基地潜在价值上万亿元,2011年“三权”抵押贷款已突破180亿元。按此态势,未来5年可超过1000亿元,相应的农村产出至少1000亿元。同时,土交所为抵押物的处置变现提供了平台。从远期来看,随着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实物交易制度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健全,在助推金融要素下乡方面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3.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

2009年1月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支持在重庆设立以生猪等畜产品为主要交易品种的远期交易市场。这一决定是国务院根据生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生猪产业自身的特点,生猪价格长期大幅波动的现实,以及当前政策的不足,而支持在重庆开展用市场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一项重大政策探索。

(1)国务院支持重庆探索生猪远期交易的背景与意义

生猪生产周期长,价格风险很难控制,风险集中。从理论上讲,生猪的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过程。生猪生产的周期主要取决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长短,价格高了不能迅速地增加产量,价格低了也不能灵活地减少产量。从理论上要求这种自然再生产长的产品有一个远期市场来发现价格,提前指导生产,正因为如此世界上最早的远期交易品种都是自然再生产过程长的农畜产品。

生猪不像粮食作物,生产出来以后价格低了,可以储存起来待价格高了再卖,生猪喂养达到出栏标准后,每存栏饲养一天都需要投入大量的饲料成本,而饲料转换成肉的效率此时会大大降低。因此,即使生猪价格太低,养殖户亏本也要卖。价格波动对养殖户的影响更大,风险较高,生猪比其他农产品更需要一种工具对未来出栏的生猪进行保值。

生猪养殖的市场风险正在集中,生猪的生产体系正在发生改变,正朝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不像以前一家一户的散养,还能够分散承担价格波动的风险。但对于大的养殖企业而言风险集中了,其对价格风险十分敏感,剧烈的价格波动往往会使其破产倒闭,影响产业发展,所以更需要一个规避风险的工具。远期交易就是一种现实的工具。

生猪价格剧烈波动,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从实践上讲,生猪是极为重要的产品,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地位,是一个在数量上“多不得、少不得、不多不少很难得”,在价格上是“高不得、低不得,不高不低很难得”的产品。多了,价格下跌伤害生产者的利益;少了,影响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猪在CPI中非常重要,在我国CPI的8类商品的构成中猪肉占3.03%(猪肉在食品类中占9%),猪肉是最大的一块,对通货膨胀影响很大,需要有一个平滑波动的机制。

当前的政策调控措施有局限性。为了稳定价格,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补贴和国家储备,但这两种方式不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都存在问题。补贴能促进生产,但存在滞后,且很多时候是在生猪价格低时补贴养殖户,但价格的低迷正是因为养得过多;养殖过多通过补贴刺激生产,不符合市场规律常识。储备能平抑物价,但深度有限,国家储备冷冻猪肉数量不可能太大,且一般4个月左右就要轮换出库,到时候又会对市场形成冲击。

发展生猪远期交易,正是希望以市场化的手段,通过远期市场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两个重要功能,来解决生猪等农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对产业,乃至国民经济造成的危害。

为了探索一条运用远期交易促使生猪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可行之路,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着先行先试的历史使命和机遇。2009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建立统筹城乡的金融体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改善城乡金融服务,并支持在重庆设立以生猪等畜产品为主要交易品种的远期交易市场”。

(2)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的成立与定位发展

2009年,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的意见精神,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在国家商务部备案,由渝惠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农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重庆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共同出资组建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英文简称CACE),注册资本金1亿元,上述5公司各持股20%。交易所由重庆市国资委直接管理,金融办业务指导,实行企业化运作。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坐落于解放碑中央商务区重庆交易大厦,拥有35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电子交易场所。依托现代网络资源,运用场外远程报价、场内公开竞价的价格发现机制,为上市交易品种提供充分竞价的平台。

建立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是一种改革的试验,是统筹城乡的发展机制的探索,是加快要素市场建设,改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益尝试。

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为农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及相关大宗商品提供即期、中远期电子交易的平台;为农畜产品生产供销环节的各方参与者创造合理配置资源的机会。通过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平抑价格波动,稳定产品价格,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提供有效的避险工具,稳定农民收入;通过交易集中化,推进农畜产品生产规模化;通过交易商品的标准化,引导农畜产品生产标准化。形成一个立足重庆、辐射西部、面向全国的,以农畜产品为特色的交易中心、结算中心、价格信息中心和物流服务中心。进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重庆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

(3)交易所的制度设计。

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严格按照《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借鉴相关市场成功的发展经验,结合交易所自身发展特点,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阶段建设”的原则,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制定了关于交易、交割、风险控制等各项规则和细则,形成了一系列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并指定专门的结算银行和灵活的交割地点,统一结算、灵活交割,以确保交易所各项交易工作能够实现稳健,可持续的经营发展。同时还就交易商入市交易、结算、交割等环节作了流程指引,以方便交易商快速、简明地了解中远期市场。

交易品种。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以生猪、浓缩橙汁、银花等农畜产品为主要交易品种。

入市规则与流程。交易所实行交易商制度,参与交易必须取得交易商资格。交易商按规定提交相应的文件,审核通过后,与交易所签订《入市协议书》、开设交易结算账户,正式取得交易商资格后便可入市交易。

交易模式。中远期交易是在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规定的交易品种范围内,除了价格不确定外,其他条款内容已确定和格式化,交易商依据统一的格式合约集合竞价而达成电子交易合约的交易模式。远期交易的交易品种及其合约内容(价格除外)由交易所制订并公布。要约交易指在交易所认可的交易品种范围内,交易商根据自己的买卖意愿,自主发布非标准条款内容的供求要约,该要约一旦被其他交易商接受,即达成电子交易合约的交易模式。竞拍交易是指经交易所审批后,根据销售委托人或采购委托人的要求,以公开竞价的形式,组织销售或采购交易活动的交易模式。在销售交易公开竞价中,最高出价者获得购买成交;在采购交易公开竞价中,最低出价者获得销售成交。

结算制度。交易所实行实时清算、每日结算制度及风险准备金制度。实时清算指在交易过程中,对交易商的每一笔交易进行跟踪计算的行为。交易所对交易商因市场价格的波动而产生的盈亏、履约担保金变化进行同步清算。每日结算指每日收市后,交易所对交易商的成交结果进行计算的行为。交易所按当日结算价结算交易商的盈亏、履约担保金;对应收应付款项实行净额一次划转,相应增加或减少交易商交易账户中的可用资金余额和可用权益。风险准备金由交易所设立,用于维护交易所正常运转提供财务担保和弥补交易所不可预计的风险带来的亏损。

交割质量标准。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交割的生猪在满足国家相关规定前提下,有两项质量指标要求:即“90kg臆个体活体重臆110kg”和“个体活体背膘厚臆2.5cm”,只要体重和背膘厚两个指标同时满足的健康的生猪,任何品种都可以用于交割。这主要是为了控制生猪的瘦肉率,以体现交割生猪的经济价值。

交割时,通过随机抽样对每批交割的生猪进行质量检验,抽取一定比例的生猪进行体重和背膘的检验,以此判断整批生猪是否符合交割的质量要求。

交割方式。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提供协议交割、滚动交割、按期交割三种实物交割模式。协议交割指由买卖双方申请,经交易所批准备案后,买卖双方可以进行协议交割。其商品的交割方式、检验、货款、单证流转等相关事宜双方可自行协商或按合同约定进行,由此产生的纠纷自行解决,交易所不承担责任。滚动交割是指在交割月份的交易日收市前,由持卖订货的交易商主动提出,并由交易所按规定选择符合要求的买订货交易商进行配对,在申请日后的第5个工作日完成交割的交割方式。按期交割是指按照交易所配对结果,在合同约定的交割时间和指定交割仓库,执行《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生猪交割质量标准和检测技术规程》完成交割的交割方式。

风险控制。为保证交易安全,交易所建立起了一套针对整个交易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办法。采取履约担保金制度、涨跌停板制度、订货量限额制度、大额订货量报告制度、强制解除和代为转让制度、风险警示制度及异常情况处理制度等,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

履约担保金制度旨在通过向买卖双方收取担保金,保证双方交易安全,降低违约发生的可能性;涨跌停板制度旨在限制短时期内价格波动的幅度,防止商品价格非理性的大起大落;订货量限额制度和大额订货量报告制度相结合,旨在防止操纵市场行为的发生。强制解除和代为转让制度旨在尽可能减小由于价格变动为不利一方带来的损失,使风险可控。

为充分保障交易商交易资金的安全,针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的特征,交易所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多家有实力的大型国有银行展开了商讨和研究。共同研究并开发了针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资金管理的“银商转账”系统,和中国工商银行签订了“银商通”协议,和中国建设银行重庆分行、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分行签订了结算协议,保证了资金安全、高效;并与银行间建立了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关系,在资金管理、培训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为日后的广泛合作奠定了基础。

(4)交易所经营情况

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成立以来,按照贴近现货、风险可控、分步推进的原则开展远期交易、要约交易和竞拍交易等多种交易。在成立之时,按照《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中有关禁止变相期货交易的规定,交易所在交易制度规则设计上,严格按照变相期货交易认定的相关特征,交易保证金收取比例不低于合约标的额20%,且不为参与集中交易的所有买方和卖方提供履约担保。2009年成立至今,共计成交205万余手,总成交金额超过58亿元,交易商2300余户。

交易所一直高度重视和大力促进生猪产业的发展,2011年与中国大型农牧企业华西希望四川特驱投资(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在贵州、四川、重庆等西南区域推进生猪交易市场建设和拓展生猪现货交易。同时,交易所也与重庆荣昌县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服务区县农业生产,优化畜牧产业结构,提升交易市场层次,结成长期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分步骤地进行荣昌仔猪、生猪、兽药、饲料及其原料的现货要约、竞拍、远期等交易。荣昌仔猪集中竞拍交易已于2011年10月18日投入运行,截至2012年2月29日共130余个交易日,在荣昌县范围内共设立177个交割点,已成交荣昌仔猪201443头,成交额10749万元。最近,交易所正与重庆最大屠宰企业华牧集团合作共建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华牧交易中心,以屠宰企业为纽带,贴近生猪现货交易实际,服务生猪现货交易需求,解决生猪现货模式的不足,满足交易双方的基本利益,开展生猪现货要约、竞拍、远期等交易,打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生猪现货交易电子商务平台,加快生猪交易电子商务化进程,为生猪相关行业交易商提供现代网络化服务平台。

4.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

(1)成立背景

近年来,信贷资产转让和交易已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重庆而言,银行业信贷规模已超万亿,中长期贷款占比远远高于长江上游各省市,企业应收账款规模也达到近千亿元。随着宏观金融政策的不断调整,重庆银行业通过信贷转让调控规模的需求十分迫切。与此同时,在京津沪金融资产转让市场相继建立的大背景下,西部地区仍为战略空白,在重庆建立西部地区首家金融资产交易所,不仅可抢得先机之利,更可为重庆长江上游结算中心的建设及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和盘活提供难得的战略平台。

(2)基本情况

2010年12月29日,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简称重庆金交所)挂牌成立,这是继天津、上海、北京之后的第4个金融资产交易所。由重庆股份转让中心出资1500万元,深圳联合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出资1000万元,重庆瀚曦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出资1000万元设立。

作为市政府设立的国有控股公司,西部地区唯一的综合性金融资产交易市场,重庆金交所是专门从事信贷、信托资产登记转让、企业应收账款流转等业务的综合性金融平台。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资产交易服务。作为重庆七大金融要素市场之一,采用多层次严密的风险防控体系,充分保障投资者利益。主要职责是:提供信贷类资产登记、交易及相关服务;提供各类应收账款、债权债务产品转让相关服务;提供金融业相关托管、结算等服务;开展组合金融工具应用、综合金融创新业务;承担市政府或市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委托或授权的其他事项。

作为西部首家金融资产交易所,按照“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三农”的总体构想,依照“中央登记、中央交易、中央清算”的顶层交易结构设计,重庆金融资产交易稳步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和交易制度创新,引入多项风控措施,在广泛吸取国内外交易所交易系统建设经验上,初步建立起安全、稳定、高效的B2B交易模式。

(3)发展目标

重庆金交所以提供金融资产交易信息、实现金融资产价格发现、盘活企业应收账款等为主要目标。不仅可以帮助进入市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盈余,有效调控和利用信贷规模;还可增加其日常资金流量和存量,提高重庆市银行业的资金集聚和结算水平;与此同时,通过规范稳健的资产转让行为,培育区域性金融市场,吸引外地资金流入重庆市,支持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通过附带保理的企业应收账款转让和处置功能,可以大大缓解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短缺困局,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和渠道。金交所同时还致力于打造成一个资金和智力密集型的企业,把“以人为本、智力汇集”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依托这个载体,积极为重庆市金融市场建设吸引和储备高端人才。

不过,如果重庆金交所要走向全国,要面临的第一个竞争对手就是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后者是全国第一个金融资产交易所,在全国有28个服务部。其成立仅仅5个月,所营销推介项目资产总额达到1000亿,营销项目数量突破6000个。

(4)运营模式

重庆金交所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遵守市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的要求,以“政府推进、市场运行、制度先行、严控风险”的思路运作。

交易所交易商管理采用会员制,通过成立交易商协对交易商进行规范化管理。交易所对拟申请入会的交易商进行严格审查,根据交易商的情况,严格按照金融监管机关要求将交易商分为综合类、交易类、经纪类、服务类、特约类等会员。进入交易所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采取网络交易或者现场交易的方式开展金融资产交易,交易双方采用“出市代表委托”或者“远程终端委托”方式报价,通过电子报价系统实现交易询价、议价和协议成交,最终通过交易平台完成协议成交登记。

交易所将采用议价方式进行信贷资产转让交易。根据未来发展逐步开发信贷资产、应收账款、票据等交易产品,并将逐步探索做市商制度。交易所将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金融监管要求审查拟交易金融资产,实现规范运作。

(5)交易制度规范稳健

为切实规范交易行为,保障平稳运转,保护各方利益,金交所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交易制度建设,并及时根据《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和市领导相关指示进行及时修订。经过一年的运行,已初步建立起了一套符合国家政策要求、保护各方权益的交易制度体系,包括《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交易规则》、《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会员管理规则》、《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产品注册、转让及承销管理办法》、《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产品转让注册实施细则》、《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产品转让和承销实施细则》、《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金融资产登记与结算业务规则》等。

(6)产品设计针对性服务中小微企业

交易所成立以来,积极探索以直接融资工具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先后推出信贷资转让、小额贷款资产转让、应收账款转让等产品。其中,小额贷款资产转让是小额贷款公司将其针对中小企业的小额分散贷款打包转让,以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一种产品。担保公司提供外部增信,由承销人向交易所会员进行转让,到期后由小额贷款公司还本付息。截至2012年2月29日,转让小额贷款资产7亿元,交易量14亿元,已兑付19个产品,累计兑付本息2.72亿元,无一单违约;应收账款转让直接切入核心企业供应链,与工商、税务等部门信息联动,以真实交易背景为基础,转让其应收账款,为中小企业提供灵活高效的直接债务转让融资服务。

从效果上看,累计转让资产7亿多元,所获资金用于支持300余家中小微企业和5000多名个体工商户,涉及物流、商贸、服装、加工、电子等行业,为重庆本地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资金支持,支持了朝天门百货批发市场、盘溪蔬菜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发展,探索以合法合规资产转让抑制非法借贷的途径,探索以直接融资引导社会闲置资金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降低融资成本的可行性。

(7)运行情况

系统运行情况。重庆金交所交易系统于2011年6月27日开始试运行,7月19日正式上线运行,自正式上线运行以来至2012年6月30日,已累计正常运行251个交易日,2012年上半年共运行117个交易日。

登记转让。截至6月30日共有20家小额贷款公司在金交所登记转让小额贷款收益权118只,累计转让金额12.8亿元。上半年新增转让小额贷款收益权70只,新增转让金额7.6亿元。

交易情况。截至6月30日,重庆金交所小额贷款收益权累计交易额为24亿元。

结算业务情况。目前重庆金交所有两家结算银行,分别为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与银行间结算采用各结算银行的银商转账系统,交易结算采用电子化交易系统。自系统运行以来,结算量已达90.6亿元,2012年新增结算量55.1亿元。上半年通过银商转账系统入金792笔,金额16亿元,出金1231笔,金额15.6亿元,所有出入金全部实现实时清算,未出现单边账、错账等情况。在结算行之间进行资金头寸划拨100笔,金额5.2亿元。

代理兑付。截至6月30日,累计兑付到期产品31只,涉及代理兑付本金4.7亿元,利息1164万元。

其他业务情况。2012年上半年实现交易服务费收入34万元,交易结算账户利息收入20万元,会员开户费收入6600元,注册费收入172万元,代收渠道费614万元,代收代付承销费用1283万元。

5.重庆药品交易所

(1)成立背景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十分重大的民生问题。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服务民生发展,重庆市政府以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为指导,2010年3月批准成立国内首家药品交易所——重庆药品交易所。旨在建立药品流通新的机制体制,规范药品流通秩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透明度,促进药品价格合理下降,推动解决群众“看病贵”等问题,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2)基本情况

重庆药品交易所主要从事药品、医疗器械及相关产品全程公开、阳光透明的电子挂牌现货交易,是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第三方医药全流程电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交易主体实行会员制,按照“质量优先、价格合理、量价结合、规范配送、限时结算”的基本思路,实行电子挂牌交易。卖方和买方会员在重庆药品交易所电子交易平台签订电子购销合同,共同选定配送企业完成配送交收,会员通过交易所与银行组建的结算中心在规定时间内结清货款。

交易方式。重庆药交所全力打造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第三方医药全流程电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药厂直接挂牌,医疗机构按需采购,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和统一考核。具有四大特点:政府主导、市场机制、科技手段、改革创新。充分体现五“公”:政府主导体现公信力,市场机制体现公平性,第三方平台体现公正性,电子交易体现公开性,公共服务平台体现公益性。

制度管理。一是实行会员制,严格资质管理。二是强化交易管理,合理控制药价。三是加强交收管理,确保及时配送。四是组建结算中心,实行集中结算。五是实行考核评价,加强诚信管理。六是建立开放渠道,规范交易秩序。

(3)相关交易平台实施情况。

证券期货交易风险控制。市政府明确规定了重庆药品交易所药品、医疗器械实行现货交易,不得开展期货交易。重庆药品交易所对电子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所有现货交易订单不允许在卖方会员之间以任何形式流通转让,一旦发现将停止或限制会员交易;不允许提前进行交易货款贴现,交易所所有货款均由药交所与银行共建的结算中心进行统一管理支付,严格保障买方付款后三日内由结算中心拨付到位,不存在提前贴现交易行为,严格控制金融风险。目前,药交所交易运行情况良好,不存在证券和期货交易风险。

严格限制投机或价格操纵行为。重庆市政府对药品交易所电子交易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市政府13个部门组成的重庆药品交易所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行使监督职责,药品交易所重大事项和交易规则制度的制定、信息发布均由监管委员会进行,交易所严格执行制度规则。当前药品交易的主要问题是价格虚高,药品交易所建立了科学的价格约束机制,保障药品价格逐步走低。一是按照所有药品在全国历史中标均价,按照公开的计算公式制定入市价,并严格执行价格“双控政策”。企业只能在入市价以下选择合理价格挂牌,买卖双方的成交价不得高于入市价,卖方挂牌价也不得高于入市价。二是对药品交易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交易价格、交易过程、交易结果的信息通过网络进行全程“直播”,政府、新闻媒体、群众可进行立体化监督。重庆药品交易所与市政府检察院、市政府纠风办建立了三级联动机制,社会各界可就违规交易行为直接向市政府举报。三是市政府不定期组织对买方的监督检查。重庆市内公立医院政府要求统一进入药交所平台采购药品,医院与卫生局签订市政府定期组织监管委员会成员单位对买方会员的采购行为进行检查,严厉查处违规违纪采购高价药行为。

严禁股东直接参与交易。重庆药品交易所是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副厅局级事业单位,由市政府出资10亿元组建,坚持政府主导。所有股东均不得参与药品、器械交易采购行为。药品、器械交易由买方按需采购,交易所严禁开展做市商行为。

杜绝管理人员侵吞客户资金。重庆药品交易所注册资金使用,严格执行预决算制度,资金使用情况需由政府统一监督管理,由监督管理委员会行使监督职责。所有交易资金在药品交易所和银行共同组建的结算中心内封闭运行,任何个人都无权进行私自挪用和处理。目前,药品交易所资金管理规范,无侵吞客户资金等情况发生。

防止匿名交易。药品交易所所有交易行为、交易价格等信息全部公开,包括买卖配三方的名称全部公开,不允许进行匿名交易,所有交易均在监督控制范围之内。

(4)运行情况。

2010年9月29日开业试运行的重庆药交所,12月29日首批循环类药品正式上线交易。2011年4月底,非基本药物2万多个品规全面实现电子挂牌交易,12月29日,基本药物和医疗器械上线交易正式启动。近两年来,运行平稳顺利,交易稳步推进,“五大功能”彰显,积极发挥平抑药价、规范秩序、服务民生等重要作用,金融要素市场功能进一步显现。

非基本药物电子交易成效显著。

第一,交易量实现新突破。2012年1~6月,新增交易会员3700多家,交易会员超过9500家,交易量达到50亿元,日均交易量4500万元,并呈稳步上升趋势。2011年5月~2012年5月,累计发生交易85万笔,交易量累计突破100亿元。

第二,交易价格整体下降。通过公平公开、阳光交易,交易价格总体降幅保持在28%左右。经统计,成交价低于2010年医院自行采购价的品种占88.49%,价格持平的占4.2%,价格略有上升的占7.31%(其中价格涨幅在5%以内的占65%)。议价机制作用明显,买卖双方议价有效率达到74%,成交价比入市价、挂牌价进一步降低。

第三,交易秩序进一步规范。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交易做到了四个统一:统一进场交易、统一监管配送、统一货款结算和统一考核评价;药品配送及时率、订单满足率和服务满意率均达95%以上;结算平台功能日益显现,60天结算及时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累计结算金额70亿元;买卖配三方交易诚信度明显提高,医疗机构线上采购、价格制度执行较好,药品质量得到保障。

第四,存在问题及完善措施。存在问题:在现行“以药养医”和医院补偿机制不健全的大环境下,医院缺乏购买低价药的动力。一是采购品规集中度高。非基药挂牌18937个品规,发生交易10776个品规,但80%交易集中在1100个品规。二是高价位品规采购量大,采购较集中的1100个品规中,其中713个品规具有各层级价位产品,但医院按最高挂牌价采购占三分之一,占交易总额的22.82%。完善措施:一是不断优化交易规则制度,建立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二是加快政府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加强数据统计分析和异常交易监测。三是政府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完善评价机制,加强医院采购行为和合理用药的考核监督。四是逐步完善对医院的补偿机制。

基本药物电子交易全面上线。

截至2012年6月底,重庆市基本药物全面实现电子交易,新的交易规则和交易操作规范全面实施。

第一,各区县会员联合体组建完成并运行。39个区县均组建了采购会员联合体(基药采购服务中心),完成了1100多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统一注册、辖区配送企业、采购品规遴选等工作。

第二,挂牌交易品种齐全。基本药物共计1300多家药厂,11000多个品规在药交所挂牌。目前有1000多家药厂,7000多个品规上线交易。

第三,基本药物价格实现三个下降。一是低于全国各省基药中标均价。国家目录(307种)下降0.46%,重庆市增补目录(205种)下降4.9%。二是低于重庆市2010年招标采购价格。国家目录(307种)下降32.97%,重庆市增补目录(205种)下降43.78%。三是低于国家规定基药零售价格。国家目录(307种)下降59.97%,重庆市增补(205种)下降63.11%。

第四,建立四个品规库满足合理用药。重庆创新建立的《常用品规库》、《低廉价品规库》、《备选品规库》和《补充品规库》,最大限度满足了全市不同层次医院临床用药需求。尤其是低廉价品规库的建立,适当上浮挂牌价格,鼓励和扶持药厂生产低价药品和在重庆市场的销售,保证了药品质量,进一步降低了药费,满足群众用药需求。

第五,电子交易方式成为试点方向。国务院鼓励探索基药电子交易,重庆在全国率先推行基药电子交易受到全国关注,成为改革试点方向。4月中旬,卫生部在渝召开全国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座谈会,药交所专题介绍了重庆的创新做法。与会专家学者、各省市卫生厅(局)负责药品招标采购工作的领导,到药交所进行了现场考察,反响良好。

第六,妥善处理各方平衡关系。处理好本地与外地药厂之间的平衡问题,保持平稳交易,促进地方企业发展。

医疗器械交易稳步推进。

第一,医用耗材全面上线交易。2012年上半年,按照“分类推进、分批上线”的原则,药交所全力推进医用耗材电子挂牌交易。4月中旬,医用普通耗材第一批197个品种正式上线交易,目前全部耗材产品1300多个品种、10000多个品规分三批实现全面上线交易,全市各医院陆续进入平台采购,交易价格降幅超过10%。目前交易量达300万元。

第二,加快医疗设备交易制度研究。针对大型医疗设备和高值耗材购销特点,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加快推进新的交易制度研究、交易方式和交易系统开发等论证工作。

(5)运行效果

国务院出台的“十二五”医改规划明确提出:“建立安全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和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到2015年逐步取消药品价格加成政策。”这意味着以药改促医改已成为当前我国推动医改的主要方向之一。作为探索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重庆药品交易所已成为重庆市的一张新名片,为全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探索了一条新出路。

重庆药品交易所运行近两年来,交易制度得到市场认可,会员踊跃进场交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药品交易、交收配送、货款结算秩序井然。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给予充分肯定,社会反响良好。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得到有效验证。重庆药品交易所探路药品供应保障入选2010年度《中国卫生》杂志十大最具影响力医改新举措。

实现“四个统一”。一是统一进场交易。药交所非基本药物注册会员近5500家,国内外2500多家制药企业挂牌。2010年全球排名前20强、84家国内百强医药企业已完成会员注册。全市公立医院全部进入平台采购。二是统一配送监管。电子交易平台对已发生的40万笔交易订单,配送企业药品满足率、订单满足率和服务满意率均达95%以上。三是统一支付结算。通过建立全市集中统一结算平台,严格执行60天限时结算货款制度,规避了医保欠医院、医院欠药厂的“三角债”问题。日均出入金3000万元左右,资金集聚效应初显,要素市场功能已逐步显现。四是统一考核评价。通过对交易各方的考核评价和信息公开披露,交易诚信度大幅提升,药品质量得到保证,市场秩序稳定,无一例上访事件发生。医疗机构通过交易所采购的药品无一例假冒伪劣,确保群众用上安全药、放心药。

实现“五个规范”。一是规范市场准入。严把准入关,加强企业资质、产品资质审查,确保合法企业、合规药品进场交易。二是规范交易行为。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统一进入平台,实行公平公开、阳光交易,极大地规范了买卖配三方的交易行为。三是规范采购行为。严格执行交易规则制度,药品交易入市价、挂牌价以及“价格双控”制度得到落实,规范了全市交易价格。四是规范配送行为。实施配送全程监管,严格执行会员诚信考核办法,建立“黑名单”制和市场清退机制,切实提高了会员履约诚信度和服务质量。五是规范结算行为。实现60天统一限时结算,解决了过去长期拖欠货款问题。

取得“七大效果”。一是规范流通秩序。在电子挂牌交易方式下,买卖双方直接交易,打破药品购销多级代理体制,避免了“中间环节”层层加价,药品交易实现了流通环节扁平化,减少了药品购销中人为操作的主观因素,流通秩序得到改善。二是合理控制药价。通过实行交易限价制度,建立开放竞争机制,减少中间环节,解决货款拖欠,加强医院采购行为监督以及实时公开信息等多种强有力措施,有效抑制了药价虚高,促进药品价格理性回归。据统计,与以往交易方式相比,各医疗机构通过药品交易所采购的药价与2010年的实际采购价相比,平均降幅达28%。按照累计交易量50亿元计算,直接降价金额约10亿元,降价效果明显,减轻了群众药品费用负担,民生功能显现。单品种最大降价幅度达到81.54%。如:注射用更昔洛韦,以往招标采购价为73.57元,现在通过电子交易采购价仅为13.58元。三是促进行风建设。药品交易所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交易主体、交易价格、交易过程、交易结果等信息全部公开,药厂、医院和配送企业的交易行为置于政府主管部门、新闻媒体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真正实现“阳光交易”,极大地约束了药厂的不正当销售行为和医疗机构的采购行为,有效遏制了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促进了行风建设。四是提升监管效率。通过电子交易平台,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监管效率,降低了监管成本。药交所对交易过程进行全程跟踪监督,维护正常交易秩序;物价部门可随时监测药品价格;药监部门对每一笔交易药品的流向、质量可随时抽检;政府纠风、监察部门可及时对交易违规行为进行监控。五是优化资源配置。交易所积极发挥市场调节功能,通过充分竞争、优胜劣汰,有助于促进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引导企业朝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如:在交易所注册配送会员392家,但经过药厂和医院选择,实际承担配送任务的仅278家,114家小、散配送企业经过市场淘汰必然考虑转型、兼并重组,提升配送能力。六是推动公立医院改革。药品电子挂牌交易模式下,交易信息公开、全程透明,医院能够对医药产品价格信息及医药行业信息进行准确评估,有利于成本核算与控制,从而推动医院改革。政府出台相应支付保障措施,完善公立医院医疗支付保障机制,合理调节医院技术服务价格,以此推动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改善“以药养医”现状。七是社会反响良好。交易所开市交易以来,中纪委、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医改办、卫生部、科技部、国家食药监局领导先后莅临重庆药交所考察调研,对取得的成效给予肯定。有关知名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对重庆综合探索建立药品交易所的做法给予了积极评价和深度报道。国内外药品生产企业、配送企业、医疗机构对药品电子挂牌交易方式普遍认可。

6.重庆航运交易所

(1)成立背景及主要职能

随着重庆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重庆境内铁路与水路、公路与水路的联运,以及重庆内陆水路与沿海地区近海水路的联运、重庆内陆水运与国际远洋海运的联运,日益紧密,需要大量信息沟通来提高各种物流方式的效率,降低相关成本。为了加快推进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提升重庆市航运服务和集聚能力,重庆航运交易所于2010年8月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作为专业性航运交易服务机构,重庆航运交易所位于重庆保税港区水港内,为重庆市交通委员会直属副厅级事业法人单位,企业化管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裁负责制,下设综合部、科技信息部、船舶交易部、人才交流部、发展研究部。

重庆航运交易所履行市政府赋予的有关职能:开展航运交易、船舶交易、航运人才交流服务业务;负责船代、货代、评估、担保等航运服务业的规范和管理;负责航运交易和物流相关信息平台的开发、管理和维护;负责为船舶交易、水路运输、商贸结算等航运资源要素交易提供集中式综合服务;负责开展航运金融、保险、担保、人才培训等航运发展咨询和综合服务;承担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交办或委托的其他任务。

重庆航运交易所的建立,旨在形成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聚集航运金融结算、交易、保险、海事仲裁等要素,增强航运业与金融、贸易等其他行业的沟通交往,促进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形成。同时,重庆航运交易所将与上海航运交易所遥相呼应、功能互补,使市内河航运的比较优势和保税港区的政策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加快推进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建设,更有力地推进我国内河航运事业的发展。

(2)目标定位

发展航运总部经济。发挥西部大开发、三峡库区、两江新区和保税港区等政策优势,利用较低的商务成本、良好的金融环境等有利条件,依托重庆航运交易所的服务平台,进一步吸引国内外大型航运企业注册重庆,并聚集航运同业组织,形成航运总部经济。

做大船舶交易市场。建设船舶交易信息系统。形成面向国内外船东、修造船厂、船舶经纪人的船舶交易市场和船用设备交易市场;发布船舶交易信息;提供评估、鉴证、过户、登记等船舶交易“一站式”综合服务。

开展航运金融和货物交易综合服务。建设航运货运交易信息系统。引进航运公司、船代、货代、理货、港口物流等航运市场主体和金融、保险、海事仲裁、行业协会等社会服务机构,开展金融结算、信用评估、担保等航运货物交易综合服务。

发布航运信息。建设航运信息系统。集中发布港口信息、集装箱班轮和三峡邮轮船期公告,发布船舶舱位及运力等信息。发布长江典型航线的货种运价指数,如集装箱、散货和长江邮轮等运价指数。发布水文、航道、气象、三峡船闸等通航信息。

促进航运人才交流。搭建航运职业咨询和培训平台,建设航运人才信息系统。促进航运人才合理流动。设立劳务外派服务机构,扩大重庆海员劳务对外输出。

在推进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寸滩保税港区及航交所的作用,使重庆成为辐射西南地区的航运中心,力争周边省市货物通过重庆中转量占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的50%甚至60%以上。帮助内陆地区吞吐,这是建设航运中心的重要使命。其核心环节就是力争重庆成为口岸高地:一是重庆本地的货物在重庆海关报关后,货物即使从上海、深圳出境,也不再重复商检;二是不仅重庆货物在重庆报关,还吸引周边地区像四川、陕西、贵州的货到重庆转口,也在重庆报关,到沿海也不要重复关检;三是利用渝新欧铁路,吸引沿海地区包括上海、广东、江苏运往欧洲的货物,都到重庆报关,拼装到集装箱列车运往欧洲。

(3)运行情况

重庆航运交易所从2010年12月入驻寸滩保税港区正式运营以来,截至2011年年底累计完成航运交易额18亿元,上缴代征税金447万元。其中:完成船舶交易301艘,交易额4.45亿元;干散货运输交易1601万吨,集装箱运输交易20.3万标箱,交易额13.55亿元。

扎实推进航运交易市场建设,致力打造便捷、规范、活跃的航运交易市场。一方面建设了以“一网四平台”为基础的航运交易“网上市场”。另一方面建设了以航运交易大厅为主的航运交易“实体市场”。航交所门户网站、船舶交易平台、货运交易平台、航运人才交流平台和三峡旅游交易平台基本建成。按照交通运输部《船舶交易管理规定》和重庆市交委《重庆市船舶交易管理办法》开展船舶的交易;开展货物运输交易,为船找货、货找船搭建服务平台,与重钢、长航、重轮总等大型国有货主企业和航运企业建立了大宗货物水路运输入场交易的战略合作关系,逐步扩大航交所交易量。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为航运企业和货主扩大了交易范围和空间,超越了地域限制,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通过平台规范的交易,在履约保障、信用体系建设、减少企业三角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引导航运市场健康发展。

积极打造航运政策优势高地,着力推进航运总部经济。为有效促进航运要素聚集,降低企业成本,建设公开、透明、高效的航运市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航交所积极调研市场环境,了解企业发展困难,奔走呼吁并及时形成政策建议、争取有利于航运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通过不懈努力,先后争取到国有企业大宗运输业务进场交易、集装箱财政补贴和航运企业营业税免征等提高重庆航运竞争力、促进航运发展的优惠政策,并由航交所组织实施。

着力构建航运服务体系,航运高端服务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开展航运保险服务上,组织航运企业抱团投保,现已完成保险招标工作。在开展航运金融服务上,致力于为航运企业提供结算及融资服务。航交所为航运企业提供了现金、转账结算,银行承兑汇票结算和应收账款结算三种交易结算服务。针对航运企业资金不足,货款拖欠等现状,积极与工行、农行等多家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开发了集航运融资、结算于一体的金融产品“货运通”,在航运金融服务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围绕船舶交易,提供航运企业建造质量监理服务。开展了船舶建造监理、船舶技术服务、船舶价值评估、船舶无损探伤等技术服务项目。

稳步推进航运信息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信息采集、发布和航运研究机制。建立信息员制度,采集市场信息,分析市场行情,及时提供和发布真实、有效的航运信息。切实做好对航运市场动态的研究及相关航运政策的研究。在为航运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为政府部门宏观指导提供决策参考,引导航运市场有序发展等方面效果初显。经过一年的时间,航交所航运信息受到了航运界的广泛关注,在业界引起很大反响。

扎实推进航运人才建设,构建人才服务体系。加强重庆航运人才交流平台的建设和运用,及时提供最新资讯。建设重庆航运人才基础数据库。主动服务重庆航运企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在航运企业、区县就业部门和劳动力三者之间搭建求职招聘、就业脱贫的桥梁。广泛积累资源,为扩大海员劳务输出创造条件。

整体接收重庆港电子数据交换(EDI)平台,为市交通电子口岸和综合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奠定了战略基础。根据交通部加快推进全国交通电子口岸建设的要求和构建重庆航运服务体系的需要,航交所整体接收了重庆港EDI平台的软硬件资产、业务和有关工作人员,为下一步建设交通电子口岸和综合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奠定了战略基础。

7.重庆股份转让中心

(1)基本情况

重庆股份转让中心(简称股份中心)是重庆市政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城乡统筹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适时将重庆纳入全国场外交易市场体系”精神,于2009年7月批准设立的副厅局级事业单位,由市金融办直属管理,业务规则报市金融办备案,采用会员制管理,会员大会下设理事会,理事会下设业务规则委员会和自律监督委员会。现有会员233家,其中证券公司(22家)、银行(10家)、会计师事务所(39家)、律师事务所(71家)、股权投资基金(91家),为挂牌企业提供专业服务。股份中心下设综合部、登记托管部、市场交易部、市场推广部和信息技术部。员工33名,平均年龄30岁,硕士及以上学历60%,主要来自证券监管部门、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

自2010年10月27日首批企业挂牌以来,该中心已运行近两年时间。股份中心累计实现收入2611万元,纳税145万元,保证了正常运行。截至2012年6月,股份中心有挂牌公司54家,总股本24.22亿股,总市值70.28亿元,平均股价2.9元,平均每股收益0.16元,累计实现交易41.46亿元,投资者4.95万户。54家挂牌企业中53家都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挂牌企业涉及九大行业,其中制造业企业30家,建筑业企业7家,通信技术业、房地产业企业各5家,运输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企业各2家,农业、传播与文化产业、社会服务业企业各1家。

(2)主要职责

证券场外交易市场是继创业板之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将为数量更加庞大的成长型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新的资本平台,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股份中心的成立旨在积极参与全国证券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在证监会统一监管的市场体系中承担证券场外交易市场建设试点任务,推动企业在场外市场挂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服务成长型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促进企业改制。股份中心汇聚了一批知名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中介机构,为企业股份制改造提供全程服务,帮助企业完善法人治理,引入战略或财务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为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推荐企业进入全国场外市场挂牌。股份中心将积极落实重庆市政府对企业进入全国场外市场挂牌的财政奖励政策,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帮助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提供股权转让平台。对暂不具备条件或不愿意进入全国市场挂牌或上市的企业,股份中心将为其提供股权合法、有序转让的平台,使企业在中心平台上实现股权的流动和增值,提升企业价值。

提供融资服务。股份中心将聚集大量的机构投资者和风险投资资本,充分利用资本优势和信息优势,帮助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财务投资者,实现定向直接融资。此外,中心还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为企业间接融资提供支持。

提供股权登记托管等股权增值服务。根据重庆市政府授权,重庆辖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在股份中心进行集中登记托管,中心将为企业提供优质而全面的股权登记托管服务,维护股东权益,降低公司股权管理成本,提高股权管理效率和公信力。

提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入和退出通道。股份中心作为股权转让平台,将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入和退出提供便捷通道,提高投资效率和收益,实现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共赢局面。

(3)积极作用

股份中心的成立是重庆推进资本市场发展模式的创新之举,将对完善区域金融市场服务体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我国场外市场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将促进产业与资本结合,带动地方金融市场和中介机构的发展,从而形成资本、机构、人才、信息等资源的聚集,为推进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起到积极作用。

重庆股份转让中心的成立将有利促进重庆建设西部私募股权高地建设,对重庆乃至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有效改善区域融资结构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组织资源、写作监管、化解风险的职能,更好地与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对接,有利于在同一监管的市场体系中承担试点任务,也有利于探索重庆纳入全国统一场外市场的发展模式,培育壮大重庆资本市场,完善地方金融市场体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此外,重庆股份转让中心还将积极帮助规范解决部分股份公司历史遗留问题、维护投资者利益,并帮助企业实现股份合法流动、完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促进直接融资、促进企业资本运作等。在股份中心挂牌的公司可以提前熟悉资本市场和进行规范化运作,培育成熟的公司可以申请到更高一级的市场挂牌或上市,同时历史原因形成的非上市公众公司也可在这个平台进行规范。根据重庆股份转让中心的规则,挂牌的企业必须是设立满一年的股份公司,股份转让面向特定投资者,公司需要履行适度信息披露要求和持续信息披露义务。

(4)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功能效果。

股份中心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已经成为区域市场中发展速度最快、制度设计最优、功能发挥最好、业内影响最大、监管部门和中介机构评价最高的市场。股份中心发挥了区域场外市场的功能,服务了实体经济发展,为全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探索了路径。

确立了四个平台的市场定位。一是对接全国市场平台。市政府授权重庆场外交易市场(OTC)履行组织、推荐企业到新三板挂牌的职责,是重庆市企业到新三板挂牌的发球点,也是承接退市、摘牌企业的平台。二是区域股份转让平台。设立股份报价电子转让系统,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不在交易所和全国市场挂牌的企业提供规范的股份流转平台。三是拟上市资源培育平台。帮助企业提前熟悉资本市场规则,提升企业规范运作水平,促进资本形成,加速企业完成上市前的孵化。四是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以非上市公司股权为核心开展金融服务,为私募股权投资(PE)、风险投资(VC)提供资金募集、项目储备、份额转让,股权退出等,提高投融资效率。

形成了市场制度体系。设计了符合证券市场运行规则的登记托管、企业挂牌、市场交易、特定投资者、信息披露、持续监管等6方面的39项业务制度体系,规范开展市场建设。

促进了中小微企业成长。在中小微企业股权转让和融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培育了股权意识,加快了企业成长,提升了企业价值。目前,市场平均市净率(PB)2.58倍,累计融资46.04亿元。2011年年报分析显示,挂牌企业平均净利润增长21%(主板5%,创业板13%)、净资产增长46%(主板20%,创业板46.5%),缴纳税收增长88%(主板20%,创业板32%)。

培育了上市资源。加速了企业改制上市步伐,重庆股份制企业从每年增长10~20家,增加到60~70家。按照市政府“入库、改制、托管、挂牌、上市”的路径,建立了市场化筛选、持续培育上市资源的机制。在股份中心挂牌交易的54家企业,经营业绩在此前基础上都上了一个台阶,企业资质得到升华。目前,挂牌企业中有10余家达到交易所上市条件,还为新三板储备了拟挂牌企业20余家。

拓宽了中介机构的业务空间。230多家证券公司、会所、律所、投资基金积极参与市场建设,场外市场为这些机构提供了参与资本市场业务的机会,拓宽了服务内容,推动了本土中介机构专业水平的提高,为市场创新提供了保障,增强了金融聚集度和辐射力。

同类推荐
  • 美容化妆品热销有绝招

    美容化妆品热销有绝招

    本书作为美容化妆品企业内训与经销商大会王牌课程“美容化妆品销售实战情景训练”的完整教材,针对美容化妆品销售中每天都会遇到却又难以应对的问题,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完全量身定做,极具操作性,是美容化妆品导购、店长及销售主管、经理、加盟商必备的实战宝典,更是馈赠员工和经销商的最佳礼物。 全书每节分为六大部分,其中“销售情景”让人明白是什么;“常见应对”诊断分析为什么;“引导策略”教人应该怎么办;“话术范例”授人以鱼;“方法技巧”授人以渔;“举一反三”教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如何灵活运用。读者每天只需花上几分钟,学会三五句销售妙语,每天多卖三五件美容化妆品,3天内成为销售高手,妙语连珠、业绩飙升!
  • 实战数据库营销

    实战数据库营销

    本书系统讲解如何进行数据库营销,包括为什么要进行数据库营销、进行数据库营销的重要意义,帮您唤醒已经沉睡的客户,挽回即将离去的客户,找寻、挖掘、留住更多价值客户,系统提升客户复购、追销、转介绍能力,让您的市场营销策划活动创意无限并与众不同。重点是让读者认识到数据库营销的重要性,引起重视,同时教会大家进行数据库营销的方法。本书还包含大量的实例,对于想从事数据库营销的读者会有很大的帮助。
  • 巅峰对决:马云马化腾争霸风云录

    巅峰对决:马云马化腾争霸风云录

    这是一本关于马云马化腾两人的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从原来的PC电脑端到现在的手机支付端,我们的生活正因为互联网在渐渐发生变化,而马云马化腾作为互联网两大巨头,他们的一个决定或许就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在马年开年之际,“二马”在发红包,打车软件领域如火如荼的开展争夺,随后在互联网区域各种“圈地,强强联合”,比如腾讯牵手京东,阿里牵手360等等一系列事件,因此我们相信马云马化腾他们一定是在“谋划”着做大事,了解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作为,我们才能深入的获悉身边的世界在如何改变。
  • 大佬都爱做投资

    大佬都爱做投资

    本书以诙谐风趣的语言、轻松幽默的笔调,将近年来行业巨鳄伸向跨界投资的触角一一展现,揭示了在看似雷同的行业投资战略背后,传统行业已成为“寒冬”下新的经济增长点,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中国将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销售”的跨越。
  • 公司不教,但要你懂的财务常识

    公司不教,但要你懂的财务常识

    本书内容包括:管财要管什么、管理者更要看得懂财报、贯穿全流程的财务管理、明明白白发工资等。
热门推荐
  • 邻家的萌系御姐

    邻家的萌系御姐

    我,自认为天然无公害、好色有节操的绿色人类,却在某一天被贴上了【世界最邪恶的人】的标签。为了配得上这极狗血的称号,我从此踏上了一条与天使为敌、与恶魔为伴的叛逆之旅......丝袜娇御姐、腹黑霸道女、性感美少妇、呆萌软妹子......你们究竟是天使?还是恶魔?求解!
  • 便觉云如许

    便觉云如许

    没想到,琪仔的一场车祸又将大家聚到一起。他是市长少爷,多少男人女人的白马王子,偏偏爱上了对他不屑一顾的姚若云。他是山里来的穷小子,大学便在打工和学习间度过,却爱上了拥有继承权的独生女,路晴。令狐慕打算用学校食堂来俘获美人心,跟屁虫卫冉冉是紧追不舍。许心忙于工作之际,总有高富帅送路晴奢侈品,想我白手起家大学便奋斗成这样也不错,难道还比不过高富帅?90后的年轻一代,大学生活荒废糜烂。富二代继承者们忙着追求爱情,已经用手里的资源圈下大笔财富。穷二代还在忙着为生存打拼,在爱情面前显得如此卑微。平凡的大学生们迷茫着,是该享受年华还是去自力更生?令狐少爷经典告白:“我愿意承包你一辈子的……”“很重要,我想成为你的男人。“好,姚若云,我希望你成为我的女人。”“至少我向这个世界宣告,你是我的,没有人敢再追求你。”“谣言绝对不是谣传。”“关于如何追求若云学妹这回事,就不听若云学妹的意见了。”“我觉得现在于我,正是对的时间。而你于我,正是对的人。”“没有没有,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我还是死守着。”正有此意,然后你摘了我心上的花,便不再是路人了。即便我是草,也是最名贵的那一株。
  • 总裁速来接招

    总裁速来接招

    这个世界有一种定律,明明故事发展的好好的,偏偏一些人一些物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轨道——而他和她的故事就应验了这个定律,但不同的是他和她的结局却为这一个不完整的定律添上了华丽丽的一笔,让他们对人生有了不同的领悟。
  • 让你受益一生的自我疗愈心理学

    让你受益一生的自我疗愈心理学

    牧之所著《让你受益一生的自我疗愈心理学》全面系统地解析了自我疗愈心理学的原理,多角度探讨了现代人常见的各种不良心理,剖析了自卑、愤怒、焦虑、忧郁、抱怨、悔恨、烦恼等各种心理问题的内在根源,提供了一些简单、易行、有效的心理自愈方法,同时也阐明了职场、交际、爱情、婚姻、生活中心理问题的应对之道,为每一个深受心理问题困扰的人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参考指南。
  • 我们的青春,逐欢

    我们的青春,逐欢

    第一弹,人物由现实中的人化名而成,并以幻想展开恋爱过程,过程温暖诙谐,结局happyend。祭奠我们溺亡的青春。第二弹,微科幻微魔幻,过程烂漫,结局happy。第三弹,女王范来袭,傲娇爱人养成记,吵吵闹闹欢乐多。望收藏+推荐
  • 天师秘传

    天师秘传

    从很小的时候老爹就教我背诵一些不怎么通顺的句子,本来以为就是让背着玩,后来发现因为这个改变了我的命运!
  • 普罗米之痕

    普罗米之痕

    2040年,世界人口大爆发,自然资源人均量已经所剩无几,人们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怪才博士张罗米横空出世,他不愿意淹没在资源枯竭的历史洪流中,于是自行研究植物和机械,来施行一个名为‘普罗米之痕’的宏伟计划……
  • 不朽凌尊

    不朽凌尊

    无名战意,自太古奔流而来,不为其他,只为登临九天之上,再次挥舞长剑,呐喊:我从无尽荒古来,杀往不朽天疆去。神灭,佛灭,众仙灭;皇亡,帝亡,不朽亡。唯我战魂不灭,灭绝众王!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加加群:470777271
  • 学生自学学习的方法

    学生自学学习的方法

    学生怎样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一直是众多教师和家长非常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同的人能提出上千种不同的方法,但最根本的一条,则是大家都认可的,那就是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学习方法是指通过许许多多人的学习实践,总结出来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以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所以受到大家的特别重视。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它因个人条件的不同,选取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别。
  • 凉枫羽,躲进风里说爱你

    凉枫羽,躲进风里说爱你

    昨日,他是一个在电脑前一边打着Dota,一边啃着方便面的堪称世界上最无情商的IT男。今日,他手捧娇艳欲滴的鲜花,一身剪裁得体的西装越发衬托出他孤傲的气质。“女神,嫁给我!”她,已不再是从前的那个她;我,亦不是从前的那个我。【宠文1v1,男女主皆身心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