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99600000037

第37章 放风筝,驱秽气

清明前后,春风正盛,是放风筝的季节,因此放风筝成为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之一。每逢清明时节,可见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风筝,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筝文化。

风筝别称纸鸢,此外也叫风禽、纸鹞等。这些称谓都与禽鸟相关,概了其能飞的特点。而称作风筝,则是因为在鸢首缀一个小竹筒,风入筒中,其鸣如筝。这有些像绑在鸽子身上的风笛。而更有在风筝上装置简单簧片琴弦的,叫“鹞琴”。

风筝历史

中国是风筝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风筝最初并不是一种娱乐工具,而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像《鸿书》中“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的记载,和韩信“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等典故中提到的木鸢和纸鸢,便是这种用途。后来梁武帝被侯景包围在台城的时候,也用纸鸢告危求援。

“风筝”的称谓,当是五代以后。相传在五代时,有个叫李邺的人,在风筝上拴上竹笛,微风吹动,嗡嗡有声,近似古筝的声音,因而得名风筝。

唐代以后,风筝成为一种娱乐工具,但只限于皇宫和贵族子弟游玩。风筝的形状也更加丰富,除了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北宋以后,放风筝开始流行于民间,而且日盛一日。

明清以来,风筝的制作日趋精巧,以至于曹雪芹竟心为所动,撰著《南鹞北鸢考工志》,记载了几十种扎、糊、绘、放风筝的工艺。此时的风筝,已经不只是一种娱乐用具,也成了一种工艺品,并出现了不以施放为目的而是用作装饰品的风筝。

至今,放风筝仍是一种盛行的民间娱乐活动,而且十分普及,多姿多彩的风筝中也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值得传承。

清明放风筝的习俗

清明放风筝是中国古代普遍流行的习俗。这一习俗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

清明时节放风筝,应是唐宋以后北方民间流行的活动。在古人眼里,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放风筝可以带走自己的秽气。清明节后就过了东风的时令,不再放风筝了,所以,古人会在清明时,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面,然后等到风筝升到天空中时就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一年平安吉祥。如《红楼梦》中便有李纨劝林黛玉放风筝的描写。李纨就劝黛玉说:“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晦气,你该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后来当紫鹃要去拣别人的大蝴蝶风筝时,林妹妹学乖了,笑着劝阻道:“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丢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

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记胜》中也把放风筝写得活灵活现:“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盆,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记载了当时倾城男女“各携纸鸢”,清明扫墓后施放较胜的盛况。

此外,清明时节,人们还有在夜间放风筝的活动。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延伸阅读

风筝起源的不同说法

关于风的起源,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风起源于先秦时代。《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中记载: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曾“为木,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第二种说法是,韩信是风的发明者。“高祖之征陈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也。”

第三种说法认为风最早是在南北朝时期,由羊车儿制造。《资治通鉴》中这样描述:高州史李迁仁、天门太守樊文,将援兵万余人至城一。台城与援军信命已绝。有羊车儿献策,作纸系以长绳,写于内,放以从风,冀达众军,题云:“得送援军,赏银百两。”太子自出太极殿前乘西北风纵之。贼怪之,以为厌胜,射而下之。

第四种说法是风由五代时期的李发明。明代陈沂在《询录》中这样写道:五代李于宫中作纸,引线乘风戏。后于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故名风。

此外,还有说法认为,风的直系祖先不是木,而是测风的旗。旗缘于以鸟羽测风。

同类推荐
  • 民间风情:三百六十行

    民间风情:三百六十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我们再耳熟能详不过的话。社会百业,就是我们俗称的三百六十行。所谓三百六十行的行,最早似乎是指街巷所设的贩卖摊和商店的行列,这点可以在唐人小说文献中得以证明。传统的三百六十行,是我国农耕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指人们赖以为生产、生活,即与衣食住行用等紧密相联的手工业、商业的泛称。
  • 爱国报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爱国报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古朴遗风:西安碑林与城墙(文化之美)

    古朴遗风:西安碑林与城墙(文化之美)

    中华文化浩浩五千年,哪怕是遗留下来的一砖一瓦都弥足珍贵,因为他们的存在就代表了历史的诉说。西安碑林及城墙由来已久,碑林所展现的建筑风格及碑上的篆刻文字讲述了哪段历史?城墙与护城河、吊桥、箭楼、角楼等又有何关系?碑林与城墙的现状又如何?在本书中读者都可以找到答案。
  • 我读故我在:胡适论读书

    我读故我在:胡适论读书

    胡适研究已成为一门学问,作为一代“文化圣人”,他是如何读书治学的?他如何把读书、治学与做人连在一起的?本书作者在解读胡适原文的基础上,注重历史背景和资料的钩沉,注重对胡适思想做历史的分析,以期客观了解胡适,择善而从,向读者打开一扇了解胡适这位民国大师的求学之门,引导读者走近大师、学习大师、敬仰大师。
  • 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人文知识分子的起源与使命

    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人文知识分子的起源与使命

    本书试图从人文哲学角度对知识分子的本质提供一种阐释。本书又不属于教科书式的“知识分子学”原理研究,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视作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潮录。
热门推荐
  • 冷血三公主的复仇爱恋

    冷血三公主的复仇爱恋

    冷雪如她,邪魅如她,可爱如她。冰冷如他,花心如他,温柔如他。他们和她们将会碰出什么样的火花?
  • 九彩祥云

    九彩祥云

    仙界无仙,魔界无魔。妖再无忌惮,横行与人间。人界各自为政。乱世,一个少年自大荒中走出……
  • 大修行者

    大修行者

    二十一世纪,在这钢铁林立的现代都市中还有一小撮人,这一小撮人,能飞天、可遁地。黄苍、因心血来潮想上山拜佛,秉承着一句“我要见佛,佛若见我、必会有路”便一头扎进了驼峰山;即使走错了路也丝毫不悔改......知足树前黄苍见无路可走,万念俱灰之下欲轻生寻死,可是冥冥之中有天意,让黄苍得见另一个‘世界’。“佛说有缘人,道说道非道,莫言苦与厄,只言他化道,他化道、亦非妙、既非妙、何非妙?”不一样的仙、不一样的神、不一样的佛、不一样的道、不一样的法术、一样的修行。(本书架构别具一格,却又有与以往的修真、修仙小说有着相似之处,切莫以以前的看书经历来标榜此书-.-)
  • 我想平平淡淡的活着

    我想平平淡淡的活着

    方羽,方家三子,与两个哥哥并称方氏三杰,大哥是一个军事奇才,二哥是官场奇才,方羽则是一个商业奇才,大学期间靠自己的能力经营起一家公司,而且资产已经上亿。人们对他的评价是“其智如妖”。方羽玩世不恭,目空一切,却没有想到这一切都结束在那个女人身上,她没有方羽身边的女人漂亮,但在那个女人身上方羽感受到了安逸的感觉,他迷恋上这种感觉,爱上了那个女人。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她去了另一个城市,开了一家点心店,每天一起工作一起回家一起吃饭...在得知女人怀孕的那一刻方羽以为自己找到了生命的意义,然而,没想到她进手术室的那一刻就是永远的分别...
  • 通天葬主

    通天葬主

    现代学生王紫川获得远古武道传承,各种天功宝典也应运而生,此时一座天碑一座令剑从天而降引发天地大变,牵扯出亿万万年前的证道之秘。九界三十三天,天人争斗,弑杀造主,只为超脱誓不做空幻一场。
  • 大斗笔

    大斗笔

    一笔开天地,一笔写春秋。一笔书生死,一笔定乾坤。
  • 恐怖悬疑人生

    恐怖悬疑人生

    我叫南宫云天,因为春节期间回老家,被大仙附身,从此就开启了我恐怖悬疑人生,故事很长,请慢慢欣赏。
  • 已相知莫相离

    已相知莫相离

    他是流落在外,身份尴尬的皇子;她是权臣之女,竞逐皇位的皇子们笼络的对象;他,风姿卓异,孤傲清冷,俊朗超逸;她,倾城绝代,顽劣执拗,纯良无害;为了复仇他必须登上朝堂;为了前进路上少一些阻挠,他必须俘获她的心;他设计接近她,阴差阳错的给她制造了太多的磨难;我为棋子,你心何安?……
  • 饭店死忌

    饭店死忌

    酒店灵异事件层出不穷,诡异死亡的背后究竟是鬼还是人为?午夜时分,我走进了一家饭店,这里的菜很便宜,但是到后来我才发现,这里的饭,并不是给活人吃的!随着好友的离奇失踪,我不得不再次的踏入这个诡异的饭店....
  • 冰狐离央

    冰狐离央

    (全文免费)——“你是谁?”“离央。”“你是妖?”“离央就是离央。”——“不过是只狐狸罢了,也值得你如此护着?”“我乐意。”他可以转脸就冷漠无情,好像从前处处维护她的是另一个人。可是当一切面目全非之时,她却早已陷落。她爱了,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