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42600000015

第15章 我看云大文化——云大与“211”

余伟,云南大学经济学院2005级2班本科生。

很久以前,云南告诉我:“石林自有高才生,群峰独立。”不久以前,云大告诉我:“东陆畅怀纳英才,洋浦开襟哺贤士。来自五湖为宏愿,报效祖国首当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当你踏进云大这片热土,涌入眼帘的便是云大文化铸就的历史长廊,不觉让人赏心悦目,喟然长叹。

吴松校长曾寄语:“太华巍巍,滇池淼淼,银杏吐哺,东陆呈新。”乍看,云大犹如有容纳百川,尽收贤士的度量;犹如有畅怀纳贤,无私哺新的胸襟。毋庸置疑,它确实就是如此。它以“自尊,致知,正义,力行”的校训体现着云大文化之光;它以“立一等人品,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的励言来展现云大治学之道;它以“立足边疆,辐射两亚”的办学特色来铸造一代名校风采。

云大历史,源远流长,熠熠生辉。然而云大发展需要动力,云大文化继承和发扬也需要助推剂。“211工程”正好解了燃眉之急,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正如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郝建秀断言:“当前高等教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从着重传授知识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一种创新教育模式。”“211工程”学校要带头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人才培育模式,真正建设成为培养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够创造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库。

揭开云大“211”的序幕

1922年,一位伟人,在西南边陲留下了他不朽的痕迹;1937年,又是一位投身于教育的伟人,他为云南大学迎来了辉煌。他怀抱“科学救国”的理想,以“培养人才,建设祖国”为己任,念念不忘报效祖国和服务桑梓,形成了“严谨,刻苦,求真,务实”的校风。

时光流逝,光阴荏苒,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下的却是无数为真理,为文化理念献身的奉献者。“良师荟萃,学子莘莘”,确实,他们不是来张扬个性,也不是来慕名攀显,他们是来报效祖国,服务桑梓。

你看:熊庆来校长还在为把学校扩大为文、法、理、工、医、农5个学院,18个系和3个专修科,3个选修科班齐全和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忙碌着;华罗庚教授还在为“数学奥林匹克”教材浴血奋战。

你听:楚图南教授义正词严地说着:“有朝一日,世界语将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通用的语言,那时,世界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只要用两种语言就够了,这将有利于发展人类的进步事业。”闻一多先生还在至公堂上铿锵有力地发表着演讲。

历史是万物最好的镜子,它可以照尽事物的兴衰成败,它可以展现人间的真情冷暖,可以映射历史的沧桑和辉煌。毋庸置疑,这些开先河者,不正好映射出云大文化的深厚根基,不正好彰显出它的个性吗?

云大文化扎根西南,服务全国,自成体系,分支甚多。它不单单是一种从文化理念理解的文化,它更注重的是一种人文,一种凸显人性的精神。承古萌新,继往开来是一种关系的转承,确实,云大背后有说不尽的历史,这历史恰与云大文化结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云南大学历史悠久,久负盛名,不仅谱写着文化史,而且还谱写着英雄史。

早在1921年,云大附中女生吴澄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人。抗日战争期间,许多优秀共产党员和爱国民主人士也纷纷到校任教,师生们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深入工厂、农村宣传抗日。1938年云大诞生了中共地下党支部,在震惊中外的“一二·一”运动和轰动全国的“七一五”运动中,云大师生投身于“争民主,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当中,表现出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闻一多先生还在至公堂进行了他的最后一次演讲;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中,为云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民主堡垒”,不仅如此,在云大历史上,先后有吴澄、张培英等60多位师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让我们的思绪回到现实,略微沉思,这无尽的历史难道不是送给“211”最好的礼物吗?是的,它的序幕由此而揭开。

唱响“211”金曲

如今的云大,犹如刚出浴的美女,在那古朴而又沉重的历史上赋予了它新时代的气息。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云大加快了发展的步伐,1996年,云南大学成为“九五”期间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同时把“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跟发展目标作为其发展的动力。经过5年的建设,我校“211工程”“九五”建设顺利通过验收,获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表扬。

目前的云大,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向着更高,更远的地方飞去。你想揭开她现在的面纱一睹真面目吗?那就别犹豫了。她目前师资力量雄厚,软硬件设施齐全,在校师生已达3万余人,多媒体教学及各种电化教学使得云大在云南各大高校中名列前茅;多学院多学科的结合使得她有了完善的学科体系,并使民族学、生态学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27个省级重点学科更加巩固;另外各种学位授权点的不断增加,为云大培养一流人才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异彩。

说起洋浦,它占地1500亩,它以惊人的建设速度,被人们赞誉为“不仅仅是云南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而且也是云南城市建设史上的奇迹”和“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2003年,它投入使用。起初的洋浦可谓荒凉,没有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没有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没有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豪情。但是,同学们没有人惊诧,他们注定就是云大洋浦的拓荒者,他们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谨遵“自尊,致知,正义,力行”的校训,在云大这块热土上孜孜不倦,茁壮成长。因为他们懂得“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阙有《国语》”,或许这就是云大“211工程”的魅力,这就是云大文化,这就是彰显个性的云大精神。

今日洋浦情

我爱云大,因为我是云大人;我爱洋浦,因为洋浦是我家。

吴松校长说得好:“大学之道,在于求真,求善,求实,求新。以德取智,教方授法,弘毅立志,陶性冶情,乃大学之本真目的。大学之大,不在于校园之大,大楼之大,而在于教师之大,学生之大,学问之大,气量之大。”古老大学,悠悠书香,如今,它又散发出另一种迷人魅力。

它,坐落于昆明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心区域,始建于2002年4月,是2002年度云南省重点建设的11项工程之一。校区倚靠至公山,环绕会泽湖;绿树环绕,碧波荡漾,花儿齐放,鸟儿争先;高楼林立,大道纵横。是的,这就是洋浦简单的勾勒,但这也可以使你眼前呈现出一幅亮丽的风景。时代在进步,云大在改变,洋浦在成长。在“211工程”的不断促使下,云大文化在这新生的校区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云大文化这一瑰宝的继承需要我们,它的发扬更需要我们。

瞧,那远处“迎新杯”篮球赛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篮球健儿们尽情地展现青春的激情;书画比赛刚拉开帷幕,书画能手们毫无保留地挥斥方遒;校园歌手大赛,才艺风采时装秀大赛也在舞台上闪亮登场,他们以亮丽清爽的嗓音,优美的身姿谱写着什么是青春。不仅如此,拔河比赛、演讲比赛、交谊舞比赛、洋浦“十大新闻”评选等几十项文体活动,怎么会不让你内心澎湃,豪情激扬呢?

作为洋浦的主人,每天都目睹着它的变化,伴随着它的成长。一栋栋的教学楼、科技楼、图书馆拔地而起,一颗颗花草树木破土而出。诚然,为我们带来的是对学习和生活的不尽动力;为我们带来的是对“以人为本,涵养个性,和谐发展”更深的理解;为云大文化带来进一步的升华;为“211”创建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增光添彩。

评建创优添辉煌

进入21世纪,云南大学作为云南唯一的实施“211工程”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国家西部重点支持和省部共建高校,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全体云大人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遵循“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抓住机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云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云南大学文化的弘扬和拓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时代赋予了我们创造的机会,创造促成了人类的竞争。云大已经经历了80多年的风吹雨打,80多个春秋的磨炼。直到现在,时代的春风又要掀起新一轮的竞赛——教育部新一轮的教学评估。

是祸,是福?是机遇,是挑战?

本次教学评估,不仅是对近年来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整体的一次全面检查,而且是对我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一次大检查。评估结果与我校今后发展的前景和每一位云大人密切相关,最终影响着云大文化的弘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我们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为评建创优作贡献,以“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做指导,全校师生团结一心,为建设本科教学优秀学校,弘扬云大文化,扩大云大影响而努力。

继云大之传统,乘时代之东风,促云大之发展。大江东去浪淘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云大与“211工程”永远同行,愿云大文化与“211工程”永远同在,愿它们在历史的长廊中永放光芒!

“点评”

文章前半段写得还好,后面如果再精练文字,则结构更为合理。

同类推荐
  • 隔岸风尘

    隔岸风尘

    本套书是女作家张廷珍的散文随笔集,分为《张廷珍散文随笔集·倒挂的玫瑰》《张廷珍散文随笔集·隔岸风尘》两本。作者以女性的视角从人性入手,发现人性之美,歌颂爱情,并用今天的视野,看历史人物情爱世界。作者行文流畅,语言个性突出。
  • 梦想照亮生活:盲人穆孟杰和他的特教学校

    梦想照亮生活:盲人穆孟杰和他的特教学校

    穆孟杰,一位盲人农民,以自己坚定不移的意志、不屈不挠的毅力和勤勤恳恳的努力,历经百般苦难,终于在两三年之后,成功地建起了自己的学校。他一步一步地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为盲人办学,帮盲人自立。他最见不得盲人被人遗弃和蔑视,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他要以一己之力,竭尽所能地去帮助盲人,把他们从不被公正对待乃至被虐待、被轻视、被侮辱的境遇中解救出来。
  • 日出东南隅

    日出东南隅

    本书内容简介:古老的吴越文化,一个永不枯竭、情趣无穷的话题,在演绎数千年、翻新几百遍之后,似乎变成了平淡无味的老生常谈。然而于无声中听惊雷,历史散文丛书“吴越风流”以其朴实的乡情、丰富的知识、深刻的哲理和流畅的文笔,独辟蹊径,更上层楼,为吴越文化带来了一股新风。
  • 老舍与都市文化

    老舍与都市文化

    本书是2011年10月中国老舍研究会、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老舍与都市文化高峰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此次会议聚集了关纪新、吴小美、舒乙、舒济、杨剑龙等老舍研究界的知名学者,探讨了老舍与北京、青岛、济南、大理等各城市之间的密切关系,拓展了老舍研究的视阈,推动了老舍研究的发展。本书所选论文从不同角度对老舍与都市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厘清了不同城市文化在老舍作品中的呈现与特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拓宽了老舍研究的视野与方法,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范例作用。
  • 中华对联(第九卷)

    中华对联(第九卷)

    中华对联,也称“楹联”、“楹贴”、“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见《蜀梼杌》),谓之“题桃符”,至宋时推广用在楹柱——厅堂门前的柱子上,后又普遍作为装饰及交际庆吊之用。
热门推荐
  • 当爱情遭遇婚骗

    当爱情遭遇婚骗

    人倒霉,喝凉水都塞牙!被父母骗去相亲,取个没文化的姑娘就算了,特么,还是二婚!为了父母,只得忍了,主要是人家姑娘长得很水灵。可没想到,这才是我厄运的开始,老子被骗婚了,一瞬间家里一穷二白,老爹也被气死……
  • 摄影天才

    摄影天才

    看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如何利用“照相机”从平凡走向不朽,一步步地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 倾武天下

    倾武天下

    身世迷离的少年,天生石身,资质奇差,体会人间苦涩,因奇缘,得以步步提升,最后武倾天下,纳看红颜笑!
  • 流年之爱

    流年之爱

    那些流年里,以爱的名义,在一起!
  • 品茶要录

    品茶要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杨文敏集

    杨文敏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风凌传说

    风凌传说

    莫名其妙的穿越成为雷力公国大将军之子,哇哈哈,还是个官二代,大街上横着走,看谁不爽就揍谁...哼哼,等等.......这是个魔法斗气的世界?武力为尊?......这不扯嘛,还要修炼吃苦,找宝,找药,找资源升级,靠......打打杀杀的多不好,吃喝玩乐,扮老虎吃猪才是我理想的日子
  • 隔云相望

    隔云相望

    ”江辰希,我们结婚吧"“嗯""江辰希,我们3年后去荷兰看云吧”“嗯""江辰希,我们离婚吧""嗯”五年的青春换了一句“离婚”。十年的守候就真的只剩隔云相望了吗?一生隔云,两生相望,三生有幸,江辰希我……遇见了你,一场爱恨交加的豪门恩怨……书友群:581680621
  • 寻仙

    寻仙

    寻仙证道数十年前,他为求寻仙之路,放弃了自以为可以放弃的一切。数十年后,当他重游故地,蓦然回首,原来自己失去的是那么多,原来自己却还是那么在乎!只是,青少虽依旧,却物是人非。仙路漫漫,当他再次踏上那条寻仙之路,是否真能如愿,是否真能放下一切?是否已经放下一切?(根据同名网游“寻仙”改编!)
  • 龙神庇佑

    龙神庇佑

    他,作为“龙神庇佑”的天之骄子。他,作为国家对外的一柄神兵利器。他,作为游走黑暗世界的无冕之王。然而,在一次行动完成后,毅然退出,回归红尘。龙神的挽留,国家的请求,黑暗的威逼,他沉默了,但是还是拒绝了。然而真的能够逍遥吗?也许该试着找人让他从新崛起了,他的朋友们如是想到?该找谁呢?对,是美女,那家伙身边不是有很多红颜知己吗?一个不够?双儿,看你们的了。本文为YY作品,如有雷同,纯属.........其实是我失误了。你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