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54200000001

第1章

魏、蜀两军的十几万兵马,并没能干扰或改变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今冬的第一场小雪又如期而至,改变了大剑山的模样。站在剑门关上放眼四望,周围连绵逶迤的峰峦崖壁,白一块,黑一块,犹如一群或大或小、或坐或卧的虎豹,将雄居于山巅的剑门关围在其中。

刚过辰时,姜维又照例出现在了剑门关的城楼上。他先是把山下魏军的营寨仔细地观察了一阵,然后又对守关的将士认真地嘱咐了一番,才放心地走下城头,返回守将府。

贪生怕死的蜀国后主刘禅,在谯周的撺掇下,不顾北地王刘谌的以死相谏,面缚舆榇,出城向邓艾投降。成都已被魏军占领,城头也换上了魏国的旗帜。然而,远离成都的姜维,对此事却一无所知,仍旧尽心尽力地守卫着国家的北大门。

姜维率领着四万蜀军,凭借着剑门关的天险,把钟会率领的十余万魏军阻挡在大剑山下,使其无法入蜀。剑门关下发生的那场“石雨”和大火,不仅使魏军损失了一万多将士,而且连胡烈和胡渊父子二人也险些葬身于火海。从那以后,钟会便再也没敢向剑门关发起过大规模的进攻,只是每天派遣小股的兵士,不断地骚扰大剑山上的蜀军,对剑门关根本形不成威胁。

姜维与钟会率军在大剑山上下相峙了一个多月,仍无多大的进展。时令已入冬,气候由凉变冷,姜维担心年迈体衰的张翼与廖化久驻在悬崖之巅会感染上风寒,就派遣来忠和向充把他俩替换回剑门关。

一连数日,大剑山下的魏军并无什么大的军事行动。山上的蜀军,除了三分之一的人按部就班地上城头防备魏军攻关外,其余的人则呆在兵营中歇息待命;姜维、张翼、廖化和董厥,也各自从城楼搬回原处居住。剑门关内井然有序,十分平静,并没有两军对峙的紧张气氛。

姜维回到守将府,又摊开了汉中和陇右的地图,仔细地端详着,思索着。

自从入冬后,姜维一有空就要面对着汉中和陇右的地图沉思。据他估计:随着寒冷的加剧,大剑山下的魏军便难以再坚持下去了,不久就会退兵,或退回关中和长安,或退回汉中和陇右,暂时休兵罢战,待度过寒冬后再卷土重来,争夺剑门关……如何充分利用魏军退兵的大好战机,进行追击,一举将其击溃,并夺回已被魏军占领的汉中、阴平和武都,使其明年再也无力进犯巴蜀,这是姜维近日来一直在苦苦思考的问题。

姜维俯身在地图之上,目光缓缓地从剑门关移向白水关、阳安关、汉城,又缓缓地移向武都、天水、陇西……最后,他的目光盯在了狄道上。由狄道,他想起了足智多谋的邓艾,想起了那支兵马精锐的陇右之军,想起了那场艰苦卓绝的沓中突围战,想起了为全军突围而英勇献身的赵广。然后,他又把目光从狄道移向了临洮、沓中和阴平桥……随着这些异常熟悉地名的出现,他的眉头也越皱越紧,好像是蓦地想起了什么,瓮声瓮气地说:“姜复汉、姜兴汉,速去请张翼、廖化二位老将军前来议事!”说罢,双眼又一眨不眨地盯着地图愣神。

姜复汉和姜兴汉跟随姜维多年,可以从他的表情和语调中分辨出事情的轻重缓急,见此情形,便知大事有些不太妙,慌忙跑出守将府去请张翼、廖化。

张翼、廖化闻知姜维有要事欲与他们相商,不敢怠慢,急忙随姜复汉和姜兴汉来见姜维。

姜维一见到张翼和廖化,便神情严肃地说:“我猛然间想起了一桩大事,心中甚感不安,特将二兄请来相商!”

“何事如此急切,使大将军甚感不安?”张翼、廖化已从姜维的脸色上觉出此事非同小可,有些忐忑不安地问。

“我军自沓中突围以来,至今尚不知邓艾与陇右军之动向。为此,我甚感不安。”姜维忧虑重重地说,“我与邓艾连年交战,深知其精通兵法,善于用兵。据我观之,邓艾之实战经验与用兵之道,皆出于钟会之右;且其所统领陇右之军,兵精将勇,能征惯战,尤其善于长途奔袭,连续作战。然而,两个多月来,邓艾与陇右之军却销声匿迹,莫非其另有所向?对此,我等不可不防。”

张翼和廖化听了姜维这番话,不由得一怔,异口同声地说:“大将军之意是……”

“二兄请看。”姜维指着几案上的那幅地图说,“我军穿过孔函谷破网而出以后,邓艾必然不会就此罢休,肯定要追到阴平桥,欲与诸葛绪所统领雍州之军共同夹击我军。我军智取阴平桥而退守剑门关后,诸葛绪便立即率雍州之军尾随而来,可邓艾与陇右之军却至今不见踪影,这其中必定有诈!邓艾乃我之冤家对头,久欲吃掉我沓中之军,绝不会放弃这一围攻我军之良机!我以为,邓艾在阴平桥扑空以后,既不会回兵狄道,也不会久驻阴平桥,很可能会铤而走险,率军从阴平古道翻越摩天岭,然后与钟会之军共同夹击剑门关。若果真如此,我军将腹背受敌!请二兄细细思之。”

姜维的话引起了张翼的高度警惕,他瞧着廖化,认真地说:“元俭曾做过阴平太守,摩天岭在其管辖之内,不知元俭以为大将军之虑是否有理?”

廖化思忖了片刻,郑重地说:“我做阴平太守时,曾闻摩天岭中有条汉代征服西南夷时所辟之阴平古道,可通江油,一些私贩盐铁不法之徒与山贼野寇,为暴利所诱惑,常冒死在那条小道上往来。为搜捕那些不法之徒与山贼野寇,我曾在几名猎户、樵夫引导之下,领兵进山。那摩天岭纵深数百里,山恶水险,悬崖耸峙,峭壁林立,古树荆藤满山遍岭,毒蛇野兽出没其间,天气一日数变,根本无法翻越。而那条早已被废弃之阴平古道,也只是偶尔可见其遗迹,休说是兵马,就连山羊也很难行走。我与五百兵士在山中搜寻了数日,除见到几十具人骸马骨之外,其余一无所获。”

“如此说来,邓艾与陇右之军是无法翻越那摩天岭也!”张翼自言自语地说。

“以我之见,邓艾即使敢铤而走险,率军去翻越摩天岭,然待其到达江油关后,兵马已是十难存三四,且会多带伤病,疲惫不堪。”一向稳重的廖化严肃地说,“我江油关驻有五千多兵马,且城池坚固。邓艾纵然能死里逃生,率军抵达江油关下,也难逃我江油兵马之刀枪。”

“元俭之言颇有道理,大将军可以不必担忧。”张翼舒了口气,放松地说。

“元俭兄之言虽不无道理,然而……”姜维轻轻地摇摇头,依旧忧心忡忡地说,“邓艾韬略过人,敢于弄险,且善出奇兵。我江油关守将马邈,其智勇皆平庸,远非邓艾之对手;而那五千守关之兵马,又长期未经战斗,养成骄惰之习,恐难防陇右之军突然袭击,怕只怕……”

“大将军所虑亦有其道理。兵法云:‘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为防万一,大将军可速速传令江油关守将马邈,让其加强戒备,严防邓艾率军来偷袭江油关。”廖化稳重地说。

“只怕此时再去传令,已无必要。”姜维叹了口气,愧疚地说,“只怪我虑事不周,顾此而失彼!”

“大将军何出此言?”本来还有些不太在意的张翼,见姜维心情如此沉重,惊奇地问。

“邓艾已经有两个月未曾露面,如果他真率军去偷袭江油关,恐此时已经得手。若其至今仍未去偷袭江油关,值此天寒地冻之际,他是不会去翻越摩天岭……”姜维的脸色越来越阴沉,惶惶不安地说,“但愿邓艾未去偷袭江油关……但愿江油关守将马邈能恪尽职守……”

姜维的情绪严重地感染了张翼,心绪不宁地说:“大将军应速速调遣兵马,以防不测。”

“大将军如若不弃,廖某愿率本部兵马,火速赶赴涪城!”廖化神情严肃地说,“涪城乃从江油关通往剑门关与京师成都必经之地,又正当左儋道南端出口处,只要我军牢牢守住涪城,死死堵住左儋道之南口,邓艾即使偷袭江油关得手,也无法对我军形成威胁,反倒会陷入进退两难之困境:进则难出险要之左儋道,退则又要重翻险恶之摩天岭;只需经此一冬,邓艾之军就会被困死在江油!”

“元俭之言甚是!”张翼随声附和道,“剑门关有大将军在此镇守,万无一失。张某愿陪同元俭往涪城驻守,以解大将军后顾之忧。”

姜维用感激的目光打量着张翼和廖化,低沉地说:“二兄之言行实令我感动!然此事干系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容我稍加思忖之。”

但是,还没有容姜维思考出个结果,姜复汉急匆匆地进来禀报:“卫将军诸葛瞻遣人送来紧急文书。”

姜维闻听此言,稍一愣神,大惊失色地说:“江油关必已为邓艾所得也!”

张翼、廖化闻之而动容,大为惊诧地面面相觑。

姜维紧皱着双眉,从信使手中接过诸葛瞻的亲笔书信,急切地阅读着。书信中写道:

……邓艾铤而走险,率军翻越摩天岭,奇袭我江油关。江油关守将马邈叛国投敌,不战而降,江油关落入邓艾之手。瞻虽不才,然值此危难之际,只好挺身而出,向圣上请缨,率军前去迎敌。蒙圣上恩准,瞻以张遵为前锋,黄崇、李球为参军,领兵一万,不日即开赴涪城,前去阻截邓艾……临行之前,特报知大将军。请大将军安心固守剑门关,勿以涪城为念。瞻定当竭尽全力,率军与邓艾进行死战,以上报圣上之宏恩,下慰百姓之厚望……

姜维把诸葛瞻的书信反反复复地看了两三遍,一声没吭,只是紧锁的双眉舒展了一些。他默默地把诸葛瞻的书信递给了张翼和廖化,然后就闭起双眼,静思默想。

张翼和廖化也反反复复地把诸葛瞻的书信看了两三遍,也是一言未发,又默默地把书信交还于姜维。

姜维睁开双眼,打量着信使,不解地问:“成都本来只有两万五千兵马,两位车骑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各率领五千兵马出京,京城仅剩一万兵马,若卫将军再率领一万兵马出京,成都岂不是已无有兵马防守?”

“回大将军,”信使答道,“卫将军所率领之一万兵马,有五千是从市井中招募之新兵,故而成都还有五千兵马防守。”

姜维又问:“卫将军何日领兵出京?”

“回大将军,”信使又答,“小人与前锋张遵一起出京,一路同行,至涪城方才分手。卫将军要稍后两三日方可率军出京,如不发生意外,此时已抵达涪城。”

“张遵率领多少兵马?是刚招募之新兵,还是原先守卫京师之老兵?”

“张将军所率两千兵马,均为原先守卫京师之老兵。”

“汝路过涪城时,可曾听到魏军之消息?”

“小人路过涪城时并未听到魏军之消息。”

姜维轻轻地舒了一口气,吩咐着信使:“汝先去用饭歇息,有事再唤汝。”

“小人告退。”信使遵命,退出了大堂。

信使刚刚退出了大堂,张翼就急切地问:“大将军以为后顾之忧已解除否?”

姜维淡淡地一笑,平心静气地说:“诸葛思远已率领一万兵马,抢先一步抵达了涪城,堵住了左儋道之南口,我军后顾之忧已不复存在。”

“大将军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张翼又问,“大将军知诸葛思远与张遵之底细否?”

姜维谨慎地回答:“近十几年来,我领兵在外征战,很少在京城居住,只是听人传:诸葛思远才学出众,精通兵法,颇有诸葛丞相之遗风;张遵骁勇异常,有万夫不挡之勇,颇似其祖张飞老将军。有此二人领兵驻守涪城,邓艾又有何计可施?”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张翼提醒着姜维,“大将军不可听信传闻,以免有误军国大事。”

姜维的心猛然往下一沉,有些诧异地说:“伯恭兄有话直说无妨,不必闪烁其词。”

“大将军恕我直言。”耿直的张翼打开窗户说亮话了,“据我观之,诸葛思远之才学确实不凡,且廉洁奉公,若在朝理政,可为栋梁;然他虽熟读兵书,但却自幼生长在京师,从未经历过大战。故而,我以为,诸葛思远恐非邓艾之敌手,担心其重蹈马谡失街亭之覆辙。张遵虽骁勇无比,但其缺少智谋,且性情暴躁,年轻气盛,以其为前锋,恐非明智之举。倒是黄崇勤奋好学,通晓兵法,且务实求真,老成持重,颇有其父黄权之遗风,可担大任。怕只怕诸葛思远恃才而骄,难纳黄崇之言。”

“伯恭方才所言皆为实情,大将军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廖化紧接着张翼的话说,“江油关已失,涪城若再不保,则我军危矣!我国危矣!”

张翼和廖化的反复提醒,引起了姜维的深思。他深知两位老将所说的话,皆为肺腑之言,其中并没有掺杂着丝毫的个人好恶与恩怨。过去,他出于对诸葛亮的感激之情,对诸葛瞻也一向倍加推崇;对那些赞颂诸葛瞻的传闻,他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真心实意地希望诸葛瞻能像其父一样出众超群,成为名垂青史的诸葛亮第二……然而,美好的愿望绝对替代不了无情的现实,尤其是在这么个关系到国家安危存亡的关键时刻,他更不可因个人之恩怨好恶而有误军国大事!他虽然身为执掌一国兵权的大将军,有权调动全国的兵马,可对诸葛瞻的此次率军出征,他却不敢轻易地作出决断。因为诸葛瞻此行是后主刘禅恩准的,他岂敢有违圣意!再者,诸葛瞻此时已经率军抵达了涪城,如果临阵易将,势必会造成军心浮动,对作战极为不利……

姜维觉得左右为难,用求助的目光打量着张翼和廖化,低沉地说:“事已至此,二兄以为如何是好?”

张翼似乎已有所考虑,开诚布公地说:“魏军主力在大剑山下,大将军当然不可离开剑门关;张某之性情太刚,言语直露,恐会与诸葛思远产生误会,于作战不利;元俭身经百战,深谙用兵之道,且又出语和缓,柔中有刚,大将军可遣元俭前往涪城,与诸葛思远共同抵御邓艾。”

“伯恭兄此议恐有些不妥。”姜维摇摇头,直言不讳地说,“元俭兄乃车骑将军,在军中之位高于诸葛思远,若遣元俭兄前去涪城,定会引起诸葛思远之疑心,以为我是临阵易将。”

“大将军所虑极是!我三人中任何一人前往涪城,均无异于临阵易将,不仅不利于守城,而且会适得其反。”廖化深思熟虑地说,“以我之见,大将军可致书诸葛思远,让其谨慎从事,只能据城而守,不可贸然出战,凡事多与黄崇计议。只要诸葛思远依计而行,邓艾便无可奈何。”

“元俭兄言之有理。”姜维点了点头,转而询问张翼,“伯恭兄以为如何?”

张翼虽耿直倔强,但却不固执己见,也点点头说:“当今之计,也只好如此。”

姜维不敢耽搁,急忙致信诸葛瞻。信中写道:

……公率军救援涪城,维后顾之忧可解也。涪城地处三道之要,扼控京师、剑门与江油。涪城安则京师、剑门安,涪城危则京师、剑门危。公肩负之任,何其重也!维以为,邓艾久经沙场,老谋深算,其所率之兵马,乃能征惯战精锐之师,公万万不可萌生轻敌之念。以维之见,邓艾涉险远来,孤军深入,粮草匮乏,难以持久,意在速战。故而,公只宜据城而守,不可贸然轻出。只要公能牢牢守住涪城,邓艾之军就会陷入困境,只好坐以待毙……据维观之,剑门关下钟会之军已难耐饥寒,不久就将引兵退去。届时,维将分兵援助涪城,与公共歼邓艾之军于涪水之畔。请公稍安勿躁,暂且忍耐数日,以待后图……公才学出众,熟读兵书;参军黄崇务实求真,老成持重。公凡事要多与黄参军相商,取寸补尺,以求两全之策。维深信,以公之才,以崇之稳,定可固守涪城,使邓艾无计可施,难逞其志……

姜维写毕,把信交给张翼和廖化过目。张翼和廖化阅罢,不约而同地说:“诸葛思远如能遵大将军之嘱行事,涪城可保,我等无忧也!”

诸葛瞻的信使带着姜维的亲笔书信,离开了剑门关已经八九天了。可是,姜维仍没有收到诸葛瞻的回书。

按照军规,卫将军诸葛瞻在接到大将军姜维的书信以后,无论情况如何,都应当立即作复,更何况姜维还再三叮嘱诸葛瞻的信使,让诸葛瞻见到书信后,马上把涪城的军情和兵力部署通报给他。从剑门关到涪城,只有两三天的行程,若不发生意外,最迟五六天姜维就能够接到诸葛瞻的回书。然而……

是涪城方面出了事,还是信使在途中出了事?或许是诸葛瞻误解了姜维信中的意图,故意不予理睬?不论出于何种原因,都不会产生好的结果。这不能不令姜维深感不安,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安也日益加重,变得有些焦躁了。

不仅姜维如此,就连张翼和廖化也不例外,每天都要来守将府打问涪城方面的消息,急于想知道那里的军情和战况。一日午后,张翼与廖化又相约来到了守将府,一进大堂,就见姜维正倒剪着双臂,在大堂中踱步。不用问,准是涪城方面仍无书信送来。他俩知姜维心中正烦躁,不可紧处加楔、火上浇油,只好把到了嘴边的话咽了下去,默默地坐在一旁,等候着姜维的情绪好转后再作计议。

姜维在大堂中转了好一阵子,心情才稍有好转,坐回原处,叹息着说:“诸葛思远至今仍音信皆无,不知……”

姜维一语未了,姜复汉进来禀报:“卫将军之信使已返回剑门关。”

姜维闻听此言,两眼顿时猛然一亮,犹如一个重病之人终于盼来了救命的郎中,迫不及待地吩咐道:“快把那信使带来见我!”

转眼之间,那信使已被带到大堂上。他踉踉跄跄地向前走了几步,扑通一声跪倒在姜维面前,只叫了一声:“大将军……”便放声大哭起来。

信使的哭声,好似一桶带着冰凌的冷水,劈头盖脸地浇在了姜维的身上。他浑身猛然抽搐了几下,两眼直愣愣地盯着那信使,担惊受怕地问道:“莫非涪城已经丢失?”

“岂止是涪……涪城……”信使边哭边说,“连绵竹也已经丢……丢失……”

“啊!”姜维惊叫了一声,身子痉挛般地颤抖了几下,有点神经质地问:“连绵竹也已经丢失?”

信使呜咽着说:“不仅绵竹已经丢失,而且卫将军、前锋张遵、参军黄崇与李球、还有长公子诸葛尚,均已战死在绵竹,全军覆没……”

“咳!”姜维悲愤难耐,一拳狠狠地砸在面前的几案上,只听咔叭一声,把案面砸裂。

姜维的砸案之声,惊动了正在发呆的张翼和廖化。张翼忽地站起身来,狠狠地跺了下脚,恼怒地说:“诸葛瞻无能,坏我军国大事!”

廖化也随之站起,瞧了瞧两腮颤动、嘴唇哆嗦的姜维,又瞅了瞅怒目圆睁的张翼,气恼地说:“想不到事隔多年以后,马谡失街亭之事又重现!”

信使见此情形,吓得不敢再说什么,只是伏地抽泣。

过了好一会儿,姜维才从震惊和悲愤中清醒过来。他哀叹了一声,打量着那信使,万般无奈地说:“为何会有如此巨变?汝可尽己所知,详细道来。”

“回大将军,”信使边抽泣边断断续续地说,“小人带着大将军之书信离开剑门关后,飞马奔回涪城。待赶到涪城后,才知道前锋张遵中了邓艾诱兵之计,丢失了涪城,卫将军已率军退回绵竹……小人无奈,只好打马赶往绵竹。待小人赶到绵竹,又得知卫将军中了邓艾激将之计,全军覆没……魏军马不停蹄,向雒城开去。小人只得昼夜兼程,返回剑门关禀报大将军得知。”说罢,取出了姜维写给诸葛瞻的书信,原封不动地又交给了姜维。

姜维接过那封没有拆封的书信,哧啦——哧啦——哧啦——慢慢地撕扯了起来,边撕扯边流着泪说:“诸葛思远啊诸葛思远,汝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不仅把国家推到了绝境,而且也坏了诸葛丞相之英名;汝不仅辜负了圣上之重托,而且有负于国人之厚望;汝不仅把我一万将士置于了死地,而且也使汝父子二人身首两分……”

姜维悲痛的话语伴随着撕信声在大堂上回荡,好似一阵冷冰冰的雨夹雪,飘洒到张翼和廖化的身上与心头,使他们从最初的悲愤与惊诧中清醒了过来。他们打量着老泪纵横、脸色铁青的姜维,心中疼痛难忍。他们明白:此时此刻的姜维,心情比谁都难受,处境比谁都艰难,压力比谁都沉重!他撕扯着的不是书信,而是在揪着自己的心;他眼中淌出的不是普通的眼泪,而是从心中流出的鲜血;他口里吐出的不是一般的语言,而是悲、是愤、是怨、是恨、是悔……他们更明白:此时此刻,他们只能为姜维缓解压力,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才有可能撑起已经摇摇欲坠的国家;否则,国家要完了,军队要完了,他们也要完了!

想到这里,张翼和廖化互相使了个眼色,轻轻地来到姜维身边,低声说:“大将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事情既已至此,悔之亦无用。望大将军莫要气馁,应振作起精神,尽快谋划出救国救民之策!”

“唉——”姜维深深地重重地叹了口气,猛地把手中已成碎片的书信抛撒到地上,又挥袖抹去满脸的泪水,毅然决然地说:“速去城头把辅国大将军请来,共议补救之策!”

飘浮在大剑山上空的那层厚厚的寒气,似乎已经把太阳光中所含的热量全部吸收干净了,待到阳光照射进剑门关内时,已是只剩下光而没有热了。西斜的日头,把一束淡黄的光线照进了守将府的大堂上,仿佛是一条已经被冻僵的蛇,静静地卧在铺地的方砖上。姜维、张翼、廖化和董厥,团团围坐在几案的四周,面对着一幅蜀国的地图,苦思冥想着。战局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刻不容缓,他们必须马上采取行之有效的应急应变的措施,以保全剑门关内的这四万精锐兵马,用以挽救已经危在旦夕的国家。但是,由于此事来得太突然,而且又过于重大,稍有不慎,都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铸成千古之恨。所以,他们必须深思熟虑,而绝不能再出一点点差错……

姜维愁容满面,用郤悒的目光久久地盯着几案上的那幅大地图,沉痛地说:“诸葛思远全军覆没,邓艾之军已经直奔成都。我军再固守剑门关已经毫无必要,应立即退兵,先保存这支救国救民之兵马,以图后事。若再迟疑,只怕被钟会大军死死缠住,无法脱身。然而,目前京师之存失不知,圣上之去向不明,我军究竟该退向何方才好?”

董厥把目光从那幅地图上移向了姜维,愁眉苦脸地说:“邓艾此时已经兵临成都,京师岌岌可危。我军应马上从剑门关脱身,星夜奔赴成都,前去营救圣上,以尽臣子之道。只要能把圣上营救出来,纵然丢失了成都,国家仍未灭亡,社稷仍未颠覆,就还有光复之希望。若不尽快回救成都,一旦城破,圣上发生不测,则复国之望已经断绝!请大将军三思!”

“龚袭之言虽不无道理,但此时再去回救成都,只能是调远水去救近火,扑之不及也!”廖化抬起头,严峻地说,“绵竹已经于四日前丢失,邓艾两日前就已领兵抵达成都。而从剑门关到成都有六七天路程,待我军赶到成都,恐怕京师已落入邓艾之手!”

“元俭所忧并非过虑。邓艾自率军出摩天岭以来,所战皆胜,所攻皆克,势如破竹,军威大振。而我京师只剩五千兵马守卫,且无统兵之良将,何以能固守?”张翼面沉似水,担惊受怕地说,“我军若从剑门关回救京师,钟会大军必定一路赶过去,与成都邓艾之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我军远远少于魏军,且又无险可守,岂不是要丧师于成都平原!如我军一旦有失,则国家已无可战之兵,还何谈复国!”

董厥的建议遭到了廖化和张翼的反对,他知道廖、张二人的作战经验远多于他,用兵之道也高于他,且他们方才所言亦皆有理有据,不便多加争辩,只好眼巴巴地望着姜维,等待着姜维作出判断与决定。

张翼和廖化虽然凭着一生的作战经验和目前的局势,觉得回救成都只能是自投罗网,陷入魏军的重围,于国于军皆极为不利。但大军究竟退往何方最合适,他们心中也是一片茫然。因此,他们也把目光投向了姜维,盼望着他能有个两全之策。

三双焦急的目光,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汇聚到姜维那神色冷峻的面孔上。可是,那六道灼热的目光,仍没能把姜维从沉思中刺醒,他依旧像是一尊冷冰冰的青铜塑像,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一声也不吭。张翼瞅着他那似乎已经失去了知觉的样子,忍不住扯了扯他的衣襟,急切地提醒着他:“大将军,时不我待。我军何去何从,请大将军早作决断!”

经张翼这一提醒,姜维才由一尊青铜塑像变为一位威严的大将军。他把张翼、廖化和董厥逐个打量了一遍,深沉地说:“据我猜测,绵竹丢失以后,圣上可能会做出三种应急之举:一是召集民众,固守待援;二是移驾出京,避难南中;三是暂投吴国,搬取救兵。我等身为臣子,岂能眼见君主蒙难而不率师勤王?但我军又不可直奔成都,以免腹背受敌,遭到钟会与邓艾两军之夹击。以我之见,我军可先移师于郪县,避开钟会与邓艾两军之锋芒。待探明圣上真实动向后,再作计议。如圣上与成都兵民共守京师,我军可从东面回成都,把圣上救出,然后退据江州;如圣上已往南中,我军可绕过成都,经犍为郡去追赶圣驾;如圣上已东投吴国,我军则撤至巴东山区,与敌进行周旋。魏军虽然占据了成都,但亦有何用!待到魏军将士思归、军心浮动之时,圣上再征兵于南中,求援于吴国,诏令全国思奋之民,群起而攻之,则社稷可失而复得!”

张翼听罢姜维之言,不由得一拍几案,大声地说:“大将军所言甚是,使我如同拨云见日!”

廖化听罢,也连连点头,赞同地说:“只有如此,方为稳妥之策!”

董厥向姜维投去敬佩的一瞥,催促道:“事不宜迟,迟则生变。请大将军速作调遣!”

“既然诸位无有异议,我军就先退往郪县!”姜维再次把张翼、廖化和董厥逐个打量了一遍,严肃地说。“伯恭兄率领一万兵马,于今晚一更时分撤出剑门关,为全军开路;元俭兄与龚袭率领两万兵马,携带我军粮草辎重,于今晚二更时分退出剑门关;我率一万兵马,于今晚三更时分离开剑门关,为全军断后。明日午后,全军在梓潼会合,而后向郪县进发!”

姜维刚说完,张翼、廖化同时站起身来,恳切地说:“大将军乃三军之主,应首先离开剑门关,我愿代大将军领兵断后,以阻挡钟会大军!”

“我意已决,休再多言!”姜维不容置疑地说,“速去准备,今晚按时撤出剑门关,不得有误!”

“遵令!”张翼、廖化和董厥领命而去。

姜维目送着他们走出守将府,又把姜复汉和姜兴汉唤来,严厉地命令道:“汝二人速去关前悬崖之上,让来忠与向充在天黑前领兵撤回关内。撤离悬崖之前,在崖顶上多瓘放些枯枝败叶,点火燃着,以迷惑山下之魏军!”

同类推荐
  •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一个温情激荡、神秘莫测,因而你不能不读的故事。格里那凡爵士拾获的鲨鱼腹中滚出了一个漂流瓶,里面有三张被海水侵蚀得残缺不全的分别用英文,法文和德文写的文字。航海者们分别把三张纸上所能看清的词汇翻译了出来,然后连猜带想地用一种语言将这些文字填补全,原来是一封求救信!是苏格兰航海家格兰特船长两年前发出的求救信。求救信引动了航海者们极大的探险兴趣和蕴藏在心中的英雄主义情结。于是格里那凡爵士和他温柔贤惠的夫人海伦,还有他们的朋友麦克那布斯少校、地理学家巴加内尔,带上了格兰特船长两个坚强的儿女——聪慧的玛丽小姐和勇敢的小罗伯特,乘坐着“邓肯号”帆船,踏上了寻找、解救格兰特船长的冒险之路……
  • 失孤

    失孤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未知,而未知中又常带着危险。人心险恶的时候、贪婪的时候,是连孩子也不放过的。父亲雷泽宽两岁的儿子丢了,于是他穿越大半个中国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寻子之路。途中雷泽宽遇到了警察也遇到路人,偶然一次修车经历让他遇到了幼时被拐的修车小伙子曾帅,在了解到雷泽宽的寻子历程之后,曾帅不仅没有收取修车费用,更与雷泽宽一起踏上寻亲之旅,途中两人建立了父子般的情谊。在雷泽宽的帮助下,曾帅找到了亲生父母,终于摆脱了“黑人”的身份。可是十五年前丢失儿子的雷泽宽,仍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儿子,他继续上路,因为“只有在路上,我才觉得,自己是一个父亲……”
  • 八段锦

    八段锦

    《八段锦》是明末拟话本小说集,写的是八段故事八种劝戒,即:“惩贪色”、“戒惧内”、“赌妻子”、“对不如”、“儆容娶”、“悔嗜酒”、“戒浪嘴”、“蓄寡妇”。
  • 雪拥蓝关

    雪拥蓝关

    感动百万读者的爱情传奇!伶人往事至美情深,国剧宗师时代传奇,浩瀚动人京剧之美!《雪拥蓝关》未出先热,网上连载吸引百万读者热情追捧,媒体跟踪报道;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签约本书数字版权,并首度尝试在频道各线上平台连载本书内容,这也是央视戏曲频道**次合作纸书出版项目!小儿女的痴恋,在大时代风云中的身不由己,男儿间的情义,与国剧的华美水乳交融;爱情故事动人心弦,京剧之美惊心动魄……
  • 老爷子的三个嘱咐

    老爷子的三个嘱咐

    徐树建编写的《老爷子的三个嘱咐》是一本当代优秀悬疑故事作品集,收录悬疑故事三十七个。这些故事情节曲折精彩,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写法,让每一声鼓点都敲击在你最敏感的神经上,直至同达阅读高潮。
热门推荐
  • 东汉之血染的战旗

    东汉之血染的战旗

    将星闪烁天际,一杆杆血染的军旗矗立山川之间,荣耀不仅属于胜利者,只要你无愧中华之名。……黄巾死士“甲子军”。非常精锐“陷阵营”。无往不利“先登营”。河北第一“大戟士”。……“我来到这里,纯属意外,我征战天下,只因为,中华从来无畏。”东汉末年,一个属于英雄的时代。
  • tfboys之唯一的爱

    tfboys之唯一的爱

    小时候,李嫣云和王俊凯是青梅竹马,和张雪嫣是最要好的闺蜜,一次次的离别,一次次的阴谋,一次次的吵架,一次次的说分手,使他们更加珍惜对方。现在,他们是男女朋友,更加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 虚果妖

    虚果妖

    天地初开,时光流转,古界悬浮隐于世间,破败的废墟中匿有生灵,疆域无极,谁能主宰天地?神魔通天,凶兽出没,各自施展无边神通,天地崩裂,山河巅灭;从虚空中诞生一株无上圣果,引来万兽厮杀!应破灭之劫而生,名为虚果妖,若不成至高存在,便埋骨于山河洪荒!至此,故事才刚刚开始……是潇洒自在,快意恩仇,还是情难自控,命运多舛,如血般癫狂,如火般炽盛,唯不变的是那种舍生忘死的情怀……
  • 练体诛天

    练体诛天

    红尘多繁琐,寻道青城山,手持破神剑,诸强皆蝼蚁...身处现代又怎样,妖山兽域亦有之身处现代又怎样,只要有恒心凡体可修神身处现代又怎样,笑看后世三千年小公司老板李毅,投资失败欠下一屁股债,误打误撞开启绝世功法...赚钱...修炼...神体出万魔灭...美女、妖魔、法宝、绝招应有尽有,且看李毅如何淘金,成就强悍神体声明本故事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大神祇

    大神祇

    “要下地狱的人,若要祈求,也绝不祈求苍天!”这是一个恶魔的故事。
  • 末日重生之重新开始

    末日重生之重新开始

    末日时期,重生的詹龙能不能带领人类在凶猛的丧尸口中生存。这是作者写的第一本书,如有不好,请大家见谅。
  • 夏天夏星星宸

    夏天夏星星宸

    莘辰仰起了头,如水一般的月光立刻温柔地洒落在她白皙的小脸上,于是,她尚显稚气的面庞便蒙上了一层晶莹剔透的光芒。她的眼睛,闪亮如黑夜灿烂的星光。“我爸爸说,让我带你回去。”莘辰的声音在寂静的山坡上响起,她的目光静静滴凝视着不远处一颗高大的榕树,高高的粗大的树杈上,依稀可以看到一个人影。他听到了莘辰的声音,但是,他没有动。周围一片虫鸣,淡淡的青草香在莘辰的鼻息间弥漫,就像是妈妈泡的水果茶一样清新。时间一点点地流逝……莘辰感觉到自己的腿有些僵硬,她等累了。然而,树上的少年还是没有下来的意思。她有些委屈地抬起头,想告诉那个人,她真的已经很累了。然而——
  • 彩虹岛之三打刘多小儿

    彩虹岛之三打刘多小儿

    超星神,多啦A梦,彩虹岛,以及真实的名字
  • 流星密码

    流星密码

    一场变故,我的男友离开了我,我的身世浮出水面,但一场流星雨,流星密码,神之密码
  • 彼岸花魂之青魂

    彼岸花魂之青魂

    她叫青魂,是一个往来在黄泉路上的一缕鬼魂!她没有前世的记忆,阎王爷说她是他的一口气幻化出来的,所以阎王爷是她的主人,她要听从阎王爷的!她的工作就是引渡世间上那些为情而枉死的女子,将他们摆渡到奈河的彼岸,经过奈何桥下!她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她和黑白无常的工作是不同,黑白无常只是奉命哪魂,可是她是有义务帮助那些个有怨气的鬼魂平息怨气的。正应为是这样,她比其他的鬼差看到了世间的冷暖之情!在成百上千年的无休止的工作后,她也想有个人引渡她到彼岸去。。。。命运的纠缠让她遇见该遇见的人,当一起拨开重重的身世之谜后,回荡在一起的是前生今生来世的三世情缘。问一句:你知爱的谁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