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3400000003

第3章 开城元代安西王府遗址北家山Ⅰ区

第一节 北家山Ⅰ区遗址概况及勘探布孔

北家山Ⅰ区地点俗称“鱼池”,指开城黑刺沟村七队东北、黑刺沟村四队东面的被当地人称“西平梁”山地的南坡地,南濒清水河上源一溪谷,坡地北高南低,高差50余米,现地貌为层层阶地梯田。坡地梯田中有近现代墓葬10座。坡下一块台地,台地北侧、东侧环有小道,小道拐弯处有一泉眼和一小池塘及一片杨树林,泉水是附近村民生活用水的来源。自坡底至坡顶通有三条曲折小路,东侧与西侧小路宽约2米,中部田埂小道宽仅0.5米左右。该地点东西约300米,南北约400米,高程1990~2042米。2003年6月~9月,于此实际勘探面积6万多平方米,发现房址、夯土基址、道路、活动面、池塘、夯土围墙、壕沟及灰坑和扰坑。在所勘探出的一些遗迹点附近地表,相对集中地堆积着砖瓦残块和琉璃饰件碎块等,调查过程中,对这些遗物进行了采集分类统计。

该遗址点的调查勘探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西平梁”面南坡地的最南端鱼池台地,范围大致为清水河溪沟以北、台地北侧泉眼以南、西至黑刺沟村七队居民住宅区、东至台地东边杨树林。第二部分为“西平梁”面南坡地的东半部阶地,范围为坡地中部小道与东侧小路之间、北至开城村通往北家山的东西向小路、南至鱼池台地北侧的东西向小路。该部以层层梯田数由北而南分有十八级阶地。第三部分是“西平梁”面南坡地的西半部阶地,范围为坡地中部小道与西侧小路之间、北至开城村通往北家山的东西向小路、南至黑刺沟七队村庄。该部以层层梯田数自北向南分有九级阶地。

第一部分鱼池台地的东部主要为南北向布孔钻探,孔距2米、行距2米,台地的西部、南部主要是东西向排孔,孔距3米、行距5米,共布孔52排,探孔一千余眼。第二部分“西平梁”面南坡地的东半部在第2至第18级梯田阶地东西向布孔普探,孔距2~2.5~3米、行距2~2.5~3~5米不等,布孔28排,探孔一千余眼。这里的坡地第11、12、13、14、15、16级梯田阶地的中部被一处西北—东南向的自然冲蚀沟壑所切割。第三部分“西平梁”面南坡地的西半部主要在第2至第7级梯田阶地东西向布孔普探,孔距3米、行距3~5米,布孔13排,探孔近五百五十眼。在普探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遗迹现象,加孔进行重点探查。兹将探查的遗迹分述如下。

第二节 房址

北家山Ⅰ区探查出房址四座,编号2003NABⅠF1~F4.

03NABⅠF1:

GPS坐标。东经106°14.350′、北纬35°50.822′,高程约2040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的东侧小路与中部小道之间的第2级梯田阶地(梯田植有小麦),北临近该遗址区北围墙(夯土墙基03NABⅠHQ1),南距夯土基址03NABⅠHJ1的北侧边25米,西距房址03NABⅠF2东侧边约87米。

在该房址附近的第2级梯田阶地北侧的断面上可见琉璃瓦片、灰陶瓦片、绿黄釉瓦当、绿釉滴水残块及砖块等堆积。

遗迹状况。房址开口距现地表深0.5~0.75米。平面形状现呈长方形,南部因整修梯田被第3阶地所毁。房址坐北朝南,东西长约21米,西侧南北残宽约10米,东侧南北残宽10.5米,有砖墙基。方向约330°。

房址砖砌外墙基宽约0.35米,其内有三道南北向隔墙,隔墙基宽约0.3米,残高0.1~0.3米。三道隔墙可能将房址分成四开间,自西向东按第1间、第2间、第3间、第4间分述如下。

第1间:南北残约10米,东西约3.15米。西侧砖墙残留的墙砖距现地表深约0.9米,其南北残长约5米,宽约0.35米;东侧隔墙残存的墙砖距现地表深约0.7米,其南北残长约4.7米,宽0.32米,残高约0.3米。室内堆积层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5米,堆积厚0.25~0.35米,浅黄褐色土,包含物有较多的碎砖渣、少量白灰皮和白灰颗粒,在个别白灰皮碎块的光滑面上发现有赭红色、墨色痕迹。室内距现地表深约1米处为踩踏活动面,踩踏面厚1~2厘米,明显较硬。

第2间:南北残约9米,东西约4.5米。该间东侧隔墙残存的墙砖距现地表深约0.6米,其南北残长约9米,宽约0.32米,残留最高处约0.4米,墙体毁坏较为严重,墙砖断断续续。室内东部和西部堆积较厚,中部堆积较薄,堆积层开口距现地表深0.5~0.75米,堆积厚0.15~0.5米,土色为浅黄褐色,质较软,含有较多的碎砖渣、白灰颗粒。室内距现地表深约1米处是较为坚硬的踩踏活动面。

第3间:南北残约9米,东西约5.6米。该间东隔墙残毁相当严重,距现地表深约0.6米处探查到许多凌乱砖块。室内堆积层开口距现地表深0.4~0.5米,堆积厚0.4~0.5米,浅黄色土,质较软,包含少许碎砖块与零星木炭颗粒。室内地面比较平整,距现地表深约0.9米处有铺地砖及踩踏面,踩踏面厚1~2厘米。

第4间:南北残约10.5米,东西约6米。北侧墙残留的墙砖距现地表深0.7~0.8米,墙宽约0.35米,残高0.2~0.3米。东侧墙中段残存的墙砖南北长约2米,墙基宽约0.35米。室内堆积层开口距现地表深0.7~0.8米,堆积厚0.1~0.6米,黄褐色土,质较硬,包含有琉璃碎块、瓦片及较多的白灰颗粒。室内活动面大部分已扰乱,仅在西部距现地表深约0.9米处发现小范围踩踏面,其他地方在距现地表深1.4~1.8米处见生土。

03NABⅠF2:

GPS坐标。东经106°14.291′、北纬35°50.800′,高程约2040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的中间小道与西侧小路之间的第2级梯田阶地(梯田植有豌豆)。北距该遗址区北墙外壕沟(壕沟03NABⅠG1)约16米,东距坡地中间小道约25米,南距夯土基址03NABⅠHJ2的北边约30米。

遗迹状况。房址开口距现地表深1.1米左右,平面形状现呈方形,南部毁坏,东西约4米,南北残约4米。方向约330°。

房址存留的墙砖距现地表深约1.6米,北墙东西残长约1.9米,宽约0.35米,残高约0.2米;东墙南北残长约2.9米,宽约0.35米,残高约0.3米。室内堆积层开口距现地表深约1米,堆积厚0.7~1米,土色有浅棕褐色、黄褐色淤土及五花淤土,质较软,包含砖块、瓦片及赭红颜料土块、白灰颗粒、零星木炭小颗粒等。在室内东北角探至距现地表深约1.7米处发现有涂抹彩绘的白灰皮碎块。室内探至距现地表深约2米处为一层明显较硬的踩踏面。03NABⅠF3:

GPS坐标。东经106°14.375′、北纬35°50.790′,高程约2035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的东侧小路与中部小道之间的第7、8、9级梯田阶地(梯田种植小麦、马铃薯)。北距夯土基址03NABⅠHJ1约10米,西距夯土基址03NABⅠHJ4的东侧边约27米,东距夯土基址03NABⅠHJ3的西侧边约20米,再东距坡地东部的夯土围墙(夯土墙基03NABⅠHQ2)约50米。

遗迹状况。房址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3米,现存平面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1米,东侧边南北残宽约15米,西侧边南北残宽约12.5米。方向约330°。房址南部被3个扰坑(编号03NABⅠK1、03NABⅠK2、03NABⅠK3)所毁。

依据钻探情况,房址的室内活动面低于周边生土面1.1~1.5米。该房构筑是在当时地表下挖掘坑穴,在坑内铺砖。现存坑北壁东西长约21米,残高0.6~1.1米;东壁南北残约15米,残高约0.6米;西壁南北残约12.5米,残高约1.1米。

坑穴底面不平。自坑穴西壁至东约8.5米内的范围,探至距现地表深1.6~2.6米处遇砖;自坑穴西壁以东约8.5米处始再至东约10.15米之间的范围内,探至距现地表深约2.4米处发现明显较硬的踩踏面,踩踏面厚3~5厘米;自坑穴西壁以东约10.15米处始至坑穴东壁之间的范围内,探至距现地表深2.3~2.4米处发现有铺地砖。室内堆积距现地表深约1.7米,厚约0.5米,土色为浅黄褐色,土质较为松软,有较多的砖块、瓦片,并含较密的白灰颗粒。

在该房址北壁中部以南约20米,距现地表深1~1.7米处,发现一层踩踏活动面,其东西残宽约7米,南北残长约3米,踩踏面厚2~3.5厘米,十分坚硬,北高南低,推测这一迹象应为房前的台阶残迹。在房址北壁中部正南约33米处,发现一条东西宽约3米、南北残长约8米的路土面,北端部分已被毁坏,路土面方向约333°,其基本位于房址前的中央,北高南低呈缓坡状,路土明显,踩踏坚硬,推断其向北延伸至房址,南与夯土基址03NABⅠHJ6相连。

该房址南部3个扰坑情况依探查顺序附带介绍如次:

03NABⅠK1.在房址F3东南部,打破F3.扰坑开口于耕土层下,开口平面为不规则形状,东西长13.5~20.5米,南北宽约7.5米。坑底东高西低,距现地表深2.4~2.8米处见生土。坑内填土主要是五花土,在距现地表深2~2.3米处发现有较多砖块和白灰皮碎块。

03NABⅠK2.在扰坑K1西侧、房址F3西南部,打破F3.扰坑开口于耕土层下,开口平面亦为不规则形,东西长7~10米,南北宽5~15.2米。坑底东高西低,距现地表深2.2~3.2米处见生土。坑内填土多为五花土,包含有较多砖块、灰瓦片、琉璃瓦片和白灰颗粒。

03NABⅠK3.在扰坑K1南侧。扰坑开口于耕土层下,开口平面也为不规则形,东西长4~13.2米,南北宽5.5~10.3米,坑深0.2~1.6米不等。坑内填土为五花土,含较多砖块、砖渣、琉璃瓦片等。

03NABⅠF4:

GPS坐标。东经106°14.423′、北纬35°50.727′,高程约2015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西部自然冲蚀沟壑南端之西侧的断崖处、冲沟西面第15级梯田阶地(梯田种植小麦)。西南邻近夯土基址03NABⅠHJ8.

遗迹状况。房址开口距现地表深0.3米左右,现存平面略呈长方形,东部为蚀沟所毁,西边南北约8.2米,东边现呈弧形,南北约8.5米,北边东西残约3.4米,南边东西残约5米。方向约330°。

房址踩踏面处在地层堆积黑垆土上,距现地表深约0.7米,踩踏面坚硬、层理明显,厚3~4.4厘米。在踩踏硬土之下,发现两处疑似磉墩的遗迹。这种遗迹是在开挖的方形或长方形坑内以灰褐土和瓦砾片相间分层夯筑,结构明显,灰褐色夯土层厚2~2.2~2.8厘米,瓦砾层厚2~4厘米不等。一处磉墩是在房址踩踏面东北部,开口距现地表深0.6~0.7米,平面残呈不规则长方形,西边南北长约2.3米,北边东西残宽约0.4米,南边东西残约1米,东侧大部分被冲沟破坏,现存3层灰褐夯土、3层瓦砾层。另一处磉墩是在房址踩踏面西南部,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3米,平面略呈长方形,北边东西长约2米,南边现为断崖,略呈弧形,东西约2米,西边南北残宽约0.84米,东边南北残宽约0.8米,现存2层灰褐夯土、2层瓦砾层。

第三节 夯土基址

北家山Ⅰ区探查到夯土基址八处,编号2003NABⅠHJ1~HJ8.

03NABⅠHJ1:

GPS坐标。东经106°14.364′、北纬35°50.806′,高程约2034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的东侧小路与中部小道之间的第5、6级梯田阶地(梯田种植小麦)。北距房址03NABⅠF1南侧约25米,南距房址03NABⅠF3北侧约10米,西距夯土基址03NABⅠHJ2的东侧边约81米,东南距夯土基址03NABⅠHJ3约30米,西南距夯土基址03NABⅠHJ4约30米。

在该基址附近的第7级梯田阶地北侧的断面上可见琉璃筒瓦、琉璃板瓦、琉璃瓦当和滴水残片、琉璃构件碎块、灰陶瓦片及青砖块等堆积。

遗迹状况。夯土基址开口距现地表深0.6~1.2米。基址平面形制呈“十”字形,基址主体南北长约34米,东西宽约18米,残高0.75~2米,在基址东西两侧偏南部各有一处踏步遗迹。基址四面尚规整,保存基本完好。方向约332°。基址的西北角被一扰坑(编号03NABⅠK4)所毁。

现存基址面上有一层较薄的踩踏层,厚2~4厘米,东西大体呈水平状,但南部略低。踩踏面上有瓦砾堆积层,踩踏面之下为浅黄色夯土,厚约0.75米,夯土层一般厚10厘米左右。在基址北面发现的当时的活动面开口距现地表深约1米,基址在当时活动面以下挖有与基址规格一致的基槽,基槽深约1.75米,其内多用深棕褐色土和黄褐色土及五花土夯实。基槽底部生土面北部深、南部浅,底部夯土中夹杂较多的瓦砾。基槽底面行夯前可能有找平的过程。

基址踏步现存为斜坡状,以五花土分层夯筑。西侧踏步北边距基址西北角约14.7米,南边距基址西南角约6.8米,其南北宽约12.3米,东西约3.5米,坡面西部距现地表深约0.8米,坡面东部距现地表深约0.3米,坡度约15°,坡面上有一层厚5~23厘米的踩踏面,部分瓦砾叠压在踩踏面之上。东侧踏步北边距基址东北角约15.5米,南边距基址东南角约6.2米,其南北宽约12.2米,东西约3.7米,坡面西端距现地表深约0.45米,坡面东端距现地表深约0.55米,坡度约5°,坡面上有一层厚10~25厘米的踩踏面,踩踏面层理明显、质地坚硬,其上堆积厚20~25厘米的瓦砾层。

扰坑03NABⅠK4在该基址西北侧,将基址西北角打破。扰坑开口于耕土层下,开口平面为不规则形,南北约27米,东西5~12米,北宽南窄,坑深0.6~1.4米不等。坑内多是五花土,含砖块、灰陶瓦片、琉璃瓦片及白灰颗粒等。

03NABⅠHJ2:

GPS坐标。东经106°14.300′、北纬35°50.777′,高程约2036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的西侧小路与中部小道之间的第5、6级梯田阶地(梯田种植小麦、马铃薯)。北距房址03NABⅠF2约30米,东距夯土基址03NABⅠHJ1西侧约81米。

在该基址附近的第6级梯田阶地北侧的断崖面堆积有大量琉璃筒瓦、琉璃板瓦、琉璃瓦当和滴水残片及青砖块和较多的白灰碎片、白灰颗粒等。

遗迹状况。夯土基址开口距现地表深0.2~0.6米。基址平面形制为南北向长方形,南北长约21米,东西宽约18米。方向约338°。

基址损毁较重,现仅存基址底部即基槽内的夯土,残厚0.3~1米,其打破地层黑垆土。基址基槽为先在当时活动面以下挖掘与基址规格相一致的竖坑,竖坑四壁较直,底面距现地表深0.7~1米。基槽内填以纯净黄土逐层行夯,夯土夹有大量细砂土,质硬,结构密实。

03NABⅠHJ3:

GPS坐标。东经106°14.404′、北纬35°50.794′,高程约2031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的东侧小路与中部小道之间的第7、8、9、10级梯田阶地(梯田种植马铃薯、小麦)。西距房址03NABⅠF3东侧约20米,再西距夯土基址03NABⅠHJ4的东侧约66米;东距坡地东侧的夯土围墙(夯土墙基03NABⅠHQ2)约11米;西北距夯土基址03NABⅠHJ1约30米;西南距夯土基址03NABⅠHJ6约25米。

在该基址附近的第8、9、10级梯田阶地的断崖面堆积有大量琉璃筒瓦、琉璃板瓦、琉璃龙纹瓦当和滴水残片及青砖块、红砂石块等。

遗迹状况。夯土基址开口距现地表深0.4~1.1米。基址平面形制呈北窄南宽的梯形,北边东西宽约17米,南边东西宽约23.5米,西边与东边南北长均约23.5米,基址残高0.5~2.9米不等。方向约330°。

基址夯土行夯较好,夯土分浅灰褐色五花土和淡黄色五花土两种,二者分层夯筑,质坚硬、致密。基址台面南部有琉璃瓦片、碎砖块及白灰颗粒堆积。

03NABⅠHJ4:

GPS坐标。东经106°14.345′、北纬35°50.776′,高程约2023米。

相对位置。靠近“西平梁”面南坡地中部小道东侧的第7、8、9、10级梯田阶地(梯田种植马铃薯、小麦)。东距房址03NABⅠF3西侧约27米,西北距夯土基址03NABⅠHJ2约44米,东南距夯土基址03NABⅠHJ6约32米。

在该基址附近的小道西侧,集中堆放着农民在耕地犁田过程中拣拾出的大量残砖块、琉璃建筑构件残块,包括琉璃筒瓦、琉璃板瓦、琉璃龙纹瓦当和滴水残片及红砂石碎块等。

遗迹状况。夯土基址开口距现地表深0.2~1.1米。基址平面形制原可能是长方形,现西北角、东北角及东南角三角被破坏,仅西南角较完好。残存基址的中部南北约24米,东西约21米,西侧边残约16.5米,东侧边残约16米,北侧边残约11.5米,南侧边残约14米,基址残高0.2~1.5米,五花夯土,结构密实、坚硬。方向约330°。

现存基址底面的中部距现地表深1.5~2米,南部距现地表深0.4~0.6米,北部距现地表深1.1~1.5米,中部夯土残厚约1.5米,南部夯土残厚约0.2米,北部夯土残厚0.4~1米。台基中部的夯土距现地表深且较厚,可能是属基址基槽的一部分,基槽底部中间深、南北两侧浅,未经取平。

在基址西北方向约10米处,发现小面积踩踏面,踩踏面开口在地层黑垆土上,厚2~5厘米,质硬,层理结构明显,其范围东西约2.5米,南北约7米。

03NABⅠHJ5:

GPS坐标。东经106°14.409′、北纬35°50.765′,高程约2020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东侧小路与中部小道之间的自然冲蚀沟壑东面之第11、12级梯田阶地(梯田种植燕麦)。西北距房址03NABⅠF3约50米,北距夯土基址03NABⅠHJ3约35~40米、西隔自然冲沟与夯土基址03NABⅠHJ7相距约40米。

在紧靠该基址的自然冲沟东侧崖壁偏北部发现淡黄色夯土和灰褐色路土。

遗迹状况。夯土基址开口距现地表深0.11~0.2米。基址平面形制原可能是方形,现基址西部为冲沟所毁,西侧残成内弧形边,北边东西残约7米,南边东西残约9.5米,东边南北约14.6米,基址残高0.3~0.6米,以纯净黄土夯筑,质硬。从基址旁边的自然冲沟东侧崖壁暴露的夯土块观察,夯窝圆形圜底,窝径4~5厘米,深1厘米左右。方向约330°。

现存基址推测其应为基槽中的夯土。夯土土色主要有淡黄色五花土和灰褐色、深棕褐色土。淡黄色夯土距现地表深0.11~0.2米,厚0.1~0.2米;灰褐色、深棕褐色夯土叠压在淡黄色夯土之下,距现地表深0.2~0.4米,厚0.15~0.35米。夯土行夯较好,夯窝较明显,土质较硬。深棕褐色夯土之下铺垫一层黄褐色五花土,距现地表深0.4~0.7米,厚0.1~0.2米。

在该基址的东侧和南侧,距现地表深约0.7米处发现有小范围的瓦砾堆积层,瓦砾堆积厚0.3米左右。

03NABⅠHJ6:

GPS坐标。东经106°14.386′、北纬35°50.770′,高程约2026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东侧小路与中部小道之间的自然冲蚀沟壑西北端之第11级梯田阶地(梯田种植小麦)。北距房址03NABⅠF3约24米,东南距夯土基址03NABⅠHJ5约20米,西南距夯土基址03NABⅠHJ7约10米。

遗迹状况。夯土基址开口距现地表深0.25~0.45米。基址平面形制原可能为梯形,现东南角部位被自然冲沟破坏,其他各处保存较好,北边东西约15米,南边东西残约8米,西侧边南北约15.5米,东侧边南北残约11米,中部东西约16.5米,基址残高0.6~0.8米。基址东西两侧各有长方形凸出部分,西侧凸出约0.6米,南北约4米,距台基北侧边约8.3米;东侧凸出约0.7米,南北残约5.5米,距台基北侧边约5.3米。方向约333°。

在基址北边中部略偏东处探查有一段东西宽约3米、南北残长4.5米的踩踏面,踩踏面厚2~5厘米,距现地表深约0.4米,推测其应为夯土台基HJ6与房址F3之间的联通路面。

03NABⅠHJ7:

GPS坐标。东经106°14.378′、北纬35°50.757′,高程约2022米。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东侧小路与中部小道之间的自然冲蚀沟壑西面之第12级梯田阶地(梯田种植豌豆)。北距房址03NABⅠF3约50米,东北距夯土基址03NABⅠHJ6约10米,东隔自然冲沟距夯土基址03NABⅠHJ5约40米。地表有少量的砖块、瓦片和琉璃残片。

遗迹状况。夯土基址开口距现地表深0.3米左右。基址平面形制为长方形,东西约11米,南北约7.5米,基址夯土残厚0.2~0.6米。方向约345°。

03NABⅠHJ8:

GPS坐标。东经106°14.423′、北纬35°50.725′,高程约2012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东侧小路与中部小道之间的自然冲蚀沟壑南端之西侧的第15级梯田阶地(梯田种植小麦)。北距夯土基址03NABⅠHJ5约65米,北与房址03NABⅠF4相邻。

遗迹状况。夯土基址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3米。基址平面形制似呈梯形,现东南角部位被破坏,北边东西宽约9米,南边东西残约7.5米,西侧边南北长约10米,东侧边南北残约4.5米,基址夯土残厚0.2~0.5米。方向约326°。

基址北侧中部略偏东处探有一条东西宽约1.5米、南北残长约3米的踩踏面,踩踏面厚约15厘米,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3米。推测其应是与北面建筑相联系的道路残留遗迹。

第四节 道路

北家山Ⅰ区探查到主要道路2段,编号2003NABⅠL1~L2.

03NABⅠL1:

GPS坐标。东经106°14.401′~106°14.420′、北纬35°50.730′~35°50.760′,高程2012~2026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东侧小路与中部小道之间的自然冲蚀沟壑西侧之第11、12、13、14级梯田阶地(梯田种植小麦、胡麻、马铃薯),界在夯土基址03NABⅠHJ6与夯土基址03NABⅠHJ8及房址03NABⅠF4之间。冲蚀沟壑西崖壁面暴露着迹象十分明显的路土,在崖壁上北高南低倾斜分布。

遗迹状况。路较弯曲,大体呈东南—西北向。路土厚10~40厘米,开口距现地表深0.3~1米,现存路面西边残长约45米,路的东侧大部分被冲沟所毁,其侧边残长仅15米左右,现有路宽6.8~12米不等,北段稍宽。道路总的方向约333°。结合冲沟西崖壁面暴露的路土对现存道路结构作一介绍。

在冲沟西崖壁面能见到的路土南北长约21米,开口距现地表深0.5~0.8米,路土北高南低,倾斜坡度为13°~15°。自北而南分三段:

北段路土长约10米,厚近30厘米,开口距现地表深0.8米左右。其结构可分为四层:最上层厚约5厘米,土色呈黄褐色,较平整,土质致密较硬,层理不够明显,夹杂零星碎砖渣和灰土块;第二层厚约10厘米,土色呈浅灰褐色,平整,层理清晰,夹杂零星红土碎颗粒;第三层厚约8厘米,土色呈灰褐色,土质致密坚硬,层理明显,夹杂黑木炭小颗粒;最下一层厚6厘米左右,处在黑垆土之上,土色呈黄褐色,结构致密,有一定的黏度,质坚硬,层理十分明显、平整。

中段路土长约7米,厚约30厘米,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5米。其结构亦可分为四层:最上层厚约10厘米,土色呈灰褐色,层理较明显,质较硬,夹杂零星碎砖渣;第二层厚约6厘米,为黄褐色铺垫土,层理不明显,但土质尚硬;第三层厚约12厘米,为灰褐色铺垫土,层理不清,夹杂零星黑木炭小颗粒,土质也较硬;最下一层厚约4厘米,处在黑垆土之上,土色呈浅黄褐色,土质坚硬致密,层理结构十分明显,夹杂零星碎砖渣。

南段路土长约3.5米,上部毁失比较严重,残剩厚5厘米左右,距现地表深约0.8米。该土层处在黑垆土之上,层理结构明显,土质坚硬,土层中夹杂少量灰土颗粒。

道路03NABⅠL1规模较大,从路土结构分析,可能有铺垫增补修筑的过程,沿用时间比较长。勘探中虽没有发现路面的铺砖,但据附近村民中的年长者回忆,上世纪60年代整地修田,这一地带曾有大量方砖和石条等出土。该条路面的南段大部被冲沟毁坏,从路面走向判断,其无疑是联系夯土基址03NABⅠHJ6与夯土基址03NABⅠHJ8及房址03NABⅠF4之间的主要通道。

03NABⅠL2:

GPS坐标。东经约106°14.317′、北纬35°50.790′~35°50.805′,高程2030~2040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的中部小道东侧,跨第2、3、4、5级梯田阶地(梯田种植小麦、马铃薯)。处在房址03NABⅠF1与房址03NABⅠF2、夯土基址03NABⅠHJ1与夯土基址03NABⅠHJ2之间。

遗迹状况。该条道路开口距现地表深0.4~1米,路面折曲,北高南低坡状倾斜,方向大致280°。道路残长约41米,宽1.9~3米,路土厚5~10厘米不等。路土层次不太分明,含白灰颗粒、砖渣等。道路北端被破坏,勘探到小范围乱砖堆积,南端在坡地中间小道处消失。残有路段自北向南在约21米处呈弧形向西南拐弯,可能通向夯土基址03NABⅠHJ2.

第五节 踩踏面

北家山Ⅰ区探查有踩踏活动面4处,编号2003NABⅠC1~C4.

踩踏面均为五花土,层理明显,结构紧密,土质坚硬。发现地点、范围面积、距地表深度及其厚度概述如次。

03NABⅠC1:

GPS坐标。东经约106°14.298′、北纬35°50.778′,高程约2030米。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的中部小道西侧第4级梯田阶地(梯田种植小麦)。房址03NABⅠF2南偏西约25米、夯土基址03NABⅠHJ2西北约10米处。

遗迹状况。该踩踏面范围呈不规则多边形,开口距现地表深0.35~0.5米,叠压在地层黑垆土上,东西最长约12.6米,南北最宽约5.5米,踩踏面厚约10厘米。

03NABⅠC2:

GPS坐标。东经约106°14.299′、北纬35°50.775′,高程约2025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的中部小道西侧第6级梯田阶地(梯田种植小麦)。处于夯土基址03NABⅠHJ2西南侧,相邻最近处约4米。

遗迹状况。该踩踏面范围大致呈长三角形,开口距现地表深0.25~0.4米,处在地层黑垆土之上,东西最长约35米,南北最宽约9.5米,西部宽,向东渐窄,南侧边基本与夯土基址03NABⅠHJ2的南侧边平行,踩踏面厚5~20厘米不等。

03NABⅠC3:

GPS坐标。东经约106°14.341′、北纬35°50.777′,高程约2024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的中部小道东侧第6级梯田阶地断崖处(梯田种植小麦)。距夯土基址03NABⅠHJ4西北约12米,西距坡地中部小道2米。

遗迹状况。该踩踏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7米,压在地层黑垆土上,东西近8米,南北最宽约3米,踩踏面厚约10厘米。

03NABⅠC4:

GPS坐标。东经约106°14.422′、北纬35°50.725′,高程约2012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的自然冲蚀沟壑南端的南部、坡地第15级梯田阶地(梯田种植小麦)。东与夯土台基03NABⅠHJ8相距1~3米。

遗迹状况。该踩踏面大体呈矩形,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3米,处在地层黑垆土上,南北长约10.5米,东西宽2.5~6米,踩踏面厚3~5厘米。

第六节 池塘

北家山Ⅰ区探查有池塘1处,编号2003NABⅠCH1.

03NABⅠCH1:

GPS坐标。东经106°14.452′、北纬35°50.693′,高程约2000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的东南部。该处是一块比较平整的台地,地势北部略高,南部略低,西部有黑刺沟七队村民房舍。台地南临清水河一沟谷,东侧、北侧是一条自沟底通向村庄的小道。在台地的东北角和台地的东侧中部各有一小片杨树林,台地北侧偏东处有一泉眼水井,泉眼南侧淤积一汪池水。勘察出的池塘大致处在泉眼东侧的两片杨树林之间。

遗迹状况。探查出的池塘形状呈不规则椭圆形,开口距现地表深1.5~1.8米。范围南北长约48米,东西最宽约34米,钻探到池塘的现有深度1.7米左右,其下黏稀、水分太多而未探到底。在距现地表深约1.8米处的黑灰色黏土中含有一些朽腐杂草。部分地方杂草与淤泥相间隔:上层杂草厚0.1~0.15米,颜色呈灰黑色;下层杂草厚0.1~0.3米,颜色呈灰黄色;两层杂草之间夹有厚0.1~0.3米的淤泥。在腐朽杂草与黑灰色黏土分布范围的边缘,有一周踩踏活动面,踩踏面为环状分布呈不规则椭圆形,其开口距现地表深约1.3米,踩踏面厚5~50厘米不等,层理明显,为灰黄色路土,质地较硬,面宽2~15.5米不等,池塘的西侧、北侧之踩踏路土面窄,东侧中段之踩踏路土面最宽。

在这周踩踏路土面的西南部,探查到平面形状大体呈葫芦形的乱砖堆积,并有小范围砖铺地迹象。该堆积开口距现地表深1.1~1.3米,南北约19米,东西2~11米不等。

第七节 夯土墙基及壕沟

北家山Ⅰ区探查到夯土墙基两处,编号2003NABⅠHQ1~HQ2,主要壕沟4处,编号2003 NABⅠG1~G4.

夯土墙基03NABⅠHQ1:

GPS坐标。东经106°14.315′~106°14.376′、北纬35°50.821′~35°50.824′,高程约2040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的近顶部即坡地第1级梯田阶地的南边缘与第2级梯田阶地的北端之间。这一地段的地势西面略高,东部稍低。现地面散见少量的砖块、琉璃残片。

遗迹状况。现存夯土墙开口距现地表深0.3米左右。墙体多为夯土墙的基槽部分,夯筑在黄生土上。墙基大体介于坡地东侧小路和坡地中间小道之间,走向西偏南—东偏北。东西残长约120米,基宽3.7~4.1米,残高1~2.3米不等,夯土是五花土,土质坚硬,夯土层厚10~15厘米。墙基西面部分夯土的结构较为疏松。在第1级梯田阶地的断面中发现的夯土块上有椭圆形夯窝,窝径4~5厘米。该处墙体是北家山Ⅰ区的北围墙,墙体残存在的基础部分毁失严重,仅剩东段,对于墙体是否辟门的情况无从判断。

壕沟03NABⅠG1:

沟G1紧邻夯土墙基HQ1北侧,与墙基几无间距,主要位于坡地第1级梯田阶地的南边缘,开口一般距现地表深0.2~0.4米,打破土层叠压中的黑垆土和黄生土。沟东西长约270米,宽3~4.1米,残深2~3.2米不等,底部似有西高东低倾斜之势。沟两端部分开口平面略宽,中部有些地段已被扰乱破坏。沟内填土为五花扰乱土,土质较松,有夯土块,无其他包含物,沟底有一层厚5~10厘米的淤土。沟两壁不甚规整。

夯土墙基03NABⅠHQ2:

GPS坐标。东经106°14.378′~106°14.441′、北纬35°50.773′~35°50.786′,高程2015~2040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东侧小路的东边,西距坡地东侧小路1~3米,北自坡地第2级梯田阶地、南延至坡地第15级梯田阶地,南北高差较大。

遗迹状况。夯土墙仅存墙基,仍是墙体的基槽部分。墙基筑在地层黑垆土中,走向北偏西—南偏东。墙基的南北两端毁失,探查到两段墙基比较明确:一段处在坡地的第7、8、9、10阶地上、靠近坡地东侧小路,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8米,墙基残长约25米,宽约3.5米,夯土残厚约0.5米;一段位于坡地的第12、13、14阶地上,亦临近坡地东侧小路,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5米,墙基残长约20米,宽约3.2米,夯土残厚约0.2米。在第12级梯田阶地的断面中发现的夯土块上有圆形夯窝,窝径5厘米左右。该处墙体是北家山Ⅰ区的东围墙,其北端应与夯土墙HQ1东端相衔接,南向很可能延至池塘CH1的东面,墙体是否辟门亦不清楚。

壕沟03NABⅠG2:

沟G2邻靠夯土墙基HQ2东侧,与墙基无间距,北自坡地第2级梯田阶地,南至坡地第15级梯田阶地中部,推测其北端应与壕沟G1的东端相连接。沟开口距现地表深0.5~1米,打破地层黑垆土和黄生土,南北残长约275米,宽3~4米,残深0.4~1.2米不等,依自然地势由北而南低斜。沟的中部有些地段已被扰乱破坏,断断续续。沟内填土较杂,多是五花土,土质松散,有夯土块及少量的砖、瓦块和红烧土块、白灰颗粒等。沟底部有一层2~4厘米厚的淤土。沟壁内斜,亦不太规整。

壕沟03NABⅠG3:

沟G3在“西平梁”面南坡地西侧小路的东边,西距小路2~35米,北自坡地第1级梯田阶地的南边缘、南到坡地第7级梯田阶地。沟开口距现地表深0.2~0.3米,打破黄生土层,走向近南北,南北残长约105米,宽2~3.5米,残深0.4~1.3米,底部由北而南倾斜。沟的北端在第1级梯田阶地的西南部与壕沟G1约呈弧形相连贯,沟的部分地段被扰乱破坏。沟内填土大部分为浅棕褐色土,中北段沟内有些地方填土呈浅灰色,土质松散,含少量白灰颗粒,南段沟底有一层1~5厘米厚的淤土。沟两壁略内收倾斜。

壕沟03NABⅠG4:

沟G4发现于“西平梁”面南坡地西端第6级梯田阶地,西距坡地西侧小路8~16米,东与沟G3间距约8米。沟开口距现地表深0.35~0.4米,打破黄生土层,方向大致与沟G3平行,南北残长约28米,现存开口宽约2米,底宽1~1.5米,残深0.6~0.8米。沟内填土呈浅棕褐色,土质松散,含零星白灰颗粒和木炭灰,沟底局部有一层厚1~3厘米的淤土。

第八节 灰坑

北家山Ⅰ区探查到灰坑9处,依勘探先后顺序编号2003NABⅠH1~H9.

03NABⅠH1:

GPS坐标。东经约106°14.286′、北纬35°50.776′,高程约2036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中间小道与西侧小路之间、坡地的第6级梯田阶地(梯田种植小麦)北部,北距第5级梯田阶地崖面约5.2米,东与夯土基址03NABⅠHJ2相距约21米。地表有灰陶瓦片和琉璃瓦片。

遗迹状况。灰坑H1开口距现地表深0.3~0.4米,平面形状呈圆形,径约1.7米,坑深约0.7米,坑壁较垂直,坑底较平。坑内堆积物有碎砖块、白灰块及红色土块等。坑底有一层厚约10厘米的赭红色颜料层。该坑可能是颜料坑。

03NABⅠH2:

GPS坐标。东经约106°14.411′、北纬35°50.764′,高程约2020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中间小道与东侧小路之间的自然冲蚀沟壑东面、坡地的第12级梯田阶地(梯田种植小麦)南部。西与夯土基址03NABⅠHJ5相距约4米。

遗迹状况。灰坑H2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25米,平面形状大致呈方形,边长约4.8米,坑残深约0.8米,南部是阶地崖面而毁坏。由于坑底部乱砖较多未探到底。坑内填土为浅灰色,土质较软,包含砖块、琉璃残片、白灰块等。

03NABⅠH3:

GPS坐标。东经约106°14.397′、北纬35°50.753′,高程约2020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中间小道与东侧小路之间的自然冲蚀沟壑西部、坡地的第13级梯田阶地(梯田种植胡麻)东部。西偏北与夯土基址03NABⅠHJ7相距约19米。地面散布少量琉璃瓦片。

遗迹状况。灰坑H3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3米,平面形状呈长方形,东西约7米,南北约3米,坑深约1.1米。坑中填土为五花土,土质较软。坑内距现地表1.2~1.4米深处有大量白灰颗粒、红色颜料土块及砖渣等。该坑可能是颜料坑。

03NABⅠH4:

GPS坐标。东经约106°14.400′、北纬35°50.753′,高程约2020米。

相对位置。西与灰坑03NABⅠH3相临。

遗迹状况。灰坑H4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3米,平面形状大体呈圆形,径4.2~4.5米,坑深1.2~1.5米。坑内填土为五花土,土色呈浅黄褐色,质较硬,包含有较多的白灰颗粒、碎砖渣等。坑底不平,东高西低。

03NABⅠH5:

GPS坐标。东经约106°14.361′、北纬35°50.806′,高程约2034米。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中间小道与东侧小路之间、坡地的第6级梯田阶地(梯田种植小麦)中北部,北靠近第5级梯田阶地崖面。东与夯土基址03NABⅠHJ1相距约6米。

遗迹状况。灰坑H5开口距现地表深0.3~0.5米,平面形状呈长方形,东西约2.5米,南北残约7米,坑残深约0.9米,南部被破坏。坑内土质较硬,土色呈浅灰色,包含许多瓦块、黑木炭颗粒、白灰碎块等。

03NABⅠH6:

GPS坐标。东经约106°14.379′、北纬35°50.725′,高程约2012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中间小道与东侧小路之间的第15级梯田阶地(梯田种植小麦)西北端。东与夯土基址03NABⅠHJ8相距约60米。

遗迹状况。灰坑H6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3米,平面形状基本呈长方形,南北约3.7米,东西约2.6米,坑深约2.3米,坑壁较直。坑内有大量灰土,包含物有琉璃瓦片、砖块、石块等。

03NABⅠH7:

GPS坐标。东经约106°14.380′、北纬35°50.725′,高程约2012米。相对位置。西面与灰坑03NABⅠH6相距2米。

遗迹状况。灰坑H7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3米,平面形状近似长方形,南北约2.5米,东西约1.5米,坑深约2.1米。坑内填大量灰土,其中含有琉璃瓦片、砖块、石块等。

03NABⅠH8:

GPS坐标。东经约106°14.417′、北纬35°50.721′,高程约2011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中间小道与东侧小路之间的第15级梯田阶地(梯田种植小麦)的东南部。东北侧距夯土基址03NABⅠHJ8约17米。

遗迹状况。灰坑H8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3米,平面形状呈圆形,坑径0.6~0.8米,坑深约1.4米。坑内填土中含有红烧土块、砖渣、石块等。坑底部有厚约10厘米的草木灰。

03NABⅠH9:

GPS坐标。东经约106°14.377′、北纬35°50.758′,高程约2023米。

相对位置。在“西平梁”面南坡地中间小道与东侧小路之间自然冲蚀沟壑西面的第12级梯田阶地(梯田种植豌豆)中部。在夯土基址03NABⅠHJ7西北部1米处。地面散见一些砖块、琉璃瓦片。

遗迹状况。灰坑H9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3米,平面形状呈圆形,坑口径约1.3米,坑深约1.1米,坑底较平。坑内填土为灰烬土,包含有红烧土碎颗粒、碎铁碴等。

第九节 小结

北家山Ⅰ区遗址勘探到夯土墙基两处(03NABⅠHQ1~HQ2)、壕沟四处(03 NABⅠG1~G4)、夯土墙及壕沟内房址四座(03NABⅠF1~F4)、夯土基址八处(03NABⅠHJ1~HJ8)、道路两条(03NABⅠL1~L2)、池塘一处(03NABⅠCH1),另外于其间还探查有踩踏面四处(03NABⅠC1~C4)及灰坑九个(03NABⅠH1~H9)、扰坑四处(03NABⅠK1~K4)。

北家山Ⅰ区地点坡地的坡顶残有东西长约120米的北围墙(NABⅠHQ1),沿坡地东侧小路附近残有两段南北各长20余米的东围墙(NABⅠHQ2),围墙基宽3.2~4.1米,残高0.2~2.3米;围墙外侧有壕沟,北围墙外壕沟东西长约270米,东围墙外壕沟南北长约275米,壕沟宽2.6~4.1米,残深0.4~3.2米。西面和南面可能依托了自然断崖地势,没有发现西墙、南墙迹象,仅在坡地西侧小路附近发现有南北向双重壕沟残迹。壕沟与围墙所环卫的建筑遗迹残损程度不一。房址NABⅠF1东西约21米,南北10~10.5米;NABⅠF2东西约4米,南北残约4米;NABⅠF3东西约21米,南北残15米;NABⅠF4东西残约5米,南北约8.5米。夯土基址NABⅠHJ1东西约18米,南北约34米,在探查到的夯土基址中规模最大,保存状况也比较好;NABⅠHJ2东西约18米,南北约21米;NABⅠHJ3平面梯形,东西约17(北边)~23.5米(南边),南北约23.5米;NABⅠHJ4东西约21米,南北约24米;NABⅠHJ5东西约9.5米,南北近15米;NABⅠHJ6见方约15.5米;NABⅠHJ7东西约11米,南北约7.5米;NABⅠHJ8东西约9米,南北约10米。夯土基址现存夯土开口距现地表深0.11~1.2米,残高0.2~2.9米不等。NABⅠHJ1与NABⅠHJ6东西两侧有踏步或台阶迹象。在一些基址周围的田埂地头及阶地崖面中,散布黄、绿、白各色琉璃瓦片和碎砖块等。

夯土基址NABⅠHJ1、NABⅠHJ3、NABⅠHJ4(其中间有房址NABⅠF3)及夯土基址NABⅠHJ5、NABⅠHJ6、NABⅠHJ7又及房址NABⅠF4与夯土基址NABⅠHJ8等(缺失东侧基址)分别构成三组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品”字形建筑群落,南北彼此间距70~80米。各单体基址间,房址NABⅠF1处夯土基址NABⅠHJ1北约25米;房址NABⅠF2与夯土基址NABⅠHJ2偏离“品”字形建筑群落西北:NABⅠHJ2处NABⅠHJ1西约80米,NABⅠF2处NABⅠHJ2北约30米。道路NABⅠL1自北向南曲斜,坡度13°~15°,其南北最大残长约45米,宽6.8~12米,其北接夯土基址NABⅠHJ5、NABⅠHJ6、NABⅠHJ7,南连房址NABⅠF4、夯土基址NABⅠHJ8两组“品”字形建筑;夯土基址NABⅠHJ1、NABⅠHJ3、NABⅠHJ4(含房址NABⅠF3)与夯土基址NABⅠHJ5、NABⅠHJ6、NABⅠHJ7两组“品”字形建筑之间残存长约4.5米、宽约3米的踩踏面,原亦应有道路相通;道路NABⅠL2南北残长约41米,宽1.9~3米,从北向西南弯曲,可能通向夯土基址NABⅠHJ2.房址NABⅠF1与三组“品”字形建筑及处在它们最南端的池塘大致是在同一中轴线上,各单项建筑群基址由北而南随地势逐次降低,每组“品”字形建筑群的规模亦愈小且显紧凑。整体布局高低错落有序、参差疏朗有致。

北家山Ⅰ区勘探出的建筑遗址分布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性,三组“品”字形的主要建筑基址群落总体呈现出比较狭长、错落有致和根据各阶地分区的布局特点,这应是该地点梯地、坡地、山地的地形、地势结构所致;在低于所有建筑遗迹的最南部,地势平缓,勘探有面积一千五百平方米左右的池塘,池塘边至今还有一处泉眼。房址与建筑基址群外围的夯土围墙及墙外壕沟,又表明这是一处自成一体的封闭式的地理单元。该遗址点可能就是姚燧《延釐寺碑》中提到的安西王六盘“兴隆池园”或“兴庆池园”,亦即方志中所说的安西王“养鱼池”或称“莲花池”。

同类推荐
  • 甲午亲王

    甲午亲王

    穿越晚清醇王府,龙旗战神洵贝勒。海岛逃生淘得第一桶金;搭救公爵妻女混迹英吉利;海盗女王甘心侍妾;龙旗舰队扬威三大洋。六爷载洵自出生起,就从不缺乏传奇。可即便如此,在历史车轮巨大的惯力之下:他可以改变泱泱大国的衰落之势吗?他能够挽救帝国于倾覆之时吗?民族崛起、国家振兴,腐朽的封建帝王制度已成为巨大的阻碍。“共和”还是“立宪”?一战硝烟,列强纷争,怎么能少了炎黄后人的矫健身影?“同盟”还是“协约”?“其实,这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日本一定要灭亡,中华一定要雄起!我的地盘,我说的算!”——载洵语
  • 宜川县军事志(公元前1912年—公元2005年)

    宜川县军事志(公元前1912年—公元2005年)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至公元2005年,设军事地理、军事组织、兵事战事、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后勤工作、兵役、民众武装、国防动员、军事人物十章内容。
  • 三国之顶峰召唤

    三国之顶峰召唤

    穿越进汉末?没钱没粮没有将怎么办?不怕,我有超级召唤系统。且看高弘如何拳打西蜀脚踢吴!
  • 山河风华录

    山河风华录

    江湖有言“浩渺江湖人如玉,墨玉公子世无双”,说的便是紫霞阁的阁主——墨子轩。倚剑江湖数载,他逍遥四海笑傲武林,在江湖上赢得“墨玉公子”的美名。帝都那日惊鸿照影,他邂逅了名姬落雪。倾城容颜一见此生误,从此侠骨让红唇。紫霞山上,和鸣锵锵。本以为是情深意切,可谁料情深缘浅,这一切只是权谋。他和她都只是棋盘上的棋子。落玉崖上,他身中她亲手下的剧毒,被一掌打下山崖......命不该绝,他为人所救,那人如梨花般白清若雪。为了报恩他入荆国为官,无奈卷入了一场群雄争霸天下的龙争虎斗,而他那雨若浮萍的身世也终于昭然明了。乱世间,且看他能否守护住心间那朵风华绝代的梨花......
  • 金雕

    金雕

    辅弼无分先主后主,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谤誉青史公自论;干城何辩往日今日,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是非留待后人评。在风雨飘摇的时代里,他经历了灭门、逃难、为匪、从军,最终得以拨云见日。在痛苦与折磨之中,苦苦坚守着哪怕付出一生也要实现的承诺。他们死了,我还活着,真不知道,这到底是痛苦,还是幸福。
热门推荐
  • 美丽的语言和过去的曾经

    美丽的语言和过去的曾经

    过去的那些美好的曾经,可以值得留恋,也可以值得纪念,美丽的语言,不容错过,分享给你!
  • 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

    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

    学生德育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广大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学校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 exo之失心失命

    exo之失心失命

    我没有百毒不侵的心脏,也没有坚强不催的面具,我却唯独拥有傲慢不逊的你。
  • 再创雄世

    再创雄世

    一个青少年无意中穿越到游戏时代,他在那里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了回到现实他做出了一种决定,想知道就请欣赏本部作品吧。
  • 快穿之生生世世我爱你

    快穿之生生世世我爱你

    君斐然是一名学生,一次意外死亡,使她穿越到了一片修仙的大陆,而与此同时,深爱她的夜非流,不惜一切代价跟她一次次的穿越,然而君斐然每一次穿越都会忘记一切,记得他们美好时光的只有夜非流,和……殷枝——第一大魔头,ta究竟是男是女,是正是邪,爱的究竟是谁?修仙。女尊。总裁。最后的这经历的重重苦难的两人归属到底如何?是谁在背后操纵着这一切?那个代价又会是什么?本文是个有点虐的宠文,涉及多种题材,多种类型,让喜欢言情小说的女生们把经典类型看个够!
  • 高三里看

    高三里看

    “如果我当时那么选择,现在就不会是这样了......”假如人生可以重新选择,你有什么想做的么?引用了至今为止比较特殊的书写方式是小说的一大特点。同一种人生,改变一些微小的细节,那么结局会不会变得不同,一些每每想到就会令人一直忏悔或者伤心的事儿会不会有所改变。(形如2二3三)高三是一个人最值得回忆与怀念的时期,也是一个人最懵懂与最容易犯错的时期。小说中“三”位主人公韩心、赫伟、弘泽将会给读者演绎他们的高三生活(又或者说是你们当年的样子),而除高三学习生活之外,三个人不同的感情遭遇也会让读者感受到学生时代这最最纯真又易碎的爱恋是能够给予人们什么样复杂的情绪。最后,如果你是一个在自己高三时期有着故事的人,那么就希望你来看看这本小说,来看看当年的自己。
  • 大荒帝

    大荒帝

    洪荒之劫,百朝浮沉,群雄并起,征战这洪荒!天地混沌,通天教主,天域破苍穹!万古神术,元始天尊,神术灭九天!悠悠天道,太清大帝,大道动乾坤!幽冥深处,深渊领主,幽火焚星辰!大荒境中群雄纷至,谁又能脱颖而出?然大帝踏云临世,霸绝天下,吾为大荒帝!谁与争锋?!
  • 穷小子的那些事

    穷小子的那些事

    一个乡下穷小子,逼于无奈,只得进城赚钱,受尽白眼,看人生百态,戏看猪脚如何土鳖斗金龟,混迹都市......
  • 剑之子

    剑之子

    世人皆道“天外有天”,奈何不得见!既成为剑之子,一剑问青天!
  • 太初战记

    太初战记

    渺渺天道,亘古如是,寻仙问道者万世长存。奈何天无情,道不公。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天道无情,奴役芸芸众生。万古之前究竟有何秘事发生,巫妖俱陨,洪荒泯灭,三界动荡不安。翱翔九天的太古妖神,雄霸洪荒的上古大巫,神秘莫测的西方世界,充满变数的人族生灵。一切的因果将在这个辉煌的大世逐一了却。懵懂少年走出边荒,征战诸族万界,踏天问道。斩尽不详与诡异,揭开万古之谜,了世人一段乱世战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