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12200000002

第2章 良家少女

在法国,对女子教育的重视并不是由来已久的。在19世纪以前的法国,对女子教育的必要性、教育方式和途径的争议还十分常见。出于保护女子贞操的观念,女子教育一直未能走向社会化。因此,19世纪中叶以前,女子教育的途径、场所一般都是家庭规定的,而不是社会提倡的。当时,女子教育主要有两条途径,一种是家庭式教育。家长出面,为女孩子选择、聘请一些家庭教师。这种教育几乎是封闭式的,女孩子们足不出户,在家中接受一些有关社交、礼仪方面的训练和教育。在当时的法国,在上层社会里,这种教育方式较为流行,而且往往都是被一些贵族或中上资产阶级家庭所采纳。因为它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家长的需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因材施教,但费用较为昂贵,一般来说,只有财力比较雄厚的家庭才能采纳这种教育方式。另一种是修道院式的教育。在法国,这是最古老、最具传统的女子教育方式。家长们往往把修道院视为寄宿学校,他们花费一定的费用,把女儿送进修道院,少则一年,多则五至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一般来说,家长把子女委托给修道院后,就不再过问,事实上也无权过问具体的女子教育问题了。一切教育的内容、安排、规划均由修道院制定。而那时的修道院,一般来说,对女子所进行的教育则往往仅涉及一些宗教教义的宣传以及一些家庭手工、技艺的传授。这种在当时法国较为普遍的教育方式,以其安全、简便、费用也不昂贵的特点,能为公众普遍所接受,而且尤其适合于那些中小资产阶家庭出身的女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无论是家庭式的教育,还是修道院式的教育都不是较为完善、正规的教育。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女子缺乏受教育机会的不足,但它只能是一种补充。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最主要的缺陷是它没有一套系统化的、较全面的教育内容。它可以培养出温顺贤淑的女子,但不能使女子的素质、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法国的女子教育也面临着一场创新和变革。从19世纪中叶起,女子专科学校的创办,已标志着女子教育开始步入正规化、系统化的道路。但长期沿袭的传统习俗和观念也仍在对这些新式的教育施以广泛的影响。这些影响所表现出的诸如新式学校中,男女学生住宿隔离、分校授课等也说明了法国现代教育发展史上这一特定的历史特征。这一时期传统的保守的观念和进取的追求个性发展的思想在同时交织地浸润着人们的头脑。

西蒙娜·德·波伏瓦的母亲弗朗索瓦兹·布拉瑟由于所处的社会、时代的限制,未能接受学校的正规教育。她的早期教育正是在罗瓦诺修道院完成的。传统的修道院式教育塑造了她忍耐、消极、沉静和克制的性格,但另一方面也对她坚韧不拔的毅力,对待生活的信念,以及对那不甚和睦的婚姻的承受力的形成无不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她在两个女儿心中树立了传统的特有的形象。

与母亲不同的是,西蒙娜的早期教育却走上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1913年西蒙娜·德·波伏瓦以五岁半的早龄进入了阿德利那·德西尔女子专科学校学习。这是蒙巴那斯区较有名气的一所正规女子专科学校。该校创办于1853年,在20世纪初,这所女子专科学校虽尚不能与当地的贵族名牌寄宿学校圣洛蒂尔德女子学校相媲美,但它却已成为一所设有小学、初中、高中的正规学校,且以主要招收中小资阶级家庭出身的女子而闻名。波伏瓦从1913年直至1925年一直在这所女子专科学校里就读。在这里她念完了小学和中学,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中学毕业的最后考试。

德西尔学校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奠定了西蒙娜·德·波伏瓦一生的基础。由于这是一所法国大革命后创立的新型学校,其创办宗旨是要突出不同于传统式的女子教育的新型特点,即重在传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新知识。因此这个学校里普遍重视综合学科,其学校的教育风格也是资产阶级式的。西蒙娜·德·波伏瓦在这里接受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教育。她本人在读书期间更是如饥似渴地汲取各种知识。她对各门学科都有浓厚的兴趣,她好奇心重,有极强的求知欲。而且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其天性得到了一定的发挥。加之母亲弗朗索瓦兹的不断督促和悉心引导,使她在这段时间里,尤其是在学业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在阿德利那·德西尔女子专科学校的早期学习期间,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聪颖、好学、兴趣广泛的天性就已开始显露。由于其热爱戏剧艺术的父亲乔治极其重视对女儿早期智力的开发,所以使得西蒙娜在小学、中学学习期间要显得比一般同龄的孩子出众得多。她的智力、理解力远远超过了同窗的伙伴,并常常因为智慧出众而使得一些自惭形秽的伙伴们不自觉地疏远了她。她为此也感到孤独和苦恼,然而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她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阅读上。由于早年时期受父亲的感染,在她聪明活泼、倔强的性格之中,也溶入了沉静、敏感、好幻想、爱孤思的成份,尤其是对文学艺术,西蒙娜也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情有独钟之情。这种情感体验,很自然地使她把阅读看成一种崇高的冒险活动,是一种可以从中获得新的体验和乐趣的行为。她通常能在阅读中不受周围环境的侵扰,能充分集中注意力,很快进入绝对状态。而这种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其一生来说都至关重要,并成为她后来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阅读习惯还对她的个性发展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那种在阅读中须保持高度的稳定、宁静的心态,以及在集中注意力时所需要的毅力和耐心,强化了她独立、自制的意识。

在德西尔女子学校读书期间,西蒙娜渐渐明白了自己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当时的波伏瓦一家,已经走在了下坡路上。外祖父早已破产,虽想重振家业,但几次尝试却均告失败,实已无望东山再起了。父亲乔治在一战期间去服兵役,上了前线,后因病而退役。他退役后回到巴黎,先后在几家报社、杂志社找到一些临时性的工作。这种工作只能使他勉强维持生计,也许正是出于对文学艺术的爱好,才使他得以安于这种生存环境。家庭经济的拮据,使得弗朗索瓦兹和乔治只得把女儿的前途、出路寄托在她们的学习和读书上。乔治曾提醒过还在读书的长女西蒙娜,他们无法给予女儿嫁资。所以,他也曾严厉地对西蒙娜说道:“你必须工作,否则甭想结婚。”母亲弗朗索瓦兹对两个女儿的前途更是忧心忡忡。她和乔治一样,都认为女儿们必须努力学习,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经济上的独立。这种想法在当时是出于迫不得已,但却是这个家庭中的唯一信念。

西蒙娜·德·波伏瓦不仅明白自己的处境,而且也更清楚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许受热爱戏剧的父亲的影响,她对文学艺术深怀感情,而且她本人也深信自己在这方面所表现出的天赋和兴趣。在15岁时,她已认识到女人们在文学艺术方面是能够获得荣誉的。她坚信自己有这一才能。她不甘于像母亲那样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家庭主妇,她要超越平庸的环境,要超越母亲。从这一年龄起,她已发誓要当一个著名的作家。这个坚定的信念始终支撑着她,使她开始面对现实、面对人生,即便是家庭所面临的多种困难也未能改变她人生的信念。和父母一样,她认为自己的职业完全取决于学习的成绩和聪明的才智,她只能走个人奋斗之路,而别无他途。

尽管阿德利那·德西尔女子专科学校是一所具有资产阶级风格的学校,但终因脱生于浓厚传统观念的氛围之中,因此学校的生活仍几乎是全封闭式的。即使在战争期间,这种生活也并未发生多大的变化。西蒙娜·德·波伏瓦多年来,在这所学校中按步就班地学习生活着。这个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良家少女耐心地过着一种循规蹈矩的刻板生活,这是学校、家庭的环境迫使她只得选择的几乎是唯一的生活方式。所幸的是德西尔学校也并不是一潭死水。每个新学年,校园中总会出现一些新的面孔。这些新学生的到来,给了校园里的学生带来格外的好奇心,因为她们终归属于外面的“东西”。西蒙娜也从这些学生标新立异的装束和假小子般的发式变化上敏感地捕捉到时代的气息和社会的风尚变化。

20世纪初叶的法国社会正处于一个人们思想观念产生深刻变革的时代。女人们也渐渐地从繁杂的家务劳动中摆脱出来,纷纷参加网球、高尔夫球、飞行、滑雪和汽车等项运动。习俗风俗的改变也给法国的女子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各种宣传自由主义和个性解放的书籍在德西尔学校的女中学生中间成为了热门话题。这时的西蒙娜再也不顾母亲的警告,偷偷地阅读起布尔热、都德、普雷沃、莫泊桑、科莱特的作品。这些作品所宣传的主情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深深地感染着她,同时也渐渐地激起了她对传统的宗教观念以及女子专科学校中一些陈规陋习的不满。20年代,德西尔学校的女生仍被要求身着拖地的长裙和灯笼袖的短上衣。为此,西蒙娜曾在校刊上发表文章,嘲笑校方观念上的迂腐和保守。她还指责学校的教师才疏学浅。她这种公开表达了对校方不满看法的做法,引起了个别教师对这位尖子学生的反感。但对此,西蒙娜·德·波伏瓦似乎满不在乎,她甚至毫不在意被取消优秀奖的资格。从中学时代起,西蒙娜已显露出我行我素、桀骜不驯的个性。

西蒙娜少年生活的时代正是法国社会生活由传统向现代迈进的转折时期。虽然在这一时代,法国的女子教育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深厚的传统观念和习俗仍在制约着女子教育本身。其中较突出的是,女子基础教育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对诸如女子出路、女子职业的选择等问题在认识上仍存在着许多偏差,所以女子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着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德西尔学校在女子教育方面仍受着许多传统观念的影响,所以它在某些具体做法上仍表现出因循守旧的特点。而西蒙娜从中学时代起就关注起自己未来的出路和前途,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意识。因而她也很早就意识到现实中的一切陈规陋习与她个性追求的矛盾,从而不自觉地起来反抗这些束缚她的因循守旧的偏见。在这个循规蹈矩的资产阶级良家少女的身上,已隐含着十分可贵的现代意识和反抗精神。正是这种现代意识和反抗精神,使她在以后的生活中,敢于冲破一些陈腐的偏见,敢于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同类推荐
  • 包拯

    包拯

    本书介绍了清官包拯的事迹,内容涉及:十年奉亲行孝、千里远赴端州、筑堤排沥屯田、治瘴开凿七井、端砚只征贡数、清心堂上题诗等。
  • 草原之花:布木布泰

    草原之花:布木布泰

    《草原之花——布木布泰》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草原之花布木布泰传奇的一生。
  • 沈从文:湘西之蛊

    沈从文:湘西之蛊

    本书作者陶方宣追寻着沈从文的生命轨迹,以细腻浪漫的文笔描绘湘西的奇异风情:神秘的赶尸与罡仙、痴情的苗女与水手、多情的却又杀人如麻的土匪——奇情异事与妩媚山水交织在一起,勾勒出沈从文曲折而又动荡的一生。
  • 破解电磁场奥秘的天才:麦克斯韦

    破解电磁场奥秘的天才:麦克斯韦

    记述了伟大的科学家麦克斯韦的科学人生,他是继法拉第之后,集电磁学大成的伟大科学家,他依据库仑、高斯、欧姆、安培、毕奥、萨伐尔、法拉第等前人的一系列发现和实验成果,建立了第一个完整的电磁理论体系,科学地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揭示了光、电、磁现象的本质的统一性,完成了物理学的又一次大综合。
  • 中国大企业家的故事

    中国大企业家的故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个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兴旺,一批批优秀人物前赴后继,不懈努力,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热门推荐
  • 时月满西楼

    时月满西楼

    我无时无刻不感激着命运,我也时时刻刻憎恶着这命运。
  • 玄关铭

    玄关铭

    武道颠峰宝器,玄关铭,具通天之术,开辟异空间半位面之威能。少年林寂无意中获玄天传承,立武道颠峰。
  • Beowulf

    Beowulf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寻雪江湖

    寻雪江湖

    公元859年,唐宣宗治政年间,皇帝为了自身的长生和纵欲,不惜大量服食丹药,致使服丹药中毒,疽发于背,久病于床。此时,大臣们久久见不到皇帝,不免猜测皇帝即将驾崩,新帝即将继位,开始对皇帝立储之事众说纷纭。民间因皇帝病入膏肓无法君临天下,社会矛盾开始日益突出。而在江湖中有两大武林传说,这两大传说并非两个人,而是两座山庄,身居北方的山庄名为寻剑,南方名为飘雪,两大山庄守卫正道,不与世俗纷争,成为江湖两大传说。这场百姓灾祸,两大山庄参与其中。既是一个王朝衰亡的落日,也是一场围绕两大山庄江湖风云的开始……
  • 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仿佛,这样重要。可是,此一生,与谁初见又有什么关系呢?你看,这些轮回了千年的花种,至今还在无我无他地盛开。
  • 如若初见:半暮半暖半倾城

    如若初见:半暮半暖半倾城

    今生心里的一个小小的迷茫让她失去了只爱,不禁让她想起了八年前,她放火烧了她的房子,与挚爱一同死去,可是当她再睁开眼,发现自己竟然穿越到了一个古代异空大陆,一个十三岁少女的身体,她一个俊美无双的师傅,当他拨动了她的心弦时她又将如何应对......可是后来......“师傅!小玖儿知错了,师傅!”她跪在地上不断磕头。“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她不说原因,只是一味说知错,当他拿出一把剑时,她却大喊“师傅,不要!至少不要用绝恋!”......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纠葛..............
  • 重生之极限进化

    重生之极限进化

    在未来进化大时代的新世界,每一个新人类都有资格修炼成超武强者,主角生于开端之前,死于新世界激战之中,但他见证过无数强者崛起与陨落。他带着重生记忆,不可思议地重返灾难开端之前。“未来是一个辉煌无比的新世界!我此生必定超越巅峰,凌驾所有新人类王者之上…
  • 大牌娇妻

    大牌娇妻

    为了让爷爷开心,楚千芳随手从大街上拉个女人见楚老爷子。本以为探望结束,分道扬镳,谁知把自己的婚姻也赔进去了。
  • 贵女明珠

    贵女明珠

    满京城谁不羡慕顾七实在是投胎技术好。母为华安长公主,其父为第一世家顾家的家主,论容貌,顾七十二岁的时候就被称为周国明珠,论才,她能书善画,一笔丹青,万金难求。她是名副其实的第一贵女。想着招婿上门,连人选都挑好了,没想到啊!竟然黄雀在后!哼,若是等本小姐不好,本小姐照样休夫!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胡凃是我的青春

    胡凃是我的青春

    一份友谊,两种人生,一段青春,百感交集。他们的命运本没有交集,却选择并肩前行。成长的道路上,一方坎坷崎岖,一方春风得意。是读书还是随母行医,是打拼还是子承父业,不同的抉择能否碰撞出别样的人生?面临辍学的好友,他如何伸出援手,面对要远走异国的伙伴,他又该如何摈弃自私,坦诚相待?归家的云,他乡的雾,友情与利益的选项中,他又该做出怎样的抉择?意气风发是少年,一抔黄土对愁颜。他日故人再难见,只饮空樽盼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