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3400000005

第5章 开城元代安西王府遗址长虫梁城址

第一节 长虫梁城址位置、现况

“长虫梁”是当地村民对开城村北面一段南北向夯土墙所在地的俗称。这段墙亦即后来认定的王府宫城之东墙。这座古城址由一大城(主城)和一小瓮城两部分构成,在现地表城址的形制大体可以识别。相对其周围,地势比较平坦。由于在城址东北侧一带发现了大量汉代板瓦、筒瓦片,过去有同志曾认为这是一座汉代古城址。城址南临开城村明代开城县故址,北靠瓦碴梁高丘山峁,东面坡地下隔银(川)平(凉)公路为清水河,西有“沙沟堰”自然壕堑。地理坐标东经106°14.880′~106°15.130′、北纬35°51.270′~35°51.530′,高程1970~1978米。

城池的现状,主城东墙、南墙东段高凸于现地表呈垄坎状或为崖状,东墙的中、北段部分夯土墙外侧暴露非常明显的夯土层,南段的夯土墙垣严重分化,隆起于地面上的垣体已成为耕地。在东墙北段外侧有近代村民依墙体壁面向内掏挖的六个窑洞,早已废弃。北墙、西墙现地表虽有残余,但多为耕地。北墙外侧呈洼陷地势,形似壕沟。南墙西段在现地表不显。城址的四个拐角部分,东北角与东南角现存较为高大,呈土墩或馒头状,东南角部的坡地有一些现代墓葬;西北角尚有迹可寻;西南角已夷为平地。瓮城在主城南部,其西垣和南垣在现地表不辨,为农田平地,仅东墙比较高突,呈土冈形状。城内外及部分墙垣部位上是农田。城池周边一带现道路畅通:瓮城、主城内中部有条东南—西北向村道,穿过主城西北角部位,连通开城村与罗家庄村;城址东南侧有通向黑刺沟的南北向简易公路;城址与开城村明代开城县故址之间有通往北家山和妥家山的东西向乡村土道。

城址勘探依不同地段采用平行孔、丰字孔及井字孔、十字孔等布孔方式。四周城垣用平行孔、丰字孔的布孔方法,排距有3米、5米、6米、10米、15米不等,孔距一般1米,孔向与城垣垂直;城内按正北方向,以井字孔或十字孔布孔方式,用测绳和白灰定点,孔距一般5米。墙基卡边和发现重要遗迹现象适时加孔作重点探查。城内外布探孔4000多眼,勘察面积17多万平方米。

第二节 主城墙垣

主城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东、北、西、南四面墙垣调查情况分别介绍如次。

(一)东墙墙垣南北两端衔接城池东南角台、东北角台,全长约475米(含东南角台、东北角台、东墙门址),墙体方向约165°。

(1)东墙南段。指东墙门址南侧门阙到东南角台与墙垣结合部位的折角处(不包括东南角台及东门南侧门阙)之间的墙体。墙垣隆起于西侧地面呈土垅状,上部被当地村民辟为耕地,墙体大部分掩埋于耕土或扰土下。该段墙垣夯土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6米,南北长约81米,基宽13.5~14米,残高1.1~10.5米,以细黄土夯筑而成,夯土密实,土质坚硬,夯层明显。墙垣内外两侧均发现一层厚12~30厘米的踩踏活动面。

(2)东墙北段。指东墙门址北侧门阙到东北角台与墙垣结合部位的折角处(不包括东北角台及东门北侧门阙)之间的墙体。墙垣大多堙埋在土垅状的耕土下。在此段墙垣的南部,有夯土墙暴露于现地表上,出露的垣体长约30米,顶部残宽0.5~4米,高出墙体内侧现地表1.2~3米;城内地面高于城外地面,墙体东部呈断崖状,墙垣顶部高于墙垣外侧地面6~7米。在墙垣外侧的夯土断崖上,暴露着明显的夯土层,上部用细黄土夯筑,下部为五花土,夯土坚硬,夯层明显,夯土层厚度有9、10、11、12、13、14、15、16、17、18、20、23厘米不等,夯窝直径5厘米左右。

此段墙垣南北长约273.5米,基宽约15米,顶部残宽3.4~4.5米。墙垣内侧倒塌堆积较厚,呈斜坡状,发现两层活动面,第一层黄褐色土层的活动面,距现地表深1.4~1.5米,土质较硬,厚8~20厘米,这层踩踏活动面可能是在城址废弃后所形成;在距现地表深2.1~2.5米处,又分布有一层深褐色土层的踩踏面,厚10~25厘米,这层踩踏活动面应与城址的始建及使用年代为同一时期,其土质坚硬,层理明显,夯土内夹杂有零星木炭颗粒和碎砖粉末。墙垣外侧多呈断崖状,墙体残高8~10.5米。外侧地层堆积较薄,底部经铲探发现有一层踩踏活动面,深褐色土,土质较硬,厚3~5厘米。东墙北段有后期增补修筑加宽的迹象,增筑的一段长约64米,基宽约3米,残高约6.4米,土色为黄褐和深褐色,夯土内夹杂大量细石粉末和碎石块,夯土坚硬,夯土层厚6~17厘米。

(二)北墙墙垣东西两端与东北角台和西北角台相衔接,全长约341米(含东北角台和西北角台垣体长度),墙体方向约255°。

北墙人为破坏严重,墙垣在农田改造时已被当地村民辟为耕地,墙垣顶部与墙垣内侧地面大致一样平,呈低矮的一面坡状,高于墙垣外侧地面约0.4~2.4米,墙体外侧壁略呈断崖状,暴露有夯土层。现存北墙夯土开口层位在地层堆积的扰土层内,距现地表深0.5~1.2米。北墙西北角台至东北角台之间的墙体(不含西北角台与东北角台的垣体长度)东西长约231米,残宽8~13.5米,残高1~2米,夯土层厚8~10厘米。墙基底部打破黑垆土和黄生土,基槽底部宽约10.75米,上部宽约11米,深1.75~2.2米。墙垣修筑的不太规直,东段略偏斜向北。

(三)西墙位于城内由南向北至罗家庄道路西侧农田的第一台地和第二台地之间。墙体已全部堙埋在阶梯形台地耕土下的扰土内,现地表看不到墙垣迹象。西墙与西北角台和西南角台相衔接,全长约454米(含西北角台、西南角台、西墙门址),墙体方向约165°。

(1)西墙南段。指西墙门址南侧门阙到西南角台与墙垣结合部位的折角处(不包括西南角台及西门南侧门阙)之间的墙体。此段墙体南北长约255.5米,墙垣自南向北有一段约63米长的夯土墙垣被水冲蚀,墙基不存。未被冲毁的现存墙基宽10~11.5米,开口距现地表深0.8~1.1米。

(2)西墙北段。指西墙门址北侧门阙到西北角台与墙垣结合部位的折角处(不包括西北角台及西门北侧门阙)之间的墙体。此段墙体夯土开口距现地表深0.3~1.3米,南北长约130米,基宽10~14.5米,残高0.35~1.3米。墙垣底部有基槽,打破黑垆土及黄生土。墙基上部用黄土夯筑,夯土层厚8~12厘米,下部为五花土,土质较硬,夯土层厚3~8厘米,夯土内夹杂有零星木炭颗粒和碎石块。

(四)南墙位于开城村明代城址北墙北侧约100米,南距开城村由东向西至北家山村路约85米。南墙东西两端与东南角台和西南角台相衔接,全长约328米(含东南角台、西南角台、南墙门址),墙体方向约260°。

(1)南墙东段。指南墙门址东侧门阙到东南角台与墙垣结合部位的折角处(不包括东南角台及南门东侧门阙)之间的墙体。此段墙体呈高大的土垄状,墙垣上部被当地村民辟为耕地,墙体掩埋于耕土层下的扰土中。墙基建在棕褐色淤土层上,未有墙垣基槽。墙基底部较平,南部较北部高约0.1米。该段墙垣东西长约152米,基宽12.3~15.5米,残高1.15~3.4米,夯土层厚8~12厘米。

(2)南墙西段。指南墙门址西侧门阙到西南角台与墙垣结合部位的折角处(不包括西南角台及南门西侧门阙)之间的墙体。地表无墙垣迹象,现为耕地。这段墙体夯土开口在地层堆积扰土下,距现地表深0.8~1.5米,建在棕褐色淤土之上。墙垣东西长约116米,残宽9.5~13.3米,残高约0.2米,黄土夯筑,土质较硬,夯土层厚8~12厘米。墙基外侧距现地表深约0.9米处,发现厚约30厘米的踩踏面,踩踏面土质较硬,夹杂有较多的细石砂粒。

第三节 主城门址

主城东垣、南垣现地面有明显的缺口。通过铲探,在主城的东垣、西垣、南垣可确定各有一处门址。门址处的地层内有黄、绿釉色的砖瓦堆积及可以确认的路土和铺地石。兹将城垣缺口宽度与门址门道勘探结果列表如下。

(一)东门在东墙垣中部偏南,现地面有一处3~6米宽的豁口,为北家山和妥家山村民通往开城街市的便道之一。缺口地势西高东低呈慢坡状,遇雨季雨水便顺其地势从城内流出。在缺口部位的南北两侧,分布有较多的残石块、琉璃瓦片及青砖残块。缺口处地理坐标东经约106°15.123′、北纬约35°51.350′,高程约1970米。

经探查分析,东墙中南部的这处缺口即为东门遗址。门址由门道和南北两侧门阙组成。门道和两侧门阙南北全长约47.1米。门址门道北距东北角台墙垣转角外侧(含北侧门阙和东北角台的垣体长度)约315.5米,南距东南角台墙垣转角外侧(含南侧门阙和东南角台的垣体长度)约148米。

(1)门道。开口距现地表深0.9~2.7米。门道南北宽约11.5米,门基东西宽16~17米。在门道部位的浅棕褐色扰土层下,探查有青灰色铺地石。铺地石板厚2~3厘米,其上有0.5~1.6米厚的琉璃瓦片、砖瓦残块及白灰墙皮堆积。门道铺地石块下为黑垆土及黄生土。

门道东面经布孔铲探,发现道路一条(编号06NACHL1)。路面开口距现地表深1.2~3.8米。路面南侧被水冲蚀,残存北侧路面。路面为西高东低的缓坡,西窄东宽,略呈喇叭形,东西残长约72米,南北残宽20~30米,路土厚5~12厘米,路基用红砂碎石块铺垫而成,厚5~8厘米。路基下为黑垆土及黄生土。

(2)东西两侧门阙。门阙用细黄土夯筑,与墙垣联结,东面宽出墙体约3米。北侧门阙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8米,南北长约18米,东西宽约17米,残高1.8米左右,土质坚硬密实,夯土层厚8~12厘米。在其东部距现地表深约2.6米处,发现厚12~15厘米的深褐色土层,夹杂少量碎砖渣,可能是踩踏活动面。踩踏面下为黑垆土和黄生土。南侧门阙开口距现地表深0.2~2米,南北长约17米,东西宽约16米,残高0.3~0.6米,夯土层厚8~12厘米。

(二)西门西墙在地表不显,堙没于耕土下的浅棕褐色扰土中。经探查,西门位于西墙中部,残毁较重。西门门址南距西南角台外侧约255.5米,北距西北角台外侧约190米。门址地理坐标东经约106°14.887′、北纬约35°51.405′,高程约1973米。西门由门道和南北两侧门阙组成。

(1)门道。地面较平,门道南北宽约8.5米,门基东西宽10.5~11.5米,有一层厚0.35~0.6米的踩踏面,踩踏面下为约1.65米厚的夯土,与门道南北两侧门阙墙垣相连接。

门道西面经布孔勘探,发现道路一条(编号06NACHL2)。路面开口距现地表深0.9~1.1米。路面呈西高东低的缓坡状,东西残长约32米,南北宽约25米。路土黄褐色,夹杂有大量细砂石粒,土质较硬,厚5~8厘米,叠压在青灰色砂石层上。

(2)东西两侧门阙。门阙以细黄土夯筑在砂石层上,直角,与墙体同宽。北侧门阙开口距地表深1.2~1.25米,东西宽约10.5米,残高1.8~1.95米,高于门道基面约0.3米。南侧门阙开口距地表深约0.65米,东西宽约11.5米,残高2.5米左右,高于门道基面约0.85米。

(三)南门南门有迹可寻,处主城南墙中部,其东侧墙体高凸,西侧墙体不显,南面与开城村明代城址北门址相对,现有开城村至罗家庄村的土路通过。南门西距西南角台外侧约152米,东距东南角台外侧约161米。门址大致中心点的地理位置坐标东经约106°15.022′、北纬约35°51.275′,高程约1974米。南门由门道和东西两侧门阙组成。

(1)门道。开口距现地表深2.3~2.4米。门道东西宽约14.7米,门基南北宽16.3~18米,踩踏活动面厚6~12厘米。在踩踏面上,铲探出较多的砖块和青石块。

(2)东西两侧门阙。门阙以细黄土夯筑在黄色淤土之上,直角。东侧门阙开口距现地表深0.9~1.4米,南北宽约18米,残高0.6~1.1米。西侧门阙开口距现地表深0.7~1.5米,南北宽约16.3米,残高0.4~1.2米。

第四节 主城角台

主城四隅有角台。以东北角台、西北角台、西南角台、东南角台为序介绍。

(一)东北角台东北角台现状在整座城址中最为高突,周边多为断崖,现顶部高出西侧地表约1.2~2米,高于北侧地表约3米,高于东侧地表约9.5米。地理坐标东经106°15.117′、北纬35°51.520′,高程约1978米。

东北角台由细黄土夯筑,夯土坚硬,东西约110米,南北约24米,残高1~10.7米不等,夯土层厚8~10厘米。角台北侧边、东侧边垂直拐折缩进两次后与城垣北墙、东墙相接。角台与北墙结合处的墙体基宽约15.5米,由此向北折出约5米而向东长约70米,该段角台垣体南北宽约20.5米,又向北折出约7米而东向约40米至角台东侧边,该段角台垣体南北宽约27.5米。角台东侧边自其北端南向约6米处向东折出约5米,再南向约18米处又向西折进约5米而与城垣东墙相连。角台东侧外凸部分的垣基,开口距所在地表深1~1.2米。

(二)西北角台角台现呈低矮的土丘状,高出周围地表约1.2米,现地面为耕地。地理坐标东经约106°14.883′、北纬35°51.515′,高程约1976米。

西北角台现存夯土开口距现地表深0.4~1.8米。角台基部用五花土夯筑,其上部用细黄土夯筑。南北约58米,东西18.5~21.5米,残高0.9~3.3米,夯土坚硬,夯土层厚8~13厘米。通过深孔钻探,夯土垣体底部挖有基槽,基槽打破黑垆土、黄生土,基槽深0.8~1米,宽14米,与墙体宽度一致。角台北侧边与城垣北墙外侧边平齐,西侧边由北向南折拐两次缩进后与城垣西墙相接,即西侧边自北端南向约18米处向东折进约3米,再南向约40米处又向东折进约4米而与西墙相接。角台内侧边与城垣西墙内侧边、北墙内侧边平齐,呈直角拐折。在角台内侧距现地表深2~3.1米处,普遍发现一层厚约15厘米的深褐色踩踏面,踩踏面较硬,叠压在黑垆土层上面。

(三)西南角台现地表无任何痕迹。据寻访,该角台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农田改造时,已被当地村民开挖平整。地理坐标东经约106°14.886′、北纬约35°51.273′,高程约1973米。

西南角台现存夯土开口距现地表深0.8~1.5米。角台由细黄土夯筑在冲积砂石层之上,东西约36米,南北12~14.5米,残高0.7~1.4米。角台西侧边与城垣西墙外侧边平齐,南侧边由西向东折拐两次缩进后与南墙相接,即南侧边自西端东向约15米处向北折进约3米,再东向约21米处又向北折进约4米而与南墙相接。角台内侧边与城垣西墙内侧边、南墙内侧边平齐,呈直角拐折。在角台内侧距现地表深2.2~2.3米处,普遍发现一层厚约10厘米的黄褐色踩踏活动面,踩踏面较硬。

(四)东南角台该处地势隆起,高于周围地面约1米。地理坐标东经约106°15.127′、北纬约35°51.277′,高程约1976米。

东南角台现存夯土开口距现地表深0.5~1.7米。角台用细黄土和五花土夯筑在黑垆土上,底部西高东低。东西17~22米,南北约49.5米,残高0.4~3.2米,夯土层厚8~12厘米。角台东侧边由南向北拐折二次收进与城垣东墙相接,即东侧边自南端北向约31.5米处向西折进约3米,再北向约18.5米处又向西折进约3米而与城垣东墙相接;南侧边自东端西向约9米处向北折进约3米而与城垣南墙相接。角台内侧边与城垣东墙内侧边、南墙内侧边平齐,呈直角拐折。在角台内外两侧距现地表深1.4~1.6米处,普遍发现有一层厚约10厘米的踩踏活动面,叠压黑垆土和黄生土上。

第五节 瓮城墙垣、门址

瓮城位于主城南部,围护主城南门。瓮城墙垣多已夷为平地,仅有部分东墙遗迹隆起于地面上。通过勘探,在地下残留有夯土墙基础部分,形制轮廓尚存。

瓮城有东、西、南三面墙垣,平面为东西向长方形。东、西两面墙体与主城南墙成直角垂直相接,南墙中部劈门。东墙南北长约39米,西墙南北长约37米,南墙东西长(含门址)约84米。瓮城东、西墙垣外侧距主城东南角台、西南角台外侧分别约为130米和117.5米。瓮城占地面积约3300平方米,与主城构成的平面呈倒“凸”字形。

(一)瓮城东墙东墙在现地面有墙体遗迹,其高出西侧地表0.8~1米,高出东侧地表1.2~2米。墙体以纯净细黄土夯筑,现存夯土开口距地表深0.3~1.6米,南北长约39米,基宽约10.5米,残高0.3~1.75米,夯土层厚8~13厘米,夯窝直径5厘米左右。在墙体内侧距现地表深1.7~2米、墙体外侧距现地表深1.1~1.2米处,发现厚8~15厘米的踩踏面及残砖块和白灰墙皮等堆积。

(二)瓮城西墙西墙均堙没在现地表下。现存夯土开口距地表深0.55~0.8米。墙体用细黄土夯筑,夯土坚硬,南北长约37米,基宽10.5~11米,残高0.7~1米,夯土层厚8~10厘米。垣基未有基槽,建在黄生土上,底部不平整,西部较东部高约0.35米。

(三)瓮城南墙南墙在现地表不存。分东西两段。

(1)瓮城南墙东段。现存墙体开口距地表深0.35~1米。墙体用细黄土夯筑,东西长约36米,基宽约7.5米,残高0.4~1.1米,夯土层厚8~15厘米。垣基底部未有基槽。东段墙体与瓮城东墙相接的内侧转角为直角,拐角外侧毁失。墙体内侧距现地表深约1.35米处,发现一层厚约15厘米的踩踏面。

(2)瓮城南墙西段。现存墙体开口距地表深0.4~1.2米。墙体用细黄土夯筑,东西长约34米,基宽约7米,残高0.7~1.4米,夯土层厚8~10厘米。

(四)瓮城门址位于瓮城南墙中部,叠压在现今土路及扰土层下。门址由门道及东西两侧门阙组成,西距瓮城西墙内侧约22.5米,东距瓮城东墙内侧约25.5米,大体处在瓮城的中轴线上。地理坐标东经约106°15.022′、北纬约35°51.274′,高程约1974米。

(1)门道。东西宽约13.25米。在瓮城门道及通向主城南门之间,距现地表深1.8~2.35米处,普遍发现一层厚约10厘米的路土,土色为黄褐色,土质较硬。

(2)东西两侧门阙。直角。东侧门阙开口距现地表深0.3~0.5米,南北宽约6.75米,残高约2.1米;西侧门阙开口距现地表深约1.1米,南北宽约7米,残高约1.5米。

第六节 主城内夯土基址

城池内外为开城村二队和罗家庄村民的耕地,地势平缓。勘探以5×5米布孔先行普探,发现遗迹现象后,对关键地段进行卡边,对可疑孔眼加孔或深孔探查。经探查,在主城内的中北部发现夯土基址5处,编号06NACHHJ1、06NACHHJ2、06NACHHJ3、06NACHHJ4、06NACHHJ5.

(一)夯土基址06NACHHJ1处在城内中心偏北部,该基址现地貌由南至北渐高,南面呈缓坡状,北面在现地表为高凸的台地状,高出周围地表0.6~1.7米,现台面为耕地,台地周边断崖处暴露大量黄、绿釉色的琉璃瓦片、琉璃瓦当、琉璃滴水残块及残砖、石块。该夯土基址平面整体呈“工”字形,南北总长约124.5米,东西最大宽度约54米。基址现存状况分南部、中部、北部介绍。

基址南部。开口距现地表深0.6~1.2米,平面南北向长方形,南北长约61米,东西宽约54米,残高3.2~6米,上部用黄土和五花土夯筑,下部以细黄土和碎石砂分层夯打。南端凸出,凸出部分东西约45.3米,南北约5.8米。该部基址西距主城西门约120米,东距主城东墙约130米,南距主城南门约225米。在基址南侧距现地表深0.9~3.25米处,发现大面积的砖块瓦片及青石块分布;在基址东西两侧距现地表深0.45~0.7米处,发现较大范围的砖瓦堆积,堆积层厚0.4~0.8米,砖瓦堆积下有较多的白灰墙皮碎块及黄、绿釉色的琉璃瓦片。

基址中部。开口距现地表深0.4~0.8米,平面东西向长方形,南北约16.5米,东西约21.9米,残高4.6~5.9米,用细黄土和碎砂石分层夯筑,土质坚硬,夯层明显。在该部基址东西两侧距地表深约1.2米处,发现一层厚约2厘米的褐色土踩踏面,踩踏面上有大量琉璃瓦块、砖块及白灰墙皮、赭红颜料等堆积。

基址北部。开口距现地表深0.3~0.5米,平面大体呈“亚”形,南北约38.5米,东西约51米,残高3.8~4.2米。基址东北角、西北角两次呈直角折拐内收,北侧与东西两侧均向外凸出。

在这处大型夯土基址东侧地表上有较多的黄、绿釉色筒瓦、板瓦、滴水、瓦当残块及青灰色砖块、青石块等遗物分布。在基址北侧、东侧和西侧的外围,距现地表深2.2~3米处,发现一层厚8~20厘米的踩踏活动面,其上有白灰墙皮、赭红颜料残块等。该踩踏面可能在夯土基址建筑的使用时期形成。

(二)夯土基址06NACHHJ2所在位置耕地平整,地表无遗迹。该基址东距夯土基址06NACHHJ1约15米,北距城址北墙约92米,西距西墙约96米。地理坐标东经约106°14.960′、北纬约35°51.442′,高程约1972米。

基址现存夯土开口距地表0.3~0.45米,平面呈“亚”字形,南北最长23~24.5米,东西最宽约21.8米,残高0.45~0.9米,四面中部向外凸出,凸出的西南角略残。东侧外凸3~4.5米,南北宽约13米,夯土残厚0.45~0.65米,西高东低;西侧外凸2~3.3米,南北宽约10米,夯土残厚0.45~0.6米,东高西低;南侧外凸5.5~10米,东西约15.25米;北侧外凸4.5~5.2米,东西约15.5米。夯土表面有2~3厘米厚的踩踏面。基址底部有基槽,打破黄生土,基槽深约0.2米,基槽内由细黄土夯筑,土质坚硬,夯土中夹杂碎砂石。基址四周探查有较大面积的倒塌堆积,堆积层厚约0.45米,包含大量黄、绿釉色的琉璃瓦片残块和白灰墙皮、青石块等。

(三)夯土基址06NACHHJ3所处位置耕地平整,地表有较多的黄、绿釉色的琉璃瓦片、砖块、青石块等。该基址西距夯土基址06NACHHJ1约17米,北距城址北墙约97米,东距东墙约85米。地理坐标东经约106°14.964′、北纬约35°51.441′,高程约1972米。

基址现存夯土开口距现地表深1~1.6米,平面大体呈“土”字形,南北长约40米,北侧东西宽约43.5米,东西两侧边由北向南分三次拐折相向收进:东侧边自北向南约6米处向西折进约4米,又向南约19.5米处向西折进约8米,再向南约9米处向西折进约6米;西侧边自北向南约6米处向东折进约4米,又向南约15米处向东折进约6.5米,再向南约13.5米处向东折进约7米。最南侧凸出部分南北长5~6.5米,东西宽约6米。基址残高0.4~1.3米。基址夯筑在距地表约2.5米深的褐色土踩踏面上。在基址的西北拐角和东北拐角外侧,距现地表1.8~2米深处,均发现厚8~20厘米的一层褐色土踩踏活动面。

(四)夯土基址06NACHHJ4所在位置耕地平整,地表无遗迹现象。该基址位于夯土基址06NACHHJ1的西北部,北距城址北墙约55米,西距西墙约115米。地理坐标东经约106°14.964′、北纬约35°51.467′,高程约1972米。

基址现存夯土开口距现地表深约1.3米,平面呈“凸”字形,南北长约12米,东西宽约4米,残高约0.4米。基址东侧中部向东凸出1.5米左右,凸出部分南北长约3.5米。细黄土夯筑,打破黑垆土,土质坚硬,夯层中夹杂较多的碎石砂粒,夯土表面有一层3~10厘米厚的踩踏活动面。

(五)夯土基址06NACHHJ5所在位置耕地平整,地表无遗迹现象。该基址位于夯土基址06NACHHJ1的东北部,北距城址北墙约52米,东距东墙约130米,西与夯土基址06NACHHJ4间距约53米,地理坐标为东经约106°15.013′、北纬约35°51.468′,高程约1972米。

基址现存夯土开口距现地表深约1.2米,平面呈“凸”字形而有折拐,南北长约15米,东西宽3~5.5米,残高约0.6米。基址东侧边内斜,北端向东外凸;西侧中部向西凸出约2米,凸出部分南北长约4米。用细黄土与砂石隔层夯筑,结构质密坚硬,夯土层厚8~10厘米,砂石层厚3~5厘米,基址打破碎砂石层生土,在砂石层中挖有基槽,深约0.6米。在基址四周距现地表约1.2米深处,有厚3~5厘米的一层踩踏活动面,踩踏面上有较多的白灰墙皮和赭红颜料块等。

第七节 小结

长虫梁地点的城池平面呈“凸”字形,由主城和瓮城两部分构成,坐北朝南,方向约165°。主城平面长方形,东墙南北总长约475米(含角台与门址),墙基宽13~15米,残高1.1~10.5米,残存顶部宽0.5~4.5米,夯土层厚6~23厘米不等。东墙现存顶部高于城内侧现地面1.2~3米,高出城外侧现地面6~7米。墙垣筑在黑垆土之上,底有基槽。墙垣夯土呈浅黄色和褐色两种,墙外侧有增补迹象,增补夯土呈褐色,质坚硬。西墙南北总长约454米(含角台与门址),墙基宽10~14.5米,残高0.35~1.3米,夯土层厚3~8厘米。北墙东西总长约341米(含角台部分),墙基宽约14米,残高1~2米,夯土为五花土,夯土层厚8~10厘米。北墙残存顶部高出城外侧现地面0.4~2.4米。南墙东西总长328米(含角台与门址),墙基宽9.5~15.5米,残高0.2~3.4米,夯土层厚8~12厘米。南墙东段墙体残存顶部高出城内外侧现地面0.7~15米。城垣周长约1600米,面积16万平方米左右。

主城四个角台平面均呈曲尺形,角台外侧的一边都是折拐两次收进与城垣墙体相连,似所谓的两出阙结构,每次折收宽一般3~4米,唯东北角台第一次和第二次折收宽度分别约为7米和5米。四个角台外侧一边的这种折拐收进表现出一种逆时针转向规律,即东北角台在北侧面、西北角台在西侧面、西南角台在南侧面、东南角台在东侧面分别折拐收进;东北角台与东南角台的另一外侧即它们的东侧面与南侧面又有凸出墙体的部分。各角台规模不甚一致,最大的东北角台东西长约110米,南北宽20.5~26米,残高1~10.7米,现存顶部高出其外侧现地面6.5~9.5米;西北角台南北长约58米,东西宽18.5~21.5米,残高0.9~3.3米;西南角台东西长约36米,南北宽12~14.5米,残高0.7~1.4米;东南角台南北长约49.5米,东西宽17~22米,残高0.4~3.2米。角台均以浅黄色土夯筑,土质较细,少含杂质。

主城墙垣东、西、南三面辟门。东门位在东墙南段,北距东北角台内侧约289米,南距东南角台内侧约132米,门道南北宽约11.5米,进深约17米,门道南北两侧外部有凸出墙体的门阙形制。在门道处距现地表深1.7~1.8米发现有青石板、砖瓦块及白灰墙皮;在门道内外侧距现地表深1.2~2.4米有较厚的踩踏活动面,质坚硬。西门开在西墙中部偏北处,北距西北角台内侧约177米,南距西南角台内侧约240米,门道南北宽约8.5米,进深约11米,在门道内侧附近发现较大面积的约1米厚的砖块、琉璃瓦片及白灰墙皮、赭红颜料等堆积。东门和西门向外均发现有宽20~30米、残长32~72米的路土面(06NACHL1~L2)。南门处于南墙中部,门道东西宽约15米,进深约17米,距现地表深2.3米左右有厚6~12厘米的踩踏活动面,活动面上有砖石块。

主城内北部分布5处夯土基址(06NACHJ1~HJ5),其中规模最大的中央夯土基址NACHHJ1处在城内南北中轴线上,北距城池北墙约96米,南距主城南门约225米;夯土基址NACHHJ3与NACHHJ2对称分布于夯土基址NACHHJ1东西两翼,距NACHHJ1 15~17米;夯土基址NACHHJ4与NACHHJ5规模最小,东西间距约53米,分别在夯土基址NACHHJ1的西北和东北两侧42~32米处,亦大体沿城内南北中轴线对称分布。各夯土基址平面形制不同,NACHHJ1为“工”字形,NACHHJ2为“亚”字形,有“四出翼室”之状,NACHHJ3为“土”字形,NACHHJ4与NACHHJ5均呈“凸”字形,它们的方向在165°~180°,与城池方向基本一致。中央夯土基址NACHHJ1南北总长约124米,东西宽51~54米,中部最窄处也近22米,基址规模蔚然宏大,其现存状况仍高矗现地表0.6~1.7米,高出当时活动面3~3.7米。通过深孔钻探,夯土基址NACHHJ1夯筑前在当时活动面以下挖有基槽,基槽深约2米,其内以细黄土和细沙砾隔层夯筑,夯土结构致密坚硬,夯土层厚8~12厘米,沙砾层厚2~3厘米。夯土基址NACHHJ2东西约22米,南北23~24.5米,残高0.45~0.9米。夯土基址NACHHJ3北部东西最宽处约43.5米,南端最窄6米,南北约40米,残高0.4~1.3米。夯土基址NACHHJ4东西约4米,南北约12米,残高约0.4米。夯土基址NACHHJ5东西4~5.5米,南北约15米,残高约0.4米。这些夯土基址周围田埂地头散见有青灰色砖块,大量黄、绿、白釉板瓦和筒瓦残片,黄、绿釉龙纹瓦当和滴水残块及刻饰有花纹的青石块等,钻探提取的土样中含白灰墙皮和赭红颜料块。这5处夯土基址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城内北半部,在它们东西两侧及北侧,距现地表2.2~2.9米深处发现大面积踩踏活动面;城内南半部没有发现建筑基址,为空旷区域。

瓮城平面长方形,其规制相对主城很小,处于主城南墙中部外,围护主城南门,由东、西、南三面墙垣构成,在南面墙的中部正对主城南门位置开瓮城南门,其门道东西宽约13米。瓮城东墙南北长约39米,墙基宽约10.5米,残高0.3~1.75米,残存顶部宽1.8~2.2米,现存顶部高出墙内侧现地表约1米,高出墙外侧现地表1.2~2米;西墙南北长约37米,墙基宽约11米,残高0.7~1米,墙垣残存顶部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8米;南墙东西总长(含瓮城南门)约84米,墙基宽7~7.5米,残高0.4~1.4米,墙垣残存顶部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8米。

长虫梁地点古城址就是开城安西王府宫城旧址,城内夯土基址的布局及其周围的建筑遗物,符合元代宫殿的建筑形式,即讲究对称和装饰。就对称性而言,夯土基址NACHHJ1处城内南北轴线上,在这一大型中央基址东西两侧及它的北面,亦有沿城内中轴线对称分布着的夯土基址NACHHJ2、NACHHJ3、NACHHJ4、NACHHJ5,它们相对集中于城内北部;以装饰性来说,夯土基址范围地面上所见黄、绿、白诸釉色板瓦、筒瓦残片与黄釉龙纹瓦当、滴水残块及石刻花纹残块乃至出自遗址的青石质台沿螭首等,这些色彩绚丽的琉璃饰件与石刻品,一方面反映了原建筑的辉煌壮观,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原建筑不凡的等级规格、皇家气派。在城内东部发现一件口径达1米余的井口沿石质箍圈(三分之一段),说明城内供水系统是以凿井方式获取用水。从探明的城中央大型夯土基址NACHHJ1的平面看,这种“工”字形平面结构是继承自北宋、金代宫殿的布局方法,西安京兆安西王府址的中央夯土台基、元大都大明殿、元中都宫城中心夯土台基都是这种布局形式,即中央台基上的宫殿,坐北朝南,很可能是前后三进:前为朝会的正殿,中为廊庑或中殿,后为寝殿,成“工”字形。在基本承袭了中原传统的宫殿建筑格调的同时,城内宫殿基址整体布局也是别具匠心,殿基前留有大面积空旷地带,增入了适应蒙古游牧民族习俗要求的内容。而城池主城南门外附筑长方形瓮城、比较独特的四隅角台平面形制,也是这座宫城规制中的显著特点。如是这些为元代城池研究增添了新材料。

同类推荐
  • 战时情

    战时情

    待你成亲时,便是我出征之时;义无反顾的手握战刀,冲入敌阵……...
  • 三国群英录

    三国群英录

    一段生命的结束,或许不是一切的终结;一次命运的际会,造就另一番传奇。武将纵马操戈,沙场争雄;智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数千古风流人物,但看今朝群雄逐鹿。
  • 人话董卓

    人话董卓

    本书以个人理解解读一个历史人物,作为一个穿越类神话小说的前传,我的最大目标是让这个人物更接近历史本质。不是历史,只作为一个三国爱好者自己的推想,出于个人考虑,历史上的恶人在这里也许很是普通。我发这个出来唯一的目的只是更多的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希望能够多听到大家的意见。
  • 水浒惊魂记

    水浒惊魂记

    穿越成洪教头,眼看就要被林冲棒打,看主角如何化解。本地帮派梁山泊太没有礼貌,欺人太甚了。
  • 万世归其所

    万世归其所

    不接受胯下之辱的韩信,在他选择不在低头的时候,那个以后会叱咤风云的齐王或许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第三次没有去草庐拜访诸葛先生的刘备,最后还会那么的风起云涌吗?那个料事如神的诸葛孔明,还会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之上吗?孙悟空如果在蟠桃盛会上没有喝多,到了老君的兜率宫没有推门而入,偷吃里面的金丹的话,没有放肆的在佛祖的中指上写下到此一游的话,斗战圣佛又会出现在哪里?赵高不净身,吕祖没有调戏白牡丹,朱重八没有那么晦涩可怜的童年,本拉灯如果没有偷袭美国的话,所有与之相关的事件历史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如果作者我,没有昨天喝多的话,或许也不会有这本书!
热门推荐
  • 东吴孙十万

    东吴孙十万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求推荐求收藏书友群251430024欢迎一起玩耍)魏军斥候:报~~~!!孙十万又带着十万经验来了!!文聘:快去抢!去迟了小怪兽就被满宠张辽臧霸李典他们抓走了!魏军斥候:将军莫急,反正明年他们还会来的。文聘:说的也是……那我先睡一觉。吴军斥候:报告主公,我军十万已到魏营门口,魏将文聘在睡觉!孙权:必定有诈,撤!主公(孙权)逃跑了太史慈:操甘宁:操周泰:操孙权的机智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掌声经久不息。曹丕:文聘好样的,升官!封侯!文聘:刚才发生什么事?
  • 育成游戏:大神打包求带走

    育成游戏:大神打包求带走

    从游戏官网抽取到游戏专用的手机让艾心彻底沉迷游戏,无法自拔。谁说玩游戏没出息?这就出息给你们看了!本以为游戏就这样继续,却从艾心身边死了第一个人开始,这个游戏的目的就开始改变了,有一批神秘商人出现,他们为了金钱开始欺瞒、争抢、互相残杀,与三万玩家进行了残酷无情的厮杀游戏。把关联的两个世界作为战场,艾心为了不让死亡游戏继续的战争正式开始了!“嗯?你问我为什么?”
  • 剑君主

    剑君主

    你真武门练气功法天下第一,乃是道门正宗?你魔门锻体之术天下无双,能肉身成圣?你说佛宗秘法可保禅心不动,诸邪不侵?这些功法,我李文乐全都要了!卑微的寒门书生李文乐,获得了上古幽帝所留奇宝魔帝舍利,能够汲取死者的精血、神魂,化为己用,甚至让死者死而复生,为自己效力!从筑基、练肉、练筋,到练膜、锻骨、通脉……且看李文乐如何在这波诡云谲的江湖之上,一步步走上武道的巅峰?
  •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

    社会上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际上也是家长的竞争。无数事实证明,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所犯的错误少了,孩子就变好了。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必须先解决家长的问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好家庭教育,如何使孩子成材,已经成为每一位家长必须学习的课程。反观今天的家庭教育,很多家长走进了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的家庭教育误区,在教育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造成孩子孤僻冷漠、心理脆弱……
  • 同光体派的宋诗学

    同光体派的宋诗学

    本文主要以同光体派的诗论为研究对象,对同光体派的宋诗学进行一次较全面的梳理,力图理清其宋诗学面貌,揭示同光体派宋诗学的特点和成就。
  • 轻狂启示录

    轻狂启示录

    言轻狂者,其业有成者,少年心存已,忆束发以年月,聚五湖以论闲,虽草木其有终,岂江水其自竭。且悠哉而卒岁,乐人生以高悦。飨夕阳以俱舞,俱腝风而吹裳。冠随形之流云,享凝露之清凉。容天地其苍茫,任运命之无常。笑手足以朝夕,捍袍泽之苦楚。行故安之左右,为轻狂以少年。这本书只是一个构思,给我那份思恋轻狂无年少,枉志纵天行,致我们年少工会十年再创十年
  • 大梦三年,梦醒如初

    大梦三年,梦醒如初

    如果不能成为自由的诗人,那就成为流浪的旅者
  • 你逃不出命中注定

    你逃不出命中注定

    生活在贵族学校中人气永不掉前三的三位王子。东方宸:拥有着帅气的外表,以及学习、家世、能力无人匹敌红,因为他那自身发出的寒气让人更加想要了解与接近,所以让万千女生追捧,人气从涨不降。皇甫允玥:一双摄人心魂的凤眸,让女生都羡慕的美貌,身边拥有着数不胜数的女性朋友,却绝不会付出真心,典型的花花公子,千万不要爱上他。南宫沐:如风一般温文尔雅的男生,众女生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温柔与善良是他的代名词,让人会情不自禁的爱上他。知道珍贝贝的出现在他们心中搅起一层层的涟漪,从此校园生活将会不再平静!!
  • 飓风猎人

    飓风猎人

    一个,被从地球流放到飓风星的人。他就是天涯…………。飓风星;一颗流放各个联邦星球犯人的监狱星………。天涯;不知道走什么狗屎运,在‘大战’飓风兽之后一夜暴富!同时;遇到了让他以后愿意用一生守侯的女人李若梦………………。于是;便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狩猎队。最小的飓风猎人八岁的‘小萝莉’玲玲…………。外星人妹妹:我很丑但很温柔…………。力大无穷性格憨直的异形、彪汉…………。受虐倾向的;胆小带点猥琐的亲兄弟…………。一群奇男怪女;在天涯的带领下开始了合作狩猎。上演了一幕幕搞笑、怪异、惊险刺激的狩猎场面。最终;都成了真正、合格的飓风猎人…………。
  • 王俊凯三生有幸遇见你

    王俊凯三生有幸遇见你

    这个。。第一次写嘛,也不知道会写成啥样,嘿嘿,写烂了也不要介意哈,剧情嘛,追求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