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51800000006

第6章 三国至唐宋时期(2)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三月,通济渠动工,到八月即交付使用了。通济渠工程浩大,施工时间仅为半年,不能不说是古今中外运河史上的奇迹,它反映了我们祖先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当然,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惨重的。由于凿渠和造船劳累过度,约有50万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古人评价隋炀帝开运河的功过时说:“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

通济渠凿成后,与邗沟一起成为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的交通大动脉,南来北往的舟楫多走这一水路。

隋炀帝在洛阳周围建了许多大型粮仓,如洛口仓(又名兴洛仓)、回洛仓、河阳仓、含嘉仓等。这些粮仓都储有大量粮食,其中的绝大部分便是经通济渠从江淮一带运来的。

在隋朝,今河南省东北部、山西省东南部和河北省大部,是一个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地区。隋朝推行租庸调制,按户、丁征收粟帛,征发劳力,户多丁多,上调的粟帛也多。这就需要有一条粮帛南运进京的水道。另外,隋炀帝着意开拓边疆,穷兵黩武,积极准备用兵辽东,确定涿郡(今北京市)为征辽基地,要将大量的军用物资和军事人员北运,这也需要有一条从东都到涿郡的军需供应线。因此,隋炀帝在完成通济渠之后,决定在黄河以北开凿一条航运能力较大的运河,这就是永济渠。

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下诏征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

唐朝,大运河的主要作用是运输各地粮帛进京。唐朝前期,南方租、调由当地富户负责北运,沿江水、运河直送洛口,然后再由洛口转输入京。这种漕运制度,由于富户想方设法逃避,沿途又无必要的保护,再加上每条船很难适应长江、汴河、黄河的不同水情,因此事故多,损耗大,每年都有大批舟船沉没,粮食损失高达20%左右。再者,运期过长,从扬州到洛口费时长达九个月。安史之乱后,这些问题更为突出了。唐朝后期,对漕运制度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开始,刘晏提出了新的漕运制度,用分段运输代替直运。规定江船不入汴河,江船之运堆积在扬州;汴船不入黄河,汴船之运堆积在河阴(今郑州市西北);黄河之船不入渭水,河船之运堆积在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不仅如此,还规定承运工作要雇专人承担,并组织起来,十船为一纲,沿途派兵护送等。分段运送后,效率大为提高,从扬州至长安,40 天即可到达,损耗也大幅度下降。

大运河除漕运租、调外,还促进了沿线许多商业城市的繁荣。如扬楚运河(即隋朝的山阳渎)南端的扬州和北端的楚州(治所在山阳县,今为淮安市),汴河上的汴州(今开封市)和宋州(今商丘市),永济渠上的涿郡等。

扬州位于扬楚运河与长江的汇合处,公私舟船,南来北往时都要经过这里。于是,这里成了南北商人的集中地,南北百货的集散地。在全国州一级的城市中,位列第一,超过成都和广州。

汴州位于汴河北段,可经过济水东通齐鲁,可经永济渠北联幽冀,可经黄河直达秦晋,迅速发展成黄河中下游的大都会。因为它是一个水运方便的繁华城市,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五代都建都于此。

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都定都汴州,称之为汴京。北宋历时较长,为进一步密切京师与全国各地经济、政治的联系,修建了一批向四方辐射的运河,形成新的运河体系。它以汴河为骨干,包括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合称汴京四渠。并通过四渠,向南沟通了淮水、扬楚运河、长江、江南河等,向北沟通了济水、黄河、卫河(其前身为永济渠,但南端已东移至卫州境内)。五代时,北方政局动荡,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而南方政局比较稳定,农业生产仍在持续发展。北宋时,对南粮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汴京每年调入的粮食高达600万石,其中大部分是取道汴河的南粮。汴河是北宋南粮北运的最主要水道,因此,北宋政府特别重视这条水道的维修和治理。汴河以黄河水为水源,而河水多沙,自隋经唐到宋,经几百年的沉积,河床已经高出地面很多,汴河极易溃堤成灾。北宋朝廷见汴水无情,便组建了一支维修专业队,负责平时汴河的维修和养护。汴河一有大汛,就立即出动禁军防汛。大修时,发动沿河百姓参加。

为了巩固堤防和利用汴水冲刷河中积沙,河工特地在汴河两岸埋下了600 里的木柱排桩,将汴河束窄到可以冲沙的地步,开了后来“束水攻沙”的先河。

(四) 海塘工程

东晋咸和年间(326年-334年),吴内史虞潭在长江三角洲前沿修建海塘,是我国有确切记载的最早的海塘建筑。

隋唐时期,随着苏、沪、浙沿海一带的开发,这里的人口和耕地面积日益增加,涌潮所造成的损失也日益严重了。于是,防潮工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钱塘江北岸到长江南岸建成了一条长124里的捍海塘,南起盐官(今浙江海宁),经平湖、金山、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奉贤、南汇,北至吴淞江口。这是一条我国古代较早较长的海塘,捍卫着浙、沪间易受涌潮之害的城镇和农田。

唐代宗大历年间(766年-779年),淮南黜陟使李承在苏北也筑了一条比较重要的捍海堤。它南起通州(治所在今南通市),北至盐城,长142里,保护民田和盐灶,定名常丰堰。

此外,为了抗御海潮,在海州也筑了一条永安堤,长7里。

自秦汉到隋唐是我国海塘的初建阶段,基本上都是土塘,或者在海岸附近夯筑泥土为塘;或者像筑墙一样,用版筑法建造。这种土塘修建起来比较容易,可以就地取土,省工省力,技术也比较简单,但禁不起大海潮的冲击,必须经常维修。

从五代到南宋末年,苏、沪、浙的海塘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吴越王钱镠在杭州候潮门外和通江门外,编竹为笼,将石块装在竹笼内码于海滨,堆成海塘,再在塘前塘后打上粗大的木桩加固,还在上面铺上大石。这种新塘称石囤塘,不像土塘那样禁不起潮水的冲击,比较坚固。但是,新塘的竹木容易腐朽,必须经常维修;同时,散装石块缺乏整体性能,无力抵御大潮。人们不断地摸索着并加以改进,终于有了正式石塘的兴建。

较早正式修建石塘的是杭州府知府余献卿。他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在杭州钱塘江岸建了一条几十里的石塘。这是壁立式石塘,用条石砌成,整体性较好,远比土塘、石囤塘坚固。但因此塘在江边壁立,直上直下,受到涌潮冲击时不能分散潮力,易被冲毁。

几年后,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转运使田瑜等人在余塘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在杭州东面的钱塘江岸建成了两千多丈的新石塘。它用条石垒砌,高宽各四丈,迎潮面砌石,逐层内收,形成底宽顶窄的塘型。塘脚以装石竹笼保护,防止涌潮损坏塘基。石塘背面衬筑土堤,用以加固石塘,并防止咸潮渗漏。

余献卿、田瑜等人在杭州附近修建石塘不久,任鄞县(治所在今宁波市)县令的王安石也在钱塘江南岸的部分地区修建坡陀塘,用碎石砌筑,砌成斜坡,其上再覆以斜立长条石。这种石塘有消减水势的作用。

北宋时期,还在苏北沿海修建了著名的“范公堤”。当时,唐朝李承修的通州至盐城旧堤已经坍毁。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范仲淹出任泰州西溪盐官,建议修复并扩建旧堤,得到转运使张纶的支持。在范、张两人相继主持下,工程顺利完工,南起通州,中经东台、盐城,北至大丰县,全长180 里,人称“范公堤”。

北宋至和年间(1054年-1056年),海门知县沈起又将范公堤向南伸展70里,人称“沈公堤”。

范公堤和沈公堤捍卫了苏北的农田及盐灶,受到历代的重视。

南宋在海塘的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宋宁宗嘉定十五年(1222年),浙西提举刘垕在当地创立了土备塘和备塘河,即在石塘内侧不远处再挖一条河道,叫备塘河。将挖出的土在河的内侧又筑一条土塘,人称土备塘。备塘河和土备塘平时可使农田与咸潮隔开,防止土地盐碱化;一旦外面的石塘被潮水冲坏,备塘河可以容纳潮水,并使之排回海中。这样,土备塘便成了防潮的第二道防线,可以拦截威力不大的海潮。

(五)水利科学

在三国至唐宋这一历史时期,水利基础理论的进步主要反映在水利测量、河流泥沙运动理论以及洪水特征和规律的认识等方面。

我国至迟在唐朝就开始应用水准测量仪了。北宋年间,水位测量已在各地执行,并据以推算流量。宋金时期,对汛期水流特征和涨落规律也有形象的规律性描述。

这一时期防洪、农田水利和航运等工程技术普遍有所创新,并达到了传统水利技术的高峰。

这一时期,水利的管理也有长足进步。现存最早的全国水利法规是唐朝制定的《水部式》。这是由中央政府颁布的全国性法规,内容主要包括农田水利管理,碾磨设置及用水管理,航运船闸和桥梁的管理维修,渔业及城市水道管理等。

王安石变法时,对于兴修水利特别重视。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曾颁布《农田水利约束》,这是中央政府为促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而颁布的政策性法令,对各地兴修农田水利的组织审批方式、经费筹集、责任和权利分担、建议人与执行官吏的奖赏等,都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对于推动农田水利高潮的兴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类推荐
  •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本书是一部反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纪实文学作品,是一部展示汉水流域历史渊源,地理特征,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民俗风情,景观胜迹的富有资料性、可读性的文化著作,更是一部描写中国水利工程命运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的厚重、阔大的作品。
  • 生活与生态(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生活与生态(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 新编柴油车故障检修精选300例

    新编柴油车故障检修精选300例

    本书以装用柴油机的汽车在实际使用中所出现的故障实例为主体,介绍了东风、解放、斯太尔、依维柯、五十铃等系列柴油车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内容通俗易懂,且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可供汽车驾驶员和修理工阅读,也可供大中专院校汽车专业的在校师生学习参考。
  • 舌尖上的安全:破解食品安全危局

    舌尖上的安全:破解食品安全危局

    中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食品是关乎民生的一件大事,也是民生的 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近年来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也给世界敲响了警钟。董志龙所著的《舌尖上的安全(破解食品安全危局)》以食品安全事件为主线,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食品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其危害,聚焦民生,贴近生活,着力寻找破解食品危局的方案,并以积极的行动引导食品企业走出一条安全生产、健康发展的光明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努力。
  • 社区资源利用对保护区影响评估研究

    社区资源利用对保护区影响评估研究

    由于特定的历史和自然原因,在保护区辖区通常保留有很多的自然村落,这些村落与保护区和谐相处,并在长期的繁衍与更替过程中,承担着不同于其他农村社区的社会、经济、生态职能。它们在得到自然界长期所赋予的物质恩惠的同时,也肩负着保护自然与家园的历史使命,它们被视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直接实施与受益者。
热门推荐
  • 梨花落尽望江湖

    梨花落尽望江湖

    他,梨树下,浅浅而笑,在他心中留下旷世之美;他,江湖中,默默爱着,在他眼中谱写一世不离。他们似爱情,又胜过爱情,在他们心中,有一种情,就叫住白潇然和苏祁!
  • 我们美好的故事

    我们美好的故事

    我们的故事从这里开始,“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我就是盖世英雄啊”
  • 所修不是仙

    所修不是仙

    >死后奇遇记!>吉尼斯纪录小说版!大开你脑洞!>治愈系玄幻小说!>玄幻推理悬疑大剧!欢迎各界奇葩参与破解!“李澈抽出腰间的短剑,反复擦拭,只见剑身锋锐、夺目逼人,李澈抬起头来,又将短剑收回剑鞘,他擦剑不是为了用它,只是觉得擦了它之后,自己仿佛也不一样了,夺目的不只是剑,而是他自己,剑不在他的腰间,剑就是他自己!“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其中的奥秘,我一步步为你破解!(有脑爽文,所修不是仙)
  • 奋斗在十六国的岁月

    奋斗在十六国的岁月

    一个老套的穿越故事,但是尽量的把穿越者融入到历史中去,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二十一世纪新青年王景回到五胡十六国最混乱的时期,依靠自己的一身蛮力,终于完成了神仙哥哥交给自己的穿越任务,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大肆贪污受贿金钱美女的过程。
  • 逆境成仙

    逆境成仙

    不一样的修仙世界,称霸不再是梦想,他不幻想未来,未来就在他的手下。
  • 实用祖传药浴

    实用祖传药浴

    中华医药博大精深,不但在历史上名医辈出,在民间也大量流传着珍贵的偏方、秘方。例如一颗葱、一头蒜就可治病;一杯白开水就能止住打嗝……这些偏方、秘方简便易行,疗效显著,甚至很多偏方不花分文就能治好疑难杂症,以致于西医拍案称奇,如非亲眼所见,好像天方夜谭,使西医不得不承认中医之伟大以及中国偏方之神奇妙用。这些偏方、秘方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和苦苦探索,它不仅是众多医家心血的结晶,更是造福广大人民的巨大财富。有人说中医药是国粹,更有人认为民间偏方、秘方是“国宝”。
  • 管理者每天读点《论语》(论语管理日志)

    管理者每天读点《论语》(论语管理日志)

    本书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儒家至高无上的经典。宋代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对其高度赞赏。本书系统、全面地对《论语》的文本进行了梳理并作出了管理学的解读,涉及决策、组织、领层、控制,以及沟通、协调、用人、团队建设等企业管理问题,使读者能从中领悟管理工作中那些非凡的东方智慧。本书内容全面,体例新颖,以精干务实的日志形式把管理精华融入读者每天的生活当中,选择精妙的“论语箴言”、具体的“案例引导”并辅以高度概括的“管理智慧”和操作性极强的“行动指导”,分析企业管理的成败得失,总结最实际的管理策略,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参考,使之能够更清晰、更透彻地领悟企业管理思想。
  • 混仙星辰决

    混仙星辰决

    星空之上、宇宙之巅、从此以后、以我为尊、如有不从者、杀、
  • 厌世杰探案之路

    厌世杰探案之路

    一个意外之旅让厌世杰成为了琦环街名侦探的接班人,随着案件的不断发生,厌世杰发现当年在婚礼上杀害父母的是一个庞大的组织,然后这个组织......
  • 画天记

    画天记

    肖笑笑穿越修真界,不幸身亡。融合三魂七魄成鬼灵,修炼山水真意诀成为灵画师。肖笑笑画山成山,画水成水,画人成人,画鬼成鬼,从一名小小灵画师慢慢成长,最后成为传说级的天画师。一念成永恒,一笔天地现。――无聊君请看《画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