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18400000011

第11章 诗文传颂百世

黎民百姓创作了不少有关包拯的传奇故事,但若数建造纪念包拯的祠堂庙宇,创作赞颂包拯的歌赋诗词和楹联碑记,却是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功劳。包拯在朝廷官员中,是一位忠、孝、节、义俱全的人。特别是他为官公正廉洁、刚直不阿,被正直的士大夫视为楷模。在包拯逝世之后,建祠纪念他,撰诗词立石碑赞颂他,是士大夫们乐意做的事情。

包拯初到谏院时,他读书时结识的好友、兴化寺的仁岳和尚就赞誉他“禀纯一之性,有端方之节。危言笃论,可以正遗阙;博学远识,可以备顾问”。包拯死后四年,即治平三年(1066),仁岳和尚提议把庙里的西厢房腾出来供奉包拯。庐州太守张环曾受包拯赏识,对仁岳的提议表示赞同,他还在包拯的塑像上题了颂词:“龙图包公,平生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这是第一个纪念包拯的场所。后来在包拯到过的地方,如开封、池州、天长等地,也陆续建起了包公祠。

包公祠在端州建得较早,也建得最多。嘉祐七年(1062)五月,包拯去世的消息传来,端州人就以各种形式来悼念他。宝光寺(相传为包拯筑西江堤时所建,遗址在今景福围渡头防汛站附近,供奉玉皇大帝)、西石头庵(星岩书院)、崧台驿、大井头(包拯所开七井之一)等与包拯当年有关系的地方,都有乡民在包拯的诞辰、忌日自发祭祀。熙宁二年(1069),包拯去世后七年,端州知州蒋绩(一作续)仰慕包拯为人,既有感于包公善政,也应端州人的要求,在端州衙署附近兴建了“龙图公祠”。明万历《肇庆府志》载:包公祠“旧在府治仪门之左,宋熙宁中郡守蒋绩建”。这是端州兴建的第一座包公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黄公度被奸臣秦桧贬为肇庆府通判时,曾拜谒包公祠并赋诗云:

华堂传绘事,昭代得仪型。迹与莓苔古,名争兰芷馨。清风无远近,乔木未凋零。今日斫坭手,依然瘦鹤形。

据清康熙《肇庆府志》记载,当时的包公祠在肇庆府治仪门左,即端州州衙的东侧,临近包拯原来办公的地方。因为包公祠在府衙之内,四方百姓瞻仰祭祀不方便,“祠阻郡署内,凡东西任来瞻谒者,弗之便也”。到了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两广总督都宪潘蕃、佥宪许垣委托肇庆知府黄颙,按照明成化元年(1465)肇庆知府黄瑜奏请朝廷的计划,于弘治十八年(1505)正月初六日,“于郡署外之西百步许,相地而改祠焉”,新祠在肇庆府衙西边一里处迁建,同年四月初一便建成。包公祠迁建之后,又在州署前留下了一座“包孝肃公”牌坊,以为纪念。这是迁建的第二座包公祠。

迁建后的包公祠坐北向南,兼富岭南祠堂与神庙的特点,有高大的正门、朝厅、屏风,清代曾多次修缮。到1924年兴建城中路时,由于附近部分民房、巷道拆迁,包公祠正门的朝厅、屏风也随之被拆除。而马路北侧处新建了一个大门,门顶横额灰塑楷书“宋孝肃包公祠”六个大字,大门两侧以围墙相连,并在东西围墙转角处各建了一间小殿,供奉护祠神像。进入大门后,建筑物按中轴线布局,近西进入牌坊,是宽敞的庭院空地,种植鸡蛋花、龙眼、黄皮等花果树木。当中一条青石铺砌的行人通道将牌坊与方形拜亭连接,然后进入大殿。

包公祠大殿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面宽三开间,八柱,三进深。殿内悬挂木匾“清风还在”,有楹联:“生为柱国,死作阎罗,宋代直臣第一;堂溯枕书,洲留掷砚,端州循吏无双。”“燮理阴阳,独擅玉衡金鉴;尊崇道德,惟能铁面丹心。”“百代仰仪型,风貌清严,自昔台阶昭重望;千秋留遗泽,冰心皎洁,还从砚渚溯遗征。”“遗像至今留铁面,当年报国见丹心。”这虽是文人墨客所撰写,但内中也总结了端州百姓对包拯治端三年的评价。大殿正间神龛内供奉包拯全身坐像,因为包拯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所以塑像脸面黧黑,五髯长须,头戴吏冠,身穿官袍,腰缠玉带,手持朝笏,足穿朝靴,神态端庄。拜席两边供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全身立像。可见,当时有关包公的杂剧、小说、评话、故事等文学艺术在全国风行,包拯的形象便按照文学作品变成了黑脸。杂剧、小说虚构的人物如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也进入了祠堂。明代著名书法家、理学家陈献章用茅龙笔书刻有包拯《书端州郡斋壁》的诗碑,此碑不知现藏何处。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这座近六百年历史、为祖祖辈辈肇庆人所景仰拜祀的包公祠,一夜之间被砸毁,后原址建起了一所小学。

1998年,肇庆市人民政府在城西厂排街大菜园村重建包公祠,于2000年3月20日(农历二月十五日)包公诞辰这一天竣工开放。重建的包公祠主建筑群占地11500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牌坊、山门、主殿、配殿及亭、台、楼、阁、廊、井等仿宋建筑,古朴大方,蔚为壮观,面积比之旧包公祠大了几倍。新包公祠除了将旧包公祠的楹联、匾额重新刻制之外,山门两侧还增加了启功撰书的楹联:“正直遗型留稗史,清忠初绩著端州。”包青天的美称始传于知州任上,端州是包拯的成名之地已经成为共识。这是迁建的第三座包公祠,遗憾的是没有在原址上重建。

在端州城区内还有一座包公祠,建在宝月台星岩书院旧址处,这座祠庙规模较小,有僧人主持管理,供人们祭祀参拜。胡森《新建宝月台后楼长亭记》载:“出端州北郭半里有宝月台,枕山带湖,宋包孝肃星岩书院旧址也,后人即其地立祠祀公,有僧主之。”

此外,在包拯掷砚成洲的砚洲(属今肇庆市鼎湖区)、四会县(今为县级市)也都建有包公楼和包公祠。

砚洲包公楼于清道光年间建成。清宣统《高要县志》载:“包公祠有在砚洲沙东者,相传孝肃掷砚于此。明尚书肖云举为砚洲罗贞门人,其任两广总督时,面嘱罗贞之子罗万程、罗万象建祠是间,并筑楼五层,以镇羚峡水口。适有旨召肖公回,楼遂不果成。清道光十四年,乡人建楼三层。同治七年拆去其一。”建祠时,砚洲罗本元等人倡议集资,砚洲岛米船行一百多艘米船鼎力襄助,勉力捐资,凡建祠所需的材料,全部由米船行从广西各地义务运送,建包公楼共用纹银二千余两。这是由士大夫倡建、乡民自发集资兴建包公楼的例子。

包公楼历时十一个月十一天建成,楼分三叠,阔六丈,进深三丈五尺,高四丈六尺,四合院式建筑,上为“大魁阁”,中奉“文武帝”,下是包公殿堂,堂中塑包公像,两旁王朝、马汉站立。在这座包公楼里,包拯与文武帝等天神共处,可见已经走上了神坛。楼前的石柱有阴刻楹联:“空中气象清新,楼有三层高三尺;世上风波如此,囊无一砚竟千秋。”天阶建四角“浩然亭”,四石柱刻有两副楹联,其一为:“直道清心,尚有五言留北宋;投香载石,何如一砚镇西江。”其二为:“片石留名,弹怪可投河伯壁;中洲拜像,怀贤应访浩然亭。”两联说的都是包公掷砚的故事。砚洲岛包公楼也经几毁几修,到1987年初,砚洲群众征得有关部门的同意,组成“重修砚洲包公楼委员会”,专责筹办,广泛劝募,筹集资金,使这座具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包公楼重现风采。

据记载,四会县包公祠共有三处:一是位于四会县东门外,嘉靖二年知县金龄建;二是位于县署仪门左;三是位于四会县前街。清光绪《四会县志》载:“包公祠在县前街。旧志谓,旧在金龄观内。明世宗嘉靖元年壬午,知县肖樟迁县署仪门左。三十七年戊午,知县张文光始改建今所。国朝高宗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知县黄之选重修云。今上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知县刘德恒修,毁塐像易木主。”

肇庆方圆数十里内建造了这么多包公祠,这在全国各地都是少见的。然除了包公祠宇多,赞颂包公的诗词歌赋更是多不胜数。自宋、元、明、清、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历朝历代都有吟咏,包公在端州的卓著政绩都在诗词歌赋中有所反映。宋朝有黄公度、赵时、苏良等。苏良(字尧臣,南宋番禺人,宋度宗年间任肇庆知府)作的《石刻题诗》咏的是包拯陪同周湛、钱聿游七星岩时的题刻:

咸淳乙丑良月番禺苏良同张、彭二寅契来游,因以纪胜。

杖屦追随入翠蓬,玲珑一窍彻心胸。

山罗斗宿英灵萃,地镇龙潜气势雄。碑藓犹涵周子泽,涧松仍有老包风。岁寒共约吾三友,要把清规踵二翁。

诗中的周子泽是周敦颐,老包就是包拯。苏良看了包拯的题刻,赞包拯的书法犹如松树一样刚劲,但诗中主要还是表述自己要向周敦颐、包拯学习,继承他们廉洁为民的精神。

明朝有黄瑜、吴尚质、区大枢、区怀瑞、陈子壮等。黄瑜(字仲美,南京华亭人,明正统甲子举人。天顺七年任肇庆知府)《披云楼》诗云:

乘暇来登城上楼,宦情乡思共悠悠。京华北望几千里,岭表南来第一州。倦乌孤飞天不尽,晴山叠出雨初收。包公尚有甘棠泽,清誉令人仰未休。

黄瑜以周代召公南巡休息甘棠树下而另百姓爱屋及乌的典故,比喻包拯在端州的惠政,黎民百姓爱戴包拯,诗人对包公深表敬仰。

清朝的文人墨客对包公咏赞最多,有胡永亨、宋广业、全祖望、吴诒丰、莫元伯、彭泰来、窦国华、何元、何逊、窦光鼐、周振升、黄瑞麟、罗瑗、陶邵学、黄登瀛、陈旦、谢星岛等人。著名学者全祖望曾到肇庆任端溪书院主讲,留下《宝月坛》五律一首:

乔木苍然古,犹疑孝肃遗。好风来四面,绿荫满千畦。天旷定元暑,地偏足自怡。老夫舆疾过,聊以慰支离。

这首诗提到的包拯创办星岩书院之事,在清道光《肇庆府志》和宣统《高要县志》均有记载。

同类推荐
  • 宁夏历史名人(上)

    宁夏历史名人(上)

    本书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内容,既有宁夏古代历史的总体介绍,又有各个时期不同领域的著名人物,既列举具体事实讲成就,又深刻总结经验谈启示。
  • 大清体制内的改革者:曾国藩传

    大清体制内的改革者:曾国藩传

    "曾国藩历来是个受争议的人物。他被冠之以“中兴名臣”、“洋务之父”、“理学大师”的称号,但又有人称他为“曾剃头”、“曾屠户”。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的一生,是悲壮的、凄凉的。他虽然以外交能手自负,但没能改变大清国被动外交,割地赔款的局面。最终,他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曾国藩一生毁誉参半,有人称之为千古一完人,而也有人称他为祸国殃民的败类。纵观曾国藩一生,可以说的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无论毁誉,曾国藩的一生都值得研究。"
  • 一枕荒凉如旧梦

    一枕荒凉如旧梦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进程中非常特别的一段,纷纷乱世之中,那些才子佳人们演绎了无数爱情故事,至今让人们唏嘘不已,至今流传为佳话。《一枕荒凉如旧梦》以鲜活动人的文笔,细致描述了张爱玲、阮玲玉、周旋、林徽因等十位民国女子与梅兰芳、徐志摩、张学良等历史名人以神秘感情为主线的传奇人生。他们的传奇故事在后来为大众津津乐道,伴随着大家对他们的情感追忆,始终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她们聪颖、独立、才智卓群,却为情所困;她们美丽、温婉、风华绝代,却无人能懂。绚烂而又寂寞的人生,谁能读懂?
  • 李自成第一卷:潼关南原大战

    李自成第一卷:潼关南原大战

    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八年,与各路农民军首领聚会河南荥阳(一说无此会),共商分兵定向之策。
  • 塞万提斯

    塞万提斯

    塞万提斯(1547-1616),西班牙小说家、戏剧家、诗人。创作了大量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观念的作品,包括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长篇小说《堂吉词德》。他对小说艺术进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开拓,被狄更斯、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誉为现代小说之父。本书作者陈凯先为南京大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教授。他依据丰富的外文资料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以独特的学术视角和个人体验,结合本人和学术界塞万提斯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塞万提斯的生平及创作进行全面而精辟的叙述和评论,布局匀整,文字清新,充分展示了塞万提斯及其创作的巨大魅力和深远意义。
热门推荐
  • 阴脊梁

    阴脊梁

    楚扬的外婆躺在床上,嘴里不断重复同一句话:“小勇,洗脸。小勇,洗脸。”小勇,是楚扬两年前死去的小舅,死于一场煤窑的事故。按照妈妈的说法,外婆得了邪病,需要找云姑。而莫名其妙,楚扬成了云姑的徒弟,然而她只是个骗人的神老妈子好么。
  • 虚空杀帝

    虚空杀帝

    相传在祈神大陆曾有神的存在,只要真诚祈祷,便会听见神灵的指示,修为上成就无上的顶峰。
  • 重生成林如海的日子

    重生成林如海的日子

    红楼梦看了很多遍,想写一本同人。不一样的红楼梦,不一样的林如海。
  • 仙魔无敌

    仙魔无敌

    韩枫带着智能芯片穿越了,仙道因为其资质低劣拒之门外,转身投入魔道,从次一个纵横无敌的魔头出现了!
  • 缘之空同人

    缘之空同人

    按照游戏版的缘之空,最开始是穹线,因为这个最有代表性,有时会插进一些动漫版的剧情或者其他动漫的名称,不过这在里面也是作为动漫的存在,语言会稍微轻松点,略吐槽向,原版太沉闷了,以上
  • 花都弃少

    花都弃少

    只要你敢跟哥狂,哥就踩到你不狂,只要你敢跟哥装,哥就揍到你不装。美女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叶家无道真正的帝王,慕容雪痕一世倾城,叶家晴歌风华绝代,萧家明月出尘不染,何家倾月只为君顾。林家诗韵,毕生挚爱
  • EXO:命运的缘分

    EXO:命运的缘分

    在EXOPLANET星球,每2000年将有一次与黑暗的战争,本来那里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可是在4000年黑暗之神能力暴涨。为了保护星球最后的希望,万一都伤亡,只有把EXO和晓晨晓雯两姐妹送入人类世界。
  • 绝世杀手:魔君求放开

    绝世杀手:魔君求放开

    21世纪,噬血宗的顶级杀手霂幽磬被一把剑所杀,结果穿越到了一个神秘大陆,变成了一个废材……
  • 末日行者之道

    末日行者之道

    那一天,天空蒙上了一层灰色。硝烟与枪声弥漫着城市,惨叫与哀嚎响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信徒们把这天称为“审判日”,他们来自坟墓,腐烂的身体上爬满了蛆虫与秽物,僵硬的手臂上暴露出森森白骨,空洞的眼眶里没有一丝生气。他们来自于地狱,他们的周围总是弥漫着死亡,他们无处不在。那些存活下来的人们,他们自称为行者。
  • 火影之叶舞传奇

    火影之叶舞传奇

    木叶8年,38岁的二代火影千手扉间创立了专门集中教授忍者技能的学校,第一届招收38名学生。他们每个人都是出身寒微的平民,却在忍界的征战长河里创下了不世威名。“有树叶飞舞的地方,火就会燃烧。今赐予汝等‘叶舞’之名!”二代火影的这句话成为了他们行动的源动力。为了守护他们自己心中平民式的和平理想,组成了“叶舞”这个木叶特别行动队的38个平民出身的首届学生,却在忍界的历史长河中铸就了一段伟大的传奇故事。原创同人故事,根植于严谨和绝对官方的资料设定及漫画原著,致力打造木叶黎明时期的战火纷飞的真实忍界和塑造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创作在世界观上依据原著,剧情内容想象原创,而非“世界观自我臆想、剧情照抄原著”。写同人、看同人,要超越同人的境界。君卓第二本同人作品,品质保障。“三无火影同人”第二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