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75100000024

第24章 赋予形象、抽象记忆法

1.形象记忆法

形象记忆法就是利用事物形象或头脑中的表象进行记忆的方法。一般来说,形象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直观、鲜明、稳定和有整体感及概括性,它能给人深刻的印象,能够帮助人进行联想,触景生情,引发人的情绪色彩。通过联想还可能产生跳跃式的想象,这种想象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缺乏逻辑性。所以说,借助形象来记忆事物能够增强记忆的效果。

研究表明,直观形象的材料比枯燥抽象的材料容易记得多,这也是记忆活动的一条规律。

形象记忆的基本技巧是借助于鲜明的形象进行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之达到增强记忆效果的作用。其实质就是,不仅要把具体的记忆材料形象化,而且还要把抽象的难记的材料形象化,以增强记忆效果。

例如,要记忆鸡、鸭、牛、羊、房子等具体名词时,如果在脑中仅出现这些名词的汉字,记忆印象不如出现这些具体事物的形象容易记住。又如将人名与人的外貌特征结合起来容易记。这就是说具体名词形象化记忆效果好。而那些抽象名词,如爱国、科学、幸福等,没有直接形象,要想使之形象化,那就要靠想象联想,人为地赋予某些形象,如将爱国与爱国的英雄人物联系起来记。少女贞德是个救国英雄,一想起贞德就想起爱国这一抽象名词。将幸福与幸福的家庭生活联系起来,科学与家用电器发展联系起来,就是说将没有直接形象的抽象名词,借助想象或联想,人为地赋予它们形象,使之形象化就好记了。这些都是形象记忆法的基本要求和做法。

(1)形象化的方法途径。

在形象记忆法中,还可以分出一些具体方法。

①形象比喻。用自己熟悉的东西比喻记忆的材料,记忆起来生动直观,效果好。

如中国地形图像只大公鸡,某某地方在鸡头,某某地方在鸡尾,这样就好记多了。这样一来,可以利用形象特征记地图。

罗马尼亚:像握紧的拳头;

意大利:像只皮靴;

贝宁共和国:像一个火炬;

多哥:像“1”字;

越南:像“3”字;

朝鲜:像“5”字;

索马里:像“7”字;

日本九州岛:像“9”字;

又如某人爱说,人们就称他“乌鸦嘴”;某人瘦得可怜,比喻为“电线杆”;某人头脑灵就比喻为“猴精”等等。这样用比喻使之形象化就容易记住了。

②形象描写。把一般材料,特别是对抽象材料加以生动描绘说明,就好记多了。

优秀的作家都是语言大师,他们能栩栩如生地勾画出人物和事件,让它们在读者心中打上印记,经久难忘。请看莎士比亚《皆大欢喜》关于人生7个时期的精彩章节:

最初是婴儿时期,他在保姆的怀里呜呜地啼哭、吐奶;接着便到了上学的年龄,背着书包,满脸红光,像蜗牛一样慢慢腾腾地拖着脚步,哼哼唔唔很不情愿地去上学;接下来便到了寻找意中人的时期,经常唉声叹气,宛如炉灶的风箱,并当着她的面朗诵自己创作的充满哀怨的诗歌;

然后是入伍参军,豹子一样的胡须下面满嘴都是古怪可笑的誓言,爱惜名誉,动不动就要打架,在炮口找寻像泡沫一样转瞬即逝的功名。

③形象图解。我们都知道,冗长繁琐的文字材料或数字材料不易记忆,但如果对它们加以组织处理,用图形、图表、图画、网络图、树形图或实物、模型、标本等具有空间形状特点的图表示,使记忆材料由繁到简,由抽象到具体,可大大提高记忆效果。

形象记忆法应用广泛,方式方法很多,例如汉字是象形文字,在记汉字时就常用形象记忆法。“攀”字笔画多,小学生很难记住,一位特级教师教“攀”字时,形象地说:“一双大手抓住陡峭山峰上的树枝和荆棘,使劲往上爬”。这样一讲,绝大部分学生都记得很牢。

另外,形象联想的方法,非常值得从事儿童教育的教师和初为父母的家长们重视。譬如,记忆英语单词“银行”,就引导儿童想象大街转弯处经常去储蓄的那家银行,记“电视机”,就要在脑中浮现家中电视机的形象。要一边看着文字,一边读着,一边在头脑这屏幕上映出形象。形象记忆事物,要想象身边印象深刻的物品,还有一个窍门是运用夸张的手法。我们想记住“钢笔”,如果只是原物那个样子,印象就不深刻,为了加深力度,就要在脑中把它扩大到很大很大。如果要记“木材”,就设想是很粗很长的木材,放在超级大卡车上,或者让木材下安装了轮胎在飞跑。要记“耳环”,设想它挂在女儿的耳朵上,它大得遮住半边脸。记忆“花”,那不是一束,而是一大片花园,万紫千红,百花争妍。

(2)在运用形象记忆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平时多观察各类事物,在头脑中积累丰富的表象,为形象记忆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在运用图表模型表达事物时,要自己动手制作,印象深刻。请记住:依靠形象思维的记忆比依靠语言描绘的记忆有效100倍。

3.抽象记忆法

抽象记忆又称为语词逻辑记忆。它是以语词符号的形式,以思想、概念、规律、公式为内容的记忆。在学校学习活动中,大部分是书本知识,间接知识,不可能都能用直接经验或直观形象材料加以理解和说明,只能靠语词的表达和逻辑思想作为记忆的对象和内容,所以抽象记忆是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记忆方法。

(1)抽象记忆法的特点。

抽象记忆法具有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等特点。它是个体保存知识经验最简便和最经济的形式,它亦是人类特有的记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规律性的知识,都是通过抽象记忆,也即是语词逻辑记忆保存下来的。

(2)抽象记忆也以理解为基础。

抽象记忆与其他基本记忆一样,都应以理解为基础,脱离开理解,单纯用抽象记忆,它就变成了死记硬背。同样,如果撇开语词逻辑记忆,而单纯运用意义记忆,那就不易于把材料的基本思想和逻辑关系记住。可见抽象记忆与理解记忆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抽象记忆与人的抽象思维密切联系。随着人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和培养,人们头脑中的语词符号、数字符号、各种公式、定律、概念等逐渐丰富,抽象记忆的能力越来越强。对他们来说,词语表述的逻辑思想,容易被记住。正如许多有关专家很容易记住专业符号和逻辑意义那样。这也是因为,经过长期专门教育和训练,他们牢固地掌握了有关符号系统,懂得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并能熟练地运用它们。

有些学生由于知识经验不足,记忆抽象符号和逻辑意义材料有些困难,而不了解掌握它们的深远意义,因而对抽象材料、符号系统产生厌倦情绪,这对个人发展和提高都非常不利。

(3)提高抽象记忆效果的方法。

提高抽象记忆效果的办法有四点:

①充分认识掌握有关概念、理论的意义,调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②具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欲望;

③借助形象记忆法及其他记忆方法;

④勤奋努力,坚持不懈。

许多科学家对所从事专业的理论及大量的概念、定律、公式及有关符号理解透彻,记忆准确,不能不与他们对所从事专业的重要性认识充分、兴趣浓厚和善于运用记忆方法有密切关系。

3.形象记忆法与抽象记忆法综合运用

形象记忆法直观易记,但许多内容,特别是书本知识,大多是间接知识,需要借助语词符号去记忆。一般来说,以抽象材料为对象的抽象记忆难保持,不易回忆。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把两种方法结合使用,相互取长补短,效果较佳。在许多记忆技术中,有时强调用形象记忆法,但同时要注意辅之以抽象记忆法;有时强调用抽象记忆法,但也要注意尽量用形象记忆法去配合。两种记忆方法配合运用效果好。这两种记忆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之所以好,因为它符合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大脑两半球机能特点。

从个体心理发展来看,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两种记忆都在发展。实验研究指出,如果把小学二年级学生运用直观形象记忆和语词逻辑记忆的效果的指标假定为100,在以后的年龄阶段,这两类记忆的发展水平为:在形象记忆方面,初中一年级学生为134,高中一年级是175,成人为207;在语词逻辑记忆方面,初中一年级学生为193,高中一年级为252,成人为306.可见两种记忆都在发展,而语词逻辑记忆发展的速度更快。在各种心理活动中,对于无论是直观记忆材料,还是语词逻辑记忆材料,都是大量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学习记忆活动中,能够有意识地综合运用两种记忆方法不仅能促进记忆的发展,而且能够获得促进记忆的效果。

再从大脑两半球的机能特点来看。1981年长期从事割裂脑研究的美国人R?W?斯佩里教授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这是因为他从大量病例和数以百计精确的科学实验中发现,大脑两半球各有其机能优势,言语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换个说法就是左半球记忆的材料侧重于语言、逻辑推理、数字和符号等,它是以抽象思维和记忆为其优势;而大脑右半球记忆的材料则侧重于事物形象、音乐形象、空间位置等,它是以形象思维和记忆为主。科学实验研究指出,人类大脑两个半球各具有相对独立的机能优势,而在正常情况下,它们通过胼胝体相互联系协同活动。

大脑两半球机能特点的发现,是近年来关于人脑最新的,同时也是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发现。在教育和教学中如能正确运用这一理论,施以科学的教育和训练,将使大脑潜能得到开发。有心理学家说:当一边(半球)“加”另一边时,结果将增大五倍、十倍甚至更多。

大脑两半球的机能都是重要的,不能说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保持左右脑两方机能的均衡发展。有的专家指出,大脑两半球有很多未开发的部分,如果我们能知道这两部分脑的功能,了解它们的奥妙,均衡地使用自己的大脑两半球,那么,1 1>2,我们的脑力将会大大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也将大幅度增加。

在记忆活动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首先将记忆当作“录像带”精心制作,应把各种形象清晰地记录下来。日本品川嘉也教授说:“靠左脑记语言,靠右脑记形象,二者结合起来,作为完整的记忆存放在脑子里。回想的时候,先引出形象,尔后再用左脑把它变为语言。”品川教授把两种记忆方法如何结合说得很清楚。例如,一提起泰山,在我脑中首先毫不费力地浮现出雄伟壮观的泰山表象,然后再想到有关泰山的语言或文字描述。在记忆其他事物时,也运用形象记忆法,先把记忆的对象变成一张画或一个图形,使事物的形象鲜明、清晰地浮现在脑中,然后再用语言、文字符号有条理地表述出来。这样既容易理解,又容易记。如学地理时,一边填地图,一边记,就容易多了。

请记住:不仅要重视语词逻辑记忆方法,这是在学习中常用的;而且还应重视形象记忆法,后一方法常被忽视。因而许多人呼吁:开发人的右脑潜能。更加重要的是经常综合使用两种方法,发挥大脑两半球的机能优势。这是提高记忆效果的好方法,也是促使人成才的重大战略措施。

同类推荐
  • 口才学(历代经典文丛)

    口才学(历代经典文丛)

    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书面语言是给人看的,可以反复看多遍;而口头语言是给人听的,它是稍纵即逝的。古语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与那些具有渊博知识和良好口才的人交谈,的确可以让人受益匪浅。良好的话语不仅带给人愉悦和欢畅,帮助我们增加知识和修养,激发人的创造力,也可以增进人们感情。
  • 做强你自己

    做强你自己

    本书介绍了如何不被轻易伤害的十项法则,包括:做事不通多半不会说话;学会从缝里看人,半开门做事;缺乏灵活,等待你的就是尴尬等。
  • 改变一生的120个启示

    改变一生的120个启示

    本书生动讲述了120个极具影响力的人生启示,从不要追求完美、积极调整情绪、从工作中寻找乐趣、轻松赚钱、淡泊名利、学会花钱、享受快乐、品位幸福等方面,生动地展示了正确认识财富与幸福以获得快乐人生的实用方法。
  • 方与圆的人生智慧课

    方与圆的人生智慧课

    方圆之道,自古至今便被视为生命之大道,做人之大智,做事之大端。方,就是做人要正气,具备优秀的品质;圆,就是处世老练、圆融。在方圆之道中,方是原则,是目标,是做人之本;圆是策略,是手段,是处世之道。千百年来,“方圆有致”被公认为是最适合中国人做人、做事的成功心法,成大事者的奥秘正在于方与圆的完美结合:方外有圆,圆中有方,方圆相济,方圆合一。
  • 30岁之前你不能没有危机感

    30岁之前你不能没有危机感

    本书内容共分三章,包括:9种强有力的内省状态、13种勿缺的生存理念、15种需要注重的生活细节。
热门推荐
  • 安静的夏天

    安静的夏天

    很多的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发生改变。一切的事情,我们都不知道它们的结局是什么样的,是好或是坏?我们能做的,就是过好现在。
  • The Lost Road

    The Lost Roa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这世界,我未来过

    这世界,我未来过

    当单亲妈妈林简带着儿子林忆回到自己度过大学时代的T市,记忆中的人一个一个重新出现在自己的视野中,让她不知所措。职场中的事情让林简和曾经的恋人黎修又多了些许联系,曾经的情愫是否还回得来?齐云,黎修,到底谁才是林忆的亲生父亲?而林简,到底又隐瞒了什么?也许,一切不过是梦一场,我们匆匆来匆匆去,却什么也没有留住,我未来过,未在任何人的记忆留下些许,或许这才是最美的结束。
  • 三家诗话

    三家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月色下的你

    月色下的你

    嫁衣红妆,喜堂里,跟他拜堂却不是她,那些曾经对她许下的承诺,通通实现了,但很遗憾的是实现这些承诺是为了另一个女子,当她在绝望时,他出现了,他说“岸儿,你愿嫁我为妻吗?”她应了。那天新婚之夜,倾城绝世的她,在他掀开了红盖头的下一秒钟,说“可不可以别碰我?”他神情复杂的看着她“岸儿,你还想着他,是不?”她不语,算是默认了。他将她推倒,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那可不行,岸儿今夜可是我们的洞房花烛夜,我不想再等了。”她刚想推开他,浑身却没力,殊不知在她喝下的那碗粥里被下了药....
  • 西河记

    西河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长夜谈

    长夜谈

    幼年经历改变,民间乡野怪谈,诡异离奇的世界。
  • 挣扎着前行

    挣扎着前行

    小人物奋斗历程中面对的都市生存的压力、陷阱、黑幕和潜规则。
  • 朝歌遗墓志

    朝歌遗墓志

    源于数千年前的一则传说,让一位落魄皇子与一位异族公主踏上寻找上古时期被轩辕打败的几个部落后民。然而事情并不是他们看到的那么简单,最终在他们以为自己要成功了的时候才发现,一切好像都是上天对自己的惩罚……
  • 印度社会述论

    印度社会述论

    本书是系统阐述印度古代-当代社会演变、社会各领域状况的专著。书中对于各方关注的十分复杂的印度的文化、宗教、民族、种姓、语言、人口、阶级、溅民等问题进行了全面介绍和深入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