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05200000004

第4章 奴隶制五刑(2)

在夏、商、周三代,劓刑的使用都比较普通。同黥刑类似,三朝以劓刑处置的罪行均有一千条。战国、秦及汉初都有劓刑。劓刑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肉刑并用,或作为劳役刑的附加刑。如劓、黥并用,被割掉鼻子本来已使人难以抬头见人,又施加黥刑,就更加使人丑陋不堪,无地自容。在秦代,劓刑除了可与黥刑并用外,受劓刑的人一般都要为国家服劳役。如对不足五人的群盗,如果偷盗得赃超过六百六十钱,要给予“黥劓以为城旦”的处罚。一群没有鼻子、脸上又刺了字的人,艰苦挣扎在修城筑墙的工地上,多么凄惨的一幕,可是在那个时代,他们不仅曾经是罪人,他们更是奴隶。

劓刑,这种残忍的刑罚在我国古代社会使用的时间比较短,汉文帝时将劓刑改为笞三百,汉景帝时又减少了笞数改为笞一百。后至汉晋,法律上已没有劓刑。南北朝时,梁一度用劓刑代替死刑,到梁武帝天监十四年(515年)废除。此后,只有少数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统治时期,才偶尔用此刑。

(三)刖刑

刖刑,又叫剕刑,犯人受此刑罚要被砍掉一只脚。周时称刖,战国、秦时则称其为斩止(古时,止通趾)。

战国时,此刑罚根据惩罚强度分为斩左止和斩右止两种。当时人以右为上,左为下,因此,以斩右止为重,以斩左止为轻。汉文帝改肉刑时,便把斩右止改为死刑,斩左止改为笞五百,这更加说明斩右止比斩左止刑重。而若一人两次犯罪都应受斩止刑,已被斩掉一只脚,那就要斩掉另外一只。楚国有一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璞玉,因觉是宝物,便将其献给了楚厉王。厉王请来玉工鉴定,玉工却说所献之物是块普通石头。厉王便以欺君之罪对和氏实施刖刑,砍掉了他的左脚。厉王死后,武王即位,为不让宝玉被埋没,和氏便又将玉献给了武王。武王自己也难辨真假,便又让玉工检验。玉工验后仍说所献之物是石非玉,楚王便又对和氏实施了刖刑,又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和氏已经心灰意冷,没有再去献玉,而是抱着玉在山中痛哭。他哭了三天三夜,眼睛里都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觉得其中肯定有缘故,于是便派人问他为何如此伤心。和氏回答说:“我并非因为自己的脚被砍掉而伤心,而是在哭一块好玉硬被说成是石头,我更难过的是忠诚的人反被说成是骗子。”文王听后,速命人把玉取来,请玉工认真检验,结果发现果真是块宝玉,文王便让玉工将其雕琢成一块巨大的玉璧。因为和氏献玉有功,文王便将玉璧命名为“和氏璧”。可怜这一心献宝玉的和氏,本出自真心,却因为统治者的专横,先被砍掉左脚,又被砍掉右脚,也可以算做历史上的一幕悲剧了。

和黥、劓相似,刖刑往往并非单独使用。在奴隶制时期及战国秦国时代,受肉刑的人多变为实际上的国家奴隶,为国家服劳役。《周礼·秋官·掌戮》中记载“刖者使守囿”,即让受刖刑的人看守园囿。齐、楚等国也让受过刖刑的人守门。这都是让受刖刑的人从事不需长途跋涉、行路太多的劳动。此外,为加重刑罚,秦还制定了将刖刑与其他肉刑如黥并罚,并加服劳役的规定。

古代史料中记载,夏朝有膑刑,并有刖刑就是来源于膑刑的说法。而“膑”也作“髌”,指人的膝盖骨,膑刑就是将人的膝盖骨去掉的一种刑罚。并有说法称,夏代的四种肉刑中膑刑最重,宫刑次之,而不是像后来一样的宫刑最重,刖刑次之。的确,人没了膝盖骨,便不能直立行走,而受宫刑者坐卧行走均不会受影响,这两者相比较,自然膑为重,宫为轻。后来膑刑被刖刑代替,刖刑虽然将人的脚砍断,但受过刖刑的人穿踊(被砍掉脚的人穿的一种鞋,也叫假足)甚至不穿踊都可以行走。在秦国被斩掉左脚还要服城旦劳役,显然,刖比膑轻。而宫刑使人丧失了生殖能力,刖刑只使人行走能力降低,很明显,宫重于刖。这样,在奴隶制五刑的排列上由轻到重便为:黥、劓、刖、宫、大辟。

关于膑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膑并不常用,因此是独立于五刑之外的。战国时期,各国广泛使用斩止刑,而孙膑却在魏国受了膑刑。孙膑与庞涓同时学习兵法,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受祖先影响,兴趣浓厚、学习刻苦、肯于钻研。而庞涓则心高气傲、浅尝辄止,才一知半解便沾沾自喜,以为自己能百战百胜,他很早离开师门,到魏国供职。庞涓自知自己不如孙膑,更加怕孙膑学成后会超过他,便设计陷害孙膑。他先是客气地请孙膑来同自己一起为魏国效力,而孙膑来后,他便设计使孙膑入狱,并对其实施膑刑。这样,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再也不能驰骋疆场,指挥千军万马。但庞涓并未真正如愿,孙膑虽不能走路,但仍有过人的军事才能,齐国将其请去后,齐魏交兵时,庞涓还是败在了孙膑手下。不仅如此,孙膑还著有《孙膑兵法》,对后世影响甚远。

无论是膑刑还是刖刑,在汉之前,没有谁怀疑过其合理性。此种酷刑缘何被广泛使用呢?奴隶制时代,人们还没有改造罪犯使之重新做人的观念,而是受同态复仇等原始习惯的影响,要求侵害他人者受到与其所施加给他人的损害相当的惩罚,这正是所谓的“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肉刑)”。肉刑包括刖刑,其主要的意义是惩罚,但同时也是复仇的手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刑去刑”便成了法制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即使用肉刑,可以止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行肉刑可以使没有受刑的人害怕,从而不敢去犯罪,人们都不去犯罪,则刑罚便可以停止了,即“刑一人而止境内之邪”;二是受到肉刑的人也失去了犯罪的能力,不能犯罪也便不用再用刑。正是在这种以刑止罪的思想指导下,战国时的肉刑才极为普遍。汉文帝时,少女缇萦提出使罪犯“自新”的观点得到文帝肯定,并因而宣布废除肉刑。此后,刖刑便极少出现,只是在南朝宋明帝和明代朱元璋时出现过与之类似的“断其两脚筋”之刑。

(四)宫刑

宫刑,也称为阴刑、蚕室刑等,这种刑罚就是破坏人的生殖器官。实施这种刑罚,对于男性犯人则割去其外生殖器,而对于女性犯人则施以幽闭。对于幽闭,有不同的看法,比较通行的说法认为,幽闭即是将女子幽禁在宫中而不得外出;而另一种说法认为幽闭是用棍棒击打女性犯人腹部,把子宫压离正常位置,堕入腔道,使其不能交媾及孕育。

该刑罚起初主要适用于犯淫乱罪的人,即《周礼·秋官》中所述的“男女不以义交者其刑宫”,因此宫刑有淫刑之称。后来,宫刑不仅对犯淫罪者使用,而且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重刑,可以对多种重罪使用。

宫刑起源较早,据《尚书·吕刑》说,黄帝、舜、禹时期的苗民发明了这种刑罚,当时称“椓”。也有传说夏代“宫辟五百”,意思是当时规定用宫刑处罚的罪行有五百条。周代也有“宫辟三百”的说法。秦代的宫刑使用较多,《史记》记载:秦始皇建造阿房宫时曾动用“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隐宫即宫刑。

宫刑也称腐刑。对于腐,一种说法认为受宫刑的人便不能生育后代,像腐朽的木头一样不能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此称为腐;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受过宫刑的创口气味腐臭。而不管怎样,受过宫刑便不能生儿育女,因此古代有“公侯无宫刑”之说。因为公侯们身份高贵,为了不使其断子绝孙,便不给他们使用宫刑。战国时期,为了使某些有特殊身份但所犯之罪应当处以宫刑的人不受此刑,法律允许他们以钱物赎免宫刑。

汉初,宫刑被文帝废除。而在此之后,统治者又觉得有些罪行处死显得过重,而若不处死仅用徒杖之刑又不足以示罚,因此在宫刑废除二十年后又恢复了。汉景帝中元四年(公元前146年),宫刑成了宽赦死刑的替代方法,虽不是法定常刑,却为复活宫刑开了先例。汉武帝时,司马迁、李延年等均受宫刑。而此时,宫刑不再是死刑的替代刑,而是由皇帝临时决定使用的独立刑罚。直到东汉陈忠在汉安帝永初年间(107—113)上书请除蚕室刑,获准,这样,汉代才又一次宣布废除宫刑。

刑罚的文明程度常常是同统治者的文明程度相适应的。南北朝时期,南朝统治继承魏晋法律的传统,没有宫刑这种刑罚。而北朝,由于受了落后的少数民族的影响,宫刑成了其刑罚野蛮的标志。而北齐灭东魏后,受文明社会影响,统治者又一次废除了这种酷刑,但这还非古代宫刑的最后根绝。如清律《名例律》规定的“五刑”中虽然没有宫刑,但其对谋反大逆罪却规定,即使子孙确不知情,11岁以上的也要阉割(即宫刑)发往新疆给官为奴。

古代受肉刑的人一般都要为国家服劳役,并且服劳役的种类直接同犯罪性质相关联。因淫罪而受宫刑的人可以守内,即在宫里服役;而后来宫刑常对谋反大逆者使用,这些人则不能在宫中服劳役,如秦时让因此受宫刑的人筑长城,从事最繁重的野外劳动,明清因此受阉割的人则被发配边远地区给官为奴。那些在宫内为奴的人,由于经常接近皇帝,有机会涉足政事,因此在中国古代史上宦阉乱政的场面一幕又一幕,不亚于外戚专权。明朝的魏忠贤,清朝的李莲英,都是阉宦当政的典型。他们虽非因罪受刑而入宫,但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危害不浅。

(五)大辟

大辟,即死刑,是奴隶制五刑中最重的刑罚。大辟作为五刑中的极刑,其行刑手段也多种多样,许多刑罚始于奴隶社会,如斩首、绞、弃市、车裂等等,其中有的行刑方式后代也一直在使用。

对于大辟的各种各样残酷的行刑方式,本书将连同封建制五刑中的死刑一起在第四部分中作详细介绍。

同类推荐
  • 中国食俗

    中国食俗

    食俗就是饮食的风俗,又称食风、食规,是指有关食物在筛选、组配、加工、销售与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中国的食俗出现很早,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过年过节有食俗、访亲拜友有食俗,纪念历史人物也有食俗,而且,中国地域广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们信奉各种宗教,自然就形成了宗教信仰食俗。《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食俗》介绍了除夕饺子、元宵节元宵、立春春饼、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腊八粥、少数民族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宗教信仰食俗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 美丽山西

    美丽山西

    本书是大型科普系列丛书“美丽中国”的一种。以精准流畅的语言和与内容相关的精美图片,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三大板块,全面立体地展现了山西省的自然景观,介绍了山西省的经济成就以及文化古迹、民风民俗。同时还设置了知识链接栏目,对相关概念予以解释,以增强知识性内容的普及。
  • 流水沧桑:江河之卷

    流水沧桑:江河之卷

    本书讲述了中国几条主要水脉的历史和现实,其中涉及神话、传说、历史,带您走进孕育华夏文明的中国江河。
  •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而系统、体制宏大而完备、兼具学术价值的家训,其中提出的为人处世、为文从艺、仕宦出处等思想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此书语言顺畅,运用了大量的故事、典故、逸事,往往从小处入手,将所阐述的道理蕴含其中,可读性很强。本书对《颜氏家训》进行编译和评析,以当代读者容易接受的方式重新编排。希望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精髓,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
  • 起名高手

    起名高手

    本书重点讲解了作者五维全息起名法,提供了人物起名、改名、签名实例,介绍了姓名吉祥文化研究成果,解析了中国名人起名、改名缘由,论述了姓名对人生的重大影响。
热门推荐
  • 小武林外传

    小武林外传

    十八年前,武林第一人陈不凡闯入了四大宗派之一的观音门留下了一个麻烦,以至于观音门秘宝夜光杯下落不明,而陈不凡也无故失踪。十八年后陈不凡的后人以观音门身份“木观音”横空出世,企图找回失落的夜光杯,并摧毁武林其他不安定的因素,维护武林和平。只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随着“木观音”出世,原本平静数年的武林竟又开始乱了起来。。。
  • 命运的枷锁

    命运的枷锁

    睁开朦胧的双眼,映入眼帘的一切是那么熟悉又陌生。自己到底是谁?这个地球上还真有隐市修者?地球修者的无奈与渴望都是这么让人深思自己噩梦连连?城堡被破,死伤无数,凄惨画面一一映在脑海。是噩梦还是亲身经历的情景回照?解开自己身世之谜时,自己又该何去何从?堕入魔道?还是修仙成圣?命运的枷锁困固着太多人,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死,却没办法选择何时生。与生俱来的命运,同样也被命运的枷锁禁锢着------
  • 云霄上的梦想

    云霄上的梦想

    凡人多烦恼,或为衣食奔波,或为庙堂操劳,然而求不得、爱难聚,红颜转瞬成白发,最终化为一抔黄土。修道就是要打破这个枷锁,探索长生,提升人的能力,这是人们亘古以来的追求,也是持之不懈的努力。夺天地之造化的修真者,被凡人看做高高在上的神仙,却也要时时为三灾九劫而烦恼,为天材地宝而奔波,甚至会因此而模糊了修道的初心,走入忘却自我的迷途,乃是戴着枷锁的神灵。追求自由、共担责任,靠众多修士的联合努力,一起挑战这命运的考验,成为云霄上神灵的梦想。而带头实现这理想的修士,注定要成为云霄上的英雄。
  • 秦时明月之千秋万代

    秦时明月之千秋万代

    她犹如一朵蒲公英,在这个乱世中漂浮不定。而他犹如来自地狱的杀神,掌握着别人的命运。“落在了我手上,你觉得你还会有逃的机会吗”星魂紧握着墨千秋的手腕,扬起一抹带着杀意的笑容,竟然还没有学乖。墨千秋强忍着手腕上阵阵的疼痛感,倔强的与星魂对视着:“我绝对不会向你低头!”。“那我们就来场命运的游戏吧!千姬!”【第一次发文,不喜勿喷】男主“星魂,女主自创。和原著不一样。
  • 求圣路

    求圣路

    传说打通十二道脉络,凝结先天之气可长生不老,但事实会是如此吗?而这个世界,又只会如此渺小吗?真正的大世界又是如何的呢?
  • 心态即命运

    心态即命运

    本书是一本通过传统文化进行心理建设的图书。全书分成了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纠正心理失衡、克服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化解压力、实现幸福人生等几大主题,是作者多年演讲的精华结晶,非常适宜年轻人阅读。
  • 关律师的彪悍人生

    关律师的彪悍人生

    律师写律师,真正接地气。每一个人物都有原型,每一个案例都是亲身经历。且看一个双子座的女律师,她是如何游刃有余地周旋于法官、当事人、律师同行之间,她又有着怎样的爱恨情仇。
  • 灰色血路

    灰色血路

    他是个好学生却因为受不了被欺负还手变成他的生命转折点他是他的发小却因为忠心和女人闹得兄弟反目小小年纪的他却经历了一些人一生都没有经历过的事当他站在顶峰回首曾经感叹道:“或许我天生就要走这条路吧”
  • 自愈力

    自愈力

    在《自愈力》中,作者金圣荣根据精神分析研究数据,选用大量的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众多心理治疗领域生动的案例,解析了8种心理自愈力,包括:色彩启愈力、情绪自愈力、情感自愈力、职场自愈力、心灵自愈力、性格自愈力、心理疾病自愈力、催眠自愈力。《自愈力》教读者在受到精神压迫和心理失衡时的心理自愈方法。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心理亚健康状态,使用简便易行的心理治疗术获取自愈能力,重塑完美人格。
  • 脉诀

    脉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