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心脑血管病,呼吸道病,流感,冻伤,小孩口角炎等疾病的多发季节,在这个季节,我们要做好预防这些疾病的准备,首先要在家里自备药箱。同时我们在东家下大雪的天气,在欣赏雪景的同时,也要注意防雪盲症。此外,我们冬季也要预防胃病,痔疮等。
容易在冬季发生的疾病
容易在冬季发生的疾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病,气管病和肺病,流感,便秘等。
在很多自然条件中,人对温度的变化最敏感,因为人自身的体温调节非常精确,体温升高一点就会很难受。冬天的低温会导致人体生理、病理的许多变化,也就使一些疾病在这个季节容易高发。
低温导致血管收缩,如果血管弹性不好,血压就要增高从而加重了心脏负担,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所以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的人在冬天要特别注意。
冷空气不断进入呼吸系统,容易引起气管和肺的旧病复发,如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病。
冬天很容易受凉,导致免疫力降低,就容易发生流感、感冒等疾病。
由于寒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致使胃肠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胃酸分泌增多,刺激粘膜或溃疡面,从而引起胃病复发。
冬天常常是干燥寒冷的西北风,使得汗腺分泌减少,皮肤干燥容易开裂,很多人还会产生皮肤瘙痒症状,尤其一到晚上痒得难以入睡。
冬季由于水果和蔬菜吃的量相应减少,一些人容易便秘,便秘使得体内毒素增加,常常是百病之源。
冬季家庭应自备药箱
针对冬季疾病的发病特点,每个家庭要配备以下几类基础药品:感冒药、胃病用药、止咳化痰药、消炎镇痛药、外用药物。
近年来,人们的健康防病知识越来越丰富,许多人患了小病都是自己服药治疗,因此很多家庭都备有药箱。每个家庭的药箱因家人健康状况不同,存放药品也有所差异。但是应当注意,季节不同,疾病的病种和发病率会有明显差别,所以应该及时加以清理。
1.及时整理药箱,减少反复查找
进入冬季,气温逐渐降低,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应激性反应,如血管壁收缩、皮肤紧绷、毛孔闭合等。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感冒、哮喘、关节炎、寒性胃痛、心脏病发作等呼吸、循环或消化系统疾病。
感冒在短时间内可以反复发病,如果身体免疫调节能力低下的话,需要反复服药。其他如哮喘、关节病变、胃部病变都是迁延性疾病,如果长期处在寒冷条件下,症状难以缓解,需要细心护理加上反复服药才能减少病人的痛苦。因此,冬季是药物使用较为频繁的一个季节。
经过夏、秋季后,一般家庭药箱里都积攒了较多治疗过敏、腹泻、肠炎、痢疾的药品,此时应该将这些药品另行储藏,以减少每次服药时找药的时间。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心脏病发作时服用强心药物越迅速,脑细胞受到的损伤就越小,所以及时整理药箱,将急救药品放在特殊的位置显得尤其重要。
2.分类整理,避免错误用药
疾病具有不同的证型,药物也有许多的种类,普通家庭在购买和使用药物时就需要加以鉴别和咨询,还应当对药箱里的药物进行分类。
相同疾病的不同用药。感冒咳嗽药是冬季家庭应用量最大的药品。感冒有风寒、风热、暑湿、秋燥等多种类型,冬季以风寒感冒多发。西药多含有脱敏、解热、止痛的成分,有时能够多种感冒通用。但中成药却有明确的适应范围,用错就起不到治疗作用。最简单的方法是查看药盒侧面的说明书。咳嗽分外感、内伤,不同症状有多种药物,也要注意药物盒面的详细描述。
相似药名的不同适应症。中成药的药品名称各有特点,一般不易混淆。即使误服配方组成相似但治疗范围不同的药物,也不会产生严重副作用。西药以化学成分或译音来命名,看起来差不多,治疗作用却千差万别。如果用错,会有生命危险。
区分中、西药成分。西药控制急症方面有优势,但不能长期服用,服用药量也很严格。对于脏腑器官发育还没有成熟的婴幼儿,最好使用婴幼儿专用的中成药。一些退烧药含有咖啡因、非那西汀成分,有较大的副作用,婴幼儿的神经抑制机制尚未健全,高热时使用,易诱发惊厥,还会因大量出汗引起虚脱,并能导致黄疸、肝肾损害。
严寒时节要防冻伤
当皮肤接触到非常冷的空气或物品,引起血管痉挛、淤血、肿胀,这便是冻伤。冻伤严重的可能起水泡,甚至溃烂。全身冻伤甚至能夺取人的生命,因此我们在冬季要注意防冻伤。
寒冷的冬天,人们容易发生冻伤,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还是能够预防的,发生后科学处理,也能很快恢复。
1.保暖衣物别太紧
冻伤主要是低温寒冷造成的,但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潮湿、刮风、穿衣过少、长时间静止不动(学生、售票员),都可加重冻伤。另外如疲劳、醉酒、饥饿、失血、营养不良等使人体抵抗力降低,也容易引起冻伤。而经过耐寒锻炼的人则不易发生冻伤。人体发生冻伤多在手、足、耳、鼻等暴露或衣着保暖不足的部位。许多人以为,将鞋子、袜子等穿得紧一点会更加保暖,能够预防冻伤,这是不对的。鞋袜过紧会导致局部血流不畅,热量无法顺利到达脚部,反而不利于保暖。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不要在太冷或者潮湿的环境中逗留时间过久;尽量多活动一下手部或者足部,如搓手、跺脚等;袜子、鞋子不可太紧;保持局部干燥,小孩脚部出汗后就要换袜子。
2.预防冻伤三措施
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冻伤。首先可以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并进行耐寒锻炼。从夏天开始即用冷水洗脸、洗脚等。其次要及时吃饭,并注意食物质量。多吃热量较高的食物,如油类、肉类等。再次用辣椒秧煎水常洗手足可以预防冻伤。
3.冻伤后别马上热敷
发生冻伤后,不能马上热敷或者按摩冻伤部位,以防加重局部水肿。受冻后一至两小时方可进行热敷,如果局部皮肤没有破损,可以涂抹冻伤膏(在医院、药店可以买到),或者用泡过辣椒的酒精涂抹(75%的酒精或者60度以上白酒内泡上辣椒),30%的猪油和蜂蜜混合后涂抹效果也不错。如果皮肤有破损,则需要尽快用新霉素软膏涂抹,防止感染。
4.冻伤急救的方法
当发生冻伤时,我们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防止冻伤的进一步恶化。
首先对局部冻伤的急救要领是一点一点地、慢慢地用与体温一样的温水浸泡患部使之升温。如果仅仅是手冻伤,可以把手放在自己的腋下升温。然后用干净纱布包裹患部,并去医院治疗。对局部冻的急救目的是使冷结的体液恢复正常。因此,若能使患部周围变温暖,很快可以治愈。禁止把患部直接泡入热水中或用火烤患部,这样会使冻伤加重。由于按摩能引起感染,最好也不要作按摩。
其次全身冻伤,体温降到20℃以下就很危险。此时一定不要睡觉,强打精神并振作活动的很重要的。
最后当全身冻伤者出现脉搏、呼吸变慢的话,就要保证呼吸道畅通,并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要渐渐使身体恢复温度,然后速去医院。
冠心病患者入冬要特别注意
冬季,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是一个危险的时期,为了使冠心病患者能顺利度过这危险季节,关心病患者要进行冬季保健。
由于强大的冷空气南下所形成的大风、大雪、冰冻等现象,造成了气温的骤然降低。严寒、低气压、温差大的恶劣气候,会使人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血管收缩使血压增高,心脏的负荷加大;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痉挛,使得原本因粥样硬化而狭窄的血管更加狭窄,甚或闭塞,冠脉痉挛还可使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管堵塞,从而造成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发生。心肌的急性缺血或坏死会严重影响心脏的功能,所以冬季也是心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合并症的高发季节。
为了使冠心病患者能顺利度过这危险季节,关心病患者要进行冬季保健,主要方法有以下五点:
1.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冠心病患者冬季要避免迎风急走,因此每天都要收看电视、广播,及时了解每次寒潮来临和经历的时间,切实做好御寒保暖措施。
2.适量锻炼,避免久卧不动,久卧不动会使血流缓慢,血栓形成,所以冠心病患者应选择下午较暖和的时间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但应注意,运动要因人而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适可而止,运动量以无不适感为度,过量则有害健康。持之以恒的运动可以改善心脏的功能,促进侧枝循环的形成。但遇天气突然变化骤冷,暴风雪等,应注意暂减少室外活动。
3.增强体质,避免急性感染。寒冷可使呼吸道及全身抵抗力降低,所以,冬季是感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也是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好发的季节,感冒、支气管炎等都会影响心脏,诱导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的发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急性炎症过程会引起粥样斑块破裂,大量的炎性介质会破坏血液系统凝血-抗凝平衡,导致血栓形成等病理过程。冠心病患者应特别注意加强自我保护,努力提高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抗病能力,避免感染的发生。一旦感染,无论轻重都应积极治疗。
4.心理平衡,避免大悲大喜。冬季寒冷的刺激,血管收缩,血液粘稠度增加,冠状动脉血管阻力增加,冠脉血流量减少,心肌缺血缺氧,而过度忧虑、激动、发怒等情绪更易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因此冠心病患者日常生活中要特别讲究精神卫生,保持情绪稳定。观看各种激烈比赛或激动人心的电视节目时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某些不顺心的事,要能想得开。如果烦恼来自人际关系或名利二字,则下列名言不失为一剂治疗冠心病的良药: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功名之际要看得淡,生死之际要看得破。家庭成员、亲戚朋友、街坊邻舍之间和睦相处,不计较小事,非原则的事采取让步态度,想不开的事可与有关人讨论。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时,可暂时离开现场,到外面散散步,或到安静的地方去松弛一下自己的情绪。平时培养一些对音乐、书画的兴趣,这对锻炼你的耐心,集中思绪,稳定情绪,陶冶情操都是大有益处的。
5.合理的饮食、良好的卫生习惯对防止冠心病的发生和进展有重要作用。以素食、青菜、水果为主要饮食,将会减低血胆固醇、脂蛋白的升高;菜油、花生油、玉米油有助于降低血中胆固醇,应增加食用。日饮白酒不宜超过25ml。每天喝50毫升~70毫升左右的红葡萄酒,可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延长寿命。
下雪天需防雪盲症
大雪初晴,雪地里玩耍的孩子、工地上干活的农民工、雪天里驾车的司机、雪天出游的游客等都要注意预防雪盲症。
“雪盲”属于光照性眼炎,是大面积积雪反射强光后,眼睛外层角膜受到紫外线辐射灼伤所致。人眼长时间受强光中的紫外线刺激,就会出现干涩、流泪、沙砾异物感、剧痛、皮肤发红、眼角膜和结膜的上皮细胞就会被杀死,进而脱落,造成角膜混浊,看不清东西,出现“雪盲”症状。
为防止雪面反射的强光造成“雪盲”,那些长时间与积雪打交道的人员和值勤抢险的工作人员,应戴上防护墨镜。尚若发生“雪盲”,要迅速到一个比较暗的地方,用凉毛巾敷,首先用冷开水或眼药水清洗眼睛,然后用眼罩或干净手帕、纱布等轻轻敷住眼睛,尽量闭眼休息,“雪盲”症状通常需要5天至7天才会消除。而一旦真的发生“雪盲”的症状,我们要及时治疗:
1.止痛,局部用麻醉剂,涂眼药膏。还可针刺四白、合谷、内关穴位。目的都在于缓和症状。
2.眼睛保护(防止持续或再度损伤)。发病后必须即刻戴上护目镜。
3.摘除隐形眼镜,减少角膜刺激和感染的机会。
4.消毒的棉布敷盖眼睛上。上述治疗措施必须持续24~48小时,直至眼部刺激症状完全消失。及时防治,一般不留眼部后遗症。恢复后视力也不受影响。
金银花抗冬季感冒
随着冬季的到来,感冒等一些上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在这里介绍一味冬日常用的中药,供大家作预防保健参考。
金银花简称银花、双花,又名忍冬花,为藤本植物忍冬的花蕾,在我国南、北方均有分布。夏初当花含苞未放时采摘、阴干,作生用、炒用或制成露剂使用。中医学记载,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功效为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主要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还可以用于痈肿疔疮、热毒血痢等。《本草纲目》中这样描述金银花的功效,称之可以治疗“一切风湿气,及诸肿痛、痈疽疥癣、杨梅诸恶疮,散热解毒。”
冬季虽寒冷,但是大家穿衣较多、通风不畅,热邪不易散出,因此多为风热型感冒。金银花芳香疏散,善散肺经热邪、清心胃热毒,尤为适合。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金银花含有环己六醇、黄酮类、肌醇、皂甙、鞣质等,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流感病毒及致病霉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也有抑制作用;有明显的抗炎及解热作用。作为一种常用中药,不仅疗效确切,而且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但寒性疾病及寒性体质者使用时需小心。
金银花是中药汤剂中重要的一味清热解毒药,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食疗茶,用于日常保健。冬日,抓一些金银花当茶叶泡着喝,就可以起到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的作用。如果同时配伍一些可以冲水的中药,就可以更好地起到保健防病的作用了。例如金银花、菊花、代代花、玫瑰花、合欢花各取10克,加冰糖少许代茶饮,除了清热解毒,还可以养颜美容,适合于年轻女性。还可以取金银花30克、陈皮20克、山楂20克、桔梗10克,或者金银花20克、桑叶20克、菊花20克、陈皮10克,加冰糖少许代茶饮,适合于各个年龄段的人服用,可以起到清热解毒、预防咳嗽等作用。
全身瘙痒有可能是疾病预兆
冬天皮肤瘙痒一方面是因为气温下降的原因,但我们且不可就此轻忽瘙痒,因为全身瘙痒有可能是疾病的预兆。
很多疾病都会产生难受的痒感,瘙痒性皮肤病不仅有痒的感觉,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疹子,比如红斑、丘疹、小疮等,但也有些瘙痒,皮肤上并没有什么痕迹,而是在局部或全身引起剧烈的瘙痒,叫作痛痒病。
值得注意的是,痒不仅是许多皮肤病常见的症状之一,而且也是身体其他疾病的征兆,特别是长期、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瘙痒往往是全身或内脏疾病的一种外在表现。
1.甲状腺机能亢进(简称甲亢)和甲状腺机能减退(简称甲减)均会出现皮肤瘙痒,其中甲亢病人的瘙痒出现较早,尤以炎热的夏季多见。
2.有些妊娠女性在分娩前三个月,因胎盘分泌大量雌孕激素,使胆道分泌的功能减退,同时又阻碍肝脏对胆红素及胆汁的排泄,造成体内胆盐淤积,而胆盐很容易破坏溶解酸并释放出组织胺而使皮肤瘙痒。
3.患有胆汁淤积性肝炎及胆石症引起阻塞性黄疸时,由于血液中胆汁盐及胆汁酸增多,而胆汁酸具有细胞毒性,在体内能破坏溶酶体,然后释放出蛋白水解酶和组织胺,也会造成皮肤瘙痒。
4.有些肾炎病人在发生尿毒症时,由于血液中尿素及蛋白衍生物增多,也会引起全身性瘙痒。
5.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增高易引起细菌和真菌感染,细菌毒素刺激皮肤的末梢神经而致瘙痒,尿糖刺激外阴,故有些糖尿病女患者可出现阴部瘙痒。另外,男性阴囊皮肤瘙痒常是阴囊湿疹、皮炎及核黄素缺乏症的主要症状,而女性外阴瘙痒又多半是霉菌、滴虫感染所致。
6.肛门瘙痒。有可能是内裤太紧,没注意卫生或是皮肤病等原因造成的,也可能是对痔疮药膏、某些食物(香料、柑橘类水果、啤酒、咖啡、可乐)或是抗生素药物(特别是四环素)过敏引起的。肛门痒有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兆,不过这种情况只是偶然现象。
7.在某些恶性肿瘤中,特别是淋巴系统的肿瘤,皮肤瘙痒往往是早期出现的症状。或是同时伴发的临床表现,比如白血病、何杰金氏病出现的瘙痒是全身性的,蕈样肉芽肿在疾病初期除了全身瘙痒之外,皮肤上没有任何变化。
8.有些脑瘤病人,鼻孔上可出现持续性的瘙痒。
9.某些局部瘙痒,如肛周瘙痒常与病人的便秘、痔疮、蛲虫或者肛周湿疹有关。
10.手足指(趾)间及大腿根部发生的瘙痒,常由该处的真菌感染引起。
当皮肤发生瘙痒时,我们且不可轻忽,而是要在注意止痒的同时,进一步弄明白瘙痒的原因,以便早日发现疾病,早日防治。
1.洗澡时水温不要超过36℃;不要用搓澡巾使劲擦洗皮肤,这样会使皮肤角质层受损脱落,大大削弱屏障作用;洗完澡后抹些乳液、润肤露等。
2.饮食方面最好以清谈的食物为主,注意摄入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A对于加强皮肤的营养很有帮助。
3.孕妇平时尽量少吃辣椒、大蒜等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这样可以减少瘙痒症状,也可以在洗澡后在腹部涂一些橄榄油会滋润皮肤又可以预防产生妊娠纹。
4.对于不明症状的瘙痒,不可自行乱用抗菌、消炎药水或药膏,应及时去看医生,对症下药。
冬季也要防胃病发作
暖冷、冷暖季节更替的时候总是容易滋生各种疾病,其中胃炎和胃溃疡一类的胃病苗头正旺,主要是受凉、受热、饮食习惯不当等引发胃肠疾病,因此,冬季有胃病史的人更应注意养胃,预防胃病。
由于冬季的昼夜温差悬殊,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也随之降低,另外,由于天气转凉,人们的食欲旺盛,食量增加,使胃及十二指肠的负担加重,胃肠道的疾病也逐渐高发起来,此外,工作过度紧张、食无定时、饮酒过多、吃辣过度、经常进食难消化的食品等,也是导致一部分人得胃病的主要原因。
如果你出现了胃部不适症状并持续1个月以上,应及时到医院接受胃镜检查,这可使胃病检出率达到80%以上。一般来说,胃病感染发现越早,治疗起来效果越好。平时工作压力较大的职业人群应尽量做到生活有规律,吃饭定时定量,少吃辛辣油腻等刺激性的食物,可吃些健脾和胃的食物如山药、苡仁,莲肉,扁豆等,做到防患于未然。
冬季保健宜防“低体温症”
每年有成千的人因体温过低而致残或死亡,这是由于人们低估了寒冬的危险。
许多病例出现在中等寒冷的温度下。特别容易受害的是幼儿,因他们身体损失热量的速度比成年人快。还有老年人、经常营养不足的人、因服药改变了身体对温度反应的人以及甲状腺功能减退者、特别瘦长者、节食者、酗酒者,均易患“低体温症”。
那么,冬季如何预防“低体温症”呢?
第一,适当饮食。节制饮食的人和特别瘦的人,比一般人容易发生低体温。因为,他们体内缺少由脂肪细胞提供的“隔热层”,所以应携带高热量的快餐。
第二,防止脱水。这一点在锻炼时特别重要。出汗和呼吸损失了体液,减少了血容量,而“脑子和心脏不能在缺氧的血液下充分活动”。专家们建议:“在进行户外活动之前,要饮足量的液体和热饮料。”
第三,避免饮酒。因为,酒精使血管扩张、皮肤充血,会造成温暖的错觉,但同时却使体内重要器官缺血,体温迅速下降。
第四,重视药物的影响。有些药物,如控制血压的药物、抗抑郁药、某些心脏病药物,均可影响人体对外界低温的反应。应向医生们询问,你正在服用的药中有哪些潜在的危险性。
第五,穿适当的衣服。许多野营者在冬季出现体温过低,这是因为“他们外出时穿得太少”。专家们认为,到山区要注意带足够保暖的衣服和供取暖的火灶,以防万一。准备衣服有三条原则:轻便、宽松、多层次。一件薄的挡风、宽松、多层次的外衣,足以抵挡寒风,但又不影响透气,而且可根据天气变化适当增减。需特别注意的是,人体的热量可经颈部散发掉,因此,冬季帽子与围巾必不可少。专家们还建议,带上防水的连指手套,从而形成一个充满热气的口袋;下穿不太紧的衬裤和防风罩裤。
第六,保持干燥。水分蒸发时,由于吸收热量,使人体迅速发冷。要设法穿轻些,行走慢一些,以减少蒸发。虽穿防水外套,但仍应使身体透气,汗液蒸发。如果人体受湿,要避免风吹,因为风寒是致命的。
秋末宜防老寒腿
寒露过后,天气由凉转寒,冷空气不断南侵,每次冷空气过境,伴随而来的是降温、大风或降雨。这种突变的气候,极易诱发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俗称“老寒腿”。因此,秋末宜防老寒腿。
膝关节发生的骨性关节炎,主要是关节软骨的病变:有一定厚度、富有弹性、表面光滑、呈蓝白色且有光泽的关节软骨,由于某些原因发生退行性变化,软骨的颜色变成微黄,失去光泽,而后表面粗糙不平,甚至发生龟裂、脱落,有的碎片游离在关节内,且软骨的厚度变薄。随之发生的是关节囊及周围韧带的松弛失稳,关节滑膜萎缩或增生,分泌的滑液减少或增加,引起关节活动范围缩小或关节的反复肿胀、疼痛等。在X线片上,可显示关节间隙狭窄和在关节边缘有唇样增生性改变,俗称为骨刺形成。有时骨关节面下骨质疏松或有小的囊性变区,这种变化可使软骨深层营养中断,使骨关节炎发生或加重。
老人到了秋末冬初,应特别注意膝关节的保健。首先,要重视保暖防寒,留心天气的变化。当冷空气过境,降温、降雨、刮大风时,及时增添衣裤被褥,必要时带上护膝。其次,要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说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开关的门轴不易被虫蛀,经常运动,关节也不易发生关节炎。打太极拳、慢跑、做体操都行,活动量以身体舒服、微有汗出为度,贵在持之以恒。一旦发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应立即治疗,以免病情加重或恶化。一般来说,采用药物、针灸、按摩和理疗都是有效的。
冬季老年人宜防哪些隐性疾病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中外医学专家已找出了许多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原因,明确地提出,冬季老年人宜防如下几种隐性疾病:
第一,隐性肺癌。隐性肺癌是指那些在痰或支气管分泌物中查到癌细胞,但胸部X线透视、照片均无异常,亦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的早期肺癌。这是因为肺癌病变太小,多数为原位癌或微小浸润癌。另外,由于癌灶多为中心性,容易被肺门阴影所遮盖,不易引起梗阻,也无继发炎症或肺不张等改变。
第二,隐性胆结石。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年肥胖妇女;平时饮食习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血中甘油三酯偏高,常伴有动脉硬化或糖尿病。结石在胆囊内长期刺激黏膜而引起的慢性炎症,可引发胆道梗阻、感染,少数病人会发生胆囊癌。
第三,隐性溃疡病。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性较差,这是患有溃疡病而不感疼痛的原因之一。老年人胃酸分泌偏低,对溃疡面刺激性轻,也不易感到明显疼痛,当患有其他疾病时,会将胃痛症状掩盖,因而没有节律性腹痛。
第四,隐性冠心病。约有30%的冠心病人没有症状,只有在做心电图检查时,才会发现心脏异常变化。这是由于冠状动脉硬化发生早、病程长,冠状动脉闭塞、硬化变形,即使病变存在,自己也全然不知。
第五,隐性肾炎。大部分起病隐匿,病程漫长,临床症状少。其主要表现只有尿的异常,而且多数是在诊断其他疾病或体格检查时,偶然发现有尿的异常,然后才确诊的。这种肾炎可在20~30年内处于稳定状态,保持较好的肾功能,但在感染、过度劳累、药物损伤后,病情可突然加重,就此迁延不愈。
冬季需防治小孩口角炎
每到冬季,常可以看到有些小孩口角糜烂,疼痛不已,甚至不能大声说话,这就是患口角炎。家长千万别以为小孩口角炎是小病而掉以轻心。
口角炎又叫口角疮,主要是由体内核黄素(维生素B2)缺乏所引起。核黄素存在于蛋类、豆类、花生及新鲜蔬菜之中。严冬时节,新鲜蔬菜较少,人们摄入的核黄素也因之不足,再加上有些小孩偏食、挑食,就更容易引起核黄素的不足。还有一些人,长时间患慢性腹泻,胃肠功能紊乱,食欲较差,使机体对核黄素的吸收和转化受到影响。从而引起核黄素缺乏症。
另一方面,冬季气温低,气候干燥,口唇容易发干发燥,有些小孩喜欢用舌头去舔,而唾液碰到干燥的空气,很快挥发,口唇又干裂,再舔再干,形成恶性循环,口腔里的细菌经舌而进入口角,这也是形成本病的一个因素。
口角炎的症状是:初期口角周围发红发痒,继则出现疱疹、裂缝、糜烂,裂缝向外侧延伸可达1厘米,多见于一侧,或两侧均有,但以一侧较重。裂缝表皮剥脱而形成溃疡,开口说话和吃饭即感疼痛。持续1~2周甚至更长时间后,口角的疮表面结痂(由于口角经常运动,往往反复结痂)脱落。
当小孩患上口角炎后,家长不能错误的认为这是小毛病而掉以轻心,而应该认识到口角发炎是机体核黄素不足所引起的病症,核黄素缺乏还可引起舌炎、唇炎等病症,并且常常表明机体还合并其它维生素及营养物质的缺乏,如果拖延时间,将会有碍小儿的生长发育,引起不良后果。
对于孩子的口角炎,可给予核黄素治疗,每次5~10毫克,每日3次。也可配合服用维生素C,坚持服用1~2周,即可痊愈。口角局部可用油脂或防裂油涂抹,以防治开裂。应告诫孩子不要用舌头去舔。如果口角溃烂,可再局部涂些紫药水,使局部结痂。如伴有细菌感染,口角疮面扩大,溃疡旷日持久,甚至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可配合服用抗生素。
糖尿患者病要好好保护双脚
糖尿病病人足部护理不当,易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严重者须截肢。为了减少糖尿病的足部病变,糖尿病患者必须要好好保护双脚,才能知“足”常乐。
糖尿病患者每日都需要洗脚,但洗脚前,一定要先用手或温度计试水温,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存在足部神经病变,对温度的感觉能力下降。一般要求用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可一边泡脚,一边加入温水,泡脚的时间也不宜过长,时间别超过13分钟,洗完脚后要用软干的毛巾将脚擦干,并一定要擦干趾缝之间的水迹,必要时可用电吹风的小风吹干。
秋冬季节足部易干裂,可涂抹凡士林。如果足部皮肤很干燥,可以用含油分多的婴儿油均匀涂搽在足部表面。冬季在使用热水袋、电热取暖器或直接烤火取暖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及控制好温度,以免足部被烫伤。
此外,糖尿病患者别赤脚走路,也别去踩保健按摩石,因为他们往往脚上踩到硬物弄出伤口而不自知,等到脚发烂发臭都搞不清楚原因。此外,为保护足部,糖尿病者要选择合适的软质鞋,袜子应选择宽松的棉质地和羊毛质地袜,既吸汗又透气。
如果患者的足部皮肤出现了干裂、湿冷、水肿、肤色变暗、感觉缺失、趾甲变形或局部红肿痛热等,都可能提示已经出现了足部病变。必需尽早到医院就诊。
暖冬要特别小心呼吸道疾病
暖冬在给人们带来惬意生活的同时,却埋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暖冬里,我们要特别小心呼吸道疾病。
近几年的冬季逐渐呈现“暖冬”的趋势,且愈来愈明显。充裕的光照、合适的温度,给人们带来舒适、惬意的感觉。然而温暖背后,时刻隐藏着疾病隐患,应随时预防暖冬后带来的“黑色杀手”。
因为冬天寒冷的气候可以杀灭各种细菌和病毒,但暖冬会使一些致病微生物因温度适宜而存活下来,再加上气候干燥带来更多的粉尘和大气污染,使得这些病菌更加活跃,病虫害更容易滋生蔓延,空气中病原体增多。
1.呼吸道防御功能削弱
暖冬造成大地水分蒸发,气候干燥,这会大大削弱人体呼吸道的防御功能。一般人会出现口干舌燥、嗓子疼、流鼻血、眼发涩、皮肤干燥发痒等症状,还可能感染呼吸道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肺炎、哮喘等,伴有一些或轻或重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咽部干痒、打喷嚏、鼻塞、流涕、发热、头痛、畏寒、乏力、全身酸痛等。
2.心血管疾病会突然袭击
暖冬是指冬季的整个平均气温比往年偏高,个别天气也不排除强冷空气影响而出现寒潮。冬季冷暖气流交汇,使得气候忽冷忽热,骤然变化,当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被温暖的天气麻痹时,老天爷突然翻脸,很容易让人因为一下子适应不过来而发病。临床上不少心肌梗塞患者和冠心病患者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这是因为天气突然变冷会使血管收缩加强,造成血压波动,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同时,气温大幅度波动还会造成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血管痉挛,导致冠心病和中风。此外,暖冬会使气候变得更加干燥,如果患者水分摄取不足,血液黏度就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也就增大了。
3.肠道传染发病概率增加
暖冬给一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创造了良好环境,特别是肠道传染病。比如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及食物中毒等,都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冬春季节是甲肝、戊肝的流行季节,气候温暖的暖冬易使流行季节提前,而且暖冬促使蚊蝇、蟑螂入室过冬,使疾病的传播媒介增加不少。另外,暖冬也是水痘好发的季节,感染对象主要是幼托、学龄前和学龄期的儿童,应注意平时多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4.暖冬会诱发焦虑失眠
暖冬由于昼短夜长,患者体内激素分泌容易失调,所以部分人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不适症状,诸如焦虑、烦躁、失眠等,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过他们也提醒,冬春两季是精神性疾病的发作高峰期,长期的干燥暖冬使一些潜伏的抑郁症患者感觉更加不适,成为重要的发病诱因。如果这时候精神压力过大,紧张焦虑,容易出现失眠乏力,如不及时调整工作节律,很有可能发展成抑郁症。
既然“暖冬”会给人带来诸多健康隐患,如何预防就显得非常重要。对此,专家说首先要提高自身免疫力,平时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澡、勤换衣、勤晒衣服和被褥,保证清洁卫生,不给病菌以可乘之机。要培养良好的个人健康生活习惯,饭前便后和外出回家要洗手。重视通风换气有些人觉得冬天气温低,常常让门窗紧闭,医生指出,这是十分错误的。因为这样一来,室内空气不流通,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光线,多种病毒、病菌容易滋生和繁殖。因此,每天室内应通风换气,保证居室空气清新。
其次,我们也要加强体育锻炼。避免或减少冬季呼吸道疾病的根本办法还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抗病能力。锻炼的方法很多,如散步、慢跑、做广播操、打太极拳等,并遵循“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