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89800000018

第18章 余秋雨的“看家本领”(3)

归纳起来,余秋雨是这样对待大散文写作的,即主要借其表达自己的感觉、感悟和思想。把清楚的问题写成学术著作,而把无法想清楚的问题就写成散文。我认为余秋雨对写作的这种划分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学术是严谨的,不能有偏颇,散文却随意一点,无论怎样写,只要不偏主题,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喜、怒、哀、乐就行,有时尽管写得不太尽人意,但够不上错误或者大的毛病。即如张抗抗对散文的理解:“丰盛宴席上的清爽可口的冷盘”,“是林中的小草蒲公英是野荠菜是蘑菇”。这种笼统的比喻,虽然有些低估了余秋雨的散文,但却道出了散文不同于学术论文,是较为宽松的一种文体,而余秋雨无疑在继承了散文的基础特性上又有所改革,那就是,他的散文冲出了小家子气的低俗,开阔而大气。

在散文写作中,余秋雨还特别重视实例和对人生的分析判断,他认为,如果缺乏实践中的可操作性,缺少推理逻辑,哪怕这种判断使用了格言或者准格言的方式表达,仍然缺少可信的力度。具体说来,他认为欧洲的那位培根一谈人生就爱丢开推理分析过程,只剩下一堆武断的感想和结论,读起来倒也顺畅,但结论性语句使丰富的人生变得简单。

还有一点余秋雨特别重视,那就是他强调了谈论人生的人,应该首先健全自身的文化人格,注意“作者本人”的“人品和经历”。正是从这一态度出发,余秋雨认为,培根本人不甚美好的人品和经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人生格言的价值。所以,余秋雨平时很注重人品和文品的修养,他知道,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但他总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越近越好。

上海华东师大的学者胡晓明评价余秋雨的散文时,虽然言辞有些夸张,却也道出了余秋雨散文价值的端倪:“我们却还未能如秋雨先生那样胸藏丘壑,兴寄烟霞,横七竖八,拈来皆成妙文。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自家真实生命敝开来,去贴近文化的大生命,去倾听历史或沉重或细微的声音”。再来听听著名学者余光中的声音:《文化苦旅》使余秋雨成为梁实秋、钱钟书之后的大散文家。

对余秋雨的散文还有一种说法,叫“秋雨散文和秋雨体散文”,这种定位的缘由因余秋雨散文的几个特点,大家说得最多的是他的漂亮文字,平淡的故事也能写出诗意,写几段后常跳出生动的议论,且学术著作也写得异常的漂亮生动。另外,余秋雨的散文基本是一组组的特写,文化底蕴也很深厚,这此特点加在一起,就基本上形成了余秋雨的一种文风,进一步说,就是文体。

徐林正在《余秋雨突围》一书中这样写道:“特写本来是新闻的一种体裁,用来描述当前的一个事件或场景。借用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说法,一切特写都是当前的描述。而余秋雨恰恰把视角从当前拉回到远古,从突发性的新闻转向积淀性的文化,从现实人事的外部深入到历史人物的心理世界。这一点,我们可以在《风雨天一阁》、《苏东坡突围》、《一个王朝的背影》、《千年庭院》、《流放者的土地》、《抱愧山西》中清楚地感受到,这些篇什,恰恰是标准的秋雨散文。”徐林正先生认为,余秋雨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他的“秋雨体”。

无论别人给余秋雨的散文定位于哪一类,都是值得当代文化界重视和探讨的课题。而对于余秋雨本人来说,他最初将自己的文化基座定位于欧洲,又受亚里斯多德、黑格尔、狄德罗、萨特等哲学大师很深的影响,居然能够驾轻就熟地转变文化方向,完成《文化苦旅》等多部轰动国内外文化界的文化散文,这种功力的呈现,如果没有洞悉人性、人生、人文的博大精神情怀,和刻苦探索求知的精神,他笔下的散文哪来特立独行的潇洒,他挥洒的文字哪见洋洋的大气,他的脚步哪能走出万千故事,这种超人的思想水准和文化水准,都在余秋雨的身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四、余秋雨演讲和授课的魅力

“演讲”一词,辞海这样解释:“根据意愿加以阐说;在听众面前就某一问题表示自己的意见或阐说某一事理。”然而在实践中,演讲除了以上“硬件”,还必须具备多个“软件”,如:博学多才、富有激情、口齿伶俐、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强等,否则就称不上演讲,只能算是讲解。演讲绝对是一门综合艺术,讲得好,听众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得到一种享受,余秋雨的演讲就达到了这种效果,凡听过他演讲的人,大都咂舌赞叹,甚至吃惊。

曾少祥在《读书生活报》上发表过一篇《听余秋雨讲课》:

1980年秋天在长沙第一次见到上海戏剧学院的余秋雨先生时,他穿件白衬衣,右手拿把伞,左手提个小黑包,裤腿还上卷着,颇像公社里的民办教师。惟有那近视镜后的两个眸子,闪烁着一种不凡的光辉。第二天听他讲演《历史剧的创作原则》,高屋建瓴,语语中的,听者们都觉得有拨开云雾见青天之感。当时我暗想,以后若能到上戏去专门读两年书,该有多好。这个愿望终于在1983年实现了。跨进校门,便碰到一个在戏文系的大专理论班老乡,而理论班的班主任便是余秋雨。‘理论老乡’一见面,一点也不话家常,而是大谈余秋雨。他告诉我,余秋雨学问好,为人也诚笃,和学生们相处甚得,颇像是一位快乐活泼的兄长……他娓娓道来,那种上海风味的普通话,格外的有韵致。

余秋雨出色的演讲并不全靠天赋,他在演讲前要揣摩,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兴趣调动起来?很快他掌握了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演讲方法,那就是,不仅重视演讲内容的方法和技巧,还创造出一种有利于演讲推进的语境氛围。实际上,演讲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语言的艺术,它很难用一个框框界定,而是要凭自己去悟,去体会,去学习,同时还需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陷入平庸。

余秋雨就演讲写了一本书《台湾演讲》,由台湾尔雅出版有限公司出版。隐地是著名的作家和出版家,他这样叙述这部书产生的原因:“……他自己根据27场演讲的内容融合,整理成十篇文章的书稿,名为演讲,实际上早已转换成创作,可以说,《台湾演讲》就是余秋雨继《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之后引颈企盼到的第三本新书,只是这本新书,不像他昔日旅行中国山水,寻寻觅觅走出来的,这本书是典型的‘台湾制造’,没有台湾广大读者的推挤,以及用鼓掌,热情的眼神……交汇成一股温暖的巨流,他不可能一场接一场的演讲不停;没有连续的环岛演讲,自然也不会诞生一本新书。”是的,“是台湾广大读者的推挤,以及用鼓掌,热情的眼神”,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余秋雨。隐地先生所讲的都是大实话,只是他欣喜的语言远没有表达出余秋雨演讲的能量。那时还是1998年,其后的几年里,余秋雨在写作和演讲上,无论是数量和质量又有了新的突破,如果再编个“演讲续编”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在我看来,之所以出现这种动人的场面,正是余秋雨的演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台湾人民不得不由衷涌动起这种情感。因为,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人们对他的喜爱和憎恶不会带有半点勉强,在这样一个文化垃圾泛滥的年代,他的演讲恰如久旱的春雨,点点滴滴滋润在台湾人民的心里,他们在为这个时代终于涌现出一个文化精英而欢呼、鼓掌。

余秋雨评传的作者栾梅健回忆:

1996年12月,余秋雨二度来台,这次是来度假,演讲也只是安排了“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国文化思潮”与“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化人格”等少数几场。然而,一旦演讲开来,便迅速引起了“秋雨文化旋风”。作家隐地这样描述余秋雨演讲时罕见的激动场面:“……非但场场爆满,而且连讲台四围都挤满听众,尤其元月4日在历史博物馆的那一场,地下室的演讲厅挤得水泄不通,有人几乎昏倒,只好把扩音机和电视转播线拉到三楼,三楼一样挤满听众。后来画面和声音一同消失,苦等半个小时,听众并未散去,直等到修护人员接通被群众在推挤时踩断的线路,画面重新出现余秋雨演讲的神采,大家还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种演讲的声势和号召力,恐怕人们只在影片中看到过,余秋雨的名声再一次鹤起,栾梅健教授形容叫“招架不住”了。一时间,几乎台湾所有的大学都邀请他去讲课,连佛光山和花莲的慈济精舍,还有一些文化机构等也前来邀请,用“应接不暇”都不足以形容他被邀请时的热闹和繁忙程度。媒体称之为“余秋雨现象”的说法可能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学者们分析余秋雨演讲的轰动效果,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无疑是因《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而为他打造出的极高知名度。当一批批中学生拿着《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守候在演讲大厅门前,虔诚地要求余秋雨的签名时,便已注定了余秋雨的演讲会吸引众多的听众。第二个原因,当然也必须归功于余秋雨本人的演讲才能与技巧。余秋雨是教师出生,长期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因此,很懂得如何与学生沟通。而且,余秋雨对戏剧表演艺术有过深入的研究,更是懂得如何开场、如何展开、如何形成高潮。就此来看,如果将余秋雨形容为“演讲家”也许并不过分,其一,他具备演讲这方面的学养,古今中外知识信手拈来;其二,他有演讲方面的天赋,知道怎样引导并保持听众的兴趣。同时他还善于与听众互动,就像台上的歌手,牵引着观众的兴致,使其达到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著名作家周岩森听了余秋雨在郑州的演讲《我的自白》后,写了一篇《让灵魂慢慢升腾——余秋雨中原讲学小记》的文章:

1994年11月9日下午,郑州越秀酒家会议厅。余秋雨出现在众人面前。雪白的西服,健康的肤色,和气的面容,最出色的是那温文尔雅的气质。他的普通话说得清晰、坚定,和着流水般的韵律,发表了演说:我的自白。……余秋雨的自白演说在真诚的、持续不绝的掌声中结束。他将自己的研究方法、精神世界、存在形态一并透示给人们。让人肃然,让人沉思……

而女作家张欣对余秋雨演讲的评价则更深入,更贴切:

第一次见到余秋雨,至少是在八年前,他到广州省剧作家协会讲课。当时剧作家许雁对我说,去听听吧,对你一定有帮助。那时候我对戏剧理解基本是零,而且已决定以写小说糊口,去听余教授的课多少有点碍于许雁的面子,但一听课,整个人就傻了,他有办法把你带入一个艺术氛围,深入浅出地讲一些新的观念,又是能迅速融会贯通的:他会在讲台上,从容地、平和地娓娓道来,几乎不用高声区和强有力的手势,却使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无论是演员还是编剧,抑或是我这类外行,都能够感知到他独有的睿智和哲思。这之后我曾多次听过余教授的课与讲座,每回都是,用一句套话说是受益匪浅。他当然不是告诉你怎么写、怎么演,相信听课的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些属于个人的经验,然而,具体的行为要变成形而上的理论,这是最容易让我们困惑的,不是艰涩难懂就是无所适从,记得我在北京大学作家班读西方文艺理论时,几乎没听懂过一堂课。而余教授的过人之处,恰恰是能够让你明白必须有理论指导地写作,就整体而言,它到底在哪里出了问题,它最本质的弱势是什么。

《余秋雨背影》的作者杨长勋听过余秋雨几次演讲,他认为余秋雨演讲最大的特点,一是控制节奏,不像惯常人们印象中的那种慷慨激昂,因此听众不会过快疲劳;再一个也很重要,演讲中余秋雨一定会出现有趣的例子和动人的故事,这是他的技巧,也成了他授课的原则,余秋雨甚至认为,讲授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例子。余秋雨在《访谈录——关于艺术修养》中这样写道:“我听过一位中年教师讲艺术理论,概念新颖,睥睨常俗,初一听确也让人气旺。可惜这位教师不能举例,一举例便露出马脚。他举的每一个艺术实例,从选择到分析都相当严肃。由此可见,他实际的艺术感受和艺术修养并不高。这种脱离审美经验而条条分析的理论,常常会把学生们折腾得非常可怜,渐渐变成了贫于审美的理论奴隶。”

如果仅停留于余秋雨会演讲实在是将他看扁了,演讲再频繁对他来说也只能算是边缘事业。作为一名学者、教授,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课堂上,他的课讲得如何呢?他的学生马小娟这样描述他上课时的精彩片断:“有几次我瞥见过表演系一女生在下面听余秋雨课时的表情,就那么一直朝着他的方向伸长着脖子,脸上一直在开放着愉快的、一成不变的笑容,弄得我反倒听不好课,老分心,一是怕她那样时间长了虚脱过去,二也是怕‘秋雨兄’在上面被她弄得也分了心,讲不好课。好在‘秋雨兄’也是见过世面的,又何况在上戏的院子里好歹也‘混’了几十年,什么样的美女什么样的表情没见过,自然是‘处变不惊’,该怎么上课还怎么上课。”

马小娟还回忆,1994年11月7日上午,余秋雨应邀到山东艺术学院讲课,偌大的礼堂座无虚席,许多没有座位的同学只好挤站在墙边。余秋雨讲了三个小时,礼堂里秩序井然,鸦雀无声,站了三个小时的同学竟然一点也没有感觉到累。最后,全场听众以热烈的、长时间的掌声对他的讲课做出最生动的评价与回报。最让马小娟记忆深刻的是老院长的一句话:“这是我们建院以来最精彩的一个讲座。”还有些学生听余秋雨的课是带着欣赏的心态来的,觉得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觉得听他的课身心舒服。最能证明余秋雨讲课吸引人的例子是,连上海戏剧学院最不守纪律的学生,或生病休息的学生,只要是余秋雨的课他们都会准时来听,用马小娟的话说,“个个变成爱听课的好学生”。

这使我想起邓丽君在红馆举办个人演唱会时,主持人对她作的访问。主持人说:“这个场面很感动,由此可以下一个定论,邓丽君的歌,邓丽君的人,可以算是老少皆宜,男女都爱。我在想啊,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如果让某些人来欣赏你,这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让所有的人欣赏,这倒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你到底是用什么方法让别人来欣赏你的?”邓丽君想了一下,笑着回答:“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不过我是觉得,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投入全部感情,今天我是歌星,我唱歌的时候,就把我所有的感情,所有的爱都用我的歌声表达出来了,内心的感受,不管是欢乐也好,寂寞也好,我都是用歌声表达出来了。”主持人接着说:“最要紧的一点,你的诚,你的纯,也把它们融合进去了。”

余秋雨的演讲和授课,除了他的水平和技巧,同样将他的感情,他的爱融合在他的知识里,与听众一起感动,一起思考,一起互动。这是他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也是他成功不可缺少的秘诀。

五、《文化苦旅》的诞生

同类推荐
  • 兰州历史文化(文物名胜)

    兰州历史文化(文物名胜)

    本书介绍了能够代表兰州历史文化的文物珍宝、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等,让人们由此了解兰州历史发展大体脉络。
  • 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

    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

    “国学”一词,原是太学等学府的名称,在近代新文化运动前后,被赋予新的概念,用来指代“汉学”。随着国学的发展,其广度与深度已得到很大的拓展。现代的国学是以先秦儒家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又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戏剧、明清小说、历代史学等,形成一套独特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时至今日,国学更是成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重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可或缺的基石。真正的国学大师不仅学贯古今、人格高尚,更具有独到的开创性和深远的影响力。我国学界于近现代涌现出了一批既能放眼世界观天下,又能内省自身得真学的大方之家。
  • 中国医学文化博览(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中国医学文化博览(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本书介绍了中医文化之源流,包括对中医发展影响深远的名著、名医,中医诊疗方法,百草药性,养生妙法等内容。
  • 甘肃文学创作研讨会论文选

    甘肃文学创作研讨会论文选

    2005年上半年,省文联向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提出召开全省文学创作系列研讨会的想法,省委宣传部对这一想法十分重视,并及时向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励小捷同志作了汇报。励小捷同志充分肯定了召开系列研讨会的意义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同意由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共同主办,省作协承办甘肃省文学创作系列研讨活动。励小捷同志亲自参加了散文创作研讨会,认真听取了各位作家、评论家的发言,并且作了重要讲话。
  • 三天读懂希腊神话

    三天读懂希腊神话

    希腊的神,就是镜子中的我们。读希腊神话,就是读人和人性。全书图文并茂,文风诙谐明快,带您进入希腊神话的奇异世界,让您快速读完希腊神话故事,了解西方传统历史文化,开拓思维想象空间。
热门推荐
  • 妖灵的召唤

    妖灵的召唤

    一个平凡的大学生,意外的得到了特殊的能力,将会遇见什么?由山的灵气形成的山精,修行几百年的蛇妖,邪恶霸道的尸妖……平凡的人生将会改变……
  • 傲世轻狂:逆天大小姐

    傲世轻狂:逆天大小姐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特工,本想金盆洗手和家人幸福的生活,不料,退出组织的前一天,父母离奇失踪,而她却遭到A国的追杀,落入异世。而且砸在了某个小疯子身上,什么?返老还童,不过还挺年轻的。没事没事,本小姐照样在这里混的风生水起!场景一:“还不快拜见师父?“一位古道仙风的老者说道,“拜见师父,祝师父狐如东海,兽比南山,鸡祥如意,猩想事成。“某女腹黑一笑“你到底是不是我徒弟啊!”老者有一种吐血的冲动,“反正不是很愉快的答案!”某女淡淡的飘出了一句话。场景二:某女嫌弃的看着某位大爷:“苍天无眼啊,这货到底是不是人啊!“见某位大爷抛了个媚眼,翘着二郎腿:“本尊是不是人,你试试就知道了!”
  • 末世进化之门

    末世进化之门

    末日降临,摆在叶明面前只有两条路,进化或是……死亡!
  • 蝶舞枫飞:少主的新娘

    蝶舞枫飞:少主的新娘

    他是血族少主穆枫,一直以来他都在等待着迎娶他的新娘。她是血族圣女金蝶,一直以来她都在寻找睡梦中的那个他。他,九翼天龙,本是那睥睨天下的东海龙神,却只因渡劫时的那一幕闪神而遭受重创,堕为残忍暴虐凶兽。她,出生伊始,便被指将为炎帝神农氏之妻,却因不甘臣服命运而选择远远逃离。他为她血枯而亡,临去时仍倚在她怀中笑言“你能活着,真好!”她为他眼泪流干,临去时轻抚着他的遗物道“等着,我来找你!”等了十几年的女人,终将成为他的妻子。奈何世间之事往往阴差阳错......为救母亲,为娶她,终踏上寻药之路......
  • 无可取代

    无可取代

    她,是家徒四壁,成绩超群的白雪灰姑娘。他,是京城的少公子,俊朗非凡;当他抢了她第一的宝座,当往事被一点一点的挖掘,他们又会走向哪里!“苏寂儿,我爱你!我永远爱你!我一定会娶到你的!等着吧。”
  • 大夏之锋

    大夏之锋

    大江滔滔,白浪冲天。维京海的寒风扫过大地,大夏帝国再次风雨飘摇。“我不属于你的世界,也不属于这样的时代,但我会把我们的帝国守护好……”——杨慎。不是重复的打脸,不是臃肿的拖沓,只是简简单单地讲故事,仅此而已。
  • 秣心有你,终为一人

    秣心有你,终为一人

    一次邂逅,他对她一见钟情。不停示好,打动美人心。在她想全心全意爱上他,他默然离开。即使整天在同一个校园,也似陌路人。她重启决心倒追他,匿名的关心,默默的守护,他又能知否?最后又是否能终了。在一切终将尘埃落定时真相大白时,她又该如何选择,他又何去何从?
  • 奴兽行

    奴兽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命兽,小至蜩鸟,大至鲲鹏,随着它游戏世间,快意恩仇或一统天下。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井里,一旦有一天离开了尺寸之地,面对广阔而未知的天地,是迷失还是坚强?
  • 凌落之炎

    凌落之炎

    天下唯尊,独步乾坤。一手遮天,唯吾独尊!凌之炎,焚烧天地万物;落之炎,冰封万里!白氏宗族一名落魄的修炼废物,无意中得凌之炎,因此命运被改,成为白氏宗族空前绝后的修炼天才!凌落官方一群:167814725凌落官方二群:32026299
  • 火修

    火修

    不是仙人,又怎能只手遮天,不修心法走火修,吞噬火焰炼化自身,我亦为火神。苍穹焰,修苍穹之道,亦为吞噬,毁灭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