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80900000011

第11章 定格历史的瞬间

早期著名记者

摄影术诞生后不久,摄影就成为了人们记录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手段。

早期的新闻摄影,由于受器材条件的制约,拍摄的范围有限,许多快速运动的物体以及弱光下的情景都无法拍摄下来。

20世纪20年代后,小型相机开始出现、感光材料的性能大大提高,使人们能够在不干扰对象的基础上,得心应手地抓拍现实生活中的瞬间。从此,新闻摄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得以及时地报道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摄影记者。

一、“抓拍鼻祖”萨洛蒙

在摄影史上,德国摄影家埃里奇·萨洛蒙(ErichSalomon,1886~1944)的抓拍方式和纪实风格,深深地影响着新闻报道摄影。

萨洛蒙出生于柏林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青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曾获得慕尼黑大学法律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萨洛蒙应征入伍并开始自学摄影。1927年,他正式开始摄影生涯,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

20世纪30年代初期,世界政坛风云变幻,在欧洲的日内瓦、海牙等地经常召开国际会议。萨洛蒙出没于各种重要的国际会议,拍摄出席会议的各国政坛要人。他精通七国语言,采访时风度幽雅、彬彬有礼,深得各国政治家和外交家的赞许。法国总理白理安甚至断言:

一个会议,如果没有萨洛蒙博士前去拍照,那就没人相信它是一个重要的会议。

萨洛蒙擅长用小型相机“儿玛诺”和徕卡,凭借现场光,抓拍或偷拍毫无心理准备的政治家和社会名流,以此获得真实生动的报道。为了不引起被摄对象的注意,萨洛蒙还发明了一套伪装术:把相机藏在帽子或手提包里,用暗藏的快门线开启快门等。通过这些方法,他拍摄到了一般新闻记者无法拍到的镜头,成为当时欧洲最著名的摄影记者。1931年,萨洛蒙把拍摄的170幅名人照片编辑出版,名为《名人在毫无防备时刻》。

萨洛蒙为现代摄影采访开创了成功的范例。他创立的“小相机 现场光 抓拍”的模式,直到今天还被世界各国的摄影记者所沿用,他也因此被公认为“抓拍鼻祖”。

1932年希特勒上台后,对犹太人进行残酷的迫害,萨洛蒙被迫迁居海外。1940年5月,他被德国法西斯政府拘捕,1944年7月死于波兰的奥森辛威集中营。

二、夜色中的“猎手”

20世纪30~50年代,美国新闻界活跃着一位著名的摄影记者,他就是维吉(Weegee,1899~1968)。维吉原名尤瑟尔·费利克(UsherFellig),出生于奥地利。十岁时,他与母亲和三个兄弟一起来到纽约投奔父亲。

这家新来的移民,住在纽约下东区,过着非常艰难的日子。维吉小时候当过糖果小贩、在自助餐厅洗过盘子,还租过一匹小马,成为给孩子们拍照的街头流动摄影师。

1924年,维吉厌倦了贫穷颠簸的生活,在“顶好新闻图片社”(合众国际社前身)当上了一名周薪20美元的暗房技师。由于“顶好”要求它的摄影师出门时要穿白衬衣打领带,而维吉又很不耐烦这一套,所以他一直没有当上正式的摄影记者,而是成天闷在暗房里,只有在深夜有紧急任务时,才会被派出去拍摄火灾之类的事件。多年的暗房生涯,把维吉造就成了一个技巧高超的暗房能手,他曾在地铁火车的驾驶室里冲洗过照片,用救护车做暗房赶印过一个世界冠军在马球场被枪杀的照片。

1935年,维吉离开了图片社,成为一名自由投稿的摄影记者。他经常在清晨5点开着车在街上寻找拍摄题材。为此,他解释道:

清晨5点是一天之中最容易产生新闻的时刻,因为人们最喜欢在这个钟点杀死自己或杀掉别人。

维吉专门拍摄夜间发生的车祸、火灾和各种暴力犯罪,暗杀事件。他把照片投到小报,并在照片的背面署名为“著名的维吉”。由于与曼哈顿警局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维吉在警局设有办事处,并在自己的汽车中安装了一个警用无线电装置。这种非同寻常的便利,使他能和警察同时在第一时间赶到案发现场。在与曼哈顿警局合作的10年间,维吉用坏了10台相机、5辆汽车,共发表了5000多篇图片报道,这使他成为纽约最著名的新闻摄影记者。

1945年,维吉把历年来在纽约拍摄的各种罪案照片,编成一本画册出版,名为《赤裸的城市》。这部画册大受欢迎,数次再版,并被好莱坞搬上了银幕。

1948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为维吉举办了个人影展。1952年,维吉为自己的相机特制了“哈哈镜筒”,开始拍摄肯尼迪、赫鲁晓夫、戴高乐和演艺名人的“漫画照片”。1953年,他的另一本画册《赤裸的好莱坞》出版。

1968年12月26日,维吉在纽约去世。他给世界留下了5千张底片、1万5千张照片。美国著名摄影家保罗·斯特兰德对他有过这样的评价:

在我们绝大多数人看不到,也想不到的悲剧事件里,维吉是—个非常杰出的摄影专家。

三、苏联的“卡帕”

1965年,在一个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20周年而举办的名为《什么是人》的摄影展览上,一位意大利评论家看到一幅题为《悲伤》的照片,对其作者大加赞赏:“好一位苏联的‘卡帕’!”。

从此,这幅照片的作者德米特里·巴尔特曼茨(DmitriBaltermants,1912~)的名字一夜之间传遍世界。

巴尔特曼茨生于华沙,两岁时随同家人移居莫斯科。1936年,他买了一台“费德”照相机开始自学摄影,他发表的第一幅作品《女飞行员肖像》,刊登在著名的《星火》杂志上。1939年,他到《消息报》开始了专职的摄影记者生涯。

1941年,前苏联卫国战争一开始,巴尔特曼茨就毅然走上了前线,直到1945年攻克柏林。他曾拍摄过莫斯科和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采访过斯大林格勒战役,记录过前苏联南部领土的收复和波兰的解放……

巴尔特曼茨最著名的战地摄影作品是《进攻》和《悲伤》。

《进攻》摄于1941年,画面上,苏联红军战士正在跨越堑壕,向德国法西斯军队发起猛烈的攻击。巴尔特曼茨蹲在堑壕里进行拍摄,稍仰的角度和天空纯净的背景,突出了红军战士的形象。同时,慢速快门产生的动感效果,更强调了这种勇猛冲杀的气势。这幅著名的战地摄影作品发表后,由于前景中的士兵只拍了“半个人”而受到批评,认为它不符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悲伤》是一组系列照片。照片揭露了德军撤离卡契市时的罪行:在阴云笼罩下的泥泞地上,散布着苏联平民横七竖八的尸体,许多人在寻找辨认死难的亲人。巴尔特曼茨的镜头,一直追踪着一位头披白围巾的老妇,当她从尸横遍野的荒野中,终于发现不愿见到的残酷事实的一瞬间,他按下了快门。这幅照片,记录了这位老妇失望时的巨大悲痛,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巴尔特曼茨在提到这组照片时说:

悲哀是战争的全部含义。就像那场面中表现的一切——战争就是悲伤。

然而,他这组弥漫着悲壮情调的照片,并没有被当即传播开去。因为当时的苏联报刊,担心这些表现战争残酷场面的照片刊登出来后,会影响前线士兵和后方的信心。为此,这组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并强烈地表达出人类情感的照片,在巴尔特曼茨的资料袋里沉睡了整整23个年头,直到1965年才在《星火》杂志上首次发表。

罗伯特·卡帕的弟弟、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的创办人科内尔·卡帕,曾经这样高度评价巴尔特曼茨:

德米特里·巴尔特曼茨—一位令人钦佩的同行,一位苏维埃军队的战士摄影家-是一个……勇敢的人,他最大的意愿,按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能够被称为“苏维埃摄影的卡帕”。

1987年,在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庆祝WPP30周年之际,巴尔特曼茨被授予“终身成就奖”。

“生活开始了”

新闻摄影的真正兴起,不仅取决于摄影器材、印刷制版和传真技术的进步,还有赖于新闻事业的发展。

《生活》杂志的问世,标志着新闻摄影开始走向繁荣。

一、鲁斯创办《生活》杂志

照相机记录下生命中最充满活力的时刻,生活开始了。

这是《生活》杂志第一幅照片《生活伊始》的附言。

1936年11月23日,美国报业大王亨利·鲁斯(HenryLuce),在成功地创办了《时代》周刊和《幸福》月刊之后,又创办了著名的《生活》杂志。

《生活》的问世,源于鲁斯的一个发现。鲁斯发现人们普遍喜欢图片,但当时的刊物,都是“以文为主、以图为辅”的模式。因此,他决定创办一本“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刊物。

《生活》杂志刊登来自世界各地的图片,报道一周内的新闻大事,题材范围十分广泛,涉及生活、娱乐和科学各个领域。它的创刊词中这样写道:

观察生活,了解世界,目睹重大事件,注视穷人的面孔和高傲者的姿态。

看奇事怪事—机器、军队、人群、丛林中或月球上的阴影;

看人们的成就一绘画、高塔、新发现;

看发生在数千里外的事,墙背后的事,房间里的事,危险的事;

看男人所爱的女人以及许多孩童。

图片使你得到乐趣,图片使你感到惊异,图片使你获得教益。

在《生活》第一期中,刊登了伯克一怀特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荒芜的西部》。这篇来自蒙塔纳州佩克堡的报道,采用照片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反映了当地接受救济的工人家庭,以及建筑工人、码头工人、舞女、酒吧间招待员和流浪者的生活。其中,《佩克堡水坝》这幅照片,还被用作这期《生活》杂志的封面。

这篇报道,确立了《生活》杂志采用组照报道新闻的办刊特色,开创了专题摄影这一新的体裁。

《生活》杂志创刊后,受到读者广泛欢迎。第一期印数达到425万份,三个月后突破100万份,发行量最大时达到了860万份。

二、爱冒险的女人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MargaretBourkWhite,1904~1971),1929~1935年任《幸福》杂志编辑和记者。1936年《生活》杂志创刊时,成为该刊专职摄影记者,此后长时期为《生活》工作。

伯克-怀特最负盛名的作品是《战火中的克里姆林宫》。1941年7月23日夜间,德军首次轰炸莫斯科,作为在现场的唯一的西方摄影记者,她拍摄了这幅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当时,人们全都躲进地铁通道里以求安全,而她却冒着遭遇轰炸的危险,在饭店的阳台上,用长时间的“T门”曝光,拍下了这张照片。从画面上高射炮耀眼的火光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克里姆林宫尖塔的身影。

为了拍摄到精彩的镜头,伯克-怀特往往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在莫斯科期间,德军几乎每天都要派飞机进行狂轰滥炸,但她仍坚持进行采访。当时,美国驻苏联大使曾劝她停止采访,她很不客气地回答道:

我想谁都会明白,我会像扔手榴弹那样,把相机镜头扔向那些想把我从独家新闻现场上拉走的人!

作为《生活》杂志的摄影记者,伯克-怀特拍摄过许多震撼人心的照片:

1943年,作为第一个随机采访的女记者,伯克-怀特乘坐美国空军轰炸德军的战机,报道了突尼斯战役;

1945年,伯克-环特随同巴顿将军率领的美国第三军团,来到刚被解放的布森瓦尔德集中营。她以成堆的尸骨为前景,拍下了那极为恐怖的一幕;

1946年,伯克一环特采访印度,记录了印度独立和建国,以及巴基斯坦从印度分离时期的暴乱;

1950年,伯克-怀特采访了南非的种族骚乱和劳工暴动。为了拍摄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工作的南非黑人矿工,她深入距地面2英里的坑道内,一连工作了4个小时;

1952年,伯克-怀特开始拍摄《从直升机上看美国》专题。为了取景时更自由,年近半百的伯克-环特,竟把自己吊在直升飞机的下面;

也就在这一年,伯克-环特前往南朝鲜采访。当时,她的肢体和手指已经开始出现阵阵麻木,显示出帕金森病的初兆,但她还是坚持完成了拍摄工作。几年后,她在回忆录中提到这段经历时说:

如果要我自己决定,是否要冒着雨迎着雾到朝鲜半岛的荒山野岭里去拍摄照片,我仍然肯定会选择这条道路——不管会不会因此得什么帕金森麻痹震颤病症。

1957年,病中的伯克—怀特,为《生活》杂志拍摄了最后一个摄影专题《特大的城市》。

1958年,帕金森病使伯克一环特全身瘫痪。5年后,她出版了以口述录音方式撰写的最后一本书《我的自画像》。

三、尤金·史密斯的专题摄影

在专题摄影的发展过程中,尤金·史密斯(EugeneSmith,1918~1978)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把采用图片进行纪实报道的摄影专题,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史密斯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的维契塔,少年时期,他经常用母亲的照相机拍摄照片。1934年,史密斯在一家名为《维契塔飞鹰》的报纸上发表了一张照片,这成为他摄影事业的开始。

两年后,史密斯的父亲因为无法偿还债务而自杀。当地的报纸为了吸引读者,对这一不幸事件大肆渲染。这种不负责任的新闻报道,使他决心捍卫摄影报道的真实性。

1937年,史密斯成为纽约《新闻周刊》最年轻的摄影记者。1939年,他又加入了《生活》杂志的记者队伍。

(一)《乡村医生》

史密斯在《生活》杂志发表了许多组专题摄影作品,其中,《乡村医生》以其“经典性”和“转折性”,成为摄影专题的经典之作。同时,它也是最能代表史密斯风格的作品。

这组专题,发表在1948年9月20日出版的《生活》杂志上,由28幅照片组成。专题的主人公名叫欧耐斯特·西瑞阿尼(ErnestCeriani),是美国科罗拉多州一个名叫克丽姆林(Kremmling)的小镇中唯一的医生。他为了救治病人,经常废寝忘食,表现出崇高的奉献精神。

在拍摄中,史密斯注重表现这位医生的内在性格,刻画他的精神世界。整组照片,包括6个小标题。它们分别是:

1在工作中自有乐趣

2他必须兼顾10多个科目

3危急病人常占用他的休息时间

4为病人截肢

5一个老人在夜间死去

6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病人

在这组摄影专题中,《暴风雨前的出诊》是一幅最精彩、最能揭示事件本质的“点题照片”。画面上,天空乌云密布,预示着暴风雨就要来临,但这位医生还是手提药箱,去给病人出诊。这幅照片,交代了人物的职业特征和他所处的艰苦环境。

为了避免整个专题的单调和沉闷,表现特定的气氛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史密斯在这组专题中,安排了两幅让人眼前一亮的“重点照片”—《手术之后》和《筋疲力尽》。这两幅照片,深入、细腻地刻画了医生全身心投入工作时的表情和神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筋疲力尽》,还被选为全组的“压轴照片”。

除了“点题”、“重点”、“压轴”照片之外,专题中还有一些“反衬照片”,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化了主题。

史密斯的《乡村医生》,是专题摄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点,在摄影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乐园之路》

史密斯拍摄的《乐园之路》,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

这幅作品拍摄于1946年,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一年。照片中,两个孩子手拉着手,沿着阴暗的林荫小道向远处走去。远处模糊的光点,仿佛象征着人类从此离开黑暗,走向光明幸福的未来。

史密斯在解释这幅照片的名字时说:

大部分人都以为有宗教涵义在里面,其实是献给音乐的。歌剧《乡村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首曲子就叫《乐园之路》……

它是我对音乐和人性的礼赞,因为我认为它显示了希望。

《乐园之路》成为史密斯发表得最多的一幅名作。在由爱德华·斯泰肯主持的《人类大家庭》大型影展中,这幅作品被制作成大幅画面,放在显著的位置。

(三)拍摄“水俣”

史密斯的摄影报道,始终洋溢着一种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1971年,日本九州熊本县一个名叫“水俣”的渔村,出现了一种怪病。患病者开始时四肢萎缩变形,接着全身痉挛,最后导致死亡。这种病在医学上找不到先例,于是称为“水俣病”。致病的原因,是由于当地一家化工厂,向海里排放了含有大量水银毒素的污水。村民们吃了受到污染的海鱼后,就染上了水俣病。

受害的村民联合起来,向化工厂提出抗议,但是没有得到结果。为了扩大影响,他们找到了史密斯,让他把这件事报道出去,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

于是,史密斯和他的助手来到这个渔村,与村民同吃同住,拍摄了大量揭露真相的照片。史密斯的拍摄活动,引起了化工厂老板的恐慌,他雇佣了几名打手,对史密斯围攻毒打,几乎打瞎了他的一只眼睛。但史密斯并没有因此而中止拍摄,他一边治疗,一边坚持工作。

经过3年的努力,史密斯终于完成了拍摄工作。1975年,他从所拍的照片中选出175张,编成一本名为《水俣》的画册正式出版。这本画册,引起了人们对工业污染的重视,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此,日本政府专门制定了防治污染的法律条文,化工厂老板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四、现代报道摄影的先驱

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AlfredEisenstaedt,1898~1995),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和纪录者,在他从事新闻摄影的近70年里,拍摄了100多万张底片,被人们尊为“新闻摄影的先驱”和“现代报道摄影之父”。

(一)《欢庆胜利之吻》

1992年,94岁的艾森斯塔特,在谈到47年前拍摄的《欢庆胜利之吻》时,感慨地说:

即使我到了天堂,人们都会记得我。也许他们会记不得我的名字,但他们都知道:有位摄影师拍过这么一张照片——在二战结束时,一位护士被一名水兵拥吻。每个人都会记得这件事。

那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正在《生活》杂志社的艾森斯塔特立即拿起相机,狂奔了几个街区,赶往纽约时代广场拍摄庆祝活动。在那里他发现,一名水兵抑制不住战争胜利的喜悦心情,正在一个接一个地亲吻他所看见的每个人。艾森斯塔特当即拍下了好几幅照片,《欢庆胜利之吻》就是其中的一幅。

这幅水兵拥吻素不相识的护士的照片,表达了人们渴盼战争结束的欢乐,并因此而享誉世界。

那么,艾森斯塔特拍的这名水兵和护士是谁呢?此后几十年中,竟然有40多名男子和至少6名以上的护士声称,自己就是当年的“剧中人”,有人甚至把他们的律师也带来了。艾森斯塔特本人也无法辨别真伪,因为当年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四处抢拍镜头的他,根本无法把被摄者的名字一一记下。

1988年,艾森斯塔特终于找到了当年的两位主人公一水兵佐治和少女利维。他和年逾花甲的他们再次来到纽约时代广场,并别出心裁地让女主人公穿上和当年相似的白色连衣裙,摆出同样的姿势又拍下了一幅照片,为《欢庆胜利之吻》这幅作品,添上了一段佳话。

1995年,为纪念二战结束50周年,美国邮票公司推出了一套纪念邮票。其中一张,就是用《欢庆胜利之吻》印制而成的。

(二)见证历史的人

艾森斯塔特出生于德国,1913~1916年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课余自学摄影。20世纪20年代,他开始从事新闻报道摄影。

1936年,艾森斯塔特受聘于刚刚创刊的《生活》杂志,担任摄影记者。他拍摄的《美国西点军校学生》,被用作《生活》,第二期的封面。作为《生活》杂志的创始者之一,他伴随《生活》走过了近半个世纪,从《生活》的诞生直到1972年该杂志停办。

艾森斯塔特一生中完成过数千次拍摄任务,报道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他的拍摄对象十分广泛,既有艺术家、军政要人、影视明星,也有普通百姓。他的照片,强调客观、真实,被称为“艾西的眼睛”,被许多摄影杂志和图片选集所采用,仅《生活》杂志就刊登了2500多幅照片,其中有86幅被用作封面。此外,他还先后出版了13本著作。

艾森斯塔特身高不过5英尺多一点,被人们称为“拿照相机的小巨人”。他身材矮小,又坚持使用小型照相机和现场光拍照,采访时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为他在公众场合抓取人物的表情和姿态,带来了很多便利。

晚年的艾森斯塔特仍坚持拍照,对摄影抱有巨大的热情。他曾这样说过:

我喜欢摄影,我活着就是为了要拍照。在摄影的事业上,我永远不想退休。如果有那么一天,我老得实在走不动了,我还可以坐在椅子上,扶着三脚架,装上长镜头,拍拍天上的飞鸟呢!

五、美国黑人摄影师的“教父”

被誉为美国黑人摄影师“教父”的戈登·帕克斯(GordornParks),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一个黑人家庭。与所有的黑人一样,帕克斯从小就体验到了贫穷和种族歧视,但他从不因此而屈服。

15岁之后,帕克斯开始了流浪生活,他当过铁路餐车的服务员,还当过旅馆的看门人。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他才在华盛顿特区谋到一个新职业—美国农业安全局的摄影师,从此,开始了他的摄影生涯。后来,帕克斯为《时尚》杂志拍摄时装,但他并没有忘记那些遭受歧视的贫民。他接近他们,拍摄他们,创作了极具震撼力的作品。

1948年,帕克斯成为《生活》杂志的第一名黑人摄影师。他的第一个拍摄任务,是报道纽约哈莱姆区的黑人帮派。在此之前,《生活》杂志曾让一名白人摄影师去做这项报道,但他无法进入黑帮的圈子里。作为一名黑人摄影师,帕克斯觉得自己有独特的优势,他决定去试一试。

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帕克斯找到了哈莱姆区臭名昭著的“中城派”头目雷德·杰克逊。杰克逊同意帕克斯拍摄他的帮派,条件是让他坐帕克斯的新别克跑车。按杰克逊提出的“随便走走”的建议,帕克斯带着袖珍照相机,跟着“中城派”的人四处兜风,从而有机会多侧面拍摄到这一帮派成员的真实生活。后来,帕克斯回忆这段经历时说:

每当有事发生时,例如街头打群架或斗殴之类,我就迅速拿起我的小相机,在一帮少年挥动刀子棍棒时,拍下这个场面。

帕克斯拍摄的这些照片,成为反映纽约黑帮生活的代表性报道摄影作品,给他带来了很高的荣誉。

接着,他又再接再厉,拍摄了美国南方严重的种族隔离、纽约贫民区黑人家庭的苦难、巴西首都的流浪儿……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88年,里根总统在白宫亲自向帕克斯颁发了国家艺术奖。

同类推荐
  • 民用飞机客户服务入门

    民用飞机客户服务入门

    客户服务是无止境、无边界的业务,原则上说,凡是客户和市场需要的,我们都应该尽力去做。当然,由于自己的认识或者是资源所限,我们不可能都做,但要小心,那也许就会给你的竞争者留下机会!所以,你千万不要以为服务就是这本书上写的这么点事。怎么才能赢?那就要多和用户交流;要多看多学国外航空制造商的经验;从学习和实践中理解和发现客户需求及切入机会,开拓自己的业务。在这里,创新是发展的关键,总是拾人牙慧是很难徘徊出门槛的,只有创新才能有获得与客户双赢的机会。
  • 希腊神话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希腊神话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十五少年漂流记(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三辑)

    十五少年漂流记(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三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本书上编单独阐述了有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概念及具有该课程特点的课程研究的基本概念与内涵,以及课题方案的设计要领。本书的中编阐述了各种实证性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及教育统计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而在本书的下编,则着重阐述了一般的科研论文的撰写要领以及论文答辩的基本程序与应对策略。
  • 海洋科学知识(青少年科普知识阅读手册)

    海洋科学知识(青少年科普知识阅读手册)

    技术更新,知识爆炸,信息扩张……一系列代表着人类社会巨大进步的词汇,充斥着我们的社会,使每个人都感到在巨大的社会进步面前人类自身的局限。作为人类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群体——青少年朋友,在对现有书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充满着对一切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无限渴望。人类的智慧在我们生存的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正放射出耀眼光芒,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引导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朋友了解人类最新文明成果,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将是一件十分必要的工作。
热门推荐
  • 虚妄之渊

    虚妄之渊

    新世界中,为了生存,各个种族之间冲突不断,但始终僵持不下。正当人类幸存者还在勾心斗角的时候,兽族却是暗中盘算着·····
  • 予你深拥:幸好你从未离开

    予你深拥:幸好你从未离开

    顾心然一直都不知道,有一个人默默地等了她那么多年。他宠她,护她,爱她,多年如一,可是迟钝的她却一直没发现。自从初中开始,他的眼睛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她。多年之后,她终于后知后觉地知道了自己的心意,鼓起勇气跟他告白:“陆梓辰我喜欢你。”“不巧,我爱你。”多年的陪伴没有白费,他们终究是没有错过。陆梓辰,幸好你从未离开
  • 规则是圆的

    规则是圆的

    是一部非常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与收藏的寓言精选集,图文并茂,滴水藏海,融哲理、文学、艺术于一炉。这些短小精悍的寓言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审美教育作用,显示了作家对生活的真知灼见与文学才华。
  • 此女,有妖气

    此女,有妖气

    十八岁之前:天天打游戏到精神失常,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毕生的理想和追求是当个宅女达到人神共愤的境界。十八岁之后:世界太残酷,不想长大5555~
  • 重生之当个小蜘蛛

    重生之当个小蜘蛛

    大家好,我是超哲,我是蜘蛛侠的超级粉丝,写了这本书,先开始是在另一个网站写的,后来没人看就换到了这里,主角,没名字应为我没想好,穿越到了蜘蛛侠的世界,他要去拯救别的平行宇宙,但是他要先把自己升级好,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大家一起见证小蜘蛛屌丝逆袭吧
  • 乾坤大搬移

    乾坤大搬移

    普陀山,拥有一个普渡生灵的名字。这一天万道佛光照亮了普陀山的每一寸土地,一个老道缓缓的睁开了眼睛,他只是打了一个盹,可这一个盹却足足打了八千多年。伴随着万道佛光的还有一个初生男婴的哭喊声,这个男婴是不幸的,他出生的第二天她的母亲无缘无故的消失,从此再无音讯,他的父亲万分他的母亲,每天只知道坐在一块石头上眺望远方,渐渐的石头变得光滑了,渐渐的石头变得细小了,最后这个男人用他的深情感动了天地,自己居然变成了一块永远守候妻子归来的石头。普陀山依旧是那个普陀山,只是这时只剩下一个打盹的老道和一个每天爬来爬去的孩子,这一天老道消失,那一天孩子也不知所踪,我们的故事开始了······
  • 逼婚99次:男神站住别动

    逼婚99次:男神站住别动

    他们以为这一辈子会陪伴彼此走下去,然而等待他们的是一场阴谋。离婚后:“乖乖跟我结婚,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席凉情冷冷的看着她。这个女人他一辈子都不会放手。“好马不吃回头草!”薄忆不屑的看着瞪着她。这个男人她不会在爱他第二次!一场赌约到底谁先输了心……
  • 那个绿山墙的安妮不是我

    那个绿山墙的安妮不是我

    一个视虚拟人物为偶像的高中女生,一场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她飞到枝头做凤凰,她会同意吗?这是真的?
  • 再见了切尔西

    再见了切尔西

    跟你讲讲我的故事希望你能够心情愉悦安然入睡
  • 身体里有座金鳌岛

    身体里有座金鳌岛

    这是一个身怀金鳌岛的年轻人的修仙之旅。柳稷:“什么?你说开天辟地的是盘今大神?你确定不是盘古?”元芳:“盘古是谁?盘今大神的弟弟吗?”柳稷:“你说这里仙界有三十六位玉帝?不是在开玩笑吧?”元芳:“三十六重天,每一重天都有一位玉帝统治,自然就有三十六位玉帝了。”柳稷:“怎么可能,没有六道轮回,没有女娲大神,我们人族是怎么来的?”······求推荐!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