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94300000072

第72章 碎瓦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老是不着家。

父亲除了种地,还做些小生意。贩卖粮食、麻花、木器和一切能赚钱的东西。自然是小本经营。推一辆独轮小土车,或者挑两只筐子,在苏鲁豫皖交界的几十个县之间往往来来,一趟就是十天半月。

家里很穷。两间草屋做居室兼厨房,半间草棚子放些农具杂物,一个土墙小院,院里一棵弯枣树,树底下卧一条狗。全部家当就是这些了。家里老是断炊,老是半饥不饱的。晚上没有吃的,肚子饿了就喝点水。我那时还小,饿了就哭闹,母亲放下纺车,把我揽到怀里哄一阵,解开怀塞我嘴里一个奶头。其实母亲的奶早就没水了。我吃奶吃到八岁,到入学才断奶,还是母亲在奶头上抹上锅灰,又让姐姐们羞了一通才从此不吃奶的。

父亲又是好多天不在家了。全家人都盼他快点回来。因为父亲一回来,就意味着有了吃的。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隆冬之夜。

傍晚时积雪就已很厚。林里到处静悄悄的,屋后路边的杂货店里透出一小片灯光。几乎没什么生意。几个老人倚着柜台聊天。庄稼人都瑟缩在自己的草屋里。这么冷的天,很少有人外出。关上院门,男人转动着拧车拧绳子,女人纺线,而且多是摸黑做事,油灯也舍不得点的。孩子们不怕冷,不时跑到院子里玩一阵雪。我小时体质很弱,曾有两次差点病死。天冷加上肚饿,我没有心思玩。父亲不在家,家里就格外冷清。母亲和大姐都在纺线,我和二姐早早就睡了。纺车声嗡嗡的像催眠曲。母亲又在低声哼唱着什么,调子非常凄婉。母亲纺线时常这么唱,唱给自己听,像是倾诉,又像是叹息。天还在下雪,鹅毛似的,越发紧了。有树枝折裂的声音。北方雪大,压塌草屋的事也是有的。不知什么时候,我带着泪痕睡着了。母亲说,睡着了就不觉饿了,睡吧。

母亲和大姐还在纺线。她们同样空着肚子。

已过半夜了吧。除了籁籁的落雪声,外头世界已在漫天大雪中沉入深夜的静寂中。突然一阵敲门声,然后是大黑狗兴奋的咆哮,父亲回来了!

父亲整个成了雪人,挑两只筐踉踉跄跄栽进屋,眉毛都是白的,嘴里哈着寒气,一副极疲倦的样子。赶到这时回家,肯定是走了很远的路。一家人都惊醒了,那份欢悦是可以想见的。大黑狗吱吱叫着跑里跑外,不时往父亲身上乱扑。大姐忙着为父亲打雪,母亲则忙着烧水去了。我迷迷糊糊刚坐起,父亲已转身从筐里端出两个大壮馍。这是四省交界地特有的一种面食,每个壮馍要四斤干面做成。像一块豆饼那么圆那么大,放在特制的平底锅上烤熟,结实耐嚼,刚出锅的更好吃。父亲带回的壮馍当然早就冷硬了,放在案板上“嘣”一声响。父亲用刀砍开,一块也有一斤的样子,拿起来塞到我手里,我赶忙接过,用手背擦擦眼就啃起来。一家人都在吃,真香啊!

其时大雪仍在下,门缝里挤进的雪积成小雪堤,冷风不时灌进屋子,但全家人都感到暖烘烘的。外间屋灶膛里火光一闪一闪的,母亲要为父亲烧大半锅热水,盛出来半盆让他洗脸洗脚,剩下的再烧点面汤。那时父亲坐在一旁,抽着烟看我们吃东西,一脸疲惫中透着满足和安详。偶尔说几句话,大约就是外出的见闻和经历之类。父亲口拙,不太爱说话,他一生对儿女的爱都是体现在行动中。即便这种全家团聚的时刻,他也不太说话。他默默地抽着烟,一屋子都是咔嚓咔嚓的咀嚼声。看我们姐弟狼吞虎咽的样子,父亲忽然有些心酸,他掩饰地撸一把脸,说:“甭慌,够你们吃的。”

后来的几十年中,我经历过困窘,也经历过辉煌,住过豪华宾馆,吃过珍奇佳肴,其中许多东西父亲连见也没有见过。但我永远忘不了那个隆冬之夜,那是迄今为止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没有什么东西比得上父亲给我的壮馍更好吃。

歇息几天,父亲又上路了。挑两只筐,风风火火的,像是要去捡拾什么。他总是这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母亲和大姐依然在家纺线。摸着黑纺线,一纺就是大半夜。那时大姐不过十来岁。

村里人说,这家人疯了。

父亲母亲黑夜白天没命地干,就是为了买地。

土地于庄稼人像命一样重要。而父亲母亲都曾是庄园主的仆人,失落的庄园是他们永远的梦想,他们要捡回那个梦。

曾祖父曾有一千多亩肥沃的土地和一片青砖瓦屋,人称大瓦屋家。那是他的父辈三门合一传给他的。日子相当富裕。可惜曾祖父三十九岁病逝,撒手西去了。从此曾祖母以寡妇之身带着三个儿子和一大片庄园,开始了艰难的人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大瓦屋家已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曾祖母子孙满堂,却无力保护他们。几十年间,这个家族曾十二次被土匪绑票。曾祖母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一次次割地赔款,用大把大把的票子把儿孙们从虎狼窝里赎回。其间的屈辱是无法尽述的。

三个祖父渐渐长成汉子,胸中涌动着无数仇恨。他们决心要用自己的力量保护这个家了。

那一年,一个土匪头儿又去家要粮,带着几个人,一人一条枪。曾祖母不敢得罪他们,亲自灌了两口袋麦一口袋秫秫,让人搬到他们车子上。事情就出在那一口袋秫秫上。土匪嫌给了杂粮,气哼哼走了。爷爷陪着小心送到门外。土匪头儿却突然转身,对着爷爷打了一枪。爷爷一闪身,幸亏缩得快,躲回门后,一枪打在墙角上:“噗!”一股尘土,溅了爷爷满脸。土匪扬长而去。这正是日头正南的时候。爷爷看看日头,一口血喷出来。他返身回到院里,冲二祖父三祖父说:“卖地,买枪!”爷爷是长子,爷爷说一不二,一辈子都是火暴脾气。

半个月后,枪买来了,三条。三个祖父一人一条枪。

又两个月,炮楼修起来了。两座。在院子里对角矗立。院墙也加固加高了。炮楼上三条快枪,加上几门土炮,一家人胆气壮了。果然,三五零星土匪再不敢大白天骚扰。夜晚捣乱,一阵枪打出去。大瓦屋家不再逆来顺受。

但好景不长。三兄弟也就三条枪。对付小股土匪还行,有大队土匪前来,就只好开门迎盗,不然一座庄园都会玉石俱焚。

绑票的事仍在继续发生,曾祖母又在卖地了。

父亲就曾两次被土匪从被窝里拉走。第一次才七个月,回来时已经会喊奶奶了。父亲被土匪抱走后,寄养在皖北一个孤老太太家。每日喂三次面疙瘩,吃罢就扣在粮囤底下。那是一种条编的大粮囤,扣在底下,别说七个月的婴儿,就是七八岁的孩子也爬不出来的。父亲在粮囤底下生活了一年多。这期间,曾祖母费尽千辛万苦,到处托人打听,是哪路杆子抱走的,要价多少。方圆几百里内都寻找了,却一直没有下落。父亲是长门长孙。曾祖母为找回父亲是不惜倾家荡产的。后来曾祖母的娘家人也出面寻找。一个偶然的机会,终于在皖北的砀山县找到了父亲。原来,一年前的那个夜晚,土匪把他寄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后,自己也找不到了。他们早就知道我们家的人在找父亲,也知道曾祖母开了个很大的价钱,却只好装聋作哑。父亲第二次被绑票是三岁。这一次很快就赎回了,曾祖母卖了十亩地,把两千斤麦子交给土匪,保住一条命。

曾祖母的土地在一年年缩小,是被人一刀一刀割走的。三祖父说:“我去当兵!”曾祖母舍不得。三祖父才十七岁。肩膀还嫩得很。爷爷说:“娘,让他去吧。”曾祖母说:“你说得轻巧,那是要在枪林弹雨里钻啊!”爷爷说:“娘,不该死老天爷会保佑他。该死在家呆着也会遭祸。”曾祖母抹抹泪不吱声了。曾祖母直发呆。多少年来,她像老母鸡护小鸡一样护着她的儿孙,还是挡不住一次次被狼叼走。留在身边,的确也不保险呢。曾祖母终于同意了。夜晚,爷爷把三祖父喊出来,兄弟俩在院子里站着。爷爷好一阵没说话。三祖父有点怕爷爷。长兄如父,爷爷规矩很大。夜很黑,星星显得特别亮,只是被风摇得厉害,像是要从上头掉下来。三祖父抱住膀子有点冷。爷爷说:“三,当兵要打仗的,你不怕死?”三祖父说:“知道。我就是想去打仗!”爷爷说:“打仗好玩?”三祖父说:“打仗不好玩。我就是想死个痛快!”

“啪——!”

爷爷甩了三祖父一个嘴巴子。

“哥,窝囊气我受够了!”爷爷转身找到一条绳子,指指旁边的树,“想死容易,上吊!我看着你上吊!”三祖父哭了。三祖父还是个孩子。爷爷扔掉绳子,叹一口气。爷爷一阵子没吱声。他在想让不让他去当兵。爷爷知道这条路很险,几乎是一条绝路,但他终于别无选择。

“三儿,去当兵吧。好好当兵,能混个连排长回来,就没人敢欺负咱家了。”三祖父点点头。三祖父曾三次被土匪绑票。爷爷说:“三儿,别光想到死,要活着回来!”三祖父去当兵了,在距家一百多里路的山东省鱼台。三祖父打仗很勇敢,又爱结交朋友,在兵营里有一帮拜把子兄弟。打起仗来互相照应,受过几次伤,却无大碍。一年多时间里,三祖父摔打成一条黑大汉。不久被提升为排长。这一年多里,家里安稳了许多。大瓦屋家有个在外头耍枪杆子的,土匪们有所顾忌了。曾祖母天天烧香磕头。忽然有一天,三祖父跑回家来了。三祖父前脚刚到家,一顿饭还没吃完,抓逃兵的就追来了。三祖父是逃兵。队伍要往山西开拔,那里距家太远。三祖父当兵是为了保家护院,当兵去那么远的地方,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他跑了。那时候,逃兵被抓回去是要枪毙的。何况是一个排长。三祖父被夺下饭碗,当即捆起来就要带走。曾祖母给人磕头求情。磕得披头散发,额上冒血。乡邻们也帮着说好话:“你们行行好,就当没抓住他不中吗?”

“不中。我们抓到了。”

“行行好吧,抓回去就是个死。”

“军有军法!”

爷爷请来了寨主。寨主是赵家的头人,有点身份的。但他无法阻挡抓人。就向带头的说:“长官,请你们路上走慢点,我去求个人情来。”然后示意爷爷,爷爷明白,赶紧送上一袋钢洋:“路上喝茶用,请诸位慢点走。”

那带头的还拿捏着不接,被一个也是小头目样的人伸手拿过去,笑嘻嘻说:“我们也是听差,你们求人情要快!”后来才听三祖父说,小头目样的人是他把兄弟。

抓逃兵的把三祖父带上路的同时,一顶小轿抬着寨主也飞快地往县城奔去。寨主和县长是把兄弟。赵家寨主在当时是体面人,一个寨子二千多口人,加上分布在全县的赵家,有数万人之多,大寨小寨常联手和外姓人打斗,人多势众,不免有些霸气。但为官的却爱和这类人物结交,不然这官就做不稳当。寨主就是去县长那里求人情的。自是爷爷一路同行。

一路上爷爷捏一把汗,因为他不知能不能求到县长的人情。即便求到,又不知县长和那军队的长官有多大交情。那时天已落黑,到处一片苍苍茫茫的,一行人走得好急好快。

没想到顺利得很。小轿把寨主抬到县衙后门,通报过后,便立刻被请进去了。爷爷在外头候着。两盏茶的工夫,信拿出来了。爷爷拿到信揣进怀里,立刻打马出城,往鲁西南一路飞奔。这一夜,几乎是马不停蹄。一百多里路,全是生路,不时跑迷了,只好叩开人家的门打听,几经辗转,赶到时天已微明。军营外一里多的一处荒岗上,三祖父和抓逃兵的一干人马正在等候。原来他们早就到了,都没有进兵营去。幸亏三祖父的那位把兄弟从中打点说情,如果进了兵营,而人情又求不来,便只有死路一条了。

爷爷看到他们,纵马跃上荒岗,扬扬手中的信说:“我已经求了人情来!还烦诸位稍候,我去去就来!”拱拱手调转马头,直奔兵营去了。这一夜跑得人困马乏,爷爷已是心力交瘁。但没人能代替他。

果然县长的面子大。这位军队长官曾带兵在丰县驻扎过,和县长交谊颇深,当即允情,派了一个军官随爷爷来到那座荒岗上,命令松绑放了。

爷爷带上三祖父千恩万谢,一同辞归。走出很远了,突然听到一声枪响。

后来父亲曾经对我说过,如果小时候好好读书,或许会有点别的出息。他说这话的时候很平静,并没有多少懊悔的意思。只是淡淡的有点伤感。那时他已差不多走完了一生的路。

父亲小的时候,家里还很富。只是没权没势,老是被兵匪衙门敲诈。于是曾祖母和爷爷就老是被这个问题困扰,老是想着家里出个有本事的人,好能保护这个家。父亲是长门长子,希望便寄托在他身上了。

学而优则仕。这是古今多少平民家庭的幻想,多少有抱负的少年苦苦追寻的一条路。然则云泥殊路,又谈何容易!

父亲上了三年私塾。

父亲悟性很高,是那种漫不经心的聪明。他少年时并没有什么大志,只是随心所欲地生活。家庭的屈辱磨难,于他并无多大关系,爷爷的用心他还不能理解。那都是大人的事。两次被人绑票,他都觉得很好玩。父亲最早学会的话是“奶奶”。奶奶就是第一次被绑票时寄养的那个老人。那位老人没有家庭儿女,孤身一人度日。她很喜欢父亲,每天拌疙瘩汤给他喝,白面或者杂面疙瘩。父亲一生爱喝疙瘩汤,就是从那时开始的饮食习惯。家里找到父亲时,老人家大哭一场,她舍不得让他走。后来还来看过父亲。父亲长大一点后,又由家里人带着去看望过老人家。他对“奶奶”很有感情。

父亲上私塾后,不知怎么迷恋上了戏曲。

那时乡间社戏很多,有大台戏,也有地摊曲种,梆子、四平调、柳子戏、花鼓、拉魂腔、评书,各有各的迷人之处。特别农闲时节,这村那村到处都是锣鼓声声。冬天到了,一些大户人家就请来戏班子,在野外的麦地里搭台唱戏,吸引十里八村的庄稼人都来听戏。一是显示仁德,二是联络感情,和乡民搞好关系,三是借听戏请来一些头面人物炫耀势力。还有一个好处是肥田。那时土薄,即使大户人家也无法块块田施肥,冬小麦就长得稀稀拉拉。于是搭台唱戏,让人在田里乱踩。自然是一片狼藉。但人的脚气却有肥田特效,加上粪便污物,一块薄田便一夜之间注入肥力。别看当时一片狼藉,等开春一场雨,麦苗就会返青猛长,放眼绿油油一片,和别的田明显不同。这就是古话说的“麦收战场”。

哪里晚上有野台戏,父亲是必定要去听的。白天有地摊曲艺,他也常去听。胳肢窝里夹着书,杂在大人堆里席地而坐,托着腮听得入神,时常误了上学。有时干脆就不去先生那里,吃完饭直奔戏场。家里以为他去上学了,先生以为他在家,两头都被蒙着。但这把戏不久就被发觉了。父亲被扒光了衣裳,爷爷用皮鞭打,打得在地上翻滚,血痕横一道竖一道的。父亲记住几天,不久又去听戏了。于是爷爷又打。父亲老是想不通,书念得并不差,为什么就不能听戏呢?他固执地这么想,也固执地这么做,终于改不了。他身上的鞭痕一道一道的,有时几天走路都困难。可他还是要去听戏。爷爷那么暴烈的脾气,都无法改变他。看他摇摇晃晃又去了戏场,大人们只好摇摇头,谁也不知他心里想的什么。

一个乡村小子对戏曲音乐的迷恋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流浪艺人怀里的马头琴,游方和尚手里的木鱼,都能引起他极大的兴趣。他时常懵懵懂懂地随在他们身后,从这家走到那家,从这村走到那村。痴痴的,呆呆的。终于,流浪艺人走远了,从荒草野径中消失在旷野尽头。那时父亲便爬到树上摘一片树叶,含在嘴里吹起来,吹得呜呜咽咽的,孤独而宁静的他就这么在野地里吹着蹓跶着,追逐着飞鸟、野兔,随手捡拾一片碎瓦放在口袋里。直到日暮黄昏,才蹒跚着回家。

等着他的又是一顿鞭子。

爷爷到底不能容忍他的固执。父亲退学了。

爷爷心里很难受。

他的望子成龙的殷殷之心,像被扎了一刀。这意味着他的家族只能继续败落下去,再也无法挽回。父亲自小喜欢捡拾碎瓦的癖好,则似乎是一种预言。

他同样不能改变他。

父亲成了小小的农夫。

其实他从八九岁就能吆牛耕地、驭马耙田。他喜欢农事。喜欢旷野。喜欢庄稼。喜欢日出日落。喜欢风雪秋雨。他天生就是个农夫。他的性格中没有掀天揭地、经邦济世的气质,他只是温和、平静而执著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依然喜欢捡拾碎瓦片、烂砖头。路上碰到捡起来,耕地翻出捡起来,回到家归拢成堆,逐一拍去泥土,翻来覆去地看。

有什么好看呢?

一片碎瓦,一块烂砖,破旧而丑陋。但在父亲眼里,却是无价之宝。

“你摆玩个啥,喂牲口去!”爷爷猛喝一声。

父亲吓得一哆嗦,冷不丁的。赶紧藏好他的破烂宝贝干活去了。

有好多事其实不必一定要父亲做的。家里有大领、二帮和其他雇工。他满可以享受小少爷的生活。但爷爷不允许。既然念书不成,就要把他调教成一个真正的庄稼人。

事实上,曾祖母和三个祖父一直都是和佣工一样干活的。特别爷爷是一个庄稼好把式,一个优秀的庄稼人。直到爷爷七十多岁去世,都没有停止过劳作。

父亲很快学会了所有的农活。

父亲依然喜欢捡拾碎瓦。

父亲还是到处去听戏。

他温和而平静,从容而悠闲。

父亲又是孤独的。他不爱说,却喜欢唱。在乡村小路上,在风雪旷野里,在莺飞草长时:“萁荚更新,流光过隙,桑榆日沂西山,有女无家……”

爷爷怀疑他迷上了哪个小戏子。

这类事是时常发生的。

唱戏的女子风情万端,且多穷家女,可爱而又可怜。真正唱出名堂的并不多,很多是为了混一碗饭吃,冬练三九,暑练三伏,稍有松怠,师傅动辄一顿鞭子,打得红粉飞花,皮开肉绽。到得前台,演一出公子落难小姐养汉,叫一声“苦啊——”哭得泪人一样,颤颤摇摇,摇摇颤颤,叫人心疼。听戏的只沉在戏里,唱戏的女子却借戏中人倾尽苦情,其间滋味有谁解得?遇上痴情的后生,这村跟到那村,一路尾随着听戏,看得人都呆了。台上的女子直和那后生眉目传情,飞眼闪闪,越发显得水灵。终于有一晚,上得台来,只顾神魂颠倒,把戏词都忘了,引得一阵倒彩。下台被老板一顿鞭子,打得哭爹叫娘。那女戏子卸了装溜出门去,后生等个正着,一把牵了就走。于是一件梨园新闻不胫而走,成就了一对小冤家。

自然,唱戏的女子也有上当受骗的,被人玩弄又抛弃,那结局就惨了。

那时人们都爱听戏,却又普遍瞧不起唱戏的。为什么瞧不起?没什么道理。好像大家都这么说,你也得跟着说,不然也成了下九流。其实戏班子是很受人欢迎的。哪里搭台唱戏,周围村庄的人这一个白天都像过节,晚饭后骑驴乘轿,扶老携幼,说说笑笑,从四面八方汇集来,为多少人带来欢乐?普通人从戏里了解历史,从戏里接触艺术,从戏里宣泄情感,于是历史活了,生活有了色彩。

但人们还是瞧不起唱戏的,真是怪没名堂!

爷爷也是没名堂。

他急急忙忙为父亲操持婚事,就是怕他被小戏子拐跑了,学坏了。

父亲成亲时十五岁。母亲大父亲五岁。

爷爷说,大几岁能管住他。

父亲早早结束了他的少年时代。

那是个朦胧而富有幻想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他只属于他自己。属于他的戏文,他的木鱼,他的碎瓦。

母亲兄妹十三个,其中兄弟八个,姐妹五个。在姐妹中,母亲是老三,被称为三小姐。兄妹十三个是异母所生,但处得极好。特别外祖父去世后,这兄妹十三人更是相濡以沫,共同经历了一场场灾难。

外祖父家的败落,是从一场大火开始的。后来母亲说,那场火是鬼火,是天意。

外祖父除了有几千亩地,在县城还开了个很大的土烟店。赚得的钱不计其数。乡下有一座庄园,县城还有一大片房子。母亲小时候很得外祖父宠爱,一直跟着住在县城。那条街叫火神庙街,在火神庙街的那片旁子里,母亲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女时代。

五十多年后,我又住到这座小城的火神庙街附近。母亲通常住在乡下我爷爷家里,有时也到县城住一些日子。母亲已是个完全意义上的乡下人。但童年和少女时代留给她的记忆却依然清晰。傍晚,她时常在火神庙街慢慢走动,或者坐在路边的一块石头上久久发呆。老街已经不存在了,只有些零星旧房子夹在楼房和店铺之间。我不知道母亲在想些什么,流逝的岁月已把她一头青丝染成白发,这里勾动她回忆的往事太多太多。

母亲说,那晚外祖父从县城回家。乡下那座庄园是他的根基,他时常回去料理一下的。

县城到乡下的家只有七八华里,走得熟了,他没带任何人。母亲说,外祖父喜欢一个人走夜路,走黑漆漆的夜路。他的土烟店既给他带来无数财富,也带来无尽的烦恼,他知道烟土是个害人的东西,却又经不住财富的诱惑,那是一朵恶之花。他时常受着良心的责备,却又不能自拔。他知道他的财富终有一天会毁了他。

那晚有一弯残月,残月在薄云里游动,夜色朦朦胧胧的。外祖父忽然发现前头小路上有一个半截人向他作揖。半截人无腿,头戴一顶辣椒帽,怪模怪样地冲他笑。外祖父以为眼花了,揉揉眼再看,半截人不见了。他胆子极大,向来不信鬼的,也就不以为然。可是走出几十步,那半截人又在前头的小路上拦住了冲他作揖,还是怪模怪样地笑。外祖父大喝一声:“什么人挡路!”

再看,又不见了。如此三番。外祖父有些心惊肉跳。夜风凉凉的,他却出了一身冷汗,他相信真地撞上鬼了。这是个不祥的预兆。

外祖父回到他的庄园,站在过道门下,想抽口烟喘喘气。他装好烟袋,摸出火镰,“嚓!”打出一束火苗。这一瞬间,似乎有一股冷嗖嗖的风拂面而来,接着那火苗腾地窜上房,变成一团火球在房上跳跃,从过道门滚开去,整个庄园顿时变成火海。

母亲说,那是阴火,无法扑救的。大火烧了一整夜,庄园化为废墟,遍地尽是烂砖碎瓦。除了抢出一些金银首饰,其余东西全烧光了。侧院的二十多匹大马在烟火中嘶鸣咆哮,终于挣脱缰绳踏出火海,已是烧得浑身流油,不久都倒毙在村头野外。

这是当地有名的一场大火,老辈人说了几十年,并成为纪事的一个标志:“侯家起火的那年……”外祖父姓侯。

母亲说,那天晚上没人救火。外祖父不让人救。他和他的一群儿子下人,眼睁睁看着大火如龙滚动一直烧到天亮。没救火,也没搬东西。金银首饰都是女人们抢出来的。外祖父坐在数丈远的一块石头上,抽了一夜烟。火光一闪一闪地映到脸上,火星子在他周围迸射,他一动不动,脸像一块生铁。

天明回到县城的时候,满城人已传得沸沸扬扬。

外祖父两眼发乌,什么话也没说,倒头睡了半个月。

那场大火并没有让他伤筋动骨。他的数千亩地还在,他的土烟店还在。

只要他愿意,钱财还会滚滚而来。

但外祖父却关闭烟店,打起了一场莫名其妙的官司。那是大火半年以后的事。对方是福建的一个烟贩子。

关于那场官司的起因,母亲已记不清楚。那时她还小,并不懂大人的事。母亲只记得,当时外祖母和舅舅们都来劝他不要打官司。打官司要花很多钱。对方是个贩卖烟土的头子,生意从福建沿海一路做到中原几省,手底下有一帮心狠手辣的人,不仅有势,而且富可敌国。和他打官司是耗不起的。

但外祖父不听劝。他决意要打这场官司。

打官司在苏州府。

从苏北的丰县到苏州府有一千六百里之遥。我不知外祖父当时为何要到那么老远的地方打官司。只听母亲说,那场官司打得极苦。

开始,外祖父往来于丰县和苏州之间,在那条漫漫古道上由秋到冬,由春到夏。后来。他有些跑不动了,就住在苏州府,让家里人给他送钱。外祖父和那个福建烟贩子比耐性,也是比财力。这场官司既然无法阻挡,外祖母就只能源源不断地派人给他送钱。常常是下人们赶着十几头毛驴,用驴褡裢为他送钱,再雇几个镖手一路护送。母亲说,谁也记不清到底耗去多少钱。有一次半路上钱把驴子压死、累死了。驴子倒在热浪滚滚的古道上,铜钱淌了一地。

官司持续了七年。

这期间,外祖父和家里保持联系就靠他的一条狗。母亲还记得那条狗是黑色的,细腰长腿,平日很温驯,就像一条很普通的狗。其实却是一条优秀的猎狗,在野地里异常凶猛,奔跑起来四肢扯平了像一条线,你几乎看不到它是怎样落地又怎样腾空的,只见它在草叶上低空飞行,无声无息地飞行。外祖父很喜爱它,叫它“大鸟”。一只无翅的黑色大鸟。

自从外祖父到苏州府打官司后,就苦了大鸟,在丰县和苏州之间充当了信使的角色。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一趟。脖子上系一个很小的牛皮袋,里头装上信,拍拍脑袋,它便日夜兼程直奔苏州府去了。一路上跋山涉水不说,单是村狗的骚扰堵截就够难为它了。有时途经一个村庄,会有一群村狗把它包围起来,大鸟就只得进行一场恶战,然后从村狗们的头顶凌空而去。大鸟常常遍体鳞伤,但终于没有什么能挡住它。它跑得太快,没有哪条狗能追上它。它跑累了就在荒山野岭间隐蔽起来休息,舔去身上的血。饿了就抓一只野兔子吃,那对它来说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在一千六百里路途上,要经过运河、淮河、长江几条大水,还有数不清的小河。遇小河,大鸟便凫水而过;遇上大江大河,它懂得寻找渡口。外祖父第二趟去苏州府就是带上它去的。大鸟特别记路,几趟往来,渡口的船家都认识它了。看它风尘仆仆的样子,知道它从远方来要到远方去送信的,是条义犬,也猜到它的主人肯定是遇上了麻烦事,便让它上船送到对岸。大鸟跳上岸,回头看看船家,转身又飞奔而去。

一年又一年,大鸟在千里古道上穿行。忠实地执行着使命,没有出现过一次差错,最紧急的时候。大鸟五天打过一个来回,一天一夜六百多里,天知道它是怎么跑的!

外祖父在苏州府打了七年官司,居然奇迹般地赢了。

大鸟首先跑回来报了信,是二舅带人把他接回来的。外祖父去的时候还很健壮,回来时已是白发苍苍。七年的官司把他变成一个垂暮老人。

赢了官司,外祖父并不欢喜,也无悲伤。这场官司的输赢并没有什么意义。也许他从一开始就没考虑过输赢,他只是为了耗尽家财才打官司的。那七年真正折磨他的仍然是他自己。

外祖父的土烟店早已关闭,卖烟土得来的无数钱财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外祖父只不过经了一遍手,却完成了一个过程,那终究成了身外之物。他的几千亩地也大多卖掉,赔进那场毫无意义的官司里。

但他似乎因此从重负中解脱。官司打赢的第二年,外祖父无疾而终,平静地离开了人世。大鸟也随后死去。

也许,世上没有哪条狗比它跑过的路程更长。

我不知道外祖父是否真的能因此而解脱,也不想重新评判他的一生再去搅扰一个早已安息的灵魂。事实上,我对外祖父还是知之甚少。母亲零星的回忆,并没有为外祖父掩饰什么。她说过,你外祖父卖烟土是不名誉的,发的都是不义之财。这是母亲的品性。她一生耿直而近偏执,常在村里为邻里排解家庭纠纷,只以是非为标准,并不顾忌得罪谁。

我不想再责怪外祖父什么。他离我已十分遥远。人间的许多是是非非,随着时间的流逝都会淡漠而轻飘。何况他生活在那个社会。我只想说,那是一段历史,一部沉甸甸的人生。在那条风雪弥漫的千里古道上,起码留下两行清晰的脚印,一行属于外祖父,一行属于大鸟。

外祖父去世后,外祖母也一病不起,常年卧床。家中事里外都由二舅操持。其实外祖父在世时,家里的数千亩地也一直由他经管的。现在还剩百十亩薄田,光景一落千丈,下人们大都散了,二舅便带领一群兄弟亲自耕耘收获,过起俭朴的日子。

大舅早年在外求学,后来投笔从戎。最初几年还常有书信,后来便不知去向。二舅成了整个家庭的主心骨。母亲说,二舅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汉子,在场面上也极有威信。外祖父为一场无名官司需要大批钱款,二舅一句抱怨的话也没说过,一片片卖掉土地,源源不断地把钱送去。外祖父过世后,他格外孝敬并非生母的外祖母,爱护一群异母弟弟妹妹,他像一棵大树,为这个败落凄凉的家铺下绿荫,遮风避雨。二舅仁爱大度,却又持家严厉,不允许弟弟们沾染一点恶习。那是个五毒俱全的时代,破落子弟们稍一放纵,就会陷入泥潭。外祖父的教训是刻骨铭心的,二舅希望从他手上能重整家业。后来舅舅们相继成亲,二舅也不准他们出去,一家人仍在一起,一口大锅吃饭。虽说清苦一点,但吃饭没有问题。一个大家庭依然是完整的。在外人眼里,侯家兄弟拧成一股绳,家业振兴指日可待。这期间,母亲和她的几个姐妹也相继出嫁,都是二舅一手操持的。

但振兴家业谈何容易!在那个时代,仅靠正道是难以发财的。百十亩薄田,打发日子而已,再想有外祖父时的财富,绝无可能。多少年下来,日子依然清淡,舅舅们都有些灰心了。而且家庭太大,兄弟们待久了,免不了要磕磕碰碰的,闹些纠纷。外祖母卧病在床,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治家,几个小儿子都不是亲生。媳妇更远一层,深浅都不是。二舅竭尽心力,维持这个家,但内里已是千孔百疮了。舅舅们尊重二舅,顾着面子,可媳妇们早都三心二意了,吵吵闹闹的事不断发生。其中有个五妗子性格最烈,最看不下这种表面和和气气,内里伸拳动腿的事。她说话不饶人,横眉冷目,三天两头和人吵,芝麻大的事也要动火。母亲回忆说,我性子也不好,从你五妗子嫁过来,就常和她吵架。吵完就好,过几天又吵,是最好的朋友,又是最大的冤家。家里一天天不安宁了。终于,四舅和五舅各自带上妻小,离家出去了。两个舅舅是怕有一天兄弟们伤了和气,再闹分家就没意思了,不如索性出走,另奔天地。

一个完整的家破碎了。

有一年忽然传来大舅的消息,却是个噩耗。带信人说他死在上海附近,让家里人去运他的尸骨。这消息一惊一乍的,全家人都呆了。二舅赶紧收拾马车,带上三舅和一个伙计去了上海。按地址找到人,一个杂货店的老板热情接待了他们,说明天一早我带你们去,要是路上有人盘查,你们就说是我的伙计,出外去进货的。二舅看他神神秘秘的样子,心里犯嘀咕,就问是:怎么回事。那人说你就别问了,今晚早歇息,明天照我说的办。

第二天微明,老板带上二舅一行人上路,出了上海一直往远处走。到荒郊野外的路上,老板才说出实情。原来大舅早去江西参加了红军。长征开始后,他被组织上留下来坚持地方斗争,发展游击队,因为他在旧军队里干过团长,打过许多仗,有相当的组织才能。国共合作后,活动在南方八省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奉命向皖南、皖中集中。那时大舅是一个支队的团长。他带的部队到达皖南的岩寺地区就地待命。数年征战,都是在极其艰险的环境中,大舅九死一生,也异常疲惫。部队短暂休整后即将奔赴抗日前线,战士们都在休息。那天傍晚,大舅带一名警卫员在附近的一条河边散步,心里很宁静。这是难得宁静的片刻,后来他的警卫员回忆说。那晚他显得特别亲切,向他说起远在苏北边陲的老家,说起他的童年,说起他参加革命的经历。而这些话平日是绝少向人说起的。他渐渐有些激动和伤感。苏北老家早已断绝了音讯,感情上也早已淡薄,那个地主家庭和他的革命道路是水火不相容的。但他从小上学,又是由外祖父的不义之财供养的。那里还有他的一大群兄弟姐妹,作为长子,理应还有他的家庭责任,但他无法回去,也不能通信,那会害了他们。就要去抗日前线,等待他的是拼杀、流血和死亡。那种为国捐躯的悲壮感和飘零感,使他重又想起故乡。他说如果有一天死了,还是希望能把尸骨埋在老家。那是一份割不断的乡思乡愁。那会儿他并没有想到,隔河对岸的树丛里,正有一支枪管一直随他移动。就在他们散步结束就要往营地回转的时候,对岸的枪扣动了扳机,大舅当即倒地再没有起来。不知是谁打的黑枪。大舅死得突兀而简单。

二舅很悲痛。虽说大舅失去音讯多年,可二舅相信大舅一直活着,而且在外面干着一件轰轰烈烈的事业。二舅知道自己的大哥是个有学问的人,他年轻时的举止言谈都那么与众不同。大舅一直是二舅心目中的偶像。外祖父死后,二舅便格外想念他的大哥。他无数次想象着他在哪里,在干什么,希望有一天,他会戴着荣耀辉煌归来。可现在一切都结束了。那一声黄昏的枪声断送了大舅的性命,也断送了二舅的梦。当他们赶着马车,离开上海几百里,在一条河边找到大舅的坟时,那上头已长满荒草。二舅和三舅扑到坟上放声大哭起来。他们没想到,思念大哥多年,会是这样相逢、这样结局的。

这是一个荒凉的河坡。周围连个村庄也没有。二舅死死盯住对岸的那片丛林,一把泥土被他攥出水来。

大舅的尸骨被运回家,来回用了三十九天。

埋葬过大舅后,二舅病了一场。之后,他像换了一个人,沉默寡言,常常闭门发呆,除了一日三次去外祖母屋里请安坐一会儿,几乎不和人说话。

那时母亲和她的几个姐妹已出嫁多年,知道二舅这样子,都有些担心,便常回娘家看他。二舅说,我没事,你们安心过日子,不要挂念我,我会好起来的。母亲说,我们都知道,你二舅的心冷了。我们都希望娘家能再发达起来,而这只能靠你二舅,他一垮,就几乎没有可能了,大家心里都不好受。那时的女子,哪个不希望娘家是一座山呢。娘家富有强盛,在婆家就不会受欺,就体面,遇上三灾两难的,也好有地方求援。

一家上上下下凄凄惶惶的,整个家庭笼罩着幻灭的气氛。压抑得人受不了。

又一场更大的灾难终于来临。

事情的起因是二舅的一个堂弟被人杀了。他的那个堂弟是棵独苗,没有兄弟姐妹,没有什么亲人。对方杀他的时候很放心,像捉一只鸡捉去杀了。这是一场私仇。

二舅对外祖母说:“娘,我不能孝敬你老人家了。”

外祖母知道他要去干什么,但无法阻拦,也拦不住。按当地的规矩,他为堂弟报仇是天经地义的,不去会被人瞧不起。二舅是场面上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他不能被人笑话。二舅把几个弟弟叫到一起,说你们别恨我,我揽了个麻烦事,几个舅舅说,二哥你去吧。大家都很平静。大家都知道二哥定能为堂弟报仇。大家也知道这场仇杀会没完没了。夜幕降临时,二舅揣一把短枪出门去了。那人在一个地方杂牌军的兵营里,是个小军官。二舅的堂弟就是他喊几个当兵的捉到野外弄死的。小军官常溜出兵营喝酒,赌博,嫖女人。二舅候了四个晚上,在赌场上一枪打碎了他的脑袋。小军官也是当地人,也有一群兄弟。自然要报仇。二舅枕枪睡觉,深居简出,几个舅舅轮流值更,一人一把枪。都很兴奋。

已经很无聊的日子忽然有了滋味。但二舅不愿老是躲着。他想快点了结,就走出去了。他说我去他们家,和他们弟兄谈谈,能了就了,不能了也没啥,你们都有枪。几个舅舅说,二哥你别去,没个好!二舅笑笑,去了。对方很客气。让座。倒茶。递烟。二舅说,我们家死一个,你们家死一个,扯平了,往后怎么说?往后。你是说这事算完啦?我没说算完。随便。这事没完。那就下手吧。

“叭!”

二舅倒下了。

办完丧事,三舅对外祖母说:“娘,我不能孝敬你老人家了。”外祖母哭了,摆摆手。三舅提一把短枪走了。三舅杀了对方一个兄弟。三舅后来又被人杀了。四舅五舅早已出走。轮到六舅为三舅报仇了。六舅才十九岁。六舅向外祖母告辞的时候,外祖母没哭。她只是说,你才十九岁,行吗?六舅说,娘我行。六舅出门的时候,看了看七弟八弟,有点犹豫。七弟八弟还是孩子。他摸摸他们的头。走了。刚出门,八弟又喊住他,哥,你还会回来吗?六舅的泪水在眼里打转,他想说我肯定回不来了。可他没这么说,他受不了八弟眼巴巴的泪光。他转回头说,回来!我肯定回来,你们别怕。六舅杀了人又被人杀的时候,是一个月黑头天。他被反绑着手,喉咙里插一把匕首,那把匕首像一把钥匙,插在他的生命之锁里,只要再转动一下就没命了。但他们没有再搅动,只把匕首插进去,甚至连手绑得也不紧。后头有人用枪逼着,他跑不了。六舅被牵到一片野地里。他们要活埋他。一个人被活埋前会想些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但那一刻六舅肯定想起了他答应过八弟的话。他肯定记起了他的谎言。他说过他要回来的。八弟还那么小,他不能骗他。

押解六舅的是两个人,一个是被六舅杀死的仇家的弟弟,另一个是仇家请来的帮手。对方是兄弟五个,也仅剩这一个了。但双方谁也不肯罢手。所有的人都在看着这两家杀来杀去。没有谁认为这场对杀会中途结束。许多年后我听母亲重新说起这场仇杀的时候,同样没有觉得有什么好惊心动魄的。如果我是当时舅舅们中的一员,肯定也会参加进去。我太了解家乡人的秉性,他们就是为一口气活着,为一口气去死。一条路走到黑,憨得八头牛拉不转,等一切都明白过来,已经为时太晚。

六舅明白得已经太晚。他才十九岁。也许当他出门的时候就已经明白了,可他不能退缩。不然人家会说他是孬种。就为不当孬种,他宁肯舍弃这一条命。

当他站在野地里,面对黑乎乎的旷夜时,他知道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他已经痛感这场仇杀没有任何意义,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这话必须由他说,由他告诉他的七弟八弟。如果就此死去,不留下这句话,七弟八弟还会接着为哥哥报仇,灾难还将继续。

那把匕首插得很深,喉咙已经麻木,血管被匕首切断又堵塞壁合,并没有多少血渗出,只觉得凉凉的有些快意。仇家的弟弟正在拼命挖坑,已经挖出有大半人深了,影影绰绰只露出脑袋。再往下掘一尺就够了。六舅很魁梧,站着埋进去很要一个大深坑的。仇家的弟弟呼哧呼哧喘着粗气,只顾低头往外掏土。背后押他的人已经连打几个哈欠。天太冷,他有些不耐烦了。有时就走到坑边看看催促说,快点伙计,我冻得手都麻了。仇家的弟弟说,伙计帮忙帮到底,要不你下来替我干一会,我都累得手酸了。那人缩回头说你干吧,弄一身土怪脏的,我还是看住他这个宝贝。就在坑沿跺脚取暖走来走去的。

六舅不露声色,一直在悄悄挣动背后的绳子。本来就捆得不紧,不大会儿就脱了手。他捏住绳头没急于逃跑。他知道这样逃不脱的,对方手里有枪。

他终于等来一个机会,事实上也是最后的机会了。挖好坑,仇家的弟弟在里头喊,喂伙计你搭把手把我拉上来。那人答应一声,就把右手的盒子枪放在左手上,弯腰就去拉他,胳膊肘撒开,左手的枪就在六舅鼻子底下。六舅眼快手急,伸手夺过枪,飞起一脚,把那人也踢下坑去。六舅想说点什么,可他试了试,一阵剧疼,喉管里那把匕首妨碍了发音。就用枪指了指吓得缩在洞里的两个人,开了一枪。那一枪好疹人!

然后六舅转身就跑了。这里距家有八里地,六舅跑得飞快。他用一只手托住那把匕首,不让它掉下来。他知道匕首一旦脱落,血就会喷涌而出,无论如何也支撑不到家的。但匕首在飞奔中还是震颤不止,血在一缕缕往外流淌,他能感觉得出来。他不时把匕首往里塞一塞。六舅在和生命赛跑。十九岁的生命像一条激荡奔腾的河,像一架葱绿的山。

六舅终于坚持到家。

六舅一身都是血。脚步晃得厉害。

六舅踉跄着栽进外祖母的堂屋,一家人都跟着跑进来了。七舅八舅和一群寡妇,骇然盯住他喉咙里那把刀子。那把刀子仍在打颤,颤动一下,血沫便咕噜咕噜往外冒。

外祖母已由人从床上扶出来。六舅跪在她的脚下。六舅说娘我快不行了。外祖母说六子你是好样的。六舅说娘不要再为我报仇了,七弟八弟还太小。外祖母说我就等你这句话哩。七舅扑上去从六舅手里夺过那把枪就往外走,外祖母喝一声你回来!他还要往外走,被几个妗子抱住了,她们说七子你才十六岁,她们说七子你要听话,她们说七子七子……六舅跳起来打了七舅一个耳光:“啪——!”

七舅愣住了,一把抱住六舅,放声大哭。六舅重又跪下给外祖母磕了三个头,然后拔出匕首,血突然窜出来如泉喷。六舅死了。他的血终于流尽。从此一切又归于平静。这边不再去报仇,那边也不再来寻事。六舅临逃走的时候开了一枪。那一枪是往天上打的。仇家的弟弟和他的帮手跌落洞里,六舅本可以一枪一个打死他们。但他没那样做。他放过他们,也为他的七弟八弟留下一条生路。这场仇杀以双方丢了九条人命结束。母亲从她那个轰轰烈烈败落的家走出来,又走进我们这个同样日渐败落的家庭,也算得曾经沧海了。她的父兄留给她太深的铁血影像,太多的创伤,也给了她超出一般女人的刚强。母亲嫁过来不久,爷爷就让父亲母亲分家单过了。爷爷给了三亩路边地。他们就从这三亩地起手,重新做起发家梦。这个小小的家庭是从废墟中生出的一片绿叶,充满勃勃生机。一旦独立生活,父亲像突然间换了一个人。十五岁的父亲很想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样,挑起家庭的重担。他的肩膀其实还嫩得很,但他要尽量做得像一回事。干完农活,地里有了空闲,他就出外打工、做小生意,和村里其他人结伴远行,一去数百里外。风餐露宿,不辞辛苦。挣了钱回来一把交给母亲,兴冲冲的。母亲夸他几句,越发高兴,稍事歇息,便又外出了。

但生意并不那么好做。小本经营,盈亏都在分厘之间,稍一失算就会亏本。在外买吃买喝下馆子是少有的事,都是带干粮喝凉水,拼个身子省点钱,那份罪不好受的。那时兵荒马乱,盗贼遍地,被人抢个精光的事时有发生。父亲两手空空回家,见到母亲就哭起来,再顾不得什么男子汉的脸面。母亲就笑着安慰他说这不算啥,破财人安乐,下回当心点就是。父亲终于释然。振作精神,不久又外出了。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如果说父亲是一个船夫,那么母亲就一直是家庭的舵手。她大父亲几岁,经历的事也多,父亲有一种依赖心理,而母亲则当仁不让地主持着家政。

父亲和爷爷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

爷爷对父亲素无好感,对他的不听调教,对他的无所事事,对他的漫不经心,几近厌恶。让他早早成亲,让他十五岁分家,已近乎一脚踢开,生子只当无。他喜欢二爷家的一个儿子,达到痴爱的程度。他时常把米面钱财送给侄子,却从来不给儿子。以至后来把分家时送给父亲的三亩地收回。父亲母亲只好求亲告友到处借贷,凑集上千斤粮食交给爷爷再把地赎回。他们不能没有地。

爷爷曾希望母亲的到来能改变父亲,可是一旦父亲真的一改木讷变得像一匹小马驹样现实地过起日子,爷爷又无比恼火了。他恼怒父亲又迁怒于母亲。动不动找茬打骂,打父亲也打母亲。他觉得他的为父尊严受到严重的伤害,儿子已真的不属于他了。这使他万分沮丧。后来有了小叔,爷爷更把父亲视为陌路人。他曾不止一次地当着母亲的面对父亲说,你死吧,你死了我一点都不心痛。父亲眨巴眨巴眼不说话。他只是在心里想,我怎么能死呢,你干吗要盼我死呢?父亲当时很生气,但很快就忘了。父亲不记仇,一生都不记人的仇,他只记住人的好处,何况对父亲呢。但这些绝情的话以及无数次的毒打,却大大伤了母亲的心。她弄不清这个古怪而暴戾的老头究竟是怎么啦。长辈要找小辈的茬,小辈是防不胜防的。争吵不断发生,也不断升级。终于几乎断绝关系。在后来几十年的时间里,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关系还不如一般邻里。这首先是因为爷爷的古怪,其中也有母亲的固执。她性格中强悍的东西太多,对任何人都不愿低头。

这种紧张的关系一直到我长大以后才逐渐好转。

我小时候并没有像一般家庭的孩子那样受到爷爷奶奶的宠爱。从上小学到上中学,没有花过他们一分钱。但有两件事却让我永生难忘。一是五岁的时候第一次去县城,是爷爷带我去的。我家距县城十二里路,爷爷赶一头很瘦的黑色毛驴,驴背上搭一张小褥子。爷爷让我骑在毛驴背上,他赶着。脖颈里插一杆烟袋,烟袋包晃晃荡荡的。我一路上既兴奋又紧张。这是第一次去那么大的地方。我还不能想象县城的轮廓,可我知道那是个热闹的去处。这又是我第一次和爷爷单独在一起。平日他老是阴着个脸,动不动就大声训斥我一通,我很怕他。但那次进城,爷爷却没有训我,当然也很少听他说话。他只是闷声不响地赶路,间或吆喝几声:“得!得!”如果是父亲在这种场合下,一定会唱点什么。但爷爷不唱。我一生都没有听他唱过什么。他总是阴着脸飞快地走路,也不和人说话,突然远远地吆鸡吆狗,弯腰拾一块小砖头甩过去,然后又飞快地走路。

那次进城,我已不记得爷爷办了什么事,只记得在县城西关路南的一家饭店里吃了一顿饭,吃的是大米饭、羊肉汤。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进饭馆,也是平生第一次吃大米饭。从此我知道了世上居然还有卖饭的,还有那么好吃的东西。记得回到家天已落黑。尽管爷爷在驴背上垫了小褥子,我屁股上还是磨出两片血来。那头毛驴实在太瘦了,真个驴脊如刀。但我还是兴奋了好多天。

另一件难忘的事是在六一年。那年我从村里小学考上丰县一中。丰县一中是当时全省闻名的一所中学,学生是从全县范围内择优录取的。考上这所中学,全家看得像中举一样重要。那正是三年困难时期,考上学却没有钱交学费,还是后来父亲卖掉我心爱的猎狗才凑齐了钱的。那条猎狗被卖掉后又逃回来,逃到半路又被人打死。这段生活曾被我写进一篇小说里。现在要说的是另一件事,我去县城上学那天,奶奶送给我一只大花瓷碗。那是祖上保存下来的一只大花瓷碗,很精致,平日不用,只在过年上供时奶奶才用的。现在想来也许很珍贵,说不定是件古董。但那时不懂,也许奶奶都不知道它的真正价值,只当一件祖传的碗就是。奶奶把它送给我是让我吃饭用的。我一直在县城中学用了几年,后来和同学打架时不当心碰到地上摔碎了。那是记忆中奶奶送我的唯一礼物。好多年过去,仍不能忘怀。

爷爷奶奶是喜欢我的。我能感觉得出来。特别我考上中学以后,那份爱心更是日渐浓厚。可是由于家庭关系的不正常,爷爷对儿孙都生分了。他从没有抚摸过我的头或时常弄点什么好吃的给我,却时常远远地盯住我看,直到我消失在他的视野里。后来才听母亲说,那次带我去县城,他根本就没有告诉我父母,是他偷偷带去的。那时他刚从戒烟所里出来不久。爷爷在解放初住过三个月戒烟所,因为他吸大烟,住进去强行戒毒。

家族在经过十二次绑票和数次反抗失败后,迅速败落下去。曾祖母年岁已大,再无力领家,就给三个爷爷分了家,说各家单过。三个爷爷由那些年应付土匪开始,渐渐都染上了吸大烟的恶习。老兄弟三人由三杆快枪变成三杆烟枪,家境日渐衰微,到土改时,二爷三爷都被划成贫农,唯有爷爷还有二十多亩地,被划成中农。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大瓦屋家已轰然倒塌。

到我年岁渐大,逐渐了解这部家史后,我开始努力理解爷爷。我为他感到悲凉。他的古怪和暴戾和由此对父亲的疏远,都含着一个老人的无奈和绝望。他的满腔的仇恨和悲愤无处发泄,只能怨恨儿子,怒其不争。在他时常远远地看着我的遥远而茫然的目光里,似乎含着他的酸痛和叹息;这孩子会有出息,可惜太晚了!

到后来我高中毕业特别是参加工作以后,爷爷再不能掩饰对我浓浓的爱心,仿佛他贫瘠了一生的精神荒漠终于有了依托。尽管这精神依托再没有任何意义。每次回乡下老家,爷爷看见我就悄悄凑上来,怯怯地和我搭讪,问一些城里的情况,让我说一些和他毫不相干甚至他完全不懂的事。他听得兴致勃勃,不时插一句没头没脑的话。在我面前,他毫不掩饰对那些事情的无知。他用慈爱得令人发抖的目光看着我,像看待一个极有见识极有身份的人。我最受不了的就是这个。爷爷在他一生中经历过无数艰难困苦,不曾向任何强暴低头,在我面前却变得那么瘦小,那么卑琐。有多少次,我想大叫一声:“爷爷,我是你的孙子呀!”

那个古怪、暴戾的老头不见了。他走路不再那么快。脸也不再那么阴沉。

没有了大瓦屋,没有了财富,也没有了脾气。

爷爷变得平静而安详了。

我知道,在爷爷对我浓浓的爱心里,既有对他迟到的安慰,也有他对往事的忏悔。他对父亲曾有过高的期望,那几乎近于苛求。父亲即便认真读书,又能如何呢?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没有谁能有回天之力。

父母经过多年奋斗,到解放已有八亩地。土改以后政府提倡发家致富。他们更是如鱼得水。从土改到合作化短短的几年中,已发展到二十四亩地,一头牛一头驴,耕织齐全。如果不是合作化,他们再度成为庄园主是完全可能的。

那时父亲多快活啊。

种田,做生意,听戏,一样不误。

他几乎是村里起得最早的人。

清晨还在薄雾里,父亲已吆牛下地了。不大会儿三三两两的庄稼汉子都赶着牲口离开村子,田野里渐渐有了些游动的身影。父亲爱唱,爱唱梆子戏。他几乎精通所有的古典戏曲。直到晚年,每在县城住一些日子,他什么要求也没有,每晚一张戏票足矣。戏园子是他的圣堂。父亲还是唱吆牛歌的好手,他的吆牛歌可以传出几里远。他平日说话口拙,却天生一副好嗓子,宽厚而宏亮:“哈哈——嘿——喂一嘞嘞——嘹来——啊哈——嘞嘞——嘹吨——。”雾气缭绕的田野里,父亲放开嗓子,把鞭子挥成S字形,并不舍得打在牛身上。他和牛都在悠悠地走,透着满足和闲适。这里那里,庄稼汉子们渐次都喊起吆牛歌来,此起彼伏,于是乡野从沉睡中醒来,雾气散尽,是一片明朗的天。

母亲忙着家中事,还要时常回娘家看一看,那里有许多让她牵肠挂肚的事。

舅舅们那场仇杀过后不久,外祖母也去世了。家里只剩下七舅和八舅。两人无依无靠,成了孤儿。八舅自幼是个残废人,一条胳膊细如麻杆,不能做什么事,吃饭穿衣都要人照顾。七舅十八岁时和人打了一架。对方人多势众,欺他身孤力单,把他打得头破血流。七舅吃了大亏,却无人帮助。打完架,他到外祖父和一群哥哥的坟上痛哭一场,然后依坟睡了。一觉醒来后神志错乱,从此疯痴一辈子。母亲每去一趟,帮他们拆拆洗洗,照应两天又忙忙地赶回来。有时也把两个舅舅带回家住些日子。两个舅舅大一些后,母亲和她的几个姐妹都曾帮他们娶亲。但不久都散了。一个残废,一个疯子,无法养家糊口,两个女人先后都走了。七舅八舅直到前几年才先后去世。两个鳏舅一死,外祖母家便一门灭绝了。

四舅早年出走,再无下落,想来早已客死异乡。五舅出走后,突然在解放时有了消息,说在徐州市当了干部。母亲赶忙让父亲去打听,果然在徐州市找到五舅和五妗子。原来当年离家不久,他们都成了地下党,利用做小生意做掩护从事秘密革命活动。五妗子曾被捕蹲监一年,敌人用尽酷刑,也没能让她招供。五妗子向来性硬,当初在家时就是个坏脾气,天不怕地不怕的,这下派上用场了。老虎凳、辣椒水、烙铁、皮鞭,能用的刑全用了,她硬是挺住不投降。后来我曾问过五妗子,敌人用刑时你怕不怕。她说咋不怕,没用刑前害怕,一用刑我就火了,折腾得死去活来,我受不住了就骂,祖奶奶的!肉是你们的,骨头是我的,那会儿哪想到会活着出来。敌人拿她没办法,就投进死牢。后来被营救出来时,五妗子已是枯瘦如柴,三分像人,七分像鬼。五妗子成了英雄。徐州人把五舅称为侯老五,称五妗子为侯五嫂。刚解放时,五妗子去北京参加群英会,毛主席接见大家。有人向主席介绍了五妗子的事迹,主席握住她的手称赞说,你是钢铁妈妈!后来出过一本连环画,叫《钢铁妈妈侯五嫂》,就是描写五妗子革命事迹的。五妗子做了多年的徐州市妇联主任,到一九八七年才去世。至今徐州市五十岁以上的人,几乎没人不知道侯老五和侯五嫂的。我第一次见到五妗子是文革大串联时。那时五舅已经去世,我到徐州找她,在她家吃了一顿饭,说了一些闲话,大多是她问我一些老家的事。饭后临走时送我十块钱,然后沉着脸说,到北京看看赶快回家去,别乱跑!

后来凭那十块钱,我跑了半个中国。

五舅在世时,给过我们家很多东西。解放初,父亲做小生意常去徐州。每次去五舅都要给些钱物,而且每次都要送到城外。五舅性情温和,待人亲切。有一次五舅送父亲临出城时,买了三十条香烟给父亲,说回去换些粮食给孩子们吃。那时三十条香烟是很大的一笔财富了,可换一千多斤麦子。徐州到丰县一百八十里,父亲一天一夜走回家,真是高兴极了。后来父亲以这三十条香烟为本做生意,一次买了八亩地。

父亲是村里入社最晚的一批。

当村支书带着腰鼓队到家里欢迎祝贺时,父亲蹲在一旁抱头痛哭了。

他从十五岁分家,以一个稚嫩的肩膀挑着担子,走遍了四省交界地的几十个县,在兵匪盗贼间穿插往返。吃苦受罪还在其次,单是遇险就不下几十次。一次去安徽的砀山县贩麻花,傍晚回来时在黄河故道里遇上强盗。强盗紧迫不舍,父亲挑一担麻花在故道的阴柳棵里左拐右拐,舍不得丢下。那是五百根麻花,挑回家一根可赚两分钱。来回一百三十里,父亲都是连夜往家赶。那次父亲在黄河故道里周旋了一夜,最后还是把麻花都丢了,人也被抓住打了一顿。有一回去山东的荷泽贩卖粮食,中途碰上打仗,粮食被没收,人留下修了三天炮楼,还被砍了一刀。那年日本人扫荡,鬼子突然进村,父亲带全家仓皇逃出,刚买的一头花牛未及牵出来。半夜里,父亲顺麦垅爬回村,想把牛偷出来。潜回家刚把牛牵在手上,就被日本游哨发现,一阵排枪打来,花牛当场倒地死了。父亲赶忙滚进一条暗沟,仗着地形熟悉,一寸寸往村外爬行,进入野地,爬行三里多才脱险回来,双膝磨得血肉模糊……

这类事够他回味的了。

他用血汗挣来的几十亩地和牲畜不再属于他。

父亲两手空空,只剩下满身伤疤。他的两条腿青筋暴凸,盘成疙瘩。到了晚年,那双腿每夜都要不停地抽搐痉挛,时常疼得梦中醒来。他年轻时跑过的路太多太长了。

入社后,父亲的大黑牛被分到别的生产队。可他每晚下工回来,都要去看它一次。黄昏一声低沉悠长的牛哞,叫得人心里抖抖的。父亲带一把炒熟的黄豆,去了村外的饲养室,脚下是一条荒僻的小路,月光洒在上头,依稀照出一些碎片烂瓦。父亲走在上头,忽然被绊了一下。他弯腰捡起一块形状古怪的瓦片,在月光下端详一阵,习惯地要把它装进兜里,可掂了掂还是把它扔了。父亲咂吮一下嘴唇,又往前走。他的嘴涩涩的。

父亲在饲养室找到那头黑牛,掏出黄豆用手捧着一粒一粒地喂它吃。那头黑牛是两岁口,正是能吃能干的时候,拉犁拉耙都是主套。只是喜欢调皮捣蛋,干着干着活突然用角顶撞左右邻居,因此常挨鞭子。父亲喂完黄豆,拍拍它的脑袋,黑牛便低低地哞叫一声,显得特别乖,特别乖。它每天都盼着老主人来看它,每天都想吃老主人带来的黄豆,每天都想诉说它一天的委屈。

但父亲得走了。待久了饲养员老头会不高兴的。后来父亲便做了社里的耕作员。父亲依然是村里起得最早的。父亲依然喜欢唱吆牛歌。但那歌却格外的凄凉了。吆牛歌没有歌词,也没有一定的曲调,或高亢、或悠然、或凄婉,全看歌者的心境如何。清晨,一个庄稼汉子赶着牲口,在薄雾里扶犁游动。他时常把鞭子挥一挥,甩成S字形,却并不真地打在牛身上。人和牛都在悠悠地走。忽然那汉子唱起来:“嘞嘞——嘹——吨——啊——嗨嗨——嘞嘞——嘹——嗨嗨——唉嗨——!……”那便是父亲。一曲吆牛歌,无词无韵,却唱出一个庄稼汉子心中的苦闷忧伤、烦恼和无奈,唱出乡村岁月的全部滋味。雾散了。父亲的轮廓渐渐清晰。一群麻雀尾随在他的身后,蹦跳着在新翻的黄土地里捡食虫子。

同类推荐
  • 耕余遗穗

    耕余遗穗

    本书收录作者在各媒体的“千百年眼”、“海外生活”、“专题研究”、“校园走笔”等栏目刊载的文化小品、域外见闻、生活杂感等。这些随笔既包括王日根教授个人的治学从教之道,还包括他对一些社会现象和文化问题的思考与评论。随笔以悠闲的心态,轻松的笔调漫谈厚重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域外风情。文如心,这种静谧、恬淡的文风大致反映出王日根教授淡定的心境,淡泊的心志,淡雅的心智。
  • 奔跑的37℃男人

    奔跑的37℃男人

    该书收录了作者近几年创作的部份散文随笔与时评作品,也是作者在30岁来临之前,为自己献上的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被称为“80后男孩的青春记忆”。为什么自称为“奔跑的37℃男人”?作者张吟丰认为自己凡事要“保持37℃的理性和沉稳,不让38℃的高热烧昏头脑,也不让36℃的冷漠封闭自己”,“而奔跑,又恰是人生的一种姿势,是激情的体现和写照,是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尊重,是对生活最为炽烈和深沉的爱”,于是便有了这本集子的问世。
  • 那幸福的闪电(海子经典抒情短诗精选)

    那幸福的闪电(海子经典抒情短诗精选)

    《那幸福的闪电》由海子父亲和弟弟独家授权,首次收录全集之外的五首轶诗,囊括海子最好的经典抒情短诗100余首,读最好的诗,零距离接触海子的诗意生活。
  • 宁夏地名与古代诗词

    宁夏地名与古代诗词

    除了边塞诗人之外,诗坛巨擘李白、杜甫、白居易也留下了不少内容涉及宁夏的名篇,这些诗篇中关于宁夏的具体描写对今天了解古代的宁夏情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回不去的是曾经

    回不去的是曾经

    本书是青年作家陈伟军的小说新作,以南方一座小城及一个村庄为底片,以苦难、人性和一个迷惘青年的内心挣扎为叙述故事的底色,讲述了随着主人公东南身份的变化,他对自己和生活的态度变化及周围人对他态度的变化,直面人生苦旅,直剖扭曲的人性,昭示了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热门推荐
  • 遥:不可及

    遥:不可及

    战则生,退而亡。人生的道路,从来没有人不会经历坎坷和悲伤。
  • 灿烈你的猫咪走丢了

    灿烈你的猫咪走丢了

    黎沫雪,本来是一个天真的女生,可一次意外的出游毁了她的生活,当黎沫雪醒来的时候,自己身陷困境,却被灿烈所买!醒来的时候黎沫雪去了巴黎学习,三年后,黎沫雪回来了,却和灿烈的前女友成为好朋友,最后三人之间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请点击“开始阅读”
  • 九幽赋

    九幽赋

    洪荒之初,先祖古、玄、女娲、神农为护初成雏形世界,舍身封印域外生灵,断绝与域外之时空传送。生灵繁衍至今灵智初开,当年的封印阻隔了外敌也断了此界的修行之路。所谓一木一世界,一朝一花开,世界不止眼前之狭窄,宇宙也许会更精彩。无尽的星空彼岸一个黑衣男子独行于界域之间。世间独行无人问,闹市擦肩不识君。青天千尺挂明月,类同无非自家亲。
  • 绝世左公子

    绝世左公子

    失眠,专有含义是指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左氏公子年方十七,要钱有钱,要貌有貌,文武双全,携带高级利器,只是苦恼于可恨的失眠!自从降生到这个世上,每到夏天都是左公子的噩梦。但是今年夏天有所不同,挂着黑眼圈的左公子睡了一个好觉。
  • 唐音癸籖

    唐音癸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魔法少女的选项物语

    魔法少女的选项物语

    “妮娜,一起去打败魔王吧!”“打架什么的好麻烦啊,梅莉亚你和罗伊一起去吧。”【选择吧!】【打倒魔王。】【罗伊和梅莉亚结婚。】“……我去还不行吗!!”其实,这是一本女主视角的男主后宫小说。“后宫什么的绝对禁止!罗伊身边的偷腥猫由我来赶走!”
  • 独霸天殇

    独霸天殇

    轮回圣体一出天下大乱,在强者林集的地方能否有他的一席之位?
  • 大红缘

    大红缘

    一代上古大能转世重生地球,于末法时代证得第七位圣位的传奇故事!
  • 重生三国逐鹿群雄

    重生三国逐鹿群雄

    作为一名大型网络公司的游戏顾问,因意外死亡,穿越到三国时期与天下群雄逐鹿天下的故事...
  • 基因武者

    基因武者

    在遥远的未来,一切人类的斗争都是依靠先进的武装科技,从而忽略了自身的发展;林玄,一个生物学博士,因为某些原因,他将开始基因改造的实验,并且……第一次人体实验是在他自己身上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