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63500000079

第79章 寄生虫病

1.麻疹

麻疹是小儿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传染性强,可呈流行性,俗称出疹子。实际上小儿时期出疹性疾病有数种,如风疹、猩红热和幼儿急疹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出疹性疾病。麻疹只是其中的一种。

麻疹为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经呼吸道传染。病人打喷嚏或在说话时病毒随唾液散布在空气中,小儿将病毒吸入呼吸道则受感染。受病毒污染的玩具、衣物等也可感染小儿。

小儿对麻疹病毒易受感染。在麻疹疫苗应用以前常呈流行性发病。多见于7个月至5岁小儿。冬春季发病率高。自从小儿普遍采用麻疹疫苗预防以来,小儿麻疹发病明显减少。但近年来可见成人出麻疹。

病毒进入人体在体内繁殖,约6~18天开始出现症状。医学上称这段时间为潜伏期。在潜伏期的末期已具有传染性。

麻疹开始有发热、眼红、怕光、流泪、流鼻涕、咳嗽症状。有的孩子有呕吐、腹泻、厌食、烦燥等症状。发热2~3天后可见口腔内颊部粘膜及下唇内侧散在沙粒白色小点,周围红晕,医学上名为科氏斑,为本病有诊断意义的体征。发热3~5天后皮肤始出疹,先自耳后、颈部,渐及面部、躯干和四肢。大约3天疹出齐。出疹时高热、流泪、流涕,咳嗽均更加明显。疹出齐后依出疹顺序皮疹逐渐变暗,以后渐消退。同时体温渐下降至正常,全身症状明显减轻。整个病程约10~14天。皮疹退后皮肤留有棕褐色色素班。可有小量脱皮。

病重时,部分患儿要并发喉炎、支气管炎或肺炎。喉炎表现声音嘶哑,吸气性呼吸困难,严重病例面色发绀,呼吸困难十分严重,喘憋明显。支气管炎和肺炎都表现咳嗽、气喘、呼吸困难。严重肺炎循环不良时疹子出的不透,或疹子没有出齐就隐退,同时喘憋明显,口周发绀,应立即请医生诊治。

麻疹患儿应隔离至出疹5天,合并肺炎时应隔离10天,以避免传染其他孩子。

患儿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温不可太高。注意保持患儿口鼻清洁,多喂水,给少量易消化食物。体温下降病情恢复时,应及时添加富有营养的饮食,以期早日恢复健康。

麻疹急性期可用适当的退热药,但又不能把体温降的太低,同时给止咳化痰药及清热解毒透疹药等以减轻症状。如有声音嘶哑、呼吸困难或喘憋,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一般家长总认为孩子出疹子怕风、怕冷,喜欢穿的暖暖的、盖的厚厚的,这是不合适的。穿盖过多不利于小儿退热。孩子出汗多则易着凉,同时也不利于皮疹出透。因此穿戴适当即可,千万不要太热。单纯出麻疹没有危险,家长不必慌张,按医生嘱咐细致护理,一般可顺利恢复健康。

2.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由飞沫传染。细菌侵入人体呼吸道生长繁殖,呼吸道粘膜发生炎症,产生大量粘稠分泌液。百日咳流行较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末春初多见。任何年龄的儿童都可患百日咳,但以1~6岁为多。

百日咳的临床特点是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常伴有深长的鸡啼样吸气声。病人是惟一的传染源。传染期长,从潜伏期末的1~2天,至病初的2~3周,均有极强的传染性,这正是集体儿童中易流行此病的原因之一。

新生儿也可感染,5岁以下儿童占发病人数的85%。城市中春夏季易流行,潜伏期平均7~14天(最长21天),病程2~6周,重者可长达2个月以上。百日咳病程长,恢复慢,会给孩子带来许多痛苦。如因剧烈咳嗽会使小婴儿舌系带发生溃疡,还可并发肺炎、中耳炎等症。

百日咳患者因为咳嗽严重可产生多种并发症,肺炎是最常见的一种,除咳嗽外,还可出现高烧、气急等症状。过于剧烈咳嗽可使毛细血管破裂而引起出血,最多见的是眼结膜下出血,眼睛周围皮肤出现出血点,也有鼻出血、脑出血等。原有肺结核的小儿患百日咳后,常使病灶扩散,引起粟粒性肺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

百日咳虽能自行痊愈,但因病程较长,影响小儿健康。因此必须尽早积极地给予适当治疗,以缩短病程。

首先必须及早隔离患者,不使与其他小儿接触,防止传播。病儿不需要卧床休息,多在户外新鲜空气环境中活动,往往可使咳嗽减轻。尽量避免哭吵、烟尘等诱发咳嗽的不良刺激。饮食宜少吃多餐,呕吐后适当补充一些食物。痉咳明显的患儿,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可用氯霉素或无味红霉素治疗,较大儿童可服用禽胆片(百日咳片)或中草药治疗。夜间咳嗽严重的,可服用镇静红,年幼百日咳婴儿,如发生青紫、窒息或抽搐,必须及早住院治疗。

3.白喉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气憋、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咽、扁桃体及其周围组织出现白色伪膜为特征。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神经麻痹,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本病以秋冬季节为多发,偶可造成流行,以2~5岁小儿患病为多。患病后均有持久免疫力。

本病潜伏期为1~6日,根据病灶部位,可分为咽白喉、喉白喉、鼻白喉、眼结膜白喉等,其中以咽白喉最多见,喉白喉梗阻窒息症状明显,病情危重。

(1)咽白喉:

①轻症:起病较缓,轻度或中度发热,头痛,疲倦,食欲不振。咽部、软腭、扁桃体充血,散在点状或块状白膜,不易擦去,颈部淋巴结轻度肿大,无明显呼吸困难。

②重症:起病较急,中度热或高热,头痛,神倦,面色苍白,四肢较凉,常有呕吐,呼吸急促,咳声较频,声音轻度嘶哑,咽部满布白膜,常有明显中毒症状,可出现肺炎、心肌炎等合并症。

③极重症:发病急,进展快,局部损害广泛,咽部满布白膜,并侵害组织引起坏死。颈部、颌下等处淋巴结明显肿大,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呼吸困难,状如“牛颈”。伴高热,口中秽臭,极度烦躁,甚至昏迷。可出现心脏扩大,心音低钝,心律不齐,脉搏急速而弱,血压下降,预后不良。

(2)喉白喉:多由咽白喉发展而来,少数直接发生于喉部支气管。初起咳嗽较频,呈哮吼样,咳声嘶哑。随之出现呼吸困难,体温升高,伪膜梗阻明显,窒息,口唇发绀,极度烦躁,吸气时出现三凹征,患儿常呈昏迷状态,呼吸变浅或不规则,若不及时抢救,可因窒息而死。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采用白喉抗毒素及抗生素治疗,抗生素可选用青霉素或红霉素,对喉梗阻者应予吸氧、吸痰,重者行气管切开。并发心肌炎者按心肌炎处理。

(2)中医药治疗。

①风热疫毒:初起恶寒发热,伴见头痛,咽痛,全身不适,有汗或无汗,咽部多见红肿,附有点状假膜,不易拭去,吞咽困难,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治宜清热解毒、肃肺利咽。

方药:玄参、黄芪、金银花、连翘、牛蒡子各10克,板蓝根15克,山豆根、生甘草各3克,薄荷(后下)、土牛膝根各6克。

②阴虚燥热:咽部红肿,喉间干燥,发热口干,口气臭秽,咳如犬吠,喉部有条状假膜,颜色灰白或灰黄,甚则侵及悬雍垂和上腭部,饮水则呛咳,舌质红绛少津、苔黄或少,脉细数。治宜养阴清、泄热解毒。

方药:玄参、赤芍、天花粉、生地、麦冬各10克,川贝、丹皮、土牛膝根各6克,板蓝根15克,山豆根3克。

③疫毒攻喉:身热目赤,咽痛明显,假膜迅速蔓延,可波及咽喉深部,呼吸急促,烦躁不安,甚则吸气困难,喉间痰多如拽锯,胸高胁陷,面唇青紫,舌质深绛或紫暗、苔黄燥或灰而干,脉滑数。治宜泻火解毒、涤痰通腑。

方药:黄连、生大黄3克,黄芩、黄柏、山栀、青礞石、鲜竹沥、土牛膝根、赤芍各10克,生石膏(先下)25克。

4.腮腺炎

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为主要特征。

腮腺炎的流行见于世界各地,而以冬春季为流行高峰,夏季则流行较少,一年四季不断有散发病例。大多数发生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2岁以下特别是1岁以下很少发病。

本病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患者的唾液、血液、尿液及脑脊液中均可含有病毒。自腮腺肿大前数日至整个腮腺肿大期间均有传染的可能性。传播途径主要为唾液飞沫吸入。人体对腮腺炎病毒具有普遍的感受性,一次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部分患者在腮腺肿大之前的1~2日内,可有发热、倦怠、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呕吐、头痛、结膜炎、咽炎等不同症状。

发病期间,腮腺肿胀且多为两侧性,一般先见于一侧,1~2日后波及对侧,两侧同时肿胀者亦可见。肿大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使下颌骨后沟消失,2~3日达高峰,上缘可达颧骨弓,后缘达胸锁乳突肌,下缘延至颌骨下而达颈侧,以致脸面变形。肿胀为非化脓性,局部有疼痛及过敏感觉,张口或咀嚼时更显著,表面灼热,有弹力感及触痛。腺肿整个过程约1~2周。腺肿最初3~5日内可伴有发热、乏力、头痛、食欲减退等症状。

腮腺炎易并发脑炎、睾丸炎,以脑炎为最常见。脑炎一般于腮腺肿胀后3~10天出现症状,也可在腮腺肿大前1~2周或迟至腮腺肿大后2~3周发病。也可与腮腺肿胀同时发生。其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颈强直、呕吐、嗜睡、谵妄。

腮腺炎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注意口腔清洁,可应用含漱剂。饮食可进食流质或软性食物,应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有充足液体摄入。可内服板蓝根冲剂或注射板蓝根制剂。方剂以普济消毒饮为主。局部可用紫金锭或金黄散醋调外敷。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呕吐、头痛项强、皮肤淤点淤斑、昏迷惊厥为主症。发病急、变化快是流脑的特征。

本病好发于冬春季节,以小儿和青少年患病为主。病情较轻且及时治疗者,预后较好,一般都能恢复而不留后遗症。若年龄小、抵抗力差、发病急暴、病情严重者(如反复惊厥,深度昏迷,广泛淤斑等),预后不良,或可造成后遗症。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潜伏期为2~3个月,一般有下列几个病理过程。

(1)上呼吸道感染期:初见恶寒发热,头痛咳嗽,咽痛流涕等。此期与其他病原菌引起者不易鉴别,多数患者感染即中止于此期,而不发展为菌血症、败血症和脑膜炎。

(2)败血症期:高热恶寒、头痛呕吐,神志淡漠,面色呆滞。70%患者在起病数小时后即可出现皮下出血点和淤斑,重者淤斑迅速扩大,并可形成大疱和坏死。血培养多阳性,脑脊液可正常,淤斑涂片可找见脑膜炎双球菌。

(3)脑膜炎期:本期症状可与败血症期同时出现,也可稍晚出现。高热、淤斑、头痛剧烈、幼小儿童可表现为突然惊叫不安、呕吐频繁,常呈喷射状,并有烦躁谵语、嗜睡昏迷、四肢抽搐,同时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巴氏征、克氏征、布氏征阳性,脑脊液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培养及涂片多为阳性。

(4)临床可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两种。

①普通型:此型多见,约占流脑发病者的90%。除少数病例于起病前数小时或1~2日有轻微的上感症状外,大多起病较急,突然高热,体温多在40℃以上,伴恶寒或寒战,随即出现反复呕吐、头痛、烦躁、皮肤淤点或淤斑,进而出现惊厥,脑膜刺激征阳性。

②暴发型包括休克型和脑型。

休克型: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起病即有高热、呕吐、惊厥,并在短期内出现全身广泛性淤点淤斑,迅速融合扩大,多在4小时内发生休克。早期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皮肤发花,手足发凉,脉搏细数,神志尚清或嗜睡,血压正常或稍低。晚期血压下降或测不出,神志昏迷,脑膜刺激征多阴性,脑脊液也无显著异常,但淤斑涂片及血培养多阳性。

脑型:多见于年长儿及青壮年。除高热、皮肤淤点外,头痛剧烈,极度烦躁或尖叫,频繁剧烈呕吐,反复抽搐或持续不解,四肢强直或角弓反张,神志模糊,面色苍白发绀,血压上升。发生脑疝后,肌张力下降,全身松弛,深度昏迷,呼吸微弱不规则,眼球固定,两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最后瞳孔散大而呼吸停止。

可依据下列标准诊断此病。

(1)发病于冬春季节,可有流脑接触史,或未曾接种流脑疫苗。

(2)突然高热,头痛,呕吐,皮肤出现淤点淤斑,惊厥,昏迷及脑膜刺激征等。

(3)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外观混浊或脓样,压力增高,白细胞数在增多,中性粒细胞占多数,蛋白增多,糖及氯化物降低。皮肤淤点及脑脊液涂片常可找到脑膜炎双球菌,或脑脊液及血培养阳性。免疫血清学检查阳性,有助于早期快速诊断。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普通型首选磺胺嘧啶(SD)或复方新诺明(SMZ+TMP),或青霉素,重症及暴发型可选氨苄青霉素或氯霉素。

②对休克、脑水肿等,应及时进行抗休克、降颅压及激素治疗。

(2)中医药治疗。

①卫气同病:发热恶寒,有汗或无汗,头痛,咽干口渴,心烦,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滑数。治宜解表清里。

方药:葱白3根,淡豆豉、连翘、栀子、竹叶、黄芩各10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

②气营两燔:烦躁,头痛如劈,颈项强直,频繁呕吐,口渴唇干,或神昏谵语,四肢抽搐,斑疹色红,尿黄而少,大便干结,舌红而绛、杏黄燥,脉弦数。治宜泄热解毒、清气凉营。

方药:芦根、生石膏(先煎)、水牛角(先煎)各30克,黄连3克,黄芩、生地、知母、赤芍、丹皮、竹叶、龙胆草、紫草、鲜竹沥各10克。中成药:紫雪丹。

③热陷营血:壮烈不退,肌肤灼热,意识昏迷,躁扰谵语,抽搐频频,角弓反张,皮肤大片淤斑,色紫暗,或鼻衄,唇燥口干,舌绛苔少,脉数而弦细。治宜清营泄热、凉血解毒。

方药:生地、知母、丹皮、青黛、紫草、山栀、生蒲、仙鹤草、黄连、玄参各10克,水牛角(先煎)20克,白茅根30克,生大黄5克。

④内闭心肝:起病急暴,高热烦躁,剧烈头痛,谵妄神昏,频繁抽搐,持续不止,肢体强硬挛急,牙关紧闭,喉间痰鸣,两目窜视,手足厥冷,舌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数有力。治宜清热解毒、开窍熄风。

方药:黄连、羚羊角粉(冲服)3克,钩藤、黄芩、山栀、菖蒲、郁金、茯神、龙胆草、赤芍各10克。中成药:可静点清开灵注射液,灌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

⑤阳气暴脱:高热突然下降,或体温不升,全身冷汗,面色苍白青灰,四肢厥冷,神志模糊或昏迷不醒,呼吸微弱不匀,全身大片淤斑,迅速融合扩大,唇甲青紫,舌绛或暗红、苔灰褐,脉微细欲绝。治宜养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人参(煎汤另兑)、炙附子(先煎)、桂枝、白芍、灸甘草各10克,龙骨(先煎)、牡蛎(先煎)各20克。中成药:可静点黄芪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⑥气阴两虚:热势已退或留有低热,或夜热早凉,神倦气弱,肌肉疼痛,甚则肢体筋脉拘急,心烦易怒,口干津少,尿黄便干,舌红绛少津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治宜养阴益气、佐以清热。

方药:西洋参(煎汤另兑)30克,麦冬、五味子、知母、甘草、生地、黄柏、秦艽、乌梅、赤白芍、木瓜、忍冬藤各10克,龟板(先煎)20克。

以上①~⑥适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期。

⑦阴虚风动:偏瘫拘急,无力,皮肤干燥,或有低热,或角弓反张,或失语失音,目睛直视,舌謇而缩,或吐弄舌,舌绛少津、舌苔光剥,脉弦细而数。治宜滋阴养血、柔筋熄风。

方药:熟地、白芍、麦冬、五味子、钩藤、火麻仁、阿胶(烊化)各10克,龟板(先煎)、牡蛎(先煎)、鳖甲(先煎)各20克,鸡子黄2枚,丹参15克。中成药:可予生脉注射液静点。

⑧风痰阻络:喉中痰鸣,舌謇失语,肢体不利或偏瘫,或神识失清,舌苔厚腻,脉濡。治宜搜风通络、化痰开窍。

方药:胆南星、枳实、陈皮、半夏、茯苓、菖蒲、郁金各10克,乌梢蛇1条,蜈蚣3克,全蝎、甘草各6克。中成药:抱龙丸。

⑨气血虚弱:半身不遂,面色少华,四肢不温,舌淡有淤斑,脉细涩。治宜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炙黄芪20克,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桑枝、木瓜各10克,丹参15克。

以上⑦~⑨适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后遗症期。

6.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俗称乙脑或大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急性传染病。我国除西藏、青海、新疆三省(区)为非流行区外,其他省皆有不同程度流行。其流行特点为:具有严格季节性,主要在夏秋季;病例呈高度散发性,一户两人以上患病者甚少;分布很广,病毒通常在蚊—猪—蚊等动物间循环,大多数动物形成不显性感染,只有马能得脑炎,孕猪能发生流产,公猪发生睾丸炎,人被带毒蚊叮咬后,大多呈不显性感染,只有少数人发病得脑炎。乙脑不仅病死率高,而且后遗症严重,约有30%的患者病后残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此,乙脑是严重的威胁人畜健康的一种疾病。

本病潜伏期为4~21天,一般为2周左右。临床表现为4期:

(1)初期:发热,体温在39℃左右,头痛,呕吐,嗜睡,烦躁,发呆。

(2)极期:高热,昏迷,惊厥,瘫痪,呼吸节律不整,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增高,脑膜刺激阳性,严重者出现脑疲、休克。

(3)恢复期:极期过后,发热渐退,神志转清,精神好转,可有反应迟钝,语言不清,轻度抽搐,肢体轻瘫,在半年内逐渐恢复。

(4)后遗症期:半年后仍有痴呆,失语、瘫痪、耳聋等症状。

本病临床上分4型:

(1)轻型:体温38℃~39℃之间,嗜睡,轻度头痛,可有呕吐,多无脑膜刺激征。

(2)中型:体温39℃~40℃,烦躁,意识不清,浅昏迷,惊厥,呕吐,头痛,脑膜刺激征明显,腱反射先亢进后减弱。

(3)重症:体温40℃,昏迷,浅反射消失,反复惊厥,瘫痪,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

(4)极重型:体温40℃~41℃以上,深昏迷,瞳孔散大或双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消失,呼吸节律不整,软瘫。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支持疗法:吸氧、吸痰、气管插管、呼吸机、鼻饲半流食。静点维持输液。

②抗病毒:应用病毒唑、单克隆抗体干扰素等。

③对症处理:

高热:30%~50%温酒精擦浴,头枕冰袋,口服安乃近,消炎痛,肌注氯丙嗪。

惊厥:水合氯醛10~15毫克/千克,灌肠。安定0.1~0.2毫克/千克静推,鲁米那、阿米妥纳亦可应用。

颅内减压: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1~2克/千克,快滴或静推,每日4~6次。在2次脱水药期间可用速尿0.5~1毫克/千克,稀释成20~40毫升,静推。

呼吸衰竭:吸氧、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并可配合使用呼吸兴奋剂,如可拉明5支加入5%GS250毫升中静点,或可拉明0.375克、回苏灵8毫克、洛贝林3毫克静推,可反复应用。

抗感染:若出现呼吸道、泌尿系统感染,适当用抗生素,如妥布霉素每日3~5毫克/千克,分2次肌注或静滴。

休克:可按休克治疗处理。

(2)中医药治疗。

①卫气同病:发热,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渴饮冷,四肢躁动,面色红赤,便干尿黄,舌质红苔干黄,脉数大。治宜清气透热。

方药: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金银花各12克,竹叶6克,薄荷(后下)、黄芩、连翘各10克,芦根15克。如兼湿邪可加藿香、佩兰、滑石、茯苓、木通等。

②气营两燔:高热烦渴,躁扰不宁,惊厥,头痛剧烈,谵语,入夜热甚,舌红绿,脉细数。治宜清气凉营。

方药:生石膏(先煎)30克,生地20克,水牛角3~5克(先煎),黄连3克,竹叶6克,玄参15克,麦冬12克,连翘、大青叶、赤芍、丹皮各10克。若兼湿加黄羊、滑石、茵陈、寒水石。

③热入营血:身热夜甚,神昏暗语,抽搐厥逆,肌肤灼手,口唇干燥,舌红绛或有出血点,脉细数。治宜清营凉血、开窍醒神。

方药:水牛角10~15克(先煎),生地20克,丹皮、赤芍、麦冬各12克,玄参15克,竹叶10克。中成药:鼻饲紫雪散、安宫牛黄丸。

④内闭外脱:神昏谵语,四肢冰凉,气粗而急,二便失禁,鼻扇手撒,舌紫而缩,脉细数。治宜开窍醒神、固脱救逆。

方药:人参15~30克,急煎,取参汁送服安宫牛黄丸,后再服生脉散。

⑤热伏阴分(后遗症期):暮热早凉,口干不欲饮,颧红,手足心热,舌红而干,脉细数。治宜滋阴透热。

方药:青蒿、生地各12克,鳖甲(先煎)、知母、丹皮、地骨皮、麦冬各10克,乌梅2枚。

⑥痰淤阻窍(后遗症期):耳聋,痴呆,反应不灵,语言不清,舌紫暗有淤斑、苔白腻,脉涩。治宜化痰通淤。

方药:桃仁12克,远志、菖蒲、沙参各10克,川芎、归尾、地龙、竹茹、积壳各6克,生地18克。

⑦经络淤阻(后遗症期):瘫痪,运动不便,行走困难,手足抽搐,舌紫暗,脉涩或弦。治宜活血通络。

方药:桃仁12克,川芎、地龙、牛膝、僵蚕各6克,生地15克,赤芍、香附、鸡血藤、红花各10克。中成药:大活络丸。

7.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损害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临床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淤胆型肝炎等。目前已知肝炎病毒分甲型(HAV)、乙型(HBV)、丙型(HCV)、丁型(HDV)及戊型(HEV)。甲、戊型肝炎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乙、丙、丁三型主要经过肠道外途径传播。

一旦发病,患者肝区疼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腻,腹胀,便溏,部分病人可出现发热、黄疸。

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45天,平均30天。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6周至6个月,一般为3个月。输血后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30~83天,平均52天。撒发性丙肝的潜伏期尚待研究。戊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6~75天,平均36天。丁型肝炎、庚型肝炎和输血传播肝炎的潜伏期尚不清楚。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有几个比较热门的话题,那就是乙型肝炎病毒(HFV)、庚型肝炎病毒(HGV)、TT病毒(TTV),它们都具有传染性,但并不是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病毒或TT病毒就可以导致肝炎,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仅有少许病例,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另外,像黄热病病毒、登革病毒等等的感染,也可引起肝炎样表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

这里要重点讲明饮酒对病毒性肝炎的重要影响。

饮酒对病毒性肝炎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嗜酒者的肝炎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这可能是由于乙醇可以影响人的免疫系统,使免疫功能下降,肝炎病毒侵入机体相对容易,而免疫系统清除病毒的能力下降,使病毒在人体内潜藏下来。再就是嗜酒者经常会聚友豪饮,接触范围广,自然接触病毒性肝炎病人和肝炎病毒携带者的机会就多,感染肝炎病毒的可能性就大。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如果感染HCV或HBV,那么比没有感染HCV或HBV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发生率要高。

病毒性肝炎本身可造成肝细胞的肿胀、变性、破裂、坏死,使肝脏的代谢、生物转化(解毒)功能降低,造成糖、脂类代谢能力下降,蛋白质合成减少,有毒物质的转化能力下降,使有毒物质的半衰期延长。乙醇及代谢产物对肝脏的损伤与病毒性肝炎类似,所以当患病毒性肝炎时,饮酒将加重肝脏的损伤。脂类的代谢异常可以造成脂肪在肝内的沉积,形成脂肪肝,对肝脏的功能又多了一重不利影响。而蛋白质合成障碍又导致肝细胞修复、再生缺乏原料,这又使肝脏无力修复自身的创伤。有毒物质的积蓄又会进一步加重肝细胞的损伤,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即乙醇、肝炎病毒给肝脏造成双重损害,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功能受损。此时肝脏的转化和代谢不足,造成脂肪在肝脏内堆积,影响肝脏功能的发挥,有毒物质在体内积蓄使肝细胞的损伤加重。而肝细胞在修复自身时,却没有或缺乏原料——白蛋白。从以上情况看,饮酒对病毒性肝炎的恢复是极为不利的,因而,病毒性肝炎患者是要绝对忌酒的。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保肝降酶药:肝泰乐每次0.1~0.3克,每日3次口服;维丙肝,每次50~25毫克,每日3次口服,或肌肉注射80毫克,每日1次;肌苷,每次0.2~0.6克,每日3次口服,静脉注射每次0.2~0.6克,每日1~2次;阿卡明,每次0.2克,每日3次口服;联苯双酯,每次25毫克,每日3次口服;促肝细胞生长素,40~80毫克加入10%葡萄糖静滴,每日1次,疗程2~3个月。

②疫苗。甲肝疫苗:第1次1毫升,2~4周后第2次注射1毫升,6~12个月后再增加剂量1毫升,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0.6毫升/千克,肌肉注射,1个月后再注射1次。

③抗肝炎病毒药:叶扰素,第1周100万~300万单位,每日1次,连用6日停1日。第2周100万~300万u,隔日1次,连用1~2周。每4周100万~300万u,每周2次,连用2个月;无环鸟甘,200毫克/次,每4日口服1次,或5毫克/千克,加入液体中缓慢静滴,每8小时1次,连续7日;聚肌胞,每次2~4毫克,隔日1次肌注,或每次100毫克,静肌注射,每周2次。

④免疫调节剂: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每次2~4毫克,每日或隔日1次,肌注。3个月为1疗程;核糖核酸,每次30毫克,每日1次。

(2)中医药治疗。

①湿热壅盛:胁肋胀痛,恶心厌油腻,纳差腹胀,身黄或不黄,小便短赤,心烦口黏苦,大便黏腻臭秽不爽,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治宜清热利湿、解毒退黄。

方药:茵陈30克,栀子15克,龙胆草12克,白蔻、厚朴、柴胡、郁金、大黄、黄芩各10克。中成药:急肝退黄胶囊,乙肝解毒胶囊,鸡骨草丸,茵栀黄注射液。

②肝郁化火:胁下胀痛、走窜不定,急躁易怒,时欲太息,胸闷不适,嗳气频作,食欲减退,妇女伴乳胀、月经不调,舌质红苔薄,脉象弦。治宜疏肝清热、理气宽中。

方药:柴胡、赤芍、夏枯草、枳壳、郁金、川楝子各12克,香附、陈皮、川芎各9克,甘草6克。中成药:柴胡疏肝丸,慢肝解郁胶囊。

③脾虚湿困:纳呆口黏,院胁痞胀,甚则疼痛,恶心吐涎,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质淡胖、苔白腻,脉象沉缓。治宜舒肝健脾,化湿利浊。

方药:茵陈10克,白术、半夏、党参各12克,白蔻、木香、柴胡各6克,泽泻、陈皮、藿香各9克。中成药:茵陈五苓丸,逍遥丸。

④湿热挟淤:身目发黄,其色晦暗,持续不退,皮肤症痒,右胁疼痛,按之痛甚,面色青紫,低热绵绵,口苦涵腻,舌质紫黯有淤斑、苔厚腻,脉象弦细而涩。治宜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郁金各9克,川芎、生地各12克,丹参、茵陈、当归各15克,泽泻、青皮各10克,大黄6克。中成药:肝友胶囊。

⑤气血两虚:胁肋隐痛,脘腹痞张。口淡无味,纳食不香,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萎黄或苍白,大便溏溥,舌质淡、苔薄白,脉象弦细。治宜养血益气、疏肝健脾。

方药:当归、白芍、党参、白术各12克,茯苓、阿胶、陈皮、半夏、柴胡、川楝子各9克,砂仁5克,甘草6克。中成药:乌鸡白凤丸。

8.风疹

风疹是儿童常见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它和麻疹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得了麻疹仍会得风疹,反过来也一样。风疹的特点为全身症状轻,有特殊的皮疹,并伴有耳后、颈部及枕部淋巴结肿大。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所致。病毒存在于病儿出疹前5~7天的唾液及血液中,但出疹2天后就不容易再找到。风疹病毒在体外生活力很弱,所以传染性较麻疹小。一般可通过咳嗽、谈话、喷嚏时的飞沫传染他人。风疹多见于1~5岁儿童,6个月以下的婴儿因有来自母体的抗体而获得抵抗力,所以很少发病。一次得病后,大多不再第二次感染。本病多见于冬春季节。

从接触感染到症状开始,一般要经过14~21天。初起1~2天症状很轻,有低热或中度发热,轻微咳嗽、乏力、胃口不好、咽痛、眼发红等轻微感冒现象。病人口腔颊粘膜光滑,无充血及粘膜斑,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并伴轻度压痛。通常于发热1~2日后即出现皮疹,皮疹初见于面颈部,在24小时内蔓延到全身。皮疹初为稀疏的红色斑丘疹,以后面部及四肢的皮疹可以融合,类似麻疹。出疹第二天开始,面部及四肢皮疹可变成针尖样红点,如猩红热样皮疹。皮疹一般于3天内迅速消退,留下较浅的色素沉着。在出疹期体温不再上升,小儿常无疾病感觉,饮食嬉戏如常。年长儿童患风疹后,个别并发关节炎。当皮疹隐退2~3天后,患儿又出现发热、暂时性关节疼痛,但无关节红肿;膝、踝、肘关节均可受累,一般在5~10天内自行缓解。

患风疹小儿应予隔离,直到出疹后第5天;并卧床休息,给予维生素及富有营养易消化食物,如麦乳精、菜末、肉末、米粥等。皮肤瘙痒时可用1%氧化锌溶液涂擦,同时应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防止细菌的继发感染。风疹的合并症很少,但少数病人可有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脑膜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关节炎和出血等倾向。

9.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一种称为痢疾杆菌的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痢疾杆菌在体外生存力强,其存活时间与温度、湿度中H值有直接关系。其在冰雪中可生存41~60天,在被褥上可生存30~90天,在牛奶中可生存24天,在蔬菜、瓜果上可生存1~2周。一般说来,温度越高,痢疾杆菌死亡越快。在阳光直射下30分钟、56℃温度15分钟及100℃温度下1分钟均可使痢疾杆菌死亡。相对湿度40%~60%存活时间最短。在碱性环境中存活时间长,在碱水中可存活3~4个月,在碱性食品中不仅可以存活,而且可以大量繁殖。在酸性环境中存活时间短,在食品中加入食醋或发酵,痢疾杆菌可迅速死亡。痢疾杆菌对常用消毒剂均敏感,如75%酒精、2%碘酒、0.1%新洁尔灭、0.1%过氧乙酸等均可在5分钟内杀灭痢疾杆菌。

细菌性痢疾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最为多见。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老人小孩及体质虚弱者。在环境卫生及卫生习惯不良的情况下容易造成流行。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病人和那些体内带有痢疾杆菌、但可能没有典型的症状的带菌者传播的。主要是经粪—口传播途径感染和传播。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粪便污染手、日常接触、污染的食物,或借苍蝇污染食物或餐具等方式,经口传播给易感者。痢疾杆菌在蔬菜、水果、米饭、肉类等食品上生存数天至十余天,并可在其中生长繁殖。食用生冷食物及不洁瓜果可引起菌痢暴发流行。苍蝇生活于粪便污物之间,蝇体常带有许多病原菌,如果苍蝇沾染了食品、食具等,就可将痢疾杆菌播散到食品上。

痢疾杆菌从侵入人体到引起发病,一般要经过数小时至7天的时间,多数为1天。

患者常常突然起病、畏寒、发热(体温常在38℃以上),同时或1天以后出现腹痛、腹泻症状,腹痛以左下腹为主,大便前疼痛加剧,大便后疼痛减轻或缓解。由于每个人对疼痛的耐受力和反应性不同,病情轻重也不同,所以有的患者腹痛很严重,疼得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而有的患者则无明显腹痛症状。腹泻的特点是大便次数频繁,每日大便十余次或数十次不等,但每次量少,有时少至只有几滴,而且总有便意,腹部下坠感明显,但又排不出多少大便。多数病人腹泻初为稀水便、糊样便,后转黏液便、脓血便,少数为血水便。常伴有精神不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严重患者,容易发生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甚至继发休克。儿童可发生中毒性菌痢,可以表现为昏睡、惊厥、呼吸深浅不匀甚至呼吸停止;或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呼吸快、脉搏快,尿量减少、血压下降;或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暗红、呼吸加快、呼吸困难、口唇指甲发绀等。如不进行及时治疗可以有生命危险。也有的病人症状不明显,腹痛较轻,腹泻次数也不多,没有脓血便,也无发热,里急后重也不明显,几天过后不治疗也能好转,也有的可演变为慢性痢疾。

一般来说,急性菌痢到医院检查就可确诊。只要治疗及时得当,多可在1~2周内痊愈。症状轻者可在家里隔离治疗。但如患者出现泻吐频繁、头疼、精神状况差、眼窝凹陷、口唇及黏膜干燥、尿量明显减少、四肢末梢发凉、血压下降或升高,甚至出现惊厥抽搐、昏迷等情况时,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成人一般可先服黄连素0.5克,每日2次;儿童每日300毫克/千克,分2次服,5~7日为1个疗程。如1~2天不见好转,应去医院进一步诊治。

细菌性痢疾主要是抗菌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诺氟沙星,每次0.4克,每日2次;儿童每日15~20毫克/千克,分2次服,5~7日为1个疗程。氧氟沙星,每次0.3克,每日2次;儿童每日10~15毫克/千克,分2次服,5~7日为1个疗程。环丙沙星,每次0.2~0.25克,每日2次;儿童每日10~15毫克/千克,分2次服,5~7日为1个疗程。洛美沙星,每次0.2~0.4克,每日2次;儿童每日10~15毫克/千克,分2次服用,5~7日为1个疗程。但儿童一般不使用上述几种药物,因在动物试验中发现,喹诺酮类药物对幼畜的肢芽发育有影响。成人患细菌性痢疾后,一般可先口服氧氟沙星或环丙沙星,如48小时后体温仍不下降、大便次数仍不减少,应改用注射头孢噻肟钠或头孢曲松钠等药物,其具体剂量及用法按医嘱。

有的病人腹泻比较厉害,应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因此应多喝水,水里可放些盐、糖。

10.杆菌性痢疾

杆菌性痢疾是由人体肠道内的杆菌属引起的肠道感染,会直接经患者带菌的粪便传播,或间接经受污染的食物和饮用水传播。由于少量病菌就可引致感染,因此,病菌在家庭成员之间或校园内蔓延的机会很多。儿童感染此病的情况尤为普遍。

发病初期,患者会突然发烧、腹泻,腹部绞痛、恶心或呕吐、粪便或会带血及黏液。有些患者的病情轻微或可全无症状。并发症包括大肠扩张,以及急性肾病,潜伏期通常为1~3天,长时可达7天。

由于此病的感染与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因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讲究科学饮食十分重要。一旦感染了此病,就要隔离治疗,及时补充水分和服用抗生素。

11.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分别引起的疟疾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型疟。

疟疾是流行于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非洲、东南亚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20亿人口居住在流行区,每年发病人数3~5亿,其中90%发生在非洲。每年死亡150~170万人,恶性疟死亡率极高。现在我国有许多地区仍处疟疾的威胁中,其中以间日疟最多,恶性疟次之,三日疟仅在南方山区呈散在性分布,卵形疟少见。

疟疾病人和体内带有疟原虫、但没有症状的人是疟疾的传染源。因为没有症状的带虫者不易被发现而得不到隔离和治疗,所以,这些人的传染性更大。对疟疾起传播作用的是一类叫做按蚊的雌性蚊,这类按蚊有60多种,其中有20多种分布在我国,如: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等。这类蚊子叮咬了疟疾病人或带有疟原虫的人后,就将疟原虫吸吮至自己的体内发育,如果再叮咬正常人,就会使人感染。另外,带疟原虫者如果作为献血员,也会将疟原虫传染给他人。如果和带虫者共用注射器,也会被感染。

人类对疟疾普遍易感,特别是初生的婴儿。反复多次感染人可以产生一定的免疫力,因此,在疟疾的高发区,居民随着免疫力的提高,易感性相对降低。如果由于战争、垦荒、施工等原因,大批易感人群由疟疾低发区进入疟疾高发区,就容易引起疟区,也同样可以引起暴发流行。

该病全年均可发病,但主要以夏秋两季为多,农村的发病率高于城市。

从蚊虫叮咬感染疟原虫到发病的间隔,因疟病的临床类型不同而长短不一。间日疟短者为11~25天,长者达6个月以上;三日疟18~35天;恶性疟6~27天;卵形疟13~15天。输血疟与血中感染的疟原虫数量相关,自3~41天不等,一般为7~14天。

疟疾的典型发作为发冷、发热、出汗3个阶段,全程大约为8~10个小时。在发作之间病人的体温恢复正常转为间歇期,4种疟疾典型发作的临床表现大体相同,可分为:前驱期、发冷期、发热期、出汗期和间歇期。

前驱期病人疲乏不适、头痛、畏寒和低热。但多数病人为急性发病,特别是恶性疟和三日疟。发冷期病人出现寒战、脸色苍白,口唇、指甲发紫,四肢冷、鸡皮样皮肤,这些表现可持续10分钟至1小时。之后病人进入发热期,病人高烧、面色潮红、头痛、全身肌肉疼痛、感口渴、脉搏快,呼吸急促,体温可在39℃~41℃,此期持续数小时。随后病人突发全身大汗,进入出汗期。在此期病人的体温迅速恢复正常,除了疲乏外,顿时感到全身轻松舒适。一次发作后就进入间歇期。间歇期就是指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疟原虫的种类和机体的免疫力。就典型病人的间歇期来说,恶性疟的间歇期不规则,短的仅数小时,长的可达24~48小时,间日疟和卵型疟约为48小时,顾名思义,隔一天发作一次,三日疟为72小时。

如出现了上述表现,又是在疟疾流行季节在疫区居住或旅游被蚊子叮咬过,或近年有疟疾发作史,或近期接受过输血等,就应考虑该病。

间日疟与三日疟经过治疗预后良好,但也有凶险发作,凶险发作常见于恶性疟。恶性疟可有脑型:表现为嗜睡、昏睡和昏迷;可有超高热型:表现为体温迅速上升至41℃以上,并持续不退;可有厥冷型:表现为软弱无力、皮肤湿冷、苍白,或轻度发绀,可有上腹剧痛、顽固性呕吐或排水样粪便、虚而致昏迷,甚至死亡;可有胃肠型:表现为明显的腹痛、腹泻、总有便意但不一定有粪便排出。凶险发作可致病人死亡。

疟疾可出现并发症,如黑尿热、肾病和脾肿大等。黑尿热主要表现特点是尿呈现黑褐色(酱油样尿)、腰痛;肾病主要特点是高血压、浮肿、尿化验检查可见蛋白尿等等。所以不可轻视疟疾,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无严重并发症的普通疟疾,经过抗疟药治疗后,一般均可安全而迅速地控制发作。凶险型疟疾,只要诊断和抢救及时,绝大多数预后良好。

现有的各种抗疟药,还没有一种对各种疟原虫及不同虫株都有同样的效果,同一虫株原虫在不同地区或处在不同免疫状态人群中,对药物的反应也不一样。控制临床发作、消灭裂殖体的药物有氯喹、哌喹、甲氟喹、咯萘啶、青蒿素、奎宁等;预防复发和传播的药物有伯氨喹啉;主要用于预防的药物有乙胺嘧啶。具体的用药方法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灭蚊、防蚊是预防疟疾的重要环节,应采用各种措施消灭蚊虫,消灭蚊子孳生场所,如治理地沟、水沟,破坏孑孓的滋生环境;喷洒化学药物杀灭幼虫和成虫;利用自然天敌和致病的寄生虫消灭蚊虫。防止蚊子叮咬,使用蚊帐,安置纱窗纱门,室内喷洒杀蚊剂,使用驱蚊片;在皮肤暴露部位涂擦驱蚊剂等方法,都能有效地防止蚊虫传播疟疾。我国南方地区用菊酯类杀虫剂喷洒蚊帐和窗帘也取得防蚊的很好效果。

12.拉沙热

拉沙热是一种病毒性急性传染病,是一种需要隔离治疗的新的国际性传染病。

拉沙热病毒主要寄生在野鼠体内,随鼠尿排出后接触人体皮肤伤口感染,也可由空气吸入感染。

本病潜伏期为3~17天。开始有轻度畏寒、发烧、倦怠感、肌肉痛、食欲不振、恶心等。3~6天以后,体温可升至40℃,并有嗓子痛、咳嗽、胸痛、腹痛、腹泻等。在重症患者中,有口腔粘膜溃疡及咽炎、肺炎、淋巴结肿大、皮下出血等,死亡率达40%左右。

目前,对这种病毒没有特效药。在恢复期,可注射患者的血清。没有预防疫苗,应对患者进行严格的隔离治疗。

13.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引起的全身各个系统的真菌感染。常是一种机会性感染,或称条件致病性感染。念珠菌也称假丝酵母,是酵母样真菌中的一个属,其中白念珠菌是主要致病菌。此类真菌一般腐生于自然界和人体的皮肤、粘膜,可以作为人体的正常菌丛,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特别是细胞免疫力下降,此菌可侵入机体,引起各种系统的感染。近年来,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导管技术、器官移植、糖尿病、肿瘤、白细胞减少等病人增多,艾滋病病人增加,使系统性念珠菌病发病率增加,有的因诱发播散而引起死亡。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白念珠菌是主要的致病菌,据估计,它比其他念珠菌的毒力大几十倍,但由于现代抗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得白念珠菌有了一些变迁。其他念珠菌有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类星形念珠菌、乳酒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等。

免疫受损病人及白细胞减少病人容易发病,念珠菌细胞先是粘附于粘膜壁上,生长发育,形成菌丝,侵入而引起感染。由于对一些抗真菌药物产生耐药性,或是将白念珠菌消灭,而使念珠菌产生耐药,或一些新的过去认为非致病性的念珠菌产生病性。如白念珠菌可以对氟胞嘧啶、氟康唑等耐药,而克柔念珠菌则对氟康唑先天性耐药,新的菌株如葡萄牙念珠菌、解脂念珠菌等也可致病。

念珠菌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

(1)浅部念珠菌病。

皮肤念珠菌病:间擦性念珠菌病,好发于常浸水妇女手的3~4指间,局部浸软发白,表皮剥脱,下面为鲜红色湿烂面。也见于妇女乳房下及成人腹股沟(或小儿),如尿布皮炎样改变,但周围有星形小丘疹;念珠菌性毛囊炎,见于小儿及长期卧床病人,夏日多见,常在后背,如痱子样皮疹;泛发性皮肤念珠菌病,见于小儿、营养不良者,界限清楚,干燥脱屑融合成片的红色斑丘疹,周围有星状类似损害;念珠菌性甲真菌感染,常伴有甲沟炎,红肿,常可挤出少许脓液,一般无自觉症状,久之,甲出现白点、横沟,甚至破坏、萎缩;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CMCC),是一独立疾病,可分4种类型。可伴有内分泌疾患。常见的一型是从生后出现鹅口疮,以后延及面部皮肤,出现红斑、脱屑,最后变成肉芽肿,结黑痂,形如皮角,头面部易受侵犯,手及甲均可受累,甲变厚、不平、色黑褐。顽固难治。

粘膜念珠菌病:鹅口疮,好发于小儿,颊粘膜或舌、咽部红斑,上有白色伪膜状物,如凝乳状。成人发病常与重症使用广谱抗生素有关,此种病变易转变为深部系统性病变;外阴和阴道念珠菌病,包括男性的龟头炎。损害类似鹅口疮样改变,自觉症状为瘙痒,阴道分泌物增加,阴道肿胀,有烧灼感,可有性交和排尿困难。可以传染给性伴侣引起龟头炎,在龟头、包皮内层可见有类似鹅口疮样改变。阴道念珠菌病可以有复发性慢性改变。顽固难治。

(2)深部念珠菌病。

系统性念珠菌病:胃肠系统念珠菌感染,念珠菌性食道炎常与口咽念珠菌病并发,可有咽下困难、疼痛等症状,使用食道镜检查有红斑、白色斑块、伪膜样物,似鹅口疮。常为支气管肺念珠菌病的先驱症状,也可引起胃及肠的疾病。胃念珠菌病少见,症状似溃疡病,但可用制霉菌素治好,而使用抗溃疡病治疗无效。胃肠道念珠菌病,腹痛、腹泻、直肠出血、肛门瘙痒,用抗细菌治疗无效。此外,念珠菌也可侵入胆囊,引起胆囊炎,不易诊断;泌尿系统念珠菌感染。上尿路感染,如肾、输尿管,开始常无症状,只见到念珠菌尿症,即尿中念珠菌芽泡数目增多。侵犯膀胱,引起念珠菌性膀脱炎,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有时可见血尿,抗细菌治疗无效。有时在尿中排出胶样物,常与留置导尿管或糖尿病有关;支气管、肺念珠菌病,其症状与一般细菌引起的支气管炎和肺炎相似,有时且可合并细菌感染;骨、关节念珠菌病可能与血行播散感染有关。其症状与细菌或其他感染的症状相似,较难确诊;念珠菌性内眼炎较少见,可有疼痛、视力模糊、畏光,有盲点,检查时可有眼底的白色分泌物,或伴出血,有典型的Rota点,即圆形或卵圆形白斑(在眼底)。也可出现慢性色素膜炎、前房炎症、虹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念珠菌感染,可发生脑膜炎、脑脓肿、脑血栓、念珠菌性动脉瘤、肉芽肿、真菌球、出血、坏死等改变,产生相应症状;念珠菌性心内膜炎。与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症状相似,如发热、疲乏、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常与静脉中心导管术有关。可伴有反复的肺部血管栓塞,出现咳嗽、咳痰、胸膜疼痛,也可以见到播散到全身的损害,如脑、肝、脾、肾、皮肤等处损害。

念珠菌菌血症和败血症:菌血症常是一过性的,可能有病灶,通过血行播散至它处,如机体抵抗力强,菌可被消灭。因此,血培养有时阳性有时阴性;败血症病情严重,高热,呈弛张热,血培养阳性,并可见多处病灶,可播撒至身体各处,病情严重,预后较差。

播散性念珠菌病:常见为急性血行性播散,一般是单个器官播散,如引起脑膜炎或心内膜炎、肺炎、腹膜炎、内眼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原发灶可以是肺,也可以是其他系统性念珠菌感染。血培养阳性。与肿瘤、烧伤、器官移植、外科手术、导管术、静脉高营养、白细胞减少症、艾滋病等因素有关。部分病例是多器官播散,病情严重,发冷、发热,为弛张热,可引起低血压。发热可以逐渐发生,也可突然发生,也有的无发热而身体逐渐消瘦。

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也称肝、脾念珠菌病。发热,抗细菌抗生素无效,肝功能及X线检查无异常,常发生于白血病等疾病或不增生性贫血的病人。以后白血病等好转,但发热、厌食、消瘦、体重下降持续发展,肝、脾肿大,右上腹疼痛,肝功能正常,但CT检查,肝、脾内可有多数病灶。

治疗本着对症下药的原则进行。

(1)皮肤和口咽念珠菌病:皮肤念珠菌感染主要用外用药物。首选药物是唑类药物,如3%克霉唑霜、1%益康唑霜、2%咪康唑霜、2%酮康唑霜、1%联苯苄唑霜等。前面药物是较早的药物,后面是较新药物,可根据情况选用,每日2次,疗程2~3周。除唑类药外,1%环吡酮胺霜、1%特比萘芬霜也可应用。此外联苯苄唑和特比萘芬有液体剂型,效力相同,使用较方便;口咽念珠菌病,早期应用2%龙胆紫液涂布,效果尚可,但因染色,病人不愿使用,当前多选用口含制霉菌素50万单位,克霉唑0.25克,酮康唑0.2克,每日1~2次,含化后可以咽下。小儿使用制霉菌素片,每日口含1次,一般5~7日。如果病情较重可口服或静脉应用氟康唑,第一次200毫克,以后每日50~100毫克,连用5日,或口服伊曲康唑,每日200毫克,疗程7日。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口服酮康唑,儿童每日3~6毫克/千克,长期治疗约为1年,要查肝功能,配合转移因子,口服硫酸锌。也可应用伊曲康唑,每日3~6毫克/千克,疗程3~6个月。

(2)胃肠道念珠菌病: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轻症者口服制霉菌素,每日200~300单位,分4次口服,疗程为5~7日。重者可口服或静脉注射氟康唑,每日200毫克,疗程7~10日。非白念珠菌感染可口服伊曲康唑,每日200毫克,10日左右。极重者可静滴二性霉素B加口服氟胞嘧啶,如合并肝、胆囊念珠菌感染,治疗时间要延长一倍左右;合并细菌感染者,则需使用抗菌药物,并给予加强支持疗法。

(3)泌尿生殖系念珠菌病:急性女阴阴道炎主要用外用药物治疗,制霉菌素软膏外用,每日2次,5克纳入阴道内,约7日。1%克霉唑软膏、2%咪康唑软膏、1%联苯苄唑软膏均如上应用,约需7日。阴道念珠菌感染用制霉菌素栓、克霉唑栓,每日1次,共7日。但阴道炎目前倾向大量一次治疗,如10%克霉唑软膏、克霉唑栓(100毫克)或咪康唑栓1200毫克、噻康唑霜5克均一次即可治愈。每次口服氟康唑150毫克或伊曲康唑400毫克,均可治愈。妊娠时选外用,需14日左右。

慢性复发性女阴阴道炎,常复发,需同时治疗基础性疾病,如糖尿病、免疫抑制等。可口服或静脉使用氟康唑,每日150毫克,共3日,同时外用抗真菌栓剂,以后每月月经前用药一次,或用伊曲康唑,每日400毫克,2~3日,以后每月再用1日。如果同时伴有转移因子较好。

念珠菌龟头炎,口服氟康唑100毫克,1次即可。外用药易引起皮损加重,慎用。念珠菌引起的前尿道炎需用尿道探子涂抹标本、革兰染色检查,阳性可每周用氟康唑内服150毫克,2~3周。

泌尿系统念珠菌感染,首选氟康唑每日100~200毫克,口服或静滴,10日为1疗程,监测血肌酐清除率及肝功能。如疗效不好,可加5—FC按每日100毫克/千克,经常作尿的真菌学检查,直至阴性。也可口服伊曲康唑每日200毫克,10日左右。顽固者可静滴二性霉素B。

(4)呼吸系统念珠菌感染:氟康唑首日400毫克,以后每日200毫克,口服或静脉注射,20日为1疗程,效果不佳可合并口服5——FC,每日100毫克/千克。一些顽固难治者可以静滴二性霉素B,小量开始逐渐增加,每日30~40毫克为有效剂量,视病情轻重、真菌学检查而决定疗程。替代疗法是静脉滴注咪康唑或口服伊曲康唑。

(5)内眼念珠菌感染:正常人或新生儿,或术后感染,或免疫力下降而导致感染,应分别对待。口服或静脉注射氟康唑效果较好,每日200毫克,疗程15~20日或更长,球后注射也好,但不如系统性服用好。个别合并手术或激光治疗。疗效差者用二性霉素B合并5——FC治疗,二性霉素B总剂量不少于200毫克。

(6)中枢神经系统念珠菌病:氟康唑每日200~400毫克/千克,口服或静滴,轻症者也需1周以上。重症者可合并5—FC,每日100毫克/千克或再加二性霉素B,小量开始,逐渐达到每日30毫克左右,4~8周或更长时间。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效果较好。脑脓肿或肉芽肿预后较差。

(7)念珠菌性心内膜炎:二性霉素B是首选药物,配合或不配合外科手术,手术是去除心瓣膜上的赘生物。经常作真菌学监测,如用二性霉素B以40天仍培养阳性,可做手术。二性霉素B使用时可合并5—FC,剂量同前。氟康唑,每日200毫克,3个月至1年,伊康唑200毫曲克,也需3个月~1年,但此两种药物尚不足以作为第一线药物。近年来有的学者建议可以用氟康唑或伊曲康唑与二性霉素B、5——FC三者合并应用。

(8)播散性念珠菌病:急性播散性念珠菌病,治愈性低,多数原因是病人确诊时间较晚,在做出诊断时病人病情已危重,很难挽救。另外,一些病人并未确诊,只是血培养阳性,即使治愈也可能是菌血症,而不是播散性疾病。抗真菌药首选二性霉素B,并用5——FC,剂量和疗程视病情而定。近年来,静脉滴注氟康唑,每日200~400毫克,20日为1疗程,可能需要更长些时间。伊曲康唑,每日200毫克,20~30日有效,特别对非白念珠菌的念珠菌属有效。要注意原有存在的疾病。某些白细胞减少病人使用预防用药,可防止播散发生,预防药物氟康唑每日50毫克,或伊曲康唑每日100毫克。咪康唑滴注可作为代替的治疗方法。

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使用二性霉素B加5—FC,有效率60%以上,但易复发。氟康唑,每日200~400毫克,较长时间治疗,要数月,有一定效果。脂微粒二性霉素B效佳,但由于成本较高,故临床不多见。

14.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本病先流行于偶蹄畜类,如猪、牛、羊、骆驼等,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得病后病畜口腔黏膜、蹄、乳房等皮肤发生水疱及溃疡,人与病畜接触或食用病畜肉及奶制品也会受染。本病多散发,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秋季为主。本病一般症状轻,预后大都良好,但重症病人易并发心肌炎,小儿发病率高。

口蹄疫一般通过以下3个途径传播。

(1)直接接触。本病多由病牛、羊传染给人。由于病毒存在于病畜及病人的水疱、唾液、乳汁及尿中。兽医,饲养、屠宰工作者,凡能接触病畜的病变部位及分泌物、排泄物者,均易感染。故应注意保护,尽量少接触病畜及其排泄物,接触时应戴手套,或用1%甲醛溶液、5%来苏水浸泡3~5分钟。

(2)消化道传播。食用病畜的肉制品及奶制品,尤其是饮用生牛奶、羊奶者,极易受染。

(3)呼吸道传播。病猪经呼吸排至空气中的病毒量是牛的20倍。病畜恢复期咽部能带病毒半年至2年,故病毒可污染空气经呼吸道传播。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3~8天,也有长达18天者。临床表现一般较轻,但婴幼儿、老年人及体弱多病者较重。多为突然发病、体温于38℃~39℃之间,伴有发冷、头痛、头晕及全身不适。1~2日后可有咽痛、下肢疼痛、皮肤瘙痒、开始有水疱出现,水疱自针尖大至大疱不等,常见部位为足部、指(趾)间、指尖、指甲基层部,也可见于足底、手掌、面部、鼻部等。水内部为透明状,渐变混浊。周围红肿,口腔内的水在1~2日破溃成平面溃疡;口腔有烧灼感,常伴有厌食、恶心、呕吐。

一般病人发热在数日渐退,2周内口腔内病变恢复正常,皮肤的疱疹日渐干燥,而后完全恢复,不留瘢痕。少数病人可出现淋巴结肿大。婴幼儿及老年病人可有严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疱可继发细菌感染。相对缓脉,心律不齐,呼吸困难,低血压,可合并心肌炎,也可有肢体麻木、行动不便等。上述症状如不及时诊治,可导致严重后果。

目前,口蹄疫尚无特效疗法。通常采用以下疗法。

(1)一般治疗:应及时隔离病人,对其分泌物和污染物应妥善处理,居室应定时通风换气。发热期间给予流食、半流食,服用维生素。对发热较高、呕吐、腹泻严重者应及时输入生理盐水、葡萄糖液,并随时注意心律、血压的变化。

(2)局部治疗:皮肤可用甲紫或消炎药水涂布。口腔病变可用3%~5%硼酸水、2%~3%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清洁口腔或漱口,每日2~3次。如眼结膜有疱疹时可用0.2%碘甘油或氯霉素药水点滴,也可用利巴韦林药水点眼,每日3~4次。

(3)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血清及抗病毒制剂。可试用利巴韦林、阿昔洛韦(无环乌苷),如疱疹合并细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制剂。干扰素可能有效。

(4)对症治疗:合并心肌炎者应卧床休息补充维生素B、C等。对合并周围神经炎者给维生素B1、B12及物理治疗等。

15.弓形体病

弓形体病。是一种由弓形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弓形体病主要在家禽、家畜、野生哺乳动物及鸟类中流行,然而,只有在猫和猫科动物的肠道内形成的囊合子才具有感染性。囊合子通过粪便排出,污染周围的食物和水源。人吃了被污染的食物或喝了被污染的水,就会感染发病。接触了病猫或病猫的排泄物也易得病。

人患了弓形体病后,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肝区疼痛、黄疸和肝功能损害,有些人还可发生心肌炎、心包炎、皮疹、视网膜炎、脑膜炎等,孕妇感染弓形体病后,病原可通过血流进入胎盘,引起胎儿感染,导致流产、早产、死胎、畸形及智力、视力发育障碍。

预防的方法是尽量减少与猫接触的机会,猫吃剩的食物,要煮沸后才能作为其他禽畜的饲料,人吃的食物严防猫偷食,以免被污染。及时清扫猫粪,并将猫粪深埋,不得堆放在野外,以防污染水源,发现病猫要烧毁后深埋。

16.白泡泡虫病

白泡泡虫病,又称包虫病或棘球蝴病,是人、畜共患的慢性寄生虫病,病原是绦虫中的细粒棘球绦虫。狗是包虫病细粒棘球绦虫的最终宿主,狗吃了虫卵后,虫卵在狗的体内生长发育变为成虫。成虫寄生在小肠并不断地把已成熟了的妊娠节片上的包虫卵随粪便再排出体外,容易传染给人、羊、牛、猪、骆驼等,使人、畜患白泡泡虫病。在驯狗、养狗时,狗身上粘染的包虫虫卵,也可以随手经口而感染给人。

人一旦被感染,虫卵在消化道发育成蝴虫,幼虫又可以在肠道钻进血管,经血流到人体内脏寄生,寄生在肝脏的称为肝包虫,发病率高达70%,肝脏中最大的白泡泡很重,它压迫肝脏,使肝脏萎缩,影响胆汁分泌、胆管受阻、肝脏丧失正常的生理功能,倘若白泡泡破裂,囊液外溢可引起过敏反应,出现荨麻疹、紫绀,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而死亡;白泡泡虫还可以寄生在心、脾、肾、脑、眼、骨骼、肌肉、皮下等造成各种危害。

在畜牧区,畜牧专业户及养狗、驯狗的人,应该积极预防包虫病的感染。在预防工作中,消灭传染源是最根本的办法,即消灭野狗,防治家狗及牛、羊等动物感染而传给人类。狗舍应与住房分开,防止粪、尿随意排放而污染环境,不要用不明原因而病死的动物内脏喂狗,对于病狗应给予氢溴酸槟榔碱治疗,或杀后深埋。

17.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多见于2~8岁儿童。冬春季发病较多,由于这种细菌含有红疹毒素,所以得病后皮肤出现红疹。

本病一般感染后2~3天出现症状,发烧,数小时后全身皮肤猩红,满布细小红疹,有时如鸡皮样。在皮肤皱折处皮疹密集同时有咽痛、头痛、呕吐,也可能有腹痛,并有全身不适。检查可见患儿咽部红、扁桃腺肿大、有脓性渗出物。舌质鲜红,舌乳头肥大突出如杨梅状,称为杨梅舌。持续2~3天体温下降,皮疹逐渐消退。疹退后皮肤无色素沉着。2周左右可有脱皮。一般多为细屑样,严重病例可有大片脱皮。

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受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可能并发变态反应性疾病,常见的是急性肾小球肾炎,往往发生在猩红热2周以后。轻症只在尿常规化验发现有少量蛋白和红、白血球。重症可有水肿、少尿和血尿,也可有血压升高。因此对猩红热患儿在发病2周时,应作尿常规化验,以便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此外也可并发化脓性损害,多见于体弱儿和幼儿。常见如颈部淋巴腺炎,表现发烧、颈部淋巴腺肿大疼痛、全身不适等。也可发生化脓性中耳炎。

患儿要隔离以防止传染别人,同时也减少再感染其它疾病,卧床休息。在发热期间宜给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喝水。烧退后可恢复正常饮食。一般患儿不必住院治疗。可用青霉素注射、红霉素口服或其它抗生素治疗。用药后1~2天体温可下降,皮疹消退。这时不可停药,因体内细菌未完全杀灭。一般应治疗5~7天,症状完全消失,咽部红肿消退才可停药。经过正规足量抗生素治疗7天,无症状体征者可解除隔离。

集体儿童发生猩红热时,部分小儿可能只表现化脓性扁桃腺炎而没有皮疹,其传染性相同,同样应隔离治疗。同班孩子和其他密切接触者应服预防药,常用复方新诺明,每天0.25~0.5克,连服3天。

18.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污染水和食物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是剧烈腹泻、呕吐,以及由此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周围循环衰竭,抢救不及时,病人常死于低血容量休克、代谢性酸中毒和肾功能衰竭。由于其起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被定为国际检疫传染病,属甲类传染病。

霍乱在赤道地区全年均可发病,在我国则好发于夏秋季,每年的7~10月为高峰季节。男女老幼均对本病易感。在新感染区,成人比儿童易受感染,在曾经流行过该病的地区,儿童发病率较成人为高。

通常人在进食被霍乱病人和带菌者排泄物污染的水和食物后发病。本病主要借水传播,其次通过食物传播。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也可引起霍乱的传播,但传播能力较前两种因素弱。主要由于霍乱弧菌在水中存活时间长(通常存活5天以上,长者能达数十天),而且水又极易被病人的排泄物污染,被污染的水又可使许多生冷食物受到污染。

霍乱弧菌菌体弯曲呈弧形,似小逗点状,长1~3微米,宽0.3~0.6微米,需借助显微镜才可发现。菌体末端带有一根鞭毛,运动极为活跃,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似夜空中的流星。新鲜标本涂片后在显微镜下呈现“鱼群”样排列。

该菌在低温和碱性环境下耐受力强,对热、干燥、直射日光敏感,干燥2小时或加热55℃10分钟即可死亡,对酸和强氧化剂,如漂白粉、来苏水、碘、高锰酸钾和过氧乙酸亦敏感。多西环素(强力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复方磺胺甲唑和吡哌酸等抗生素可杀死该菌。

霍乱弧菌有分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二者引起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特点基本相同,但埃尔托生物型对外界抵抗力更强,易引起暴发流行。

绝大多数病人急性起病,以剧烈腹泻、呕吐开始,呕吐多在腹泻后出现,一般持续数小时,最多不超过2天。

病人不伴发烧、腹痛和里急后重,少数病人可因剧烈泻吐出现腹部肌肉痉挛而引起腹痛。大便开始为黄色水样,尚有粪质,迅速成为无色透明水样或米汤样,无粪臭,微有鱼腥味,少数重症病人偶有出血,大便呈洗肉水样。大便量多,每次可超过1000毫升,每24小时十余次,甚至频繁难以计数。呕吐次数不多,呈喷射样,呕吐物先为胃内残留食物,以后为清水样,严重者可为米汤样,轻者可无呕吐,个别病人伴恶心。

感染了霍乱弧菌并非都发病,75%为隐性感染,18%表现为轻度感染。潜伏期1~3天,短者数小时,长者7天,大多急性起病,少数在发病前1~2天有头昏、疲乏、腹胀、轻度腹泻等前驱症状。典型病例有以下3期表现。

(1)泻吐期。绝大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以急剧腹泻、呕吐开始。腹泻为无痛性,不伴发烧和里急后重。大便初为黄色稀水样,有粪质。随着病情发展,迅速变成清水样或米汤样,重症病人可出现洗肉水样便。大便量多,24小时十余次,多者计数不清。呕吐多在腹泻后出现,常为喷射性,呕吐物先为胃内残留食物,以后为清水样,严重者为米汤样。本期持续数小时至2天。

(2)脱水期。由于频繁泻吐,大量水和电解质丧失,病人迅速出现脱水和微循环衰竭,表现为神志淡漠、表情呆滞或烦躁不安,儿童可有昏迷。病人口渴、声嘶、呼吸增快、眼窝内陷、面颊深凹、口唇干燥、皮肤弹性消失、手指皱缩等。严重者脉搏不能触及、血压下降至零、病人尿量极少或无尿。肌肉痉挛多见于腹部和小腿肌肉。此期一般为数小时至二三天。

(3)恢复期。病人脱水得到及时纠正后,各种症状逐渐缓解而恢复正常。有1/3病人在此期出现发烧,体温一般38℃~39℃,儿童多见,持续1~3天消退,可能由于残余毒素吸收或继发感染所致。此期一般持续3~7天。

霍乱的治疗包括严格隔离、补液、抗菌及对症治疗。

诊及疑诊病人应分别隔离,彻底消毒排泄物。病人症状消除后,粪便连续两次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补液是治疗本病的关键,补液总量通常根据临床表现及体重下降程度确定。轻型病人可选择口服补液,不能口服或重病人常选择静脉补液。补液原则是早期迅速补充足量生理盐水,迅速纠正休克,并注意纠正酸中毒,适量补充钙和钾。只要补液治疗正确、及时,绝大多数病人可好转。

在补液治疗的同时加用抗生素可缩短病程,目前常用复方磺胺甲唑或诺氟沙星等药物口服进行抗菌治疗。对症治疗也很必要。如心衰要及时改善,中毒性休克要及时纠正,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进行血液透析等。由于霍乱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一旦发病应迅速到医院,在医生的监测下进行综合治疗,不要自行处理,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19.破伤风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经伤口传染,产生外毒素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牙关紧闭、强直性痉挛和阵挛性痉挛。病原体为破伤风杆菌,一般从污染的家畜粪便、土壤、污泥、尘埃等经伤口传染,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无持久免疫力。

本病的潜伏期1日至数月不等,一般为1~2周。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伤口处理:清创消毒,3%双氧水或1:4000高锰酸钾液湿敷。

②抗毒素治疗:抗毒素1万~10万单位,一次性静滴,幼儿1500~10000单位,一次性静滴;TIG一次3000单位肌注,分3等份肌注3个部位。

③抗生素治疗:可选用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

④控制痉挛:地西洋,成人2~8毫克/千克体重,分次静滴,儿童0.5毫克/千克体重,分次静滴;其他如苯巴比妥钠、氯丙嗪、水合氯醛亦可选用。

⑤对症治疗:重症伴高热、心肌炎者应用激素,牙关紧闭者防止窒息。

(2)中医药治疗。

①存命汤:羌活、川芎、大黄、清半夏、防风、僵蚕、全蝎、天南星、白兰、蜈蚣各9克,川乌、草乌各3~6克,琥珀粉、朱砂各3克。

②蝉衣合剂:蝉衣30克,全蝎3个。

(3)常规治法:疏风定痉,清热解毒。

方药:全蝎粉3克(冲服),蜈蚣2条,白附子、天南星、白僵蚕、木瓜、大黄各10克,蝉衣15克,葛根30克。

20.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叫作钩端螺旋体的微生物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大多数省分都有本病,但以南方较严重。在南方鼠是主要传染源,在北方猪是主要传染源。鼠、猪带菌的尿液污染水,经皮肤特别是破损皮肤而受到感染。夏秋季在稻田作业或洪水泛滥等,都可引起流行。青壮年农民和常下水的儿童发病较多。

感染了此病,有的患者发热,有的患者发冷,全身乏力非常明显,有时可因腿软而行动困难,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以腿肚子和腰背部为甚。检查可发现眼睛发红充血,用手按压腿肚子可有明显的疼痛、浅表淋巴结肿大等。重症者可以出现黄疸(最先是白眼球发黄)或肺部的大出血,这是本病引起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本病的治疗要本着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地治疗的原则。病人要卧床休息,尤其有出血倾向的病人,更应该绝对卧床。治疗药物首选青霉素。在治疗中应注意下列各项:①要慎重使用升压药物,不使血压过高,以免发生肺大出血;使用特效药物青霉素时,应先从小剂量开始,否则用药后2小时左右可使症状加重,甚至发生肺大出血引起死亡;青霉素疗程为1周,多数病人用药后1~2天内即可退热,如仍有低热,也不必延长疗程;青霉素过敏者,可采用四环素、庆大霉素或链霉素;疑有肺大出血先兆者,可给适当的镇静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预防措施主要是以灭鼠和圈养猪为主,不使鼠和猪尿污染水源或稻田。在流行季节到来之前1个月注射钩体菌苗。在怀疑已被感染,但尚无症状时,肌注青霉素80~120万单位,连用2~3天,可起到预防作用。

21.蛲虫病

蛲虫病是由蛲虫寄生于人体肠道的寄生虫病。以肛门周围、会阴部位夜间瘙痒难忍为特点,病人为传染源,通过肛门—手—口或污物传播,各年龄均可发病,以儿童多见。

蛲虫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周围及会阴部位夜间瘙痒难忍,可伴睡眠不安、夜惊、食欲不振等,偶有蛲虫爬入阴道出现尿频、尿急。

本病的诊断可依据以下3点:

(1)夜间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瘙痒,伴有睡眠不安、夜惊。

(2)肛门外用棉拭法或胶玻璃纸检查法发现蛲虫卵。

(3)本病引起的尿频、尿急症状应注意与泌尿系统感染相鉴别。

预防蛲虫病最重要的是注意卫生,肛门清洗及勤洗内裤。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杀虫:安乐100毫克顿服或500毫克,每日2次,连服3日;扑蛲灵,成人0.25~0.3克,儿童5~7.5毫克/千克,睡前顿服1次。

②局部用药:每晚清洗肛门周围后,外涂3%噻嘧啶软膏或龙胆紫。

(2)中医药治疗。

①虫居肠间,下扰魄门:肛门瘙痒,夜间尤甚至,夜不安,或夜惊。治宜驱虫止痒。

方药:槟榔(打碎)、茵陈各15克,鹤虱、使君子各10克,苦楝根皮30克,木香6克。

②脾胃虚弱:面黄无华,食欲不振,形体消瘦,舌淡,脉细弱。治宜健运脾胃。

方药:木香、甘草各6克,砂仁5克(后下),党参、茯苓、山药各15克,陈皮、白术、神曲各10克。

22.绦虫病

绦虫病是由于猪带绦虫或牛带绦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引起的疾病。食用未煮熟的含有囊虫的猪肉、牛肉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因素。

一旦发病,上腹或脐周隐痛,伴腹胀、腹泻,食欲亢进而体重减轻,肛门瘙痒,大便中有虫体节片。

可依据下列标准判断此病。

有食生猪、牛肉史;

粪便中有白色条状或带状能活动的虫体,脐周及上腹可有隐痛;

粪便与肛拭检查发现线虫卵;

本病应注意与蛔虫病相鉴别。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吡喹酮10~25毫克/千克体重,顿服;安乐士200毫克,顿服。

(2)中医药治疗。

①虫积肠道:腹部隐痛,腹胀或腹泻,大便中有白色节片,肛门瘙痒。治宜驱除绦虫。

方药:槟榔60~120克,切碎煎水,空腹顿服,或南瓜子仁60~120克,研粉嚼服,2小时后服槟榔煎剂(剂量、用法同上),0.5小时后服50%硫酸镁50毫升。

(2)脾胃虚弱:(同蛲虫病)。

23.蛔虫病

蛔虫病是小儿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影响小儿的食欲和肠道功能,妨碍小儿的生长发育。其并发病较多,有时可危及生命,所以必须积极防治。

蛔虫卵主要通过手和食物感染。人生吃瓜果不洗烫,饭前便后不洗手,喜吃生凉拌菜和泡菜,喝不洁生冷水,特别是河水,都是感染蛔虫的重要因素。小儿玩物不洁,吮指,喜用嘴含东西,也能带进蛔虫卵。

蛔虫寄生在体内主要以小肠内乳糜液为食物,不但掠夺宿主营养,同时又分泌对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酶及组织蛋白酶E等的抑制剂,影响宿主对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

肠道蛔虫可无任何症状,或有食欲不佳和腹痛,疼痛一般不重,多位于脐周或稍上方,痛无定时,反复发作,持续时间不定。痛时喜人揉按腹部,多无压痛,亦无肌紧张。个别患儿可有偏食或异食癖,喜吃炉渣、土块,也易发生恶心、呕吐、轻泻或便秘。大量蛔虫寄生不仅消耗营养,而且妨碍正常消化与吸收,即使患儿食量较大,也常造成营养不良、贫血、甚至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发育较差等现象。

小儿蛔虫病的另一特点是易出现精神、神经系症状。由于虫体代谢产物或崩解物被吸收后较易引起低热、精神萎靡或兴奋不安、头痛、易怒、睡眠不好、磨牙、易惊,甚至反复呕吐等。

蛔虫有游走钻孔的习性,当蛔虫过多或于小儿高热、消化不良、驱虫不当时均可使蛔虫产生骚动,引起严重的临床现象。常见的并发症有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脓肿、蛔虫性阑尾炎。

为预防本病应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手的清洁,常剪指甲,不吸吮指头。年长儿无症状的感染,不必急于治疗,除非发生再感染,一般于1年内虫体可自然排出。对于感染较重或症状明显的,给予治疗,可服用以下药物。

(1)枸椽酸哌哔嗪:疗效较高,副作用少。剂量为每日160毫克/公斤,每日总量不超过3克,分2次口服,连服2日。一般无需服用泻剂,便秘者可同时服轻泻剂。虫卵阴转率约70%。驱蛔虫糖浆适用于儿童,1毫升含派哔嗪160毫克,其剂量为1毫升/公斤,每次最大不超过20毫升,体弱者用量酌减。用药前必须充分摇匀,以免服药不均引起严重消化道反应。对于严重感染的,1周后再重复用2天。

(2)左旋咪唑:又名驱钩蛔,剂量为每日1.5~2毫克/公斤。晚睡前1次顿服,也可于清晨空腹顿服,副作用小。

24.恙虫病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一种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传染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南地区及沿海岛屿。鼠类是主要传染源。一种叫作恙螨的小型昆虫是本病的传播媒介。夏秋季发病率最高。

此病发病急剧,体温迅速上升,1~2天内可升高达39℃~40℃或更高以上,伴有寒战、头痛、全身酸痛、疲乏无力、食欲减退等。病人有颜面潮红、眼发红充血、淋巴结肿大、脾大和发疹等,最有意义的体征是焦痂与溃疡。焦痂多见于大腿根部、肛门周围、外生殖器、腋窝、腰带压迫等部位,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直径约4~10毫米。痂为黑色,边缘稍隆起,如围堤状,周围发红,不痛不痒,也无流脓淌水,黑色痂皮脱落后中央凹陷形成溃疡。多数病人只有一个焦痂,若怀疑本病时,一定仔细认真寻找,以免漏掉。到病后第2周时病情更为严重,甚至可出现抽搐、意识不清等。

一旦患病,病人应卧床休息,注意补充足够的液体量,发热高者可用白酒擦浴,头痛剧烈可用止痛片等药物止痛。四环素、土霉素和氯霉素都是特效药物,用到症状好转,热退后再用1~2日。

由于鼠是主要的传染源,因此平时要积极灭鼠,做好个人防护,在从事野外作业时,把袖口和裤腿口扎紧,防止螨类叮咬。

25.肺吸虫病

肺吸虫病是由寄生在人体的肺吸虫所引起的寄生虫病。病人及猫、狗、猪、虎、豹、狐等家畜和野兽都是传染源。人被感染与饮食习惯有关,南方吃蟹,北方吃蛄,由于喜生吃或半生吃的习惯,把含在蟹或蛄体内的肺吸虫蚴虫食入体内而被感染。此外,生饮流行区的河水也能被感染。我国东北三省、陕西、甘肃、四川以及东南各省区几乎都有本病。

感染早期可有发热、咳嗽、腹痛、荨麻疹等。慢性反复感染者可表现为咳嗽、咳痰,也最常见咯血,痰中带血,典型的血痰为铁锈色或呈“烂桃”样,有腥味。有时还可发生胸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头痛、呕吐或抽风,甚者还可影响眼睛看东西或发生瘫痪等。有时可以摸到在腹腔内的结节或包块;皮下结节,长在皮里肉外,多在腹部肚皮上或大腿内侧靠近大腿根部,也可在胸、腰或其他部位发现。结节大小约1~6厘米,小的结节较硬,大的结节较软,逐日观察,有的结节可以移动。

治疗以服吡喹酮为首选药物,具有高疗效和低毒性的优点,疗程也短,仅需服药2天。此外,也可选用硫双二氯酚治疗。

26.钩虫病

钩虫病是由钩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引起的疾病。感染方式主要是经过皮肤侵入人体。钩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孵化出蚴虫,当人接触时如农民赤足下田,通过皮肤而被感染。此外还可经过粘膜被感染,如生吃未洗净的蔬菜等。

一旦感染了此病,病人可表现有上腹部不适,或丝丝拉拉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交替发生等症状。较重的患者常出现“异嗜症”,就是异常的嗜好,如喜欢吃生米、土块、煤碴等物。久病的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表现有头昏、眼花、耳鸣、乏力,活动后心跳气短,皮肤呈蜡黄色等。患严重钩虫病的妇女可引起停经不育,妊娠后期可引起早产或死胎。

如出现上述表现,应到医院检查确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1)皮炎的局部治疗。钩幼进入皮肤后24小时以内还停留在皮肤局部,此时可采取热水浸泡,以50℃~60℃热水间歇反复使用15~20分钟,或用艾卷点火熏烫5分钟,可止痒、消炎。也可到医院或药店购买75%左旋咪唑涂肤剂与地塞米松软膏,或15%噻苯米唑软膏涂擦患处,每日2~3次,有止痒、消炎及杀死皮内幼虫作用。

(2)驱虫治疗。驱钩虫药较多,两种钩虫对不同驱虫药的敏感性是不同的。目前所用的大多数驱钩虫药对十二指肠钩虫效果较好,对美洲钩虫的驱虫效果稍差。

肠虫清:该药适用于各型钩虫病。成人和2岁以上的患者一次服用400毫克,10日再服一次。2岁以下儿童减半量,服用的方法同成人一样。服药后少数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昏、胃肠道不舒服,但停药以后会消失。孕妇和哺乳期的妇女不宜使用。该药对十二指肠钩虫卵的阴转率为82%~87%,美洲钩虫卵的阴转率为81%~96%。

噻嘧啶:成人剂量每次0.3~0.5克,间隔1周以后可反复使用。一次服用后十二指肠钩虫卵的阴转率为81.1%~86.7%,美洲钩虫卵的阴转率为22.6%~80%。服药后的副作用有恶心、呕吐、眩晕、腹泻等,发烧病人、肝炎和肾炎病人、心脏病病人应暂缓用药;冠心病病人、胃溃疡病人用药要慎重;孕妇应禁止使用。

复方嘧啶:每次3片,每日2次,连服2日。疗效优于噻嘧啶。

左旋咪唑:成人剂量90~150毫克,每日1次,连服2~3日。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口腔溃疡,一般不须处理,可自行消失。妊娠和哺乳期的妇女和肝病、肾病患者禁止使用。十二指肠钩虫卵的阴转率为80%~96%,美洲钩虫卵的阴转率为5%~25%。

甲苯咪唑:此药的驱虫作用较好,服药后十二指肠钩虫卵的阴转率为75%~100%,美洲钩虫卵的阴转率为76.6%~86.6%。服用剂量为每次100毫克,早、晚空腹时各服用一次,连服3日。如果增加药物剂量至每次200毫克,连服4日,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孕妇及哺乳妇女不可使用该药。

国内钩虫病多为两种钩虫混合感染,故采用2种驱虫药联合治疗可以提高驱除美洲钩虫的效果,减少副作用。如:小剂量左旋咪唑45毫克加上噻嘧啶750毫克或甲苯咪唑200毫克加上噻嘧啶750毫克,联合疗法,均有较好疗效。

要彻底治愈钩虫病,应反复多次用药,各种驱虫药可轮换应用,治疗的同时应纠正“异嗜症”。

服药2周后复查大便钩虫卵,如仍为阳性,可换另一种驱生药,2周后再复查钩虫卵,如为阴性,说明治愈,贫血也可随之好转。

27.囊虫病

囊虫病是猪肉绦虫的蚴虫寄生于人体所致,因食入猪肉绦虫卵而感染,亦可因身体内有猪肉绦虫寄生而产生自身感染,即被自家粪便中的虫卵污染了手,经口传播,也可由于呕吐反胃,使肠内容物退入胃中而感染。

患者的病理表现与虫寄生的部位有直接关系。在肌肉和皮下者,常可摸到直径1厘米大小的圆或椭圆形结节,质地坚硬且有弹性,无痛,本皮本色。结节可分批出现,时间较久的结节可变小变硬。

最严重的是虫体寄生在脑组织内,癫痫发作为最常见的症状,还可有头痛、呕吐、视力减退、精神失常等。

治疗此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过程中可能使原有的症状加重,要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首选治疗药物有吡喹酮和丙硫咪唑。

吡喹酮治疗皮肤肌肉囊虫的剂量为60毫克/千克分2~3次服用,2日为一疗程,疗效可达100%。脑囊虫病的每日剂量同上,3日为一疗程,2~3个疗程,每疗程间歇2~3个月。还有一种服法以总剂量310毫克/千克,分7日口服,每日2次,7日为一个疗程,共5个疗程,每疗程间歇3个月。必须慎重用药,以防用药副作用加重症状。

丙硫咪唑的不良反应比吡喹酮轻。常用的剂量为14~15毫克/千克,分2次服,10日为一疗程,皮肤、肌肉囊虫病用1~2个疗程。脑囊虫病则需2~3个疗程或更长,每个疗程间歇2~3周,该药作用缓慢,无明显蓄积,所以可将疗程延长20~28日,以减少疗程数目。该药餐后服药或与小剂量吡喹酮同时服用,可以增加药物的吸收,提高疗效。另外,儿童或年龄较大者,或有基础病患者,使用丙硫咪唑治疗,15毫克/千克,10日为一个疗程,但也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或个体对药物的反应。

28.华支睾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体的肝胆管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俗称为肝吸虫病。在我国除西北地区外,其他地区都有本病。感染了华支睾吸虫的人和动物,如猫、狗、鼠等,都是重要的传染源,但并不能直接构成传染,主要是通过进食未煮熟含有华支睾吸虫蚴虫的淡水鱼或虾而引起,如食南方的“生鱼粥”和北方的“生鱼片”就易引起此病。这是因为感染华支睾吸虫的人或动物体内的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进入水中,发育成蚴虫,再钻入淡水鱼或虾的体内发育,当人吃生或半生的鱼虾时,活的蚴虫就随之进入人体内。

患本病轻者可无症状,感染重者可有食欲不振,上腹部丝丝拉拉疼痛,肚子胀,慢性腹泻,大便不稀不干不成形和右上腹部不舒服,此外,尚可有头晕、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和失眠等。疾病呈慢性经过,反复重复感染的严重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治疗华支睾吸虫病最好的药物是吡喹酮,仅需服药1~2天,具体用量可遵照医嘱。治疗过程中需注意:用吡喹酮治疗时,可因被杀死的虫体堵塞胆管发生胆绞痛(剧烈的右上腹疼痛),若出现此种情况,可应用阿托品等药物缓解疼痛;严重的患者,驱完虫后,还需应用保护肝脏的药物,促进症状消失,疾病好转。

同类推荐
  • 常见病四季养生药膳全书

    常见病四季养生药膳全书

    本书由著名药膳专家彭铭泉教授主编,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介绍了药膳的概念、特点、分类、炮制、烹调方法、药膳常用药物和食物、四季养生等内容;中篇为常见病四季养生药膳,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肝胆系统疾病;常见传染病、常见营养性疾病、妇科疾病、男科疾病、五官科疾病、外科疾病手术前后调养、各种肿瘤药膳;下篇为特殊年龄以及美容、护发的四季养生药膳。全书介绍近100余种常见疾病和症状的近1800种药膳,每种药膳均介绍配方、功效、制作方法等。每一种疾病的药膳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排列,本书可作为家庭药膳全书使用,也可作为礼品书赠送亲朋好友。
  • 乙型肝炎居家疗法

    乙型肝炎居家疗法

    本书将深奥的医学原理寓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之中。编者从肝的作用及意义讲起,阐释了乙型肝炎及其并发症对健康的危害,深入剖析了乙型肝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中医治疗、西医治疗、饮食疗法、生活调养以及乙型肝炎患者的婚育、乙型肝炎的预防等方面的内容,指出乙型肝炎防治过程中的种种误区,帮助患者树立战胜乙型肝炎的信心,鼓励患者用科学的方法治疗乙型肝炎,最终战胜乙型肝炎。书中配有多幅插图,深入浅出、生动幽默,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医学知识。本书既可供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及家属阅读参考,又可供科普爱好者细细品读。
  • 牙病、牙周病、口腔黏膜病:全面呵护我们的口腔

    牙病、牙周病、口腔黏膜病:全面呵护我们的口腔

    本书内容包括牙病、牙周病以及口腔黏膜病,包括宝宝为什么牙齿容易龋坏,补牙用的银汞合金有毒吗,什么叫牙周病等内容。
  • 断食

    断食

    断食是当前风靡全球的瘦身排毒疗法,通过一段时间不吃食物,让超负荷的内脏得到休息,还能让体内的垃圾与毒素排出体外,并达到减肥、助孕、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等效果。当其它的减重法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断食肯定能让你减得最快,减得最多,最不易反弹!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完整收录目前正流行的13种断食方法的全集,5位断食大师的实践经验总结。书中真实展现了13种断食方法的体验日记,分析每种断食方法的优缺点、适合人群及实践注意事项,让您最快速了解
  • 艾灸疗法治百病

    艾灸疗法治百病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艾灸疗法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包括艾灸疗法的作用原理与功用、适用范围,施灸材料与制作,灸法的种类与操作方法,常用施灸穴位及注意事项等;下篇重点介绍内科、妇科、儿科、男科、骨伤科、外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等180余种常见病的艾灸治疗经验和灸疗保健术。本书是作者长期临床实践和四代家传师授经验的总结,并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适于基层医务人员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亦可供城乡家庭自疗保健之用。
热门推荐
  • 穿越异国:小小废柴逆上天

    穿越异国:小小废柴逆上天

    一个是51世纪的女特工,10岁便成为世界第一的女王,却犯了一个错误——爱上了一个男人,遭他人背叛。奇怪的穿越到了古代,当了一枚废材,But她其实是天才,在那呼风唤雨,闯出一片土地。但至于她的爱情故事,又会如何呢?
  • 帝国隐后:血砂

    帝国隐后:血砂

    兼吞六国一统江山又怎样?换不来她一句“我愿意”。没有她,他情愿后宫无主,做一个孤独的始皇帝。一代丹砂女王,礼抗万乘名显天下,竟敢忤逆帝王之意,只因她要的不是虚名。倾尽所有为他打造帝国基业,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他。爱,不是予取予求,而是可以更多。
  • 萌萌巧巧甜心爱

    萌萌巧巧甜心爱

    巧巧一家搬了两次家,第二次搬到了乐忧小区,在那里认识了邻居林墨一家,从那之后,巧巧天天黏着林墨,而巧巧父母和林墨父母也不阻止。直到某天,巧巧父母察觉到,但时间已晚,自家女儿已被拐走。呵呵呵→_→
  • 机品星河

    机品星河

    “四十四年前,神师20岁,人家拯救了地球,开启了银河移民探索时代。”“二十二年前,机圣20岁,人家拯救了人类统合联盟,人类不再只有地球一颗母星。”“现在,你们20岁,上课时都这样心不在焉,不尊重历史,要如何面对未来!””老师,等我听首歌就去拯救世界。“机品星河机师交流群:261468928
  • 倾城依旧:炮灰女配求放过

    倾城依旧:炮灰女配求放过

    穿到自己写的书中,真心伤不起,何羽便是一个例子,既来之则安之吧!
  • 灭生人

    灭生人

    仙人何为仙人,仙人也是人只不过,他能做到人做不到的事所以被世人称之为仙人!仙人除了有凡人所无法拥有的能力外,其它的一切都和凡人所差无及。仙人也有七情六欲,爱恨情仇,权名之心。而所有的一切都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时间!时间对于凡人来说是永远都无法逾越的天险!无论凡人如何智力超群,武功盖世,都无法突破时间的界限!而仙人者不同,仙人拥有了突破时间的能力,可以与时间同寿长生不死!正因为仙人有了这种能力,所以仙人比凡人更无情无义!只要对自己有利的事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凡事都要做到极!正所谓修仙无情,大道无义!
  • 勋鹿之深渊

    勋鹿之深渊

    贴吧转载,已经过原楼主同意。呵,鹿晗,你,真的很贱呢。——吴世勋世勋呐,我奢望你的一点点温柔……即便我知道不可能……——鹿晗爱,不过一场阴谋。一个一个的阴谋,一个一个的误会究竟这场痛恋该何去何从呢……
  • 人间牧场

    人间牧场

    懵懂无知随波逐流挣扎沉浮逆流而上牧场牧人慢热的书,慢更的书。该有的王道情节都该会有,没有的我也试着写一些想写的东西。有动力我会更新更多的。
  • EXO之永久的陪伴

    EXO之永久的陪伴

    冉儿从小在外婆身边长大,直到她要去韩国当练习生的时候,外婆便让她没事儿的时候和父母好好团聚团聚,DreamGirlsFighting!
  • 瞳话世界

    瞳话世界

    喧哗的都市,燥热的太阳光让每个人昏昏欲睡。除了那些每天忙忙碌碌的上班族,背着沉重书包的学生,之类的种种。还有一类特殊的群体,即使再热的天气,他们还是会怕冷,瞳语者!完全与人类不同的群体。紫色的眼眸却不妖艳,宁静的眸子深处有着人们永远看不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