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57300000072

第72章 无精神的官场

——司马光评梁武帝任免萧宏(臣光曰79)

临川王萧宏是梁武帝萧衍的弟弟,兄弟中排行第六,萧衍称他老六,可见兄弟感情。

天监六年(506),梁朝进攻北魏,萧宏百万之众却兵溃洛口(安徽洛涧入淮处)。只身乘小船济江,夜至白石垒,呼喊要入城。临汝侯渊猷登城对他说:“百万之师,一朝鸟散,国之存亡,未可知也。恐奸人乘间为变,城不可夜开。”尽管萧衍没有治他败军之罪,但萧宏却深以此为耻,怨言常形于口。我想起了刘义康。

果不其然。“都下每有窃发”,都打着萧宏的旗号。有人想行刺萧衍,也让萧宏顶缸。萧衍泣谓萧宏说:“我的能力胜过你百倍,代齐建梁,犹恐不堪,你又能成何大事呢﹖我非不能做汉文帝(谓诛淮南厉王刘长也),念汝愚耳。”萧宏顿首称无之。

萧宏在后院修了一溜房子,平时都是铁将军把门,就是家人也搞不清楚里面到底藏了什么宝贝。秘探怀疑是私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密以闻”。萧衍不悦。过了几天,找个借口去萧宏家喝酒。半醉后,萧衍说要看看他的居住环境,起身径往后院走。萧宏立时脸公煞白,萧衍越发怀疑。待一一打开库房来看,却是成堆的钱。每百万钱聚为一堆,用黄榜作标志,千万钱为一库。总计三十余间,见钱三亿余万。尚有其他几间库房,储满布绢丝绵漆蜜等杂货,但见满库,不知有多少。

萧衍释疑为喜,哈哈大笑,说:“阿六,你真会做家。”于是继续喝酒至深夜,举烛而还。从此不再疑心萧宏。

天监十七年(518),萧宏坦护杀人的小舅子吴法寿,萧衍让他把人交出来,即日伏辜。萧宏因涉嫌窝藏罪犯,被有司弹劾。萧衍撤免了他的一切职务,但依然没有查办。

天监十七年(518)五月底,萧宏免官个把月后,重新得到起用,旋迁司徒。

司马光“臣光曰”第79篇说,萧宏为将则覆败三军,为臣则涉嫌谋反,萧衍免其死罪也就可以了。却又起用为三公,于兄弟之情来说,确是够情义,然置王法于何地呢?

王法旨在正纲纪,这不必细论了。萧衍一味姑息的结果,萧宏果真起了篡逆之心。萧宏与侄女永兴公主通奸,计划杀死梁武帝,立永兴公主为皇后。永兴公主是梁武帝的女儿,奇丑无比,又好淫。她丈夫气不过,告到老丈人那。萧衍用如意狠揍女儿,以致如意都打碎了。永兴公主自是越发对老爹没好感,巴不得萧衍早死,省得管她。然事情败露,永兴公主、萧宏先后惊惧而死。

梁武帝是自信太过,因而行政失之过宽。他认为有能力控制得了从北魏南奔的侯景,就如有能力节制萧宏一样。不想最后还真成了苻坚。候景起兵,梁武帝饿死台城。

或曰,司马光说“王者之法果安在哉”,笑话,古时会有王法吗?还不是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他要怎样,谁还敢不怎么样。西汉的杜周曾说:“三尺(法)安在哉,前主所是疏为令,后主所是定为法。”这话是有理。但萧衍也说,“爱(萧)宏者兄弟私亲,免宏者王者正法。”

纵观几千年历史,有私情,但也有王法。王法是士大夫在朝廷上拼了死命也要力争的,所以有抬着棺材进谏。而但凡为人,私情岂能免?美国总统组阁,不也要任用亲信,他就能保证亲信都清如水?

杜周的话是特指一时的现象,并不能代表几千年的历史大势。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大势,当如钱穆所说:“国史进程,每于和平中得伸展,昧者不察,遂妄疑中国历来政制,惟有专制黑暗,不悟政制后面,别自有一种理性精神为之指导也。”

此一种理性精神,钱穆认为是“考试”与“铨选”,为维持中国历代政府纲纪之两大骨干。全国政事付之官吏,而官吏之选拔与任用,则一惟礼部之考试与吏部之铨选是问。此二者,皆有客观之法规,为公开的准绳,有皇帝(王室代表)所不能摇,宰相(政府首领)所不能动者。

司马光就无数次讲到“选贤与能”的重要性,直接关系王朝盛衰。这个大势不懂,徒然横生妄议,跳着脚来咒骂自己的历史,仿佛祖宗都死光了,他宁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这跟不讲理的泼妇有什么两样,而且相当无情无义。

钱先生在《国史大纲·引论》中接着说:“晚清革命派,以民权宪法为推翻满清政府之一种宣传,固有效矣。若遂认此为中国历史真相,谓自秦以来,中国惟有专制黑暗,若谓‘民无权,国无法’者已二千年之久,则显为不情不实之谈。民国以来,所谓民选代议之新制度,终以不切国情,一时未能切实推行。而历古相传‘考试’与‘铨选’之制度,为维持政府纪纲之两大骨干者,乃亦随专制黑暗之恶名而俱灭。于是一切官场之腐败混乱,胥乘而起,至今为厉。此不明国史真相,妄肆破坏,轻言改革所应食之恶果也。”

钱穆堪称近世史学第一大家,因为有史识,且有良知。

附:臣光曰79:宏为将则覆三军,为臣则涉大逆,高祖贷其死罪可矣。数旬之间,还为三公,于兄弟之恩诚厚矣,王者之法果安在哉。(《通鉴》卷148)

龙兴之地

——司马光评北魏孝明帝责难李崇(臣光曰80)

北魏初期,为防御柔然,拱卫京都平城(山西大同),在平城以北自西而东设置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个军事重镇,取代州郡。镇将全由鲜卑贵族担任,镇兵也多为鲜卑人。他们地位较高,不但仕途升迁不受影响,且还享有免除赋税的特权,所以即使高门大族也乐意守边。

但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政治重心南移,北方镇务逐渐松弛,六镇将士的地位随之下降。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

一是镇将不受重视,升职困难,而留在京师的族人却可以轻易得手上品清官。镇将镇兵心生不满,找各种借口逃离,无心守边。

二是北魏政府因此制定更为严厉的边兵政策,严禁镇民浮游在外,少年不得外出从师,长者不得外出游宦。于是仕途无望的他们,转而捞一把,贪污受贿成风,边民切齿。

梁武帝普通四年(523)二月,柔然因为连年旱灾也吃不上饭,求援于魏,未得满足,遂于四月入境剽掠。怀荒镇民本来就生活不易,再加上柔然的抢劫,生计越发艰难。不得己向镇将武卫将军于景请求赈济,却遭到拒绝,于是怒而杀死于景。不久,沃野镇民、匈奴人破六韩拔陵聚众反魏,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邻近诸镇纷起响应,史称“六镇起义”。

战前,尚书令李崇曾建议改镇为州,安抚民心。孝明帝不听。普通五年(524)五月,在与群臣研究形势的时候,孝明帝还李崇责备说:六镇边民作乱,全都是你那骚主意起的头,念你贵戚重望,不追究你的责任,带罪立功去吧。李崇说,我都七十多了,还是另选高明吧。不许。

李崇是北魏文成帝的小舅子,而文成帝是孝文帝的祖父,孝文帝是孝明帝的祖父。

司马光“臣光曰”第80篇说:如果北魏能按照李崇所建议的去做,定能消除祸乱于未发,制敌取胜于无形。魏孝明帝既不能采纳他的建议,祸乱产生之后,不但没有半点愧谢之言,反而归罪于李崇。如此不明智的君主,怎么可以与他谋事呢。《诗经》云:“听到美言则应该有所反应,闻诵诗书之声,则应如饮醇酒般陶醉,现在非但良言不用,反疑我为悖逆。”说的正是魏孝明帝其人了。

且不论李崇的建议是否真能“销祸于未萌,制胜于无形”,单就孝明帝的话来说,“寻(李)崇此表,开镇户非冀之心,致有今日之患。”实在昏头昏脑之甚,对大局全无了解。梁普通五年(524)七月,广阳王元深上书论六镇起义的原因,也谈到六镇的二大弊端,孝明帝却看都不看。以致一惯力主忠诚的司马光,都觉得这样的君王不值得辅佐。由此来看,不见得司马光就主张愚忠。

“君子有道则仕,无道则隐。”什么是道,什么是无道?《周易·系辞》讲,一阴一阳之谓道。朱熹解释说:“阴阳是气,不是道,所以为阴阳者乃道也”。政治之道是君明臣直,刑赏分明。魏明帝正言听不进去,或者说其智不足以支持他听懂话里的深远意义,就是无道。无道只能乱了朝纲。隐非君子之所欲也,于无道之世,有力无处使,也是没得办法。谭嗣同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是死于新生。那么,所谓“隐”,则如“惊蜇”了。

要这么说,就一路看他坏下去吗?历史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正如日月寒暑,哪去找支点挠动地球呢?当坏的时候,就让他坏下去,于坏中方能孕育新生。这不能成为反对“君主制”的理由。有一种观点认为,恰是以道德自律而不是以制度来制约领导人,才出现这样的结果。问题是,希特勒也是民选,陈水扁也是民选。对正确的意见听不进去,古今中外,谁也没办法。

北魏最后还是接受了李崇的建议,梁普通五年(524)八月,决定改镇为州,诸州镇军籍,非有罪配隶者,皆免为民(北魏当时将流放犯和死囚发边充戍,称为“府户”)。同时,派黄门侍郎郦道元为大使,前往抚慰六镇。但为时已晚,当时乱局已成,郦道元未能成行——郦道元即是《水经注》的作者。

尽管后来也得暂时性的胜利。梁普通六年(525),与柔然合作,击败起义军,破六韩拔陵下落不明。北魏将被俘义军和六镇居民20万人分徙于冀、定、瀛三州(治今河北冀州、定州、河间)安置。但接下来的局面完全失控。梁普通六年(525)八月,柔玄镇民杜洛周在上谷起义,十月,荆郢诸蛮起义。普通七年(526)正月,五原降户鲜于修礼起义,怀朔镇将葛荣响应。

北魏被搞得焦头烂额,财政严重困难,竟然向国民透支未来六年的赋税,连乡下人进城赶集,每人都得按人头交一钱。于是而出现东、西魏,距六镇起义才十一年。

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可以做饭后的谈资。

孝文帝汉化政策,其进步意义不必细说,但他不该将北魏龙兴之地置于风雨之下。从这个角度说,守旧派的激烈反对,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六镇起义,就直接促成了北魏的土崩瓦解。

春秋之强秦在西北兴起,它首先也是占领了周朝龙兴的岐山之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了原周朝在陕西的领地,而后才一路向东。

而另一方面,史上的异族入主中原,也都成功地控制住发家的根据地,作为进退的根本。比如元朝,在朱元璋的攻势下,最后跑回老家塞外,给明朝造成了很大的危胁,直接促成朱棣迁都北京。清朝一直把关外掌握在手心里,不许胡乱开发,养得肥肥的。末帝溥仪就溜了回去,意图光复。但已不是那个时势了,日本人早他一步控制了那里。

附:臣光曰80:李崇之表,乃所以销祸于未萌,制胜于无形。魏肃宗既不能用,及乱生之后,曾无愧谢之言,乃更以为崇罪,彼不明之君,乌可与谋哉。诗云:“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其是之谓矣。(《通鉴》卷150)

同类推荐
  • 状元之死

    状元之死

    书中以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风趣浓郁的社会逸闻和力透纸背的笔力,重点描写了宋代状元、招远人王俊民的坎坷悲壮命运、南宋状元丞相文天祥的忠烈之气和中国惟一女状元、太平天国女丞相傅善祥的花开花落,以及明代解元唐伯虎的状元梦殇、明代状元赵秉忠殿试状元卷的扑朔迷离、清代康熙皇帝亲自审理江南科考弊案的曲折离奇等,同时概括了颇具传奇色彩的中国状元之最等精粹珍闻、悠悠1300年科举历史的历史梗概,并集纳了迄今为止最完备的中国文武状元全名录,勾勒出了一幅昔日科举的全景图,描绘了一群古代状元的众生相。
  • 红尘蒙玉

    红尘蒙玉

    南朝齐国那点事!风流帝王为谁痴迷?只爱美人弃江山?到底是欲望沉沦还是为情所困!
  • 名将三国之天外非仙

    名将三国之天外非仙

    一个本该在未来的科技时代征战天下的天才少年,却因为一个意外穿越到了三国名将时代。是宿命?还是意外?且看天才少年高圣如何在三国名将时代闯出一片天地。纵观四海皆英雄!
  • 与君共创

    与君共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帝王梦,每个人都想让自己所在的国家繁荣昌盛,为了那心中的梦,那心中的国,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血与泪的激情岁月,与君共创我们心中那威仪四方的强国梦!
  • 三国霸道

    三国霸道

    欧阳天本是欧阳家的下任家主继承人,因车祸意外穿越到三国。争霸、猛将、美女、、、、、
热门推荐
  • 财掌三国

    财掌三国

    东汉末年,战火纷飞!刘备:雷歌,我乃汉室宗亲,愿拿十万大军换你支持。雷歌摇摇头。曹操:天下英雄非雷歌也,和我一起打天下!雷歌摇摇头孙权:关东子弟多俊杰,雷小兄弟来我账下,大事可成!雷歌摇摇头三人异口同声:“你到底要怎样!”"我要一统三国!"
  • 十年灯两载

    十年灯两载

    他和她曾在庙里点过两盏灯,灯芯下面是十年,一段感情从开始到烟消云散的时间
  • 佛说寂志果经

    佛说寂志果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东方project之最古之妖

    东方project之最古之妖

    和风买醉去,船舶城南头。路逢青丝雨,闻曲默哀愁。春节又已到,寒翠挽枝柳。瑟瑟鼓萧风,断尺去茶楼。问君可在否?遥指城外冢。我自倚天望江头,抽刀断水水还流。昨夜梦中君又语,今日焚纸于君冢。一个时代一个神话,时代在变化,那些古老的存在,也逐渐走向属于他们的尽头。。。。。
  • 你曾经最爱我

    你曾经最爱我

    我们终究抵不过时间,抵不过你我,多年后的相见,是在一起,还是分别。李夏怡曾以为洛云最爱她,他们是多么地有缘,简写中只差一个X,可她却不知道,X既是心,他的心,他们之间差一个心。
  • 沐风兵王

    沐风兵王

    他曾经是赫赫有名的怒风兵王,李怒风。因为一次任务失败,被迫退役,改名回到都市。龙隐于世,服从组织安排,应聘成为女子特种兵学院的男教官。保护未来警花,耻辱毕将洗刷,强者终究是强者。
  • 变成鬼的日子:还好有你

    变成鬼的日子:还好有你

    我只是一不小心在墓地上“睡着”了,醒来怎么……怎么变成了这样!
  • 妖魔师

    妖魔师

    妖魔策中封天煞三十六妖,地煞七十二魔,当陈语风好心之举获得后,他的人生从此发生改变。我是妖魔师,男妖男魔一律封印,至于女妖女魔嘛!咳咳!你们千万不要诱惑我!我会走火的!
  • 冷少绝爱:非你不可

    冷少绝爱:非你不可

    那年他十岁,她七岁,初见,她握着他的手:“哥哥,不怕不怕,我保护你。“那一刻,他的眼中只有她”。那年他二十五,她二十,初见,她却认不得他,可他的眼中还是只有她,只是多了一份炽热。他说:全世界伤了她,我便与全世界为敌!她说:顾念时,我要自由,自由,自由!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他一把拉过林子默压在身下,重要的事情干三遍!当即她被吃抹干净,双腿发软。只恨的捶床大骂:“禽兽”,什么?看来没喂饱你,本少爷尚需努力!她大惊失色:顾念时,我不要自由了……一心只想逃离的林子默,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丢了心,一生相随,不离不弃,便是今生最大的自由!
  • 鹿晗,嗜宠王妃

    鹿晗,嗜宠王妃

    本想穿越到古代成为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可以撩汉子,撩妹子。不料被别人眼中高冷的南定王(边伯贤)吃得死死的。日常小段子“边伯贤,我都好久没有吃肉。”“宝贝,我可是随时恭候你吃。”“边伯贤我要出去撩汉子。”“宝贝,我随时欢迎你撩。”(绝对爽文,宠文,放心收藏)(原创,请勿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