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33100000018

第18章 麻城孝感乡考辨—凌礼潮(2)

朱元璋在洪武四年(1371)曾下诏曰:

朕起布衣,深知民间疾苦。及亲率六师,南征北伐,……朕以中国精锐驻守遐荒,岂但风俗之殊,亦有寒暑之异,艰难万状,朕不忍言。然欲镇安吾民,必资守边之力,其于科征转运,未免劳民,理势相须,盖不得已。念尔江西之民,未归附时豪强割据,狼驱蚕食,资财空匮。及归附之后,供亿更繁,今已九年,其为困苦,朕甚愍焉。今年秋粮尽行蠲免,以济民难。……事有缓急,故恩有先后。咨尔人民,其体朕怀。(《明太祖实录》卷65,洪武四年五月乙卯)所谓“豪强割据”即是指陈友谅,陈友谅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为朱元璋所灭,至洪武四年正好九年。这个诏书明确说江西“归附之后,供亿更繁”,这正说明朱元璋在消灭陈友谅后,尽管江西“资财空匮”,还要加重江西的赋税负担,以至到洪武四年尚“其为困苦”。江西的这种情况,与江南一样,实际都是朱元璋对原先敌对势力占领区实行重赋政策的结果。

然朱元璋仅减免了一年秋粮,并未降低江西的赋税科则。洪武二十一年(1388),南昌府丰城县民反映赋税太重,朱元璋才降低江西的科则。《明太祖实录》卷190记载:

南昌府丰城县民言:农民佃管田一亩岁输五斗,诚为太重,愿减额以惠小民。户部定议一亩输四斗。上曰:“两浙及京畿土壤饶沃,输四斗;江西群(·郡)县地土颇硗瘠者,止令输三斗,著为令。”(洪武二十一年五月戊戌)但每亩3斗的赋税,对土地瘠薄的当地来说,仍然属于重赋。事实也正是如此,南昌府在明代始终存在重赋问题。同样的情况还存在于江西的瑞州(今高安、上高、宜丰三县地)、袁州(今萍乡、宜春、分宜、新余等市县地)二府。这与麻城移民大多来自这几个地方的记载是一致的。

我们再来看看黄州府的情况,弘治《黄州府志》(卷3)记载:

洪武二十四年,官民田地塘三万五千三百四十三顷七十九亩三分五厘,夏税小麦三千五百五十石二斗三升三合四勺,大麦八斤九两九钱六分……秋粮米二十一万六千九百五十四石三斗九升三合九勺。

按上述税额计算,黄州府平均每亩税赋仅6。2升,只相当于南昌府的五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江西人口大量涌入麻城地区是势所必然的。

事实上,麻城已成为一个移民中转站,既有麻城孝感乡人迁入四川,也有外地移民稍作停留后向四川迁移。最典型的如本文开篇所引泸州《王氏族谱》序言所说:“予思我父讳九,母雷氏,亦历风尘跋涉之苦,先由河南地随祖讳久禄于洪武元年戊申十月内,至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复阳村居住,新旧未满三年,奉旨入蜀,填籍四川,有凭可据。由陕西至川北,洪武四年辛亥岁八月十四日至泸州安贤乡安十四图大佛坎下居住。共计老幼男妇二十二名。”这是一个家族式的移民,他们在麻城居留的时间才两年多。相信他们的后裔在谈到祖籍地时,“河南”既久远又抽象,相比之下,“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复阳村”倒是一个亲切而又具体的故乡。

遗憾的是,孝感乡的人口输入量最终没有赶得上输出量的增长。到成化八年,动态平衡终于难以维持,孝感乡结束了自己输出和中转人口的任务,在麻城的历史上永远消失了!

麻城至四川迁徙路线

麻城移民入川的路线分水、陆两途。据四川省图书馆藏《湖北麻城王友山冯氏巴县谱系拾略》:“明末,王应熊以英年洪识,佐命燕京,后值蜀乱,奉诏赴川镇抚,在荆襄摒挡就绪后,由麻城携祖公友山、祖婆冯氏,暨诸兄嫂子侄全家男女溯江而上,至渝城驻跸。”此为水路入川。又石柱县《秦氏繁衍史·传记》:“秦公讳安司逸其字,湖广麻城县孝感乡人也。……元季遭徐寿辉乱,安司公偕兄弟七人入蜀,自荆州石码头分袂,俱散处蜀中。”此为先由水路入川,到荆州后水陆并进者。《万县何氏家族史料汇编》:“子孙世居湖北麻城孝感高家堰、洗脚河、太平坝、千家村、凤凰山一带,皆其族也。传至二十余世,至元末明初洪武二年己酉岁,松、柏、梓三人品投来川。……因岳母隆(龙)氏年迈随后岳父杨仕虎。行至长溪河,丈婿二人骑马过河,以姓氏更名曰杨何溪。”此为陆路乘马入川。

根据明人黄汴《天下水陆路程》、程春生《士商类要》,清人陈诗的《湖北旧闻录》,明清两代官书及地方志书,我们可以大略勾勒出入川的道路里程。水路为:麻城至湖广武昌240里、武昌府夏口驿至荆州府荆南驿965里,荆南驿至四川夔州府永宁驿860里,永宁驿至重庆府巴县朝天驿1360里,朝天驿至成都府锦官驿2235里,全程5660里。陆路为:麻城至黄安90里,黄安至黄陂120里,黄陂至孝感县120里,孝感至云梦县40里,云梦至德安府60里,德安至随州130里,随州至枣阳130里,枣阳至襄阳140里,襄阳至巴东县930里,巴东至四川巫山县120里,巫山至成都府城1620里,全程3500里。

孝感乡迁川人口辨正

综上所述,元末明初,麻城孝感乡迁川人口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元末随明玉珍入川的军人及其家属,二是宋末至明初入川的麻城土著,三是江西移民在麻城居住数代或数年后入川的人口。这当然是一个庞大的移民群体,但我们并不否认这个庞大的群体里面存在着误籍与冒籍的情况。下面试作粗略辨正:

第一,孝感县误籍为孝感乡。元至正十七年(1357),随明玉珍入川的部队和随军家属,据曹树基先生估计有40多万人。(《中国移民史》第153页)这40万人中有相当一部分麻城人,也有相当一部分孝感县人。这部分孝感县人的后代或口耳误传,或家谱中仅记祖籍为“湖北孝感”,就极可能误为麻城孝感乡人。但需要说明的是,这部分人数量十分有限。因为入明以后,孝感县是没有人口输出能力的。明初,孝感县与安陆、云梦、应城和随州同属德安府管辖。由于元末战争的破坏,这一地区的人口消耗极大。查《明史·地理志》,洪武初年,德安辖区仅有云梦县未被省废,其余各州县皆是洪武十三年复置的,而德安府也降为州,从属黄州或武昌府,至洪武十三年才复为府。康熙《安陆县志》作者说:“闻之老父言,洪武初大索土著弗得,惟得城东老户湾数户而无其人,乌兔山之阴空土以处者几人而无其舍,徙黄麻人实之,合老妇孺子仅二千人,编七里。”(道光《安陆县志》卷3“疆里”)明确指出迁入的移民为黄州府之麻城人。孝感县《夏氏族谱》在谈到自己的祖籍时说:“荣二祖,其先麻城太平乡古井巷人,明洪武初迁徙天下富民充伍,公偕李孺子徙居孝感县。”又据广水市政府网站《历史述要·明初江西移民应山》介绍:“就保留下来的姓氏族谱看,应山现有十之八九的姓氏,均为明朝初年至明朝中叶从江西、安徽、麻城过来的移民,而以麻城移民为多,所谓‘麻城过籍’便由此而来。”麻城市第一中学教师郑重建先生说:“1984年元月,笔者在省参加《布谷鸟》编辑部举办的全省业余骨干作者培训班学习期间,邂逅原孝感县文化馆馆长宋虎先生(此人为楚剧《双教子》的编剧,湖北省民间文学研究会理事)。先生年龄60开外。其时,宋先生见我来自麻城,甚为高兴,他亲切地称我为‘小老乡’。我觉得很新奇,便问:‘先生何以称晚辈为老乡呀?’答曰:‘我们孝感民间有一种民俗,把睡觉说作是回麻城去了,因为老辈有许多人自称原来的祖籍便是麻城’。”

第二,本县移民冒籍孝感乡。这又有两种情况:一是来自麻城其他乡的移民冒籍孝感乡,二是成化八年孝感乡撤消以后,来自原孝感乡辖区的移民仍自称祖籍孝感乡(甚至还有自称是明末清初迁自孝感乡的)。这两种情况历明清两代而不衰,但这种冒籍无关弘旨,因为他们冒的是“乡籍”而非“县籍”,他们毕竟是真正的麻城人。

第三,外地移民冒籍孝感乡。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四川移民中麻城孝感人在各地的势力都很大,为优化自己的生存环境而冒籍孝感乡人。这就是民国《南溪县志》所说的“(孝感乡)人众势强,土民或他兵冒籍以自求庇”。曹树基先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引民国《云阳县志》所举该县向、何、谭、孙、于、张、贾、李、王诸大姓,都说是“明洪武年间自麻城迁入”的例子,然后说:“向氏是鄂西、湘西典型的蛮族大姓,是不可能迁自麻城的。”(《中国移民史》第5卷第155页)实际上就是肯定向氏属冒籍之列。但此论也略显武断,向氏为鄂西、湘西典型的蛮族大姓是事实,但他们可以先迁到麻城,取得麻城籍以后再迁四川。就如曹先生所说的“既有麻城孝感乡人迁入四川,也有外地移民在孝感乡稍作停留后向四川迁移。有些外地移民在孝感乡停留时间很短即入川,有的则定居数代成为土著后再迁移。”(《中国移民史》第5卷第157页)麻城向氏正是后一种情况。据四川长寿《向氏支谱》载,其族于“元人入侵时,为避战乱,文秀由湖南沅陵迁湖北麻城县,生子爵禄,安居乐业。不知相传数代,至本支始祖万恩公住麻城县孝感乡向家坪、中坝、陈家沟一带(现麻城市松鹤乡)”。

上述误籍和冒籍情况的存在,是客观事实。对此,我们并不讳言。但如果因此而否定整个孝感乡和那些孝感乡先民的历史存在,则未免以偏概全。

杏花村里说清端—金木

——于成龙与歧亭杏花村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今山西离石)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终年67岁,谥“清端”、赠太子太保。于成龙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

从康熙八年(1669)至康熙十七年(1678),于成龙基本上是在黄州度过的,差不多占他宦海生涯的一半。他还以黄州同知的身份分镇歧亭,与麻城歧亭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以可稽考的史料为主,以于成龙在黄冈麻城特别是歧亭的活动为主,介绍这位素以廉能著称的清代名臣。

黄州同知:永宁饱学一书生,宦历桂川至歧亭

一知罗城

于成龙于明崇祯年间考取副榜贡生,清顺治十八年(1661)清朝廷任命他为广西罗城知县,这时他45岁。罗城在万山丛中,被认为是边远地区烟瘴之地,很少有人愿意到这里来做官。有朋友曾劝于成龙不要去,但他说“古人义不辞难”,毫不推辞就赴任了。罗城的县城经过二十多年战乱之后,只剩下几户人家,既无城郭,也没有像样的官廨。而且民情复杂,有些老百姓因为无法生活,或逃亡,或干脆铤而走险,沦为盗贼。同时,瑶族人与汉族人之间由于历史的原因,互相仇杀,社会秩序十分混乱。

于成龙到达以后,在竹丛中找到了县衙,于是垒土为几案,开始办公。他曾与人说:“人当惜福,为子孙留余地,布衣蔬食,享受无穷,实不解膏粱文绣,有何可恋?”正是因为如此想,他到罗城,并不以为苦,而是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他把群吏召来,了解实际情况,一面张榜告示,招抚流亡,一面奏请“宽徭役,疏鹾引”,设法复苏农村经济。同时,严保伍,勒乡兵,消除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每年春天,他都要亲自到田野中察看,“见力耕者,辄呼与语,相劳苦”。有时他与农民同坐在树下,相与谈笑,欢如家人。对于某些懒惰的荒芜田园的人,他也不轻饶,“群詈以辱之”。

经过奖勤罚惰,“民大劝”。几年以后,罗城“稻穗遍野,牛羊满山”。于成龙自己的生活却十分艰苦,“罗人怜公,间敛金钱跪进”,云“知阿爷苦,聊供盐米资”,他都不接受。后来于成龙的儿子来罗城看望父亲,老百姓又送钱来,说“好带物安家去”,于成龙又婉词拒绝了。他在罗城苦干了七年,“招流亡,修学校,增陴浚隍,定昏丧之制”等等,使罗城的面貌大为改观,也受到老百姓的深深爱戴。后来,于成龙因举为卓异而迁四川合州知州,罗人“遮道呼号,追送数百里”。

二治合州

四川合州,清初辖三县:铜梁、大足、武胜,州治在合州。三县不设县令,由知州一人兼管,连合州在内,知州管辖四县地盘。合州位于四川盆地,有涪江、嘉陵江、渠江三条大河交汇于此,本是膏腴之州,但由于明末清初战乱频繁,百姓或死于战争,或逃避于他乡,因此十室九空,土地荒芜。

康熙六年(1667)九月六日,于成龙抵达合州就任知州。经过敏锐的观察、深入的调查、细致的思考,他准确地掌握了致使合州荒凉的根由:

(一)明末清初清军与明军血战,百姓避乱而流落他乡。

(二)流民逃至土司所管辖的偏僻地界,充当土司的奴隶,被土司扣留而不得还乡。

(三)流民逃到他乡,因租种了土地而不得还乡。

(四)流民原系官宦人家的仆役,又负人钱债,怕债主索财而畏缩不回乡。

(五)一家数口返乡而被原任州官强逼分门立户,登册收赋,致使已回者再逃,未返者裹足。

针对上述原因,于成龙采取了下列措施:

(一)既入大清版图州民,都是朝廷的赤子,回合州必受皇朝恩惠,官府保护。

(二)合州荒地,垦者所有,以插草标然后耕耘为标志,后至者不得争论。

(三)耕种合州土地者,免征三年徭役和田赋。

(四)无人居住之宅,限原主人速回登记;若过期不登记,谁先修葺住之,即为谁所有。

(五)凡回合州垦荒居住者,官府贷牛助耕。

(六)凡回合州者,官府不强逼分门立户。

由于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流民扶老携幼,拖儿带女,纷纷返回家园,“旬日之间,户以千计”。合州出现了“户户有炊烟,村村闻鸡鸣”的良好局面。随着流民的归附,人烟的辏集,问题也随之产生。地痞流氓如田中杂草,不扶自生。这帮人见别人耕地时不闻不问,等到庄稼成熟时便说是自己的祖田,或说自己早已插标,强行霸占;见别人修理空宅时袖手旁观,等到修理完毕,正待移居其中时,便说是自己的祖宅,要居住者交纳租赁费,否则,将修葺者扫地出门。

为了杜绝抢霸之风再起,于成龙将“开垦之田,属开垦者所有;插标修茸之宅,属修葺者所有”等有关条文刻在各乡村的大石上,让路人皆知晓。于成龙向上司请示后,将散在合州的无事之兵调集在府城,让其开垦种植,不许胡作非为,违者按军法民法交相处治。这样一来合州百姓不再受散兵侵害。

铜梁地方素有“人文礼仪之邦”的美称,但是战乱二十余载不断,人烟绝迹,虽经开复,礼教未兴。百姓中有不少人自幼就被拉入营伍从事军务,斗大的字只认识一个“杀”字,根本不知孝悌为何物。官远法疏,纵横得以自便。于成龙很快在合州建立了一整套统治体系。乡设乡约,里设里正,并责令乡约每遇朔日(农历每月初一)和望日(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有时指十六日或十七日)将《上谕十六条》讲解给乡民听。这样,既提高了百姓的文化修养,又弘扬了中华民族忠孝信义之美德。所谓《上谕十六条》宗旨就是“以礼让为先,勤俭为本,戒游逸赌饮,无以小过而不改”。

同类推荐
  • 中国名家看定南

    中国名家看定南

    《中国名家看定南》一书付梓,既是对定南改革发展的回顾,也是定南人民感谢伟大的党、讴歌伟大时代的另一种表达,更激励着我们在奋进的历程中以务实铸就辉煌,以豪迈续写新篇,定南的发展步伐也定将因有名家们的印迹而更加深远、更加铿锵激越。
  • 鬼门关

    鬼门关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鬼门关》分为鬼门关地理概况;鬼门关称谓流变等六篇内容。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中国文化博览2

    中国文化博览2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便在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找寻着未来的方向。作为大自然中的一个个体,为了求得生存,人类更是与自然界进行着永无休止的斗争。而工具的产生为人类开启了一扇通往科技文明的大门。栖息于神州大地的炎黄子孙是人类最早的远古居民之一,其中已知最古老的属现在云南省境内的元谋人,他们生活的时代,距今约170万年。在那个时候,他们已学会制造石器和使用火,我国发现最早的工具就是他们使用的刮削石器。这一时期也就是史学界所称之的“旧石器时代”。
  •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希腊,是传说中天神宙斯、雅典娜和阿波罗的故乡,也是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故乡;是天地间盗火英雄普罗米修斯的故乡,也是军事天才亚历山大的故乡;是绝色美人海伦的故乡,也是千古诗人荷马的故乡;是科学和民主的故乡,也是现代文明的故乡。
  • 美国人

    美国人

    本书讨论了美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含义,其中先讨论殖民的背景和含义、美国人对自由的认识,然后讨论美国的地理背景和种族多样性,最后探讨美国民主制度的优缺点、功利主义文化的特点和危害等内容。
热门推荐
  • 神转阴阳师

    神转阴阳师

    如果给你一次重来的机会,你还会选择成为阴阳师吗?这不只是对主角的提问。从开始到结束,懦弱何时成了一种病,善意又怎样成为了一种罪,阴阳师,背负的又是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阴阳师的大门,跟凌天一起,探寻这精彩又让人深思的阴阳师的世界吧!
  • 如果爱再来一次

    如果爱再来一次

    看这部小说,你将了解各个星座的性格和爱情观,有益于你更好地了解每一个人。——预言即将实现,世界末日即将来临。来自十二星系的十二个精灵肩负起了拯救万物生灵的重任。他们拥有强大的实力,他们进入冥界大战黑魔兽,救回星座护星。最后打上梦之巅,打败梦魔兽,拯救了万物生灵,实现了他们的梦。——命运又将怎样?他们会不会分别,爱会不会永远停驻他们心里?如果爱,再来一次。这是多少错过爱的人内心的声音。
  • 异世纹卡师

    异世纹卡师

    罗鹏的志向很简单:赚够星宇币,然后逃离资源区,去帝都做一名靠纹卡生活的小市民。然而胡大叔对他说: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只有一个法则:黑暗森林。每个人都是带枪的猎人,都在警惕成为被猎食者。不想成为被猎食者,就只能成为猎食者。离开资源区的罗鹏,一步步成为这片土地上的猎食者。
  • 最耀眼的星尘

    最耀眼的星尘

    不知从·何时起习惯了身边总有他在明知不可能却无法自拔越陷越深浪够了带我回家吧
  • 斗罗大陆之再临

    斗罗大陆之再临

    一切都是某个神的阴谋。时间倒流,某人和唐三一起回到了最初的时候。亲人,朋友,老师,不再认识自己,连那最为基本的武魂和魂力,也仿佛离自己远去。忏悔与改变,只在一念之间;对与错不再,只有抛弃与死亡。修罗九考,唐三的归来一战。
  • 我的悲伤恋歌

    我的悲伤恋歌

    爱上你不是我的选择而是上天的愿望我只能爱你爱到天崩地裂爱到我无法呼吸假如我心依旧,想起我你是否也会泪流。假如时光不走,相遇时你依然牵着我手。
  • 守护者之妖兽之殇

    守护者之妖兽之殇

    妖兽是什么,妖兽就是财富,妖兽身体中的精华可以让人一夜暴富妖兽是什么,妖兽就是技术,强大的妖兽守护者远古的秘密人类是什么,人类就是欲望,为了欲望而和妖兽不断的战斗人类是什么,人类就是思考,思考到底妖兽和人类是什么关系妖兽和人类共存的世界,是战斗?是守护?还是…………本故事无卖萌,无恶搞,无穿越。
  • 烟花易冷:总裁大人慢一点

    烟花易冷:总裁大人慢一点

    迟易冷是廖烟花的整个青春。廖烟花喜欢了迟易冷十八年,换来的却是伤害以及上流社会的嘲笑。她怀着一颗支离破碎的心准备离开,却被迟易冷的温柔打动,她再次掉进了陷阱。廖烟花傻傻的以为迟易冷真的爱上了她,换来的确实背叛。迟易冷拥着那个他爱了好多年的女人,脸上满是喜悦:“廖烟花,如果你把心脏换给她,我就放你走。”后来廖烟花被迟易冷逼疯了,她点了火,烧了迟家的别墅,烧死了那个痴情的廖烟花。三年后,她变成了毫无绯闻冷酷无情的画家,她的代表作《绝望》轰动海内外。廖烟花笑着说,“我要谢谢那个人,如果不是他的绝情,我不会有今天。”某天,迟易冷堵在她家门口,“廖烟花,你不爱我了吗?你爱累了吗?那好,换我来爱你。”
  • 旅途之那个世界

    旅途之那个世界

    一切原来都是一场游戏!我想人生也是如此。我看见那个地方很美,像梦!(讲述的是一名高中生打游戏意外穿越到远古大陆,与各种精灵巫师等新颖的事物所发生的故事。)
  • 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先驱(上)

    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先驱(上)

    在我们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光芒万丈的人间精英,他们用巨擘的手、挥毫的笔、超人的智慧、卓越的才能书写着世界,改变着历史,描绘着未来,不断创造者人类历史的暂新篇章,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他们是人间的英杰,不朽的灵魂,是我们人类的自豪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