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对于杰出的军事家来说是一项必须具备的素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就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战例——莫斯科保卫战。
1941年9月的一天,在德国腊斯登堡,希特勒面对一众亲信,用一种充满鼓动性的语调号召道:“现在已经到了战争的关键时刻,我们下一个攻击的目标就是莫斯科,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战役,让我们齐心协力,把莫斯科这个该死的城市从地球上抹去!”话音未落,室内响起一片掌声。
9月30日,希特勒策划的“台风”行动正式开始,德中央集团军群以180万的兵力大举进攻莫斯科。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顽强抵抗,展开了一场令世人瞩目的保卫战。
这场战争最初,德军因为兵力强大、准备充分,轻易地冲破了莫斯科的第一道防线。这让希特勒更加志得意满,他觉得莫斯科已经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了,便命令部队不准接受莫斯科的投降,也不要进入莫斯科,只需用炮击和轰炸予以毁灭,直到把莫斯科夷为平地。
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莫斯科的军队、人民众志成城,结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德军竟一时无法突破。眼看天气一天天变冷,希特勒有些坐不住了。
这一年的10月6日,莫斯科周围的广大地区下起了第一场冬雪,气温骤降,穿着单薄夏衣的德军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战斗力大幅下降。秋雨、冬雪将大片土地化为泥泞,拖住了德军行进的速度,大炮、弹药车也不时地深陷泥沼中。
此后,莫斯科的温度继续下降,德军供给不足,无法为士兵提供御寒的衣物,被严重冻伤的德军难以计数,很多人甚至留下了终身残疾,寒冷的天气使得大炮上的瞄准镜失去了作用,燃料常常冻结,汽油也冻成了黏糊状,发动坦克时,得先在底下点火烘烤一阵才行。抱怨、沮丧情绪开始充斥德军。
与此同时,苏联军民因为早已适应了这种恶劣气候,纷纷穿上棉衣、戴上手套,就连机枪也套上枪套、涂上润滑油。斯大林又恰逢其时地举行了红场阅兵式,大大提升了莫斯科军民的斗志。大家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准备一鼓作气,夺取战争的胜利。
1941年11月6日,斯大林发表了演说,他说道:“同志们,今天是在严重情况下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的。德国强盗背信弃义的进攻和强加于我们的战争,造成了对我国的威胁……而我们的国家,我们举国上下,却已经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战斗堡垒,同我们陆海军一起,共同粉碎德国侵略者……彻底粉碎德国侵略者!消灭德国占领军!我们光荣的祖国、我们祖国的自由、我们祖国的独立万岁!在列宁的旗帜下向胜利前进!”斯大林慷慨激昂的演说,回荡在莫斯科红场的上空,使苏联军民得到了极大的鼓舞。
远在腊斯登堡的希特勒也从收音机中听到了这篇演说,他气得浑身发抖,立即调兵遣将再次从地面以包抄之势进攻莫斯科,但这时的莫斯科早已不像战争初期那么软弱可欺了。德军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才勉强推进了一小段距离。而这时已经是12月初了,正是莫斯科最寒冷的时候。在这零下40多摄氏度的冰天雪地中,到处可见冻僵了的德国兵的尸体,不可一世的德军此时已毫无还击之力。
12月4日,苏军抓住有利时机,发起了反击,经过一番苦斗,把德军赶出了莫斯科小镇红波利亚纳。12月6日,苏军组织了100个师的兵力,全线出击。他们带着对侵略者的满腔怒火,将疲惫不堪的德军打得溃不成军。残余的德军也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不得不开始逐步回撤。
苏军没有给德军留下任何喘息的机会,不停顿地把他们向西驱赶,收复了大片失地。到了1942年,希特勒妄图占领莫斯科的计划完全化为了泡影,莫斯科保卫战以苏军的伟大胜利而告结束。在这次战役中德军损失官兵50余万人,其中冻死冻伤的就有10万余人。
苏军之所以能够在莫斯科保卫战中一扫颓势,将战争的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是因为苏军对莫斯科地区的气候状况了如指掌,并适时做好应对的准备。相比之下,德军虽武器装备精良,兵力强盛,但因为长期生活在大西洋与东部大陆性气候之间的凉爽的西风带,很少经历温度大起大落的情况,所以在精神上、物资上都缺乏御寒准备,奇寒光临必将不攻自溃。
莫斯科冬季的奇寒对于德军来说是致命的,当年11月6日第一次寒潮到来,大地冰冻,10日大雪,气温骤然降至-28℃,27日再降至-40℃,最低气温达-50℃。奇寒袭来,那些身着单衣的德国兵完全失去了生存能力,哪里还谈得上打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有力地证明了地理、气候环境对战争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