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11800000018

第18章 夫孝,德之本也

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使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孝经》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学生曾参在旁边侍坐。孔子问:“先代的帝王都有一种至高无上的品行和令人敬佩的方法,用它来使天下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使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参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是孝呀!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去好好坐下,我慢慢和你说。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而后是效力于国君,最后是建功立业,功成名就。所以《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子女怎样对待父母?儒家提出照耀千古的话题——“孝”。任何一种思想或宗教都没有像儒家那样推崇孝道!儒家认为,孝是所有其他美德根本,是做人的基础,如果做人不能尽孝,就不可能成就内圣外王之道!孝是良心之本,人格之基,如果一个人对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尽孝,就可以断定这个人对其他人也不会有什么爱心,就是表现出爱心,也是为了某种利益而不得不表现出来的伪善!《论语》中有子也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具有孝、悌的真情至性,就不会犯上,既然不会犯上,那么就不会做出作乱的事。因为这种人做事有分寸有原则,他们会从根本上通过孝、悌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和内在的品格修养,于是他们的为人处事之道也就自然产生了。就此而言孝、悌不就是做人的根本吗?孝,是对历史和人类本身的尊重,父辈本身就曾经创造和延续历史,代表着过去和历史,因此孝敬父母就是对历史的尊重。同时人刚一出生就有着继承历史的责任,长大后就要成就事业以创造历史、延续历史,因此孝敬父母也是对自我的尊重!

孔门弟子不但在理论上奉行孝道,在实践中更是恪守孝道!孔子的弟子中就有很多出名的孝子和事迹!

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生性至孝,家境贫寒,常以野菜为食。仲由为孝敬父母,常从百里之外背米回来供养父母。仲由父母去世后,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时,在楚国面对美味佳肴,回忆起昔日生活之苦,更加思念其父母。后来仲由在鲁国、卫国做官,成了千古闻名的孝子。

闵损,字子骞,孔子子弟。生性至孝,自幼丧母,后母对两个亲生儿子用棉花做衣服,对他却用芦花。一次,他为父亲驾车,体寒手抖,车险些失控,父亲恕而鞭打他,芦花飞出,才发觉后母虐待他。父亲决定休掉后母,闵损却哭泣着劝阻说:“娘在只孩儿一人受冻,娘走了三个孩子衣单。”后娘知道后深受感动,从此待他如亲生儿子一样,一家和睦。

曾参,姓曾名参,字子兴,又称曾子,孔子子弟。著有《大学》一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对母孝顺。传说,有一天,他进入深山砍柴,家中来了客人,母亲急盼儿归,便咬了咬自己的手指,此时曾参忽感心痛,知是慈母呼唤,急忙背柴回家。真是母子连心,其孝可见一斑!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并不仅仅是对单方的要求和约束!孔子所说“父父、子子”是告诉人们,做父母的要有做父母的样子,做子女的要有做子女的准则。做父母的要对子女付出做父母的慈爱,尽到一个做父母的责任,做子女的回报父母要有做子女的诚意,“父慈子孝”这是必然的因果。“孝”、“慈”是父母、子女之间真情的表现,是爱的交流和相互反馈。“孝”是“父慈子孝”之孝,就是说父母对子女付出慈爱,子女回报孝敬父母。“孝”是相对的,是父子之间感情的双向交流。后世有一种说法叫“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是迟至宋代才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与真正的“孔孟之道”已相去甚远,圣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圣人尚且有过,为人父母者既不是圣人又不是神仙怎么可能没有不是?所以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这是说,对父母的错误,作为子女应晓之以理,喻之以道,进行规劝。如果父母不听忠劝,还要无怨无尤地服从双亲。曾子也有类似的思想,他说:“父母之行,若十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辩。争辩者,作乱之所由兴也。”在这里,曾子为谏亲设立了一个界限:谏而不逆。如果父母不思悔改,子女不应拂逆其志,不可由婉言劝谏上升为争辩;相反,子女应顺从父母。儒家把规劝父母改正错误作为子女尽孝的一项义务,这是非常正确的。《孔子家语·六本》篇里记载着一个事例,大致是说:曾子犯了小过,斩断了他父亲曾皙以从吴国觅来的瓜种,曾皙一怒之下用锄柄将曾子打昏了。曾子苏醒后问父亲:“刚才我犯了过错,您老教训我,没累着您吧?“之后回房弹琴而歌,好让父亲听见,表示他挨打后没有不适。孔子知道后批评说:“一点小事,曾皙不该暴怒杖罚,而曾子不该委身以待杖罚,如果万一为父打死,死的没有道理,人们就会指责曾皙的不义,这是大不孝!”在儒家经典《易经》中有“干父之蛊、干母之蛊”的卦辞,是说做父母的虽然一时糊涂做了错事,但做子女的要以极大的爱心,站在子女的立场上去体谅他们。父母有了不对的地方做子女的有责任去劝谏,如果执意不听,那也就算了,但仍然要对他们尊敬如常,不心生怨恨,这是为人子的本分。舜帝,面对继母的过错,且屡犯不该,就表现了大孝至孝的美德!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对于具体如何尽孝,儒家也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方法。《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有一天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告诉他,无违——不要违背,到底不要违背什么,没有往下讲。等一会儿孔子要出门,学生樊迟驾车,在车上孔子谈到刚才的事。樊迟问老师,你说的“无违”是什么意思?孔圣告诉樊迟,一个人做人不要违背天理人情,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法供养他们,去世时按照礼法埋葬,以后按礼法祭祀,就是尽了孝。尽孝不外乎天理人情。首先,孝敬父母要发自内心,真心对待父母!父母对子女的是无私的,真心的,不计报酬的。孟武伯在问孝的时候,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多精彩呀!父母出于对我们的爱,担心我们的身体,怕我们生病,我们对待父母也应该怀着这样的心情呀!若是孝敬父母能像父母担心我们的疾病的那种心情,就是孝了!《论语》中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向老师请教孝的问题。孔圣告诉他,“色难”,脸色温和、态度好很重要,也很难做到。有事的时候,做晚辈的抢着去做,有好吃的先给父母长辈吃,你以为这就是孝吗?孝首先是有发自内心的敬意,然后态度要和悦。现代社会,有很多人孝敬父母完全是出于社会舆论的压力,根本就不是真心行孝!但是想到“父母为其疾是忧”该有多惭愧啊!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孝敬父母,还要在物质生活上要赡养父母,保证父母无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这是尽孝的最基本的方式!儒家伦理一直把生活上的“养亲”看作是“孝”的基本要求,看作是子女应尽的基本义务。古人云:“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这就告诉人们: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供养,父母去世的时候要服丧,丧期完毕要祭祀。对父母生时的尽心奉养,作为子女应负的道德责任,对于长期以来维系中国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有积极意义。父母抚养子女含辛茹苦,历尽艰辛,子女成人后应尽心尽力供养双亲,使父母在物质生活上尽可能地得到满足。这是儒家孝道的基本要求。

孝敬父母,从精神上敬亲更重要!尤其是现代社会,精神上孝敬父母比从物质上孝敬更重要!因为现代社会从物质上孝敬父母几乎没有任何难度!使父母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保持身心愉悦,安度晚年孝敬父母,使他们精神上得到慰藉,感情上有所寄托。孔子当时就说过:“今之孝者,是渭能养,至寸: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现在的人不懂得什么是孝道,以为奉养父母,仅仅是给他们饭吃,给他们衣穿,就算孝了,其实即便是养一只狗、一匹马或其它什么动物都要给它们吃饱吃好。所以光是养活而没有真诚的爱心和尊敬,那和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孔子在这里表达了一个重要思想,即将孝与敬联系起来,这是非常正确的。儿女在经济上赡养父母,保证父母吃饱穿暖,无饥寒之虑,固然重要,单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即使狗和马也能够得到饲养,人若养父母而不敬,则何以别于犬马乎?孟子也认为,“爱而不敬,兽禽之也。”因而,养亲必敬,光养而无敬爱之心,就不是真孝。孔子的学生曾子进——步解释说:“孝者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可见,曾子把尊亲放在“孝”德的首要地位。曾子还认为,如果做不到尊亲,起码不能做坏事,以免使父母受辱。他把物质生活上的奉养看作是孝的最低层次。“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做子女的对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则,过一年添一年寿,为此而欢喜;再则,父母年事越高,尽孝的日子越来越少,为此而忧惧。

对孝还有一些其他的要求。当父母有了一定的年纪,除了熟记父母的年庚,给父母过生日既要替父母高兴,还要为父母的渐渐老去担心!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岁月易逝,作为子女应当知道父母的年龄,看到父母的年岁在—天天地增长,要有行孝的紧迫感。有些人整天忙于自己的事情,而对父母的关照有些忽略,一旦当操劳—辈子的父母突然去世,就会悔恨不已,甚至遗憾终生。孔子说这句话的目的正是提醒人们要注意父母的日渐衰老而及时行孝。当父母的年岁较高时,尽量不要出远门,如果是为了求学或事业,非得远游的话,一定要有一个妥善的方法把父母的生活安排好再走,并要告诉父母去向,以免父母牵肠挂肚。这是仁道在家事上的具体体现。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当父母故去以后,要做到“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论语》)意思是:父母死后,在没有父母管束的情况下,仍然能一如既往,三年不改初衷,这个人可以说是有孝道修养的。离开父母后,三年中对父母的敬爱之情仍深系于怀,不改变对于父母仁孝的天道。这是做子女的本分,有这样情怀的人永远会把父母的养育之恩记在心中,能做到这样,可以说就是一个孝子了。

孟子列举了五种不孝的行为,和我们自己的行为对比一下,也做以下自省!“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说:“世俗所说不孝的事有五种:手脚懒惰不肯做事,又不能够奉养父母,是第一种不孝;喜欢赌博下棋,又好饮酒,不能够奉养父母,是第二种不孝;贪爱财物,偏爱妻子,不能够奉养父母,是第三种不孝;纵情于耳目之欲,涉足声色场所,使父母受辱,是第四种不孝;喜欢逞血气之勇,与人打架争斗,连累到父母,这是第五种不孝。”

“孝道”寄托着历史的厚重,链接着过去与未来,它既表现为一种生物天性的自我发扬,也表现为对人类本身的成长历史的尊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感、责任感以及集体主义的自我奉献精神,甚至对祖国的热爱、民族的骄傲之情都是发源于“孝道”,都是“孝道”在个个时代的具体阐扬,在这在“孝道”已不仅仅局限于的对长辈的敬爱与尊重,还表现为对社会与他人的无私奉献,因为“孝”本身就是一种不计名利的奉献与发自内心的真爱!

同类推荐
  • 老板与老子的对话

    老板与老子的对话

    矛盾之所以是矛盾,就因为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在这个前提下,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知识经济也即双赢经济,知识的可再生性,使双赢合作成为合作的主导模式,有无不但应当统一,而且可以统一。老子的哲学是对称哲学,即:无和有的对称、有限和无限的对称、静和动的对称、柔和刚的地称、进和退的对称……先人的智慧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会产生新的火花……
  • 行走中的言说:一个思想背包客的心路历程

    行走中的言说:一个思想背包客的心路历程

    科学人文系列。本书为一个哲学工作者对于科学、哲学与文化的全方位思考,主要集中在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科技与社会以及科技政策等。观点新颖、视野开阔、语言流畅,适合爱好哲学的大学生及其他科技工作者阅读。
  • 治学·修身·养性

    治学·修身·养性

    古往今来,世人对治学·修身·养性有着不同的研究,但真正能悟透的人少之又少。只有博学多才的圣人,才能在自己的天地里享受心灵的闲适。圣人之所以能做到身心如一的平静,是因为他们具有异于常人的智慧,他们凭借一双犀利之眼看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向往安宁与恬适的生命方式,力图避开现实留给人们的烦恼,追求心灵的自由。
  • 生命的菩提

    生命的菩提

    《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生命的菩提》由于仲达编著,《生命的菩提》意在化解世人内心的苦痛,使迷惘者渡过心灵苦海,心生净土,修出佛心禅性,回归自性的灵山。愿人人都能以一颗阳光健康之心,享受禅的超越与洒脱。
  • 韩非与法家思想

    韩非与法家思想

    这本《韩非与法家思想》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西游记之猪八戒

    西游记之猪八戒

    取经是个圈套,无论是仙还是佛,它的统治者都不愿意见到那些不受束缚的人,金蝉子,孙悟空,猪八戒,三人是否会按照早已设定好的路线走上一遭……
  • 世界新说

    世界新说

    一场意外让她发现自己原来身负强大力量,能使时间倒流的力量挽救了原应身亡的爱人,随之而来的种种事件也让她的记忆封印渐渐消失,她知道了一切,却不知道该如何继续……
  • 穿越之步步为营

    穿越之步步为营

    她不过就是想回家,想回到自己家人的身边,为了追寻回家的路,她不惜向修罗伸手与他同行,借助他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危难陷阱让她跟他情愫暗生,两人却浑然不觉。当希望触手可及时,老天却跟她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希望变成了彻底的绝望……可他还是要她,他说要带她回家,她知道今生是逃不开他的魔爪。幸福来的快,去的更快,突如其来的变故,终是让她狠下心肠举起屠刀。再次睁眼甘愿卷入四国是非恩怨,誓要将这深水越搅越浑,她处心积虑,恨意萦绕只为要伤她、害他的人,付出血的代价!步步为营,她操控局面以身犯险,无形的手为她遮风挡雨;腥风血雨,原来他一直伴她左右,从不未离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成皇之路

    成皇之路

    这是一个有历史依据事实的上古神话故事。夏王太康被有穷氏首领后羿叛乱夺权,夏朝后世的首领姒相被后羿义子寒浞杀死,其妻怀孕从狗洞中逃出,在西王母的使者三青鸟之一小鹙的协助之下逃回娘家有仍氏,并诞下遗腹子姒少康。少康在有仍氏被人看不起,备受欺凌,在一次意外中从一头魔兽手中救下了一名少女女艾,就在这个时候,寒浞派其子寒浇攻打有仍氏,杀少康,少康之母被抓,在小鹙阻止下,少康在目睹母亲惨死后痛苦和小鹙以及女艾一同离开有仍国。在逃亡中,小鹙为救少康而死,少康痛不欲生,在女艾开导下,决心一定要活下去,为母亲及小鹙报仇。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地狱生存法则

    地狱生存法则

    十八层地狱一共有十八个世界,人世间死亡的人会从第一层地狱的轮回沙海中复活,第一层地狱的人死亡会在第二层地狱的轮回沙海中复活,······而第十七层地狱的人死亡就永远死亡,因为传说第十八层地狱没有生命能够存在。地狱中存在着死气,每深一层地狱死气的浓度越高。人世间的废物扬尘死后来到地狱,发现自己不能跟其他人一样靠吸收阴气修炼,而是只能吸收稀薄的死气来修炼,为了能够成为强者他选择多次自杀来到了第十七层地狱······死气比较起阴气太稀薄,修炼起来还是太慢了,可是渐渐地扬尘发现了很多死气蕴藏的秘密,比如······强者之路,不能有任何松懈,当有一天爬到足够高的时候,有一个前生的秘密,有一个关于十八层地狱的秘密······
  • 星宇界

    星宇界

    天灵大陆之上一直流传着一个远古的传说,传说天灵大陆上有一个叫做星宇界的地方,而那个地方是每一个修炼者的向往之地,因为那里是所有修炼者梦想的家园,于是无数人开始去寻找星宇界,数千万年渺渺几人寻找到只是最终都消失了,但是那些强者消失的时候都留下了一种只有星宇界从拥有的神奇的魂珠,这个魂珠可以激发潜能使人拥有一种强大的能量而且可以修炼和修炼者一样的可以登临颠覆同时更加的能够寻找到梦想之中的星宇界,于是一个神秘的少年拥有双魂可以从一个小镇之中崛起。
  • 追妻之路:傻子王爷与腹黑女王

    追妻之路:傻子王爷与腹黑女王

    她是一个被神卷顾的一个女孩。她是一个被神遗弃的女孩。俩人分别在其它时空,一场机遇,让两人合二为一……………………。异世:他只是一个不受宠的皇子,为了生存不得不装疯卖傻………………可她遇见了他,开始了一段奇妙的恋情…………
  • 一梦化七言

    一梦化七言

    流行牵月白丝袖,花落红尘九重楼。青芒金缎当年梦,剑未离手穗离愁。
  • 半人修仙

    半人修仙

    我想告诉你,这是一个半人半妖的故事,至于他希望得道成仙,还是希望自己永世为妖,又或者他觉得自己该变成一个完整的人,一切就看他的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