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51700000020

第20章 茶的饮用(3)

至于从中国带茶种回日本种植的时间,在我国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是唐代中叶。最澄(即传教大师)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在天台山拜道遂禅师为师,于805年(唐永贞元年)回国时,从天台山、四明山带去了不少茶子,种植于日本滋贺县。空海(即弘法大师)是不空和尚嫡传惠果的十二弟子之一。不空在唐肃宗、代宗年间,是“尊为国公,势移权贵”的最出名的大和尚,被赐有“大广智三藏”法号,他曾在五台山上建有金阁寺、文殊阁,成为当时的国际佛教中心。空海曾几次往返于日本和中国,也带去了饼茶、茶子。最澄和空海可以说是日本栽种茶树的先驱者。

宋代两度来我国的日本高僧荣西(即千光国师),对日本的茶叶传播和发展,以及后来茶道的发扬都起过很大作用,有“日本陆羽”之称。荣西第一次入宋在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从四月到九月,只有短短五个多月时间,他从宁波入境,经四明山、天台山,在参拜了育王山广利寺、天台山万年寺等有名寺院后回国。第二次入宋在1187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他已47岁,经当时京城临安入天台山,万年寺拜虚庵(怀敞禅师)为师。他于1191年(宋光宗绍熙二年)回国,也带去了不少茶子,先后在他主持的禅寺,如博多安国山圣福寺及脊振山灵仙寺(在今佐贺县神崎郡等地)试植。荣西除亲自推广栽种茶树外,还写了一本《吃茶养生记》,宣扬饮茶的功效,并传播了宋代各大寺院中僧侣讲经布道的行茶仪式,大大丰富了日本饮茶艺术,并促进了种茶事业的发展。

如上所述,在饮茶风尚的传播过程中,佛教僧徒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同时皇室贵族的爱好,文人学士的歌颂,医药学家的评价和推荐,茶商的宣传和推销,在各个历史阶段对各种不同阶层也都起过推广的作用,不过还应该着重指出,饮茶风尚之所以风行全球,是历代茶树种植者、茶叶制造者和茶叶工作者长期辛勤劳动的必然成果,这里所以提出佛教僧徒的作用,仅仅是从历史的一个方面着眼的。

五、饮茶的习惯

人们饮茶,大抵有这样几种不同的目的:一种是把茶当作药物,饮茶用以防治疾病。关于茶的药理功能,在第一章里已经加以介绍。由于饮茶确有健身和防治疾病的效果,很多人就把茶作为健身饮料,久而久之,养成了饮茶习惯。一种是把茶当作生活的必需品,不可一日或缺,甚至每餐必备,由于生理上的需要(一般是以肉食为主、缺乏蔬菜的地区的人,例如蒙古、康藏等牧业地区,茶叶成了该地区的必需品),从而代代相传下来。又一种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这也有一定道理,生理作用与精神作用是密切相关的。《茶经》作者陆羽可说是一个讲求精神效果的代表人物,日本的茶道也属于这一类型。正是由于茶叶具有满足人们不同目的要求的特性,饮茶之风才有了它的物质的和社会的基础。

在《茶经》的写作年代,茶的种类,只有属于不“发酵”茶类的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其中饼茶是主要的。在人民大众中,饮用前对不同的茶叶先作不同的处理(斫、熬、炀、春),然后用沸水冲泡,这就是《茶经》所说的“庵茶”;有的再加葱、姜、枣等添加物,用以调味,“煮之百沸”,然后饮用。前—种冲泡法现在还非常流行;后一种煮饮法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以及中亚、西亚和非洲的一些国家也流行很广,仅在具体做法和饮用器具上有所不同。但陆羽把用这两种方法调制的茶汤,看作沟渠中的弃水,表明了陆羽饮茶的目的有着与众不同之处。

我国最早的饮茶方法,据《广雅》说:

“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复之,用葱、姜、桔子芼之。”

又据明慎懋官《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所记:

“唐李德裕入蜀,得蒙顶,以沃(浇的意思)于汤瓶之上……”

可见用沸水冲泡或加葱、姜之类的调味品早巳为一般人所试用。

《茶经》所提倡的煮茶方法,在《五之煮》中已有详细的说明。陆羽对茶汤的“沫饽”和香味都非常珍视,而冲泡和“百沸”都不能获得“沫饽”和香味鲜爽浓强的茶汤,这就是他反对民间习惯方法的原因所在。民间着重于茶的物质效果,而陆羽则重视精神效果,这是很明显的。

《茶经》作者是主张常年饮茶的,所以他说“夏兴冬废,非饮也”,这表明他认为饮茶并不仅仅为了在夏天解渴、消热,即使在寒冷的冬天,还应照样饮茶。为什么要常年饮茶,《茶经》没有加以说明。从现在看来,由于茶内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物质,所以经常饮茶,确是既能健身,又能防治疾病。有饮茶习惯的人,无论中外,也不是“夏兴冬废”的。但从全文来看,“夏兴冬废,非饮也”,是对不重视饮茶的精神作用,而偏重于饮茶的解渴作用亦即饮茶的生理作用的批评,因为从生理上说,夏天天热,需要饮茶,冬天天冷,可以少饮或不饮,但在精神生活上并无冬夏之分,常年饮茶是必要的。

《茶经》作者所提倡的饮茶方式,也与众不同。《红楼梦》“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一回中所说的妙玉泡茶款待宝玉的故事,对《六之饮》中所说的饮茶方式也是一个很好的注解。妙玉讥笑宝玉说:“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三杯便是饮驴?”曹雪芹笔下的妙玉,认为饮茶一杯已足,亦即她饮茶的着重点在于“品”,可说是领悟了《茶经》的饮茶艺术了。

《茶经》所说的“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说的是煮一“则”茶末,只煮三碗,才能使茶汤“珍鲜馥烈”,如煮五碗,味就差了,所以,五个人喝茶,也只用三碗的量。在《四之器》中,煮水的熟盂,容积二升,越瓯(碗)的容积半升以下,两者大致是四与一之比,不能超过五碗是受熟盂容量限制的关系。直到现在,讲究喝乌龙茶的人,所用茶壶的大小,也随人数或盅数而定,他们先闻香,后品味,茶杯很小,饮茶的目的主要也在于精神上的享受。

《茶经》作者饮茶,特别重视茶汤的香和味(“珍鲜黪烈”),并说“嚼味嗅香,非别也”,就是说,“干看”不能鉴别茶叶品质,必须“湿看”茶汤,看汤的“沫饽”,品汤的香味。

到了宋代,在上层社会里风行“斗茶”(也称“茗战”),当时为了把最好的茶叶进献给皇室,千方百计地搜罗名茶,经过斗茶,评出“斗品”,充作官茶。斗品的要求,在蔡襄《茶录》中有详细的记述,主要是“茶色贵白”,“茶有真香”,“茶味主于甘、滑”,“点茶……着盏无水痕为绝佳”,“茶盏……宜黑盏”。当时的斗品虽也是不“发酵”的蒸压茶,但对茶汤的要求,却没有具体提到《茶经》所说的“沫饽”。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的序言中,曾吹嘘斗茶的风气是“盛世之清尚”。其实,斗茶不过是一种茶叶品质评比的方式,与陆羽以精神享受为目的的品茶是完全不同的。由于品茶是以精神享受为目的的,所以我国古代诗人曾写下了大量的咏茶诗句,陆羽在《七之事》中,就引述了左思的《娇女》诗和张孟阳的《登成都楼》诗。饮茶与吟诗结下了不解之缘,说明了饮茶与精神上的享受的关系。

把饮茶或品茶作为精神上的享受,虽然是历代文人所提倡的,但在我国民间也颇流行。众所周知的闽南人和广州大小茶馆中的群众,就是用欣赏品味的态度来对待饮茶的。许多地方都有吃早茶或在清早上茶馆的习惯,这都不是为了止渴、提神,同时,除少数中上级的茶馆外,也不十分讲究茶的质量,只要一壶在握或一杯在手,就感到怡然自得了。

饮茶风尚传到外国特别是传到日本以后,把煮茶、品茶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茶道。茶道吸收了我国宋代大寺院中的行茶仪式,可以说它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今天的日本茶道,已成为日本特有的文化,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

日本的饮茶风气,在高僧荣西的倡导下,逐步地盛行起来。以后,在上层社会中,曾有一种用于交际的、相互夸比豪富的叫做“茶数寄”的茶会,这种茶会,不仅要评赏茶叶质量,还要夸耀从中国输入的茶具之类的所谓“唐物”。此外,在民间又有一种用于联谊娱乐叫做“茶寄合”的茶会。在寺院僧侣间,更普遍地利用茶会来布道传法,修禅养生。

同类推荐
  • 我要的甜蜜“汁”味:78款贴合心意的自制健康饮品

    我要的甜蜜“汁”味:78款贴合心意的自制健康饮品

    在传统的饮食观念里,饮品并不是饭桌上的主角,饥饿的时候它不能果腹,一日三餐里也有汤可以替代它。它往往被安插在饭局的开场或结尾处,以及三餐之间的茶歇时间里,像是平常日子里的一个小小的顿号,稍停,休息。
  • 一学就会做宵夜

    一学就会做宵夜

    《一学就会做宵夜》精选了近百种宵夜的做法,实用性强,操作方便,制作简单,一学就会,是喜欢吃宵夜和经营宵夜的人士的必需读本。
  • 津津有味主食

    津津有味主食

    一般来说,主食中多含有碳水化合物,因此是我们饮食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主食是指传统上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由于主食是碳水化合物特别是淀粉的主要摄入源,因此以淀粉为主要成分的稻米、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土豆、甘薯等块茎类食物被不同地域的人当作主食。《津津有味的主食》为您详细介绍了黑椒牛柳炒面、荷香莲子粥、翡翠鲜虾面、香菜羊肉馄饨等佳肴的做法。
  • 舌尖上流动的城市味道

    舌尖上流动的城市味道

    本书介绍了北京、山东、西安、苏州等地的美食,内容包括:千年流传的北京齐鲁大地的风采“三秦大地”的美食小桥流水中的食香古徽州的韵味等。
  • 老爸拿手菜

    老爸拿手菜

    科学、专业的食物专题讲解;全面、准确的营养成分数据;营养、可口的经典菜例,步进式的图文解说;专家编写,名厨主理;内容全面,图片靓丽,装帧精美,价格低廉。书中列出了每道食物所需的材料调料以及详细的烹饪步骤,让你成为自己的家庭营养师!还有“厨房小常识”告诉你健康饮食生活的小窍门!科学养生,合理饮食,健康快乐每一天!
热门推荐
  • 花千骨之彧骨倾城恋

    花千骨之彧骨倾城恋

    曾经,我不要任何人,只要师傅,却辜负了东方对我的爱,直到他为我而死之时,我才明白,他对我的爱。我这一世,不想和别人在一起,只想和东方到没有人的地方去,过着平凡人的生活。我不管什么白子画,不管什么长留山,不管什么洪荒之力,也不管什么天下苍生,我只要东方,弥补上一世,我亏欠他的爱……
  • 九歌回荡,离人莫挽

    九歌回荡,离人莫挽

    “风九歌,儿时那所谓的诺言,果真仅是童言无忌么?”墨挽离自嘲地笑笑,是她太傻,那个所谓的诺言,让她信了整整十七年!“小离,我们没有可能。”风九歌淡淡道。她十七年来的执念,就换回一个,不可能……“我明白了。”桃花翩飞,不及你一颦一笑,恍惚我的双眸。如果我的感情,只会让你蹙眉,我宁愿,放手。有人说,命由天定,而我说,人定胜天!前世已经错过,当前世的伤,刺痛今生的情,我又岂会放手!若是苍天不容你我生死相依,那我势必逆天而行!
  • 太初仙主

    太初仙主

    天道浩劫仙界大殇仙人随将数万仙种(天骄)投于万千下界以期仙种证道太初,重塑天道。金焱乃太乙神体,受天道护佑,被至亲封印记忆投于人间大秦,机缘下踏上寻仙之旅。踏仙路、战天骄、拥红颜,只为当世无敌,杀出一世朗朗乾坤,成道路上有我无敌。且看:穿越古代的前卫女神绝代妖娆的昔日佳丽我见犹怜的当世玉女交织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女主们,与我们的当世男主将演绎出怎样的绚烂花火。
  • 做人要有心机 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做人要有心机 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本书综合了古人今人做人做事的精华,立足现实,取材于我们熟悉的事例,告诉读者做人、做事必备的生活哲学。
  • 幕后BOSS的自我修养

    幕后BOSS的自我修养

    作为人生赢家的莫聆在遇到某位哥特风双马尾少女后,他的人生刹那间从日常校园风格变成了魔幻推理风格。PS:变百。
  • 灵教

    灵教

    一次梦魇,让惊醒后的萧浅脱离地球,灵魂回归羽魔大陆,并从此担负起振兴灵教的大任。唐老头:“徒弟啊,以后灵教就交给你了!”萧浅:“心有余,奈何力不足……”唐老头:“怎么会,我不是将降龙十八掌传给你了吗,好好练!”萧浅:“但那是残缺的功法,练了也无法以武入道。话说您老不会藏私故意不教我吧?”唐老头:“怎么可能?”萧浅:“绝对有可能!您想啊,残本都能练得人四肢抽搐,那完整的还不得五肢抽搐?这么好的功法,换作我是死也不会传给前一天还骂过我的人!”“……”唐老头二话不说,扭头就走,边走还边回忆:一千年前,自己到底有没有骂过那个老乞丐头子……PS:第一卷写得可能不太如人意,希望大家多给点耐心,慢慢看下去,保证不会让你后悔的。
  • 天使帝王

    天使帝王

    这是一部关于天使的巨作,讲述了一个天才少年从有天赋到被人虐。后遇到高手传授,传承高手的能力,经过多年的奋斗与努力,站在天使大陆的顶峰。主人公历经磨难,在朋友、亲人与老师的帮助下度过重重难关。遭受了不少的打击,但主人公意志坚强,不畏艰险,击败所有敌人,并拯救了天使大陆。此书是本人的第一作,在上学时写作。
  • 凤临天下:一世宠溺繁华

    凤临天下:一世宠溺繁华

    上一世,棋差一招,一招不慎来到莫名其妙的地方,家被灭,宝被盗,没关系家复兴,宝找回!这一世,逆天之旅由她来创。帅哥后面排排站!可谁能告诉我,这个妖孽是谁招惹来的!!“娘子,我们就寝吧!”某妖孽嘴角挂着邪笑。“我不…就寝,自己睡去吧!”某女冷笑一声,翻身将床上的妖孽踢飞!自己玩去吧,老娘不伺候!
  • 大唐名侦录

    大唐名侦录

    (本格+变格推理)大唐盛世之下,却有无数复杂的杀人案件,到底是布置一个疑案困难,还是破解一个疑案困难?心思缜密的林远亭,在上京路上偶遇聪慧的玉灵儿,一同破案之时,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层层拨茧的案件之下,又隐藏着怎样的人性,是众生悲悯,抑或人神共弃!没有人知道。
  • 一初元禅师语录

    一初元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