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63700000006

第6章 生物大发明

针灸疗法的发明

针灸疗法是古代中国人的天才发明。几千年过去了,针灸疗法以其独特的风格与现代西医并存,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显示出其方法的优越性,并逐渐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的重视。

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通过烤火取暖,知道把烧热的石头用植物的叶或动物的毛皮包起来,放在身体的某些部位,能消除或减轻某些因受风寒而引起的疼痛,这就是最早的热熨法。后来,他们又懂得把干草点燃,进行局部固定的温热刺激,能医治更多的疾病,这是灸法的开始。古人用尖利如针的石头,针刺身体某些部位,使疾病得以治愈,这是针刺。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说:“砭,以石刺病也。”就是对针刺的描述。针刺和灸法常常配合使用,就叫做针灸疗法。大约从青铜器时代开始,针刺的工具由使用砭石而逐渐改用金属制品,九针的创制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我国在2000多年以前,已有记载针灸疗法的书籍。如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了《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两书记载了在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疼痛、麻木等症状,以及一些疾病的灸法治疗。在战国时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提出了经络学说,为针灸的发展提供了理论的说明。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道路,在经络循环的路径上有穴位,也称为“经穴”。脏腑发生变化,往往通过经络反映到经穴上,反过来,针灸有关经穴,可以通过经络的传递治愈脏腑的疾病。这些都显示出了中医对人体的整体观。

战国时有一个精通针灸的名医扁鹊。有一天,扁鹊在虢国正好遇到虢太子昏厥而死,宫内侍从正要备棺装殓。扁鹊听说太子的病情后,认为太子没有真正死去,他获准为太子治病。扁鹊进宫后,察看了太子的气色,为太子切了脉,他认为太子只是休克而已。扁鹊拿出针具,给太子扎了8个穴位。过了一会,太子睁开了眼睛,清醒过来了。扁鹊救活了太子的消息迅速传遍各地,人们称赞他医术高明,能够起死回生。

针灸学在魏晋年间由皇甫谧做了系统的总结。他参考前人关于针灸的资料,结合自己的行医经验,写出了《针灸甲乙经》一书。这部书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皇甫谧纠正了以前经穴混乱的现象,统一了各穴的名称和部位。他制定了单穴49个、双穴300个,阐明了针刺深度、留针时间和艾灸时间,并说明了每个穴位的主治病症范围和禁忌证等。

唐朝时孙思邈绘制了3幅大型彩色针灸挂图,把人体正面、背面和侧面的12经脉用5色绘出,把奇经八脉用绿色绘出,使针灸学著作更加丰富多彩。孙思邈曾给一个腿痛病患者治疗,他按照医书上的穴位给病人针灸,半个月过去了,病人的腿痛却没有一点好转。后来他忽然想到除了医书上说的那些穴位以外,病人身上也许会有新的穴位。于是他耐心寻找病人腿上的痛点,然后将针迅速沿痛点扎进去,病人立即产生一种麻酥酥的感觉。一会儿,病人的疼痛减轻了。第二天孙思邈继续在这个穴位上扎针时,却没有疗效。他又像昨日一样寻找新的痛点,又将针沿痛点扎入。几天以后,病人的腿痛治好了。从那以后,孙思邈创造了一套新的扎针方法,哪里有痛,就往哪里扎针,从而扩大了传统的穴位范围。他想起第一次扎这种穴位时,病人喊叫过:“啊!是,是……”于是灵机一动,给这种穴位取了一个绝妙贴切的名字叫“阿是穴”。这种扎阿是穴的针法流传至今。有一次孙思邈为一个因难产而濒临死亡的妇女进行治疗时,只扎了两针,婴儿便呱呱坠地,救了母婴两条性命。孙思邈医术高明,被老百姓尊称为“药王爷”。

1026年,宋朝医生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统一了各家对经穴的不同说法,选定周身经穴651个,对全国统一经穴有重大作用。他设计和监制了最早的两具针灸铜人,使针灸图像具有立体感和真实感,在针灸学的教学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考核针灸医师时,先将铜人外面涂蜡,再帮其穿上衣服,体内注水。如针入穴位则水出,否则针不能刺入。铜人构造精巧,造型逼真,是珍贵的针灸教学模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针灸铜人受到了医家的广泛重视,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针灸作为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充实理论知识,也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人类保健和医药科学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人痘接种法的发明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曾在世界各地流行。天花起病急,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继而全身出皮疹,然后皮疹转为脓疱。轻型的病死率可达40%,严重的出血型的病死率可达98%。幸存者身上的脓疱结痂,病愈后会成为麻面人。过去提到天花,人们便会不寒而栗,因为这个恶魔不知使多少人丧失了生命,又不知使多少人失去了健康的面容。

天花大约在汉代就传入我国。因为是由战争中的俘虏传来的,所以又叫“虏疮”。在我国公元4世纪初,晋代葛洪著的《肘后方》一书中,对于天花的流行已有记载:近来有一种病很流行,还是在人的头、面部长疮,并延及全身,很快就长满人的整个身体,病状如火疮,疮上流白水,一边揩去,一边又溢出;此病如救治不及时,病情严重的大多死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花临床记录。

到了宋朝以后,已有人不满足于效果不好的消极治疗,开始探索预防天花的方法。我国古代的医生就有了免疫的初步概念,他们提出“以毒攻毒”的治病方法,这就是免疫的应用。例如,人被狂犬咬了以后,便把咬人的那只狂犬杀掉,把犬脑敷贴在被咬的伤口上,以防治狂犬病。狂犬的脑中含有大量狂犬病病毒,这是被近代医学家所证实了的。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就有利用毒素来增加身体抗病能力的想法。虽然在操作方法上还存在问题,但是就其思想来看,可以说是预防接种的先驱。后来,人们自然也想到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来预防天花。在与天花这种猖獗的疾病作了长期斗争后,我国勤劳智慧的人民终于发明了预防天花的方法——人痘接种法。我国种痘术发明于何时,迄今未有定论。有学者提出在1000年前的宋代,但据确凿记载,最迟在16世纪中叶,人痘接种法就已发明。这一发明是早期免疫学的重大成就,是人工免疫预防传染病的先例,为天花的预防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在世界免疫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宁国府太县(今安徽省太平县)开始种痘,由此推广到全国。至于种痘的具体方法,自明末开始,医书上多有记载,归纳起来有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和水苗法。痘衣法是把天花病患者的衬衣,留给被接种者穿,使之受感染。痘浆法是用蘸有疮浆的棉花塞入被接种者的鼻孔里,使之受感染。旱苗法是将光圆红润的痘痂阴干研细,用小管吹入被接种者的鼻孔里。水苗法是先用水把粉末状的痘痂调匀后,再把棉花蘸湿塞入被接种者的鼻孔里。那些被接种的人,多数是儿童。以上的方法都是用人工方法感染天花,有一定的危险性。后来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改用经过接种多次的痘痂作疫苗,接种后比较安全。对人痘苗的这种选育方法,完全符合现代制备疫苗的科学原理。如今天用于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的制备就是采用定向减毒选育,使菌株毒性消失,抗原性独存。“卡介苗”是20世纪初制成的活疫苗,而中国人在16世纪60年代就掌握了制备减毒疫苗的方法。

我国发明人痘接种法之后,很快就传播到世界各地。首先来我国学习的是俄国医生,不久又从俄国传入土耳其。1717年英国驻土耳其大使的夫人蒙塔古在君士坦丁堡学得种痘法,随即传入英国和欧洲各地。18世纪中叶,人痘接种法已传遍欧亚大陆,该法也从我国直接传到日本。

1796年英国人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1805年由葡萄牙商人传入我国。因为牛痘法更加安全,我国也逐渐用牛痘法代替了人痘法。

近代解剖学的创立

对人体结构的透彻了解是认识人体的前提,了解人体结构的学科是解剖学。古代人类在捕杀动物和战争杀戮中,开始对人体的结构有了简单的、极不完善的认识。由于宗教的原因,人们在很长时期内被禁止进行人体解剖,所以在16世纪以前,人体解剖学的知识还很贫乏。那时,古罗马医生盖仑(C。Galen,约129~200)关于人体生理结构的学说得到教会的认可。大约1500年以前,欧洲医生对于人体结构知识的认识并不是人体本身,而是依据盖仑的著作。由于古罗马的习俗禁止解剖人体,当时盖仑只得用猴子和猪做解剖对象,他从未解剖过一具人的尸体。盖仑通过类比和推测来描述人体结构,其中难免有许多错误。可悲的是许多医生和解剖学家因循盖仑的学说,甚至热情地接受他著作中的缺陷。

了解人体结构只有通过亲自动手解剖人体。在16世纪终于有一个人大胆地这样做了,这个人就是维萨里(1514~1564)。维萨里于1514年出生在比利时的一个医生世家,他的父亲是查理五世皇帝的药剂师。维萨里在青少年时就解剖了老鼠、猫、狗等动物,对解剖学很感兴趣。1533年,维萨里进入巴黎大学医学院学习。当时医学院里盛行着教条主义,一切知识都只从学术权威的著作中寻找,不用动手实验。在解剖学的课堂上,教授们只重复盖仑的观点,有时候让屠夫或理发师做解剖动物的演示,自己则从不屑于动手。维萨里对这种学风十分不满,他提出:“我要从人体本身的解剖来阐明人体的构造。”他不顾教会的禁令,冒着生命危险,自己偷着进行人体解剖。在深夜他经常到城外无主墓地或绞刑架下去偷取尸体。下面是他在1536年记录的越轨行为之一:“我独自在深夜身处那么多尸体中费力地爬上木桩(绞刑架),毫不犹豫地把我那么想得到的东西拉了下来。我把这些骨头拉下来后,就把它们运到距离较远的地方藏匿起来。等到第二天,我才能一点一点地从另一个城门将其运回家中。”在这些艰苦和冒险的工作中,维萨里掌握了丰富的人体解剖学知识,也发现了盖仑学说中的许多错误。

维萨里离开巴黎回国后,继续解剖尸体和进行解剖学的研究。后来,听说宗教裁判所对他的活动很注意,他便来到了比较开放和自由的意大利,进入帕多瓦大学医学院深造。维萨里从帕多瓦大学毕业并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帕多瓦大学了解到维萨里在解剖学方面有独到的见解,破例聘请他为解剖学教授。维萨里在帕多瓦大学任教时,他打破了解剖学教授只动口不动手的教学常规,亲自为学生示范解剖过程,向学生展示人体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器官,他的讲课十分受欢迎。为了改进解剖技术,维萨里制造了许多新工具。其中有些是他亲自设计的,有些则是他向工匠们请教学来的。在1540年,维萨里拼好了一副猿的骨骼和一副人的骨骼,进行了一次讲演。单就骨骼系统,他就可以纠正盖仑的多处错误。例如,盖仑认为人的股骨像狗的股骨一样是弯的,而维萨里则发现人的股骨是直的。他在讲课时能广泛地采用解剖图、骨架并进行实体解剖,对正确传授解剖学知识起了重要的作用。

1543年,维萨里出版了他的伟大著作《人体的构造》,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多年来的解剖学实践和研究。该书分为7卷,依次论述骨骼系统、肌肉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脏系统、脑感觉器官,最后有两个附录,介绍活体解剖的方法。这部著作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揭示出人体内部的真实结构,使人体解剖的知识重新得到发展。因为他决心要最精确地显示他亲眼所见、亲手所定的事物,所以他认为他的著作的科学价值要依靠插图的质量。因此,他物色并指导了最好的美术家画插图,聘用最有才能的木版雕刻工为他复制插图。书中有的图是他亲自绘制的,其余的图是由提香学派的美术家所画。书中的肌肉图中,每一块肌肉都会使你感到具有生命力,完全不像实验标本的样子,而像正在活动中的活体的一部分。

《人体的构造》引起了神学家和保守医学家的不满,因为该著作对许多腐朽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例如,《圣经》上说男人的肋骨比女人的少一根,而维萨里认为男人的肋骨和女人的肋骨一样多。维萨里遭到了猛烈的攻击,他不得不停止了解剖学的讲课和研究。他回到了西班牙,成为宫廷御医,在那里为王室服务了近20年。维萨里的敌人还是没有放过他,他们诬告他搞活人体解剖,使他被宗教判处死刑。因西班牙王室的调解,死刑改为去耶路撒冷朝圣赎罪。1564年,在朝圣回来的路上,维萨里乘坐的船遭到破坏,他被困死在赞特岛。

维萨里虽然被迫害死去了,但是他一生的光辉业绩以及他出版《人体的构造》的事实却是抹杀不了的。在科学史上,人们把出版《人体的构造》的1543年,看做是近代人体解剖学的诞生年。维萨里奠定了近代解剖学的基础,也促进了近代生理学的诞生。

显微镜的发明

在现在的生物课堂上,同学们可以轻松地使用显微镜来观察我们用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的特征,显微镜已经成为人们研究和探索微观世界的一种重要的实验工具。然而大家可能不太清楚显微镜的发明人——安东尼范列文虎克(Antonievan Leeuwenhoek,1632~1723)却花费了他毕生的心血,才带领人们叩开了通往奇妙、精彩的微观世界的大门。

1632年,列文虎克出生在荷兰德尔夫特一个酿酒工人的家庭里,父亲收入微薄,一家人生活十分清苦。在列文虎克很小的时候,经不起生活重压的父亲染上了重病,离开了人世。列文虎克在妈妈的抚养下,一天天长大并进入学校学习。当时学校讲授的功课大多是《圣经》里的故事。列文虎克听腻了这些老掉牙的说教,他考试成绩平平,在学习上没有表现出超人的天赋。因家境困难,列文虎克中途辍学了,妈妈托人把他送到眼镜店跟师傅学手艺。列文虎克对眼镜店里琳琅满目的镜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晶莹的眼镜片能使物体“变大”,又能使物体“变小”,简直像神话传说中的魔镜,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少年列文虎克有了一个美丽的梦想:“我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双手磨制出一块均匀、透亮的镜片,用它去了解自然的奥秘。”连列文虎克也没有想到,他少年时代的这个愿望,竟让他耗费了毕生的精力。

列文虎克勤勤恳恳地跟师傅学习磨制镜片的手艺,技术提高得很快,但这时他却被老板无情地辞退了,他又陷入了新的苦闷。几经周折,21岁的列文虎克托人在德尔夫特市政府谋了个差事,当上了管理员,总算谋到一个固定的职业。然而少年时代研制“魔镜”的梦想却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中。列文虎克除了收发文件、盯紧门户外,再也没什么要紧的事情。他利用自己充裕的时间细心地研磨起镜片。他把磨制镜片当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好事者见列文虎克如痴如醉地研磨镜片,竟挖苦他说:“列文虎克先生,你磨这个干什么?难道一个看大门的,还要用放大镜去防贼吗?”列文虎克实在不愿意向这种无聊的人公开自己童年时代就埋藏在心中的秘密,他只是张开宽厚的嘴唇说:“噢,我只是闲得慌,玩一玩的。”列文虎克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终于磨制出一块自己满意的透镜。这块透镜小到只有1/8英寸(约为0.318厘米),他做了一个小小的支架,把透镜镶嵌在支架的木板上,不久他又给这个装置加了一块透镜,这样的组合透镜放大的倍数更大了。他把自己发明的这个装置称为“显微镜”。贴近眼睛的那块镜片称为“目镜”,贴近被观察物的那块镜片称为“物镜”。过了一段时间,列文虎克又利用光线折射原理,在物镜下面装了一块铜板,上面钻了一个小孔,使光线从这里反射在观察区的被观察物上,观察效果极佳,这时一项伟大的发明终于诞生了!

列文虎克不断改进显微镜的制作方法,使显微镜越来越精密,放大倍数能达到300多倍。然而列文虎克把自己的显微镜视为无价之宝,他的小实验室拒绝任何人参观,这使他的发明迟迟不能被世界承认。幸亏一位好心的名医格拉夫医生凭着科学家的敏感觉察出列文虎克从事的研究是一项极为有意义的工作,他拜访了列文虎克并向列文虎克提出建议,希望列文虎克把显微镜和观察记录送到英国皇家学会,向世界公开研究成果,为荷兰人民争光。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列文虎克终于向英国皇家学会寄出了标题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皮肤、肉类以及蜜蜂和其他虫类的若干记录》的实验报告。因为科学家对于这份报告涉及的内容还一无所知,所以这份报告在英国学术界引起了怀疑和反对。不过,列文虎克并没有因为报告石沉大海而气馁,而是继续默默无闻地进行研究。又经过两年,列文虎克在利用显微镜观察雨滴时,发现在一滴雨水中有无数奇形怪状的小东西在蠕动,这仿佛是童话里的“小人国”,列文虎克再次将实验观察报告呈送英国皇家学会。这次,列文虎克的报告犹如重磅炸弹,终于激起了英国皇家学会强烈的反响。皇家学会组织专门的代表团亲自去验证列文虎克的研究。随之,令人鼓舞的消息不断从荷兰德尔夫特传到英国皇家学会:“列文虎克发现红血球!”“列文虎克发现了酵母!”……英国皇家学会对于这位异国的、出身寒微的发明家的成就不能再保持沉默了,经过皇家学会的讨论和表决,列文虎克成为皇家学会的会员。为表达对皇家学会的敬意,列文虎克特意向学会送去几台自制的显微镜。

成名后的列文虎克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被问到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列文虎克伸出了因长期磨制镜片而满是老茧和裂纹的双手回答说:“这就是!”1723年,91岁高龄的列文虎克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坏,但他仍坚持工作,8月24日列文虎克没有按时早起工作,过了两天,列文虎克在好友和女儿的陪伴下,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数日之后,英国皇家学会收到列文虎克寄来的信和包裹,会员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打开列文虎克的信,信中详细地写着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发明家在他离开这个世界的前夕,终于向世界公开了他的全部秘密,使他终生奋斗得来的科研成果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包裹中,人们发现里面装有26台大小不同的显微镜。望着凝聚着发明家毕生心血的显微镜,在场的学者无不痛哭。英国皇家学会悲痛地向学术界发布讣告,共同悼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巨星。

牛痘术的发明

天花,这名字听起来挺好听的,可实际上这是一种凶恶的传染病。病发时,开始是发高烧、头痛、呕吐,继而全身出现红色丘疹,然后转变为疤疹,最后变成脓疤。十来天后,脓疤结成痂,脱落后病人就成了满脸痘疤的麻子,病重的还会一命呜呼。

天花病毒曾经横行一时,十分猖獗,数百万人因之而丧命。1242~1243年,爱尔兰约2万人死于天花;16世纪,墨西哥约350万人死于天花;1713年,巴黎约2万人死于天花;1753年,意大利都灵约3.1万人死于天花;1794~1796年,德国北部和东部约20万人死于天花,而今自从南非也宣布消灭天花之后,人类就永远告别了这种凶狠的病毒。

中国古代称天花为肤疮、天花斑疮、豆疮、百岁疮等。关于天花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晋代的《肘后方》。预防天花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独创,据说在公元前中国就有种痘之术,其文字记载曾见于宋真宗时代王旦为其子觅医种痘的故事。明朝隆庆年间已有通过人体精痂选炼的“宁国府太平痘苗”,这是一种所谓以毒攻毒的人痘接种法。这种方法是在轻症天花病人的身上取出痘浆,接种在健康人的鼻孔内,使健康的人体产生特定的免疫力,以抵抗天花的发生。清朝医书《痘科金镜赋集解》记载:“又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即今安徽省太平县——作者注),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家之传,由此蔓延天下。”其后随着各国交往的频繁,这种鼻苗种痘法先后传至日本、朝鲜、俄国、土耳其等地。

18世纪初,英国驻土耳其大使的夫人蒙塔古在君士坦丁堡见到土耳其妇人种人痘,非常感兴趣,学着为儿子及女儿种痘,获得成功。回国后即大力推广,种人痘预防天花的方法在英国得到普及,并继而流传到欧洲其他国家。但这种方法不是十分奏效,有些体质弱的人接种后反而染上天花,并且曾经引起天花的流行。

1749年,爱德华詹纳,一个牧师的儿子,出生于英国格罗斯特郡伯克利教区。他小时候曾接种过人痘,饱尝了接种的痛苦,还得了耳鸣——接种人痘的后遗症。他看见过不少因接种人痘患了严重天花而死去的人,因此他少年时就立志要当一名外科医生。13岁时,詹纳的哥哥将他送到外科医生卢德洛那里学医,由于詹纳虚心好学,肯动脑筋,所以很受老师的喜爱。18世纪中期,欧洲天花流行,英国的奶牛群中也流行牛痘,挤奶的人如果手上有伤,牛痘就会由牛传染到人,而那些患了牛痘的人没有一个染上天花。詹纳经常想:人得了牛痘,就再也不会得天花;染过天花的人也不再得天花,难道牛痘与天花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经过8年的勤奋学习,他带着这个问题来到一家私人诊所工作,后来又回家乡办起了自己的小诊所。在他的诊所里有些患了天花的病人需要护理,护理人员多数是患过牛痘的挤奶女工,她们都相信自己患过牛痘,就不会再患天花了。通过对大量天花病人的治疗,挤奶女工们的信念得到证实,这是为什么呢?

为了得到问题的答案,詹纳来到牧场,仔细观察母牛乳房上的脓疮(即所谓牛痘),与天花病人身上的脓疮作对比。在牧场他发现挤牛奶的工人们竟然没有一个人死于天花或患天花变成麻子。“真奇怪,挤牛奶的人为什么能幸免于难呢?”詹纳问女工们:“你们是不是患过天花?你们的奶牛患过天花没有?”她们回答说:牛痘类似天花,可是牛却很少死去,只是在皮肤上出现一些小脓疮,给病牛挤奶的女工们也会患上类似牛痘的病,不过病情很轻微,只是稍稍有些不舒服,没过多久就会好的。詹纳分析女工的话,推测出这种从牛身上传染的病症是很轻微的。

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詹纳终于得出结论:牛痘和天花的脓疮相似,患牛痘和患天花的症状也相似,所不同的是牛痘比天花的症状要轻得多,牛痘不会引起牛的死亡,患牛痘的人也不会死亡。

思考了许久,詹纳决定做一次大胆的尝试:给人接种牛痘,以替代人痘接种,减少痛苦和死亡。1796年5月14日,詹纳给一个农场牧工8岁的小儿子——名叫詹姆斯菲普斯的小孩进行牛痘接种。他小心地用针挑破一个牛痘患者手臂上的脓疮,沾上少许脓疮的液体,然后用手术刀轻轻划破小菲普斯手臂上经过消毒处理的部位,把脓液滴在伤口上。世界上第一例人工接种牛痘的手术就这样在短短的3分钟之内完成了。手术后,小菲普斯手臂上的伤口处有些红肿,接着起了一些水疮,逐渐形成脓疮,身体也有些发热。此后那些疤疹逐渐干枯结痂,最终脱落,只是在伤口处留下一个小疤痕,小菲普斯便全好了。两个月后,检验牛痘接种效果好坏的关键时刻到了,詹纳在小菲普斯的手臂上再划破一道小口子,滴上从天花病人身上获得的天花脓液,即接种人痘,看看小菲普斯是否已经具备了免疫能力。接下来的几天里詹纳如坐针毡,度日如年,不时观察小菲普斯的身体反应和变化,担心万一发生意外,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几天过去了,小菲普斯安然无恙,詹纳终于找到了战胜天花的方法。

后来詹纳又做了几次同样的实验,均获得了成功,他这才向社会公布了自己的发现,并将这一成果报告给英国皇家学会,但是他的发现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詹纳并不气馁,他一边行医,一边有计划地在周边地区实施牛痘接种法。结果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他所在地区天花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大幅度的下降。这一显著的事实终于引起了英国政府的重视,承认了詹纳的重大发现,并为他建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向全世界推广牛痘接种法。

细胞学说的创立

早在17世纪,显微镜刚刚问世的时候,物理学家胡克就在显微镜下看到软木薄片是由许多蜂窝状的小结构组成的现象。他将这些小结构命名为“细胞”,这是细胞一词的第一次出现。18世纪,生物的显微研究未取得新的成就,而且生物学家热心关注着的是对分类学的研究,对生物微观方面的实验有所忽视。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许多科学家试图在植物界和动物界中寻找结构方面的基本单位。如:德国诗人、生物学家歌德认为植物的叶是一切植物的基本单位。德国自然哲学家奥肯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由一种称为“粘液囊泡”的基本单位构成的。到19世纪显微镜的制造技术有了进步,使显微镜的分辨率提高,为考察动、植物的微观结构创造了条件。至19世纪30年代,一些科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的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等结构以及细胞质的运动,而且动物体内也发现了细胞。这一时期的工作为细胞学说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细胞的存在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人们对它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以及在生物体中所处的地位还不太清楚。细胞学说最终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chleiden,180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heodor Schwann,1810~1882)完成的。

施莱登1804年生于汉堡的一个医生家庭。他早年学的是法律,在汉堡做过一段时间的律师,但他不喜欢这份工作。1833年,他决定改行,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植物学和医生。在这期间,他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37年,施莱登完成了一篇论文,该论文论述了显花植物的胚芽发育史。他强调研究植物学必须摒弃当时的抽象推论方法,而代之以严密的观察,并在观察基础上进行严格的归纳。当时的植物学仍然以研究分类学的工作为主,而施莱登却开始研究植物的结构和植物的发育了。

1838年,施莱登开始研究细胞的形态及其作用。同年他发表了《植物发生论》一文。在论文中,他提出:无论怎样复杂的植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不仅自己是一种独立的生命,而且作为植物体生命的一部分维持着整个植物体的生命。

在1838年10月的一次聚会上,施莱登把还未公开发表的《植物发生论》中对有关植物细胞结构的情况,以及细胞核在细胞发育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的认识告诉了同在缪勒实验室工作的施旺,引起了施旺的兴趣。

施旺于1810年生于莱茵河畔的诺伊斯,父亲是一个金匠。施旺中学毕业后去学医,1834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成为著名生理学家缪勒的助手。在缪勒的指导下,他对较多的学术领域产生了兴趣。他曾研究过组织学、生理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并作出了不少贡献。例如,他曾发现胃蛋白酶;他还发现了神经纤维周围的纤维细鞘,后来该纤维细鞘被称为“施旺神经鞘”。

与施莱登的会面,使施旺猛然想起从前在观察蝌蚪背部的神经索细胞和软骨细胞时,发现它们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这时他便意识到,也许在植物体中起着基本作用的细胞,在动物体内也有着相同的作用。施旺对一些特化的组织,如上皮、蹄、羽毛、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进行研究,得到的结论是:无论什么组织,尽管它们在功能上是不同的,但它们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或是细胞分化的产物。

1839年,施旺发表了题为“动、植物结构和生长的相似性的显微研究”的论文,指出一切动、植物组织,无论彼此如何不同,均由细胞组成。他写道:“我们已经推倒了分隔动、植物界的巨大屏障,发现了基本结构的统一性。”他认为,所有的细胞无论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均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

在1838~1839年,施莱登和施旺分别发表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基本认识的专著。他们两人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创立了细胞学说(celltheory),即一切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学说一经确立,马上显示出其生命力,大大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十几年里迅速被推广,并日臻完善。细胞学说的提出对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恩格斯说:“有了这个发现,有机的有生命的自然产物——比较解剖学、生理学和胚胎学才获得了巩固的基础。”细胞学说与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孟德尔的遗传学被称为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而实际上可以说细胞学说又是后两者的“基石”。细胞学说在哲学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千变万化的生物界通过具有细胞结构这个共同的标准特征而统一起来。同时有力地证明了生物彼此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为生物进化理论奠定了基础。恩格斯认为细胞学说的建立是最令人信服地检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他把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列为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

此后,在细胞学说的基础上,人们对生物界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发现了细胞的全能性,即任何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发展了组织培养、克隆技术等高科技的生物技术。

血型的发现

血型的研究过程从一开始就和输血疗法密不可分。人们通过研究和总结人类300多年以来输血历史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最终发现了人的血液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为安全、有效地使用输血医疗方法铺平了道路。因此,我们要想了解血型的发现过程,就必须先从输血的历史谈起。

1665年的一天,英国科学家查理罗尔看到一条小狗出了意外,失血过多,小狗濒临死亡。查理罗尔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可能拯救小狗生命的方法。他尝试着将一条健康狗的血管间接地与那条奄奄一息的小狗的血管连通,过了一会儿,奄奄一息的那条小狗神奇地起死回生了。查理罗尔的这种使血液得到补偿的有效方法,使人们第一次认识到在不同个体间输血是可能的。这个300多年前的实验是后来输血术发展的萌芽。

1668年,在法国医生丹尼斯的诊室里,一位年轻的妇女恳求医生把羔羊的血输入她性格暴戾的丈夫的身体里,她的丈夫也很想通过输血,让羊羔温顺的性情改变自己暴戾的性格。因为在古代,人们曾将血液视作是“灵魂的主宰”、“性格的象征”,因此当时的人们有这种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丹尼斯医生出于无奈,被迫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开始进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人体输血的工作。但是很不幸,就在为这名男子输入羊血时,悲剧发生了,这名男子突然心跳加快,痛苦万分,最后在一阵歇斯底里的狂躁后死去了。丹尼斯医生因此被人指控为“过失杀人”而入狱,从此再也没有人敢采用输血的技术了。

1818年,有一天英国的生理学家兼妇产科学家詹姆士博龙戴尔医生接收了一位难产的孕妇。在孕妇生产时突然发生了大出血,怎么办?如果不及时给孕妇输血,她就必死无疑。善良的詹姆士医生为了拯救孕妇的生命,在征得孕妇丈夫的同意后,果断地作出决定,立即为孕妇输血。在丹尼斯医生输血事件沉寂了150年后的这一天,詹姆士将一名健壮的男子的血输给了那位失血过多的产妇,终于使她得救了。同年12月22日,詹姆士医生在伦敦医学年会的讲台上作了人与人之间输血成功的第一例报告。但随后的多次实验证明并非每个受血者都能够获得救治,甚至有的还出现严重的生理反应而加速了死亡。看来输血技术还存在许多理论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许多科学家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输进别人的血安然无恙,而有的人却会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死亡?”这个问题同样也困扰着奥地利医生卡尔兰德斯坦纳。有一天,他终于想到:会不会是输入的血液与受血者身体里的血液混合产生病理变化,而导致受血者死亡?1900年他用22位同事的正常血液交叉混合,发现红细胞和血浆之间发生反应,也就是说某些血浆能促使另一些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但也有的不发生凝集现象。于是他将22人的血液实验结果编写在一个表格中,通过仔细观察这份表格,发现表格中的血型可以分成3种:A、B、O。

1902年,兰德斯坦纳的两名学生把实验范围扩大到155人,发现除了A、B、O三种血型外还存在着一种较为稀少的第四种类型,后来称为AB型。到1927年经国际会议公认,采用兰德斯坦纳原定的字母命名,即确定血型有A、B、O、AB四种类型,至此ABO血型系统正式确立。兰德斯坦纳也因贡献的意义重大,在193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人类的红细胞含有两种凝集原,分别叫做A凝集原和B凝集原,人类血清中则含有与凝集原对抗的两种凝集素,分别叫做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按照红细胞所含A、B凝集原的不同,把人类血液分为四种类型:凡红细胞只含A凝集原的,就叫做A型;红细胞中只含B凝集原的,叫做B型;红细胞中A、B两种凝集原都含有的,叫做AB型;红细胞中A、B两种凝集原都不含有的,叫做O型。同时,从调查研究中还证明,每个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与他自身红细胞凝集原相对抗的凝集素。因此,A型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B凝集素,B型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A凝集素,AB型人的血清中两种凝集素都没有,O型人的血清中则两种凝集素都有。

凡是互为对抗的凝集原与凝集素相遇,血液就会发生凝集,而导致受血者死亡。输血的时候,主要是考虑献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之间是否会发生凝集反应。按这个道理就可以推断出A、B、O、AB血型之间在输血时的相互关系。

科学是无止境的,对于血型的研究也不例外。1940年,兰德斯坦纳与维纳用恒河猴的红细胞注射到豚鼠腹腔,经反复注射后,发现豚鼠血清中出现了抗恒河猴红细胞的抗体(即RH抗体)。用含有RH抗体的血清与人的红细胞混合,发现有85%的白种人血液发生凝集,说明这些人的红细胞中含有RH抗原,故称RH阳性血型;另外15%的人的血液不凝集,说明其红细胞不含RH抗原,故称RH阴性血型。这样另一套血型系统产生了,即RH血型系统。其实在人类的血型中还有很多的秘密,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过科学家们不懈的努力,人类定会在人与人之间的血型分类、鉴别上得出更加深入和细致的结论。

人体激素的发现

为什么有人天生矮小,甚至有些人会得某种奇怪的病如侏儒症、糖尿病等。为什么人在生长到某一年龄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生理特征,如生长、发育、生殖、新陈代谢等。那么,人又是怎样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行的呢?

1902年,英国生物学家威廉贝利斯和欧内斯特斯塔林从小肠黏膜提取液中发现了促使胰脏分泌的“肠促胰液肽”。他们根据这种物质的生物活性,将它命名为“激素”,其拉丁文原意为“我激起活性”;它的另外一个名字叫“荷尔蒙”,在希腊语中的意思为“兴奋”。正是由于在人和动物体内经常分泌着具有不同专一生理功能的激素,调节控制着生命体的生长、发育,从而使得生命发生一系列变化。激素不通过导管,而是由血液运送到生命体的各个器官组织,形成内分泌。人体内如缺少某种激素,便会发生病变。侏儒症就是由于人体中脑下垂体分泌生长素不足造成的,糖尿病的发生则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

1905年,贝利斯和斯塔林明确提出了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从而使20世纪人类对各种腺体提取液的生理和病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效。在将近40年的时间内,科学家们成功地取得了许多内分泌腺体的提取液,如1909年取得脑下垂体后叶提取液,1921年取得脑下垂体前叶生长素提取液和胰岛素提取液等。对这些提取液的取得和研究,充实了人类治疗内分泌功能紊乱疾病的手段。生理学家和医学家又进一步研究了各种激素的生理功能和医疗上的作用,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发现和进展。如甲状腺素引起甲状腺机能的亢进或减退;胰岛素和糖尿病关系密切,胰岛素分泌不足是糖尿病的直接病因;性激素是促进性成熟和影响性功能的主要因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糖、脂肪、蛋白质核酸以及钠、钾、氯等无机盐类的代谢有广泛的调节作用,如果缺乏,则会引起人体器官功能的紊乱,严重时甚至造成死亡。随着不断的研究,科学家们还发现,在人体内激素还有许多种,如副甲状腺素、胸腺素、肾上腺素、消化道激素等。

20世纪30年代前后,科学家们在内分泌研究方面最重大的成就是发现了脑下垂体分泌的激素,具有调节控制体内其他激素的功能。脑下垂体位于大脑的中下方,下丘脑的下部。科学家发现它除了分泌起促进生长作用的生长素外,还分泌各种促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素等。它们对于体内其他激素的分泌起着调节作用,一旦其他激素分泌量过少,则垂体激素分泌量就会相应地增加,以促进相关激素的分泌;如果其他激素分泌量过多,则垂体的相关激素的分泌量就会减少。

20世纪后半叶人类在激素研究方面最激动人心的成就是提取分离并化学分析了下丘脑分泌的神经激素。这项科研成果主要由两位生化学家吉尔曼和沙莱完成。下丘脑是比垂体更高一级的调节控制激素的分泌的组织,而且在这里神经和内分泌两大系统通过神经递质的作用而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在研究激素的生理功能时,血液中微量激素测定是一个关键。1959年美国女放射性同位素物理学家亚洛和医生伯尔森长期合作,建立了放射免疫分析法,用以测定血液中的微量的多肽类激素、甾体激素、环化腺苷酸吗啡等,为激素的研究和临床上内分泌紊乱病症的诊断提供了灵敏的工具。

科学家对激素作用原理的研究也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有着很大进展。美国生化学家萨瑟兰于1956年发现了CAMP。又经过多年时间的研究工作,科学家们才证明CAMP是激素同细胞作用中起积极作用的“中间体”。20世纪70年代前后,关于生物膜的研究成果也表明,激素作用于细胞内特定的激素受体。激素起作用时先同受体结合,刺激细胞内CAMP量升高,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

以上这些激素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很快就直接应用于处理内分泌失调病人的检查治疗和病理分析,充分标志着20世纪医学的进步是由研究室科研工作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推动的。

维生素C的发现

维生素是人体需要的六大营养素中被发现得最晚的一类。人类因缺乏维生素C所经受的痛苦和生命威胁,已经不知过去多少年了。从埃及发现的古代象形文字中,有人认为,以牙龈和皮肤出血为特征的坏血病在3000年以前就有了。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公元前377)记载的一种病,也是指坏血病。

曾有人对坏血病作过较详细的描述:病来时脚和腿突然感到疼痛,牙龈和牙齿被一种坏疽侵袭,病人不能进食。腿上骨骼发生病变,呈可怕的黑色(由于骨膜下出血),疼痛不止。

在航海中,船员患坏血病的例子记载最多。例如詹姆斯林德医师于1755年收集的资料中就有记载关于1535年的第二次探险队的情况:“正是12月,到达纽芬兰靠岸时,遇上很严重的疾病,患者先是感到浑身无力,站立不起来,接着双腿肿胀,肌腱萎缩变为黑色。有的病人皮肤布满出血点,成为紫色。口腔有恶臭,牙龈腐烂,肌肉消失。这种可怕的病传播很快,在两个月内,使8人死亡,50余人失去恢复健康的希望。”

16世纪,意大利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经常带领船队在大西洋上探险。有一次,船队出发不久,航行不到一半的路程,已经有十几个船员病倒了。为了不拖累大家,患病的船员提出要留在附近的荒岛上,等船队返航时再将尸体运回家乡。几个月后哥伦布的船队胜利返航了,当船在荒岛靠岸时,那十几个患坏血病的船员竟向大船奔跑过来,哥伦布又惊又喜地问他们:“你们是怎么活过来的?”“我们来到岛上以后,很快就把你们留下的食物吃完了。后来我们就只好采些野果子吃,就这样我们不仅一天天地活下来了,而且病也好了。”难道是野果子治好了这些船员的坏血病吗?

理查得哈金斯爵士于1593年曾有用柠檬汁治疗坏血病的记载:1600年,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组织船队第一次由英国驶往东印度。船长詹姆斯兰坎斯忒在自己所乘的旗舰上准备了柠檬汁。当这个舰上的船员稍出现坏血病症状时,即于每日清晨服用3满匙的柠檬汁,当船队到达南非好望角时,船队中很多人患了坏血病,全队424人中有105人死于坏血病,而在旗舰上的人员无一死亡。这一经验由东印度公司的医师于1639年总结出来,但当时人们根本没有认识到这是由于营养缺乏所致。

巴赫斯特如姆是第一个认为坏血病是一种营养缺乏病的人。他记载道:“在航行中,当船抵达格陵兰时,一个船员患了坏血病,同伴们把他送到岸上,认为他已毫无恢复健康的希望,只有让他在该岛上病死,以免传染给其他人。这个可怜的人已经不能走路了,只能在地上爬行,岛上布满了植物,他只有像牲畜一样啃吃这些植物。但他却奇迹般地完全恢复了健康,并返回了家乡。后来有人发现他吃的恰好是植物学上属于十字花科的一种对治疗坏血病有特效的药草,名叫”坏血病草。但这一发现并没有很快得到应用。

1747年,詹姆斯林德根据人们早期对坏血病的叙述记载和自己的观察,在停泊于英吉利海峡的装有火炮的具有三桅杆的军舰上,对坏血病的治疗开始进行实验研究。当时,海员们已在船上停留了2个月,其中有12人患了坏血病,病情都比较严重。林德让他们分组进食,比较不同食物的作用,其中2人每天吃2个橘子,1个柠檬,以6天为一个疗程。

林德的实验结果是十分明显的。6天后病人的病状都大为减轻,其中一人已能值勤。26天后,两个人都完全恢复了健康。

通过实验,林德比较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并记录了全部观察结果。英国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险家詹姆斯、柯克演示了林德实验的有效性,在他第二次去南极探险并环球航行时,所到之处,都利用各种机会给他的海员提供新鲜水果和蔬菜,并改善生活环境。虽然这次航海历时3年(1772~1775),但竟无一个人患坏血病,这说明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可预防坏血病。因此,他于1776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并被授予“预防坏血病”的奖章。

在埃克曼发现抗脚气病的物质后,寻找抗坏血病物质的工作也展开了。1912年有人发现豚鼠也会患坏血病,但只要在饲料中增加一点白菜,它就不会患病。后来终于在白菜等几种蔬菜中找到了这种水溶性维生素。1920年,英国生物化学家杰克德鲁蒙提出抗坏血病物质应该有自己的代表字母,于是把它叫做“维生素C”。

1928年,匈牙利出生的美籍生物化学家森特哲尔吉(1893~?)在剑桥大学研究氧化—还原系统时,从牛的肾上腺皮质及橘子、白菜等多种植物汁液中发现并分离出一种还原性有机酸,他将之称为己糖醛酸。后来发现这种物质对治疗和预防坏血病有特殊功效。1932年他指出,以前发现的那种物质是抗坏血活性物质(维生素C),并决定称之为抗坏血酸,同时指出这是人类食物中必须有的一种维生素。同年美国的维达尔也分离出维生素C的纯结晶。

1933年,英国的霍沃思等人在伯明翰大学成功地确定了维生素C的化学结构。同年,瑞士的雷池斯坦成功地进行了维生素C的人工合成,并于1934年在瑞士实现了维生素C的大量工业生产,投放市场。

由于他们所做的有关维生素C的工作及其他杰出贡献,森特哲尔吉和雷池斯坦分别获得了1937年和195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那时,人们只确认了维生素C治疗坏血病的价值,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维生素C有多种功能,与人类的健康有密切的关系。首先,维生素C在胶原蛋白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胶原蛋白是连接细胞的重要成分,缺乏它时,胶原纤维合成受阻,创伤愈合延缓,微血管脆性增加,易出血。其次,维生素C还是一种还原剂,可以使肠道中的铁呈Fe2+,让动物和人易于吸收。再次,它还有保持维生素E、维生素A的含量,防止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等功能。

人们研究还发现,维生素C除上述生理功能外,还具有提高白细胞对细菌的吞噬能力,促进抗体的形成,保护细胞和抗衰老,促进激素的分泌等多种功能。例如维生素C对治疗感冒的作用,人们已研究过几十次。其中规模最大的和最能说明问题的一次对照研究是多伦多大学特伦斯安德森博士所进行的。他发现几克的维生素C即便不能治愈感冒,至少会减轻症状,并缩短病程30%。苏格兰医生伊万卡梅伦博士每天用10克维生素C治疗100例晚期癌症患者。结果,这些病人与100例接受常规癌症疗法的病人相比,平均存活期长4倍,其中13例平均存活期长20倍,并且所有的癌症表现都消失了。

维生素C对提高小儿智商也有很大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幼儿100毫升血液中含维生素C超过1.1毫克者,其智商的平均值为113.22,而血液中维生素C含量低于1.1毫克者,其智商的平均值为108.71,两者相差4.51.又以含维生素C较高的橘子汁连续18个月供给受试的儿童饮用,他们的智商平均上升3.6.

虽然维生素C的各种功能中,有的还需要更多的实验和临床证据的证实,但其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维生素C是人体必不可少的一种营养素,每天每人需要量标准为60毫克。人体本身不能产生维生素C,只能从食物中摄取,所以我们每天都要从外界补充一定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是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水果类中含维生素C丰富的有大枣、酸枣、猕猴桃、橘子、山楂等;蔬菜中的辣椒、芹菜、菠菜、韭菜、甘蓝、苦瓜、菜花等维生素C的含量都很丰富。

维生素C易溶于水,蔬菜切后不宜用水浸泡,以免造成维生素C的损失。同时,维生素C在酸性环境下稳定,炒菜时加醋可减少其损失。一般在加热时维生素C会被破坏,故可生吃的菜最好生吃。

维生素C的发现,改变了人类的饮食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避免了维生素C缺乏症的困扰,增进了人类的健康。因此,维生素C的发现是生物学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卡介苗的问世

卡介苗是科学家把牛型结核杆菌在马铃薯培养基上培养、并把它的毒性减弱到无害的程度后变种制成的一种活菌苗,给新生儿接种后能够有效地预防结核病。卡介苗接种的常用方法有皮内注射和皮肤划痕法两种。由于这种菌苗是由法国细菌学家卡尔美和介林两人首先研制成的,所以人们就为它取名为“卡介苗”。这种菌苗的问世,从某种意义上讲标志着一门新兴学科——免疫学的诞生。

免疫学是20世纪兴起的一门新型学科,主要是对人体免疫现象、本质和实际应用进行研究,除涉及传染病的特异性诊断、预防和治疗外,还推及至移植免疫、肿瘤免疫和自身免疫等问题的研究。所使用的免疫疗法仅限于治疗和预防传染病的实际应用。研制成的疫苗是能使机体产生免疫力的细菌制剂,用于预防接种。卡介苗就是诸多疫苗中的一种。

用人工方法使人体产生自动免疫能力来预防传染病的办法,其实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使用了。18世纪末在欧洲,科学家采用科学的方法制成痘苗,成为人类最早利用自动免疫作用进行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方法。19世纪80年代,法国细菌学家、化学家巴斯德根据自动免疫的原理,在狂犬病疫苗的制造和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外,还有许多科学家都在为研制和研究各种传染病疫苗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实际上,卡介苗的研制成功也经过了漫长的实验过程。从1906年起,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医生、细菌学家卡尔美和介林就开始了实验研究。两年之后,他们偶然发现牛胆汁可以减弱结核杆菌的毒性。于是,他们连续做了231次减弱毒性的培养,每次间隔3个星期,共花了13年的时间,到1921年才得到一种无害而有效的稳定疫苗,命名为卡介苗(取卡尔美和介林名字的第一个字母)。

从1921年起,他们开始在人身上进行实验,发现新生婴儿接受这种疫苗注射后对来自母亲体内的结核病菌的感染具有免疫力。于是,卡介苗在法国很快就被推广使用。但在英、美两国人们却对卡介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直持怀疑态度。阻止这种疫苗在这两个国家推广使用的主要原因就是1930年发生在德国吕贝克的一次医疗事故,当时249名接种疫苗的婴儿中竟有73名死亡。后来科学家才发现,造成这次事故的真正原因是注射的疫苗事先不小心受到了污染。直到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又经过在上千人身上注射优质的卡介苗,并和另一组同等人数的未经注射疫苗的人进行对照实验,终于肯定了卡介苗是一种无毒而有效的预防结核病的免疫疫苗。到1961年介林去世时,世界上已有2亿多人接种了这种疫苗。现在,在西方国家,肺结核这个曾被视为不治之症的疾病已经基本绝迹了。

从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研制成功的事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免疫疗法走过的艰难历程。20世纪科学家们对病毒病免疫疗法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病毒是一种比病菌更小,需要使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的病原体。因为它能通过滤菌器,所以又被称作滤过性病毒。天花、麻疹、脑炎、牛瘟等病症就是由不同的病毒引起的。19世纪末,通过德国化学家迈耶、俄国微生物学家伊凡诺夫斯基和荷兰生物学家贝哲林克等人对烟草花叶病的研究,成功地发现了滤过性病毒。到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们陆续发现植物、昆虫、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也都会感染上滤过性病毒造成的疾病。1935年,美国化学家斯坦莱第一个取得了烟草花叶病毒的结晶。几年以后,科学家们借助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和化学分析,才认识到病毒是由核酸和构成外壳的蛋白质构成的有机体。但一切杀菌的化学药品和抗生素对多数病毒却没有杀伤效力。于是人们把防治病毒的希望寄托于免疫治疗法。

20世纪中后期,科学家们为研制预防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的疫苗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取得了一系列的出色成绩。1979年10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人类已经消灭了天花。这是大规模、优质的痘苗生产与世界性的历时10年之久的国际合作相结合而创建的伟大业绩。

胰岛素的发现

在人类的疾病中有这样一种病,患者不管喝多少水,仍会觉得口干舌燥,而且排尿量也剧增;不论吃多少食物,其体重都不会增加,反而会急剧下降,消瘦乏力,直至死亡。我国古代的医生曾经大胆地尝过这类病人的尿液,发现尿中有淡淡的甜味,这说明尿中含糖,从而解释了为什么这类病人的尿液会招引小虫子,因此在人类历史上这种病最早被定名为糖尿病。在过去,人们一谈及糖尿病,就胆战心惊,可是现在,人们对糖尿病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忧心忡忡了,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加拿大的两位年轻人:班廷和白斯特,因为他们发现了胰岛素,从而拯救了许多糖尿病人的生命。

1921年8月的一天下午,天气异常闷热,因为放假,加拿大的多伦多医学院空无一人。从一个偏僻的角落里突然传来几声欢呼,之后又立即恢复了宁静。原来在医学院的一个生理实验室里,两个年轻人——班廷和白斯特刚刚完成了生理学史上一项划时代的重大发现: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终于可以用提取的胰岛素来治愈困扰人类多年的糖尿病了!这是许多著名科学家的梦想,以至班廷和白斯特不敢肯定他们得出的实验结论,急忙收住狂喜的欢呼声,但是激动的泪水依然充溢着他们的双眼。

班廷是加拿大安大略省西医学院的青年教师,因为当时的医学对胰脏了解得很少,每当对学生们讲述胰脏和糖代谢的时候,班廷总是感到焦虑,心中无底。胰脏作为一种器官,兼有内外分泌两种功能,它的外分泌物是胰液,含有分解各种营养物质的酶,如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等;它的内分泌物是由岛状组织细胞(即胰岛)所分泌的,这些胰岛散布于胰脏的外分泌组织中。班廷只知道胰脏与糖尿病有关,切除动物的胰脏会引发糖尿病昏迷等症状,一两周内动物必然死亡。他反复思考: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糖分为什么与众不同,即不能转变为身体需要的燃料而加以利用,使之变成热能呢?一些有名的生理学家认为胰岛分泌的这种未知的内分泌物能调节糖代谢,使血液中的糖分保持一定的含量,不至于太多,也不至于太少。其中有一位性急的科学家给这种还未经证实的内分泌物起名叫“胰岛素”。但是由于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在提取液中破坏了“胰岛素”,致使人们始终无法得见它的“庐山真面目”。

有一天,班廷偶然在一篇论文中读到:如果阻塞胰脏通向十二指肠的导管,就有可能引起胰脏萎缩。一个想法立即在班廷的脑海里产生了:结扎狗的胰导管,等狗的胰脏外分泌组织(即腺泡)萎缩,只剩下内分泌组织(即胰岛)以后,再试图分离出胰岛素以治疗糖尿病。这个新的设想让他十分兴奋,几经周折,班廷找到多伦多大学生理系的麦克劳德教授,以求得这位有名的糖代谢权威的支持。

可是麦克劳德教授认为班廷是一个只有肤浅的科学知识、毫无研究经验的年轻人,曾经有多少有名望的科学家在提取胰岛素的过程中都失败了,班廷的设想也不会成功的。但是班廷毫不死心,经过多次努力,麦克劳德教授终于允许他在大学暑假期间来自己的实验室工作两个月,并给了班廷10条狗,其余的材料自备。麦克劳德教授还给班廷找了一个名叫白斯特的学生做助手。为了筹集实验资金,班廷变卖了自己的家产,他决心不顾一切,一定要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1921年5月中旬,班廷的实验开始了。可是在短短的两周之内,10条狗中就有7条狗在切除胰脏和结扎胰导管的手术中死亡。往后的实验进展也不顺利,重新买进的十多条实验狗因为感染及手术创伤等原因又死亡了7条。实验的进展很不理想,班廷的钱也快要花光了。他没日没夜地工作,食无定时,居无定处,连已经与他订婚的女朋友也与他分了手。但这些都没能动摇班廷的信心,他和白斯特互相鼓励,决心从头开始,经过不懈的努力,实验有了重大的进展。他们在10条因手术而患上糖尿病的狗身上,共注射了75次以上的胰岛素提取液,获得了降低血糖和尿糖的含量及延长病狗寿命的效果,其中有一条狗竟活了70天。这些都证明了胰岛素提取液的治疗功能。班廷和白斯特感到十分欣慰。

实验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他们还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提取液的制备手续太复杂,而且还很不纯净,胰岛素的含量太少,无法应用于临床。很快他们就发现酸化酒精能够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可以用来直接提取正常胰脏的胰岛素,保证胰岛素的足量供应。

此时麦克劳德教授改变了他的态度,不仅本人直接参与班廷的实验,还动员他的助手以及生化学家考立普参加到这项令人兴奋的工作中来,考立普对于胰岛素提取液的纯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几个月后,他们首先对一个患有严重糖尿病的儿童进行治疗,获得了成功,而后又对几个成年患者加以治疗,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都毫无疑问地证实了胰岛素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很快全世界都知道了29岁的班廷和他所创造的奇迹,各地的糖尿病患者纷纷要求能得到治疗,这使得班廷和他的合作者们很快就研制出在酸性和冷冻(冷冻也可使胰蛋白酶失去活性)的条件下,用酒精直接从动物(主要是牛)胰腺里提取胰岛素的方法,并在美国的伊来礼里制药公司进行大规模的工业生产。

1923年,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决定授予班廷和麦克劳德生理学和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对人类战胜疾病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白斯特后来也成为一名著名的生理学家。至今,班廷和他的合作者们发现的胰岛素仍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

DNA的发现

自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被重新发现以后,人们又提出了一个问题:遗传因子是不是一种物质实体?为了解决基因是什么的问题,人们开始了对核酸和蛋白质的研究。

早在1868年,人们就已经发现了核酸。在德国化学家霍佩赛勒的实验室里,有一个瑞士籍的研究生名叫米歇尔(1844~1895),他对实验室附近的一家医院扔出的带脓血的绷带很感兴趣,因为他知道脓血是那些为了保卫人体健康,与病菌“作战”而战死的白细胞和被杀死的人体细胞的“遗体”。于是他细心地把绷带上的脓血收集起来,并用胃蛋白酶进行分解,结果发现细胞遗体的大部分被分解了,但对细胞核不起作用。他进一步对细胞核内物质进行分析,发现细胞核中含有一种富含磷和氮的物质。霍佩赛勒用酵母做实验,证明米歇尔对细胞核内物质的发现是正确的。于是他便给这种从细胞核中分离出来的物质取名为“核素”,后来人们发现它呈酸性,因此改叫“核酸”。从此人们对核酸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

20世纪初,德国科赛尔(1853~1927)和他的两个学生琼斯(1865~1935)和列文(1869~1940)的研究,弄清了核酸的基本化学结构,认为它是由许多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核苷酸是由碱基、核糖和磷酸构成的。其中碱基有4种(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核糖有两种(核糖、脱氧核糖),因此把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列文急于发表他的研究成果,错误地认为4种碱基在核酸中的量是相等的,从而推导出核酸的基本结构是由4个含不同碱基的核苷酸连接成的四核苷酸,以此为基础聚合成核酸,提出了“四核苷酸假说”。这个错误的假说,对认识复杂的核酸结构起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核酸功能的认识。人们认为,虽然核酸存在于重要的结构——细胞核中,但它的结构太简单,很难设想它能在遗传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蛋白质的发现比核酸早30年,发展迅速。进入20世纪时,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已有12种被发现,到1940年则全部被发现。

1902年,德国化学家费歇尔提出氨基酸之间以肽链相连接而形成蛋白质的理论,1917年他合成了由15个甘氨酸和3个亮氨酸组成的18个肽的长链。于是,有的科

同类推荐
  • 苍老的少年之争战天下(下)

    苍老的少年之争战天下(下)

    他,拥有这个世界无数人所渴盼的天赋;拥有这人世界无数人所梦想的实力;也曾拥有这个世界无数人所梦寐以求的权力。但是他并不快乐,天赋、实力、权力都是他的累赘。他所做的虽是被无数人艳羡的事,但并不是他所想做的。可为了这个世界所有被欺压被奴役的种族,他除了挥舞手中的剑,还能做些什么?
  • 红船

    红船

    《红船》它讲述了是饶州城里的朝奉三先生在吴城阴差阳错的得到一笔不义之财,一夜暴富,娶了四美楼第一名妓翠花,后来红红火火的经商,并生育了三个儿女,但好景不长,当年的仇家金钩大王找上门来,抢走了他小儿子,让其认贼做父,并将他抚养成一个充满野性的暴戾之人,编了一个美丽的谎言,致使他杀其父母,害死其兄长,蹂躏其姐,并致使其怀孕,但其姐在生下孩子的当天,也跳楼身亡,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悲剧,皆因那装满金银财宝的十二只皮箱。
  • 应用功能性食物吃出美丽

    应用功能性食物吃出美丽

    本书从功能因子分析着手。介绍了具有美容功能的食物89种。还论述了营养与美容的关系、正常皮肤的性状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和影响容貌美丽的常见病症及其防治,内容丰富、新颖。科学性、实用性强。按本书所述选用相关的美容食物。能够从内因着手——吃出美丽:让衰老慢走——留住美丽。本书适合具有爱美之心的男、女、老、少阅读。还可供生产厂家研制美容食品和化妆品时参考。
  • 命运

    命运

    展示的是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沉浮。时间跨度较大,跨越了从20世纪30年代到七八十年代的时间长河,这中间有很多大的历史背景,如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遭受的外敌侵扰,鸦片流毒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伤害与冲击,还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在不断地奋斗和探索中,中国终于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富裕之路。主人公曾源是一个出生于旧社会贫穷人家的苦孩子,但他积极上进,从军大半生,有着丰富的经历与体验,其人生在社会大背景下,跌宕起伏,激烈,深邃。
  • 李子红短篇小说集

    李子红短篇小说集

    本书收有《百合》、《东浦菇香》、《分娩》等短篇小说。李子红的短篇小说,诗性呈现,大胆泼辣,毫无遮掩,将人性的丑恶,暴露无遗。
热门推荐
  • 风流县令

    风流县令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他以一己之力让整个时代为其旋转,他拐带这一个时代前进,他不孤独有红颜、有至亲、有朋友有敌人,他让红颜死心塌地,让至亲心如磐石,让朋友推心置腹,方敌人闻风丧胆。主人公刘毅给我们谱写了一曲英雄人物的传奇的一生。
  • 勾勾手指 腹黑王爷别乱来

    勾勾手指 腹黑王爷别乱来

    她,风尘大陆幕康帝之女,名巧雪公主,母妃被害狼狈逃离。她,百姓誉为漫仙女,只因她乐善好施,心系民众,更是出现之时漫天花海,白蝶纷飞。他,江湖誉为夜鹰,只因他总在夜间出现,且来无影去无踪,手头的消息只有你不知道的,没有他探听不到的。只是,在民间被传的沸沸扬扬的她和他,却没有想到他们会是同一个人。他,深府里的嗜血王爷,传闻他与嗜血为生,残恶暴躁,喜怒无常。可是谁能告诉她,眼前这位温润如玉,俊美非凡的男子是传闻中的嗜血王爷?可是她的血就那么好喝吗?好喝到他紧追着她不放?她,本是二十一世纪的特工,只因照了一面镜子便把自己给照到了一个襁褓中的婴儿身上。本想为母报仇血恨,却不想有人步步为营招中有招的把她招到了府中。看着眼前的一众人,幕巧雪捂额:我的自由......
  • 鬼王的调皮小王妃

    鬼王的调皮小王妃

    她,云谷琴,21世纪王牌杀手,取人性命片刻之间,却因为一场爆破,魂穿致玖夜王朝闻名遐迩的废材小姐身上(她前世)。天生废物就该送去祭祀?受人欺凌默不作声。
  • 张艺兴:单纯绵羊别想逃

    张艺兴:单纯绵羊别想逃

    “艺兴。我们都辣么单纯,以后结了婚,在一起生活了,怎么办?”善恩拖着下巴问。“我不单纯……”话音刚落,善恩的小嘴巴又被堵住了。
  • 最后的阴阳师

    最后的阴阳师

    失踪二十年的爷爷突然回到家中,然而家里的亲人却相继死去.....
  • 契约长歌

    契约长歌

    吴欣艺偶然进入了自己的理想世界,会否一帆风顺?他是杜晨还是慕容秀?是否就是那个自己一直寻找的人?荆楚的太子,有秦国的三皇子,会是自己的真命天子吗?连就连,你我相约定百年,谁若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一句誓言,一份契约,一生的情,我就在这里,不离不弃!
  • 嫡女仙途

    嫡女仙途

    天罡大陆,修真为尊。他叫君无念,凉国上尊,至高无上的问鼎强者。她叫西陵瑶,候府弃女,灵根被毁的修真废材。他谦谦君子,貌若天人,一身正气,道心坚定。数百年来清心寡欲,只求通天正道;她穿越而来,古灵精怪,一身神力,一肚子坏水儿,几乎都成了他的人生污点。她曾救他于水火,也曾坑他到破产,更是在芸芸众生中一眼就相中了他。于是,她自作主张叫他夫君。于是,他咬牙切齿叫她……女流氓。然而,谦谦君子到底没逃过流氓的手掌心,君无念仰天长叹:罢!罢!既然躲不过,那就收了她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来到你的城市看孤独的风景

    我来到你的城市看孤独的风景

    我那么拼命,不是为钱,不是为名,而是希望有一天,你能从什么地方突然看到我,或电视,或网络,然后想想当初到底该不该,不打扰不是不爱,不是相忘于江湖,只是不想做爱情里卑微的存在,我想相濡以沫,却忘了你不是一条鱼。。。
  • 哀台湾笺释

    哀台湾笺释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大乘大方等日藏经

    大乘大方等日藏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