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45200000047

第47章 五、“行不可逮”与“与道合一”的道德层次论

完善人格是通过塑造理想人格以达到精神上的超越之境,在立足于现实之中,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从而在现世中实现自身的理想目标。修养主要是精神修养,是一切理论实现的重要途径,因此各派都非常重视道德品质的塑造。《淮南子》注意到道德的标准是有层次的,民众的道德要求与求道者追求的道德目标不同。现实性的普遍道德,是不能脱离世俗生活和大众心理,承认道德的社会性一面,以及接受的有选择性。当普遍的道德行为以利己作为利他的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性,若超功利性,则非一般人所愿为。与此同时又注意到不同流俗的高洁之士有更高的道德理想,代表着人类的正义和最美好的品德,是社会最高道德的先行者。《淮南子》注意将二者区分开来,既关注世俗性的道德规范,又积极超越世俗,对此采用了不同的标准。

(一)“行不可逮者,不可以为国俗。”

道德规范一般表述为“应当如此”、“当然之则”,是一种价值判断,它是基于人的理性设定的。但规范是由现实的人制定的,因此又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时代的变迁、阶层的变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需要,原有的一些规范变得不合时宜,需要打破重新制定。

普遍理想的道德规范须在广大民众中有一定的基础,符合更广大人群的人生需求与实践的可能,才有助于礼俗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淮南子》注重顺应民俗,看到了民众求富的普遍心理。不同阶层的生活目标不同,对自身的道德要求也自然相异。“君子非仁义无以生,失仁义,则失其所以生;小人非嗜欲无以活,失嗜欲,则失其所以活;故君子惧失仁义,小人惧失利。”君子行事以义为原则,而小人以求利为目标,因此,他们行善是以利己作为行动的前提。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赣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辞不受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受教顺可施后世,非独以适身之行也。今国之富者寡而贫者众。赎而受金,则为不廉;不受金,则不复赎人。自今以来,鲁人不复赎人于诸侯矣。’孔子亦可谓知礼矣。故老子曰:‘见小曰明。’”

用老子之言来评价孔子说法的正确与否,实际又是“考验乎老庄之术”的具体表现。而用孔子言行证明老子的结论,反映出试图融合二家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应与现实物质水平相联系,才能产生有效的道德行为。因此,社会道德的提高有待经济水平的发展所提供的保障,即使民风淳厚的鲁地尚都如此。礼源于俗,礼必须具有普遍性,孔子非常懂得礼的适用性。这与春秋时期“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观念已有天壤之别,说明礼是不断变化的,由早期贵族所享有特权的礼仪逐步深入到众人生活之中,成为人们日常的行为规范。对同一事例,《淮南子》又做了进一步的论述:

“子赣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赣让而止善。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远,通于论者也。由此观之,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也。故行齐于俗,可随也;事周于能,易为也。矜伪以惑世,伉行以违众,圣人不以为民俗。”

民俗应具有这样的条件,即能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可以公行易为,才可以推行于世。“尚廉”不可以作为公众普遍的道德要求,因此,高洁之举不可作为众人行为的表率,而廉洁无私则只能是社会对官吏和君子的要求。由此提出“高不可及者,不可以为人量;行不可逮者,不可以为国俗”,衡量的标准必须有一个客观合理的“度”,太高的道德要求距普通民众的生活目标相去甚远,难以实现,并且民众的道德实践须与物质利益相联系。

在物质财富尚未充盈,行善时可能需要承担未卜风险的现实社会中,要维护社会的良好秩序,统治者必须调动广大民众的参与,所以引民向善就离不开合理的奖励机制,这样才能促进人们道德建设的积极性,达到利民利国的目的。

因此,《淮南子》从民风民俗建设上,提出区分不同的道德标准和重视言利就显得很有现实性和必要性,恰与孟子“何必曰利”、董仲舒“不谋其利”相左,这是《淮南子》积极面向现实、重视民俗的表现。

(二)“至德”“神化”与“合道。”

超越世俗道德规范的理想境界有超越现实的具体性和局限性,只有当这种道德境界合乎规律时,即以必然之理作为根据并合乎人的目的和现实需要时,这些规范才是理性的、可行的,才能更好地指导和调整现实的伦理关系、持久地形成社会风气,并引人臻于完善,最终实现人自身的价值。先秦道家对现实仁、义、礼、智道德不竭余力地进行批判,而主张德性自然,重视境界的个体性和独特性,因此,其理想道德具有非普遍性的特征。

《淮南子》所推崇的最高的道德境界是至道与至德,正如老子的“上德之德”,是预设的先天性的道德本体,但实际又彰显了符合人类心灵需要的本真意义的道德,《本经训》就提出了“道德定于天下而民纯朴”。“曲士不可语至道,拘于俗,束于教也”,“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也。直己而足物,不为人赣,用之者亦不受其德,故宁而能久。天地无予也,故无夺也;日月无德也,故无怨也。喜德者必多怨,喜予者必善夺。唯灭迹于无为,而随天地自然者,唯能胜理,而为受名。名兴则道行,道行则人无位矣。故誉生则毁随之,善见则怨从之。利则为害始,福则为祸先。唯不求利者为无害,唯不求福者为无祸”,这种至道至德与现实的礼俗教化格格不入,因此,它是反世俗、超现实的。“是故清静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虚无恬愉者,万物之用也”,认为此种道德可以通过人自身的修养获得,坚守内心的清静,不为外物所动,无为于万物,顺天地万物之自然。由于世间对立事物的性质总是相伴而生的,毁誉相从、利害相随、祸福相依,因此无所求则无所失,内心平静就达到了至德的境界。“周政至,殷政善,夏政行。行政善,善未必至也。至至之人,不慕乎行,不惭乎善。含德履道,而上下相乐也,不知其所由然”,至善不是有意而为就能获得,至至之人即得道之人,得道是最高的道德目标。

人对自身欲望的节制,除需要个人的修养外,对大多数人来说还需要外在礼制或法制的强制约束。世俗的道德更需要这种外在规范的约束。教化则是从人的内心道德的重建入手,从而使人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身教重于言教是孔子教化的基本思想,是儒家道德的实践功夫,而《淮南子》则提出了“神化”,并认为道德的建设应注重道德自觉而不是道德他律。

“大小尊卑,未足以论也,唯道之在者为贵……天道之贵也,非特天子之为尊也,所在而众仰之。夫蛰虫鹊巢,皆向天一者,至和在焉尔。帝者诚能包禀道,合至和,则禽兽草木莫不被其泽矣,而况兆民乎!”

唯道为贵,天道的尊贵不是由天子的权威所决定的,而是由民众的仰慕所致,因此为帝者若能掌握道,不仅动植物都会受其泽惠,民众更会得到恩惠。实际是用道的至上性限制人君的道德行为,并且以道德化民作为治国的方法。“故太上神化,其次使不得为非,其次赏贤而罚暴”,神化即道德精神的感化,它是心灵的净化,是最上乘的教化,神化是对老子不言之教的进一步发展。精神的感化胜过外在的强制性措施和喋喋不休地说教。有德则能化人,心行而令行俗移。心行即德行,外在的刑罚如果没有统治者道德的身体力行,自然不可能达到其制定的目标。“当此之时,口不设言,手不指麾,执玄德于心,而化驰若神”,以德化民若神驰,是一种理想的道德化民的主张。“今日解怨偃兵,家老甘卧,巷无聚人,妖灾不生,非法之应也,精气之动也。故不言而信,不施而仁,不怒而威,是以天心动化者也;施而仁,言而信,怒而威,是以精诚感之者也;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为之者也。故有道以统之,法虽少,足以化矣;无道以行之,法虽众,足以乱矣。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治国,太上养化,其次正法……日化上迁善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治之上也”,法不能独行,须以道统之。灾异不显现不是推行法的原因,而是精诚之心感化的结果。如果统治者心中怀道,法令虽少,道足以感化众人。治世先治身,身治则国治,这是儒道二家在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上的共同思路。治身的目的是治世,即以德化民,与诸子“务于治”的目的是相通的。

此外,《淮南子》吸收了儒家“诚”的概念,认为以精诚之心才能化民,“故圣人养心,莫善于诚,至诚而能动化矣……推其诚心,施之天下而已矣”,“诚出于己,则所动者远矣”,“故礼丰不足以效爱,而诚心可以怀远”。主张由己推人,认为外在的道德规范并不能使人产生道德践履的效果,而内心的真诚却能使远方之人的精神受到真切和深刻的感化。因此,《淮南子》认为确立内在的道德自觉并以诚化民是最为重要的。

“夫矢之所以射远贯牢者,弩力也;其所以中的剖微者,正心也;赏善罚暴者,政令也;其所以能行者,精诚也。故弩虽强不能独中,令虽明不能独行,必自精气所以与之施道。故摅道以被民,而民弗从者,诚心弗施也。”

将“诚”用于教化、治国、养心等许多方面,从而将“诚”抬到“治之上”的高度,实现以己化人、以德化民的理想效果。同时,《淮南子》认为治理国家最高的原则即“合道”。“故古之治天下也,必达乎性命之情。其举措未必同也,其合于道一也”,“太清之始也……在内而合乎道,出外而调于义”,可见,“合道”是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这样,就将外在治理天下与内在的心性修养统一起来,并且以“达乎性命”的内修为主,以“合道”为最终的归宿。

道家提倡道德不仅是实现人类有序生活状态的凭借,而且是符合有序的自然宇宙的法则。道德实践离不开人的知与行,只有通过道德实践才能最终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由内及外,实现内外的融合,将道家的修道精神与儒家的济世情怀结合起来,以德化民,从而淳化整个社会道德风气,这当然是《淮南子》伦理道德的一种理想。仅凭少数有德之人的精神感化便能扭转世风、实现理想的治国之道,只能是一种纯粹的理想,是《淮南子》作者在现实中无能为力的思想反映,但却是以道德为治国之本的最高表现。

(三)“总其略行”的道德评价和“权而用其长”的用人标准既然人的道德境界是有层次的,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品质自然参差不齐。人各有其才其德,因此要善尽其能。《淮南子》在对人的能力考察方面认为要从总体上进行评判,反对以偏赅全:

今人君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鳝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夫人之情,莫不有所短。诚其大略是也,虽有小过,不足以为累。若其大略非也,虽有闾里之行,未足大举。夫颜喙聚,梁父之大盗也,而为齐忠臣。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而为文侯师。孟卯妻其嫂,有五子焉,然而相魏,宁其危,解其患。景阳淫酒,被发而御于妇人,威服诸侯。此四人者,皆有所短,然而功名不灭者,其略得也。季襄、陈仲子立节抗行,不入?君之朝,不食乱世之食,遂饿而死。不能存亡接绝者何?小节伸而大略屈。故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体大者节疏,跖距者举远。自古及今,五帝三王,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易》曰:“小过亨,利贞。”言人莫不有过,而不欲其大也。

看问题关键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从总体分析,在具体评价人的能力时应重“大略”而轻“小节”,善用其能,尽其所长,这样才能笼络大批有特异才能和贤德之士。“是故有大略者不可责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用人的目标必须符合所用之人的潜力,这样才能人尽其所用,才有可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淮南子》认为,通过观人处于不同境遇下的所作所为,就能探知他的品性,这是《淮南子》的论人之道,明显受到《论语》“不改其乐”“岁寒然后凋”等思想的影响。但《淮南子》作了进一步的阐发,这个阐发的具体过程和思想内涵值得注意和研究。

“孔子辞廪丘,终不盗刀钩;许由让天子,终不利封侯……见者可以论未发也,而观小节可以知大体矣。故论人之道,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施,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贫则观其所不取。视其更难,以知其勇;动以喜乐,以观其守;委以财货,以论其仁;振以恐惧,以知其节;则人情备矣。”

品德虽然是抽象的,但是,综合人的各方面的行为进行评价则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凡听必有验,一听而弗复问,合其所以也。且人固难合也,权而用其长者而已矣”,人的各个方面不可能完全符合对方用人的需要,因为人既不可能是全才,也不可能是尽善无疵,因此,应立足于实际,只要所用之人的长处符合所用的客观需要,就不必顾及其他方面,否则将很难网罗人才。

在选才用人时,《淮南子》强调“宜”的观念,即注重实际效果。“毋小大修短,各得其宜,则天下一齐,无以相过也。圣人兼而用之,故无弃才”,就是要深入人的本质,看其主流,不为现象和枝末所迷惑,不可求全责备,应扬长避短才能量才用人。这种兼用观念就是允许差异性,并能善用其长,发挥各自的优势,实际是承认万物多样性的合理性,是对个体的充分尊重。它有利于个体能力的自由展现与顺利实现个人独特的社会价值,反对用强制性的统一标准简单化地处理多样化的社会问题,从而较好地调节个性化与社会化的不同矛盾。

辩证全面地看待个体的才智德行,用其所长弃其所短,实现人与人、个体与社会的谐调和共同发展。个体对社会的职责就是尽其所能服务社会,但同时社会性应本于和服从于自然性,既要关注个体当下存在的情境,又不能违背人的自然本性。从而使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都能得到自然合理地开显,最终使人获得较为全面的发展。这种兼而并用的用人观念与《淮南子》对待诸子的思想相通,都是站在客观实际的立场,基于“物各有所用”的基本观念,体现了为我所用的务实开放的精神。

事物的特性,即事物自身内在的本性,确定了每一事物在宇宙中不可或缺且不可替代的地位。从这个意义来说,万物间具有平等性,每种类型的存在都是必要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体也是如此,这是魏晋“自足其性”的先声,也是它的理论依据。

同类推荐
  • 孟子与性善论

    孟子与性善论

    《孟子与性善论》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 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主要内容包括:交流之难源于人性本身、幽默、诡辩和雄辩、把颠倒黑白的胡话转化为幽默等主要幽默心理相关概述。
  • 灵魂的最高处:亚瑟·本森哲思随笔集

    灵魂的最高处:亚瑟·本森哲思随笔集

    “我热爱生活,但没有成为它的奴隶;我向往自由,但它并没有成为我的羁绊。”“相比起那些忙于奔走应付各种社交场合的人,我更喜欢独自一人对着皎洁的月光,默默的品味思想,让精神与心魄碰撞出一次次火花,迎接来自过去、现在和未来思想浪潮的冲刷。”……诸如此类精彩的话语,在亚瑟·本森的著述中俯拾皆是。立足精华读本,本书精选了亚瑟·本森优秀作品中的精彩著述编译成集,在书中,亚瑟·本森结合自身经历,以理性的思维和生花妙笔,对于人生各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看法。希望这些穿越古今的经典话语,能激励浮躁世界中的我们静心思考人生并反思内心。
  •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以一种全新、简洁、有效的创新思维技巧,帮你迅速突破事业的瓶颈,提升竞争力。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改变思考的方式,打破思维定势,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让自己的生活精彩起来。你仍被“标准答案”束缚吗?你知道什么是“多元化思维”吗?你能快速、高效地解决学习或工作中的问题了吗?你准备好“灵感笔记本”了吗?停下无目的的忙碌吧!你需要的是丢掉不必要的东西,为大脑腾出空间整理思绪,保留真正重要的想法。
热门推荐
  • 欧洲战史

    欧洲战史

    军事历史是我们了解人类发展的主要窗口。军事与政治向来是相伴相随的,军事历史是政治历史的演绎,也是政治历史发展的高潮。任何一个朝代或者一个国家的开始与终极,都是伴随着军事战争的开始或终极。军事历史使政治历史更加集中清晰,更加丰富与生动。我们要了解历史发展的概貌,首先就要了解军事历史发展的脉络。
  • 恶魔的最后一滴眼泪

    恶魔的最后一滴眼泪

    十年前,她来到他的家,他费尽心思整她。而十年后,他却从监狱里出来,而只有她一个人在门口等他······
  • 绝色妖狐魅红尘

    绝色妖狐魅红尘

    她,银行的小职员因为一次抢劫事件穿越到了一个未知的世界里与他相遇,为了帮助他,她成为了四品中书侍郎之女,进宫为妃。在皇宫之中她与皇帝善妒的后妃们展开了一场恶斗,让皇帝与至亲的兄弟反目成仇,最终她由一个小小的才人一步一艰辛的登上了皇后的宝座,就在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之时她才发现自己心里爱着的人却是那亲手将她送入宫中的人。
  • 著名文学家成才故事(中国名人成才故事)

    著名文学家成才故事(中国名人成才故事)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编辑成了这套《中国名人成才故事》(共10册),即《著名政治家成才故事》、《著名军事家成才故事》、《著名谋略家成才故事》、《著名思想家成才故事》、《著名文学家成才故事》、《著名艺术家成才故事》、《著名科学家成才故事》、《著名发明家成才故事》、《著名财富家成才故事》、《著名教育家成才故事》等,这些故事既有趣味性,又蕴含深刻的道理,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是青少年课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 人本是道

    人本是道

    苍天已立,百族大兴,唯有人族凋零。百位大贤万年探索大道,始不得其道,人族岌岌可危,一位人族天才出世,处处受制于百族,欲破苍天却无力回天....“哈哈哈”笑声传遍九天,百族仰视,人神共伏,原来人本是道,我就是苍天。
  • 少将心尖宠:娇妻不好追

    少将心尖宠:娇妻不好追

    她,墨雪季,她,墨血季,上古流传下来的神秘家族的人,两个性格却有着两个实体的双重性格之人,也是黑道上凭着一次出场而跟王牌封枫暗帝帝少同等地位的黛尾。【小剧场】“帝少,您为何破往日的习惯接受我们的采访呢?”“对于上一次我对黛尾的宣战……”“怎么了帝少?是赢得很彻底,把那个黛尾打的落花流水的吗?这次是为了庆祝一下而展开的媒体招待会吗?”“踢出去,把他所在的那家公司给我搞了。敢说我媳妇儿!”“咳咳,此次的招待会,主要是为了我的媳妇儿,也就是黛尾,磕头认错,媳妇儿我错了。”众多媒体:……黑道两大王牌强强联手,震惊了黑白两道。却在揭晓暗帝的真面目时,媒体们倒地不起……1v1宠文,女主是一个新的种族啦~
  • 若夏在便有海

    若夏在便有海

    人,人,人,人,人,人,请相信,作者是一个人。
  • 东方最胜灯王如来经

    东方最胜灯王如来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万古鬼神录

    万古鬼神录

    一青年张贺满怀热血,但又因身负纯阳之体,伴有阴阳眼,乃紫薇降世,皇帝气运,不得不踏上修道成仙路,降天下鬼怪,遇历代仙人,更有宝贝无数,美女伴身,自创超极品功法,成就无上大道......
  • 王俊凯求爱季

    王俊凯求爱季

    俊才轻折桂,凯旋献清庙。芝草为余拾,馨香与颜色。我不曾想我的生命会缀上你的颜色,你也不曾想我的颜色会缀上你的生命······本是栀子芬芳的季节,又是什么让男孩为女孩植了一片向日葵的金色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