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33200000008

第8章 跋涉在传统文化书山(7)

下面再讲一下关于《嵇康集》的整理情况。嵇康是三国时代魏国人,生逢魏晋易代之际,历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正始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嵇康深受鲁迅喜受,对鲁迅的影响也较大,尤其是他生在乱世,不同流合污,刚正不阿,坚持自己为人准则的人格,对鲁迅的人格精神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鲁迅从一九一三年十月开始,以明代吴宽丛书堂本校《嵇康集》,十月二十日校毕,写了《嵇康集跋》;一九一五年七月,又以明刻善本校《嵇康集》;一九二一年二月至三月,又校该书多遍;一九二二年二月,又校了一遍;一九二四年六月初,即在定稿前又校《嵇康集》。大约在这同时,又作《嵇康集逸文考》、《嵇康集著录考》,这样,历经十多年,多次校勘的《嵇康集》基本写定;一九三一年十一月,鲁迅以涵芬楼影印宋本最后再校了一次,这次校后才是定本。鲁迅校此书,采用了黄省曾、汪士贤、程荣、张溥、张燮五家刻本进行比较,并取用了《三国志注》、《晋书》、《世说新语注》、《野客丛书》、胡克家翻宋尤袤本《文选》李善注及所著《考异》、宋本《文选》六臣注、相传唐钞《文选集注》残本,《乐府诗集》、《古诗记》、陈禹谟刻本《北堂书钞》、胡缵宗本《艺文类聚》、锡山安国刻本《初学记》、鲍崇城刻本《太平御览》等所引有关嵇康作品的内容,还参阅了姚莹编的《乾坤正气集》、严可均《全三国文》、孙星衍《续古文苑》等涉及嵇康集有关的文字。可见鲁迅为此翻检阅读书的工作量有多大。同时,他还将历史上载录有嵇康作品的典籍一一加以考订,实则是嵇康作品出处的详细编目。这种功夫也非常人所能及,不得不令我们这些自诩为读书做学问的后生晚辈肃然起敬,并为之汗颜。《嵇康集》于一九三八年编入《鲁迅全集》第九卷出版,至今,该书仍是嵇康研究的重要原始材料,在学界受到广泛推崇和赞誉。

《小说旧闻钞》。这是鲁迅从明清和近代的近百种书籍,像《七修类稿》、《少室山房笔丛》、《香祖笔记》等著作中辑录的小说史料集,初版三十九篇。前三十五篇是关于三十八种旧小说的史料,后四篇是关于小说源流、评刻、禁黜等方面的史料。一九二六年八月由北新书局出版,一九三五年七月经作者增补,由上海联华书局再版,后收入一九三八年版《鲁迅全集》第十卷。

《唐宋传奇记》。收唐、宋两代传奇小说四十五篇,书末为《稗边小缀》,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各篇出处、作者考订及编校情况,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一九二八年二月由北新书局分上、下二册出版,一九三四年五月合为一册,由上海联华书局再版,后收入一九三八年版《鲁迅全集》第十卷。

上述几种,是已经出版的鲁迅整理的古籍。实际上,鲁迅整理出来印行的甚多,现略为介绍,使人们对鲁迅读书之多、整理辑录之勤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根据鲁迅写有序的和日记中的记载以及有关研究资料,大体有以下十二种:

谢承《后汉书》。谢承,三国时吴人。鲁迅从一九一二年八月从清代汪文台所辑《七家后汉书》中录出,于十二月用多种典籍校勘。

谢沈《后汉书》。谢沈,东晋人,大约从一九一二年开始,从汪文台辑本中录出谢沈《后汉书》,一九一三年三月二十八日校毕写定。

虞预《晋书》。虞预,东晋人。鲁迅从一九一二年开始辑录此书,于次年三月校完并写定。

《云谷杂记》。南宋张著,是一部以考史论文为主的笔记,原书已佚。鲁迅于一九一三年六月从明抄《说郛》残本辑其遗文,陆续抽暇校订,到次年三月写定。

《志林》。晋代虞喜著。鲁迅辑录一卷,并据《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三国志·吴书》注、《太平御览》等十种古籍校录而成。

《广林》。晋代虞喜撰。鲁迅辑录一卷,据《通典》、《后汉书》、《路史余论》校录而成。

《范子计然》。春秋时越人范蠡与计然问答的记载。鲁迅据《史记》、《后汉书》、《艺文类聚》、《大观本草》等二十种古籍校录而成。

《任子》。东汉时句章(浙江慈溪)人任奕著。鲁迅据《意林》、《太平御览》、《北堂书钞》、《初学记》校录而成。

《魏子》。后汉会稽人魏朗撰。鲁迅据《意林》、《太平御览》、《艺文类聚》、《事类赋》注、《文选》李善注、《路史·余论》校录而成。

《文士传》。东晋张隐著。鲁迅从各种类书、古书注和唐林宝《元和姓纂》、宋苏易简《文房四谱》、邵思《姓解》、郭忠恕《汗简》等书中搜集而成,并作了较认真的校勘,但未成定本。

《众家文章记录》。这是鲁迅辑录的晋代与南朝时一些文人写的《文章志》一类的作品共九种,书名系鲁迅所题,大约辑成于一九一〇至一九一一年间。

《岭表录异》。唐刘恂撰。是一部杂录。鲁迅据清刻本校录。

这些整理过的古籍,虽然没有刊行,但从一个方面,可以看到鲁迅对待文化遗产的重视的态度,更可以让人们明白鲁迅的成就的获致决非偶然,那真是长期积累知识的结晶啊。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笔底惊涛,惊天地、泣鬼神的力量,难道不是读书的功劳吗?至少读书是主要的思想力量之源。读书,古籍整理(其实这也是一种读书形式),给鲁迅带来的重要学术成果,就是《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两部著作,至今仍是治小说史、文学史者的案头必备。

广博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的鲁迅,不仅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产生与发展,起了开创和推动的巨大作用,也为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实,就创作来看,鲁迅所写的旧体诗,也是现代旧体诗作的上乘之作,显示出了深厚的功力。这一切,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这些在前面都已有所涉及。这一节,主要着重谈谈鲁迅的古典文学素养。周作人在《鲁迅读古书》一文中比较概括地讲述了鲁迅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他说:他小时候读过《古文析义》,当然也读《东莱博议》,但他与八大家无缘,“桐城派更不必说了。《诗经》是硬读的,因此难以发生兴趣,韵文方他所喜爱的有一部《楚辞》,此后是陶渊明,唐朝有李长吉、温飞卿和李义山,大家如唐之李杜,宋之苏黄,却并不着重,只有一部《剑南诗稿》,那大抵还是因为同乡的关系也未可知。对于“正宗的诗文总之都无什么兴味,因此可以说他所走的乃是“旁门,不管这意思好坏如何,总之事实是正确的。文章方面他喜欢一部《古文苑》,其中一篇王褒的《僮约》,他曾经选了来教过学生。他可以说爱六朝文胜于秦汉文,六朝的著作如《洛阳伽蓝记》、《水经注》、《华阳国志》,本来都是史地的书,但是文情俱胜,鲁迅便把它当作文章看待,搜求校刻善本,很是珍重。纯粹的六朝文他有一部两册的《六朝文》,很精简的辑录各体文词,极为便用。他对于唐宋文一向看不起,可是很喜欢那一代的杂著,小时候受《唐代丛书》的影响,后来转《太平广记》,发心辑录唐以前的古小说,成为《钩沉》巨著,又集唐代《传奇文》,书虽先出,实在乃是《钩沉》之续,……这一方面的努力即是研究小说史的准备。周作人主要着眼于鲁迅的爱好兴趣来加以总结的,因而是不全面不完整的。读书应当允许个人的爱好,多读喜读的书,收益会更多更大。不过,读书又不能仅凭兴趣爱好,学生时代是这样,做学问更应如此,否则就会失之片面,不能客观地把握对象,所作结论就会欠公允全面。鲁迅读书就是将兴趣与硬读结合起来的。试问,如果只凭兴趣,那么他写《汉文学史纲要》,其根据何在?因为他的兴趣只集中在某个时代或某些作家身上,只凭个人爱好,能完整地展现中国古代文学的总貌吗?如只凭爱好,不去了解他不喜欢的作家和作品,又如何对这些作家作品给予较准确的评价呢?现在来看一看实际情形吧。

一九七九年,厦门大学中文系编了一本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名为《鲁迅论中国古典文学》的书。这本书比较全面地整理了鲁迅“关于文学史的一般问题的论述,又分历史阶段将鲁迅在著述中所涉及到的、并以不同方式作出了某种评价的古代作家、作品,列了出来。现在我们将他们抄录下来,以便大家对鲁迅与古典文学的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先秦两汉。《诗经》、老子和孔子、《易经》、《春秋》、《礼记》、孟轲、庄子、韩非、《晏子春秋》、屈原和楚辞、宋玉和司马相如、《鬼谷子》、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东方朔、刘向、扬雄、蔡邕、《吴越春秋》。

二、魏晋南北朝。孔融和祢衡、曹丕、曹植、嵇康(附刘伶)、向子期的《思旧赋》、陶渊明、刘义庆和《世说新语》、《鲍明远集》、陆机、刘勰、《昭明文选》、杨之的《洛阳伽蓝记》。

三、隋唐五代。骆宾王、张的《游仙窟》、杜甫、李白和李贺、钱起、李商隐、左偃、罗隐、皮日休和陆龟蒙、张泌的《浣溪纱》、韦庄、欧阳询的《艺文类聚》、李济翁的《资暇集》。

四、宋元。传奇《开河记》、《太平广记》、沈括的《梦溪笔谈》、苏轼、《太平寰宇记》、《太平御览》、影戏《斩关羽》、陆游、俞成的《萤雪丛说》、唐庚的《南征赋》、陈正敏的《斋闲览》、周密的《癸辛杂识》、庄季裕的《鸡肋编》、《玉历钞传》、《西厢记》、《小张屠焚儿救母》、刘时中。

五、明代。罗贯中和《三国志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杨升庵、吴承恩的《西游记》(附《西游补》)、《说郛》、汤显祖及其剧作、《封神演义》、《金瓶梅》、《醒世恒言》、《今古奇观》、《奇缘记》、《鼓掌绝尘》、公安派和竟陵派、袁宏道和顾宪成、贾凫西、张岱的《陶庵梦忆》、顾元庆的《夷白斋诗话》、陆容的《菽园杂记》、涵虚子的《通鉴博论》、阮大铖和他的《燕子笺》、屈大均的《翁山文外》、《安龙逸史》、明末的小品、明末的野史。

六、清代。归庄的《万古愁曲》、《水浒后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郑板桥的《醒世姻缘》、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说岳全传》、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金圣叹、《绿野仙踪》、《镜花缘》、李渔的《花月痕》等狭邪小说、《三侠五义》等侠义小说、《东华录》、《畴人传》、《扬州十日记》等。《漫游随录图记》、《蕙杂记》、《湖雅》、《抱经堂书目》、《唐人说荟》、《淞隐漫录》、《淞隐续录》、陈祖范的《掌录》、罗两峰的《鬼趣图》、清代的野史和学术。

七、近代。吴趼人和李伯元、《老残游记》、《梅花梦传奇》、《何典》、《斩木城》、《龙虎斗》、李慈铭、严复、邹容、章太炎、秋瑾、谭嗣同、梁启超和林纾、王国维、南社、苏曼殊。

上面提到的并不完全,大概由于编者主要侧重在鲁迅的评论,对评论少或者是一笔带过的就没有加以整理;另外鲁迅关于古代文学的专著和论文中所涉人物、作品也未归类。因而离窥视鲁迅读古文学书的实际情况、了解他的古典文学修养的全貌,就有相当距离。如魏晋时代的曹操、阮籍,都是鲁迅很喜欢的作家。鲁迅对曹操评价甚高:“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谈到曹操的文学特点及成就时,他指出:“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尚通脱。……通脱即随便之意。此种提倡影响到文坛,便产生多量想甚么便说甚么的文章。……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可惜他的文章传的很少。他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曹操做诗,竟说是‘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他引出离当时不久的事实,这也是别人所不敢用的。再如阮籍。他说:“阮籍作文章和诗都很好,他的诗文虽然也慷慨激昂,但许多意思都是隐而不显的。宋的颜延之已经说不大能懂(引者按:颜延之评阮籍诗时指出:“虽志在讥刺,而文多隐蔽,百代之下,难以情猜。),我们现在自然更很难看懂他的诗了。没有对他们作品进行认真阅读和揣摩研究,是不可能做出概括和判断的。事实上鲁迅对汉末魏初文风“清峻通脱,华丽慷慨风格的把握,几乎已成为文学史上的定论了。

又如韩愈。鲁迅确实不怎么喜欢韩愈,但读韩愈文章肯定不少。鲁迅在作品中曾五次提及韩愈,其中有两次引过他的文章。鲁迅在一九三三年九月三日写的《同意和解释一文》,其中用韩愈“民不出米粟麻丝以事其上则诛的话,说明政府权力之大并非出自西方,以此批驳了当时有人主张向西方各国政府效法,集中权力,以使经济复兴的观点,解释了集权乃是“国货,是古已有之的传统。在另一篇《“题未定草(六至九)》的文章中,也引用了韩愈用模拟周文王口气写的《拘幽操——文王里作》的“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的句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韩愈在文学史上、思想史上当然有他的历史地位,但他自居正统代言人的角色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思想,自然会使对正统抱有批判态度的鲁迅反感,因而在鲁迅笔下,对这位韩文公并不那么恭敬。不过,这里我们不作是非的价值评判,只是要说明无论鲁迅的态度如何,但只有读过他们的作品,熟悉他们,才会作出自己的态度选择,这一点应当是无疑的。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说,凡鲁迅在文中所提到的作家、作品,从总体上讲,他都是熟悉的,对其特征是掌握了的,不能说他对所有提及的作家的作品都全读过,也不敢推论他对涉及的作品都十分认真地研究过,但至少对所涉作家的主要作品是读过且有心得的,对提到的作品至少也翻阅过。从今天来看,不能说鲁迅对古代作家、作品的评判都一概是正确无误,但它都必须是出于对对象的了解则是肯定的。

鲁迅确实是了解他所评价的对象的,深厚的古代文学修养,诸多精辟的见解结论,无不是他研读作家作品、把握主要特征、知人论世,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显现出来的结果。譬如对屈原和陶渊明的评价即是适例。

喜欢屈原,对屈原的思想、作品有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始于鲁迅青年时代;即使在晚年他也不时提及屈原,屈原对鲁迅的影响是深远的,从精神人格到创作,都有迹可寻。

一九〇七年,鲁迅写了《摩罗诗力说》,在文中对屈原有一段评价文字,全文如下:惟灵均将逝,脑海波起,通于汨罗,返顾高丘,哀其无女,则抽写哀怨,郁为奇文。茫洋在前,顾忌皆去,怼世俗之浑浊,颂己身之修能,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然中亦多芳菲凄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感动后世,为力非强。刘彦和所谓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皆著意外形,不涉内质,孤伟自死,社会依然,四语之中,函深哀焉。故伟美之声,不震吾人之耳鼓者,亦不始于今日。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皇后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皇后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后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是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的皇帝的妻妾,是封建时代妇女中地位最高贵的人。她们的命运轨迹,兴衰荣辱、坎坷沉浮无不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由于她们的特殊地位,在历史长河中,既有英明辅弼帝王甚或亲自临朝,推动历史发展者;也有助纣为虐,阻碍了历史进程者;更有甚者,则扮演了祸国殃民、使历史的车轮逆转的角色;而为数更多的则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寂寞梧桐锁深秋”的后宫中凄凉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 隋唐五代风云人物大观

    隋唐五代风云人物大观

    本书分帝王后妃宫廷人物、文臣武将、起义领袖人物、文化科技思想人物和社会民间人物四类。
  • 高更 列宾(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

    高更 列宾(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

    尹成君、冯志才、乔伟、马建编著的《高更 列宾》是《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之一。《高更列宾》对高更、列宾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本人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因素,希望可以对成长中、探索中的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 詹天佑与中国近代铁路

    詹天佑与中国近代铁路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詹天佑与中国近代铁路》讲述在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西方列强的肆意蹂躏下,中华民族,这个古老骄傲的民族被科技发达的西方蔑视,在西方的机械呜叫声中失去方向。而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用有力的臂膀,撑起了中国铁路建设乃至中国工程界的天空。
  • 心安是归处:我和刘绍棠

    心安是归处:我和刘绍棠

    本书讲述了刘绍棠和杨广芹,非常时期的一段非常情感故事。刘绍棠和杨广芹,一个是大乱还乡的著名作家,一个是善良淳朴的农村少女,在“文革”时期的非常岁月,在他们共同的家乡——大运河畔儒林村,发生了他们人生中一段刻骨铭心的邂逅。
热门推荐
  • 九流绪论

    九流绪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道源天封

    道源天封

    天地经形,演宇宙,化洪荒,道种众生,冥古而成,万灵同生普天,古稀恒古久远。自古,生命太初难定,道途太始难言,古往今夕难测,立命生死难解。生之初。在与世间,然,命道有途,生极必死,纵轮回六道,归途始终,亦难逃亡死。必,肉为尘,骨为土,魂归道天,浮沉归黄土。死后始。天地棺木,葬过往,埋生机,命末之数,难改难逆。虽,仙有不朽,神有不灭,圣有不老,却难逃亡道天地,天地死,众生献祭,永生难逃,终归去,陪葬天地化尘土。亡道烙印,无为有形,被过去注定,被未来摹刻,万尘众生能所看有形亡,却无能摆脱无为死。生死轮回,谁能跳跃?
  • A Man of Business

    A Man of Busines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一生一世长相思

    一生一世长相思

    他的一生,注定冷冷清清她的到来,暖了他的一世她的离去,注定他此生再无他爱他的一切,注定随她沉沉浮浮他们的誓言一生一世他们的爱情此生永在
  • 魅惑众神

    魅惑众神

    无尽虚空之中有物呼我的名,我便到来;用歌声征服世界,凭才华蛊惑众生。十王字錂,乃信我爱我者之道标!巨龙之冠,雄踞诸神至高之圣堂!
  • 混血三公主的复仇计划

    混血三公主的复仇计划

    曾经的”她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孩,但是,因为姐姐或妹妹的妒忌,而改变了”她们”的命运,从而被自己的父亲踢出家族,善良的上官家族的人,收养了”她们”,从此”她们”的命运改变了,而一场复仇,完结了”她们”从小的仇恨!
  • 入城

    入城

    历经苦难的女主孟子君在绝望之际,男主尔如故五年的默默守护渐渐浮出水面,展开一段追逐与逃避的爱情长跑。得之不易的爱情随着女主孟子君的身心变化和入城的欲望纠结而跌宕起伏。与此同时,刚毕业的大学生郑圆和技校出身并在职业中坚守的黄搏同样为了入城经历一系列的坎坷,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惨痛的代价。
  • 桃花流年录

    桃花流年录

    青衣白衫的师傅有着当世第一的剑道。有人重修求如来,有人转世寻大义。常年闭着眼的大师兄只用一根手指,就挑翻了敌国的剑修。百国联盟千年一秀,苍龙宗未来掌门日日思白衣。他说,我这一生有快剑,有浊酒,有挚友,唯独少你。不用怀疑,打开了这本书,你就将打开一本传奇!
  • 团圆奇遇(人猿泰山系列)

    团圆奇遇(人猿泰山系列)

    人猿泰山系列是一部让中小学生开阔眼界、丰富想象力的书,是一部教给孩子动物是朋友、大自然是家园的温情冒险小说,是一部中小学图书馆和孩子的书架上不得不放的书,是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的睡前故事。小说情节奇谲精彩,主人公强悍而无畏,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充满着浪漫英雄主义的丛林世界大门。译者的话:上世纪四十年代,我们在读初中时,《人猿泰山》作为世界名著,曾经风靡一时。每逢课间十分钟,同学们几乎满教室争说泰山。当时,这部奇趣曼妙的小说,已经在我们心里扎根了。1988年,我俩六十岁退休后,曾到各地旅游,顺便到各省大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查询此书,不但译本遍寻不得,连原文本也没有了。
  • 乱世龙魂

    乱世龙魂

    第一次申签没有通过,打算先暂停一段时间,对这些章节进行一些章节的修改,然后再次进行签约!现在最主要的就是修改作品和更加完善一些设定!相信后面一定会很精彩的!感谢这些日子一来的书友!给我一点时间好吗?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