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00900000030

第30章 走向新纪元(3)

好文章是有的(如元“北曲”和明“南曲”之自然文学),好意思是没有的,文章的外面是有的,文章里头的哲学是没有的……就以《桃花扇》而论,题目那么大,材料那么多,时势那么重要,大可以加入哲学的见解了:然而不过写了些芳草斜阳的情景,凄凉惨淡的感慨,就是史可法临死的时候,也没什么人生的觉悟。非特结构太松,思想里也正少高尚的观念。(傅斯年:《戏剧改良各面观》(1918年9月),《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

他的全部论述可以归在这样一个中心观点上:旧戏是旧社会的照相,“当今之时,总要有创造新社会的戏剧,不当保持旧社会创造的戏剧”。

从这一中心观点出发,傅斯年对旧戏的改良和新戏的创造提了不少具体建议。例如:

一、建议剧本应取材于现实社会,不要再写历史剧;

二、建议克服“大团圆”的结尾款式,主张写没有结果或结果并不愉快的戏;

三、建议剧本反映日常生活,以期产生亲切感;

四、建议剧中人物写成平常人,而不要写好得出奇或坏得出奇的不常有的人,写平常人,才会成为一般观众的借鉴或榜样;

五、建议剧中不必善恶分明,而应该让人用一用心思,引起判断和讨论的兴趣;

六、建议编一出戏应该有一番真切的道理做主宰,不要除了戏里的动作言语之外别无意义。

胡适因他在文学革命上的建树和影响,所发表的有关戏剧改良的意见在当时具有较大的权威性。他的意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要以文学进化的观点来看待戏剧的改良。戏剧史在不断进化,一代有一代的戏剧,由昆曲的时代而变为“俗戏”的时代不是倒退,而是“中国戏剧史上一大革命”。“昆曲不能自保于道、咸之时,决不能中兴于既亡之后”,“现在主张恢复昆曲的人与崇拜皮簧的人,同是缺乏文学进化的观念”;

第二,中国戏剧缺少悲剧观念,而悲剧观念才能“意味深长,感人最烈,发人猛省”。除了曹雪芹、孔尚任等一两个例外,中国文人由于思想薄弱,“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于是盛行着“团圆迷信”。“团圆快乐的文字,读完了,至多不过能使人觉得一种满意的观念,决不能叫人有深沉的感动,决不能引人到彻底的觉悟,决不能使人起根本上的思量反省”;

第三,中国戏剧在艺术处理上不够经济。戏太长,《长生殿》要演四五十个小时,《桃花扇》要演七八十个小时。外国新戏虽不严格遵守“三一律”,但却也不“从头到尾”,而是注意剪裁,讲究经济的方法。

胡适的结论是:

大凡一国的文化最忌的是“老性”;“老性”是“暮气”,一犯了这种死症,几乎无药可医;百死之中,止有一条生路:赶快用打针法,打一些新鲜的“少年血性”进去,或者还可望却老还童的功效。(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1918年9月)。)

欧阳予倩(1889—1962)是当时的发言者中间真正“懂戏”的人。他在1918年9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予之戏剧改良观》一文,大声呼吁剧本创作,认为这在整个戏剧改良工作中具有根本意义。他说:

其事宜多翻译外国剧本以为模范,然后试行仿制。不必故为艰深;贵能以浅显之文字,发挥优美之思想。无论为歌曲,为科白,均以用白话,省去骈俪之句为宜。盖求人之易于领解,为速效也。……中国旧剧,非不可存,惟恶习惯太多,非汰洗净尽不可。(欧阳予倩:《予之戏剧改良观》(1918年9月)。)

他还指出,戏剧评论、戏剧理论都应兴盛起来,各司其职,为戏剧改良效力;演员的队伍也要培养新的人才,不能“抱残守缺”、“夜郎自大”。欧阳予倩在发表这些意见的时候,也受到当时绝对化的风气的浸染,好作一些粗率的断语,例如:“吾敢言中国无戏剧”,“元明以来之剧,曲,传奇等,颇有可采,然决不足以代表剧本文学”,“剧本文学为中国从来所无”,“今日之中国既无戏剧,则剧评亦当然不能成立。”……这些说法,对中国戏剧,当然有欠公允。

这些思考者与20世纪初年的那些文人相比,对外国文化的了解程度要深得多了,他们不再以“海客谈瀛洲”的神情和口气来描述外国,相反,他们似乎谈得少了;他们有能力把外国戏剧与中国戏剧作近距离的对比,因而对中国戏剧的某些弱点,也揭示得比较深入。

他们明显的弱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欧美戏剧作为理想标尺来度量中国戏剧,把中国戏剧的特殊美学特征也一概看成了弱点;二是对中国戏剧的历史缺少研究,喜欢凭着一些片断印象来诋毁全盘,动不动就说中国戏剧历来如何如何,其实中国戏剧是一个悠远而庞大的艺术天地,岂可一言论定;三是对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缺乏了解,更不知道中国传统戏剧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之间的深刻对应关系,因此,就把“扫除”传统戏、引进外国戏的事情看得太轻易了。

二 公正的体认

中国传统戏剧早已是一种客观存在,对它太急迫的鞭策改变不了它的基本步履,对它太严厉的斥责也惊动不了它的容貌体态。

究竟怎样才能对中国戏剧作出公正的体认呢?

一、在历史梳理中获得体认

迄止19世纪,对中国戏剧史的研究还没有真正开始。

改写这个纪录的是王国维。在他之前,梁启超的思考也体现了比较科学的历史观念。1905年,梁启超不同意《新民丛报》上的一篇文章对清代戏剧衰落原因所作的分析,撰写了一段辩正性的文字,显示了他对中国戏剧文化的历史见识。《新民丛报》上那篇文章的作者认为,清代戏剧不景气,是由于清代的满族统治者原是少数民族,“其所长者,在射御技击,其所短者,在政治文学”,甚至“不知音乐美术为何物”。(渊实《中国诗乐之变迁与戏曲发展之关系》(1905年),《新民丛报》第四年第五号。)梁启超当然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说,清代满族统治者应与元代蒙古族统治者相仿佛,元代法网也密,为什么元代戏剧却那么繁荣呢?他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明清代戏剧衰落的原因:

第一,明清两代用八股文取仕,渐渐地把知识分子都吸引到了八股文的轨道上,而“八股之 为物,其性质与诗乐最不相容”。他认为,在把科举视作知识分子唯一“荣途”的中国,文化现象与科举考试的要求紧密相连。“自唐代以诗赋取士,宋初沿袭之,至王荆公代以经义,然旋兴旋废,及元,遂以词曲承乏”,每代的取士标准造成每代的艺术风气;

第二,清代学术界形成了程朱理学的学风。程朱之学兼包儒、墨,提倡正衣冠,尊瞻视,“从坚苦刻厉绝欲节情为教”,构成了一种非乐精神。程朱理学在元代影响不大,由明兴盛,至清而形成风气,正与戏剧的盛衰相反逆;

第三,随着程朱理学形成风气,乾嘉学派的考据笺注之学也兴起于一时,而这种学问干燥无味,“与乐剧适成反比例”;

第四,自雍正年间限禁伎乐之后,士夫中文采风流者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从事音乐戏剧的权利,于是艺术就落到了“俗伶”手里,趋于退化。但艺术毕竟为“人情所不能免,人道所不能废”,“俗剧”也就流行。这是政治势力造成的戏剧与文学的分裂。(参见1905年《新民丛报》第四年第五号渊实《中国诗乐之变迁与戏曲发展之关系》一文后梁启超(署“饮冰”)所写的跋。)

这种分析,未尽准确,但在方法论上却体现了近代史学的思维方式,超越了20世纪初多数学者的水平。

在梁启超作这番分析的七年后,王国维完成了划时代的著作《宋元戏曲考》,成为第一部中国戏剧史的专著。王国维谙熟乾嘉学派的周密考订功夫,却不愿意“只见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而是高屋建瓴地把自上古至宋元的戏剧发展过程作了一次统览。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体现了相当鲜明的历史理性。在他看来,不同的时代有各种不同的文艺形态,但能在某一时代成为主体形态的文艺又必然有着漫长的渊源,为后世儒硕所鄙弃的戏曲也不例外。故而,“究其渊源,明其变化之迹”。元剧之所以也能堂皇地成为一代之文学,是因为它特别自然:“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无不可也”。元剧另一个长处是“有悲剧在其中”,而“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根据这一系列观念,他在梳理了戏曲形成的过程之后,把元剧放到明、清剧之上,在元剧中又把关汉卿置之首位。(参见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明宁献王《曲品》,跻马致远于第一,而抑关汉卿第十。……其实非笃论也。”)这种见识,辅之以严整的材料,令人瞩目。

同类推荐
  • 品·西方最著名的50幅画

    品·西方最著名的50幅画

    本书从名画的宏伟殿堂中,精选出50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力求将复杂的绘画术语,转化成可以和读者沟通的语言,将经过提炼的思想融于叙事之中,尽量做到深入浅出。
  • 浮华影像的背后:华语大片的生存策略

    浮华影像的背后:华语大片的生存策略

    本书关注中国近年电影的焦点问题,从新的理论视野展开整合与比较,对华语大片的本体特征、语境、功能、前景等进行系统论述,同时引发出对大众美学、主流意识、类型和超类型、明星制、数字美学等相关命题的思考。
  • 主持人节目策划艺术

    主持人节目策划艺术

    本书更加强化应用主持的实用性、可操作性,融知识性和实用性为一体,让广大读者在学会主持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在主持工作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从而迅速提高自身的主持能力和素质。还精炼了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在理论的阐述方面,力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和实践应用。
  • 世界文明史简编

    世界文明史简编

    书稿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指导,吸收当今史学界最新的学术成果,以史学家的严谨态度,并从文明史本身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着手展开阐述。《世界文明史简编》内容包括:文明的起源、古代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希伯来—犹太文明、古代美洲文明、西方中古文明、拜占庭与俄罗斯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印度中古文明、日本中古文明、科学革命、产业革命、走向全球化。
  • 历史光谱与文化地形:跨国语境中的好莱坞和华语电影

    历史光谱与文化地形:跨国语境中的好莱坞和华语电影

    2006年6月,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联合举办了“历史与前瞻:连接中国与好莱坞的影像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本书即以此次研讨会上提交的发言论文为主体,同时汇集了近来相关研究成果,是“华语电影研究系列”又一部重要结集。全书共分七辑:跨境交往中的理论建构,“西洋景”中的影响焦虑和主体建构,镜像纠结:扭曲与认同之间,在意识形态疏离背后,和而不同:寻求新的竞合关系,多重指涉:好莱坞与港台电影,泛亚语境,对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之间的渊源、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和意义等进行了缜密追溯与深刻探讨,视角独到,资料全面,为中国电影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热门推荐
  • 风华梦影

    风华梦影

    一个梦,心怀憧憬的无限美妙的梦,两小无猜的情侣,刻骨铭心的爱恋。心中华彩炫然,梦中蜜意连连。当困苦的磨难来临,心中泣血,还当如何去爱?对于我来说,这也是个梦,只不过这个梦越华丽,我所承受的痛苦就越多,可是渐渐的我也不在乎了,只要梦华丽就够了,我将自己也放逐在了梦里。。。。。
  • Charmides

    Charmid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古今汉语语法的流变

    古今汉语语法的流变

    《古今汉语语法的流变》反映了作者对古今汉语语法变化研究的成果,该书从语言的历时变化出发,既分析了古今汉语语法一脉相承之处,又重点分析了古今汉语语法的变化,总结出了古代汉语语法有别于现代汉语语法的一些特殊现象,融入了作者对古今汉语语法“流”和“变”的研究心得。
  • 李嘉诚教你把生意做大

    李嘉诚教你把生意做大

    提起“李嘉诚”,就会让人想到“财富”。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李嘉诚就是财富的代名词。自从1999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至今已经连续15年蝉联该榜榜首。在世界富豪排行榜上,李嘉诚排名第20位。他是经商赚钱的天才,也是管理企业、领导团队的帅才,但其实他还是一个出身贫穷的苦难少年。李嘉诚不仅是财富的象征,还是道德上的楷模,更是商业领袖的杰出代表。他的成功充满传奇色彩,但又是一种必然,这是因为他懂得做生意就是做人,坚持以和为贵、分享共赢的经商策略。
  • 焚血经

    焚血经

    一朵花,载不动这许多沉重的血与骨;一张琴,抚不平这一缕纷扰的忧与愁;一壶酒,饮不下这一抹苦涩的殇与叹;一柄剑,斩不断这一团交织的孽与乱。一个小人物,机缘巧合下获得强者传承,从此走上了追求仙道巅峰的道路。为亲人,为爱情,为无憾,独上青天弑仙魔,勇闯九幽灭鬼神。撼天一击,逆天斩道,破灭轮回,逆斩苍生化血歌,纵无悔,谁可与之说?风展云,一个身上带有地痞流氓气质的傻小子,没有非凡天资,却阴差阳错下获得了机缘,凭着百折不挠的努力终于从这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修真世界中脱颖而出,如同流星划过天空,在这个仙魔世界绽放出了最华丽的光芒!风展云从微不足道的修真蝼蚁成长为绝世强者,一步步向至尊的道路前进,成就一个人的传奇故事!
  • 花下容

    花下容

    当年她走下婺华山,大雪漫天,她没有醉;当年她路经燕国,月下清风,她没有醉;她说人生须得恣意才好,所以她走遍天下,之后她在花下容遇到了一个名叫云容的人,那云容亲手酿的一坛酒,便让她喝得,大醉不醒……
  • 黑暗无双

    黑暗无双

    第二位走入黑暗神殿的圣子。在大陆消失了百年的黑暗魔法重现江湖。众神再次降临人世,陨神之战重现!
  • 毒妃横行:妖孽王爷请让道

    毒妃横行:妖孽王爷请让道

    穿越成废材怎么办?无权无势只能和父亲相依为命,生活勉强够父女两温饱该怎么办?忘恩负义的渣男一家退她的婚还烧了她的房子怎么办?林若水表示:呵呵,烧的好!她如果不弄死对方,她就他喵的给对方舔鞋底!且看无用废材林若水如何问鼎最强妖师!不过……三皇子很厉害她知道啦,但是真的有那么难相处吗?林若水不解,回忆起昨晚给她捏肩膀的某人,怎么看都是暖男一枚啊,哪里难相处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潘多拉星的年华

    潘多拉星的年华

    她努力过,她失望过,她也堕落过,她也奋起过。未来是怎样的,她也期待过,现在的最最主要的就是该怎样生活。这是一个少女的蜕变,因星空而不同。
  • 超酷天使大肚吧

    超酷天使大肚吧

    大肚子爸爸和他的四个小女儿饭团、布丁、苏打还有小晴歌住在一个奇妙的小院子里,超爱芭比娃娃的“不老少女”维C阿姨常来和他们一起玩。在爸爸眼里,脑瘫的饭团是睡不醒娃娃,脚掌外翻的布丁是卓别林娃娃,先天尿道短缺的苏打是爱马桶娃娃,不说话的小晴歌是口水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