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61300000027

第27章 看破“寂灭”的玄机

个人意识由于死亡而终止,然而,又是什么使他还能燃起对永恒生命的热爱呢?他所希求的究竟是什么呢?细察人类意识活动的大部分内容,几乎是全部内容,可以知道,那不外是由于他对世界的怜悯和对自我的执著(或者为了别人,或者为了自己);他的目的无非为了求得活得“不虚此生”而已——所以,古人往往在死者的墓碑上刻着“无愧此生”或“愉快安息”的字样,其中实有无比深刻的含义。

那些为了自我的执著(为了一己的欢乐)的人且不谈;为了对世界的怜悯的人,则是与世间的“来世责罚”或“精神不朽”相关联的,他们希望在死后获得赐福或获得永远的尊敬。而这乃正是以“德行”为手段,以“利己主义”为目的的一种作法(它的本质还是自私的)。然而也正由于这种作法,人类的仁爱精神——例如对敌人的宽恕、冒险救难的行为以及不为人知的善行等——才得以永久维系不坠。

其实,所谓“开始”、“终止”或“永存”,其意义纯系借自时间而得,是以时间为前提才能通用的概念。但时间并不能带来绝对的生存,亦非存在的方法,它只是用以认识我们及其他事物之生存的一种认识形式。因之,“停止”、“永存”等概念唯有在这种认识力的范畴——即呈现于现象界中的事物——才能适用,而非关乎事物的本质。经验的认识固然明白显示着:“死亡”是时间性生存的终止。然而仍然必须知道一切经验的认识以及所有卷入生灭过程的物质,实际仅是现象而已,它们并非物自体。那么,对于死后究竟能否存续的问题,应该作何解答呢?我们只有这样说:“生前若不曾存在的话,死后也不会存在;反之,若某些东西非‘出生’所能制造出来的话,死亡亦无法加以破坏。”

斯宾诺莎说得对:“我们可以感觉或经验到‘永恒’”。试看我们对最遥远的儿时记忆是何等新鲜!任何人必曾有过这样的感觉:我们本身中必有某种绝对不灭、不能破灭、不会衰老、不会与时俱逝、永远执一不变的东西。但那到底是什么呢?恐怕任谁也无法明确指出。但显而易见,那并不是意识;意识隶属于有机体,它与有机体同时消灭;亦非肉体,肉体是意志的产物或影像,也是属于现象之一。如此逐步搜求,我们或可依稀找出答案,它应是那居于意识之上,为意识与肉体共同基础的意志。意识与死亡同时消失,但产生及维持意识的物质,并未消失;生命虽已逝去,但表现于其中的生命原理,并未消失。它就是永恒不灭的意志,人类一切形而上的、不灭的、永恒的东西,皆存在于意志之中。

在现象界中,由于认识形式的限制——即由于“个体化原理”之时、空的分隔——人类的个体看来是必会趋于破灭的,然而实际上却不断地有其他新个体代之而起;种族的不灭,即为个体不灭的象征。因为对生存的本质(意志)而言,个体与种族之间并无任何区别,而是一体的两面。

现象与本质二者是无从比较的,换言之,表象世界的法则完全不适用于物自体(意志)的法则,甚至可说两者根本对立。兹以死亡的反面——动物的存在的发生(生殖行为)为例,略加说明,读者或可了然于怀。生殖行为是意志最直接和最大的满足,但它只是盲目行动之下的肉欲工作,在通过了意志的自我意识下,轻易的形成有机体。然而,表象世界的有机体,构造却极尽巧妙,极端复杂和无比精密。按理,造物者应该尽其可能地去照顾和监护这些个体,但事实正好相反,它却是漫不经心地任其委之于破坏之手。从以上的对照,我们不难了解现象与物自体间的差异所在,进而可以察知,我们真正的本质,并不因死亡而有所破坏。

我们对于生命的眷恋——不,应该是对死亡的恐惧——并非从认识所产生,而是直接根源于意志,这是没有认识力的盲目求生意志。正如我们的肉欲完全是基于幻想的冲动,而被诱进生存的圈套中一样,对死亡的恐惧亦纯属幻想的恐惧。意志之所以恐惧死亡,是因为肉眼所见,意志本质仅表现于个体的现象,因此,那正如我们在镜中的影像一般,镜子破碎,影像即告消失,而使意志产生它与现象同时消灭的错觉。尽管哲学家们从认识的立场找出许多适切的理由,反复说明:“死亡并无任何危害。”但仍无济于事,因为它是盲目的意志。

意志是永恒不灭的,所有的宗教和哲学,只赐予善良的意志(善心)酬报——在“永恒的世界中”。而对其他如卓越的智慧等却从未有过类似的承诺。

形成我们本质的意志,其性质很单纯,它只有意欲而无认识;反之,认识的主体——智慧,则是意志客观化所产生的附属现象——因为,意志知道自己的无力和盲目,根据自然的意旨,智慧的产生,是为了协助意志,以做为它的引导者和守护者——认识必须依附于有机体的肉体,有机体又以肉体为基础,所以,在某种意义下,有机体也许可以解释为“意志与智慧的结合”。智慧虽是意志的产物,但它与意志却站在对立及旁观者的地位;不过,它所认识的只是在某一段时间中之经验的、片断的、属于连续性刺激和行动中的意志而已。动物的意志亦可获得智慧,然而它的作用更小,仅在追求自己的目的时,作为照明之用——本质之为物,对智慧而言,始终是一个谜,因为它所看到的只是个体不断的产生和破灭,它永远不能了解本质的超越时间性。不过,我们也许可以这么说:对于死亡的恐惧,或多或少是源于个体的意志不愿脱离原来的智慧。

绝大部分的死亡恐惧不外是基于“自我已消灭,而世界依然存在。”的错误幻觉所致。这实是一种很可笑的心理,世界的伴随意志,原如影之附身一般,世界唯有在这个主体的表象中才能存在,这个世界的真正主人就是意志,它赋予了一切生物的生存,它是无所不在的。如今,这世界的主人却因个体化原理所形成的妄想所困扰而绝望,以为自己行将死灭,踏入永远乌有的深渊,宁非可笑至极?事实上,正确的答案应是:“世界虽消灭,而自我的内在核心却永远长存。”

只要意志不实行否定,我们死后仍存留着另一完全不同的生存。死亡之于物自体(意志),犹如个体之于睡眠,意志由于这种“死亡的睡眠”,而获得其别的智慧和新的意识;于是,这个新的智慧和意识以新鲜生物的姿态再度登场——反之,如果记忆和个体性永远存留于同一意志中的话,意志将感到非常难耐,因为它只有无穷无尽的继续着相同的行动和苦恼。

但我们的智慧因受时间形式的限制,并不了解物自体的问题,因此,上述情况就被宗教解释为“轮回”——现在,我们如果再引出“性格(意志)遗传自父亲,智慧遗传自母亲”的论点,加以参证的话,即可了然所谓“轮回”实与我上述的见解吻合。亦即人类的意志虽具有各自的个体性,但在死亡之后,借着生殖而从母亲获得新的智慧,由是遂脱离原来的个体性,成为新存在。这个存在业已不复记忆前世的生存,因为记忆能力的根源——智慧,属于一种形式,是会消失的。故此,这种状况,与其名之为“轮回”,不如说“再生”较为贴切。

众所周知,“轮回”是婆罗门教和佛教的中心教义,实际上它的起源极古老,也在很早就取得大多数人的信仰。大概除犹太教及它的两个分支外,几乎所有的宗教,皆有轮回之说。基督教主张,人们在赎回他的完全人格后,即可在可以自我认识的另一世界中相会。而其他宗教则认为这种相会在现世已进行着——只是我们无法分辨。也就是说,借着轮回或再生的生命循环,在来生时,我们仍可和我们的亲戚朋友共同生活;不论是伙伴抑或敌人,在来生时我们与他们仍具有类似的关系和感情。——当然,这时的再认,只是一种朦胧的预感,而非明晰的意识。

死亡,也许可以解释为:“求生意志中的利己心在自然的进行中所受到的大惩戒。”或者是:“对人类生存的一种惩罚”。就后者而言,死神将说道:你们是不正当行为(指生殖)的产物,谕是根本的错误,所以应该消灭。因此死神借“死亡”辛苦地解开由生殖欲望所作的结,让意志尝受打击,以彰神。就前者而言,意志中的利己心,总妄想着自己是存在于一个个体中,一切的实体只局限于自己。因此,死亡便以暴力破坏此一个体,使意志在失望之余唤醒它的迷误。其实,意志的本质是永远不灭的,个体的损失仅是表面的损失而已,以后它仍将继续存在于其他的个体中,所以,一个最善良的人,“自他”的区别最小,也不会把“他人”当作绝对非我的人;反之,恶人对“人我”之区别则甚大,且是绝对性的。死亡之是否被视为人类的破灭,其程度的多寡,可依此区别而定。

如果能够善用机会的话,“死亡”实是意志的一大转机,因为在生存中的人类意志并不是自由的,一个人的行为是以性格为基础,而性格是不会改变的,故其所行所为完全隶属于必然性。如果他继续生存的话,只有反复相同的行为,而各自的记忆中必定存留着若干的不满。所以,他必须舍弃现在的一切,然后再从本质之芽萌生新的东西。因此,死亡就是意志挣脱原有的羁绊和重获自由的时候。

死亡是从偏狭的个体性解脱出来的瞬间,而使真正根源性的自由得以再度显现。基于此义,此一瞬间也许可以视之为“回复原状”。很多死者之颜面——尤其善人——所以呈现安详、平和之态,其故或即在此。看破此中玄机的人,更可欣然、自我地迎接死亡,舍弃或否定求生意志。因为他们了解,我们的肉身只是一具臭皮囊而已;在他们眼中看来,我们的生存即是“空”。佛教信仰将此境界称之为“涅般木”,或称“寂灭”。

同类推荐
  • 最神奇的75堂哈佛心理课

    最神奇的75堂哈佛心理课

    据一些研究机构统计显示,对哈佛学生的心理测评一一积极、情商.抗挫折.压力调试、爱心等分值远高于同类学府。哈佛的心理训练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比他们的专业素质更多地成就了哈佛毕业生。
  • 天下最为超群的谋算术

    天下最为超群的谋算术

    本书意在全面破译天下超群的谋算术,给读者一种智力参数,书中列举了历史上那些拥有大谋算的成功巨人,解读他们沉着的心力、冷静的判断和果敢的行动。
  • 礼仪的力量:让你脱颖而出

    礼仪的力量:让你脱颖而出

    礼仪是生活的需要,是工作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的需要。随着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和交往层面的拓宽,社会文明礼仪规范愈加显示出其特有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尤其对年轻人而言,缺乏礼仪修养,必然会影响到人际交往的效果。
  • 有一种气质叫包容

    有一种气质叫包容

    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笑对人生,包容须从心开始修身养性,包容还须度己修身包容了别人,救赎了自己吃亏是福,包容是爱等。
  • 人生,你可以掌控:李开复给年轻人的100条人生建议

    人生,你可以掌控:李开复给年轻人的100条人生建议

    陈赓拓编著的《人生你可以掌控(李开复给年轻人的100条人生建议)》是介绍李开复52年人生智慧的沉淀,25年职场经验的积累。贴近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择业、创业、学习、生活、选择……真实的案例+人性化的建议,李开复教你经营适合自己的丰富人生!《人生你可以掌控(李开复给年轻人的100条人生建议)》整理了李开复在不同公共场合的观点言论,包括他对自信与谦虚、兴趣与天赋、思考、挫折、 创新、事业与机会、选择的智慧、价值等的理解与感悟,总结为李开复给年轻人的100条人生建议,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和启发性,从而使年轻人更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对于年轻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热门推荐
  • 最强魔物王

    最强魔物王

    “吾主,恭喜您成功召唤出来自异世界的强大生灵——纳什男爵!”鼠人拍起了马屁。“没错,我终于如愿以偿了啊,终于不用再每天看那群只会傻笑的史莱姆的脸色!”伴随着龙吼,一群狗腿子目送着他带着纳什男爵走进了虫洞。就在这时,一个男人泪流满面地看着虫洞,欣喜地对身旁的少女说道:“叫上其他人,那有条海蛇,咱们的晚餐有着落了。”PS:每卷都讲述着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第一卷无敌魔物文,想看种田争霸流可从第二卷开始看
  • 重生在英雄联盟

    重生在英雄联盟

    LOL界刚刚崛起的打野大手子贱人,因参加LPL而命丧黄泉。咦,这不是黄泉,是英雄联盟里的巨神峰山下!我石建穿越成功,变成帅帅的EZ了么?“不,你只是小蛋蛋,想成为英雄,努力吧!“。”我石建,也要获得符文的力量,加入英雄联盟!“
  • 凝伤七年:只为你

    凝伤七年:只为你

    她为了报家仇.放弃了自己最爱的人进了宫只为了报仇.他放弃了自己荣华富贵的生活只为了能够见上一面.而她的心越来越下不了决心去复仇
  • 邪魅殿下赖定呆萌丫头

    邪魅殿下赖定呆萌丫头

    那天晚上,她不小心看错了人,在他的生日宴会上大闹了一场。从此以后,他就缠上了她,甩都甩不掉。。。“丫头,我给你吃蛋糕,今晚跟我一起睡觉怎么样?”某男邪魅的说。“好啊!”某女单纯的被诱惑着。。。
  • 我的公主,非我莫属

    我的公主,非我莫属

    一个懵懂少年的懵懂的追爱,他是一个不善于解释的一类,一开始,他因为勇气不足,所以一直逃避,在一次阴差阳错中,妖界之宝权之灵珠变成10颗彩色的小珠子散落人界各处,妖王指派白媛公主和易小千前往人界寻珠,而且,在寻珠过程中,还会有对妖王宝座耿耿于怀的妖来从中捣乱,而这些妖,只不过是某个人手中的棋子罢了,每颗珠子代表的能量都不同,而且只要是圆体的,珠子都可以根据地方而变幻成某物,而小千却误食了,珠子带给小千一次华丽的变身,勇于追爱,小千能追到傲娇的白媛吗,而小千最后会因为家族的关系跟白媛走上陌路吗,最后的结局会是怎样的呢,请耐心阅读!
  • 花刺

    花刺

    大齐开国之初,曾定下这样一条规矩:每隔十年之期,全朝文武百官须把这一年各自府中所出生的一名嫡系子女送入宫中,由宫中之人来抚养。这些孩子送入宫中之后,和本家就再也没有任何关系了。很不幸的,江瑟刚一睁眼就代替了她名义上的双胎妹妹入了宫。
  • 灾厄系统

    灾厄系统

    仙神都已入魔,人类坠入永暗噩梦,无人来将我拯救,面临最深沉的绝望和梦魇,现在,我将以灾厄之身,在这末世,杀出一条生路!以灾厄系统之名!——楚阳
  • 忠靖集

    忠靖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选择之考验

    选择之考验

    女人缓缓睁开双眼,手不自觉地摸了一下头,也许昨晚的酒劲还没有过吧,毕竟人生第一次分手。昏沉沉地看向四周,女人瞳孔一阵收缩,“这不是我家!这是哪儿?”女人显得有些惊慌,想要下床便发现双脚已经被锁在了床上,只是被被子挡住,之前没有发觉罢了,女人有些慌了,想要打电话报警,摸索一阵后却发现身上除了钱什么也没有了。她大声呼救,希望有人听到他的声音,但几分钟过后,女人发现,这里的装修十分豪华,五星级肯定是有的,也就是说,这里的隔音很好,至少大声呼救没人听得到,而且窗户禁闭,只有灯光照亮她的眼睛。她茫然地看着四周,回想昨晚发生了什么......
  • 荒古禁

    荒古禁

    荒古世界,危机无数;无尽苍天,世界之巅;荒古三界,十八镇狱。是谁禁了荒古,封了苍天,镇了十八狱。巅峰,回眸一望,一眼万年,轮回中却没有了那道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