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84400000004

第4章 我入了贝满中斋

我在北京闲居了半年,家里的大人们都没有提起我入学的事,似乎大家都在努力适应这陌生而古老的环境。我忍耐不住了,就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向我的舅舅杨子敬先生提出我要上学。那时他除了在家里教我的弟弟们读书以外,也十分无聊,在生疏的北京,又不知道有什么正当的娱乐场所,他就常到米市大街基督教青年会去看书报、打球,和青年会干事们交上朋友(他还让我的大弟谢为涵和他自己的儿子杨建辰到青年会夜校去读英文)。当我舅舅向他的青年会干事朋友打听有什么好的女子中学的时候,他们就介绍了离我们家最近的东城灯市口公理会的贝满女子中学。

我的父母并不反对我入教会学校,因为我的二伯父谢葆?(穆如)先生,就在福州仓前山的英华书院教中文,那也是一所教会学校,二伯父的儿子,我的堂兄谢为枢,就在那里读书。仿佛除了教学和上学之外,并没有勉强他们入教。英华书院的男女教师,都是传教士,也到我们福州家里来过。还因为在我上面有两个哥哥,都是接生婆接的,她的接生器具没有经过消毒,他们都得了脐带疯而夭折了。于是在我和三个弟弟出生的时候,父亲就去请教会医院的女医生来接生。我还记得给我弟弟们接生的美国女医生,身上穿的都是中国式的上衣和裙子,不过头上戴着帽子,脚下穿着皮鞋。在弟弟们满月以前,她们还自动来看望过,都是从山下走上来的。因此父母亲对她们的印象很好。父亲说:教会学校的教学是认真的,英文的口语也纯正,你去上学也好。

于是在一九一四年的秋天,舅舅就带我到贝满女子中学去报名。

那时的贝满女中是在灯市口公理会大院内西北角的一组曲尺形的楼房里。在曲尺的转折处,东南面的楼壁上,有横写的四个金字“贝满中斋”――那时教会学校用的都是中国传统的名称:中学称中斋,大学称书院,小学称蒙学。公理会就有培元蒙学(六年)、贝满中斋(四年)、协和女子书院(四年),因为在通县还有一所男子协和书院,女子书院才加上“女子”二字。这所贝满中斋是美国人姓Bridgeman的捐款建立的,“贝满”是Bridgeman的译音――走上十级左右的台阶,便进到楼道左边的一间办公室。有位中年的美国女教士,就是校长吧,把我领到一间课室里,递给我一道中文老师出的论说题目,是“学然后知不足”。这题目是我在家塾中做过的,于是我不费思索,一挥而就。校长斐教士十分惊奇叹赏,对我舅舅说:“她可以插入一年级,明天就交费上学吧。”考试和入学的手续是那样地简单,真出乎我们意料之外,我是又高兴而又不安。

第二天我就带着一学期的学费(十六元)去上学了。到校后检查书包,那十六元钱不见了,在校长室里我窘得几乎落下泪来。斐教士安慰我说:“不要紧的,丢了就不必交了。”我说:“那不好,我明天一定来补交。”这时斐教士按了电铃,对进来的一位老太太说:“叫陶玲来。”不久门外便进来一个二年级的同学――一个能说会道、大大咧咧的满族女孩子,也就是这个陶玲,一直叫我“小谢”,叫到了我八十二岁――她把我带进楼上的大课堂,这大堂上面有讲台,下面有好几排两人同桌的座位,是全校学生自修和开会的地方。我被引到一年级的座位上坐下。这大堂里坐着许多这时不上课的同学,都在低首用功,静默得没有一点声息。上了一两堂课,到了午饭时间,我仍是羞怯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同学们都走了,我也不敢自动跟了去。下午放了学,就赶紧抱起书包回家。上学的第一天就不顺利,既丢了学费,又没有吃到午饭,心里十分抑郁,回到家里就哭了一场!

第二天我补交了学费。特意来送我上学的、我的二弟的奶娘,还找到学校传达室那位老太太说了昨天我没吃到午饭的事。她笑了,于是到了午饭时间,仍是那个爱说爱笑的斋二同学陶玲,带我到楼下一个大餐厅的内间,那是走读生们用饭的地方。伙食不错,米饭,四菜一汤,算是“小灶”吧。这时外面大餐厅里响起了“谢饭”的歌声,住校的同学们几乎都在那里用饭。她们站着唱歌,唱完才坐下吃。吃的是馒头、窝头,饭菜也很简单。

同学们慢慢地和我熟了,我发现她们几乎都是基督教徒,从保定、通县和北京或外省的公理会女子小学升上来的,也几乎都是住校。她们都很拘谨、严肃,衣着都是蓝衣青裙,十分朴素。刚上学的一个月,我感到很拘束,很郁闷。圣经课对我本来是陌生的,那时候读的又是《列王纪》,是犹太国古王朝的历史,枯燥无味。算术学的又是代数,我在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只学到加减乘除,中间缺了一大段。第一次月考,我只得62分,不及格!这“不及格”是从我读书以来未曾有过的,给我的刺激很大!我曾把它写在《关于女人》中《我的教师》一段里。这位教师是丁淑静,她教过我历史、地理、地质等课。但她不是我的代数教师,也没有给我补过课,其他的描写,还都是事实。以后在一九一五年的暑假里,由培元蒙学的一位数学教师,给我补了这一段空白。但是其他课目,连圣经、英文我的分数几乎都不在95分以下,作文老师还给过我100加20的分数。

慢慢地高班的同学们也和我熟了,女孩子究竟是女孩子,她们也很淘气,很爱开玩笑。她们叫我“小碗儿”,因为学名是谢婉莹;叫我“侉子”,因为我开始在班里回答问题的时候,用的是道地的烟台话,教师听不懂,就叫我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同学中间到了能开玩笑的地步,就表示出我们之间已经亲密无间。我不但喜爱她们,也更学习她们的刻苦用功。我们用的课本,都是教会学校系统自己编的,大半是从英文课本翻译过来的,比如在代数的习题里就有“四开银角”的名词,我们都算不出来。直到一九二三年我到美国留学,用过quarter,那是两角五分的银币,一元钱的四分之一,中国没有这种币制。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是从《资治通鉴》摘编的“鉴史辑要”。只有英文用的是商务印书馆的课本,也是从ABoyAPeach开始,教师是美国人芬教士,她很年轻,刚从美国来,汉语不太娴熟,常用简单的英语和我们谈笑,因此我们的英文进步得比较快。

我们每天上午除上课外,最后半小时还有一个聚会,多半是本校的中美教师或公理会的牧师来给我“讲道”。此外就是星期天的“查经班”,把校里的非基督徒学生,不分班次地编在一起,在到公理会教堂做礼拜以前,由协和女子书院的校长麦教士,给我们讲半小时的圣经故事。查经班和做大礼拜对我都是负担,因为只有星期天我才能和父母亲和弟弟们整天在一起,或帮母亲做些家务,我就常常托故不去。但在查经班里有许多我喜欢的同学,如斋二的陶玲、斋三的陈克俊等,我尤其喜欢陈克俊。在贝满中斋和以后在协和女子大学同学时期,我们常常一起参加表演,我在《关于女人》里写的《我的同学》,就是陈克俊。

在贝满还有一个集体活动,是每星期三下午的“文学会”,是同学们练习演讲辩论的集会。这会是在大课堂里开的。讲台上有主席,主持并宣告节目;还有书记,记录开会过程;台下有记时员,她的桌上放一只记时钟,讲话的人过了时间,她就叩钟催她下台。节目有读报、演说、辩论等。辩论是四个人来辩论一个题目,正反面各有两人,交替着上台辩论。大会结束后,主席就请坐在台傍旁听的教师讲几句评论的话。我开始非常害怕这个集会。第一次是让我读报,我走上台去,看见台下有上百对的眼睛盯着我看,我窘得急急忙忙地把那一段报读完,就跑回位上去,用双手把通红的脸捂了起来,同学们都看着我笑。一年下来,我逐渐磨练出来了,而且还喜欢有这个发表意见的机会。我觉得这训练很好,使我以后在群众的场合,敢于从容地作即席发言。

我入学不久,就遇到贝满中斋建校五十年的纪念,我是个小班学生,又是走读,别的庆祝活动,我都没有印象了。只记得那一天有许多来宾和校友来观看我们班的体操表演。体育教师是一个美国人,她叫我们做下肢运动的口令是“左脚往左撇,回来!右脚往右撇,回来!”我们大家使劲忍着笑,把嘴唇都咬破了!

第一学年的下半季,一九一五年的一月日本军国政府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五月七日又提出了“最后通牒”,那时袁世凯正密谋称帝,想换取日帝对他的支持,在五月九日公然接受了日本的要求。这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各地掀起了大规模的讨袁抗日爱国运动。我们也是群情愤激,和全北京的学生在一起,冲出校门,由我们学生会的主席、斋四同学李德全带领着,排队游行到了中央公园(现在的中山公园),在万人如海的讲台上,李德全同学慷慨陈词,我记得她愤怒地说:“别轻看我们中国人!我们四万万人一人一口唾沫,还会把日本兵淹死呢!”我们纷纷交上了爱国捐,还宣誓不买日货。我满怀悲愤地回到家来,正看见父亲沉默地在书房墙上贴上一张白纸,是用岳飞笔迹横写的“五月七日之事”六个大字。父亲和我都含着泪,久久地站在这幅横披的下面,我们互相勉励永远不忘这个国耻纪念日!

到了一九一五年的十二月十二日,那是我在斋二这年的上半季,袁世凯公然称帝了,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他还封副总统黎元洪为“武义亲王”,把他软禁在中南海的瀛台里。黎元洪和我父亲是紫竹林水师学堂的同级生,不过我父亲学的是驾驶,他学的是管轮,许多年来,没有什么来往。民国成立后,他当了副总统,住东厂胡同,他曾请我父亲去玩,父亲都没有去。这时他住进了瀛台,父亲倒有时去看他,说是同他在木炕上下棋――我从来不知道父亲会下棋――每次去看他以前,父亲都在制服呢裤下面多穿一条绒布裤子,说是那里房内很冷。

这时全国又掀起了“护国运动”,袁世凯的皇帝梦只做了八十三天就破灭了。校园内暂时恢复了平静。我们的圣经课已从《旧约》读到了《新约》,我从《福音》书里了解了耶稣基督这个“人”。我看到一个穷苦木匠家庭的私生子,竟然能有那么多信从他的人,而且因为宣传“爱人如己”,而被残酷地钉在十字架上,这个形象是可敬的。但我对于“三位一体”、“复活”等这类宣讲,都不相信,也没有入教做个信徒。

贝满中斋的课外活动,本来很少,在我斋三那一年,一九一七年的暑假,我和一些同学参加了女青年会在西山卧佛寺举办的夏令会。我们坐洋车到了西直门,改骑小驴去西山。这是我到北京以后的第一次郊游,我感到十分兴奋。忆起童年骑马的快事,便把小驴当成大马,在土路上扬鞭驰骋,同学当中我是第一个到达卧佛寺的!在会上我们除开会之外还游了山景,结识了许多其他女校的同学,如天津的中西女校的学生。她们的衣着比我们讲究。我记得当女青年会干事们让陈克俊和我在一个节目里表演“天使”的时候,白绸子衣裙就是向中西女校的同学借的。

开完会回家,北京市面已是乱哄哄的了。谣言很多,说是南北军阀之间正在酝酿什么大事,张勋的辫子军要进京调停。辫子军纪律极坏,来了就会到人家骚扰。父亲考虑后就让母亲带我们姐弟,到烟台去暂避一时。

我最喜欢海行,可是这次从塘沽到烟台的船上,竟拥挤得使我们只买到货舱的票。下到沉黑的货舱,里面摆的是满舱的大木桶。我们只好在凸凹不平的桶面上铺上席子。母亲一边挥汗,一边还替我们打扇。过了黑暗、炎热、窒息、饥渴的几十小时,好容易船停了,钻出舱来,呼吸着迎面的海风,举目四望,童年的海山,又罗列在我面前,心里真不知是悲是喜!

父亲的朋友、烟台海军学校校长曾恭甫伯伯,来接我们。让我们住在从前房子的西半边。在烟台这一段短短时间里,我还带弟弟们到海边去玩了几次,在《往事(一)》中也描写过我当时的心境。人大了些,海似乎也小些了,但对面芝罘岛上灯塔的灯光,却和以前一样,一闪一闪地在我心上跳跃!

复辟的丑剧,从一九一七年七月一日起,只演了十二天,我们很快就回到北京,准备上学。

贝满中斋扎扎实实的四个年头过去了,一九一八年的夏天,我们毕业时全班只有十八个人。我以最高的分数,按照学校的传统,编写了“辞师别友”的歌词,在毕业会上做了“辞师别友”的演说。我的同班从各教会中学升上来的,从此多半都回到母校去教书,风流云散了!只有我和吴搂梅、邝淑贞和她的妹妹,我们这些没有教学的义务的,升入了协和女子大学预科。

我以十分激动的心情,来写这四年认真严肃的生活。这训练的确约束了我的“野性”,使我在进入大学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前,准备好一个比较稳静的起步。

1984年3月14日

(本篇最初发表于《收获》1984年第4期)

同类推荐
  • 陈晓明小说时评

    陈晓明小说时评

    本书是一部批评文集,是对时下小说创作独特的评述。一篇篇评论显露出批评者自身精神和心灵的独特魅力,仿佛所有小说是为他而写。批评的过程,也即批评者的主体能力与艺术作品进行交流、碰撞的过程,也是使批评者得以整合自己独特的审美经验世界的过程,有融合,也拒绝。
  • 逍遥集

    逍遥集

    一个凡夫俗子闯进诗的殿堂,被那斑斓夺目的光芒刺得眼花缭乱,被古人慷慨的高歌、激愤的呐喊、委婉的吟唱和坦荡的宣泄所感染,于是喜欢上古典诗词。开始学古体诗词,写古体诗词,以为它精炼含蓄,是叙事抒情绝好的方式。用诗词来抒发一时的感受。有感则吟,临景则歌。
  • 温暖的旅途

    温暖的旅途

    对于诗歌和交友方面,我常常觉得自己很幸运:在四川初学写诗,就得到很多诗人的帮扶;回桂林上班后,偏居城市东郊广西师大育才校区,又相继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当这些朋友或因学业或因工作调动陆续离开桂林,再一批朋友从各地赶来,填补了他们留下的空白,刘发扬是其中一个。现在,发扬已经成为我在桂林联系最紧密的圈内好友,几天没和他碰头,就觉得心里少了些什么似的。
  • 沉思与凝望(理论评论卷)

    沉思与凝望(理论评论卷)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文学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人、建设新中国的旺盛热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取得新的历史性进步,创作队伍更加壮大,创作活力更加旺盛,当代文学在记录时代发展、见证历史巨变、弘扬民族精神,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在,我们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赋予每一位作家艺术家光荣而神圣的职责,呼唤着更多的好作品问世。
  • 横舟集

    横舟集

    诗,就像草原上一只美丽的蝴蝶,人都想捕捉到它,但它却十分狡黠,上下颉颃,左右飞旋,引诱着你,却永远不给你捉到它的机会。诗是文学生态中最娇艳、感应时代最灵敏、因而也最不易出现大家巨擘的文体,中国历史五千年,被称为诗的国度,可是经时间过滤而留存下来且被历代大众耳熟能详的也就十几位。
热门推荐
  • 假如刘备一统三国

    假如刘备一统三国

    从《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开始改写,假想蜀汉一统三国,向经典的三国英雄致敬!
  • 光明圣主

    光明圣主

    我的第一部玄幻类小说,希望大家一起进步。
  • 新校园狂少

    新校园狂少

    王飞宇,Z国太子,身世显赫,本可以在家做少爷,可他非要靠自己。张狂不可一世的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帝国,震撼世人,成为世界之最。经过不断的扩张,最终站在了世界巅峰。
  • 旧人旧时光:我认为我未曾爱上你

    旧人旧时光:我认为我未曾爱上你

    她是穷丫头,他是大少爷,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他偷吃了她的小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她摇身一变,成了千金小姐?“丫头,现在我可以名正言顺的娶你了吧。”某恶魔用手搂住她的腰,亲上她的小嘴。“喂!我说你,怎么每次都这样啊”“哦~~丫头,你想和我进一步发展?”【本文更新不稳定,男女主身心干净】
  • 武化日月

    武化日月

    白玄珍因至阳童子的身份拜入九州道门之首的天宗,数年后,带着虽然亡国但无时无刻都想着复国的问题小师妹一起闯荡梦想中的江湖,可是这江湖真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吗?不提老是给他惹麻烦的亡国公主小师妹,那江湖上的各路牛鬼蛇神也纷纷跑来添乱,人皮客栈,仙泉覆灭,魔教东渡,紫睛龙卫等等危机席卷而来!已从幼童变为翩翩少年的白玄珍能否守护住心底的那片江湖!来吧!到这里看山河破碎的悲壮、奇侠十步杀一人的侠情、足以震破苍穹的豪气以及数不尽的儿女情长!看白玄珍与独孤雅十重天上武化日月!
  • 莲心种魔

    莲心种魔

    一个被凡人养大的弃婴,因变踏上仙路。修仙之路艰难波折,一次次眼睁睁看着身边之人黯然离去,他却无力改变。红颜凋零如花落,故人长眠又一秋。陆贤仰望仙路,是正是邪?是对是错?是仙是魔?他终究寻不到一个答案。天地间,只余一声叹息。……若是这仙道本非无情,若是这世俗早已绝仙。便由我陆贤,以一指素笔,以一腔冷血,以一份执念。走出一条,横亘这茫茫天地间的,绝仙之路。
  • 浅色青春一点蓝

    浅色青春一点蓝

    小说主要讲述了海天与陆扬之间的一段兄弟感情,两人一同考入市中学,由于学校是寄宿制的原因。两个17岁男生在那段还没成熟的岁月里产生了不该有的同志感情。本文借助海天的口吻,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将这段与陆扬的感情娓娓道来。海天是个胆小,没有主见,感情立场不坚定的孩子,在于陆扬的这段同志感情中,他充满了矛盾与纠结,在家庭、早恋乃至断背的种种事件中,他摇摆不定,最终他的归属又该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就像著名导李安曾经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一样,每个人想法都不一样。而陆扬则是一个血性方刚的男儿,由于和海天每天的密切交往,为海天出生入死的忘我牺牲,对海天的爱由最初的兄弟情,渐渐走向同志情,在由同志情走向兄弟情,感情受尽挫折。对于陆扬海天来说,这场感情,或许是青春太过冲动,又或许这段感情来的太突然,两人在一无所知的青春里匍匐艰难前进,演绎一场人生岁月的悲伤恋歌。
  • EXO之青春不负

    EXO之青春不负

    人都说,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多少。可为什么,付出的越多失去的越多?当站在巅峰时,转身看,爱的人一个一个的离去。现在已物是人非,当初的承诺,现已化作云烟,随风消散在眼前。谢谢你,在我最美好的时光遇到你!
  • 推销与商务谈判

    推销与商务谈判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教育部“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根据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特点,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力图在推销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高职高专学生易于掌握、易于实践。
  • 兴复哈密国王记

    兴复哈密国王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