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10300000005

第5章 特稿(4)

所以哲学界认为墨子的“类”,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重要概念之一。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说:“墨子的逻辑思想,即是依据着类概念的类推方法,而这一方法就是墨子所到处运用的辩诘的灵魂。”墨子的察类,可以把握事物的关联性,也因此使逻辑思维带有形象性。在墨子成为“显学”的春秋战国之交,这种由“类”概念引发出来的形象化的抽象思维模式,竟成了我们民族的思维定势。解《易》者的所谓“立象尽意”,说《诗》者的所谓“引类譬喻”,就是这种思维定势的延伸。此后辩理者之引寓言,述情者之求比兴,诗文创作,莫不引物连类,启发联想。由于历史的积淀,国人大都习惯于形象化的抽象,语言文字也保留依形以立义。佛教也讲究比喻,有所谓《百喻经》,到了禅宗的“公案”,立象而不知其意,引类而不知所指,全靠“禅悟”,走向极端,如同迷津,难怪有些外国人误以为中国人没有逻辑思维。黑格尔不懂汉语汉字,妄加鄙薄,以为不宜思辨,钱先生在《管锥编》“论易之三名”就加以驳斥,说他“无知而掉以轻心,发为高论”。类比联想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经钱先生注入西方的审美意识,便成了十分锐利的武器,成了十分灵敏的工具,所以他能在文艺鉴赏的过程中,发现如此之多的亮点,挖掘出如此之多的宝贝。王水照兄指出:钱先生曾说:“我有兴趣的是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关于宋诗选注的对话》)先生用类比联想进行鉴赏,发现有关语言、修辞、意境方面的许多审美现象,并用类比联想对这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加以评判,所以他的着述,往往形象中包含抽象,妙语中充满睿智。

钱先生的着述,无论是长篇文章,抑或是宏伟着作,都不是脉络连贯,结构严密的论着,而是关于文艺审美现象的断想和评点。《旧文四篇》、《七缀集》是如此,《谈艺录》、《管锥编》亦复如此,甚至《宋诗选注》,也可作如是观。像是旁批,像是札记,又像是随笔。宋人洪迈《容斋随笔序》云:“予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记录,因其先后,无复诠次,故目之日随笔。”当然,钱先生向来勤快,读书很多,却也是“意之所之,随即记录”。古来读书人类皆有作笔记的习惯,纸张缺乏的时代,也有以柿叶当卡片的,即苏轼诗所谓“韦管书柿叶”(《孙莘老寄墨》),元末陶宗仪以柿叶作手记,贮于破盎,积以十数,录成《辍耕录》;梁启超说:“古人平常读书,看见有用的材料就抄下来,积之既久,可以得无数小条。由此小条辑为长编,更由长编编为巨制。顾亭林的《日知录》、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陈兰甫的《东塾读书记》,都系由此作成。一般学问如此,做专门学问尤其应当如此。”(《中国历史研究法》)钱先生的笔记本之多,真可以压倒前人。他也像洪迈、陶宗仪、顾亭林、钱大昕、陈兰甫诸先贤似的,把随手记下的文字,整理成一篇篇文章,编纂成一部部大书。这样的文章和着作,是不是显得“零星琐碎”呢?钱先生在《读拉奥孔》一文中辩白道:“不妨回顾一下思想史罢。许多严密周全的哲学系统经不起历史的推排消蚀,在整体上都已垮塌了,但是它们的一些个别见解还为后世所采取而流传。好比庞大的建筑已遭破坏,住不得人也唬不得人了,而构成它的一些木石砖瓦仍然不失为可利用的材料。往往整个理论系统剩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只是一些片断思想。脱离了系统的片断思想和未及构成系统的片段思想,彼此同样是零碎的。所以,眼里只有长篇大论,瞧不起片言只语,那是一种粗浅甚至庸俗的看法——假使不是懒惰疏忽的借口。”其实,“随笔”式的着作,何止洪迈的《容斋随笔》,倘若“类聚”视之,则比比皆是,前面所提及诸贤的着作都属于这一类。古来学术着作,像刘勰《文心雕龙》那样的“系统”论述,可以说比凤毛麟角还稀少。

所以想了解古人的学术观点,还是要到那些注疏、评点、札记、诗话、杂谈、语录、随笔之类的着作中去寻找,否则,就别想能写出任何门类的“学术史”。这一文化现象,应该说是众所周知的,然而,钱先生为什么还要如此辩白呢?要知道,自从“新文化运动”以后,西学东渐,在引进自然科学的同时,也引进了纯抽象思维的模式,讲究三段论的逻辑推理,学术着作因而显得“严密周全”而有“系统”。从二十世纪初以来,什么“论”呀,什么“史”呀,这个“概论”呀,那个“通史”呀,纷纷出版,还编成一个又一个学术系列。钱先生所说的“回顾一下思想史”.实在是指现代这二三十年的学术思想史。当学人们“眼里只有长篇大论”,脑子里只有抽象逻辑,热衷于写“系统”论着时,钱先生却仍然发挥类比联想,回归传统“随笔”式的着述方式,并不赶时髦,随大流。而且,《谈艺录》和《管锥编》这两部重要着作,都是用典丽的文言乃至用工整的骈体写成的。在白话文已经风行的年代,钱先生何以采用很不入时的表达方式?

柯灵曾当面询问过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

“因为都是在难以保存的时代写的,并且也借此测验旧文体有多少弹性可以容纳新思想。”(《促膝闲话钟书君》)从话外之音,完全可以理解,这轻描淡写的回答,却是深思熟虑的抉择,充满睿智,也充满感慨,很值得玩味。采用随笔也好,采用文言也好,并非复古,而是在主流之外另辟蹊径。所以我称之为“写在边上”的文笔。

二、写在边上的学术

如前所述,钱先生的着作,有时用文言,经常用随笔,而且大都以类比联想,揭示文艺鉴赏中的种种审美现象。我在拜读先生的着作时,固然受到诸多启发,然而却常有一种不满足感,觉得他似乎只罗列一些当然的现象,而没有追究其所以然的原因。《墨子·非攻》云:“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在提出“察类”的同时,还强调“明故”,“类”概念可以把握事物的联系,“故”概念则可以探求事物的因果。难道钱先生只善于“察类”而不善于“明故”吗?并非如此。他很赞同斯宾诺莎和维果的看法,认为思想之伦次依随事物之轮次,“皆言心之同然,本乎理之当然,而理之当然,本乎物之必然,亦即合乎物之本然也”。(《管锥编》二二“系辞”六)可见,他不仅注意当然现象,而且注意必然规律。然而,他为什么不推论所以然呢?非不能也,是不为也。钱先生的学问,古今中外皆通,却是“通”而不“贯”。要贯通,就要亮明基本观点,就要建立理论体系,而他却宁肯受“零星琐碎”之讥,也不肯构建“严密周全”的“系统”。这和只“察类”而不“明故”,是一个道理。也就是说,他似乎有意把自己的真正美学观点隐藏在审美现象的背后,和读者捉迷藏,不让人们发觉。杨绛先生曾透露,他们夫妇游戏时,说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仙家法宝”,竟然同样要件“隐身衣”(《杨绛文集·隐身衣》)。原来钱先生玩的是隐身术。

然而,在揭示某些当然的美学现象时,实际上不可避免地要流露出某种主观的态度,包括审察的角度和审视的观点。因为如果没有视角和看法,是揭示不了这些美学现象的。倘若把先生的“隐身衣”揭开,还是可以明白他背后的“所以然”的。首先,从对《易》之象和《诗》之喻的比较,可以窥知他独立的文艺观。《谈艺录》二乾云:“《易》之有象,取譬明理也,‘所以喻道,而非道也’(语本《淮南子·说山训》)。求道之能喻而理之能明,初不拘泥于某象,变其象也可:及道之既喻而理之既明,亦不恋着于象,舍象也可。到岸舍筏、见月忽指、获鱼兔而弃筌蹄,胥得意忘言之谓也。词章之拟象比喻则异乎是。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变象易言,是别为一诗甚且非诗矣。

故《易》之拟象不即,指示意义之符(sign)也;《诗》之比喻不离,体示意义之迹(icon)也。不即者可以取代,不离者勿容更张。”《管锥编》

在论《周易》时,也强调二者通而不同,以为《易》之象,可以忘言,而《诗》之喻,则不可以离象。这里隐约透露出钱先生的文艺观,认为艺术形象是独立的,不是道的附庸。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易教》云:“《易》象虽包‘六艺’,与《诗》之比兴,尤为表里。”其实,《易》之立象尽意,《诗》之引喻比兴,都源于被思想史界推为划时代伟大发现的“察类”

“明故”的逻辑思想。这种逻辑思想形成以形而下之象达形而上之旨的思维模式。战国时代把这种思维模式,用来解《易》,用来说《诗》,于是有所谓《易》教,又有所谓《诗》教。按照这种教化传统,都是可以“得意忘象”的,《易》教如此,《诗》教亦复如此。所以自古及今,“文以载道”,几乎成为历代社会思潮的主流意识。文学艺术只是教化的工具,缺少一种独立品格。而钱先生却坚持艺术形象的独立性,显然受到西方文艺思想的影响,有悖于传统的教化说,也不合于时流为政治服务的观点,难怪他只讲当然,而不究其所以然。其次,从他关于“解释学”的阐述,可以窥知他出于读者视角的审美观。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兴起解释学,李慎之先生请教钱先生,得到的回答是:“其事未必然,其理未必不然。这就是解释学。”(《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个解答,是从谭献“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复堂词话叙》)和“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复堂词话》第二十四则)演化来的。都是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待审美过程的再创造。因为先生所关注的是文艺鉴赏,自然对于读者的再创造尤为留意。《谈艺录》九十从陈沆的《诗比兴笺》之求“比兴”,说到张惠言《词选》之讲究“寄托”,在“补订”中对鉴赏再创造作了进一步的申述,指出其“义有幽隐,并为指发”

(《词选自序》)之所谓“指发”,是“或揣度作者本心,或附会作词本事,不出汉以来相承说《诗》、《骚》‘比兴’之法”;又指出“皋文(张惠言)缵汉代‘香草美人’之绪,而宋(翔)、周(济)、谭(献)三氏实衍先秦‘赋诗断章’之法,犹禅人之‘参活句’,亦即刘须溪父子所提斯也。诺瓦利斯尝言:‘书中缓急轻重处,悉凭读者之意而定。读者于书,随心施为。所谓公认准确之读法,初无其事。读书乃自由操业。无人能命我当何所读或如何读也。’瓦勒利现身说法,日:‘诗中章句并无正解真旨。作者本人亦无权定夺’;又日:‘吾诗中之意,唯人所寓。吾所寓意,祗为我设,他人异解,并行不悖’。足相比勘。其于当世西方显学所谓‘接受美学’,‘读者与作者眼界溶化’、‘拆散结构主义’,亦如椎轮之于大辂焉。”从先秦的赋诗言志、比兴说诗,说到常州词派的附会寄托,并联系到西方当代流行的“接受美学”,对作者的表达和读者的理解的辩证关系,从接受者的视角,以新流行的审美观,加以阐述。以接受者的审美视角观察文艺现象,显然是受到形式主义、结构学、阐释学以及接受美学的影响。其三,从他关于诗歌本质的理解,可以窥知富于人性的人生观。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钱先生在《大公报》(1945年12月中)发表的《谈中国诗》一文称:“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文学评论》(1981年第1期)发表的《诗可以怨》一文称:“人文科学的各个对象彼此系连,交相映辉,不但跨越国界,衔接时代,而且贯串着不同的学科。”前后相隔四十年,表明同样一个观点,诗歌是无国界的,社科是跨国界的,无国界,跨国界,即意味着带有普遍的全人类性,也就是说是人性的,近似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Humanism)。在民族战争激烈之际,在政治斗争惨烈之时,讲“人性”,自然很不合时宜,不免有“挨批”之虞,倘不“隐身”,很可能被揪出来,岂止是被怀疑。然而,钱先生所坚持的却是自文艺复兴以来风靡于世界的主流意识“人道主义精神”。

以上大胆揣测钱先生的文艺观、审美观和人生观,虽然未必十分准确,却也觉得有几分把握,从他的治学态度,可以得到反证。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学术思潮的主流是从西方引进的“进化论”,许多文艺理论和文学史论着,都贯串这样一根主线,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到丹纳的《艺术哲学》,都是文化人的必读之书,由此可见这种理论在中国的影响之深。但是,读钱先生的书,必定会发现,他似乎从不举起“进化论”这面旗子。他走在学术主流的边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学术思潮的主流是从苏联引进的“反映论”。根据“反映论”,标举所谓“现实主义”,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相应地提出所谓“反现实主义”,以与两条路线的斗争相对应。从创作到学术,无处不存在“现实主义”

和“反现实主义”的斗争。但是.读钱先生的书,也必定会发现,他似乎从来不讲这种斗争,更不用说天天讲,月月讲。他又是走在学术主流的边上。前面说过,他说《谈艺录》和《管锥编》之所以采用文言写作,是因为“都是在难以保存的年代写的”,为什么“难以保存”?很显然,因为不入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进化论”已经过时,“反映论”失去霸主地位,文化学术理论,像歧路亡羊,各走各的路去找羊。阶级斗争也不天天讲了,所以钱先生这些很容易被戴上“资产阶级观点”帽子的着作,有了生存的空间,而且居然成了热门的着作。然而,我要说,仍是写在边上的学术。

三、写在边上的人生

有人说:“由于种种原因,钱锺书始终游离于时代的漩涡之外,对那个时代最严峻最迫切的主题没能够予以深切的关注。”(舒建华《论钱锺书的文学创作》)倘若以主流社会的主流意识审视钱先生的关注点,似乎真的未切那“最严峻最迫切的主题”,因此没被卷入“漩涡”之中。然而,却不能说钱先生脱离其所生活的时代,恰恰是因为对时代抱有忧患意识,所以常有一种压抑感,有时会发出“‘骚’终未‘离’而愁将焉避”(《管锥编》第二册584页评屈原)的感慨。他在《谈艺录》的《自序》中说:“《谈艺录》一卷,虽赏析之作,而实忧患之书也。始属稿湘西,甫就其半。养疴返沪,行箧以随。人事丛脞,未遑附益。既而海水群飞,淞滨鱼烂。予侍亲率眷,兵罅偷生。如危幕之燕巢,同枯槐之蚁聚。忧天将压,避地无之,虽欲出门西向笑而不敢也。销愁舒愤,述往思来。托无能之词,遣有涯之日。以匡鼎之说诗解颐,为赵歧之乱思系志。”其发愤着书之志,忧时爱国之情,溢于言表。这种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正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品格。他有个妙喻,说对祖国的怀念留在情感和灵魂里,不是像字刻在石上的死记忆,岁久能灭,而是像字刻在树上的活记忆,年深愈显,“那棵树愈长愈大,它身上的字迹也就愈长愈牢”(《宋诗选注》自《序》)。读钱先生的着作,也许看不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却可以看到刻在大树上那颗又大又牢的拳拳爱国之“心”。不过,在民族战争的烽火年代,他确是没有卷进主流“漩涡”:在阶级斗争的疯狂年代,他也确是没有卷进主流“漩涡”。要知道,不肯随大流的人,往往有自己的主意,有自己的人生选择。钱先生就有他自己的人生定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和兴趣,明智者都会根据自己的志趣确定自己的人生坐标。

同类推荐
  • 路:漫谈好节目的克隆与创新之道

    路:漫谈好节目的克隆与创新之道

    通往好节目的路有千万条,但殊途同归,都需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就是:大彻大悟的智慧、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俯仰天地的境界。这个高度实际上关照了三个不同的层面:理性的智慧、感性的情怀和糅合的境界。怎么能达到这个高度呢?这就像爬山,不过好节目里的爬山却不是用真实的双脚,而是通过——克隆与创新。克隆是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选择合适的模仿对象,在临摹中掌握技巧,在苦干中增长才智。创新则既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也凭借天赋的神来之笔。
  • 播音主持艺术10

    播音主持艺术10

    本书不仅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对外进行学术交流的窗口,也是全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学术交流的一个平台。编者虽对来稿有所选择,但书中论文作者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或编委会的看法。我们将秉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欢迎全国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人员来稿,对我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也欢迎全国各地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来稿,就播音主持实践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 此岸@彼岸:一个校长创办新学校的心路历程

    此岸@彼岸:一个校长创办新学校的心路历程

    本书是作者筹备东湖小学开始,以学校建设为主线,记录关于学校管理、教师成长、家校联系等各方面的内容。本书内容为前两年的记录。
  • 戊午暑期国文讲义汇刊

    戊午暑期国文讲义汇刊

    本书乃民国七年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国文讲义之汇编,撰写者分别为无锡钱基博、吴江薛凤昌、吴江沈昌直,时在戊午暑期,意在为初学者习国文辟一从入之门耳,三书于国文奥义、作法、根底各有侧重,惟指示大略,令习者得乎其法,明乎其径,优而游之一也,故名之。
  • 行走的新闻:走进宁波教育管理名家

    行走的新闻:走进宁波教育管理名家

    本书是对宁波市20位教育管理名家进行采访,挖掘教育管理名家的办学故事、治学理念,记录宁波教育的发展,推广一批教育管理名家的办学思想。此前“行走的新闻”已连续出版多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在宁波教育界引发关注。此次的走近宁波教育管理名家是服务型教育理念的一次生动诠释,通过采访挖掘宁波教育特色。也是宁波首次对优秀教育工作者办学、治学故事进行集中梳理,对宁波教育的科学发展有特殊的意义。
热门推荐
  • 步步诱婚:总裁盛宠小娇妻

    步步诱婚:总裁盛宠小娇妻

    他是高高在上的龙氏继承人,她是坠入尘埃的落魄千金。一场别有用心的车祸,把她推入了他的怀中。她拼命的想要逃,可他却大手一伸把她禁锢在怀中,“女人,就算你逃到天涯海角,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惹上了不该惹的人,从此以后安洛璃过上不敢想象的生活……
  • 烟火尘埃

    烟火尘埃

    那个缩在昏暗角落里的它很孤独、像是一个溺水的人,陷于压抑沉闷的空间急待救赎。一直以为自己是那个救赎它的人,直至很久很久以后她才明白,她只是恰好出现在那里而已,她才是那个被救赎的人吧。这真是一个残忍的事实。
  • EXO邻家的宅女

    EXO邻家的宅女

    【此文暖萌甜】十八岁拥有萝莉外表的安小宅是一个骨灰级的宅女,常年蜗居在自己的小屋里。最高纪录曾达到暑假整整两个月不出门!然后在安小宅高三的最后一个寒假里,隔壁似乎搬来了一群不得了的人……***‘叮咚——’“邻居你好,你饲养的狗狗安老大擅自闯进我们家并且还随地大小便,态度举止十分恶劣,我们希望你能出来当面对质一下。”***‘叮咚——’“邻居你好,饿龙儿现在茶不思饭不想,身体急速削弱,它希望你能带着安老大亲自去看望它。”***‘叮咚——’“邻居你好,经纪人将我们赶了出来,作为相亲相爱的好邻居我们认为你十分有必要收留并关爱我们。”***‘叮咚——’安小宅终于抓狂,门一开,嗓子一扯,大嚎一声:“阿西!不要再按门铃了!我只想安安静静的宅在家里好吗!!!”<她讨厌与人见面,讨厌别人的触碰,讨厌一切外界的事物,却唯独无法讨厌他们。>【萝莉宅女与宇宙大明星的暖萌日常√】【内容粉红多多,甜到掉牙√】【一日二更,不断更,不弃文,孩纸们放心入坑√】//本文灵感来源于韩剧邻家花美男√//
  • 温暖的幸福

    温暖的幸福

    大体讲的是三个男孩与三个女孩(都是豪门哦),书中的三个男主和tfboys差不多,可以说我就是在写tfboys,但是并没有用他们的名字,作者我可是四叶草加小螃蟹呦,欢迎喜欢他们的家人来看书,表介意名字不是他们哦。看看就知道。不喜勿喷呦
  • 撩上烈妻:男神,晚上见

    撩上烈妻:男神,晚上见

    她的未婚夫与白氏总裁同脸不同心。他在一次换心手术后,一人附两魂,从此一改风流滥情,专情霸美追爱到天边。爱情与阴谋,专宠与利用,哪一个才是真正的爱人。*****“你真不要脸。”狂风撩逗之后,只能叹息道。“心都换了,你还要我换脸吗?”他更加无辜的盯着一片大好风光,作无耻的点评,“你还能顶嘴,看样子,对你宠得不够彻底。”“我疯了才答应你。”终于消停了,只能动嘴了,什么也动不了。“我比你更疯,要不要再试用一次,可以差评,但不能退货。”莲城,无语的腹诽道,他要是开网店的一定得倒闭。
  • 浮龙天少

    浮龙天少

    都市的传说,他被称作“少爷”异界的故事,他被称为“天少”只为揭晓自己身世的秘密。
  • 李宅恶妇

    李宅恶妇

    刘桐和李修从小认识,一个住在东街,一个住在南街。原本无缘的两个人,因为一伙土匪,结缘一起
  • 灵玉神女:误惹妖孽夫君

    灵玉神女:误惹妖孽夫君

    作为一个从灵玉里蹦出来的天之宠儿,言灵玉表示,她的人生大业一是扑倒一个美男,和他一生一世一双人。二是坐拥千万黄金白银。三是站在这个大陆的顶端。好吧,在她遇见北冥王国的亦王爷之后,自己就不可能是第一了。但是,她可以和美男一生一世一双人了嘛!
  • 灵修之青莲圣帝

    灵修之青莲圣帝

    这本书是记录下我一生发生的事和未发生的事,还请支持,同时,这也是我的幻想
  • 星陨之卫

    星陨之卫

    星云大陆早已不复其名,神!魔!究竟为什么强入下界。外域入侵,三族鼎立,合众为一,却换来无尽的腐朽。正义成为了联邦的面具,神魔的说辞,少数人卑微的坚持。魔成为了大多数人的无奈与悲伤,神魔所谓的异端,联邦所谓的邪恶。人族却成了碌碌无为者的代称,那,就让我这个无所谓的人,星陨,来守卫我想抓住的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