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19200000002

第2章 思想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最精深的部分为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蜂起,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形成了儒家和诸子百家。汉代佛教传入,道教兴起,中国思想文化更加丰富了。

中国思想文化最鲜明的特色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道家、法家、佛教、道教等众多思想兼容并包,形成精深、博大的思想文化景观。

一 儒家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古人的政治观、人生价值观、思维方法、日常行为等各个层面,都深深地打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

十三经

儒家经典的集大成总集,在宋代最后确立。具体指《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清代阮元主持刊刻的《十三经注疏》,被认为是标准的十三经文本。

五经

形成于先秦时期的五部重要文化典籍,因曾经过孔子等儒家学者整理和加工,融入了不少儒家思想,因此自汉以来一直被尊奉为经典。“五经”具体所指,西汉为《诗经》、《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后世一般改《仪礼》为《礼记》,改《春秋》为《左传》。

四书

“四书”的名称始于宋代,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了解儒家思想最简明的读本。因朱熹作注,撰成《四书章句集注》一书,后世奉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四书”是古代读书人的知识基础。

《大学》

“四书”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大学”原指王公贵族子弟十五岁以后求学的学校。“大”,指大人,即成年人。“学”,指学校。据说,早期的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到十五岁以后,可入“大学”,主要学习如何成为圣人、如何治国。《大学》的核心内容为“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三纲领”,是学习的目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路径与步骤。

《中庸》

“四书”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中庸》的作者据传是子思(孔子之孙)。《中庸》以“中庸”、“诚”为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其中还提出了与学习有关的理论,如“尊德性,道问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重要思想。

《论语》

孔子及弟子研习学问、探讨人生、研究社会等的记录,全书共20篇,采用语录体写作。该书语言朴实,所讲道理浅近,但又集中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思想。它是历代读书人的基本教材。其影响已远及世界各国,如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就将《论语》列入世界十大名着的名单;有关图书馆根据译本之多、流传之广论定《论语》为世界上仅次于《圣经》的典籍。后世最重要的注本除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外,还有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

《孟子》

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成,全书7篇。此书所说的“仁”、“义”,源于孔子,但有所发展;所说的“性善论”,对宋代以后的思想影响很大;所强调的“浩然之气”,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此书有东汉赵岐的《孟子注》和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宋代被列入“四书”。明朱元璋对其中的“民贵君轻”及反对暴政等观点极为不满,令删去这类段落而有《孟子节文》,降低了此书的思想价值。

《周易》

儒家“五经”之一,汉代以来被尊为群经之首。包括经、传两部分,前者称为《周易古经》,后者称为《易传》。此书以六十四卦的符号形式和阴、阳思想概括宇宙万物,解释人事各种现象,包含有很丰富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许多重要思想观点。

《尚书》

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历史文献,录载了自尧、舜至秦穆公时候的一些档案文献,据传曾经过孔子编定,汉代列入“五经”。《尚书》保存记录了夏、商、周三代的部分思想资料,首创中华大一统的思想,提出了人本思想、德治思想,这些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三礼

《周礼》、《仪礼》和《礼记》的合称。《周礼》是记载周代官制、军制、田制、税制、礼制等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典籍。《仪礼》是记载早期朝觐聘问、冠婚丧祭以及揖让周旋等礼节仪式的典籍。《礼记》是秦汉以前儒家各种礼仪着作选集,其中的《大学》与《中庸》两篇后被取出与《论语》和《孟子》合编为“四书”,另有《学记》、《乐记》分别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音乐理论的重要篇章。

春秋三传

《春秋》是“五经”之一,是孔子对鲁国的国史进行整理、加工而编成的,记事非常精约,又包含有很深的意旨,此即“微言大义”或“春秋笔法”。后来出现了三种发挥、解释和补充的书,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此三书同时列入“十三经”。其中《公羊传》和《谷梁传》主要就《春秋》的文字推阐其“微言大义”;《左传》则属于史书,详于记事,补充了《春秋》所不载或不详载的史实。

玄学

魏晋时期兴盛的哲学思想。玄学主要围绕《老子》、《庄子》和《周易》三书展开讨论,探讨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等抽象的哲学问题。魏晋重要的玄学家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其中,王弼是最有才情、最能代表玄学风范的哲学家。

宋明理学

宋、明两代形成和兴盛的哲学思想。宋明理学最主要的两大派别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前者代表人物由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开创,南宋朱熹集大成,重视《大学》中的“格物致知”的思想,思想较为精密;后者代表人物为南宋陆九渊和明代王守仁,基本观点是“心即理”,思想较为简要,对明代中后期的个性解放思潮有一定影响。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乡(在今山东曲阜)人。儒家的创始人。曾出仕于鲁国和齐国,后因政见不合,弃官,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历过多次危难险境,仍然无法实现政治抱负。晚年回到鲁国,在教育弟子和整理文化典籍上继续奋斗不息。孔子在教育方面设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弟子前后有三千之众,其中有七十二高足,形成儒家学派。孔子用毕生心血整理了一批文化典籍。这些典籍成为中国文化的基础,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孟子(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孟子三岁丧父,孟母教育甚严,“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后世母教典范。孟子曾游说各国,寻找从政的机会,晚年回到故国与弟子一起着书。孟子有很鲜明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着名的思想观点。孟子反对暴政,极力宣扬仁政学说,敢于以傲岸不屈的人格与各国国君相对。孟子还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主张,以“人性善”的观点表明他对人的自信,强调人可以自我主宰的主张。

荀子(前313-前238)

名况,字卿,后因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战国末期儒家思想家。荀子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吸收各家思想资源加以综合、改造,形成礼法兼治、王霸杂用的政治思想。所以,荀子的弟子中出现了法家集大成者的韩非子以及着名政治家李斯。《荀子》一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其中的《劝学篇》集中论述了关于学习的见解,是很有影响的名篇。

董仲舒(前179-前104)

汉代儒家学者、政治家。广川人(今河北景县)。景帝时曾立为博士。武帝时上《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治代替秦以来的法治”之谏言。其意见部分为汉武帝所采纳,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今存的《春秋繁露》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一般认为也是他的着作。

王弼(226-249)

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金乡一带)人。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有“一代谈宗”之称。王弼只活了24岁,但所着的《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等着作,却长期享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有学者认为:王弼哲学的诞生,是整个中国思想史乃至全部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北宋五子

北宋思想家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同为南宋理学的奠基者。

朱熹(1130-1202)

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南剑州(今属福建建阳)。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程颢、程颐的学说,建立了一套精密的理学思想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他将《论语》、《孟子》二书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合在一起,作了简明的注解,着成《四书章句集注》,此书后来被列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用书。

陆九渊(1139-1192)

字子静,号象山。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有《陆象山集》。南宋着名思想家,宋明理学的代表。与朱熹齐名而观点不同,并称“朱陆”。所开创的心学,后为明代王守仁所继承与发展,两人合称“陆王”。

王守仁(1472-1528)

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理学家,明代心学的代表。他认为:人只要把先天就有的“良知”彰显出来,就离圣人不远了。他又是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其着作有《王文成全书》,代表他心学思想的为《传习录》和《大学问》。

李贽(1527-1602)

号卓吾。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后期思想家。他提出的“童心”说,是明代后期个性解放思想的理论宣言。其着作《焚书》、《藏书》被统治者列为禁书。

黄宗羲(1610-1695)

字太冲,号南雷,晚年又自号梨洲老人。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学者,启蒙思想家。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清初三大儒”,又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其着作《明夷待访录》是重要的思想着作,对专制集权思想给予了猛烈的抨击。他的《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是史学名着。

顾炎武(1613-1682)

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别号亭林。昆山(今属江苏)人。明清之际着名学者,启蒙思想家,“清初三大儒”之一。他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后人把他的观点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主张博古通今,是乾嘉学派的先导者,所着的《日知录》受到后人重视。

王夫之(1619-1692)

字而农,号姜(jiāng)斋,人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哲学家,启蒙思想家,“清初三大儒”之一。明亡后,曾举兵抗清,晚年隐居于石船山,潜心治学。他在哲学、历史学、文学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现存有《船山遗书》100多卷,其中《读通鉴论》、《宋论》是研究历史的名着。

戴震(1724-1777)

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思想家,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曾任《四库全书》纂修、翰林院庶吉士之职。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哲学、语言文字学、历史学等领域均有重要成就,他最精通的是语言文字学。着述有50余种,哲学方面以《原善》、《孟子字义疏证》二书最有影响。

二 诸子百家

在中国古代,儒家之外的其他思想家、思想派别称之为“诸子”。这些思想家从春秋战国开始,代不乏人,今天我们统称之“诸子百家”。诸子百家中,比较重要的,早期有道家、法家、墨家。

道家

先秦诸子之一,因为提出了抽象的“道”的概念,因此被称为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思想核心是“自然”、“无为”。道家对社会秩序的抨击,对个人生命价值的重视,以及老、庄二人极高的艺术才情,都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后世文人。

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人。道家的创始人。据说孔子曾拜他为师。老子晚年见周王室内乱,离官而去,西游至函谷关,着成《老子》五千言。《老子》,又称为《道德经》,是一部用诗一般的语言阐述深奥哲学思想的重要着作。

庄子(前369-前286)

姓庄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曾为漆园(宋国之地)吏,但为时不久即归隐。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其思想主要集中在《庄子》一书中,唐代曾奉庄子为南华真人,此书也被称为《南华经》或《南华真经》。庄子是战国文人中学问广、才情高、很长于写文章的人,《庄子》一书不仅阐明了深刻的哲学思想,而且写得汪洋恣肆,妙语纷呈,艺术形象琳琅满目,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墨家

先秦诸子之一,创始人是墨翟,世称墨子。主要思想体现于《墨子》一书中,主张兼爱(不分亲疏、等级的博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尚同(上下一心,百姓听令百官)、非命(不信命,主张掌握自己的命运)、节用(提倡节约,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鬼谷子》

战国时期鬼谷子着。鬼谷子,姓王名栩,生活在公元前2世纪。他不愿为官,过着隐居生活。《鬼谷子》是先秦纵横家着作,专论政治、外交和交际谋略。此书在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有深远的影响。

《吕氏春秋》

又称《吕览》,战国末期的杂家着作,秦相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共160篇,以宣扬统一为指导思想,汇合和改造了先秦各派学说。

《淮南子》

又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召集门客撰写的杂家着作。思想大体可归属于道家,淡泊无为是其主导性的倾向。

三 佛教与道教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季羡林先生在《我和佛教研究》一文中指出:来源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试探、适应、发展、改变、渗透、融合许许多多阶段,最终成为中国文化、中国思想的一部分”。“抛开消极的方面不讲,积极的方面是无论如何也否定不了的。它几乎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给它增添了新的活力,促其发展,助其成长”。而道教是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鲁迅先生在《致许寿裳》一文中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可见,对佛教和道教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佛教

佛教发源于印度,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据传,在公元前5世纪,大约相当于中国春秋时代,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后人称他为释迦牟尼)为解脱生老病死等诸般痛苦,弃家出走,来到尼连禅河畔的树林中,坐在菩提树下苦思冥想。经过6年多,他终于在一个夜里战胜了烦恼魔障,洞察了人生真相,获得了彻底的觉悟。此后,他将自己的证悟向大众宣说,传教40多年,直到80岁入寂。在他之后,逐渐形成了佛教。

中国佛教

在中国流传的佛教各派的总称。早在公元前1世纪,佛教就传到了今天的中国新疆地区;东汉以后,又传到了中国内地。汉末西域名僧安世高、支娄迦谶等先后来到洛阳译经传教。南北朝以来,佛教思想为中国社会各阶层所接受,逐渐融入中国文化有机体中,形成了富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宗教,今人称之为中国佛教。

道教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本土宗教。中国远古时代就有人学仙,据说黄帝曾“问道于广成子”,后来在鼎湖白日乘龙升天。战国以后,神仙信仰更为普及。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寻求神仙与不死药,其规模越来越大。到东汉顺帝时,张陵创立了“五斗米道”,又将老子《道德经》奉为经书,道教正式形成。

《抱朴子》

道教理论着作,东晋葛洪撰。葛洪(284-364),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抱朴子》内篇主要讲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等内容,外篇主要讨论人间得失等内容。这套理论将修身与治国融合为一。

同类推荐
  •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节俗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节俗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民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是一种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世代相习的思想和行为的传承性事像。它以有规律的活动约束人们的行为和意识,这种约束力来自习惯势力、传袭力量和心理信仰。
  • 中华谚语(第七卷)

    中华谚语(第七卷)

    该书本着科学、规范、实用的原则,从收集的数万条谚语中选取其中的精华约11500条。收录的谚语哲理丰富,涉及范围广,从婚姻家庭到社会百态,从军事历史到处世哲学,从天文地理到农、工、商、建,从养生保健到琴棋书画……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均有涉及。本书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掌握,在每句谚语下面标注了简单的释义
  • 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民俗文化卷

    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民俗文化卷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各种类型的民俗文化,从岁时节日民俗、日常生活民俗、文娱游艺民俗、生态科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等方面进行介绍,使人们更系统的了解我国的民俗文化。
  • 银河相会:七夕节(文化之美)

    银河相会:七夕节(文化之美)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一个十分浪漫的节日,那就是七夕节,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常常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近年来也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本书中,编者全面整理了七夕节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它形式多变的“乞巧”方式,还有各地各民族不同的七夕节风俗,相信读者们将对七夕有不一样的了解。
  • 人民警察礼仪常识

    人民警察礼仪常识

    本书是人民警察所用的礼仪课程教材。分为绪论、基本礼仪、语言礼仪、公务礼仪、社交礼仪、职业礼仪、涉外及部分民族的民俗礼仪和警察礼仪实例解析及训练等8个部分。
热门推荐
  • 六陈

    六陈

    哪吒、帝辛、妲己的三角恋爱,别样的封神桥段。
  • 伊甸幻想

    伊甸幻想

    剑与魔法,属于伊甸的世界。尼尔,背负命运的少年。
  • 不宠无惊过一生

    不宠无惊过一生

    看似不相及的缘分,看似不确定的将来,只因你的心动了,便慌了。追逐、冷落、争吵中,慢慢发现,原来不宠无惊就可以过好这一生。
  • 降世诛仙

    降世诛仙

    阮家,仙族的一个大家族,十年前突然被灭门。转世在阮家的通灵王和仙族守护神兽九尾狐尊随即失踪。十年后一个叫做陌言的术天才出现。。。
  • 雪樱血月

    雪樱血月

    自靖末以来,西域便出现了煌龙墓的传说。亲眼目睹过异族屠城的高贤,决定为人类的存亡而战斗。可是他并不知道,这并不是异族和人类的斗争,而是源于千年前的那场恩怨……
  • 星际女神养成系统

    星际女神养成系统

    系统:为了成为星际女神,宿主必须改掉爆粗口的坏习惯。白薇:你妈!系统:宿主违反系统条约第四条禁止爆粗口,决定处以训练时间提升10倍的惩罚。白薇:*&%^$#@——————————系统:为了成为星际女神,宿主必须参加机甲大赛并取得第一名。白薇:参加机甲大赛和我成我星际女神有个毛关系啊(╯‵□′)╯︵┻━┻系统:宿主违反系统条约第七条不得对系统使用暴力,决定处以训练时间提升50倍的惩罚。白薇:┭┮﹏┭┮简言之,这就是一个特种兵穿越到星际时代,并在养成系统的帮助下打倒小怪兽,斗倒原配女,“迎娶”帝国皇子,最终成为一代星际女神的故事。男主:所以这个故事和我有一毛线的关系?
  • EXO狼人骑士团

    EXO狼人骑士团

    普普通通的女高中生阳芷颖,突然间一直做同一个梦,却看不清楚梦里面的人……圣德雅学院新来的转学生,傲娇霸道的吴世勋、温文尔雅的鹿晗、高冷的学生会会长吴亦凡、酒窝男孩张艺兴……在遇见他们十二个人之后,她一切无聊的生活都变了……
  • 霸天帝业

    霸天帝业

    世间有神他算一尊,有魔他算一座。郭天万年前因渡劫而死,万年后又一天才诞生…………
  • 腹黑大神:萌妻养成记

    腹黑大神:萌妻养成记

    叶凉笙崇拜很久的游戏中的大神竟然就是那个凭自己颜值、人气、成绩来打压她的同桌:苏景辰,她居然最后一个知道!最悲催的不是这,而是她发现苏景辰好像在追自己,他到底是何居心?!天若有情天亦老,你若想追我便跑。三十六计,先跑再说!但俗话好:男追女,隔个妈;女追男,隔层纱。当大神把未来丈母娘都搞定了,小白你还跑的出大神的五指山么?!
  • 夏雨时缘

    夏雨时缘

    她五岁住进他家,他们从小一起长大,她喜欢他,而他。。。。