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打了个大大的胜仗,老李却是且喜且愁,喜的是宝贝儿子为国家社稷立下如此大功,当老爹的倍儿有面子;愁的是这样的盖世奇功,究竟该如何封赏呢?
小玉仔细地翻了翻文献史料,发现老李之所以会因此而犯愁,是因为对李世民,他已封无可封,赏无可赏。
有人笑了,小玉你别瞎掰了,李渊可是皇帝哎,全天下都是他的,他怎么会赏无可赏呢?
列位还别不信,且听偶细细道来。现在,李世民的头上已经顶了四顶帽子。
第一顶——秦王。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在诸王当中,他排行第一,是无可争议的大哥大;
第二顶——太尉。太尉乃三公之首,主管全国军事,实际上就相当于我国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堪称武官之最;
第三顶——尚书令。尚书令是尚书省的最高长官,由于名义上的文官之首——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岗位空缺,所以尚书令的实际地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实乃文臣中的老大。
第四顶——陕东道大行台。陕东道是唐朝初年设置的最大的战时行政单位,专门负责经略洛阳,进攻王世充。
由上可见,无论在官位上,抑或在爵位上,李世民都已经到达了巅峰。
李渊陷入了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在现行体制内,对李世民,他确实是赏无可赏;另一方面,李世民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无论如何都是要赏的,否则的话,以后还如何激励士气啊?如果赏罚不明,你李渊还当什么皇帝啊?于是,老李发动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创造出了一个中国官制史上的怪胎——天策上将,将其授予李世民。
“上将”没什么好解释的。“天策”其实是一颗星星的名字。这颗星星的另外一个别名是傅说星。傅说其实是一个人名。此人约生于公元前1335年,卒于公元前1246年,是我国殷商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李渊以“天策上将”命名这个新职务,其对李世民的信赖和期望可见一斑。
如果大家以为天策上将仅仅是一个类似“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天策上将不仅名儿叫得响,其内容也是相当的丰富。
首先,从面儿上讲,天策上将的地位仅次于名义上的文官之首——三师。前面偶已经交代过了,三师岗位空缺,所以,天策上将实际上就是大唐百官之首。
其次,从内里来说,天策上将可不是荣誉性的虚衔,而是有实际职事的,即“掌国之征讨”。天策上将府与二战时期日本的帝国大本营性质差不多,是一个全面掌控对外战争的军事机构。
为了便宜行事,李渊特别指示,天策上将有权“自置官属”。也就是说,李世民自行可以招募、选拔人才作为天策府中的官员。
根据《旧唐书·职官志》的记载,除天策上将外,天策府中共有大小办事人员三十四名,具体是:
长史一人,从第三品,具体管理府中的各类事务。
司马一人,从第三品,职能大致与长史相同。
从事中郎二人,从第四品下,协助长史、司马管理府中各类事务。
军咨祭酒二人,正第五品下,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参谋,同时还负责接待任务。
主簿二人,从第五品下,大致就是今天意义上的文书,负责起草天策上将的教令、命令。
记室参军事二人,从第五品下,专门负责传递公文以及发出天策上将的教令、命令。
诸曹参军事十二人,每曹二人,共六曹,正第六品下。其中,功曹参军事掌管府中官员请假、出差、工资等事;仓曹参军事是管后勤的,掌管府中库、食堂、厨房等相关事务;兵曹参军事顾名思义就是管兵的,掌管府中士兵名册、考勤;骑曹参军事一看就是管畜牲的;铠曹参军事负责管理武器装备;士曹参军事的活儿比较杂,一方面掌管府中的各项工程,一方面还担负着处罚士兵的职责。
参军事六人,正第七品下,主要掌管出差事务。
典签四人,正第八品上,协助军咨祭酒和记室参军事开展工作。
录事二人,正第九品上,协助记室参军事开展工作。
以上这三十四人的任免全部须由天策上将李世民提出建议,皇帝李渊只拥有象征性的决定权。而李世民会任用什么样的人,这个还用俺小玉多说吗?
需要指出的是,天策上将空前但不绝后。“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便废除了天策上将府,有唐一代再未设置。后世只有两位天策上将,其一是五代后梁的马殷,另一则是北宋真宗皇帝的哥哥楚王赵元佐。
李渊还嫌天策上将不够,又加授李世民为司徒。三公,即太尉、司徒和司空。李世民早已是太尉了,现在又加了一个司徒(司空是李元吉)。李渊还真是“举贤不避亲”啊!
听完小玉的解析,大家可以对照历史好好想想,古往今来,有哪一个藩王能有李世民这般荣耀?同样是藩王,齐王李元吉和李世民差得简直就是十万八千里;同样是儿子,李世民距离李建成却只有一步之遥。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如果不产生点儿想法,那才真是活见鬼了呢!
李世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对于那些遥不可及的东西,他从来不会浪费心力去做无用的追逐。然而,对于皇位——这个原本遥远、此时却清晰得不能再清晰了的东西,他真得动了心,而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权力绝对是世间最厉害的毒品,一旦成瘾,便永生不能回头了。
他已经位极人臣,皇位距离他已不再遥远,他只要踮起脚尖,伸手那么一够,就会把它轻而易举地抓到手中了。百尺竿头,只差那么一步了。放弃吗?当然不!
于是,就在朝野同贺武牢大捷的时候,就在李渊憧憬着一统中国的时候,一场围绕皇位继承权归属的争斗也悄悄地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