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59800000004

第4章 “十七年”戏曲改编的研究路径与方法(2)

从“十七年”戏曲改编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来看,一方面人们对于这个时期的传统戏曲及其改编过程表现了持续的关注与热情,彰显了对其继续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但另一方面这些研究大多缺乏深入广阔的学术视野,常常处于一种浅层、局部和零散的状态,或者只是对某些作品进行反复阐释,却不能联系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从宏观上把握传统戏曲在“十七年”时期的总体生存状况和价值意义,以及戏曲改编发生和发展的原因、经验和影响;或者仍然只是一种“外部研究”,谈论当时的一些政治政策和制度及其对于戏曲的影响、利用和改造,却不能深入到戏曲文本的内部探索传统戏曲审美力量的发生机制、戏曲改编的路径和规律,缺少从戏曲或文学本身对“十七年”戏曲改编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和研究。而且,尽管在“十七年”时期包括戏曲改编在内的文学创作必须响应国家意志的声音,诠释时代主流话语的规训,但戏曲毕竟是一种来自于民间的审美艺术形式,沟通了普通民众在漫长的生活岁月中积淀形成的情感伦理和认知逻辑,仅仅只是从政治意识形态的角度对“十七年”戏曲改编进行单向度的研究,显然忽视了民间与意识形态双向博弈的无限丰富与可能,以及在此过程中民众所寄寓的对生命自由的执着与渴望,这正如王光东先生已经指出的:“在民间、政治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等方面诸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间,不应该只强调民间被单向地改造的过程,事实上民间同样以自身的观念形态和更接近本土历史传统的方式隐形、逆向地参与了上层/主流意识形态的塑造,这是一个双向和多向互渗的过程”。

“十七年”戏曲改编的研究亦应作如是观。尽管当时的戏曲改编已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意义和功能,但戏曲作为一种民间文艺形式的内涵和意义还是得到了关注与重视,就像周扬所说的:“中国现有各种戏曲,都是由民间戏曲发展而来的。京剧虽曾进入过宫廷,但它的基础仍是民间的,并且始终保持了和人民的联系”,“我们提倡以发掘整理为基础,就不仅是为了满足目前剧本的迫切需要,还要为了培养创作的能力……但是不要随便改动古人的东西、民间老百姓的东西,……这样做可以保留民间创作中的许多好东西”。张庚也认为:“地方戏是一种广大的、普遍的存在,是一种戏剧中间最普遍的、最深入群众的东西”。围绕着由《白蛇传》戏曲改编所引起的争论,他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在神话剧和历史剧的创作上还存在着概念化、公式化的残余,我们应当知道今天的社会已经不可能再产生神话,而过去的神话故事发展到今天,已经无需节外生枝再去‘丰富’它了。我们今天对于神话传说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收集整理,把千百年来人民的智慧集中起来”。后来,他又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戏曲观念,“戏曲是艺术,而且是以民间传说为基础的艺术。其中的一些流传最广的典型人物,在人民群众的脑子里已经有了相当固定的品质、性格和形象,也是一种社会的客观存在,如果硬是要去改动乃是一种劳而无功的事”。所有这些看法都显示了人们对于戏曲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形态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在戏曲改编过程中应该保持和发挥民间审美资源的价值和意义,就像田汉所指出的:“民间传说一类的东西常有一种不易模仿而容易破坏的人类幼年时代的美,修改此类剧本也应注意,不要轻易加以破坏”。中国传统戏曲中不乏这样的剧目,它们虽然不具备重大的政治或阶级的意义,但却别有一番来自民间的情趣和生机,对于这样的剧目怎样进行改编,在当时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譬如郭汉城认为:“看了《打瓜招亲》,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实际生活中的人们,也可以改变自己的气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陶冶性情、潜移默化的作用。……看了《小放牛》,使我们向往充满劳动友爱的和平的乡村生活,这也不错。总而言之,既不能简单地否定生活小戏,也用不着强拉硬扯地给它们找‘伟大的教育意义’。还是让它们按照自己的特点,去发挥它们的作用吧”,显然是认识到了戏曲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形态所具有的轻松活泼的功能和价值。张庚也认为像《打鸟》、《观灯》、《小放牛》、《对花》这样的剧目,虽然“不是什么重大题材,因而也不表现什么革命性、反抗性、爱国主义,但也表现了人民生活和他们的感情,而且也是由人民群众自己所创造的”,所以,“这些戏为群众所爱,由于它反映了群众的生活,由于它的轻松活泼健康,也由于它的语言是把人民口头丰富的、善于表达他们思想感情的语言集中和提高了,使观众感到亲切”。也就是说,尽管这些剧目没有什么重大的政治意义,但却充溢着来自民间的生气和乐趣,体现了民间大众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真切的精神情感,这正是它们在“十七年”时期的独特生存样态和价值彰显方式。

“十七年”戏曲改编过程中的这种“民间性”特征甚至可以用来观照一些具有明显意识形态内涵的理论概念,譬如说“人民性”,这是当时比较通行的一种理论概念和批评方法,它原本属于俄国—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范畴,当人们将其移用到戏曲改编过程,通常会形成如下几种看法:

一、“统治阶级无好人,劳动人民没坏人”,即坚持一种“唯成份论”的观点。曾经有人对《秦香莲》中的包公提出非议,认为他属于统治阶级,肯定他就是肯定封建统治阶级;又因为蔡伯喈已经混入统治阶级的队伍,但《琵琶记》却对他有所原谅,所以也缺少人民性。另一方面,“认为凡是劳动人民,甚至凡是受压迫的人都必须是好人,否则也被认为是没有人民性的”。因此大量的“丑角戏”被认为都是“歪曲劳动人民的形象,侮辱劳动人民的”,像《时迁偷鸡》这样的戏,将时迁处理为一个偷鸡的丑角,显然与他农民起义军头领的身份不符。

二、“宣传封建思想的戏没有人民性”。而“封建思想”常常又被视为“忠孝节义”等具体词句,以及诸如“休妻”、“二妻”这样的情节场面。譬如《芦花记》既宣传愚孝,又主张休妻;《二堂放子》则承认重婚,显然有违婚姻法。因此这些剧目都不能上演。

三、“诸如《打金枝》、《闹严府》这样的戏没有人民性”。因为它们都是在描写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没有能够反映“历史的基本矛盾”,即从正面表现阶级斗争的基本矛盾。这样的戏自然会被认为缺少意义。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多将“人民性”与“政治性”、“阶级性”、“革命性”、“思想性”、“民主性”等概念划上了等号,并以此指导传统剧目的改编实践及展开相关的理论批评。但也有人从一种民间的价值立场出发,通过对戏曲改编过程中一些具体剧目的仔细考察和分析,深入阐述了他们对于“人民性”的理解。譬如张庚,就曾经针对《蝴蝶杯》、《秦香莲》、《十五贯》等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剧目及其改编过程进行过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作出了自己关于“人民性”的表述:“简单点说,就是对老百姓有利的思想,对老百姓有利的看法与意见,说出来的话是老百姓心里想说的话,拿《蝴蝶杯》来说,卢林官高势大,纵子行凶,随便打死渔人;老百姓非常反对这件事,要为死者伸冤报仇;剧本反映了老百姓这种思想、这种意见,代老百姓说了话,因此就有很强的人民性”。也就是说,在张庚看来,只有那些凝聚了自觉的民间价值立场、思想情感和审美标准都是依照普通老百姓的存在而彰显意义的剧作,才真正地具有人民性——“所以凡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被压迫者的立场,反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的剧本都是有人民性的;或者说,为老百姓、为被压迫者、被剥削者说话的剧本都是有人民性的”,一言以蔽之,人民性即一种源自民间的朴素的正义情感。

“人民性”本来是一个具有明确意识形态指向的理论概念,当它被引入戏曲改编过程,同时也就被赋予了民间性的意义内涵,这既是知识分子民间价值立场的体现,更是得到了戏曲所固有的民间文化精神的力量支撑。本书即是以“民间”作为进入“十七年”戏曲改编的理论视野和研究路径,这里所说的“民间”或“民间文化”至少包括三层含义:一、首先它是指相对于官方或上层文化的一种文化形态和空间,反映了普通民众自在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对于生命自由的想象和追求;二、其次它是指一种审美的资源、表现形式和动力,包括各种具有或能够生成审美意义的民俗风习,以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民间文艺形式及其人物、母题、意象、结构等民间原型;三、本书主要关注这些民间性要素进入戏曲文本后的存在方式和审美表现形态,认为它们主要是以各种原型和母题的方式建构了戏曲的民间生活世界和民间想象传统,并进而构成了戏曲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戏曲已经拥有民间意识形态的内容和性质。

正是从这样的民间阐释维度出发,本书以1949—1966年传统戏曲的文本改编(这里所说的戏曲文本包括幕表、各种原始的演出本、口述本、整理改编本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致深入的文本解读,析清民间文化因素在戏曲文本及改编过程中的存在状态与表现形式。在挖掘民间资源的过程中,结合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运用原型批评和结构主义的理论方法,呈现民间文化因素的深层内涵,以及它们对于建构戏曲文本的意义与改编路径的功能和价值,并进一步阐释和领略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

同类推荐
  • 许鸿宾说许鸿宾

    许鸿宾说许鸿宾

    《许鸿宾说许鸿宾》是一本围绕一个主题的杂作结集,体裁上有对话、有侧记、有随笔、有札记还有日记与散文、纪念文章,在学术性、理论性与思想性以及艺术性几方面都还有着力之处。
  • 教你学习曲艺

    教你学习曲艺

    分3章:演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各类演讲妙语译析、有关演讲的名言集锦。
  • 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漫谈

    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漫谈

    本书内容包括:电视剧艺术基础、中国电视艺术发展简况、中国古典名著改编电视剧、音乐电视、电视文艺等。
  • 林下玄谈:中国书画批评的角度与方法

    林下玄谈:中国书画批评的角度与方法

    《林下玄谈:中国书画批评的角度与方法》作者所撰文章,在很大程度上都选择了比较特殊的叙述角度,甚至以异于时人的艺术批评方法进入批评文本。这些文章几乎都显现着梁启超先生《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的智慧灵光,梁先生此著传导给笔者的文化智慧可以说是受益终生的。
  • 西北风:文论集

    西北风:文论集

    本书分为回忆卷、论文卷、评价卷三个部分,收录张弛对父亲母亲及青少年时代的回忆,及其关于歌词艺术特质、西部音乐文学、回族歌曲创作等方面的论文,以及李镜如、丁跃、张涧、荆竹等探讨张弛作品的评论文章。
热门推荐
  • 侯门出逃妻

    侯门出逃妻

    苏沫以为自己就这么病逝,一睁眼却发现身在花轿中!被迫拜堂成亲,本以为上天给了自己一个重生的机会,那么相夫教子也无不可。没想到,自己的丈夫却心系嫡姐,对自己恨之入骨......既然相夫相子梦破碎,那么努力讨好祖母,敛财准备逃跑吧!管他什么侯爷公主,都拦不住苏沫向往自由的心!逃第一次,被抓回来!第二次,还是被抓回来!第三次,就不信自己逃不掉!
  • 星战之黑暗水晶

    星战之黑暗水晶

    龙弋是一位资深星战游戏玩家,以极快的神经反应能力在游戏与现实中过着悠闲的日子。直到十九岁生日那年,在外天空科技研究院工作的叔叔送给他一块黑色的发光石头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和一个外太空的灵魂开始了一段与外太空的高贵神族与邪恶异虫争霸星河的战争史诗故事。
  • 弑天剑道

    弑天剑道

    一个天资纵横的少年,看得透生死,领悟得到任何剑法,却始终看不透女人,领悟不通爱情,因爱失忆。五年时间,受尽人世冷暖,终有一朝觉醒,以情入道。重拾剑道,续天才之路,三尺青锋在手,问天下何人敢战?
  • 随季而安

    随季而安

    安晨曦第一次见季默染,惊鸿一撇。第二面,惊喜交加,徐徐图之。图之不了,那该如何?来个助攻。没想到事事无常,本来以为铁板钉钉的事情,却变换了方向。那又如何。既然你不要等我,那我就来等你。既然遇见,就不想错过。
  • 老老大

    老老大

    见运;修运;控运;人争一口气,仙争一口运。
  • 遥望东临

    遥望东临

    陆瑶北,丞相之女,却被流放家破人亡,誓回东临,她知道复仇之路艰难万分,因为她的仇人是东奕扬,东麟国下一任国主,她的最爱和最恨,她捏造自己的新身份,放下所有过去,一步一步努力接近他;他怀疑她,试探她,却没办法阻止她......
  • 夜半歌笙

    夜半歌笙

    她明媚是喜欢苏辰,可是他早已有了心上人,好吧,明媚只能什么也不说,突然有一天他来撩火了,好吧,你说撩就能撩,我不给点颜色你看看你就不知道什么是明媚,于是,可明媚还是拿他苏辰一点办法都没有啊,他说过他不喜欢她,她信了,他说他对不起他明媚她也原谅了,可是她的心却渐渐控制不住了。
  • 石雕鉴赏及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石雕鉴赏及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所涉及的鉴赏及收藏内容包括碑贴、鼻烟壶、古代茶具、古兵器、乐器、古代瓷器、古代家具、古代酒具、古代书画、玉器、古金银器、古钱币、古青铜器、古铜镜、古砚、银币、古董、钟表、古化石、画像石画像砖、甲骨、牙角器、偶像、连环画、名石、扇页、石雕、唐三彩、陶器、陶俑、铜鼓、图书、古代瓦当、文房四宝、印章、玺印、古今邮品 纸币、票券、珠宝、竹刻、木雕、漆器、紫砂等,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图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是广大古玩鉴赏及收藏爱好者的最佳入门书籍。
  • 刻骨铭心的爱

    刻骨铭心的爱

    两个毫不相干的种族,却因为复仇,互相残杀,以得虐恋的开始,这渺小的卑微之爱将何去何从?敬请期待。。
  • 冥月天行

    冥月天行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村里的人为了生计,几乎全部以盗墓为生,就在一次下斗时,我意外的发现了魔族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