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30800000039

第39章 建在地下的城市迷宫

土耳其卡帕多基亚的格尔里默谷地,看起来和月球表面很相似。这里的火山沉积物上矗立着奇形怪状的石堡。

石堡是由火山熔岩硬化后,经风蚀雨浸而最终形成的。

早在公元8世纪和9世纪的时候,这里的居民就开始开凿空石堡,将其改装成居室。人们甚至在凝灰岩体上凿出富丽堂皇的教堂,在其中供奉色彩绚丽的圣像。

然而,卡帕多基亚真正引起轰动的发现埋藏在地下,那就是巨大的可居住成千上万人的地下城市。

其中最著名的一座坐落在今天代林库尤村附近。

通往地下城市的通道隐藏在村子各处的房屋下面。人们在这里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到通风洞口,这些通风洞从地下深处一直延伸到地面。

整个地带布满了地道和房间。地下城市是一种立体建筑,分成许多层。代林库尤村的地下城市仅最上层的面积就有4平方公里;上面的5层空间加起来可容纳1万人。

今天人们猜测,当时整个地区曾有30万人逃到地下躲藏起来,仅代林库尤的地下城市就有52口通气井和1.5万条小型地道。

最深的通风井深达85米。地下城市的最下层建有蓄水池,用以储藏水源。

德米尔先生是地下迷宫——地下城市的发现者,这一发现纯属偶然。在代林库尤村,房子下面的地下室被用作冷藏室。

有一天,德米尔在冷藏室偶然发现一个洞口,好奇心促使他向下挖掘……到今天为止,人们在这一地区发现的地下城市不下36座。其中并不是所有的都像卡伊马克彻或代林库尤附近的地下城市那么大,但都称得上是城市。现在,人们已经绘制出了这些城市的俯视图。

熟悉这一地带的人认为,地下城市的数量远不止这些。现在所发现的地下城市相互间都通过地道联接在一起。

联接卡伊马克彻和代林库尤的地道,足有10千米长。

不可思议的地下城市确确实实存在着,可谁是建造者呢?它们是什么时候建成的?用途又是什么?对此,人们有着不同的见解和推测。

当然也有人举出具体的史实加以考证。史实之一是在基督教早期,这一新生宗教的信徒寻求避难并最终选中了这里。

最早的一批大约在公元2世纪或3世纪,以后一直延续到拜占庭时期,也就是阿拉伯军队困逼坚固的君士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尔)的时候。当时的基督教徒确曾在这里避过难,然而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建造者。

地下城市在他们到来之前就已存在。地下城市到底是谁在何时修建的呢?推测如下:

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一带的地基是由凝灰岩构成的,因为附近就矗立着火山。

只要有黑曜岩,即火石,地基就很容易被凿空,而火石在这一地区并不鲜见。

就这样,也许花了不仅仅一代人的时间,地基就被掏空了。地下城市大多是超过13层的立体建筑。在最低的一层,人们甚至发现了闪米特时代的器物。闪米特时代是……闪米特人是一支古老的神权民族,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他们曾在这一地区生活过。

其都城哈图沙离代林库尤大约有300千米。闪米特人曾一度占领了古老的皇城巴比伦。

最初的时候,闪米特的国王被看成是神灵,地位大致相当于古埃及的法老。

闪米特人原本没有姓名,只是到后来才有了姓名。他们经常戴高帽子来装扮自己,这种帽子今天称作地精帽。戴这种帽子的人,全世界范围内都能见到,可见其传统之深远。

这是人类想以此模仿外星文明使者和肢体不成比例的硬大头颅,称得上是一种爱美的表现。长期以来,对这种戴高帽的现象一直存在着许多曲解,其实,这在当时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时尚,并在一些地方,例如古埃及,通过雕塑和绘画被永久记录下来。

有人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人类为什么要把自己隐藏起来?一个明显的原因是由于对敌人的恐惧。谁会是敌人呢首先,假设地面上的敌人拥有军队,在地面上,他们肯定能看到耕种过的土地和空空如也的房屋。

而地下城市是建有厨房,炊烟将通过通气井冒出地面,而被敌人发觉。人们无不知道,把呆在鼠洞般的地下城市里的人们饿死或者封死通气口憋死他们,都是轻而易举的事。

所以,人们恐惧的不仅仅是地面上的敌人,他们在地下岩石中开凿避难之所,是因为他们害怕能飞行的敌人。这个猜想是否有道理呢当然有。闪米特人在他们的圣书《科布拉·纳克斯特》中就已描述过,所罗门大帝怎样利用一辆飞行器把这一地区搞得鸡犬不宁。

不仅他本人,他的儿子,所有恭顺他的人,也都曾乘坐过飞行器。

阿拉伯历史学家阿里·玛斯乌迪曾描述到所罗门的飞行并大致介绍了他的部族。

当时的人类对于飞行现象产生恐惧,我认为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许他们曾被剥削、奴役过,所以每当报警的呼喊"他们来了"响起来的时候,人们就逃进地下城市。这和我们今天挖筑地下掩体防护自己的情形是一样的。

上述说法虽然只是一种猜测,但人们完全可以持这种看法。我们还掌握这样的事实,即有时候30万人曾一齐涌进地下城市;此外,还有大量有关飞行器的古代传说,详细地描述了古代的统治者们怎样带着家眷在空中飞行。

有关地下城市建造的另一个疑问,是关于当时应用的技术。

我们猜想,安纳托利亚的地下城市是用火石加工成的石锤开掘的。这种开掘方式虽然费力,但还是可行的。

我下面举的例子中,火石就派不上用场了。

埃及有一个地方叫阿布西尔,位于吉萨金字塔群50千米远的地方。

这里从前也有3座金字塔,它们是古埃及历史上第五王朝时期建成的,也就是在法老胡夫时代的,大约4100年前。在阿布西尔,人们发现这里的闪长岩曾在远古时代被加工过。

在这种比花岗岩还硬的岩石壁上,钻了许多浑圆的钻孔。这是如何加工出来的呢人类在自身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应用过钻孔技术。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曾应用黑曜岩做成的石杵在花岗岩石块上打磨出孔洞。

在骨头和岩壁上,人类同样进行过钻孔。阿布西尔的钻孔不是寻常的钻孔,而是包心钻孔。之所以叫包心钻孔,不是因为钻孔位于石块中央,而是因为钻孔钻成后,钻孔的中心形成一条香肠状的圆形石芯;砸开钻孔,就能取出完整的石芯。

钻孔时,钻头不是随随便便拿在手里就能钻进坚硬的闪长岩的。无论是石块还是工具,都要牢牢固定住。

为了钻出一个像我们在阿布西尔见到的那种笔直的钻孔,还需要一些配套设备,用以引导钻头并施加压力。

凭借手工是无法钻出这样笔直、均匀的钻孔的。在孔洞里,人们甚至可以分辨出钻头旋转留下来的一毫米一毫米推进的痕迹。

这也证实了,钻孔不是后来用金钢砂磨制出来的。

很显然,钻孔并不是先用凿子凿出一段孔洞,然后将孔漏用打磨的方式加工出来的。钻头旋转的痕迹在孔壁和断裂处清晰可辨。

这一发现的含义是什么?从中人们能得出什么结论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阿布西尔的包心钻孔是现今人们的作品,可能是一些考古学家为了探测石块硬度而打的钻眼。

钻孔是否确实是这样形成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钻出一个钻眼就足够了,而阿布西尔的钻孔在散布各处的石块上都能发现。

此外,那些石块的硬度,现在任何一个地理学家都知道,自己再去做钻孔实验毫无必要。

特别要指出的是,早在1000年前,弗德林斯·佩特里先生就对埃及第四王朝时期闪长岩上奇异的包心钻孔进行了描述,所以,现代钻孔实验之说并不成立。

古埃及的建筑师们肯定配备我们至今尚一无所知的加工工具。包心钻孔这样的加工技术并不是一夜之间能发明的。

技术进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了钻孔的进行,先发明钻机还不够,还需要其它合适的工具,例如金刚石钻头等。

为了把金刚石钻头和钻机镶连起来,还要发明合成材料。最后,还需要一台仪器对钻机进行精确制导。

很有趣的是,在我们所处的时代还有许多疑问没有答案。我们需要对那些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在阿布西尔,人们还发现,闪长岩上和花岗岩上的钻孔是不一样的。由此可以推断,不同种类的岩石,由于其抗拉力和抗压力的不同,决定了钻工们要选用相应的钻机进行加工。

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经验和不断学习的过程才可能做得到。怎么能相信这是发生在4000年前的事呢?难道这是外星文明使者向古埃及人传授的。

同类推荐
  • 中国近代民族化学工业的拓荒者:侯德榜的故事

    中国近代民族化学工业的拓荒者:侯德榜的故事

    本书中介绍了科学家们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阅读这套丛书是对课本的很好补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理想读物。
  • 解读自身的人体科学(科普知识大博览)

    解读自身的人体科学(科普知识大博览)

    人体科学是研究人体的功能,如何保护人体的功能,并进一步发展人体潜在功能,发挥人的潜力,提出用“人体功能态”理论来描述人体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认为气功、特异功能是一种功能态,把气功、特异功能、中医系统理论的研究置于先进的科学框架之内,对气功、特异功能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
  • 追踪飞碟痕迹(科学探索的真相)

    追踪飞碟痕迹(科学探索的真相)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读者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探索精神,这是科学普及的关键。
  • 动物世界的全报告

    动物世界的全报告

    因为动物的存在变得更加的博爱。让我们走进动物的世界,共同去聆听属于它们的声音。动物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它们与人类一同分享着这个美丽的家园,在这颗蔚蓝的星球上生息、繁衍,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美丽而神奇的生命旋律。
  • 不可思议的发现(走进科学丛书)

    不可思议的发现(走进科学丛书)

    1993年5月20日傍晚时分,法国第31工兵团在塔尔纳——加龙省布洛科镇进行常例的跳伞训练。一开始,如同平日一样的正常,一样的壮观——一架架铁鸟在空中腾飞,一朵朵伞花在空中优美地绽开,向地面飘落下来,红色的夕阳给白色的伞花抹上一层粉红,给壮观的训练场面增添了几分瑰丽的色彩。
热门推荐
  • 平行宇宙观测记

    平行宇宙观测记

    明暗交错,生死轮回。体验一次充满愉悦感和满足感的奇妙之旅.....以灵魂为支点,生命为力量,穿过无限世界的阻隔,见证无限的精彩。生死之中,用生命去开启自己纵横无限的旅程!将以上内容精简为:“一个平行世界观测员的日常生活”
  • 愤怒的机枪

    愤怒的机枪

    著名导演康洪雷称赞本书为“近几年来读过的最具有文学价值的小说”,并将执导拍摄同名电视连续剧。刚子本来只想踏踏实实过他的小日子,攒钱翻盖老宅,继承老爷子的正骨术,就算当了伪军医官那也是迫不得已。可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已经成为日军特种部队执行一项绝密任务的关键人物。哥哥牺牲、老爷子被绑架、小侄女不幸身亡,接二连三的事情将刚子推向风口浪尖,推向一个将对中国抗日战争产生重大影响的节点上。当谜底揭开时,刚子幡然醒悟,毅然祭出他珍藏的镇宅之宝——一挺轻机枪,与八路军并肩作战,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不屈不挠的复仇大戏。
  • 一墨风尘

    一墨风尘

    一程烟雨醉粉妆,可堪醉墨几淋浪。看萧然,风前月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画图恰似归家梦,千里河山寸许长。借史遣怀。大苏洲(南宋)末年,独霸江南的江湖组织清流坊,迎来了邻国大玉国(大理国)天下第一的隐世神医兼高手风潇潇;风潇潇年仅十七,自负傲慢,却不想发现清流坊还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丫头一棋,功夫竟然不在自己之下……届时北胡(蒙古)不住侵扰,江湖儿女亦未能幸免于家国之难,十几年间,风潇潇同一棋错错落落……山河色变之际,山野寻常人究竟该何去何从……
  • 画倾天下

    画倾天下

    玄空大陆,叶黎心,其家族百年来最有天赋之人,一朝经脉被毁,从天才沦为废材。他们为了达到目的,对她赶尽杀绝,而她在这九死一生的局中,要怎样才求得那一线生机?只能前进,没有退路。身陷沼泽的她,又会有怎样的奇迹?是崛起还是陨落,且看她如何一步步化险为夷……
  • 神秘高校之墨零学院

    神秘高校之墨零学院

    她是一个迷,满身秘密。无人能解,桀骜不驯,天生孤冷。一直活泼开朗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悲凉的心。来到神秘的墨零学院,如星辰般亮眼的她,一身白衣。会走进谁的心里。
  • 宋词是一朵情花2

    宋词是一朵情花2

    最经典的宋词读本,最唯美的诗词解读。 国学大师汤一介、北大教授李中华、王守常倾情推荐。更严谨,唯美,更动人。以诗词会古人,以古人读心灵,以心灵悟人生。今人爱宋词,爱情花,是因为她包罗万象,又于万象中生出种种聚散无常。宋词就是开在绝情谷的绚烂情花,我们都中了它的毒。
  • 圣女,给我站住!

    圣女,给我站住!

    如果说,这就是所谓的缘分,那么苏染情愿和他无缘无分。明明死前躲他不及,死后重生竟又被他缠住?并且,他还敢诱婚、骗婚、逼婚!!!很好!既然有人送上门来给她虐,她又有什么道理不动手呢!
  • 那年那蝉那把剑

    那年那蝉那把剑

    握住夏蝉未必是握住整个夏天,握住那把剑,却是握住了一个江湖。持三尺青锋。梦一回万人敬仰的剑神,做一回举世无敌的剑仙。斩断掌教真人的宝塔,挑落皇帝陛下的帝冠。大笑一声:“琴瑟琵琶八大王,魑魅魍魉四小鬼,单剑独战,合手即拿。”
  • 漫水随

    漫水随

    微弱的阳光从窗缝透进房间,感觉眼睛被刺痛年轻女子匆匆伸手去挡。“医生,她这样可以出院吗?”一旁的中年女子满脸担忧的问。“没事,她只是太久没有接触外界,稍微不适应,慢慢引导自会好的。”白衣的男子走过去拉上窗帘遮住光线。当我清醒的第一天,就呆在这灰暗的病房,没人告诉我原因,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是谁?”这个问题,从醒来一直缠绕着我,每当绞尽脑汁思考时,医生总会用“慈爱”的眼神告诉我“过去如烟云,即使想起也没有意义,不如从现在起好好生活。”他好像有魔法,看着他的眼睛,听着他的声音,会感觉脑袋空空,然后闭上眼睛美美睡上一觉。后来“我是谁?”好像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了。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何谓懂音乐

    何谓懂音乐

    《何谓懂音乐》所收的文论基本上均与所谓“学理”有关,但行文的方式不是学术性的“论述”,而是随笔式的“漫议”——如杨燕迪教授对音乐审美、音乐理解、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价值判断等问题的议论,以及对相关艺术问题甚至音乐学学科问题的思考。本来,这都是些相当“古板”甚至“深奥”的话题,但杨燕迪教授想试试能否用相对轻松的笔调来触及——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这些文字的读者是普通爱乐人。思考,以及与思考紧密相关的读书,其实是带有快感的,但在很多时候思考和读书被搞得很无趣。《何谓懂音乐》所收录的文章及相关书评和书序可被看作是杨燕迪教授的某种个人努力——希望在思考和读书过程中保持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