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84200000003

第3章 《四库全书》的修书缘起(2)

(三)庞大的修书机构

翰林院坐落在京城东安门外玉河西岸,为元代鸿胪寺署址。翰林院里聚集着大批进士出身的文人士子,他们主要负责记载皇帝的起居言行,编修国史和其他书籍,讲解经史以及草拟国家的典礼文件等。此外,翰林院还有大量的政府藏书。整个院落坐南朝北,阆苑重回,南头深处偏西的一组房屋便用来做四库的馆舍。它东与“清密堂”相对,东南院中是一泓池水,楼阁亭台,布局古朴雅致,是个绝佳的编书场所。

按照清代修书惯例,凡由朝廷撰修部头较大的书籍,都要开设书馆,集中所有撰书人共同撰写。修书馆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如用编年体形式记载皇帝言行的实录馆,撰修明朝历史的明史馆,分类编撰政府机构执掌事例的会典馆,又有内阁监管;记述重大用兵行动的方略馆(属于军机处);撰修清宫家谱的玉牒馆,隶归宗人府;而为本朝修史的国史馆则附属于翰林院。有些馆是常年开着的,如国史馆和方略馆,有些为临时而开,如实录馆和玉牒馆,每接修书时则开馆,书成即闭,下次临期再开。还有特开的,即专门为修某种书而开,书成后即撤销,如明史馆、会典馆等。四库全书馆属于后一类,只是它并不附属于任何机构,而是由朝廷直接掌握,足见对其的重视。

为了保证修书工作的顺利进行,四库建立了一整套严密完整的组织体系和编撰制度。馆内最高长官是正总裁,另外还有从旁协助的副总裁。出任总裁的都是宗室亲贵或政府的高级官员。正总裁一般由皇帝的儿子和大学士担任,副总裁由六部尚书或侍郎兼任。但是,在先后任命为总裁的二十几人中,多数人只是挂名而已。如正总裁中名列在前的永瑢、永璇、永瑆三位皇子,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对修书官员的监督,对实际的修书并没有什么贡献。真正作出贡献的只有于敏中和金简等少数人。总裁之下有总纂官、总阅官和总校官,他们是编撰工作的主持人。总纂官总理编书事宜。总阅官总管各种书籍的审定,总校官总管对书籍的校订。又有总目协勘官,协助勘定《四库全书》总目。总纂官下面是纂修官,分管书籍的编撰、辑佚、编写提要和查勘“违碍”书籍等事。总校官下面有分校官,分任经、史、子、集各类实际的文字校勘工作,如篆隶书、绘图等,则指派专人负责处理。此外,撰修官也兼任分校工作。这些人主要来源于内阁、翰林院等处,担任编撰、校勘工作的多是当时的著名学者。

除了翰林院以外,武英殿也是四库成书的重要场所。武英殿通常被称为造办处,雍正年间改为修书处后奉皇命刊刻书籍,《古今图书集成》就是在这里用铜活字印刷成书的。四库馆在武英殿设立缮书处,专管全书的誊录抄写,设置总校官和分校官查检抄写誊录中的字句脱漏和其他的错误。这里是全馆校对人员最多的地方。乾隆四十八年以后,因为添抄三份全书,又在现在东华门外的云神庙、风神庙分设经、史、子、集四局,置校对、收掌各官,分头抄写。

此外,四库书馆还设有提调官,负责提取翰林院和武英殿两个地方的藏书;有监督官,专管督促书籍的编抄工作;有监造官,管理书籍的刊印装订事宜;有收掌官,管理翰林院、武英殿的书籍出版。

在四库书馆的各个部门中,缮书处的任务最为繁重。它承担着数万册图书的誊写工作。而且每本书都要抄写七份,再加上时间紧迫,缮书处除专职校对官以外,还征用了数千名誊录人员。如此庞大的一个四库馆究竟有多少人呢?根据《四库全书总目》卷首开列的馆臣职名和其他文献记载:从乾隆三十八年开馆到乾隆四十六年第一份全书完成,四库馆一共任命正式馆员三百六十人。此外开馆期间共征用抄写人员三千八百四十一人,与前项合计,共有四千两百零一人,大大超过了修撰《永乐大典》时的规模。还有一些未见于题名录的撰修、抄写以及四处打杂的办事人员一两百人,只是记载不详,无从考证。但是仅仅从数量上看,我们就可以想象出这是一项多么浩大的工程。

四库馆的组织机构运转得有条不紊,内部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互相配合默契。同时乾隆帝还亲自过问有关修书的重大事宜,监督严厉、赏罚分明,对有贡献的予以奖励,对失职者严加处分。《四库全书》耗时不到十年,在当时手抄默写的年代,一部近十亿字的巨著能以这样的速度问世,这与它自身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和乾隆帝的严密监督是分不开的。编撰《四库全书》的书籍大致来源于六个方面:

1.清代皇帝的著作和清初以来奉皇帝命令编撰的书籍,也就是“赦撰本”;其中又分为在四库馆未开启以前已撰和开馆后临时编撰加入的两种。

2.宫中收藏、供皇帝浏览翻阅的皇家藏书,即“内府本”。

3.从明朝《永乐大典》中辑录的佚书,即“永乐大典本”。

4.各省官员在当地购买或者借抄的书籍,即“各省采进本”。

5.民间藏书家以个人名义主动或者奉旨送入馆中的“私人进献本”。

6.当时坊市间最流行的书籍即“通行本”。

以上书籍,前三种统称为政府藏书,后三种则统称为各省公私进书。在书籍来源中,后三种居多。

地方各省的大规模献书是从乾隆三十八年开始的,由于大家仍笼罩在文字狱的阴影之下,在此之前反响甚微。后来乾隆帝下了一道严厉的谕旨,命令各省官员以半年为期限办妥此事,否则唯该督抚是问!经过此番警告后,各省官员才开始积极地收献图书。

民间藏书方面,以享有“文人渊薮”的江浙地区独占鳌头。

这里有很多藏书大家。如浙江宁波范氏的“天一阁”,杭州赵氏的“小山堂”和鲍氏的“知不足斋”等等。乾隆帝下令此次征书以这些藏书家为重点。后来听闻扬州商人马裕家中藏有多种唐宋秘本,由翰林出身熟悉典籍的两淮盐政前去商借。此外乾隆帝还大加鼓励私人藏书,对藏书一百种以上的给予奖励。各地采集的图书由总督或巡抚送到北京交给四库馆评定处理。关于评选书籍的标准,乾隆帝早有旨意:“择其中罕见之书,有益于世道人心者,寿之梨枣,以广流传。余则选派誊录,汇缮成编,陈之册府。其有俚浅讹谬者,止存书名,汇入总目,以章右文之盛。”这里所说的“有益于世道人心”,是指有利于清朝统治者和君主****。根据这一原则收集来的图书,连同所动用的内府藏书和《永乐大典》中所辑佚出来的图书,被分为三类分别对待。

清朝历代皇帝的御制诗文,有经过钦定的“赦撰本”,以及乾隆帝认为有重要价值的书,列为“应刻书籍”,除抄入《四库全书》外,还另外刊刻出版,以流传百世。对清朝统治有利、被认为内容合格的作品,列为“应抄书籍”,将原书抄入《四库全书》。不符合上述两条,又不被列为明令禁止的书籍,列为“应存书籍”,原书不收进《四库全书》,仅列在《四库全书总目》的书目和提要里。开始评定时,先由撰修官比较同一本书各个版本之间的异同,选择质量最好的作为底本;校订后写出有关考证;再为每本书撰写提要、叙述作者的生平以及本书的学术价值,将其装订在书的前面;然后注明应刻、应抄或应存的处理意见,送给总撰修官设定,改定后,呈给皇帝审批。经皇帝审阅后,决定收录的书,就交给武英殿的缮书处抄写,誊录好之后,再经过分校、副校和总校,确信没有错误,就可以作为定本,等候装潢插架了。此外,乾隆帝还借征书之便大肆禁书。四库馆臣在修书的同时,也忙于检查各省征集的图书,发现内容有碍的就定为应禁书籍,集中交到军机处。这样仍不放心,在各省书籍发还前,由正总裁带领十三名撰修官,对明代以后的书,逐一自行检查,唯恐稍有遗漏。

那么乾隆帝为什么要在征书之时又大肆采取禁书的行动呢?他为什么对明清之际的著作及其他带有民族思想的作品如此不安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清王朝建立的过程。众所周知,清王朝是由满族贵族建立起来的。满族原本是我国东北境内的少数民族,其祖先在宋代建立过金朝,是女真的一支。明朝时被称为“建州女真”,明曾在建州设置三卫,清朝的始祖努尔哈赤曾任建州左卫都督,还接受过明朝“龙虎将军”的封号。后努尔哈赤实力不断扩张,建立了后金政权,遂与明朝抗衡。1636年,其子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

1644年,清朝统治者入关取代了大明王朝。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国,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的事情屡见不鲜。但是由于封建时代人们固有的民族偏见,一直存在“华夷”之辨和“正统”的问题。虽然清朝取明朝而代之,但是仍有不少汉族大臣从这一观念出发,不承认清朝是“正统”,企图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而在清朝初期,统治者利用暴力推行了一系列的民族高压和民族歧视的政策,大大激发了********,引发了风起云涌的反清复明的斗争。康熙后期,斗争逐渐平息,但民族思想和有关明清之际史实的记载还大量保存在当时人的著作中。

乾隆帝下令修书时,清王朝已统治中原一百多年了,政权已得到了稳固。但是清统治者依旧对此事疑虑重重,认为让人们了解了清与明早期的关系和清初的反抗斗争的真实情况,会威胁到清朝的统治。所以随着征书活动的逐步展开,便利用这一机会对全国所有的书籍进行审查,彻底消除这些有可能对清王朝不利的书籍。乾隆三十九年秋,从各省征集的书籍已超过一万部之多,乾隆帝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公开打出了“查缴禁书”的旗号,发动了这场规模宏大的禁书活动。

(四)《四库全书》的修撰:鸿才儒学汇聚一堂与七库藏书

清政府的四库馆中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富有名望的学者,有史学家、经学家、还有精通天文和地理及金石考古方面的人才,真可谓是鸿才硕学汇聚一堂。其中,首当其冲的是人称“一代文宗”的总纂官纪昀。纪昀,河北直隶人。当时被称为“河间才子”。纪昀博学多才,学问渊博,文采过人,曾任乾隆的文学词臣。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部返回祖国,纪昀以“土尔扈特全部归顺”题诗作赋,深得乾隆帝赏识。四库开馆时他被任命为总纂官。他在馆期间以全部精力致力于修书活动。对四库编撰作出了重要贡献。全书的体例、分类,《四库全书总目》的撰写等都由他亲自确定,几万篇提要,也都由他润色增减改定。由于纪昀的博学多才,因此在评定图书的时候,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各得其要旨,全文首尾呼应。由他执笔的《进书表》是一篇很出色的骈文,就连乾隆帝见后都大为赞赏。修纂四库是很辛苦的,纪昀在《进书表》里所述“禁中方警,起蓬馆以晨登;鹤签严关,焚兰膏以夜继”描述了馆臣们晨起夜寐的紧张修书生活。除了纪昀以外,还有纪昀的得力助手陆熙熊,他为《四库全书》的考订和提要的编写做了大量的工作。陆熙熊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文学素养为各种图书写了考证,作者生平考察撰记,归纳书中的精华要义。编写书目提要,花费了很多时间和心血,此外还有校勘《永乐大典》的三个撰修官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等人。戴震是经学大师、皖派汉学领袖,他擅长考证,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学术研究与一般的汉学家相比,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邵晋涵是著名的史学家。他以《册府元龟》等书为蓝本,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出失传已久的薛居正的《五代史》,即《旧五代史》。他有较深的文学素养,记忆力超群。在修撰《四库全书》时,不论总裁问到哪一历史事件,他都能立刻将该事件在哪本书的哪一页准确无误地说出来。他为修撰四库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周永年著有《儒藏说》,他是全国大规模搜集收藏古书的倡导人。他无论酷暑严寒,每日挑灯夜战,终于将刘敞、刘放兄弟的《公是集》和《公非集》等罕见的古书从永乐大典的残本中辑录出来,为校勘《永乐大典》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除此以外为《四库全书》的编撰成书做出贡献的,还有于敏中、金简、陈际新、李潢等人。《四库全书》是众多学者辛勤合作的产物,是他们心血的结晶。

《四库全书》修成后,乾隆帝分别兴建了七座藏书楼,它们分别是位于北京皇宫之中的文渊阁、位于北京西郊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此外还有位于盛京的文溯阁、江苏扬州的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和浙江杭州西湖的文澜阁。文渊阁是仿照浙江宁波的天一阁所造。早在乾隆三十九年,乾隆帝就开始考虑《四库全书》的贮藏问题。他意识到要完整妥善地保存这部大型丛书,需要建筑专用的藏书楼。他命杭州织造亲自前往宁波考察天一阁的建筑结构和书架样式,用尺子丈量,进而绘成标准的图样以便效仿。在这些藏书阁中,文津阁和文源阁首先竣工,接着又在宫中修建了文渊阁,随后沈阳的文汇阁也宣告竣工。这四座皇家藏书楼的建筑形式和结构均仿照范氏的天一阁,但也有自己的特色。以文渊阁为例,虽然外观与天一阁相似,共两层,但实际上是三层,上下层之间多设一个暗层,以便图书的保存。其他三阁的形式与文渊阁基本相同。每建一阁,乾隆帝都要亲自撰文记述修书的原因和建阁的经过,并刻石立碑。经过装帧而进入七阁的《四库全书》都是很精致美观的。首先全书的抄写格式是统一的,书页为“朱丝栏”,用端正的小楷抄写。用纸也很讲究。由于《四库全书》的篇幅较大,装帧时对经、史、子、集用不同颜色的绢面包装,以便对他们加以识别。此外用四季的颜色来标志书的不同部类。绿色用来标示经书,红色用来标示史书,白色或浅色用来标示子书,集书则用黑色或深色来标示。《四库全书》自进入七阁以后,便与七阁命运与共,乾隆以后,清朝统治开始衰落,内忧外患,《四库全书》的遭遇,也是多灾多难的。七阁藏书都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大部分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

《四库全书》完成至今的两百年间,中国历经多次****,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其中文源阁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损毁;杭州文澜阁藏书楼于1861年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藏书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补抄,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于1881年重新存放入修复后的文澜阁。文澜阁本在民国时期又有一次大规模修补活动,目前大部分内容已经恢复。因此《四库全书》至今只存3套半,其中文渊阁本原藏北京故宫,后经上海、南京转运至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是迄今保存较为完好的一部)。文溯阁本1922年险些被卖给日本人,现藏于甘肃省图书馆。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本于1950年调拨到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是目前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书保存的版本。而残缺的文澜阁本则藏于浙江省图书馆。

同类推荐
  •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2)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兰州历史文化:书画碑刻

    兰州历史文化:书画碑刻

    “历史沿革”生动介绍了兰州如何从远古蛮荒时代发展成为雄居大河之滨的“黄河之都”:“革命星火”描述了星火燃烧的岁月,兰州的革命先烈的大义凛然,革命斗争的曲折残酷,令后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历史名人”介绍了兰州地区的杰出才俊,黄河之都不仅人杰地灵,而且藏龙卧虎;“文物名胜”尽悉兰州的大地珍藏,兰州的史籍非常丰富;兰州虽处偏僻的大西北,却孕育着较为发达的士人文化,那些才高八斗的士子们,演绎了一段段凄美厚重而又委婉动人的传奇故事;更能体味到那种相袭久远的古朴民风将为人们装点展示出一个色彩缤纷的未来。
  • 中华名句智慧金典

    中华名句智慧金典

    本书所选名言涉及人们生活、学习、做人、处世的各个方面,除了本身具有的艺术价值外,大多数还具有劝世的功能。有的饱含人生哲理,读之能启人心智;有的慷慨陈词,忧国忧民,读之令人振奋;有的循循善诱,借物言志,读之令人顿悟;有的文字优美,意境雅致,读之如沛春风……
  • 生肖文化 羊致清和

    生肖文化 羊致清和

    本书研讨生肖羊的文化蕴涵,侧重说明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以及该种动物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多方面投影和表现。
  • 生肖文化:腾蛇乘雾

    生肖文化:腾蛇乘雾

    本书研讨了生肖蛇的文化蕴涵,侧重说明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以及该种动物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多方面投影和表现。
热门推荐
  • 不想孤独

    不想孤独

    一座现代化城市穿越到古代会发生什么样的历史碰撞?元代凭借什么能统一亚欧大陆?西亚美女家珍如数,无敌战舰南航东渡。
  • 符舞天下

    符舞天下

    痴情少年,异世重生,群雄逐鹿,问鼎天下,为爱痴狂,一念,天地陨!!!!
  • 失落的公主

    失落的公主

    聪明漂亮的才女邱岚,因为一枚蓝宝石钻戒,而穿越到一个架空的古代.却遇到了一位将军---他酷似她的一位刻骨铭心的朋友,从而引发了一段情缘,又引出了她离奇的身世---
  • 战国之千面书生

    战国之千面书生

    一场血与泪的阴谋,一场权与义的争斗。战火激荡的战国,纷争之后竟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推动。旧恨已了,又添新仇。这乱世之中,有义才能存,无情才能立。面对着不同的人,戴上不同的脸。到最后,你都不知道哪一张脸,才是真正的自己。
  • 凡人除妖大师

    凡人除妖大师

    一位凡人除妖大师神奇的成长历程……真气抗妖、符咒困妖、幻术迷妖、变化斗妖、团队灭妖……凡人除妖大师自有“秘密武器”!云厨子对费劲说:其实也没啥大不了的,除大妖如烹小鲜,谈笑间灰飞烟灭……侯不赖对费劲说:你学会了妖术,那就成了以妖治妖……疯婆子对费劲说:巧妇可为少米之炊嘛……老顽童对费劲说:你滚吧……另类功法,突破极限,打造修真网书新经典!
  • 万极之剑

    万极之剑

    何为正?何为邪?何为善?何为恶?谁可以绝对分清。看一少年如何在宗派控制的世界中,为了心中理想不断前行。在过程即发现答案,也悟得何为最强大的力量………<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三国演义(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三国演义(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由于许多世界文学名著卷帙浩繁,而广大中、小学生时间又有限,我们便在参考和借鉴以前译本许多优点和长处的基础上,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高度浓缩,保持了原著的梗概和精华,使之便于我们全面而轻松地阅读。为了全面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阅读的兴趣和爱好,这套课外读物还收编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广博知识,把阅读名著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扩大阅读的深度和范围,这正是设计本套读物的最大特色。因此,本套课外读物有着极强的广泛性、知识性、阅读性、趣味性和基础性,是广大中小学生阅读和收藏的最佳版本。
  • 江湖外史

    江湖外史

    我小时候经常做白日梦,希望自己武功傍身,等某个我喜欢的女生从高山上或者高楼上掉下来时,我能飞过去一把接住她,在空中回旋,然后想当然的抱得美人归。
  • 火影之风神叶清

    火影之风神叶清

    二零一五年的那年六月,夏季,四下无风,很热,宿舍里安安静静的,我像往常一样看着漫画、还唱着歌,突然就变成火影了!这什么情况?啊喂,我不能提炼CKL啊喂,在这个忍者世界还有比这个还不靠谱的吗?啥?外面外面摊上九尾来袭了!我晕了……还好还好,本着自强不息的精神,猪脚学得一手半熟不熟的飞雷神,cao着一流的旗木刀法,左手核聚变,右手檀木黑,从此拉开了一个愤青口味的伪忍者生涯。
  • 魔域传说——战神

    魔域传说——战神

    魔域——充满幻想、情感包括战争的地方,均衡是这块土地最神圣的主题,不同的家族不同的大陆,不同的魔法不同的能力交杂成一个复杂的整体,魔域中的所有人都是为了自己的追求与理想而活下去。一次战争打破了魔域的和平,也或许是换来了和平,一个叫幽冥轮的少年从此背负起属于他自己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