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47500000013

第13章 唐词篇(12)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晴雪、明月,本是洁净、清幽之景,但在这位戍边老兵眼里,却显得异样地孤寂和凄清。是啊,遥望山南山北,除莽莽白雪铺盖大地外,再没有别的什么了;悬想千里万里,除幽冷月光遍洒世间外,再感受不到别的什么了。有家乡,但家在何处?有亲人,但亲人怎样?可谓荡荡胸怀如自雪,悠悠思绪似冷月啊!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明月啊,明月!你能带去我这一片思乡的情吗?听,胡笳一声,传出的是无限凄凉。眼见塞月孤明,耳闻胡笳夜咽,真是令我愁肠寸断了。胡笳,相传古代少数民族卷芦叶吹之(一说为管乐器,清代形制为三孔、木制、两端弯曲),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其音哀婉悲凉。

喻陛云谈到这首小令时说:“唐代吐蕃回纥,迭起窥边,故唐人诗词,多言征戍之苦。当塞月孤明,角声哀奏,正征人十万碛中回首之时。李陵所谓胡笳夜动,只增忉怛。”(《唐词选释》)这从背景、内容到艺术,都作了中肯的分析。

戴叔伦论诗:“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卷三《与极浦书》引)这种诗要有余味远韵的主张,曾对后世神韵派产生过较大影响。他的《调笑令》就极富神韵、旷远、疏淡,让人含嘴不尽。

《古今词话》则评它“笔意回环,音调宛转,与韦苏州一阕同妙”(《词林纪事》卷一引)。韦应物写过两首反映边塞生活的《调笑令》,其中一首云:“胡马,胡马,远放燕友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广漠草原上这失群迷路而无家可归之马,正是久戍难归之边塞士兵的形象写照,它与戴词确具异曲同工之妙。

调笑

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愁人起望相思,江南塞北别离。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

前后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从兴盛急剧地走向衰败。随着大唐王朝国力的削弱,边境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安史之乱前,唐帝国和西北的吐蕃时战时和,互有攻守。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哥舒翰把守卫西北边防的军队东调潼关,致使边防空虚,吐蕃乘机长驱直人。数年间,唐王朝西北数十州相继失守,自凤翔以西,邠州以北,都成为吐蕃的领地。河陇地区从此沦入异族之手几近百年。

民族矛盾的尖锐,大唐故土的沦陷,激起了有志之士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中唐诗坛上出现了不少洋溢着战斗激情的篇章。“北逐驱獯虏,西临复旧疆”(李益《从军有苦乐行》)是诗人的要求,也是人民的要求。另一方面,失地长期未能恢复,“边头州县尽胡兵”的现实,也引起了人们深深的忧虑和悲愤,一些诗人的吟咏中往往隐含着一种故土沦丧之痛。

韦应物《调笑》其一就是一首慨叹北胡难灭之词。

开篇“胡马,胡马”两句重迭,造成一种急促的节奏,画面上出现了一群群产于胡地的马。这些马虽然属于游牧民族所有,却公然在大唐版图内的燕支山下放牧。燕支山又作焉支山,本在匈奴地界,因盛产燕支草得名。“燕支”也作“胭脂”,可作女子的化妆品。汉武帝时,匈奴屡犯边郡,武帝命霍去病将兵远征。霍去病自陇西出击,过焉支山,西入匈奴境内千余里;又由北进兵,南下祁连山,围歼匈奴。其后,河西四郡尽入汉廷,沟通了内地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匈奴失去了水草肥美的河西之地,受到很大损失,作歌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而如今,胡骑的铁蹄又践踏着大唐的河山,成群的胡马又远放在燕支山下了。抚今追昔,怎能不使人感慨万分呢!

忽然,一匹胡马离群而去。它毫无顾忌地用蹄子刨着地面的黄沙和积雪,发出响亮得意的嘶鸣,丝毫也没有意识到这里并不是它出生的胡地,而是大唐的国土。可能是由于跑得太远,而且环境毕竟有些陌生,这匹马迷路了。它东望西望,焦躁不安,还是找不到归家的路,不免显得迷惘和孤独。

根据词格的要求,词的六、七两句将第五句最后二字颠倒重复,变为仄韵。两句“迷路,迷路”相连,气氛凝重低沉,直贯末句“边草无穷日暮”。早在汉代就克复的燕支山,现在又成为边境了。枯黄的塞草直接天边,荒原唯闻马嘶,罕见人迹。此时斜阳残照,暮烟迷蒙,悲壮苍凉中又透出几分迷茫。

韦应物虽以田园山水诗名世,被人誉为“写景如画”,但他对社会现实还是关心的。早在初仕洛阳时,他面对战后残破的东都,曾写下“萧条孤烟起,日入空城寒”的句子,对官军和回纥军的破坏表示愤慨。那么,他对河陇之地的沦丧感慨颇深,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调笑》其二写远戍塞外的征人,秋夜将晓起视银河,引起乡国之思。

北国秋寒,一个来自江南的征人却黎明即起。或许是军情吃紧,或许是愁思难眠,夜色未退,他已登上边城戍楼。天穹寥阔明静,繁星尚未隐去,仰望星空,最能引起征人注目的就是高挂在秋城之上的河汉。河汉,即银河。看到银河,首先使人想到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牵牛和织女的悲剧故事经历了一个长期流传和不断丰富的过程,大约在汉末魏初就已基本定型。“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漫漫的河汉把这对情人活生生地分开了,他们的遭遇令人同情,令人伤感。但河汉不仅天上有,人间的天河更长更宽。在烽火遍地的动乱岁月,有多少人家妻离子散啊!征人远离故乡,只身飘泊,简直要羡慕牛郎织女了。天上的牛郎织女毕竟一年中还能在七夕相会一次,而自己和妻子何年何月才能重逢呢?“漫漫”一词,既是指河汉的漫长,也是征人与亲人相隔万里、各在一方而产生的心理感受。这漫长是空间上的,也是时间上的。这种“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燕歌行》)的日子实在是太长久了。于是,征人陷入了深深的相思之中。本来离愁就无时无刻不萦绕于心,起望河汉,更触发了新的别恨。这是江南塞北的别离,这是相会无期的别离,这是令人心碎的别离。六、七两句中的“离别,离别”,是征人进着血泪的呼喊,是他对命运的抗争。但眼前的现实是改变不了的,这就引出结句——“河汉虽同路绝。”征人在无可奈何、万分悲愤之中,对亲人寄予了无限的深情。塞北江南,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河汉,但却没有鹊桥之路能使我们重逢。让我们就这样隔河相望,遥寄彼此的相思之情吧。

这首小词在简短的篇章中,表现了丰富的内容。它以优美通俗的语言。构成了含蓄动人的意境。深秋的季节,塞北的边城,漫漫的河汉,愁绝的行人,这一切是那么和谐、那么巧妙地溶合在一起,使“江南塞北别离”的情思充溢其间,极其感人。河汉,是星空的实景,又富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词以“河汉”起,以“河汉”终,河汉漫漫贯穿全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台

韦应物

一年一年老去,来日后日花开。未报长安平安,万国岂得衔杯。

冰泮寒塘水渌,雨余百草皆生。朝来门巷无事,晚下高斋有情。

韦应物,中唐较有名的诗人。早年侍奉玄宗,生活豪横放浪,不少作品也豪气干云。中年以后长期在州县做官,目睹了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种种时弊,思想变化较大,作品常常表现出较强的政治倾向。他的诗虽以山水田园之作称于世,但与王、孟的山水田园诗已有所不同,在号称“王、孟、韦、柳”的诗派中,他的作品带有明显的时代气息,最多反映农民疾苦。他也是中唐时,间作小词的名家之一。

中唐,词与诗还没有明显的界限,正处在由诗向词渐变的时代,可以说有的词,除了配乐之外,和近体诗几乎没有大的分别,这就是唐声诗。这里所选韦应物的两首“三台”,又名“三台令”,就是两首近体六言绝句。两首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也与后来称为词正体的,以华美词句写婉约情绪之作不同。

其一,所谈大约是德宗建中年间(公元780年—783年)事。韦应物于建中三年至滁州为刺史,建中四年就发生了姚令言所率部的兵乱。自德宗继位以来,天下就不太平,像陆贽所说的“兵连祸结,行及三年(当时才继位四年),徵师日滋,赋敛日重,内自京邑,外洎边陲,行者有锋刃之忧,居者有保求之困。”德宗信任大奸臣卢杞,陷害忠良,弄权误国。泾原节度使姚令言领兵驰援襄城之危,兵士“冒雨寒甚”,到了长安附近,因为朝廷未给任何优抚,兵士发生哗变,朝廷处置又不得力,致使乱兵进入长安,德宗慌慌张张逃至咸阳,再逃至奉天(今乾县),这时朱沘自称大秦皇帝在长安改元登基,并派兵三面围攻奉天,许多被卢杞排挤陷害的人依附了朱泚。

这时韦应物在滁州。做为一方守吏,虽远离长安,他关心着朝廷与大局,也深知朝政腐败,奸臣当道,对大势自然忧虑。所以他首先感慨“一年一年老去”,一年年岁月流逝,自己年近半百,几经沉浮来到荒僻的滁州,心怀朝廷却无能为力,徒然兴叹而已。这里嗟叹的主要不是“老”,而是岁月逝去,无所作为。但他满怀信心地说:“来日后日花开”。个人虽然无能为力,不过春兰夏莲各占一时,四时均有花枝装点江山,即使谢了,明年还是依样开放。这是比喻,说明他对唐王朝还有信心,认为奸臣弄权,藩镇作乱,终是一时,好时光一定会到来。后两句直接谈时事与个人态度。“未报长安平定,”“未报”,还没有听到。皇帝出奔,长安沦陷,听到的全是坏消息,没有令人鼓舞的捷报。所以,他认为“万国岂得衔杯”。“万国”,在上古文中“大曰邦,小曰国”,“国”是城邑的意思。“万国”,这里是指全国。“衔杯”,以唇接触杯盏,实际就是喝酒。就是说,全国臣民在这个时期怎能有兴致举行各种宴会呢!全诗六言四句,谈了自己感慨,于国家无助,但相信朝廷最终会胜利,希望全体臣民共赴国难,以待收复长安,天下太平。

第二首。创作时间大约已是贞元年间,在苏州任刺史时。兴元元年(公元784年),韦应物在滁州被罢,穷到无力回返长安,只好暂住滁州西涧。又经过几次升降,贞元五年(789年)到苏州任刺史。这时期,德宗处于危难之时,比较能纳忠言,惩办了卢杞,又接受了李泌、陆贽提出的不少高明建议,军心、民心振作,于兴元元年七月收复长安,到贞元五年政局大体稳定。韦应物在苏州,既治大郡,又与顾况、孟郊、皎然等唱酬往来,心情与创作前首时自然不同。

首句,“冰泮寒塘水渌”,“泮”,是溶解、分离的意思,“渌”,清澈的意思。写出了初春时节所有的景色特征。池塘中的冰在慢慢地溶化,也有冰块在缓缓移动,但池中更多是静静的水了,那水清澈如镜,可想而知,也寒冷如冰,但毕竟坚冰已经融化,春来了,岸上“雨余百草皆生”,一场春雨之后杂草已露出了尖尖的芽子,不知名的闲草杂卉都甦醒了。两句描绘出了欣欣春意,也象征着作者心中的国运中兴之乐。作者生活得很平静,“朝来门巷无事”,天下大局初定,暂时政简刑轻,况且从安史之乱以来,江南一带较少受战乱波及,民生也较安定。贞元以来,江南首富之区的苏州,长官就乐得时有馀暇了。再加苏杭一带人才集聚,顾况、孟郊、丘丹,诗僧皎然全在这一带活动,与韦应物时有诗篇酬唱赠答,高雅的郡守难免“晚下高斋有情”矣。“晚下”,政务之暇,一般为晚上。“下”同现在的“上”。“高斋”,既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高,又有深宅高堂之上清静无为的意思。这“情”,恐怕就要用浅斟低酌来相慰了。

两首相较,第一首写国家动乱,“銮舆外幸”之时,作者深深地担忧国家,关心朝廷,自叹无力为君消弭祸乱,求其次,认为台宴不宜。第二首写于大局已定,郡治安宁,又有同诸好友切磋诗文,时当冬去春来,万物争发,他诗人的故态又复萌了,觉得但有“情”,小酌台宴未尝不可。

二词可说是写闲适境界的,但他的喜怒愁怨带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作品表现出较浓的政治倾向。词既为人乐而作,所以读来琅琅上口,辞意浅俗,作者的一片忧国忠君之心,表现得清微淡远,诚如苏轼所言:“寄至味于淡泊”。

还京乐

窦常

百战初休十万师,国人西望翠华时。家家尽唱升平曲,帝幸梨园亲制辞。

唐代燕乐大盛,但入乐的曲子歌辞创作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文人们所得心应手为之的,多是句式齐整的唐声诗。窦常这首《还京乐》就是齐言体,与宋词《还京乐》长调慢词不同。它原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至宋,乃用旧曲另翻新声。由此,亦可见从诗到词过渡的情况。

据唐人段安节《乐府杂录》载:“明皇自潞州入平内难,正夜半,斩长乐门关,领兵入宫,剪逆。后入撰此曲,名《还京乐》。”可见,这首词写的是安史之乱后,唐明皇由蜀还京事。它描绘出了一场祸国殃民的大乱被初步平定后,全国上下喜庆升平的动人情景。

“百战初休十万师,国人西望翠华时。”天宝十四年(755)爆发的安史之乱,是一场导致大唐帝国迅速衰落,亿万人民生灵涂炭的大劫难。朝廷丧师失地不用说,连稳做皇帝四十多年,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也被迫逃往蜀地,过了十五个月凄风苦雨的流亡生活,最后竟弄得还不及普通人家那样能保住自己的老婆,所谓“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马嵬》)对于广大百姓,安禄山叛军所至,更是灾星降临。叛军每破一城,“城中衣服、财贿、妇人皆为所掠。男子,壮者使之负担,赢、病、老、弱皆以刀槊戏杀之”(《资治通鉴》卷219,至德元载十月条)。因此,人心思唐,人心思定。现在好了,经过两年激战,唐军收复了国都长安,玄宗也平安地由蜀返京了。史载当唐玄宗由肃宗陪伴着,从长安城西北的开远门人城,行至丹风门,一路上“旗帜烛天,彩棚夹道”,长安士庶在路旁欢呼雀跃,涕泣歌舞,皆曰:“不图今日再见二圣!”(《资治通鉴》卷220,至德二载十月条)胜利、安定,似乎出人意料地突然来到,又是日日夜夜苦盼着的。虽然仅仅是“百战初休”,但毕竟可以喘口气了;“国人西望”,这延颈企踵的“望”,正是全国百姓急欲脱离水深火热、盼望盛世重来的形象写照。翠华,皇帝仪仗中一种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这里代指皇帝。

“家家尽唱升平曲,帝幸梨园亲制辞。”收复京都,迎还唐皇,给人民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希望,于是家家都唱起了世道升平的歌。那位以酷爱新声著称的风流天子唐明皇;也跑到久违的梨园去,亲自制作了新的曲辞。梨园,唐玄宗时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地方,一在长安光化门北禁苑中,一在蓬莱宫侧宜春院,玄宗曾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和宫女数百人于梨园学歌舞,有时亲加教正,称为“皇帝梨园弟子”。如今玄宗又来“亲制辞”了。但梨园早已今非昔比,他能制出什么“辞”来呢?一场大动乱过后,“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白居易《长恨歌》),尤其是那位“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早已是魂埋马嵬,再不复见了。此时的明皇,喜耶?悲耶?堪谓“百感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词气象宏大,境界开阔,在一片欢腾的背景上,突出唐明皇显得异常又在情理之中的举动,给人以无限遐想和深刻的印象。

竹枝词

李涉

石壁千重树万重,白云斜掩碧芙蓉。昭君溪上年年月,偏照婵娟色最浓。

同类推荐
  • 笔墨相拥

    笔墨相拥

    本书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抒写成长心路历程的点点滴滴,既有日记节选,又有大段的心灵独白,既是对成长的守望,又是飞扬青春的宣言。全书以成长时间为脉络,抒写成长中感悟的自然美、人性美、文学美,语言充满灵动美,并提出自己的思想,给人带去感动与共鸣,引发读者对自己青春年华的加快和思考。
  • 温暖人心的灯光

    温暖人心的灯光

    《温暖的故事:温暖人心的灯光》为著名故事作家李洪文先生的温暖故事集。其作品题材丰富,写作手法矫折百变。里面有令人心里发暖的温情,里面有令人如沐阳光的亲情,里面有春天般的励志……《温暖的故事:温暖人心的灯光》作者将那些精彩故事娓娓道来,使读者一定会在故事中,忘记烦恼和忧愁,并和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让我们一起插上故事的羽翼,遨游在故事的长河中吧!……
  • 欧阳修文集4

    欧阳修文集4

    本书为欧阳修的诗、词、文精选集。其中收录了:古诗三十八首、古诗二十首、古诗二十四首、律诗六十首、律诗五十七首、律诗五十六首、赋五首等。
  • 破冰:见证蓝山医改之路

    破冰:见证蓝山医改之路

    本书以纪实的手法,通过记录湖南蓝山县医改的过程,反映出蓝山县在医疗改革探索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时的努力和智慧。
  • 大湘西系列作品集(第4卷)

    大湘西系列作品集(第4卷)

    这部汇集李康学数十年文学创作作品共计267万字,是武陵地区历史文化集大成之作。李康学在《大湘西系列作品集》中,通过挖掘武陵地区留下的印记,拾掇民族地区传奇的历史;客观评价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并用散文笔调创作游记美文,把武陵地区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描绘得惟妙惟肖。
热门推荐
  • 卡诺病毒

    卡诺病毒

    少年科学家卡诺2020年发现人体变异诱发元素“虚介”从而引发世界的据百年,“虚介”的作用是诱发人类的原罪最大化,即人类的原罪。人类的一切生存活动都是源于人类的欲望,欲望就是人类的原罪,“虚介”让人类的欲望最大化,从而人类的身体拥有了欲望的力量,即从自然获取自然的力量,而被人类窃取了力量的自然又同时通过“虚介”用自然的力量通过人类的欲望而介入人类的身体,从而导致人类因过度使用自然力量而扩大化欲望,只自身与自然同化,沦为虚无。后来人类发现了虚介的作用,将其取名为卡诺病毒。十七岁的少年秦菜正是因其体质可以被虚介诱发而卷入了世界的狂流,展开了属于他自己的传奇,归为人类的原罪,与自然同化。亦或是打破卡诺病毒的诅咒战胜自己的欲望。
  • 火影忍者之火之意志

    火影忍者之火之意志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的意义是什么?友情?金钱?还是羁绊?当你再一世轮回之后,又会是什么呢?......
  • 隐婚密爱之大叔的魅惑

    隐婚密爱之大叔的魅惑

    两个世界两极的陌生人,因一场车祸双双失去至亲,最后不得不生活在一起。他成了她的监护人,那年她十四岁,平凡又逗比的中学生,他二十六岁,最年轻的世界级建筑设计师,才貌双全。“等你年满十八岁再离开。”然而,这一等就是一辈子。谁失了心,谁失了身,谁先迷惑了谁?(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听我读你

    听我读你

    会武术的女孩子和顶级大BOSS的过招,反正我是萌上了。我用前半生书我自己,后半生来读你可好?
  • 霸道总裁强追邪魅女进行时

    霸道总裁强追邪魅女进行时

    女主苦熬几年青春终于成功重生,去找他的青梅竹马,不料竟成捉奸,偶遇霸道总裁,一场场尴尬爆笑全场,身边个个帅哥男神成跑腿,看女主校花如何美翻全场
  • 剑圣之天道酬勤

    剑圣之天道酬勤

    剑道,分为五境:淬体境术境气境意境圣境。每一境界,分为十层。传统武道虽然强大,但绝不及剑道之奇幻,精彩。前三境,主角务必刻苦修行,才能崭露头角。意境之后,主角才有机会见识天地之光,闯沙漠,游草原,穿越森林,到达极地,甚至圣境之后,与海族交涉......且看主角如何带你进入一个似曾相识却又崭新奇特的修行世界。
  • 人间幻想

    人间幻想

    指尖风雨,掌中生死,世界在我手中!你若入世,我便做你最锋利的剑最牢固的盾;你若出世,我便做你最安稳的家最舒适的床。实现你一切的幻想,为你,即使颠倒了天地又怎样!
  • 冷若江乔哀

    冷若江乔哀

    一指弹尽世间纷扰红尘,半曲离殇别愁凌肃乱世。遇不见为伤,留不住为愁。叹纷飞往事如尘,念精致妙颜如烟。当时年少,约定为冢之时,谁哀谁悲。不怨君不怨命,只怨心念不该念之人,身托不该信之夫。为三国,乱世闻歌,泪里朦胧遇他,便缘定,开始与结束,都是浩劫。
  • 边伯贤的傲娇妻

    边伯贤的傲娇妻

    因为家族的自私,让两个不相爱的人走进婚姻的殿堂,而这种家族联婚,是日久生情?还是状况百出?
  • 门第

    门第

    幼年跟随多病的爷爷从闽南到北京乞讨的珍珠,因偶遇音乐学院梁教授而彻底改变命运,然而于卑微出身中幻化出的高贵梦想却因遭遇致命对手成为绝唱。一曲钢琴的挽歌让她在十八岁时挥泪饮恨,超越血缘的爱伴随她渐渐成长。与两个不同家庭背景的男子相逢,则让她在爱情与门第之间饱受煎熬,演绎出另类的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