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李渊对李建成的偏爱,是可以看出来的。
大业十三年(617)五月,李建成前脚刚到晋阳,李渊后脚就任命他为左领军大都督,封陇西郡公,并且特意把举义首战——攻打西河——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交给了他(李世民当时只是他的副手)。
当年底,李渊渡过黄河西进,又将屯驻永丰、扼潼关、抵御隋军东援之师的艰巨任务一手交给了李建成。
义宁年间(617-618),李建成先后被隋帝杨侑册封为唐王世子、尚书令,并且曾于武德二年,以东讨大元帅一职率军十万攻略洛阳。
当然了,这些荣誉都离不开李渊在幕后的推波助澜。可是,老李为什么偏偏要为李建成谋这些好差事和好待遇呢?为什么他就不能考虑考虑李世民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李渊就是认准了李建成,他在有意地制造机会,以历练和培养这位未来的接班人。作为一国之君,不懂军事那是绝对不行的。
李渊登基称帝仅一个月,便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压根就没有考虑过李世民。试想,如果李世民在李渊心中的地位真得比李建成高的话,以他在建国大业中的卓越功勋,李渊怎么可能不把太子之位给他?
李渊培养李建成的步伐可以说是一刻也没有停歇过。建国以后,李渊基本上就不让大儿子出去带兵打仗了。他开始有意培养李建成治国理政的能力。为了帮助李建成快速成长进步,李渊还特意为他请了礼部尚书李纲和民部尚书郑善果当家教。
同样是生活在一起的两兄弟却遭到父亲的不同地对待,这难道不是赤裸裸的偏爱吗?
李世民过的桥和吃的盐毕竟是少。他天真地认为,只要自己好好表现,鞍前马后地为大唐效劳,风头盖过自己的哥哥,在将来的某一天,父亲一个高兴,说不定就会改立自己为太子了。
要说李渊这个老东西也确实挺过分的。他为了使李世民毫无保留地卖力干活,总是似有似无地给李世民几个暧昧的眼神,或者若即若离地说几句暧昧的话,又或者开几张巨额面值的空头支票。
武牢一战两克,李世民立下了盖世奇功。他的风头不仅盖过了太子李建成,甚至直逼老皇帝本人。春风得意的李世民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办起了文学馆,招募政治打手,居然真得开始打起了皇位的主意。
老李曾经问封德彝该怎么办。李世民一直信任有加的封德彝居然是这么回答的:“秦王自恃有功,位居太子之下,心中不服,若不早立他为太子,则要尽早采取措施。”
于是,关键时刻,老李出手了。小子,想啥呢?醒醒吧!从武德五年以后,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李渊再也没有用过李世民。“八巨头”中的萧铣和辅公祏都是由李世民的堂兄赵郡王李孝恭搞定的。
现在看来,李渊的用意实在是明显不过了,无非就是不想再让李世民建功立业了。这样做,一可以避免李世民进一步在军中树立威信,勾连朋党;二可以防止他居功自傲,野心膨胀,威胁皇权。
就在李世民逐步受到打压的时候,李建成先是平定了河北,然后又陆续在政治上出台了几项重大措施,朝野上下,欢声雷动。李世民至此才终于看清了李渊的本来面目: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太子党。
说实话,李渊也曾大玩儿平衡政策,努力缓和二子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可是,他总是处理不好父亲和皇帝之间的关系。该以父亲的面孔出现时,他偏偏以皇帝的身份出现;该以皇帝的身份出现时,他偏偏又当起了父亲。既想当个好皇帝,又想当个好父亲,两者都想要,就必定两者都得不到。如果他有雍正的那份气魄和胆略,那么,后来的人间悲剧绝对是可以避免的。
所以说,对于“玄武门之变”,李渊的确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